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9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2017年8月11-12日,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调研组到湖北省孝感市孝昌县、大悟县检查指导“大别山连片贫困区1∶5万水文地质调查”项目工作。

    8月11日,在大悟县,调研组、项目组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师生一起跑野外,围绕区域岩石、构造、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水-岩关系,开展了热烈的现场讨论。8月12日上午,在孝昌县季店乡辉绿岩体断层破碎带扶贫找水突破点,调研组对该井点的区域地形地貌、辉绿岩体特征及断层破碎带的走向、产状、潜在的水源等进行了详细考察,要求项目组进一步做好水质、水量论证,扩大找水空间,为孝昌县扶贫找水工作提供全面准确的科学依据。

    调研组指出,大别山是革命老区,扶贫攻坚是当前最大的政治任务,扶贫找水是地质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我们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大别山也是极其重要的地质构造单元,是极其重要的地质、地理、气候、植被等自然分界线;项目组一定要克服困难,抓住机遇,找准社会需求,找准科学问题,进一步扩大战果,找出更多优质的地下水资源,为地方扶贫攻坚作出应有贡献,并取得高水平的科研成果。

     

    考察大悟县夏店镇区域岩石及岩石含水性 

     

    考察孝昌县季店乡找水突破点  

    武汉地调中心调研组赴孝感市检查指导扶贫找水工作

    2017年7月26日,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检查组到湖北省孝感市孝昌县检查指导“大别山连片贫困区1∶5万水文地质调查”项目工作。

    在孝昌县邹岗镇杨山村,检查组考察了项目组实施的杨山村茶园探采结合井。杨山村因水资源短缺导致灌溉困难,至今尚未脱贫。该探采结合井稳定持续供水量达140立方米/天,不仅能保障周围150人在极端干旱天气条件下的用水安全,还解决了茶园种植基地及农田灌溉用水困难。杨山村支部书记代表村委会向武汉地调中心赠送锦旗并表示感谢。

    检查组还考察了季店乡辉绿岩体断层破碎带找水突破点,详细询问了该井水量与水质等情况。检查组对下阶段项目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一是要合理布设地下水探采结合井,尽全力解决老百姓的安全用水问题,注重矿泉水和地热资源的调查勘查,助推实现产业扶贫;二是要进一步加强成果总结及成果宣传;三是要立足本职工作,敢于奉献、勇于担当,加强专业知识学习,虚心求教、善于总结,多写论文,多出成果。

    检查组就进一步完善探采结合找水扶贫、开展成果总结等工作给予了具体指导。

    杨山村支部书记赠送锦旗 

    考察季店乡找水突破点 

     
    武汉地调中心对大别山连片贫困区水文地质调查项目野...

    近日,地调局水环中心在河北省阜平县龙泉关镇顾家台村实施的“探采结合井”顺利完工,成功获取断裂构造裂隙水,单井涌水量超过20立方米/小时,可为全村居民的安全饮水提供保障。

    顾家台村是太行山深处有360人口的贫困村,2013年12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到阜平县龙泉关镇顾家台村、骆驼湾村看望慰问困难群众;2015年底河北省委书记赵克志到阜平县顾家台村蹲点调研,对该村脱贫提出要求。在各级政府及企(事业)单位的多方帮扶下,顾家台村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正在完善健全,解决当地居民安全饮水问题是其中一项重要工作,而近几年在该村实施了2眼地下水开采井,均因水质氟含量超标不适合饮用,生活饮用水引自2公里外沟谷中的地表水,水质也没有保障。

    水环中心技术人员充分利用已经完成的太行山1:5万水文地质调查成果,经过更详细的勘查,在顾家台村东约800米的粮站旧址院内确定孔位,采用空气潜孔锤成井工艺,成功实施一眼探采结合井,在孔深91~93米、104~108米部位钻遇富水性较好的断层破碎带,终孔深度120米,终孔孔径235毫米。单井出水量大于20立方米/小时,地下水类型为基岩裂隙水,水质优良,水量能满足顾家台全村群众饮用水,受到了当地政府、河北省住建厅帮扶队和当地群众的称赞。

