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15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3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中国地质科学院(以下简称“地科院”)充分发挥其在地球物理探测技术领域的技术积淀与创新优势,以三维激电探测技术为利刃,在全国多个重点成矿区带取得显著找矿成果,为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提供了坚实力量。

    近年来,地科院科研团队在三维激电探测技术研究方面取得丰硕成果。获国内外多项专利授权,涵盖三维激电测量装置、数据采集与处理方法等多个关键环节;成功登记一系列软件著作权,如三维激电数据处理软件等,极大地提升三维激电探测数据的处理效率与解释精度;同时,发表多篇高水平学术论文,深入剖析三维激电方法的理论基础、数据处理方法及地质解释模型,为该技术的广泛应用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

    团队获得的三维激电方法技术发明专利证书 

    (左:南非发明专利;中:国内发明专利;右:美国发明专利) 

     

    团队取得的三维激电方法技术软件著作权 

    团队发表的三维激电方法技术部分相关文章

    此外,地科院在硬件设备储备上同样优势显著。目前,已配备超过 150 台全波形分布式三维激电接收机,是全国该型号设备保有量最大的机构。这一庞大的设备储备,为开展大规模、高精度的三维激电探测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硬件支撑,有力支持深地探测重点实验室各项目任务,从容应对不同区域、不同规模的勘查需求,为技术持续应用和创新提供了强力保障。

    凭借先进的三维激电探测技术,目前地科院项目团队已承接新疆、宁夏、内蒙古和黑龙江等多地的金属矿地球物理探测勘查工作,项目总额超过400万元。在新疆某重点成矿带开展勘查中,通过三维激电探测,精准圈定了具有重要找矿潜力的异常区域;在某铜多金属矿勘查项目中,依据三维激电数据构建的地下地质模型,清晰揭示了深部矿体的空间分布形态与赋存规律。经对比钻探验证,成功发现了地下隐伏的脉状金矿体,显著提升了该地区的资源储量规模与找矿潜力。

    某金矿三维激电探测反演综合图

    在宁夏,聚焦中卫北山地区金属矿勘查,团队利用三维激电探测技术,有效识别出矿区回填物覆盖层下部物探异常,为后续地质调查与找矿工作指明了方向,大大提高了找矿工作的针对性与成功率;在内蒙古,团队深入大兴安岭北段等重点区域开展勘查作业,借助三维激电探测技术准确获取深部地质体的电性信息,成功圈定多个与铜钼矿相关的异常靶区;在黑龙江,团队针对黑河三道湾子金矿开展了详细的地球物理探测工作,通过三维激电探测,对主体构造与深部岩体分布形态进行大体了解,有待对极化率信息及关键示矿信息的地质意义及信息提取进行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团队还成功预测多个潜在矿体分布区域,为进一步扩大矿区资源储量提供了有力依据。

     

      

    黑龙江三道湾子金矿三维激电反演解释图(上)和综合剖面图(下)

    地科院三维激电探测技术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的卓越表现,不仅展示了地球物理技术在深部资源勘查中的强大威力,也为我国矿产资源勘查工作提供了全新的技术思路与方法范式。未来,地科院将继续加大在地球物理探测技术领域的研发投入,不断优化三维激电探测技术体系,为推动我国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持续深入开展、实现深部找矿重大突破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

     

    地科院三维激电探测技术赋能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

    近日,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以下简称“成都地调中心”)地球物理团队首次成功完成了青藏高原昂仁地区高海拔、深切割地形条件下的无人机航磁探测任务。

    该工作区海拔高、地形切割大,最低海拔4700米,最高海拔6000米,使用多旋翼无人机航磁测量难度大。为了能够顺利完成此次高原探测任务,工作组首先在凉山州会理地区进行了飞行培训试验,确保熟悉掌握航线布设方法、无人机操作方法、数据处理方法以及常见问题解决方法。

    此次工作区域的高海拔、深切割、低气温、低气压对小型旋翼无人机飞行时长、飞行高度和飞行方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类极端地形条件下的飞行案例并不多。工作组的同志们克服了身体上的不适、飞行任务上的精神压力,圆满完成了此次飞行任务。

    在飞行任务中,为了抓住飞行时间窗口,工作组没有时间进行演练。“演练即实战。”工作组早上六点即从营地出发,到达预设地点后,大家根据分工,搬运设备、登山瞭望、安装调试探测设备……有条不紊、各司其职。

    “起飞”,随着操作手的口令,搭载有探测光泵等设备的旋翼无人机顺利腾空。随着无人机飞行高度的不断攀升,5000米、5200米、5500米、6000米,工作组的同志们不敢有丝毫懈怠,紧张地盯着无人机的飞行情况。每一条航线一旦顺利完成,待无人机一落地,大家便检查飞行数据,传输探测数据,更换无人机电池。

