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4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今年4月22日是第56个世界地球日,4月17日至23日是主题宣传周,主题是“珍爱地球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进一步引导公众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下属单位在地球日宣传周期间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科普宣传活动。跟小编一起来欣赏那些精彩的瞬间吧!

    廊坊中心

    廊坊中心主办“珍爱地球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燕赵山水科普进校园宣传活动。在廊坊市第二十一中学,工程勘查室高级工程师以“如何探获地下宝藏:钻探技术的奇妙旅程”为题的讲科普课,并设置矿物标本展示区和科普展板区,让学生们近距离观察形色各异的岩矿石,项目组成员以图文并茂的方式为同学们细致解读展板内容。

    本次活动向同学们传递了珍爱地球、保护自然和节约矿产资源的理念,也激发了他们探索地球科学的兴趣,在心中埋下一颗“地质梦”的种子。

    军民融合中心

    4月18日,在四川省自然资源厅指导下,军民融合中心携手中国地质博物馆、四川省地质学会等20余家单位搭建起生态文明建设的公益科普平台,以“珍爱地球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主题在成都市美术馆举办科普盛宴。

    通过科普展览、矿石展示、互动实践等形式,吸引近600名市民参与,同时进行实时线上直播,收视热度达33万人次,凝聚了全民生态共识。

    在科普互动环节,青少年们化身“地球知识探索者”。“岩彩文心”“地球印记”等实践课程,让科学知识跳出课本,化为可感可触的生态启蒙,让抽象的生态理念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可传播的全民行动。

    西安矿产中心

    西安矿产中心内蒙古北山月牙山-凤凰山一带金及多金属矿调查评价项目组走进西安培英育才职业高中,开展了"我们的资源 我们的地球——矿产资源科普之旅”主题科普宣传活动。

    项目组成员化身“科普达人”,通过生动形象的PPT讲解、视频播放,并结合实物标本展示,从世界地球日的起源、地壳的岩石构成、矿产资源的形成与利用及地质工作者如何找矿等方面,为同学们呈现了一场内容丰富的科普盛宴。

    本次活动不仅让同学们领略到了地质科学的独特魅力,更在他们心中播下了科学探索的种子。

    烟台中心

    烟台中心以“珍爱地球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主题,在乳山市第一实验小学开展“世界地球日”科普活动进校园,吸引了全校500余名师生参加活动。

    科普讲解员从地球的内部结构、地形地貌形成原因、物种的起源与进化和当前地球环境面临的危机等方面,引导同学们认识地球、了解地球、保护地球。并组织全校师生实地参观了岩(矿)石标本和环境保护知识系列展览,开展保护环境倡议签字活动,进一步激发了热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形成低碳生活、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行动自觉。

    海口中心

    4月22日,海口中心与海南省自然资源和规划厅等单位共同举办第56个世界地球日主题科普活动——“从山顶到海洋”生态文明科普展。来自政府机关、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公众近百名代表参与。

    活动在科普展中拉开序幕,与会代表围绕生态保护与资源可持续利用展开座谈交流。活动现场还设置了主题宣传展板和实物展览区,通过海洋地质、海岸线保护、矿产资源、珊瑚礁生态及黎族文化等内容,生动展现了海南独特的自然资源与生态保护成果;并重点展示了珊瑚礁石标本、多种典型矿石标本及“海洋地质二十六号”调查船的精确比例模型等。

    同时,现场还循环播放《国土调查》《探索喀斯特地貌的秘密》等系列科普视频,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向参观者普及海洋地质知识。

    组图速览!地质调查系统科普活动精彩无限

    根据中国地质调查局2017年“安全生产月活动”总体工作部署,按照安全生产月活动安排,6月19日下午,地调局成都地调中心安全生产管理处联合实验与分析测试室共同筹划,开展了危险化学品消防安全知识讲座和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疏散演练。

    成都地调中心特邀成都市防火宣传中心专家开展危险化学品消防安全知识讲座,包括深入学习消防法“四个能力、四懂四会、五个第一”等消防安全知识;结合危险化学品的特性,剖析重大事故案例;讲解事故现场紧急疏散与应急自救方式;普及消防安全设施使用方法。专家精彩的讲解,使大家深刻认识了消防安全的重要性,了解了火灾应急处置与应急逃生技巧,增强了应急逃生技能。