    此前,水环中心项目组还在阜平县龙泉关镇骆驼湾村、城南庄村、花山村寻找优质地下水,施工探采结合井,为三个村镇居民的饮水困难提供了安全、优质的地下水水源。

    水环中心精准帮扶解决安全饮水之忧

    近日,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承担的太行山区1∶5万水文地质调查项目在革命老区阜平县平阳镇布置的探采结合井成功穿过目的层,获取深层基岩裂隙水,基岩裂隙水涌水量达每天1440立方米,可解决当地8000常住人口的饮水问题。

    平阳镇位于阜平县东30千米,是仅次于阜平县城的第二大乡镇,占地约1平方千米,坐落于平阳河中下游的河谷阶地上,居民饮用水实行集中供水,自来水覆盖率超过90%,目前有集中供水大口井2眼,地下水类型为松散岩类孔隙潜水。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大口井浅层地下水水质逐渐变差,饮用水水质成为当地居民生活的主要问题。

    项目组在全面分析区域地质和水文等资料后,结合水文地质综合调查和物探解译成果,寻找深部断层蓄水构造富水靶区后选定钻孔位置,精心施工,分层抽水,获取了精准的水文地质参数,采用实管+变径隔离,封存孔隙潜水获取深部基岩裂隙水。该探采结合井,施工井深100米,第四系覆盖层厚度约20米,变质岩层厚度80米。

    此前,项目组还在阜平县城南庄镇温塘村八里沟成功实施一探采结合井,钻孔深度100米,单井涌水量达每天1920立方米,进一步验证了断层破碎带控制富水区块的认识,也为附近两万多群众提供了生活饮用水保障。

    水文地质调查工作中采用探采结合的形式开展钻探施工,不仅完成了地质调查项目的工作任务,还有效解决了当地居民的饮水水质问题,受到当地政府和群众的高度赞誉。

    平阳镇探采结合井施工  

    成功出水

    抽水试验   

    太行山区1∶5万水文地质调查项目在阜平成功获取深层...

    锂、铍等资源是新兴产业发展的战略性关键金属资源。我国东部的幕阜山地区位于湘鄂赣交界处,处于武汉-长沙-南昌城市圈交汇处和高新产业密集区。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所属的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李建康研究员团队,依托科技部“深地资源勘查开采”专项“锂、铍等战略性金属矿产资源成矿规律与预测评价”项目,在幕阜山地区取得了较显著的找矿进展。

    一、工作进展

    项目团队基于成矿理论研究,提出了在幕阜山等大岩基地区的“体中体”式成矿模型和“稀有金属矿化分带”的找矿模型,确定幕阜山岩体西南缘以寻找锂资源为重点,西北缘以铌钽资源为探测重点,并经初步工程控制取得以下主要找矿成果:

    1. 在幕阜山西南缘,新发现黄柏山锂铍铌钽伟晶岩密集区

    在幕阜山西南缘新发现黄柏山稀有金属伟晶岩密集区1处,初步地表工作圈定了11条花岗伟晶岩脉(601―611号脉)。其中,603号脉为锂辉石钠长石伟晶岩,地表出露长度约500m,矿脉厚度大于10m,具全脉矿化,钠长石锂辉石带占该脉体积的80%以上。经刻槽取样,603号脉Li2O品位为0.8~1.7 wt%(平均值1.4 wt%),BeO品位为0.02%~0.5 wt%(平均值0.13wt%)。根据岩脉地表出露规模,初步估算该伟晶岩脉的Li2O预测资源量超过3万吨,该区域有望发现1处资源远景达大型-特大型规模的锂铍铌钽矿床。

    2. 幕阜山北缘发现新型锑-锂共生资源

    在幕阜山北缘地表延伸约3.6km的断裂破碎带中,项目团队新发现锑-锂共生型资源。锂主要以锂绿泥石的形式充填在断层破碎带的黏土中,属于低温热液充填成因。全岩分析表明,破碎带Li2O含量约为0.40%,断层间的泥质岩中Li2O含量约为0.70%,均达花岗伟晶岩类与气成热液矿床中伴生锂综合回收工业指标。该断裂带长度约3.6km,厚度1.2m,Li2O品位平均0.6%,据此估算锂矿石资源量为200万吨,Li2O预测资源量1.2万吨,有望达到中型锂资源规模。

