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4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09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经过9天在太平洋调查区的多波束测线作业,“海洋六号”船已经初步掌握了调查区海底地形。但在平均水深超过5公里的深处,阳光无法直达,又有蔚蓝海水的掩盖,海底仍旧是“犹抱琵琶半遮面”。所以,为了进一步了解海底环境资源概况,北京时间7月27日12时科考队员派遣了深海摄像系统潜入这片幽暗的水世界。

    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此次使用的设备为第五代海底摄像系统,支持高清视频传输及闪光照相,由铠装光纤缆提供动力和通讯,水下照明灯亮度可调等功能。大电影由首席科学家及3位助理操刀,每天分三班拍摄;每班配有两名绞车操控手,负责掌控机位;两名地质专业人员进行地质描述,前者以视频方式记录测线范围内的海底状态,后者则在关键区域进行小范围的高清照相。


    拍摄现场的“科研精神”

     

    在整个拍摄过程中,船舶沿测线缓缓前进,绞车操控手需要根据地形变化将水下拖体时刻保持在离底2-3米范围内,实现约每小时3公里向前的“贴地飞行”。但当地形变化较快或船速突变时,摄像系统免不了与海底发生亲密接触。在27日14时30分,摄像就经历了“初吻”,嘴上立马就糊满了泥。虽然经过海水的一番冲刷,海底逐渐豁然开朗,但最后还是留下了两个顽固的斑点,作为青春的记忆。当然,记忆最终没跑赢岁月,经历几次亲吻和冲刷后,海底世界再次清晰动人。“要是能给它配一个雨刷就好了”,一旁的于宗泽与张旭开始讨论道。

    到了20时17分,绞车缆长已经由开拍时的6734米放到7991米,即将到达绞车的8000米安全极限。绞车手罗旭龙这时抛出了一个问题:“往年都是收放交替,缆长变化并不大,这次怎么就必须不停地放呢?”于立分开始了推理:水深不变,船速恒定,缆长却不断变大,那只能是底流变大了。“底流怎么会一直变大呢”?罗红波对此不以为然,也抛出一个“放风筝理论”。听着虽是通俗,但却耐人寻味。于立分计穷,鬼马地扯开话题:“其实人类对大自然的奥秘了解地还很少,我们要怀有一颗敬畏之心。”这三个后甲板技工的对话令人不禁莞尔,但也让我多少嗅到了“科研精神”的意味,也许这就是“海洋六号”的气质吧!


    把海底世界捞上来

     

    摄像操控室里,我们都围着巨型屏幕,跟随高清摄像机在海底贴地飞行。

    随着镜头推进,可以看到不时有白色尘埃飘落到这深海世界,那可能是上层海洋的生物碎屑经过多级分解的产物,也可能是被大气和水流运送至此的陆地尘埃,它在此停靠片刻,随后便加入到漫长的地质演化进程。

    过了荒漠区,生物逐渐多了起来,白色小虾、栉水母、紫色怪鱼、海星等陆续出镜。当然,还有那些我们看不见的无数种细菌正从海底底部渗出来。镜头下,这些奇怪的生物大都体型小巧,如肥皂泡一样脆弱,若隐若现,幽灵一般在镜头下潇洒游过,其精致程度不亚于装在天蓝色小方盒里的蒂芙尼珠宝,极尽美丽,也极尽奇异。料想博物馆里的标本必不能告诉我们,这条怪鱼在水里有多优雅,它是怎样运动、捕食、交配以及繁殖的。拍摄过程中,还随处可见横七竖八的长条坑道以及蚊香状的生物遗迹,兴许是海底生物怕我们太过单调,特意留下的谜题呢。

    整个拍摄过程,大家似乎都在操着19世纪新大陆探险者的心,生怕错过任何关于这片海底的新发现。于是从头到尾,没有人敢离开。

    直至7月28日2时,深海摄像结束海底漫步,回归“海洋六号”。本次“海底电影”拍摄过程长达34小时,共完成90公里测量作业。

    作业完成后,眼睛累得发疼的科考队员们面露喜悦,结果令人满意。其实在很多时候,科学考察任务就如同深海摄像一样,是静态的。科学家们坐在各自的屏幕前,平心静气地观察、试验,有时偶然对大自然的奥秘发出几声赞叹和感慨。

     


