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10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9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为营造健康和谐的工作环境、增添节日气氛、活跃广大干部职工文化生活,1月22日,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以下简称“水环中心”)举办“奋楫笃行启新程 扬帆逐梦再起航”新春联欢会。中心党委主要负责同志主持活动并致辞,全体党委班子成员出席活动。联欢会在中心领导铿锵有力的新春祝福中拉开序幕。他首先向一年来在各自岗位上默默耕耘、辛勤付出的全体干部职工以及关心支持水环中心事业发展的干部职工家属,致以节日的问候。同时指出,2024年,水环中心突出政治引领,有效发挥全面从严治党引领保障作用;强化法治思维,谋实抓细现代化地质调查治理体系建设,管理规范化科学化水平显著提升;强化使命担当,清醒认识“三个坚持”“三个克服”改革要求,厘清“359”发展新战略,谋篇布局“十五五”业务发展规划,地质调查工作稳中有进。他强调,2025年是中国地质调查局实施“三步走”“三级跳”发展战略的关键之年,也是水环中心落实“359”发展思路的攻坚之年,广大干部职工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一以贯之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聚势谋强、踔厉前行,携手开创全面从严治党新局面,续写水环中心地质事业发展新篇章!创造更多属于水环人的奇迹!演出过程中,节目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开场舞《和鸣盛世》以及《舞蹈串烧》热情洋溢,舞者活力四射,鼓者刚劲有力,瞬间点燃了现场气氛,赢得阵阵掌声;歌曲独唱《我爱你中国》深情款款,展现了职工扎实的唱功和对祖国深深的眷恋;幽默风趣的小品《过年了,吃饺子》和脱口秀《水环中心趣事杂谈》紧贴工作生活实际,包袱不断,引得台下观众捧腹大笑,现场气氛高潮迭起;诗歌朗诵《年终总结》《春秋忽然六十载,探地冷热踏两极》《水调之歌》则用激昂的文字抒发了职工们对中心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传递出满满的正能量。此外,还有小朋友们精彩的乐器串烧、优美的独舞和动听的歌曲等节目轮番上演,为观众带来了一场视听盛宴。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增加互动性和趣味性,联欢会还设置了激动人心的游戏环节。趣味的奖品让现场的职工和孩子都充满期待,欢呼声、喝彩声此起彼伏。随着中心领导与技术方法分会的大合唱《歌唱祖国》的响起,本次新春联欢会圆满落下帷幕。大家纷纷表示,这场联欢会不仅让他们感受到了中心的关怀与温暖,也为新的一年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新的一年里,他们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昂扬的斗志投入到工作中,为中心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奋楫笃行启新程 扬帆逐梦再起航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研发的“介电常数测量装置及其系统”近日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介电常数是介质对电磁波传播速度的影响因素,它表征一种物质在外加电场情况下储存极化电荷的能力。在地下空间探测和岩石物理研究中,使用探地雷达测量目标体介电常数,可精准判定目标的位置及反射体性质。但介电常数测量可能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温度、湿度、频率、赋存空间等。因此,在进行介电常数测量时,需严格控制外界干扰,以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该发明设计了一套针对高频探地雷达测量目标体介电常数的装置及其系统,实现了对目标体快速、无损、高分辨的动态测量,可真实反映土壤、岩石、水样有机污染物等的介电常数分布和数值,将为资源环境调查、地下空间探测等领域提供有效的地球物理技术支撑。

     

     
    物化探所探地雷达快速无损测量介电常数技术获国家发明专...

    2019年1月15日,自然资源部国家生态修复与污染治理创新平台培育基地暨中国地质调查局、河北省地下水污染机理与修复重点实验室年会在石家庄召开。中国工程院卢耀如院士、武强院士到会指导,清华大学李广贺教授、天津大学赵林教授、北京师范大学丁爱中教授、南开大学李铁龙副教授、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矿产资源研究所陈明研究员、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刘永兵研究员、河北省环境科学院徐铁兵教授级高工、河北地质大学李铎教授、赵志瑞副教授参加会议,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科技外事部代表出席会议。来自中国科学院农业资源中心、河北省环科院、河北省地质环境监测院、中国地质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河北地质大学、河北伟诚环境工程有限公司及水环所等单位的60多位专家代表参加会议。

    开幕式宣布成立新一届学术委员会成立并为学术委员颁发聘书。卢耀如院士当选新一届学术委员会主任,武强院士当选副主任。

    会议传达了国家创新基地平台建设的相关文件和通知精神,以及中国地质调查局有序逐步推进建设国家级平台的相关政策,希望该创新平台培育基地尽快建设,早日成为国家级创新平台。卢耀如院士主持实验室工作报告并讲话,他提出该实验平台要发挥自身专业技术优势,以水环境修复为中心,研究领域涵盖大气环境和土壤环境,在京津冀区域及我国其它重要区带的环境质量提升与生态修复方面做出积极贡献,力争成为生态修复领域的重要研究中心。卢耀如院士还介绍了亲自捐资360万元成立的生态环境与地质工程激励基金,鼓励青年研究人员努力工作,为我国的生态环境建设做出贡献。