    模拟演习阶段,一声 “无水乙醇着火了”拉开了演练的序幕,灭火组人员立即拿起门外灭火器采取一定措施,全体人员在楼层安全疏导员的指引下紧急撤离办公区,只见大家用湿毛巾捂着口鼻,弯着腰沿着紧急出口迅速逃离现场前往安全地带集合,各组清点完人数,向总指挥报告。演练结束后,大家对演练情况进行了交流、总结。

    本次活动,采取理论授课与现场演练相结合的方式,演练针对性强,使抽象的安全演练变成具体的实战演习,大大增强了大家的安全意识与自护自救技能,也切实加强了危险化学品的安全知识教育工作。

    成都地调中心相关领导及安全生产管理处、实验与分析测试中心负责人全程参与并亲自组织演练,实验与分析测试室在岗的23人参加演习。

     

    开展危险化学品消防安全知识讲座

     

    实验室全体人员聆听讲座

     

    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疏散演练

     

    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疏散演练

    成都地调中心开展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疏散演练

    海洋六号"14日驶抵广州,结束了历时231天、累计超过65000公里的科考航程。作为从大洋迈向极地的尖兵,成果丰硕的她与"雪龙"一起开辟了我国极地科考的历史新篇。

    目前,我国在南北极已经分别设有长城、中山、昆仑、泰山、黄河等多个科考站点,而更多的、新的科考站点也在建设与筹划之中。去年底,我国新一代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已经开工建设,预计于2019年投入使用,再加上其它科考船的加入,“多船多站”将成为我国迈向极地科考强国的标志性特征。

    听听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王研是怎么说的。

     

     船员合影庆祝。

    在南极之外,本次科考还首次在南太平洋开展地质调查,发现新的富集稀土的深海沉积物,拓展了我国在国际海底区域的资源战略空间。科考履行了中国大洋协会与国际海底管理局签订的勘探合同义务。继续在太平洋我国富钴结壳合同区开展调查,进一步摸清了我国勘探合同区的资源环境状况。

    长城站掠影。

    除了和雪龙号会师,还有“海陆会师”!在南极科考期间,“海洋六号”科考船组织的登陆考察队伍还与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所科考队员联合开展陆地科考,这一“海陆联合”也是我国在极地开展更大范围,更多学科考察活动的有益尝试。

    “海洋六号”还首次开展了大范围、立体式的多波束海底地形探测,获取了南极海底近2万平方千米三维地形地貌高精度资料。看,南极海底的幽深海沟!

     海洋六号从南极海底采集的样品。在南极科考期间,海洋六号刷新了中国科考船在南极重力柱取样的记录,看看这些管子有多长就能体会这种成就了。这里面都是宝贵的南极“海底泥”。

    是不是有点“抽象”?来点具体的干货。“海洋六号”这次南极之行,最直接的收获就是“刷记录”。在科考期间,“海洋六号”首次对南极海域进行了大面积、高精度、高分辨率的地球物理调查,为研究南极地质演化与全球气候变化关系奠定了基础。来,看看科考队员们是如何在南极“放炮(多道地震调查)”的。

    停泊在麻涌码头的海洋六号。

    重要不重要,成果来说话。先看数字。在这次科考中,“海洋六号”累计完成多道地震测量1420千米、多波束测量12326千米,浅层剖面测量7083千米,深海摄像138千米,以及重力柱状取样、箱式取样、地热测量以及温盐深探测共74个测站等,获取了一批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成果丰硕。

    为什么用“历史性”来形容这次科考航程?因为这是一次跨越了深海、大洋和极地的科考航次,“海洋六号”是在同时还执行了2016年深海地质航次、中国大洋41航次科考任务的情况下,再奔赴南极的;当它和“雪龙”号一起出现在南极长城湾时,也是我国时隔26年后第二次“双船并进”开展南极科考。

     

