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5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214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相关搜索

检索范围:

    9月24日上午,2016中国国际矿业大会国际地质调查局长论坛在天津召开。该论坛以“加强地质调查,共创矿业良好投资环境”为主题。论坛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王研主持。 

    王研表示,欧美等发达国家已经完成了工业化进程和产业转型升级任务,大宗矿产品需求基本呈现稳定状态。中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常态,资源产业链将发生结构性变化,使得煤炭、铁等大宗矿产品消费基本步入了峰值区间。经济发展形势决定了矿业发展形势,展望未来矿业发展,将很难重现过去大起大落的发展模式,矿产品价格也将不会出现大幅波动现象。传统的矿业发展模式已不能适应新的形势,未来的矿业企业必须转变发展理念,必须加快科技创新,促进矿产勘查复苏,提高生产效率和升级产品,构建新的经营模式,才能实现利润增长,赢得未来。

    论坛上,南澳地质调查局局长史蒂夫•马修•希尔、巴布亚新几内亚矿产资源局局长菲利普•萨玛尔、苏丹共和国地质研究局局长默罕默德•阿布•法蒂玛、乌兹别克斯坦地质矿产委员会地质矿产研究所所长波比尔•伊斯拉莫夫、波黑塞族共和国地质调查局局长德拉甘•米特罗维奇、黑山共和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斯洛博丹•拉杜斯诺维克、墨西哥地质服务局副局长劳尔•克鲁斯•里奥斯、秘鲁地质矿产冶金研究院院长顾问米瑞安•玛玛尼等参会者,除重点介绍了各自国家地质矿产概况、重点矿区找矿成果、国内矿业政策与投资机会,展望地学领域里的合作前景、提出推进国际矿业发展的建议外,均表达了与中国地质调查局加强合作的强烈愿望。

    阿富汗地质调查局局长穆罕默德•奥马尔•尤努斯向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王研热切地表达了自己的愿望。“阿富汗矿产资源丰富、地层古老,非常期待与中国同行的合作;国际地调局长论坛这一平台很好,为国际同行提供了交流合作的机会,希望一直坚持下去。”他的话,道出了前来参加论坛各国地调局长的共同愿望。

    波比尔•伊斯拉莫夫介绍说,乌兹别克斯坦地质矿产委员会地质矿产研究所先后与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签订了多个地学领域的合作协议,并依据合作协议开展了乌境内天山造山带地球化学填图和分散晕研究,研究成果对此前该区域的有关认识进行了修正。

    德拉甘•米特罗维奇表示,虽然波黑地质调查局早在1912年就在萨拉热窝成立,但仍非常期待与中国的合作,希望能借助中国的知识和经验来发展自己的地质工作,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动力。

    论坛结束后,中国地质调查局先后与波黑、墨西哥签署了合作谅解备忘录和项目合作协议。借助国际地质调查局长论坛这一平台,各国加强与中国地质调查领域的合作由此迈出了新的步伐。

     

    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王研主持论坛

     

    出席论坛地质调查局长合影

     

