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3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8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相关搜索

检索范围:

    中国科技网·科技日报广州9月25日电(记者龙跃梅)25日上午,一场别开生面的有关“可燃冰”的科普进校园启动仪式,在广州市白云区华师附中新世界校区广场举行。

    “可燃冰”在海底是怎么形成的?它为什么可以燃烧?科学家们是怎么把它从海底发掘出来?人工智能在可燃冰试采里有哪些应用?有关可燃冰的概念这么火,未来它究竟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改变?我可以亲手摸一摸它吗……

    孩子们没有想到,这些有关最前沿的新型能源科技的问题,能这么快从科研基地走进校园,由参与了“可燃冰”试采的科学家们,用生动易懂的科普讲座的方式,把答案送到他们的身边。

    作为今年广州市“科普周”的系列活动之一,“可燃冰”科普进校园活动,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广东广播电视台和广州市白云区教育局联合举办。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是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直属的多学科多功能海洋地质调查研究机构,是我国开展“可燃冰”勘查试采工作的先驱和主力军。2017年我国首次海域“可燃冰”试采取得圆满成功,创造了产气时长和产气总量两项世界纪录,实现了“可燃冰”试采在世界上由“跟跑”到“领跑”的历史性跨越,对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启动仪式上,三家主办单位的代表现场“拆开”送给孩子们的科学“大礼包”——“可燃冰”科普推广形象大使、卡通人物造型“燃燃”,在启动仪式中首次亮相、萌翻全场,点燃了孩子们的兴趣和热情。

    启动仪式后,“可燃冰”科普进校园系列活动将陆续在广州市白云区十所小学开展。届时,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的科学家们将走进课堂,向孩子们生动解析可燃冰的特性和试采原理,展现海洋地质科学家“二十年如一日”为可燃冰试采付出的努力,增进青少年对海洋科技的热爱。

    接下来的圣诞和元旦期间,由广东广播电视台创意策划、广东广播电视台和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联合出品的大型原创多媒体儿童奇幻剧——《可燃冰海底出游记》将登上戏剧舞台,生动讲述可燃冰“可可”“燃燃”,从海底来到人间,历经磨难获得心灵成长、实现励志人生的故事,将深奥的科学原理以极其浅显的方式展现在舞台上,为孩子们打开一扇通往前沿科技的梦想之窗。

    广州:可燃冰科普首进校园 形象大使“燃燃”亮相

    蓝色地球仪上,一条名为“赤道”的红线将球体分为南半球和北半球。然而,在无边无涯的大洋中,在闪着耀眼光斑的波浪中,这条线究竟在哪里?我们真的即将穿越赤道?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海洋六号”船离开夏威夷港口起,每个人几乎都在好奇中等待着那一刻。

    坐船在太平洋上穿越赤道,即便对很多“老大洋”来说,也不是常有的机会。以“海洋六号”为例,全船61人,仅有首席科学家邓希光和科考队员姚会强、张学华、王海峰、吕文超有此经历。

    “这次海洋六号首次跨越赤道来到南半球,主要是想了解深海资源的分布特征。”邓希光告诉记者,“海洋六号”已经在西太平洋开展过三个航次的深海资源调查,而这次驶进南半球,恰好可以比较不同构造环境下,深海资源的成因、特征、分布之异同。根据已经掌握的调查资料,此次南半球的深海资源调查大有可为。

    当地时间11月16日晚,船离开夏威夷,便一直往东太平洋方向行驶。三四天风浪过后,大海开始展现它温婉多情的一面。“再过两天,就要越过赤道了。”船长蓝明华给大家吃了定心丸。

    为了确保如期越过赤道,尽早抵达作业海区,甲板部和轮机部的小伙子们打起十二分精神24小时轮岗作战。

    先尽情想象一下:来到五层驾驶台,坐在气派的大班椅上,手握罗盘,从宽阔的玻璃台面向外望去,“征服新世界”的豪情油然而生。然而,镜头下的真实画面却是——前几日,八级风浪如影相随,将船高高扬起又重重放下,“海六”跳起了华尔兹,驾驶台所在的五楼位于船的制高点,一波又一波浪袭来,那滋味简直“酸爽”了得。