    在经历了国庆前后两个时间段的飞行后,工作组顺利完成了60平方千米的探测任务。无人机采用粗粒度仿地飞行,距地面高度120米,实际起飞海拔4700米,最高飞行高度6050米,垂直升限1350米,共飞行6架次,经历了一次光泵因低温暂停工作的技术故障,克服了及时更换电池的保障困难,形成了一套高海拔、深切割地区的无人机航磁探测数据采集流程和操作方法,提出了无人机存在的一些短板问题,为下一步更多区块的探测奠定了扎实基础。

    此次任务的顺利完成,体现了成都地调中心地球物理团队和无人机团队团结合作、不畏艰苦的精神,体现了无人机航空物探的高效率和未来的装备发展方向,体现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支部战斗堡垒作用。

    无人机航磁测量培训试验

    测线布置

    起飞准备

    高原雪山无人机探测剪影

    成都地调中心首次成功实现青藏高原无人机航磁探测

    近日,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以下简称“物化探所”)研发的“一种断层发育区地震高精度成像的数据处理方法及系统”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地震勘探原始记录数据中,一般断点位置的反射绕射波比连续地层反射波组在能量上弱几个数量级。这种情况使常规处理技术难以识别,且在处理过程中会逐步对断点位置的反射波和绕射波进行衰减,严重影响了地震剖面上断层、断点位置的精确成像,降低了地震分辨率和勘探精度。本发明针对复杂构造区(尤其是断层发育区)共反射点道集开展高保真、高分辨率精细处理,有效提高了地震剖面的成像精度,丰富了地震波场特征,同时能够获得与高分辨率剖面相匹配、可用于叠前反演及AVO处理的共反射点成果道集,提升了地震数据精细处理和高精度解释一体化的应用成效。

    该发明已在公益性基础地质调查、能源资源调查等多个地震勘探领域得到应用和验证,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可为南方复杂构造区页岩气、柴达木盆地钾盐、深部金属矿等战略性矿产资源调查评价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

     

     

    层发育区地震高精度成像的数据处理方法及系统”获国家发明专利授...

    近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研发的“一种重力异常场分离方法、系统、存储介质和电子设备”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重力场是地下所有密度体的综合响应,一般的重力场分离方法难以有效分离出由目标体单独引起的重力异常,制约了重力探测的分辨能力。对于局部场和区域场区分明显的重力场,理论上是可以实现精准分离的。本专利针对该类重力场,采用在三维空间进行稀疏映射的方式,实现了重力场的高精度分离。该方法对提高重力探测的定量处理解释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该方法已成功应用于地质调查项目“柴达木盆地东部盐湖区高精度重力调查”和“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区域地球物理调查”的重力异常场分离提取中,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为研究区目标体赋存位置、地质构造的展布特征等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

     

     
    物化探所重力数据处理方法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1月23日-27日,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为加强软件系统共享和使用效率,提高重磁电在能源、深地等勘探领域的应用水平,深入挖掘重磁电在解决基础地质问题及能源、矿产地质问题的潜力,增强重磁电地质解释成果的可靠性,进一步发挥现代重磁电数据处理方法技术对提高重磁电解决地质问题能力及科技创新方面的作用。邀请中南大学戴世坤教授、周印明博士、张钱江博士来沈阳地调中心进行了为期5天的重磁电三维反演成像解释一体化系统培训。

    培训重点讲解了系统基础理论及系统应用技巧,并就遇到有关重磁电处理解释方面的问题与专家进行了互动性的交流。专家深入浅出的讲解给学员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取得了良好的培训效果,为更好地发挥重磁电在能源、深地、矿产等领域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沈阳地质调查中心举办重磁电三维反演成像解释一体化...

    2017年5月18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国土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举办了“关于短波近红外光谱填图技术和TSG处理分析软件培训讲座”,邀请国际知名高光谱应用专家杨凯博士进行授课。

    培训内容主要包括短波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原理、国内外高光谱技术地质应用进展以及该技术在蚀变矿物填图、找矿勘探、矿石采选等领域的应用实例简介;同时对TSG (The Spectral Geologist)软件的基本功能、实际操作步骤、软件操作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讲解与答疑;在TSG软件操作演示环节,重点介绍了如何创建scalars和光谱运算(分类、掩膜创建、辅助匹配等)功能。讲座采用汇报、讨论,解疑,实操等方式进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通过此次培训,科研人员开拓了视野和思路,了解了国内外高光谱技术发展及其在蚀变矿物填图、采矿勘探等地质方面的应用情况,对TSG光谱解译软件中数据处理、矿物精确解译、掩膜建立的技巧等方面受益匪浅;同时也大大促进了地质、遥感学者之间的学习交流,为下一步开展高光谱信息提取工作以及数据处理方法奠定基础。

    杨凯博士是国际知名高光谱应用专家,曾就职于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CSIRO)矿物填图技术部,主要从事热液成矿体系评价和勘探、岩心光谱扫描和矿物填图定量岩矿信息提取、航空和地面高光谱数据进行大区域的成矿前景评价和成矿信息分析方面的研究。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以及实物资料中心相关技术人员参加了此次培训。

     

    实物资料中心开展短波近红外光谱填图技术和TSG处理分...