    活动在5620米海底层的虾

    5500米海底的海星

    海底大电影,深海漫游——记首次海底摄像作业

    在广东罗定河口开展红土壤野外调查。 卜建军 摄

    近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力学研究所组织相关人员在北京进行下一年度地质调查项目立项论证时,一项有关南方红土的基础地质调查项目引起了人们的关注。那么,广泛分布于我国南方地区的红土有着怎样的地质生态意义?即将推进的地质调查工作,将对开发这类土地资源、解决红色荒漠化等地质环境问题发挥哪些作用?请看地质力学所有关专家的解读——

    探寻红土水热、植被、母质条件与水、气、生物、岩石圈层物质循环的关系

    “南方红土是我国热带、亚热带以各类岩石和第四纪松散沉积物为母质发育的红色风化壳,也是我国分布最广的第四纪土状堆积之一。它与我国西北地区深厚的黄土—古土壤沉积物相对应,精确记录了第四纪的古气候环境信息。”

    地表作用与系统演变基础地质调查工程首席专家、地质力学所研究员胡健民介绍说,“早中更新世以来,在中国南方自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广大地区发育红土沉积物,据推测面积达220万平方公里。它们是我国中、低纬度地区受第四纪季风气候影响下形成的特征沉积物,其分布、成因、来源及理化特征与新构造运动的发展、东亚季风系统的建立及第四纪全球气候变化的纬度效应均有着潜在耦合关系。”

    比如,南方网纹红土属富铝红色沉积物,呈强酸性,高度风化,主要形成于中更新世—晚更新世早期,经历了长期相对湿热的气候环境。但从沉积物颜色变化、粒度组成、化学成分、孢粉组合等指标看,网纹红土并不是在持续湿热背景下形成的,其间可能经历了相对冷湿或凉干的气候。这样说明中国南方古气候存在多个“沉积—成土—构造”过程的旋回。

    可见,红土中隐藏着反映气候周期性变化的“密码”,记录了全球气候变化、青藏高原隆升所引发的季风环流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特别是中更新世全球气候和环境巨变等构造—气候事件,并且可与北方黄土—古土壤序列以及深海沉积记录相对比。

    那么,为什么与西北地区的黄土沉积相比,有关南方红土的研究相对薄弱呢?

    专家指出,中国南方湿热气候导致的强化学风化作用,使得红土的原始沉积学信息在成土过程中被显著改变。而正是由于红土成因的多元性、物质来源及沉积模式的不确定性,阻碍了科学家对中国南方红土的认识以及对其所含古气候信息的提取,阻碍了对第四纪全球变化及区域气候相应的认识。

    地球系统科学是地质调查工作的理论基础。

    近年来,地学界已开辟红土成土过程与全球变化研究的新方向,将红土的成土过程与宏观时空变化相结合,探寻红土水热、植被、母质条件与水、气、生物、岩石圈层物质循环的关系,以及红壤物质循环对环境和全球变化的影响。“目前,亟需获得中国南方红土沉积物地球化学信息及有效物源指标,探究南方红土表生风化特征及沉积物的来源,从而认识南方红土蕴含的有关圈层相互关系的地质记录。”胡健民说。

    探查红土区生态地质环境演变规律,助力南方红土丘陵区生态脆弱性的改善

    自然资源部成立之后,基础地质调查工作正在从支撑矿产资源向自然资源转变。只有查明自然资源的物质基础和空间载体,才能为支撑自然资源管理、经济社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基础信息资料和科学决策依据。

    “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基础地质调查工作将着力解决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关键基础地质问题,深化多圈层交互作用调查,全面支撑服务自然资源管理和生态文明建设。”胡健民告诉记者,红土分布区涉及多种类型重要生态系统,是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地方,人地关系矛盾极为突出。

    这与红土区地形起伏多变、降水时空不均匀等自然条件和红土自身酸、瘦、黏的性质有着很大关联。加上人类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导致中国南方红土生态系统面临着水土流失、土壤酸化、肥力退化、季节性干旱、土壤污染、生物退化、石漠化及土地沙化、耕地面积缩减和系统功能衰减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

    红土区的生态环境脆弱性表现为:土层较薄,肥力贫瘠;人口密度大,人为活动强烈、土地严重过垦,土壤质量下降明显;自然植被破坏严重,雨量多而集中,暴雨强度大,水土流失严重。