    会议汇报了地下水污染机理与修复重点实验室年度工作报告,重点介绍了近年来主要成果、实验室和中心支撑目标变化、拟定新发展方向分析和整体发展战略。各学术委员和特邀专家就实验室建设、研究方向、发展规划等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专家一致认为,实验室2018年开展了大量有意义的工作,成果丰硕。下一步应进一步突出研究特色,聚焦国家需求,凝练研究目标,不断提高平台对国家需求和自然资源部、河北省和中国地质调查局的科技支撑能力,着力解决重大科技问题。同时,应通过开放基金、设备共享、客座人员交流,以及联合国内外高水平的高校及相关研究所,扩大在国内外学术界的影响力。

    会议邀请三位特邀专家和平台四位学术骨干作了题为《污染场地地下水调查及修复问题分析》、《地下水水质与污染调查评价成果》、《城镇化背景下典型三角洲地下水重(类)金属分布与成因》、《矿物微胶囊:原理及应用》、《土壤表面电荷和 pH 变化对 PFAS 吸附的影响研究》、《高传质性稳定纳米铁材料的制备与应用》、《探地雷达(GPR)在土壤石油烃污染调查中的应用》的学术报告,专家们进行了充分的交流探讨。   

    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召开

      

    专家交流探讨

      

    重点实验室主任作报告

      

    与会专家合影

     
     
    自然资源部国家生态修复与污染治理创新平台培育基地...

    近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物化探所组织专家在河北廊坊市对所承担的“陆域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勘查技术方法集成”二级项目进行了野外验收。

    该项目完成设计的实物工作量,其中,完成了二维反射地震47.17km,共5215个单炮记录;音频大地电磁测深132.1km,共1067个物理点;低频探地雷达41km;井中地球化学岩心样品701件;波速、电阻率等岩心样品测试60件。

    专家组听取了项目负责人对项目情况介绍,对照项目批复意见书、实施方案,查阅了2016-2018年度的二级项目、子项目、委托业务的质量管理与检查报告和验收意见书,重点检查了野外记录本、实际材料图和野外工作总结等各类原始资料,经质询讨论,项目组答疑,专家组认为项目三级质量检查制度健全,管理体系运行有效,全面完成了设计工作内容,野外原始资料整理内容齐全、清晰合理,符合中国地质调查局原始地质资料管理要求,一致同意通过野外验收。

    项目紧密围绕目标任务,在祁连山地区开展了天然气水合物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方法技术实验,克服了复杂多变、恶劣的高原环境,取得了高质量的数据;总结了水合物物化探响应或指示标志;集成了适合高山冻土区水合物物化探调查技术组合;发表了核心期刊论文30余篇(其中SCI 4篇,EI 1篇);出版水合物科普专著1部;登记软件著作权1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初步建成了一支作风优良、扎实肯干的陆域天然气水合物调查与技术研发队伍,为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勘查与潜力评价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基础。

    “陆域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勘查技术方法集成”项目顺...
      近日,随着探地雷达测量工作的完成,“高原寒区典型地区地质环境调查评价”项目地球物理勘查野外工作全面完成。

      本年度高原寒区项目共涉及音频大地电磁法、探地雷达法、浅层地震法和高密度电法等4种地球物理勘查手段。主要工作任务是开展青藏高原典型地区开展冻土与冻结层水地球物理勘查技术方法研究,完成五道梁-唐古拉山口段地球物理勘查长剖面及高原寒区典型地区物探勘查工作。野外工作自7月中旬开始,10月中旬结束,历时近100天。地震技术室共投入地球物理勘探设备4套,勘查技术人员10余名,分4个组别,野外工作工作完成青藏公路沿线五道梁至唐古拉山口段EH-4测点430个,完成青藏公路沿线沱沱河至唐古拉山兵站段探地雷达长剖面320千米,同时完成了青藏公路沿线重点区(索南达杰保护站附近区域)浅层地震勘探测点71个,高密度电法勘探测点112个,全面完成了设计工作量。

      地球物理勘查野外工作区平均海拔在4700米以上,最高点唐古拉山口海拔5231米。工作区内氧气稀薄,气候寒冷,天气多变,全体项目组成员克服了高原反应的种种身体不适,严格遵守各项规范、规程开展野外数据采集。

      通过近3年来在青藏公路沿线重点区段地球物理勘查工作,累计完成音频大地电磁法长剖面524k米,探地雷达长剖面460k米,该项技术成果的取得将为高原寒区典型地区冻土与冻结层水调查评价提供第一手数据支持。


    高原寒区典型地区地质环境调查评价项目地球物理勘查...