    为了推广普及自主研发的地球物理数据处理解释系统GeoProbe Mager,地调局航空物探遥感中心3月6-8日在成都市举办了GeoProbe软件西南大区推广应用培训。

    本次培训对GeoProbe以前的成果及最新集成的地面重磁功能模块进行了推广应用,包括GeoProbe软件基本处理功能、坐标转换、数据制图、剖面数据位场转换处理、网格数据位场转换处理、位场数据网格化及反演、地面重磁数据处理等内容,重点讲解了新研制的地面重磁数据入库、数据管理、数据质量检查、数据处理等功能,尽可能地满足地面重磁工作要求,同时将最新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生产。通过培训,检验了软件功能的实用性。在培训过程中,相关单位对软件提出的宝贵意见也有助于软件功能的完善。

    该系统的开发是在国家863计划重大项目“航空地球物理勘查技术系统”和国家“地质矿产调查评价”专项支持下完成的。航空物探遥感中心基于分层架构技术和插件技术,研发了地球物理软件开发平台(GeoProbe),并在该平台上综合集成了自主研制的航空物探软件系统(AirProbe 1.0),航空物探处理解释系统(AGRSIS系统),以及2002—2012年以来航空物探数据处理方法最新研究成果,最终研发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地球物理数据处理解释系统(GeoProbe Mager),该系统已经在172家单位的1062台计算机上得到应用。

     

    航空物探遥感中心在西南地区组织GeoProbe Mager数据...

    近日,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黄威、吕胜华、刘欣欣、王磊、邵珠福、路晶芳、王丰等7名青年科研人员结束了中国大洋39、40航次在西南印度洋多金属硫化物勘探合同区的海上调查研究工作,圆满完成了各航段的各项科考任务。


    据悉,这7名青年科研人员在“大洋一号”和“向阳红10号”上现场参与调查研究工作最短时长82天,最长127天。其中,黄威担任40航次第三、四航段的首席科学家助理,主要协助首席科学家布置科考任务和开展调查作业,并负责监督现场资料及数据的质量,编写各类报告等。其他科研人员也各司其职,利用自己的专业所长为整个航次调查研究工作的圆满完成贡献了力量。


    两个航次的海上工作中,大家在船上进行了类型丰富的深海地质样品的描述、分类和初步测试工作,并学习了包括深海可视拖体、电视抓斗、中深钻、CTDADCP、多波束测深系统、浅剖测量系统、海洋重力仪等仪器的工作原理和数据记录方法,熟练掌握了这些设备的操作步骤和数据处理方法,还亲身经历了我国4500米级无人潜器“潜龙二号”的海试及其应用性下潜试验,为青岛海洋所科研人员更好地适应深远海科考工作累积了丰富的经验和良好的技术贮备。


    深海资源调查是海洋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特别是远洋地区的海洋综合地质调查。大洋科考本身就是运用当前最先进的技术手段,在已知的地学理论框架下去认识未知事物的过程(如洋中脊热液成矿系统和化能自养生命系统)。该过程是知识碰撞的过程,也是新知识孕育的过程,将更有力的推动海洋理论和勘探技术的革新。



    39航次科考队员


    40航次科考队员


    科考队员展示硫化物岩心

     

    青岛海洋所科研人员圆满完成大洋39、40航次科考任务

    为做好中国地质调查局国际合作项目地球化学填图工作,保证境外地球化学样品采集、室内样品分析、数据处理和报告编写等环节的质量和水平,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主办的《境外地球化学填图制图方法及数据库使用》培训班于2015719-24日在沈阳举办。

    本次培训采用理论教学与软件实践有机相结合的方式,地调局科外部刘大文处长介绍了“局境外地质调查总体工作部署与境外地球化学填图要求”,王学求研究员、向运川研究员等多位专家围绕全球尺度地球化学填图计划、地球化学填图野外样品部署、室内样品分析、数据处理方法、软件使用及报告编写等境外地球化学填图过程的各个技术环节进行了详细的讲解。

    通过本次培训,与会人员更好的了解了境外地球化学填图野外采样部署、软件操作及编图方法,掌握了境外地球化学填图工作流程。

     