    论坛现场

    第二届国际地质调查局长论坛成功举办
        9月21日, 2017欧亚经济论坛在西安召开。本届论坛主题为“共建‘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对接”。在2017欧亚经济论坛上,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和西安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了“一带一路”国际地学合作与矿业投资分论坛,共同探讨地学合作服务“一带一路”共建倡议。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金发,西安市副市长聂仲秋出席“一带一路”国际地学合作与矿业投资论坛开幕式并致辞。塔吉克斯坦地质总局副局长巴赫达乌拉托夫·拉赫蒙别克,商务部欧亚司参赞刘雪松,巴基斯坦地质调查局局长纳扎尔·乌尔·伊斯拉姆,陕西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雷鸣雄出席仪式。开幕式现场,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与孟加拉、黑山地矿机构签署地学领域合作备忘录。论坛开幕式由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学合作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调中心主任李文渊主持。
      李金发表示,“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为沿线国家开展地学合作搭建了良好平台。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学合作已见成效,为后续深化合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长期以来,中国地质调查局高度重视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取得了良好的进展。目前,已经与全球56个国家和地区签署地学合作谅解备忘录,实施100多个合作项目。中国地质调查局还致力于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人才交流与合作、建设多边合作网络与平台建设,累计为沿线国家培训近1000人次,成立了“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学研究中心”、“中国-东南亚南亚地学合作中心”、“中国-东北亚地学合作中心”等六个区域国际合作中心,促进了相关国家地质调查能力的提高,为开展更深层次、更多领域的合作搭建了平台和桥梁。
      李金发强调,下一步要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围绕地球科学关键问题,携手并肩、共同努力,在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学合作的战略研究和规划部署、地质调查和矿产资源管理政策及管理机制方面的经验交流与优化等六个方面共同合作,携手共进,开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学合作的美好未来。
      聂仲秋表示,“一带一路”国际地学合作与矿业投资论坛是西安与丝绸之路沿线城市加强合作交流的良好平台。西安市将聚焦新常态、把握新机遇、总结探索发展矿业的成功模式,深入交流地学与矿业合作的经验,共同探寻互利共赢的合作路径。
      会上,李金发代表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分别与孟加拉国人民共和国地质调查局局长瑞沙得·艾克瑞姆·阿里,黑山共和国地调局副局长斯洛博丹签署地学合作备忘录。
      “一带一路”国际地学合作与矿业投资论坛是由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和西安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学合作研究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陕西省国土资源厅、西安市国土资源局参与承办的国际化地学会议。本次“一带一路”国际地学合作与矿业投资论坛的主题是“国际地学合作与矿业投资”,下设 “一带一路”地质调查国际合作专题论坛、上海合作组织多边地学合作与矿业经济发展论坛、上海合作组织相关国家高层论坛。有来自17个国家(不含中国)的50名国外领导专家参加,其中部级领导7名,来自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孟加拉、黑山、乌克兰、伊朗、摩尔多瓦、蒙古等国代表将围绕本国的矿业机构、矿产资源概况、矿业发展现状、矿产资源潜力、矿业投资政策及合作机遇等内容作报告,乌兹别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代表发布本国最新的矿业权投资交易信息。此外,外交部欧亚司、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五矿集团公司、中塔联合培养学生等国内企事业单位代表也将参与论坛的交流讨论。
      中国地质调查局相关直属单位、西安市政府及相关单位、陕西省国土厅、黄金武警部队、相关高校、地勘单位及矿业企业的代表参加会议。
      
        论坛开幕式
      
      李金发与孟加拉国人民共和国地质调查局局长瑞沙得·艾克瑞姆•阿里签署两国地学合作备忘录
      
    李金发与黑山共和国地调局副局长斯洛博丹签署地学合作备忘录
    “一带一路”国际地学合作与矿业投资论坛在西安召开

    2017728-81, 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中国地质科学院常务副院长李金发率团访问乌兹别克斯坦,与乌兹别克斯坦地质矿产委员会新任主席伊斯拉莫夫举行会谈。期间拜访了中国驻乌兹别克斯坦大使馆,与张汶川临时代办进行会谈。参观了乌兹别克斯坦中央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并进行了交流座谈,并赴阿尔马雷克铜矿野外考察。

    在与伊斯拉莫夫主席会谈中,李金发介绍了中国地质调查局紧密围绕“六大需求”设置的地质调查“十大计划”,并回顾了中乌双方近年来取得的丰硕成果。针对下一阶段中乌合作,李金发提出三方面建议:一是落实双方《地质科技合作协议》,共同执行好“中-乌合作天山造山带成矿条件与找矿方法示范调查研究项目,在前期1:100万地球化学调查工作成果基础上,选择重点异常区开展1:10万地球化学调查,圈定找矿潜力靶区;二是进一步加强天山成矿带基础地质对比研究,深化成矿规律认识;三是拓展在地下水和地质灾害领域的合作;四是加强双方科技人员交流和人才联合培养。

    伊斯拉莫夫主席完全赞同中方建议,他表示将全力支持中乌地质调查合作工作,为中方项目组在乌工作提供支持。乌方表示正在选择一些特殊地区和矿种公开引进国外投资。

    会谈结束后,李金发与伊斯拉莫夫分别代表双方签署了《中国地质调查局与乌兹别克斯坦地质矿产委员会关于进一步深化双方地质领域合作的会谈纪要》。

    西安地调中心、成都地调中心、油气调查中心有关负责人陪同参加相关活动。

     

    李金发副局长与伊斯拉莫夫主席签署会谈纪要

     