    湖北柘坪绿泥石型锂资源的成矿物质可能均来自于其南侧的幕阜山大岩基,不排除深部存在隐伏花岗伟晶岩型锂矿的可能性,也不排除柘坪锑锂矿与断峰山的伟晶岩型锂矿属于同一成矿系列。总之,柘坪黏土型锂资源的发现,不但丰富了我国锂矿的类型,而且开拓了找矿思路,为我国新类型锂矿的勘查提供了新的切入点。

    3. 下一步工作计划

    目前,项目团队正在对黄柏山伟晶岩密集区布置物探和化探工作,重点以电法剖面为基础,实施200-500米钻探,探测黄柏山地区锂铍资源深部找矿前景。在幕阜山西北缘,项目团队将在充分利用柘坪锑矿已有钻探资料,进一步研究柘坪地区锂资源的规模、品位和开发利用前景。

    最终,项目团队实现项目预期目标:在幕阜山地区提交1-2处锂铍铌钽资源找矿远景区和靶区。

    黄柏山603号脉中的锂辉石

    柘坪富锂断层破碎带

    我国东部幕阜山地区取得稀有金属找矿进展

    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北京探矿工程研究所与西北有色713总队产研合作,顺利完成川藏铁路多个深孔和水平孔勘察施工,并创造了川藏线昌都至林芝段水平孔的最深纪录。

    探矿工程所创新研发增粘剂GTQ等关键泥浆材料、制定适配的冲洗液技术应用方案,并依托有色713总队先进的工艺技术措施和丰富的施工经验,有效解决了工程勘察钻进施工中200m巨厚漂碎石地层、断层破碎带等复杂地层孔壁失稳、漏失以及水平孔满眼施工摩阻大、防塌堵漏困难的问题。合作项目累计完成钻探工作量10106m,其中超千米钻孔2个、超900m钻孔3个。

    此次合作丰富了无垂深、小口径、满井眼绳索取心水平孔钻进冲洗液工艺技术,有助于提高我国地质钻探施工水平。

    水平孔绳索取心钻进现场
    水平孔取出的松散破碎地层岩心
    探矿工程所与有色713总队产研合作服务川藏铁路定测地...

    2017年1月20日,夏潭1井试验性抽水时,一位行动不便的老大爷执意让晚辈抬着到了井场,如品酒般细细地品尝着甘甜的井水,久久不愿离去,连声赞叹:“水好,好水!”当地从此实现了几代人梦寐以求喝上安全放心水的愿望。

    这是武汉地质调查中心按照中国地质调查局精准扶贫工作总体部署,在江西省赣州市赣县区五云镇夏潭村精心组织实施的“夏潭饮水示范工程”。

    承担这个光荣使命的是夏潭饮水示范工程建设团队,这是武汉地质调查中心为该工程量身定制的水工环专业团队,战斗力强,团队主要成员有中国地质调查局优秀人才陈立德教授、邵长生硕士、杨艳林博士、路韬硕士和张傲博士。他们虽然平均年龄只有35岁,却是一个专业性极强的高学历团队,曾先后承担过“长江中游城市群地质环境调查与区划”、“长江中游城市群地质环境综合调查”、“长江中游城市群咸宁-岳阳和南昌-怀化段高铁沿线1∶5万环境地质调查”等地质调查项目,发表专业论文32篇,出版专著(含合著)7部,获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二等奖4项,获中国地质调查成果一等奖1项……

    这一次夏潭饮水示范工程,虽然困难重重,但该团队依然是使命必达。

    聚焦“三步走”战略

    夏潭村位于赣南老区,是国家级贫困村,人口1326人,人均耕地0.75亩,人多地少,而且村内无工业企业,无矿产资源,农作物种植结构单一,产业基础薄弱。原来,夏潭村村民生活用水主要是使用简易水管从溪流或陈年老井中直接取水,细菌、农药残留、牲畜养殖直排等因素导致水质无法保障,简易取水管在雨季也容易被冲断或堵塞了。因此,长久以来“用水难”一直是萦绕在村民心头的一大痛点,“特别想喝上干净的自来水”成为最为迫切的需求。夏潭村离赣州市很近,但还是因为缺水,限制了当地土地有效开发利用,特别是经济作物种植和乡村旅游发展。缺水,特别是缺乏卫生干净的安全饮用水,成为夏潭村整体脱贫和提高村民生活质量的瓶颈。