    资源潜在的生产能力得不到应有的发挥,整个地区农业及经济持续发展必然受到严重影响。

    目前,我国对红土的认识尚存在一些不足:一是对红壤肥力的现状及其分布认识的不足;二是对红土质量的评价指标和保护认识不足,评价指标上偏重于土壤化学和物理性质的评价;三是对红土的认识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未将其看成一个生态系统。

    认识上的不足,也大大限制了人类对红土区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因此,我们在明年的地调项目中特地安排了有关南方红土覆盖区的基础地质调查项目,着重对红土与环境变化进行研究。”胡健民说。

    地质力学所副研究员傅建利告诉记者,当前国际土壤学围绕环境与农业问题,形成了以研究土壤与环境保护、土地覆被与土地利用、土地评价、土地退化与修复、全球变化与区域治理等重大问题为核心的综合研究趋向。我国也应加强对红土的综合性研究,尤其要关注自然和人为活动影响下红壤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红壤丘陵区地表侵蚀速率及其动力学、红壤退化的时空变化和退化机理、土壤温室气体及其源汇领域研究,从而揭示现代生物气候条件和人类活动对红土表层的影响与改变,为现代生态环境恢复奠定基础。

    深化对“红土荒漠化”等灾害的认识,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和防灾减灾工作

    严重的水土流失还会造成红土覆盖区“红土荒漠化”等地质灾害。

    华南红土区具有中亚热带优越的生物气候条件,是我国热带和亚热带经济及粮食作物的重要生产基地。由于该区雨量丰沛但时空分布极不均匀,洪涝与干旱并存,同时坡面分布广泛,加上长期对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开发与利用,整个地区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其严重程度并不亚于黄土区。

    据统计,长江流域以南的红土丘陵地区水土流失涉及琼、粤、桂、湘、赣、闽、鄂七省( 区 ),水土流失面积已达 220万平方千米,仅长江上游地区就达35.2万平方千米,水土流失区的土壤流失量高达15.6亿吨。

    另据国家林业局统计,我国南方的湿润沙化土地分布面积达到0.88万平方千米,范围包括浙江、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广东、广西、海南、贵州、云南、四川、重庆等12个省(区、市)的260个县(市、区)。

    红土荒漠化是中国南方湿润区水土流失的一种重要形式。如东南沿海及江南丘陵山地区的花岗岩、红色岩系和红土分布区等生态脆弱带出现的土地荒漠化,其基本特征为基岩裸露和生态功能丧失,其中劣地式红层荒漠是通过表土层被流水侵蚀,造成红层基岩或其风化壳斑点状暴露作为开始,进而形成大面积的裸露的红层基岩或密集侵蚀沟的劣地式红色荒漠,俗称“红砂岭”或“牛肝地”。这些地区植被演替脱离湿润区的生态发展轨迹,形成旱生灌丛群落,并最终失去生物生产力,土壤含水量降低,有机质减少直至完全检测不到有机质,变成寸草不生的裸地。

    红土荒漠化不仅造成大量的水土流失,而且也存在严重的地质灾害、水资源和水环境以及土地退化等问题,对区内的道路建设与养护、城镇建设、工农业生产和居民区安全也构成隐患。

    “严重的水土流失,已严重影响了人民的生存环境,不仅危害人类的健康和生命,也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加深对红土区地质灾害发育规律的认识,不仅能有效服务于区域的防灾减灾工作,而且对于国土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城市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胡健民表示。

    加强现代化地质调查,促进人类对红土区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人地矛盾的解决,依赖于该区基础地质调查资料的支持,特别是对反映地区特点的自然资源和地质环境条件,综合评价地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综合调查。

    虽然,之前地质工作者曾对南方红土区进行过基础地质调查等多方面的区域地质工作,对红土区分布区的基岩和构造等基础地质有了清晰的认识,对长江下游流域的红土层的沉积结构和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壤作用过程和古气候记录等也开展了大量研究,但是对于不同红土类型的划分和空间分布及其与之相关的生态环境问题方面的研究仍显不足,无法满足当前区域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对基础地质调查工作的要求。

    自然资源部成立之后,地质调查工作积极拓展工作领域,将开展数量、质量与生态“三位一体”的多门类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不仅将针对山水林田湖草共同体,大力加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调查评价、监测预警和国土空间适宜性评价,而且将加强地球多圈层交互作用研究,提供地球系统科学解决方案。

