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5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09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根据《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15年度国土资源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启动工作的函》(国土资厅函〔2015〕733号)、《中国地质调查局关于2015年国土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总预算的通知》(中地调函〔2015〕190号)要求,6月18日,中国地质调查局郑州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2015年度国土资源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任务书审查会暨公益项目启动会在郑州举行。来自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理工大学、中国矿业大学、河南省岩矿测试中心、中国铝业研究院等多家单位的专家参加了审查会。

    会上,地调局相关负责人肯定了郑州综合所2015年度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的申报成绩,传达了国土资源部科技司对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任务书审查的具体要求,指出公益项目和项目课题之间要加强沟通与协作,要明确仪器设备和药剂研究及工艺流程的考核指标,并要提交科普化成果。期间,专家组听取了项目和课题负责人的汇报,对项目任务书、预算书及参加单位课题任务书、预算书进行了审查,就项目预期成果及考核指标、年度工作计划及目标、经费预算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项目组成员进行了质疑和讨论,并提出了具体的修改意见和建议。

    2015年,郑州综合所新承担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3项,经费总额近3000万,由北京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武汉理工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中源伟业新材料有限公司、迈安德集团等多家单位共同协作完成。“典型煤系非金属资源耦合高值化利用技术与示范”项目旨在通过系统研究煤矸石、粉煤灰、煤系粘土等非金属资源选别关键技术、提质降杂关键技术,开发以煤矸石、粉煤灰和煤系粘土为主要原料的具有高附加值的建筑保温材料、新型耐火材料、高性能纤维、页岩气陶粒支撑剂等系列产品,形成一批支撑煤系非金属资源高值化利用新技术,建立相应的示范生产线;“榴辉岩型金红石利用关键技术研究及推广应用”项目以榴辉岩型金红石为研究对象,研究适合此类资源特性的金红石、石榴子石、绿辉石高效分选新工艺、新药剂和新设备,实现有用矿物的综合利用。项目实施对于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该类型矿石提供技术支撑和较好地示范作用,有望缓解我国紧张的钛资源供需关系,具有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含氧化钨钼矿利用产业化技术研究”项目针对我国目前低品位含氧化钨钼矿技术指标差、经济利用难的现状,依据矿石嵌布特征和密度差的特点,采用重选预选抛尾预富集、特效氧化钨钼矿捕收剂和脉石抑制剂研制以及分级分选设备的先进实用技术,并经过中间试验和工业试验形成成套的氧化钨钼矿产业化利用技术,对我国钨钼矿选矿具有较好的推广前景和创新意义。

     

    审查启动会现场

     

    现场汇报

    郑州综合所2015年度公益行业科研专项任务书审查会暨...
        10月24-25日,郑州综合所承担的5项国土资源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在研项目“典型微细粒矿利用新技术研究”、“环境恢复矿物材料制备及应用研究”、“豫西金钨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研究”、“固体非能源矿产资源综合利用主要技术标准研究”和“低品位铜镍硫化矿选别中降镁抑制剂的研究”顺利通过了中国地调局组织的中期评估。来自国土资源部科技与国际合作司、郑州大学、河南工业大学、河南省岩矿测试中心等单位的9位专家参与了此次评估,来自北京矿冶研究总院、中南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广东应用研究院、中国非金属矿工业协会等10家外协单位的30余人出席了会议。

        国土资源部科技与国际合作司相关领导在讲话中指出,开展国土资源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中期评估重在抓进度、促质量和调整布置,检查项目进展和成果及项目预算,评估管理制度落实情况,对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提出评估意见。同时还强调,项目承担单位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进一步完善管理体系、发挥各方面作用,规范管理、严肃纪律,做好下一步工作。

        各项目负责人围绕目前项目的总体情况、主要工作进展、取得的主要成果、资金使用情况、存在的问题以及下一步工作安排进行了如实汇报。与会专家严格把关,在认真听取项目汇报和查阅原始记录的基础上与项目组成员针对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关键技术进行了热烈而深入的讨论,对这次评估给予了肯定,认为各项目进展顺利,执行进度符合任务书要求,部分阶段性成果显著,资金使用合理,一致同意通过中期评估检查。

        “典型微细粒矿利用新技术研究”研发出一种新型组合捕收剂,使用后获得了产率为0.0983%、品位为52.59%、回收率87.32%的钼精矿,回收率提高了八个百分点;都兰金矿浮选工艺流程获得了金品位为37.49g/t,产率8.72%,回收率87.22%的金精矿,目前该工艺已推广应用到企业。

        “环境恢复矿物材料制备及应用研究”子课题“沙漠复垦与高效产出综合配套技术示范”目前完成了矿物复合吸水保水材料扩大试验,产出的首批沙漠植物用膨润土复合吸水保水材料扩大试验样品已进行首批应用试验,在性能没有明显降低的前提下可降低原料成本25%左右,对大面积推广使用吸水保水材料具有重要意义;获得的“利用绿色环保去除高纯石墨中杂质硫的方法”,成功地将山东平度天然鳞片石墨中杂质硫含量降低50ppm以下,石墨纯度远高于95%;获得的“一种微细鳞片无硫膨胀石墨的微波制备方法”具有膨胀体积大、无硫、节能、环保等优点,对于细鳞片石墨很有效。