    多年冻土活动层探地雷达探测

    考察队利用无人机在沱沱河源发现的大型冰核型冻胀丘

    在青藏高原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项目和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项目的大力支持下,近期,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应用地质研究中心联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等多家单位组成50余人的联合科学考察队,赴长江上游沱沱河源区开展多年冻土与环境综合科学考察。

    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孕育着黄河、长江、澜沧江等亚洲的重要河流,被称为“亚洲水塔”。青藏高原现存多年冻土的总面积约为106万平方千米,其广泛分布的多年冻土通过独特的水分运移机制影响着区域水文和水循环过程。而长江上游的多年冻土分布和变化对流域内的水文和水资源有着深刻的影响。

    本次考察在长江上游沱沱河源区1万多平方千米的范围内开展野外工作,主要目标是建立沱沱河源区多年冻土监测网络,查明沱沱河源区多年冻土空间分布特征;揭示沱沱河源区多年冻土地下冰赋存情况;针对沱沱河源区不同的地貌类型和水文特征,进行土壤、水体采样和指标检测,获取该区域的冻土环境特征。

    在本次科考中,应用地质研究中心承担了沱沱河源区的冻土钻探及综合观测网络建设工作,投入30余名工程技术人员、5台钻机和50余套观测设备。联合考察队通过钻探、坑探、物探和遥感等多种综合技术手段,经过50多天的艰苦工作,累计完成钻孔32个、活动层探坑20个、表层浅坑100余个;采集钻孔岩心样本、表层土壤样本、冰水样本等各类样本1.18万件;建成30个多年冻土钻孔地温定点观测场和20个活动层水热动态定点观测场。

    通过本次科学考察,在长江上游沱沱河源区建立了首个比较完善的多年冻土与环境监测网络,获取了该区冻土分布的第一手原始数据,填补了该区研究的空白;首次利用百米钻孔揭示了共生型多年冻土冷生构造和超厚层地下冰的特征,确认了长江源区具备发育大型冻胀丘群的条件,并完成大型冰核丘的丘顶钻探。

     

    长江上游沱沱河源区多年冻土综合观测网建成

    127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业治铮”船完成1:25万海洋区调多波束调查任务,安全返航靠泊青岛深海基地码头,标志着青岛海洋所2019年度承担的地调项目、科研项目等外业调查任务全面完成。

    据悉,青岛海洋所外业调查于今年2月正式全面展开,全年共出队66组次,累计1000余人次。其中,海上外业调查共执行31航次(段),使用调查船舶39艘次,共完成地球物理测量175600千米、地质取样2044站位、地质钻探9480米,另外还开展了沉积动力调查、湿地建站监测、海底综合观测、水下ROV、岸滩监测等十余种方法调查。同时,首次开展了地磁日变无人船测量、无人机测量、探地雷达、高密度电法、季节采样等工作,新方法的使用丰富了青岛海洋所外业调查工作手段。

    统计显示,2019年青岛海洋所外业调查采集数据量同比增长23.6%,再创历年新高,为服务海洋强国建设、开展海洋地质科学研究等提供了高质量的野外一线数据。

     

    青岛海洋所2019年度外业采集数据量再创历年新高

    近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使用探地雷达在塔克拉玛干沙漠中进行试验,在地下水位探测、沙丘内部结构探测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

    本次工作采用Ultra-pulse EKKO PRO地质雷达,对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典型移动沙丘进行精细结构探测试验。分别试验了各种频率天线、多种点距、不同叠加次数进行数据采集,同时,经过团队多次研讨,重点对雷达微弱信号振幅恢复和震相识别进行数据处理试验,探索出了一种雷达多级信号分离与提取数据处理方法,较好的解决了地质雷达针对沙漠探测的关键技术,实现了雷达剖面对沙丘结构的精细刻画与地下水位的精准探测,总结出了一套基于地质雷达技术的高效、轻便、快捷的高精度沙漠区探测模式。

    塔克拉玛干沙漠的结构组成及演化与第四系以来的气候变迁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基础地质与气候研究中有着特殊的地位。随着内陆干旱化、水资源与生态恢复、沙尘暴源区等研究的不断深入,对沙漠形态以及沙漠中地下水的分布研究已成为国内外重点关切的问题。该成果对未来这一地区地下水水位调查、沙漠生态调查、沙漠结构与气候变迁研究等工作起着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

      

     

    典型沙丘地质雷达水位探测 

      

     

    地质雷达典型沙丘结构精细刻画

    西安地调中心塔克拉玛干沙漠典型移动沙丘精细探测试...