    傅建利说:“地球表层系统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耦合系统,红土作为地球表面最表层的地质体,是深、浅部和人类及大气等圈层综合作用的结果。红土的形成演化既受母质基岩岩性控制,又受到气候的影响;同时,红土的发育受地表水圈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同时又影响地表水圈的演化和人类的活动。加强对地表红土层为重心的综合调查,深化对红土成因机理的认识,将对科学合理、绿色高效开发利用红土区资源有着重要意义。”

    “地质力学所正在组织力量,从统一的生态系统整体角度,针对南方不同类型红土地层记录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古气候古环境演变过程、南方红土区水土流失和红色荒漠化等地质灾害发育规律、不同类型红土的理化性质和发育过程对地球表层系统的响应等三个方面开展地质调查和研究,为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构建可持续的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体系提供基础地质图件及科学理论依据。”傅建利介绍说。

     

    相关链接:

    南方红土是我国热带、亚热带以各类岩石和第四纪松散沉积物为母质发育的红色风化壳, 也是我国分布最广的第四纪土状堆积。因此,南方红土大致可以划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以第四纪松散堆积物为母质发育的红色风化壳,另一类是以各种基岩为母质发育的红色风化壳型。

    加积型红土是以松散沉积物为母质的红色风化壳,一般称为南方红土,其中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加积型红土,主要包括网纹红土、下蜀土和成都黏土等。

    风化残积型红土以各类基岩为母质发育的红色风化壳也可称为风化残积型红土,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地区。按照其母质的分布,大致又分为两个区域,第一个区域以碳酸盐岩为母质发育的风化壳,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南的云贵高原、四川东部、广西、广东北部、湖南西部及湖北西部的岩溶山区,厚度一般较小;第二个区域以花岗岩、砂岩、变质岩、玄武岩为母质发育的风化壳,主要分布在我国华南的广大区域,厚度不一。

    另外,在我国浙江、福建、广东等地的沿海岬湾地区的向岸风岸段台地上断续分布着一种红色、棕红色半胶结的中细砂风成沉积物,经后期风化,这些沉积物的上部呈红色、棕红色甚至出现网纹红土,地质调查中一般泛称这些砂质沉积为“老红砂”。

    破译环境气候周期性变化“密码”

     

    说明: D:\新闻处\矿物薄片\46地球日12\46地球日12\地球日06-skq-06-3.jpg


    “一带一路”倡议,为各国在能源领域技术的交流和合作搭建了合作平台,也为我国地质矿产资源开发带来新机遇与新挑战。聚焦国家重大需求,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地质调查在国民经济发展中作用越发突出。多少年来,地质工作者行宿苍野,踏遍群山,探寻宝藏,为新中国的开发建设做出了卓越贡献,也在古老的丝绸之路上留下了地质工作者的足迹。

     

    说明: D:\新闻处\矿物薄片\46地球日12\46地球日12\地球日07-skq-07-1_201504071106_72.jpg


    地球矿藏的勘探开发利用是人类文明存续发展变革的根本保障和直接动力。回顾丝绸之路上为数众多勘探成果,白家咀子地区铜镍矿的发现一举摘掉了我国贫镍国的帽子,打破西方国家对我国镍矿资源的封锁,在我国地质勘探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页。

     

    说明: D:\新闻处\矿物薄片\46地球日12\46地球日12\地球日12-skq-07-1.jpg


    时间追溯到57年前,在年轻的地质队员汤中立带领下,甘肃省地质局祁连山地质队(今甘肃省地矿局第六地质队)深入祁连山腹地,从永昌白家咀子的一块孔雀石中发现线索,点燃了中国镍工业的希望。195810月,经取样化验,证实为含铜镍的超基性岩体,19591月开始进行铜镍矿普查勘探,随之而来的,是对矿区长达15年之久艰苦卓绝的地质勘探工作。


    说明: D:\新闻处\矿物薄片\46地球日12\46地球日12\地球日03-JCIIK-06_201504071308_256.jpg


    地质队员借助现代的实验室仪器,在这些一眼望去殊无二致的岩石中分辨矿物。图片采自白家咀子铜镍矿标本光片在反射光下的显微图像,乳黄色的镍黄铁矿与粉褐色的磁黄铁矿、深黄色的黄铜矿共生,磁铁矿早期溶蚀粒状后期细脉状穿插于黄铜矿中。金光灿灿的海绵陨铁结构,是原生富矿体的标志,鉴定为超基性岩型硫化镍富矿。