     海洋六号科考船在南极穿越浮冰。

     不到40天的“南极时间”里,“海洋六号”战气旋,斗严寒,抗风浪,最大的挑战就是无处不在的浮冰,由于气象变化剧烈,科考船必须精准预判天气不断调整作业区域,先后“六进六出”科考工区,最终超额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来,记者带你看看“凶险”的浮冰吧。

    南极,地球的最后一块净土,这里气象环境复杂,海况条件恶劣,极地气旋、雨雪风暴、大浪浮冰,给科考船航行和作业构成了严重威胁。在穿越风高浪急的德雷克海峡后,“海洋六号”于2016年12月30日抵达南极半岛附近海域,至2017年2月4日驶离南极工作区域。新华社记者全程跟踪采访了这次历史性的科考任务。

     这是一次航程近7万公里、历时超过230天、工作区域横跨了太平洋和南极海域的科考工作,主角就是这艘蓝白相间、线条优美的“海洋六号”。作为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高性能综合地质地球物理调查船,她具备极地夏季轻度冰区航行能力,最南抵达南纬63°09’海域,实现了与冰山、企鹅和长城站的“亲密接触”。

     从赤道,到南极,科考船海洋六号今天回到广州。

    创历史、刷记录、开新篇:海洋六号科考船归航祖国

    2016年3月23日,应侯增谦研究员邀请,舒德干院士来到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国土资源部地层与古生物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调查局古生物协同研究中心进行交流访问,并做了题为“寒武纪大爆发和进化论”的精彩学术报告

    舒德干院士是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长江学者成就一等奖、陕西省科学技术最高成就奖的获得者。他主持翻译了《物种起源》,并撰写了“物种起源导读”和“进化论十大猜想”,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舒德干院士在早期生命研究上取得系统性突破成果,在《自然》、《科学》发表论文十余篇,他发现的昆明鱼目代表着人类及整个脊椎动物大家族的始祖。他创建了一个古生物学的新门类——古虫动物门,提出了后口动物亚界演化成型和脊椎动物实证起源假说,并提出了三幕式寒武纪大爆发理论。

    在2个小时的报告中,舒德干院士引用了大量古生物化石图片、进化论图表,用逻辑严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抽象深奥的达尔文进化论、三幕式寒武纪大爆发理论形象生动地展示给大家。他展示了在科隆岛(原名加拉帕克斯群岛)考察的视频和照片资料,介绍了达尔文当年如何根据该岛观察到的生物现象,得出生物物种可变、自然选择的生物进化论思想。报告内容包含了丰富的地质学和古生物学知识,同时充满了哲学思辨和人文精神。舒德干院士风趣幽默的讲述,引起现场的阵阵欢笑。本次报告不但使人视野得以开拓、思想受到启迪,同时给人以美的享受和熏陶。

    来自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等多家单位的50余名专家学者和研究生参加了报告会。报告会由国土资源部地层与古生物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地质调查局古生物协同研究中心秘书长、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地层与古生物研究室主任纪占胜研究员主持,中国地质调查局古生物协同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所长侯增谦研究员致欢迎辞。报告会结束时,舒德干院士向纪占胜研究员赠送了他主持翻译的《物种起源》,借此表达对地质所老一辈地层古生物学家取得的丰硕成果的敬意,对青年地层古生物学工作者的殷切勉励,同时还将他亲手拍摄的科隆岛的照片和印有进化论知识的图片赠送给与会者。

    报告会之后,舒德干院士来到国土资源部地层与古生物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调查局古生物协同研究中心,参观了科普宣传廊,听取了唐烽副主任关于实验室和协同研究中心建设情况的汇报,并同侯增谦所长及纪占胜主任就下一步贯彻落实国土资源部和中国地质调查局的有关精神,建强实验室和协同研究中心,就如何实现地层古生物学基础研究、地层古生物学人才成长和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机密结合、相互促进展开了深入的讨论,进一步明确了实验室和协同研究中心近期的工作和未来发展方向。

     

    侯增谦所长致辞欢迎舒院士来所讲学


     

    舒院士赠送《物种起源》并勉励青年地层古生物学工作者加强学习


     

    舒院士向与会者赠送他亲手拍摄的照片和印有进化论知识的卡片


     

    舒院士到实验室和协同研究中心考察并指导建设工作


    舒德干院士应邀来地质所开展学术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