    夏潭1井出水,村民争相品尝甘甜的井水

    “江西省赣县、于都县1∶5万水文地质调查”是武汉地质调查中心承担的“长江中游城市群咸宁-岳阳和南昌-怀化段高铁沿线1∶5万环境地质调查”二级项目下的一个子项目,夏潭村位于该子项目工作区内。按照中国地质调查局《支撑服务赣州六县精准脱贫攻坚地质调查实施方案(2016~2020年)》整体部署,实施精准地质扶贫解决夏潭村安全饮水问题成为该二级项目2016~2017年重点工作任务。

    武汉地质调查中心对此高度重视,专门成立了赣南地质扶贫工作领导小组,抽调精干技术人员,组建工作专班,高效落实资金和工程设备保障,以解决夏潭村安全饮水为突破口,全力实施“夏潭饮水示范工程”建设,这也是团队的任务目标。

    针对基础工作,团队实施了“三步走”战略。

    一是在前人工作基础上,开展重点地区1∶5万地质环境综合调查,对长江中游城市群资源环境条件和重大地质问题进行系统梳理和综合研究,编制完成了《支撑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地质调查报告》、《长江中游城市群资源与地质环境图集》,参与编制了《长江经济带国土资源与重大地质问题图集》、《支撑服务长江经济带发展地质调查报告》,为长江经济带规划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相关成果已得到各级政府高度重视。

    二是系统总结了长江中游城市群岩溶塌陷重点区分布状况与发育特征,研究了区内岩溶塌陷的影响因素和成灾机理,梳理了区内岩溶塌陷的首要因素、岩溶塌陷的其他表现形式,及岩溶塌陷的诱发因素等。

    三是开展了长江中游河湖演化及其地质环境效应研究,系统梳理了江汉-洞庭盆地已有研究成果,开展了大量的野外地质调查和测试数据分析,扬弃了以阶地分析和冰川论为基础建立的各自独立的江汉盆地和洞庭盆地第四系地层系统。基于冲积扇研究并识别出宜昌砾石层、白沙井砾石层与上覆网纹红土之间的不整合关系,开展了江汉-洞庭盆地周缘更新统划分与对比,进而建立了江汉-洞庭盆地统一的第四系地层格架。基于江汉-洞庭盆地第四系研究,进一步提出网纹红土层与下伏砾石层所代表的沉积环境的重大变化是长江三峡续接贯通的环境效应,并据此提出了长江三峡续接贯通的时限相当于网纹红土层或网纹泥砾层底界年龄,大体相当于早-中更新世之交。相关成果成为长江流域地球科学系统研究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

    找水打井见真功

    当所有的基础工作准备就绪,2016年10月,团队由二级项目负责人陈立德教授领衔,开启了夏潭找水打井之路。然而,这条路走得异常艰难。

    夏潭村及周边广泛分布寒武系下统牛角河组变余凝灰质细砂岩,是典型的基岩裂隙水弱含水地层分布区,一般的探采结合井单井出水量每天仅30吨左右,只能满足不超过400人的用水需求。而夏潭村现有村民1300余人,结合夏潭村旅游发展规划,则需要解决不低于2000人的安全饮水问题,这意味着需要至少找到一口单井出水量为每天200~300吨的探采结合井。上世纪80年代开展的赣州地区1∶20万水文地质调查资料表明,在夏潭村一带没有发现有供水意义的构造变形迹象。因此,要完成找水打井的任务,困难是显而易见的。