    境外地球化学填图制图方法及数据库使用(建设)培训...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研发的“一种起伏地形下的位场全自动极值点深度估算方法”和“一种基于谱融合的位场特征获取方法和装置”日前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起伏地形下的位场全自动极值点深度估算方法针对多地质体反演时的不均衡性和精准度问题,在自动化极值点深度估算法的基础上采用了新的算子函数,改进了相关算法,实现了起伏地形条件下、无需任何先验信息条件的全自动化场源极值点深度估算,可有效提高场源位置识别的可靠性。

    位场异常特征识别是重、磁位场数据解释的重要内容,但其横向分辨能力会随着勘探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变弱。谱融合方法针对原位场的振幅谱信息易受噪声影响等问题,将待处理重磁场的相位谱与理论模型的振幅谱进行融合处理,实现了突出原位场的横向特征的功能。

    两项方法已成功应用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深部矿产资源勘查评价技术联合研究”和地质调查项目“泸州-六盘水地球物理地球化学调查”“松辽盆地中南部地球物理调查”中异常特征的识别,提高了识别精度,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为研究区目标矿体赋存位置、深部断裂走向及新层系划分等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

     

     

     
    物化探所两项重磁数据处理方法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近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使用探地雷达在塔克拉玛干沙漠中进行试验,在地下水位探测、沙丘内部结构探测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

    本次工作采用Ultra-pulse EKKO PRO地质雷达,对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典型移动沙丘进行精细结构探测试验。分别试验了各种频率天线、多种点距、不同叠加次数进行数据采集,同时,经过团队多次研讨,重点对雷达微弱信号振幅恢复和震相识别进行数据处理试验,探索出了一种雷达多级信号分离与提取数据处理方法,较好的解决了地质雷达针对沙漠探测的关键技术,实现了雷达剖面对沙丘结构的精细刻画与地下水位的精准探测,总结出了一套基于地质雷达技术的高效、轻便、快捷的高精度沙漠区探测模式。

    塔克拉玛干沙漠的结构组成及演化与第四系以来的气候变迁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基础地质与气候研究中有着特殊的地位。随着内陆干旱化、水资源与生态恢复、沙尘暴源区等研究的不断深入,对沙漠形态以及沙漠中地下水的分布研究已成为国内外重点关切的问题。该成果对未来这一地区地下水水位调查、沙漠生态调查、沙漠结构与气候变迁研究等工作起着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

      

     

    典型沙丘地质雷达水位探测 

      

     

    地质雷达典型沙丘结构精细刻画

    西安地调中心塔克拉玛干沙漠典型移动沙丘精细探测试...

    近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在黄河源地区开展了浅层泥炭地球物理探测综合实验,取得了较好效果,初步探索出一套在高海拔冻土地区开展泥炭探测的高效、轻便、快捷的地球物理高精度探测模式。

    西安地调中心物探团队依托工作区位于青海省泽库县黄河源头的“黄河源地区生态地质调查”项目(海拔3600-4000米),对工作区3个泥炭斑块进行了多方法综合勘探试验,分别进行了土壤综合物性(电阻率、介电常数及含水率)测量、高密度直流电法、地质雷达等方法,系统的总结了泥炭及围岩的物性特征,并根据电阻率分布特征与地质雷达波阻特征,综合划分了泥炭分布范围、深度及厚度,与钻井地质进行系统对比,验证了方法组合的有效性。同时,团队综合考虑了泥炭探测的精度、工作效率与强度等因素,探索适合高海拔地区泥炭探测的高效、轻便、快捷的物探方法。

    一般认为,高密度直流电法是常用的泥炭探测方法,该方法可有效分辨单层泥炭,但其仪器设备较多,电极布设、收放线等工作繁重,为高海拔地区的野外作业增加了不少工作难度与强度。基于此,本次工作着重对轻便、快捷、工作强度低的地质雷达技术进行试验,分别采用了多种频率天线、多种点距进行数据采集,同时,经过团队多次研讨,重点对雷达微弱信号振幅恢复和震相识别进行数据处理试验,探索出了一条基于振幅多级恢复与瞬时振幅提取的数据处理方法,较好的解决了地质雷达泥炭探测的关键技术问题,实现了对泥炭深度与厚度的精准刻画,总结出了一套基于地质雷达技术的高效、轻便、快捷的高精度泥炭探测模式。

    下一步,西安地调中心物探团队将在本次工作的基础上,继续探索深层泥炭及多层泥炭的精细探测技术,总结已有成功经验和存在问题,重点攻关大探深地质雷达探测技术,为高海拔地区泥炭探测以及生态地质调查提供经验和示范。

     

     高密度工作现场

      

     

      泥炭探测高密度电法与地质雷达对比剖面图

     
    西安地调中心高海拔地区泥碳精细探测技术取得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