    拜访中国驻乌兹别克斯坦大使馆

    赴阿尔马雷克铜矿野外考察和室内座谈

    李金发率团访问乌兹别克斯坦地质矿产委员会

    摘要:柴达木盆地西部发现大储量新型砂砾富钾卤水资源,估算资源量3.5亿t,可望成为新的钾 矿后备基地。研究表明,勐野井钾盐成矿时代为中侏罗世,建立“二层楼”成钾模式。同时,发现 塔里木盆地古新统含钾石盐矿层。揭示,四川盆地三叠系富钾卤水和杂卤石开发利用前景大。

    1.项目概况

    中国的国土具有由若干小陆块(克拉通)、微陆块和造山带拼合而成的地质构造背景,造就成中国海、陆相盐盆地的成矿构造环境,成 盐成钾具有某些特殊性,且成矿难度大。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柴达木综合地质 矿产勘查院、中化地质矿山总局地质研究院等 单位,在地质矿产调查评价专项“钾盐资源调 查评价”(我国油钾多能源资源综合调查评价) (2010—2014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 国西南地区钾盐矿成矿机理及开发”(2009— 2013年)资助下,采取多学科联合和油钾兼探, 取得了钾盐找矿重要进展。

    2.成果简介

    (1)柴达木盆地西部深层富钾卤水资源综合调查取得突破。2008—2010年“青海柴达木 西部第三系上新统富钾硼锂深循环卤水矿产普 查”项目,其目标层位仅限于上新统。基于古 气候和盐沉积构造背景研究,揭示柴达木盆地为新近纪一第四纪盐谷,将找钾目的层从新近 系扩大到下更新统,经地震和钻探得以验证。 对梁ZK05孔等岩心进行古地磁测年,推算其 上部新型砂砾富钾卤水层堆积时间为2.58~2Ma (图1)。该新型砂卵砾石富钾卤水的发现,大 幅度扩大了柴达木西部钾盐资源远景,且揭示一种新构造成钾机制。通过该区地震资料重新处理一解释一反演,预测该套储卤层沿北 部阿尔金山前从西边大浪滩凹地向东至察汗 斯拉图,呈条带状分布(图1)。KCl品位在 0.31 %~ 1.56%之间,为氯化物型卤水。根据25个钻孔所控制范围,推算KCl资源量 3.5 亿 t(图2)。

    (2)滇西南成钾时代新认识一一二层楼成钾模式。在对滇西勐野井地表和矿山深入的实地调查表明,勐野井推覆构造十分复杂,钾盐 矿层呈马尾丝状,与周围碎屑层直接接触,缺 乏任何化学沉积物过渡。同时,对西部新特提斯沉积构造的演化分析表明,该区古新统无可 靠的海相沉积的证据等。由此对以往认为的勐 野井成矿时代提出了质疑,并根据对勐野井盐 体构造受F3断层控制的特征,推测勐野井钾盐 矿体是由深部挤上来,其时代可能不是前人所 认为的古近纪。进而通过地球物理和钻探验证, 在勐野井矿外围MIK-1井深部中侏罗统花开左 组发现含钾盐层(垂厚70m)。在岩心中所见 含钾矿物主要为钾石盐,与石盐共生,呈橘 红色,具不规则条带状或脉状,穿插在泥砾 中,呈交织角砾结构,反映其受构造挤压作 用(图3)。

    (3)塔里木盆地库车凹陷古新统发现厚 层钾石盐。通过油钾兼探,取得了66个含盐钻孔(累计进尺7万余米)岩屑样品和相应完 井报告,首先发现羊塔4井含钾石盐岩层厚达百米,其中达到KCl工业品位(7%~10%)厚 41m(图4)。

    在探索“古凹今隆”找中浅部钾盐矿的同 时,从实际出发打破国外钾盐水采深2000m的 下限,探索5000m以上溶采可行性。目前,我 国重庆采盐(NaCl)深度已达3188m;山东东 营在建NaCl溶采达4300m;四川平落坝已在深 5000余米处采卤提钾,卤水上涌堵孔已得到技术解决。由于KCl溶解度比NaCl大,因此在库 车坳陷5200m溶采钾石盐具有可能性。