    压力就是动力。团队技术人员立即行动,通过研究分析现有资料、实地踏勘,确定了实施地面调查和物探调查解译相结合的工作思路,地面调查和物探相继展开。赣南植被发育,杂草、密灌丛生,技术人员披荆斩棘,跑遍了夏潭村及周边的每一条山间小路、每一条溪沟,详细观察了乡村公路边和村民房屋后面的每一处切坡。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陈立德的带领下,团队终于在村西北1千米处发现了基岩破碎现象,经延伸追查和推测,又在村边不起眼的一处小竹林里发现了约1平方米大小的断层破碎带露头,这时确定了以寻找构造裂隙水作为夏潭村饮水示范工程的找水方向,根据地面调查情况圈定了2处水源勘查靶区,提出了物探部署建议。随后开展的地面物探勘查进一步查明、验证了夏潭村北西向基岩破碎带的走向、产状和破碎深度,结合物探解译,分别在夏潭村东、西两侧初步推荐了多个地下水源钻探井位。团队完成这一系列工作仅仅只用了不到20天的时间!

    接下来的工作是对地面调查和物探调查圈定的井位实施钻探,然而这时团队却有意放慢了工作节奏,因为他们有了更多的考量,如何做到实施数量较少钻探工作量又达到找水目标,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资金的效益;工程不仅仅是打井和找到优质的地下水,如何统筹考虑高位水池、配套管网建设和后期运行维护的成本,要费用低,好管理,让夏潭村百姓用得起、愿意用,归根到底让百姓高度满意,在他们看来这才是衡量饮水示范工程成功与否的标尺!

    数天时间里,团队技术人员们拿着地质图、物探解译报告和遥感影像资料,反复攀爬在村子周围的山头上,在夏潭村北面最高的山顶上,有时一呆就是4个小时,渐渐理出了头绪:长村水库位于夏潭中心村下游约500米,夏季洪水期水位上涨,水库水位线距中心村就几十米远,长年的水产养殖和牲畜养殖直排已造成水质富营养化,水质差。如果在村子东面打井,长期抽排地下水可能沟通井水与库水之间的水力联系,井水水质可能会受到长村水库的影响;物探调查推荐的村西井位,距离村子南面、西面的山头近,但村子南面的山头高度低,不能保证自然供水压力,村子西面的山头山体单薄、强风化层厚度大余20米,也不宜建高位水池;村北的山头是最佳的位置,夏潭中心村就在山脚下,相对高差50米,山体厚实,是高位水池建设的最佳选择。但是,初步的地面调查和物探解译成果推荐的井位距村北山头平面500多米,相对高差80米,铺设上水管网要越过村西的水沟和县级公路,工程建设、运营管理和维护成本高、难度大,如果要二次抽水,势必进一步推高百姓用水成本。由此看来,单纯从水量丰富、打井找水成功率高这个角度推荐的井位并非最佳选择。

    如何化解这个矛盾成为团队要攻关的难点。为此,他们奔波于武汉、南昌和赣州之间,与物探工作组技术人员一起反复研究物探资料,虚心求教熟悉赣州地区地质情况的水文地质专家。根据物探资料中存在北西向异常的显示,在听取了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后,技术人员立即再赴野外开展了补充调查,通过反复观察和研究野外地质现象,最终查明在夏潭村西沿溪沟一线存在一条北西向次级断层。如果在该断层上盘沿北西方向部署探采结合井,井位则位于村北山坡的下部,距离拟建高位水池平面距离不足200米,而且地形简单,如果找水打井成功,夏潭饮水示范工程建设、运营、管理的综合成本则会大幅降低40%以上,团队分析认为,虽然有一定的技术风险却无疑是最理想的选择。

    团队技术人员凭借扎实的基础地质功底、长期的野外地质调查工作实践和科学严谨的态度,反复交流研讨、统一思想后,果断放弃原有推荐井位,毅然决定选择技术风险较大但建设运营综合成本低、水质有保障的夏潭1井和夏潭2井井位。同时,为降低高位水池建设成本、延长高位水池使用寿命,通过对拟建高位水池山顶一带的工程地质条件分析研究,将高位水池建设方案优化为下沉式水池结构,并在水池顶部配套绿化植被,这一优化调整将更有利于保障水质和口感。