    机舱的每一个角落,从一层到五层,从船头到船尾,都是轮机部的工作范围。他们就像身着橙衣的“啄木鸟”,这里听听,那里查查,穿梭在船上的各个机器之间,为“海六”提供最可信赖的保障。

    “预计后天下午,我们的船就要穿过赤道了!”当地时间11月21日,“海六”临时党委书记孙雁鸣在晚餐时不经意地“走漏风声”。“哇!”餐厅立即沸腾了,为更好地见证这个神奇的时刻,大伙儿你一言我一语,争相出谋划策。

    23日15时,广播响起:“请不值班的全体成员到五层飞机平台集合”。大家身着黄色或蓝色T恤,每个人都抑制不住兴奋的表情,向五楼汇去。

    时间定格在15:15,GPS的数据显示“00:00:000”,“海六”正在跨越赤道!虽然大伙儿看不到那根所谓的“分界线”,但无一例外都被彻底点燃了。宽阔的飞机平台上,年轻的小伙子和姑娘们笑着自拍或合影,资深的科学家或船员们也忍不住相互打趣,笑声、喊声、惊叹声,乘着海风向云朵深处飘去。

    这一边,为了庆祝这个激动人心的时刻,“海六”的传统节目——飞镖大赛,再次隆重登场。“十环十环十环!”“哇!厉害!”“哦,再来!”,在不绝于耳的加油声中,大家尽情地笑闹着,享受这难得的轻松时刻。

    那一边,大伙儿小心翼翼地将写着各自心愿的纸条,叠成不同形状,塞进小小的漂流瓶中。晶莹剔透的玻璃瓶中,安静地躺着绿色的小船、红色的千纸鹤、黄色的星星,还有几个90后的微信二维码……那些愿望,或有关祖国乃至全世界,或是一个小小家庭的梦想,又或者仅仅只和某个人有关。凉爽的海风拂过耳畔,一条优美的弧线划过,漂流瓶悄无声息地跳进浪花中。

    南半球,我们来了!

    那一刻,恍惚间我仿佛看到了一位十二、三岁的少年,站立船头,划桨入海。哗,哗,哗,穿越赤道……

     

    海洋六号首次穿越赤道合影纪念 

     

    海洋六号科考队员投放漂流瓶

    “南半球,我们来了!”——“海洋六号”首次跨越赤...

    10月14日,干热岩资源勘查开发国际研讨会在京召开,中国地质调查局总工程师严光生出席会议并致辞。

    会上严光生强调,构建一个清洁低碳的全球能源体系,是世界各国的期盼,干热岩是赋存在地球深部的高温岩体,是最具潜力的战略接替能源。地球深部蕴藏了大量的资源能源,是维系万物生存的物质和能量基础,向深部要资源能源,提高资源能源储备、缓解资源能源紧缺,是保障人类社会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深部资源能源的探测和利用工作。“十三五”期间,中国将向地球深部进军,全面实施深地探测、深海探测、深空对地观测战略,争取为人类开展地球深部资源探测做出贡献。中国地质调查局真诚希望与世界各国合作开展干热岩等清洁能源调查评价国际大科学计划研究,建立长期互惠战略合作联盟,为建立一个清洁、低碳的新世界而共同努力。

    会议围绕“干热岩资源成藏模式”、“干热岩勘查技术”等六个主题进行深入讨论。

    中国工程院院士多吉、中国工程院院士卢耀如,国务院资深参事王秉忱,局水环部、科外部相关负责人,来自美国、法国、德国、新西兰等国家在干热岩方面有重大贡献的专家学者,以及全国高校、科研院所、地勘单位、公司等5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研讨会。

     

    会议现场

    中方专家观看成果展示

    国外专家参观地热资源开发图件

     

     

    干热岩资源勘查开发国际研讨会在京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