     

    说明: K:\矿物薄片\46地球日12\46地球日12\地球日04-SKQ-02-(1)1.jpg


    岩石标本中存在透明矿物元素。混合岩在40倍正交偏光显微镜下观测显示,石英、长石和角闪石特征明显,由鳞片状浅橙黄-褐黄色集合体交代板粒状形态的是长石,左上石英颗粒间板状长石见弱聚片双晶。右半侧带有贝壳光泽的区域主要为角闪石,较强绿帘石化、弱绿泥石化、碳酸盐化。石英、长石与角闪石均为铜镍矿中常见脉石矿物。


    说明: D:\新闻处\矿物薄片\46地球日12\46地球日12\地球日10-skq-07-1_201504071111_862封面.jpg


    透辉蛇纹石岩在10倍正交偏光显微镜下显示为鳞片柱粒状变晶结构,早期成矿的辉石经蚀变被其他矿物取代,这些矿物颜色鲜艳,主要由绿帘石、纤闪石、方解石、蛇纹石等成分组成。其中不规则分布的黑色斑点为金属矿物,为成岩及蚀变时产生,具有较为鲜明的含矿指向性。

     

    说明: D:\新闻处\矿物薄片\46地球日12\46地球日12\地球日05-skq-06-2.jpg


    地质队员还发现,岩浆的贯入式矿体形成块状特富矿,光片下可见交代-团块状构造,金属矿物黄铁矿、磁黄铁矿、赤铁矿、黄铜矿占90%以上。金川铜镍矿不仅规模巨大,主元素品位高,而且含有钴、铂、钯等近二十种伴生矿,稀有贵金属储量居全国之最,综合利用经济价值相当可观。

     

    说明: D:\新闻处\矿物薄片\46地球日12\46地球日12\地球日02-JCIIK-06_201504071256_226.jpg


    截至1973年,地质队累计投入钻探工作量18.5万余米,浅井、平巷近万米,采集各类样品数万个,通过各种测试比较,查明该矿床为巨形超基性岩硫化铜镍矿床,在世界同类铜镍矿床中仅次于加拿大萨德伯里矿,居世界第二,亚洲第一。这个重大发现震惊了整个中国!


    说明: D:\新闻处\矿物薄片\46地球日12\46地球日12\地球日01-JCIIK-05-2_201504071336_307.jpg


    为更好的开发利用镍矿资源,加速西北地区矿业经济发展, 19812月,国务院设立金昌市,至此,又一个西部重镇走进人们视线,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矿产资源勘探助推地区经济发展的城市典范,在丝路之上展翅待飞。

     

    说明: D:\新闻处\矿物薄片\46地球日12\46地球日12\地球日08-skq-07-1.jpg


    来自金川集团公司2003年的一份矿区地质勘探报告显示,镍矿资源储量占全国总储量60%以上,可利用镍储量的90%以上,从1981年到2003年,矿区累计开采矿石量3410.2万吨,其中镍金属量58.3万吨,出矿品位1.7%

     

    说明: D:\新闻处\矿物薄片\46地球日12\46地球日12\地球日09-skq-07-1_201504071111_86-1.jpg


    直至今日,在金川铜镍矿床地底深处,这块国家宝藏所在地,仍继续着开采作业,源源不断地为国家建设输送珍稀矿产品。地质工作者用生命勘探出的国家宝藏,为新中国的开发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我们相信,地质之光将继续闪耀在中华文明复兴之路的一带一路之上。向在一带一路上奋斗、奉献、牺牲的地质先辈致敬!

     

     

    中国地质调查局办公室

    中国地质调查局资源评价部

    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

    中国地质调查局国土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

     

     

    “一带一路”地质宝藏(一)


    阔别祖国一百五十多天,海洋六号再次回到珠江口水域

    船舶进港,驾驶人员严阵以待


    船是我家,清洁靠大家——科考队员在做清洁

    到了,终于到了,前面就是广州海洋地质码头了。海洋六号船停靠在码头附近的锚地,静静地望着母港。这是公元2014114日上午。

    当水面的颜色由太平洋的深蓝到南海的微绿再到珠江的微黄,风的味道由海风的浓变成江风的淡时,这种不断集聚的归家心情,几近迸发。

    船上的队员们闻讯,或在飞机平台、或在甲板、或在房舱的窗户前、或在楼道里,看着、聊着。

    从盛夏5月到深秋11月,从中国广州一路东行到夏威夷,再从那一路向西到广州,3万多公里,161个日日夜夜,想念、思念,今终得再见。

    哭笑不得的被“过期”