    说干就干。经过钻探取芯、试抽、扩孔、洗井、再试抽、成井、水质检测等,2017年1月20日夏潭1井完钻终孔并成功见水,当水汩汩而涌时,全村兴奋了,奔走相告,纷纷涌向井口品尝这甘甜的井水,就出现了文章开头的一幕。在这之后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再传喜报,3月12日夏潭2井也完钻终孔并成功见水。夏潭1井井深124.8米,单井水量大于200吨/天;夏潭2井井深127.4米,单井水量为220吨/天。两口井水量均满足了工程设计要求,水质也都达到生活饮用水标准,保证了夏潭村全体村民生活用水、特色农业种植用水和远期乡村旅游发展用水需求,彻底改变了当地用水状况。

    打造饮水工程示范

    2017年1月21日,国土资源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凌月明视察了夏潭村饮水示范工程,实地查看了夏潭1井的抽水情况,详细询问了水量、水质及引水入户方案等情况,对武汉地调中心承担的夏潭村饮水示范工程取得的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希望武汉地调中心再接再厉,不负众望,继续推进夏潭村饮水示范工程建设,切实惠及贫困区人民群众,助力国土资源精准扶贫工作。

    部领导寄予厚望和当地村民的期盼,更加坚定了团队继续做好后续工作的决心,打造饮水示范工程。按照夏潭饮水示范工程设计和实施方案,在取得打井找水成功的基础上,将着手建设高位水池、取水泵房和管网设施,随着工程的推进,团队成员经常驻守在夏潭村,为施工人员提供技术指导,监督工程安全、质量和进度。为确保工程质量,团队还划定了两条红线:一是对任何形式的不规范施工和质量问题必须“零容忍”;二是严禁团队成员以任何理由接受宴请。团队成员也是这样做的,因施工不规范或质量不合格就坚决责令返工,将隐患消除在萌芽,坚决高标准严要求施工,这让当地百姓深切感受到团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强烈的责任心。

    示范工程建设中,团队紧紧抓住高位水池建设和供水管网铺设这两个关键环节,制订了一套精细的推进实施方案。高位水池建设是饮水示范工程最关键的环节,建设质量事关整个工程的成败和工程的使用寿命,团队成员轮流盯紧现场,严格把关,严格检查验收高位水池砖砌外模制作、钢筋配置及混凝土现场浇筑等每个细节,保证了示范工程关键设施的建设质量。在铺设供水管网时,他们选用质量最好的PE管材,严格热熔焊接技术要求,以超过规范的更高要求进行试压,保证了供水管网铺设质量。为了便于运行期间的管理和维护,在铺设规格为63毫米和50毫米的次级管网时,他们采用规格为100米长的管材,大大减少了热熔焊接的数量,降低了供水管道出现问题的几率,同时也更有利于后期的管理和维护。

    饮水示范工程先后完成了两个泵房及配套设施、100立方米下沉式高位水池的建设,还完成了7000多米主供水管网和5000多米次级管网铺设及试压等工作。目前,团队正抓紧实施管网入户、安装智能水表等收尾工作,为实现夏潭村“一户一表一龙头”既定目标进行最后的冲刺,同时着手整理全套工程设计、施工和后续使用管理技术资料,为及时将饮水示范工程移交夏潭村民委员会、投入正常运行做好支撑与服务。

    示范工程在找水打井、建设施工期间,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王研,中国地质调查局副总工程师、总工室主任徐学义,中国地质调查局副总经济师、财务部主任严兴华等先后亲临现场指导工作,解决实际问题,这些极大鼓舞了团队士气。

    2017年6月29日,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在江西赣州召开“支撑服务赣州七县脱贫攻坚地质调查工作推进会暨脱贫攻坚地质调查协调联动领导小组会议”,会议代表实地考察了夏潭饮水示范工程并给予高度肯定,认为该项工程实现了“精准扶贫、引水到户”的目标任务,切实惠及了贫困地区人民群众,是贯彻落实中国地质调查局“延长地质工作产业链,破解最后一公里难题”的成功示范。

    夏潭村全体村民喝上了干净、放心的自来水,由衷地感谢国土资源部的定点帮扶,感谢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实施的饮水示范工程,并对项目组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心系村民、勇于担当和对工程质量的严格要求交口称赞。