    (4)开拓上扬子盆地找钾新方向。上扬 子盆地三叠系业经50多年找钾未获突破,经过 综合分析认为,该区是一种特殊的多级次盐盆地成钾模式。既是最后的浓缩次盐盆,又是四 周海水频繁补给的次盐盆地,且成盐后期变化 大,因此中深部多成溶滤液体矿,全盆地含卤 层面积达13万km2,且KCl含量很高,值得高度 重视。如仅对13个储卤构造的富钾卤水矿进行资源量评估,获富钾卤水资源量32.60亿m3,氯 化钾(KCl)资源量4916.93万t。在上扬子中东 部和西南局部地区,产出巨量“准可溶性”杂 卤石矿石。据估算1(2〇资源量逾90亿t,是一种 可利用的缓释硫酸钾镁肥。通过多年不同温压、 溶剂实验和当地矿业公司工业性试采表明,上扬子盆地杂卤石是一种宝贵的缓释钾肥,是富 钾卤水的重要来源。在溶采动力作用和高温压 条件下有利于杂卤石中钾的溶解,尤其赋于石 盐中分散状杂卤石更易溶于水中。上扬子盆地富钾卤水和巨量杂卤石,具 有远大的开发利用前景。

    (5)进一步缩小陕北盐 盆找钾靶区。近期地质地球物理资料综合研究表明,陕 北盐盆含钾目的层马五6亚段 沉积期总体表现为“两坳夹 一隆”的构造分异格局,次 级成盐凹陷有5个,揭示陕北 盐盆既不是“平底锅”,也不是单一的“尖底锅”,而是由 多个次级凹陷组成的“复底 锅”。据此,初步锁定了有利 成钾区,提出钾盐钻探靶区, 范围已从盐盆地的50000km2 缩小至2000 km2以内。

    3.成果意义

    基于柴西新近纪一第四纪盐谷的成盐观 点,引领该区新型砂砾型富钾卤水大资源量的发现,揭示该区Q「N2有较大的钾资源潜力,有 望成为我国最大钾盐矿山察尔汗的后备基地, 成为中国地质调查局实现“358”钾盐储量重点 靶区之一。深入实际调查和实践,发现大量新的科学问题和疑点,从中国成盐地质构造实际 出发,不为国内外传统成钾观点所限,从而提 出滇西南勐野井成钾时代为中侏罗世的“二层 楼”成钾模式,并得到钻探初步验证;通过岩屑录井发现库车凹陷古新统厚大钾盐矿层,并 打破国外钾盐水采下限2000m深的禁区开展深 层钾矿层试采研究;推进上扬子盆地富钾卤水 和巨量杂卤石的应用研究新进展等,使长期困 扰我国海相钾盐找矿难题崭露突破的曙光,对于我国急缺矿产找矿研究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郑绵平侯献华张震供稿)


    成盐理论引领钾盐找矿取得重要进展

    应乌兹别克斯坦国家地质与矿产资源委员会邀请,中国地调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代表团一行6人于2015年12月27日-2016年1月15日完成了对乌兹别克斯坦的访问与业务交流。此次出访任务主要是开展“中-乌合作天山造山带成矿条件与找矿方法示范调查研究”项目年度工作内容,推进中乌合作进程,落实中-乌国家间项目合作协议,巩固“国土资源部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学合作研究中心”平台关系,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战略。

    乌兹别克斯坦地矿委图拉姆拉托夫主席会见了西安地质调查中心代表团,回顾了中乌合作历程及进展,肯定了双方所付出的努力,并表示将继续积极支持中乌合作。

    期间,代表团与乌兹别克斯坦地质矿产研究所伊斯拉莫夫所长等就双方2016年合作的工作计划进行了商谈,并与乌地矿所基础地质、矿产地质、化探领域的相关负责人就2016年度中乌合作项目的具体工作内容、工作方案、双方人员安排以及涉及的规范标准等细节进行了多次讨论,达成一致意见。代表团同乌方地质专家共同对乌兹别克斯坦中天山、南天山典型地段的重要地层、构造带等开展了野外考察,现场调研了工作区地理景观,上述工作为进一步完善相关方法技术提供了重要资料。

    此次访问进一步增强了中国国土资源部同乌兹别克斯坦地质与矿产资源委员会的合作关系,为中乌两国在地学领域开展项目合作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同时为西安地质调查中心在境外国际合作工作中实现地质、矿产、水工环等领域全面“走出去”,开展与丝路沿线各国的广泛合作奠定了基础。

    中-乌会谈、室内交流及野外踏勘照片

    西安中心代表团顺利完成赴乌兹别克斯坦出访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