    5月14日,为进一步探索城市地下空间地球物理探测技术方法,提高技术水平和业务能力,更好地支撑服务城市地质调查工作,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组织开展城市地下空间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培训,邀请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邓世坤教授、师学明教授和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深部探测中心李洪强博士分别为科技人员授课。

    针对城市地区的需求和特点,邓世坤教授讲授了探地雷达在城市工程勘查及地面塌陷预防探测中的应用,重点讲授了地质雷达的适用条件、施工方式、参数选取以及应用实例等;师学明教授讲授了高密度电法探测地下空间原理与应用,探讨了延时测量、水上测量、井地联合测量及电阻率CT等非常规高密度电法技术以及应用实例;李洪强博士讲授了雄安新区深部三维结构探测及其对城市地下空间探测的启示,着重介绍了雄安新区的多种地球物理探测技术方法组合及其应用效果,并探讨了面波探测、微动探测、密集台阵探测等方法的应用经验。

    在交流讨论环节,针对科技人员提出的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困惑,专家均一一给出了解决方案建议,并共同探讨了不同地质背景条件下的城市地下空间精细探测技术方法,以及在城市这种特定条件下如何提高信噪比、降低干扰等问题。

    目前,武汉地调中心已启动在武汉、广州、北海、海口等城市多要素地质调查工作,城市地下空间作为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地球物理探测的手段不可或缺。通过此次培训,相关业务技术人员进一步提升了对城市地下空间探测技术方法及其重要意义的认识,开阔了视野,并将把此次培训的收获运用到具体的实际工作中去。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张杰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参加了交流,武汉地调中心勘查技术室、环境地质室及相关业务部门的科技人员参加了培训。

    武汉地调中心开展城市地下空间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培训

    近日,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勘查技术团队应邀参与四川省正在开展的“江口沉银”水下考古工作。团队利用贵金属文物与围岩在电阻率上存在明显差异,采用高密度电法、探地雷达、瞬变电磁法等物探手段先期试验性地开展河床基岩面构造、沉银有利空间和集群金银文物的三维探测。下一步,团队将与电子科技大学联合绘制“江口沉银”区域详细的3D河床基岩构造图,研究新的技术路线,试图利用科技手段提高直接寻找水下沉银的效果。

    公元1646年,明末农民军领袖张献忠创建的大西政权内外交困,在向岷江转移财物的过程中,在成都市彭山区江口镇岷江河道内遭遇明将杨展的阻击而战败沉船,在大半个中国所掠夺的大量金银珠宝随之沉入岷江水下。2017年1月5日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彭山江口沉银遗址水下考古发掘正式启动,截止目前,江口沉银水下考古取得重大进展,出水文物超过10000件。这些文物包括西王赏功金币、银币、大顺通宝铜币、金册、银册、银锭以及戒指、耳环、发簪等各类金银首饰和铁刀、铁剑、铁矛、铁箭镞等兵器。

    从目前已发掘的文物出水规律可知,金、银等贵金属文物由于本身密度较大,在受到岷江江水近370年的河流搬移作用下,目前大都集中沉积在鹅卵石层之下、红色砂岩河床基底之上的凹槽内,平均埋深为3-4米,这些贵金属文物与围岩在电阻率上存在明显差异,使得采用高精度的电法勘探手段来探测水下的未知宝藏成为了可能。

    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应电子科技大学的邀请,派遣勘查技术与地质信息团队与该校资源与环境学院组成联合研究团队,入驻考古发掘现场,利用高密度电法、探地雷达、瞬变电磁法等物探手段先期试验性地开展河床基岩面构造、沉银有利空间和集群金银文物的三维探测,为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正在开展的“江口沉银”水下考古工作提供现场技术支撑。

    2017年3月20日,四川省新闻办举行了的新闻发布会,发布会上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水下考古中心主任刘志岩表示,本次联合研究团队在电子信息和地球物理勘探方面有着综合优势,将大大助力本次考古发掘。本次考古发掘是四川首次开展的水下考古项目,创新了工作理念,开展多学科合作,运用了大量新技术,为今后滩涂考古、浅水埋藏遗址的发掘提供了工作范式和借鉴经验。期间,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以及四川的各路媒体均对联合研究团队参与此次科学考古给予了高度关注和采访报道。

    目前,现场探测研究工作正在紧张进行中,争取在汛期到来之前完成试验任务。联合团队表示,今后一两年,将针对“江口沉银”区域绘制详细的3D河床基岩构造图。同时,团队将发挥电子科大的电子信息特色和成都地调中心的物探技术优势,对勘探装备做不断的技术改进,研究新的技术路线,试图利用科技手段提高直接寻找水下沉银的效果。

     

    紧张工作中

     

    地下考古试验现场

     

    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勘查技术与地质信息团队

    成都地调中心助力张献忠“江口沉银”水下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