    建设团队用实际行动传承了地质工作者“三光荣”“四特别”精神,自觉践行“责任、创新、合作、奉献、清廉”新时期地质工作者核心价值观,而且并没有就此满足,如今又有了新目标。

    下一步,他们将紧密结合二级项目工作任务和赣南人民群众安全用水需求,在开展赣南其他地区1∶5万水文地质调查工作过程中,合理部署地下水探采结合井,从根本上解决季节性缺水和水质性缺水地区百姓安全饮水问题。同时,团队将结合地方需求和水文地质调查工作要求,注重工作区矿泉水和地热资源的调查评价,为赣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强地质技术支撑,在国土资源赣南精准地质扶贫工作中再创佳绩!

    高位水池建设现场

     

    清泉喷涌润民心

    摘要:在新疆西天山赛里木湖以东,发现一处四台海泉铅锌矿。该矿床为层控型(MVT型)铅锌矿, 初步评价探获铅锌(333+334)资源量27.9万t,达中型规模。

    1.项目概况

    “新疆阿拉套山一别珍套山一带金铜多金属矿调查评价”、“新疆西天山科古琴山地区矿产地质调查”项目由新疆地矿局第一区域地质调查大队承担。主要任务是在西天山赛里木湖四台地区开展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圈定找矿靶区,查证异常,评价资源潜力。

    2.成果简介

    四台海泉铅锌矿位于新疆博乐市四台南部山前一带,呈近东西向分布,东西长约10km,南北宽约2km,面积约20km2。矿区内发育一系列北西向断裂,多为正断层,在地形上呈阶梯状。断层破碎带宽4~25m,为控矿断层,经后期热液物质胶结形成灰一深灰色碎裂岩化灰岩和含炭质灰岩,并发育硅化和褐铁矿化。矿区内蓟县系库松木切克群上段圈出了3条铅锌矿化带,长6.2km(图1),赋矿岩石主要为碎裂岩化灰岩和少量的含炭质灰岩。

    Ⅰ号铅锌矿化带位于矿区西部,长约3000m、宽10~500m,东宽西窄,共圈定23条矿体,其中I-9号矿体规模 最大,长约350m,厚12m,Zn平均品位9.04%,最高19.27%; Pb平均品位 1.98%,最高9.52%。Ⅰ-16号矿体规模较 大,长约400m,视厚度6~12m,Zn平均品位11.74%,最高32.51% ;Pb平均品位 0.93%,最高4.10%。

    Ⅱ号铅锌矿化带位于矿区中部,长约2000m、宽10~250m;目前共圈定矿体12条,其中Ⅱ3号矿体为Ⅱ号矿化带主矿体,矿体长度约500m,真厚度平均9.02m,Zn平均品位3.37%,最高9.04%; Pb平均品位0.3%,最高1.44%。Ⅲ 号铅锌矿化带分布在矿区东部,长1200m,宽约数十米。

    在公益性工作基础上,四台海泉铅锌矿拉动后续商业性勘查,共探获铅锌(333+334)资源量27.9万t。

    3.成果意义

    四台海泉铅锌矿是在新疆天山成矿带前寒武纪地层中铅锌矿找矿的又一发现,进一步证实元古宙为铅锌矿的重要成矿时期,佐证哈萨克斯坦捷克利铅锌成矿带向东延人我国新疆赛里木湖成矿带,对开展新疆天山北部地区铅锌矿找矿和成矿规律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新疆地矿局第一区域地质调查大队 吴福泉 王海涛 供稿)


    新疆赛里木湖四台海泉地区发现层控型铅锌矿

    摘要:西藏改则舍拉玛地区位于班公湖一怒江成矿带。通过调查评价,在舍拉玛地区新发现2处规模较大的铜金、镍多金属矿找矿线索(矿化带),具有大型以上规模矿床找矿前景。

    1.项目概况

    “西藏改则县舍拉玛地区铜金矿多金属矿调查评价”项目由福建省地质调查研究院承担。主要任务是在前期开展的 1:5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的基础上,以铜铁多金属矿为主攻矿种,围绕舍拉玛地区开展铜铁多金属矿调查评价,初步查明成矿地质条件,总结成矿规律,分析研究找矿潜力,圈定找矿有利地段。