    “前面就是桂山岛了。”111日上午10点,海洋六号船船长蓝明华站在驾驶台指着前方的岛屿说到。

    经过150多天的航行,终于,海洋六号回到了南海,回到了家。

    桂山镇属于广东珠海市,桂山锚地,是海洋六号船的必经地。在这里,船舶要进行短暂的休整,做些进港前的准备工作,然后等待指令回到位于广州的母港——广州海洋地质码头。

    从驾驶台上看,桂山岛附近已经有不少船舶抛锚了。阳光下,桂山岛静静地躺在南海上,像母亲的臂弯,让长途漂泊、远离祖国的船舶抛锚休整。

    这样密集的“人烟”,多少让100多天没有看见任何船舶、岛屿的海六科考队员们兴奋。驾驶台也有了从来没有的热闹劲儿。不时有人上驾驶台来眺望四周,不知名的岛屿、往来的船舶,还有那不时来造访的海鸟!

    让大家更加开心的是手机有了信号了。“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字样替代了之前的“无服务”。以往在陆地上从未觉得有啥的“中国移动”字样,现在看来别提有多亲切。早起发现这一变化的队员们,或在后甲板或在飞机平台或坐在屋子里,拨出亲朋好友的电话号码,宣告“我回来啦”!

    当然,也有个别郁闷的。比如,开心地提醒大家手机有信号了的蓝船长,结果发现自己手机怎么也打不通电话。难道是没话费了?无奈拿起同事的手机试拨了自己的号码,得到女声提示“对不起,您所拨打的号码已过期”。

    难道传说中的因为出海时间太久手机欠费被注销的情况又出现啦?幸好蓝船长的号码是用身份证注册的,回去应该能找回来。看来,如果电讯公司考虑出海人员的特殊性,专门为这个群体提供不同于普通号的服务。据统计,中国现有注册海员达60万人,应该会很有市场的。谁愿意一回到国内发现与自己相伴多年的号码“已过期”了呢?这“被过期”的感觉跟自己被抛弃了一样。

    一旁正在找手机信号的轮机长耿志爱赶紧说,“拨拨我的。”

    开免提,拨号码。屏气凝神,不知道会不会也“过期”。

    “嘟……”手机响了。平日里笑得特含蓄的耿老轨别提有多开心。

    不管自己的手机有信号没信号,给家里人报平安是不会因此受影响的。

    “老婆,我到广州附近啦”、“爸妈,过几天就回去看你们”、“兄弟,把酒准备好啊”……或者电话或者微信,你会发现驾驶室、飞机平台上几乎每个角落都有人拿着手机在连线。这群在大洋上风吹日晒炼出铮铮铁骨的汉子们这会儿显是那样的柔情、细腻。

    驾驶安全丝毫不能疏忽

    开心归开心,但驾驶安全一刻也不能疏忽。

    1031日早上六点进入巴士海峡起,驾驶室成了全船关注的对象。这几天,驾驶室是最忙的。

    每天凌晨,蓝船长就守候在驾驶室,午饭也拿到了这里。“进入南海了,渔船、障碍物都多,所以需要特别地留意。”相较于太平洋上几千米的水深,南海的水深小多了,颜色也变浅了。

    记者发现,前几天还一片漆黑的雷达显示仪上,到处是黄色的斑点。“有的是岛屿、有的是船舶。”一旁值班的三副李楠介绍到。

    水手阿武正在船长的指挥下,修正航线。

    电子海图上显示,一个浅色的圆形图斑正在预订的航线上,不偏不倚。

    “图斑提示那里是浅点,需要避开。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引起的。”蓝船长介绍到,“海图每周都会有更新资料信息,可以从《航海通告》查阅,比如哪儿有沉船、哪儿的航标有变化等等。”