    2.成果简介

    (1 )新发现铜金铁砂卡岩矿化带1处。该带断续延伸超过20km,宽300~500m。带内存在大量串珠状近东西向展布的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石英斑岩、花岗斑岩等小岩体,岩体呈现多期次特征,围岩为仲岗洋岛沉积的钙质砂岩、灰岩等。小岩体周边大部分具有强烈砂卡岩化,形成砂卡岩矿化带(铜金铁矿化带),带内具有大量的孔雀石化、铜蓝、黄铜矿化、磁铁矿化等,显示区内良好的找矿潜力,具有形成大 型一特大型铜金多金属矿床的潜力。带 内发现舍拉玛铜铁金矿产地1处,预估远 景资源量达到大型或超大型规模;圈定那边勒热金矿、年曲努玛铜金矿和5164 高地铜矿3处找矿靶区,发现4594高地铜矿、5242高地铜矿、和4636高地铜矿3处矿点。

    舍拉玛铜铁金矿:矿区发现2条铜矿体和1条铁矿体。Cu-I铜矿体分布于砂卡岩化带,近东西走向,出露长约 2km。由2条探槽控制(图版I -a~d), 矿体产状为215°乙80°,控制真厚度14.94~26.3m;Cu品位1.826%~2.55%,伴生Au平均品位为0.826~0.773g/t,矿化 主要有孔雀石化、铜蓝、黄铜矿化等。 Cu- n铜矿体产于灰岩与火山岩的断层接触带上,呈东西向展布,长度超过300m,东西两侧均被坡积物掩盖,推测延伸800m以上,铜矿体厚度在2~3m,目估Cu含量3%,主要为孔雀石化。铁矿体产于矽卡岩化带和斜长花岗岩岩体北侧外围,目前由2条探槽控制(图版I-c、d),呈带状,产状190乙65°,长超过lkm,真厚度22.79~30.57m,TFe平均品位为54.78%,最高63.46%;主要矿石矿物为磁铁矿和褐铁矿,局部见细粒浸染状斑铜矿化、孔雀石化、铜蓝长度均大于1000m,宽200~300m,其分布与地表铜矿体一致,测深断面激电异常与激电中梯异常吻合,显示出该区深部具有良好的找矿潜力。

    那边勒热金矿:位于舍拉玛矿区西面,在细粒花岗闪长岩与杏仁状玄武岩接触带上发现褐铁矿化硅化蚀变带(铁帽)2条(图版I-e),走向约280,出露长度约300m,宽度大于10m,Au品位 8.36g/t。其余地段为掩盖,沿蚀变带向东追索,发现断层破碎蚀变矿化带还向东延伸约lkm,宽约10~30m,找矿潜力巨大。

    年曲努玛铜金矿:位于矽卡岩化带南侧,发现矿化蚀变带1条(图版I -f), 出露长度大于100m,估测延伸在500m以上,宽约22m,走向约280°,倾向北东,倾角约68°,带内Cu品位0.64%~2.56%、Au品位1.39g/t,主要矿化为黄铜矿化、孔雀石化、黄铁矿化等。该蚀变带矿化较强且均匀,所处区域地形平坦,基岩出露不好,沿该蚀变带走向往西追索3km处,仍零星可见孔雀石等矿化蚀变。

    (2)发现含镍超基性岩体1处。岩体出露面积超过30km2,岩体内发现低品位镍矿体。岩体走向280~300,宽度一般在0.5~2km之间,断续出露长度超过20km,西端延伸至区外。通过连续刻槽取样(宽度20m,边界未控制),Ni品位 0.22%~0.26%,伴生Co品位0.01%以上。目前工作程度低,缺乏系统揭露及物相分析等,初步研究认为该含矿岩体具有全岩矿化特征,其后续找矿潜力大。

    3.成果意义

    通过调查评价认为,该区具有形成大型一特大型铜金多金属矿潜力,为该区后续部署地质找矿工作提供了可靠的依据。(福建省地质调查研究院 杜建文 供稿)

    西藏改则舍拉玛地区发现大型以上规模远景铜铁矿找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