    “转到随动舵!”成功避开险点后,蓝船长再次发出指令。电子海图上,偏离了预订航线的海洋六号船逐渐回到航线上。

    当船最后在码头附近的锚地抛锚时,连续几天精神高度集中的蓝船长提着的一颗心终于放下来,放心地补觉了……

    最后的考验还是进港靠泊。“只要船没靠上码头,船舶安全这根弦是不能放松的。”平时笑口常开的蓝船长,一旦出现在驾驶台室,则显示出严肃、沉稳的另一面。

    因为海洋地质专用码头地处珠江与东江的交汇口,水流湍急,障碍物多,过往船舶很多,是船舶交通事故多发水域。所以每次靠离泊时都要非常谨慎、小心,容不得半点马虎。

    115日上午进港的那天,惊心的一幕真的出现了。当海洋六号缓缓驶入东江口水道时,船头和船尾都出现几条小船,适逢涨潮时段,需要向右掉头后船头顶流才能靠泊码头。因为航道宽度有限,虽然船已到达码头边,但右边的几条小船影响了船舶向右调头,而在涨潮流的影响下,船已经向左偏离航道,滑向左岸,如果不刹住滑行,船舶将会进入浅水区域!

    情况紧急。计划靠泊时间已经临近,码头上已经有家属在挥手欢呼。在这个紧要关头,蓝船长果断接替操舵水手,亲自操纵船舶。只见他快速操作艏侧推、艉推进器,不断调整转速,一连串的动作过后,海六像被驯服的野马,他的操纵下乖乖就范,刹住滑行。此时,右边的最后一艘小船通过后,蓝船长好不犹豫地操纵船舶向右转向,缓缓靠近码头……

    850分,历经160多天风浪洗礼的海洋六号船,终于平安靠泊东江口海洋地质专用码头,回到亲人们的怀抱。

    热热闹闹如过节

    快回家了,总得“梳洗”一番。

    隔段时间,甲板部就用淡水冲洗甲板。这在太平洋上是舍不得的。海水冲洗甲板会有腐蚀性,但船上每天淡化的海水刚好够生活所用。也就出现了大副蒋和平看见乌云就想开船追过去等雨洗甲板的愿望。

    水手蒋学军带着其他弟兄正拿着水管熟练地冲洗着甲板的每个角落,细腻得如给孩子洗澡一样。要把从东太平洋到南海的一路风霜、沧桑都洗掉。

    在船舱内,公共区域的卫生也马虎不得,上至首席、船长,下至机工、水手,擦门擦天花板的、扫地拖地的正忙得不亦乐乎,找到趁手物件的队员们都参与进来。喜庆的音乐声、忙碌的大扫除,这感觉犹如快过年了一样。

    调查部的一部分队员们则忙着整理汇报资料,打印、装订,科考队员吴诚强、于立分、李占钊的面前堆了高高一摞已准备好的材料;另一部分队友们则忙着收拾工作了100多天的实验室、样品室等场所,要把这100多天累计的杂乱一扫而光。

    其余的队员们则在自己房间忙碌着,整理个人物品,该打包的打包该扔掉的扔掉;清扫屋子,不放过每一个角落,要给下一位住这屋的队友留一个干净整洁的“家”。

    出门远行160多天,给亲朋好友的礼物是少不了的。“这是给老婆买的包包”“孩子的玩具”“给爸妈的鱼肝油”“红酒,给兄弟的”……数着礼物,品着回家的心情。

    炊事班更是忙开了,晚上聚餐,要为弟兄们准备顿好吃的,头一天晚上他们已经自己动手做好了豆腐。洗菜、洗鱼,还有那刚买来的青菜一定得好好做,弟兄们有好几天没吃上青菜了,定能馋坏他们。热心的队友们也都加入到厨房来帮厨,笑声一片……

    最后,笔者想用船上队友们的一段话作为结束:

    离别是初夏,返航已入冬。160多个日日夜夜的风雨洗礼,海洋六号不负众望,圆满完成任务凯旋。在祖国亲人饱含热泪的期盼中,104位将士们忍受着孤独和思念,奋战在千里不见鸟,万里不见船的浩瀚大洋上。不管是炎炎骄阳,还是淅淅冷雨,都动摇不了我们履行责任、肩负使命的刚强意志。昨天奋战在大洋第一线,打湿一套又一套工作服的分不清是汗水还是雨水……默默奉献着年华和热血的我们,回来了!

    今年的凯旋是明天的开始,祖国的大洋事业任重道远,一次次的出征,他们在“科学、责任、和谐、进取”的海洋六号精神引领下不断攻坚克难,扛着沉甸甸的责任勇敢前行。在上级领导的支持和关怀下,大洋将士们将一如既往的舍小家、顾大家,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海洋强国梦默默耕耘。

    回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