        “豫西金钨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研究”完成钨选别柱式高效分选装备关键技术研究,开发出柱式高效分选装备及操作规程。采用浮选和氰化联合工艺流程,可使鸿鑫金钨矿金精矿品位达到30克/吨以上,金总回收率达到96.5%左右;采用扫选精矿再磨工艺可使灵广金钨矿选金选别指标达到30克/吨以上,回收率大于88%;选钨试验确定了选钨的最佳粗选药剂制度,采用组合捕收剂具有较好的指标,对鸿鑫金钨矿钨粗选回收率达62.32%,对灵广金钨矿粗钨选回收率达76.50%,三氧化钨含量达3.22%。

        “固体非能源矿产资源综合利用重要技术标准研究”通过征求包括地质、采矿、工艺矿物学、选矿、尾矿综合利用领域内研究院、设计院、大专院校、行业协会、矿产资源管理部门及大型矿山企业约40家单位200多人次意见,已完成8项标准(征求意见稿/草案修改稿)、标准编制说明和征求意见处理汇总表的编制;发表学术论文10篇,培养研究生4名,形成了一支具有较强矿产综合利用的标准研究队伍。

        “低品位铜镍硫化矿选别中降镁抑制剂的研究”试验出的高效组合抑制剂实验室降镁效果显著,铜镍混合精矿氧化镁含量已降到5.81%,镍回收率达到85%左右。


    郑州综合所国土资源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通过中期...

      

     10月25日,在李四光学术思想研讨会开幕式上,当卢海龙双手捧起印有“李四光学者”五个烫金大字的大红色证书时,感到了光荣,也感到了沉甸甸的责任。
        作为中国地质调查局评选出的首批四位“李四光学者”中唯一的一位外籍学者,现任北京大学工学院讲席教授的卢海龙在天然气水合物研究领域颇有建树,在国际地球科学领域也享有一定声望。
        此次在要求极为苛刻的条件下获聘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足以证明他的能力,也可以看出中国地质调查局对在他的带领下,在天然气水合物研究方面获得突破寄予的殷切希望。

        独特的经历使他积累了从野外调查到室内实验的丰富经验

        51岁的卢海龙与地质打了很多年交道。从上大学本科开始,他就一直在这个艰苦的行当里摸爬滚打。
        1985年,他毕业于北京大学,拿到了理学学士学位,学的专业是岩矿及地球化学。接下来的三年,他在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生部深造,拿到了理学硕士学位,学的专业是矿床地质学。此后,他远赴日本,先后在琉球大学和东京大学拿到了海洋地质学和地质学的硕士和博士学位。
        在读书期间和毕业后,他又先后在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地质研究所、日本石油公团技术研究中心、加拿大地调局、加拿大国家研究院工作,2014年回到祖国,在北京大学工学院担任讲席教授。
        可以说,卢海龙与天然气水合物很有缘分。
        上个世纪90年代,卢海龙在东京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在此期间,卢海龙参加了日本天然气水合物的首批项目,并于1998年获得日本第一个以天然气水合物为研究课题的博士学位。这非常难得,要知道,日本的天然气水合物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在短短几年内就已居于世界先进水平。在日本的这段经历,为卢海龙今后的研究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也积累了初步的经验。
        毕业后,卢海龙并没有离开自己的研究领域。他在日本石油公团、加拿大地质调查局、加拿大国家研究院、北京大学等单位从事的工作,是气体水合物相关的研究,主要领域就是天然气水合物。
        卢海龙的工作内容,从微观到宏观,从气体分子在水合物笼子中的活动性到天然气水合物的成藏,涉及天然气水合物研究的各个方面,他在这些领域都取得了系列创新性研究成果与独特发现。
        他的工作,因此得到日本以及加拿大政府的肯定。在日本石油公团工作期间,他从事了大量的项目管理工作,是日本第一期国家天然气水合物项目规划的主要设计人员之一。他对日本天然气水合物项目作出的积极贡献,甚至得到了日本媒体的关注,《朝日新闻》就曾专门对此进行报导。在加拿大工作期间,他也曾因天然气水合物研究受到加拿大政府和加拿大自然资源部的嘉奖。
        一位参与评审的专家告诉记者:“卢海龙独特的工作经历,让他积累了关于天然气水合物从野外调查到室内实验的丰富经验。也为他创造性的工作,奠定相当扎实的基础。”

        具备很强的解决资源环境问题和基础地质问题的能力

        翻开卢海龙的简历你会发现,除了培训经历和学术服务外,他参加野外工作的经历可以拉出长长的一串:参与马尔马拉海天然气水合物调查;参加在加拿大阿尔伯塔省卡尔加里的页岩气野外调查;参加在日本海的天然气水合物的调查研究,负责天然气水合物及孔隙水的样品采集和分析;参加在加拿大阿尔伯塔省卡尔加里的页岩气野外调查……
        野外调查与室内实验相结合,使他具备了很强的解决资源环境问题和基础地质问题的能力。
        在他几十年的天然气水合物研究生涯中,不乏世界性的“首次”。例如,建立了针对不同类型天然气水合物的分析方法与程序,并首次发现了多成分天然气水合物的成分分布的不均匀性;首次确认H型天然气水合物在自然界的存在,并搞清了其结构、成分特征和稳定条件;在世界上首次提出“地层流体抽取法”的试开采原理与方法,主持完成了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实施方案的技术内容。
    在微观实验研究和理论方法上,他研究出了独特的天然气水合物成藏机理和开发利用的模拟实验方法,并在气体水合物的基础和应用研究上取得重要认识;自主研制天然气水合物模拟实验用压力容器,在理论上弄清了氢分子在水合物笼子中的动力学特性;发展了用微量天平评价天然气水合物抑制剂的有效性和机理方法。
        “这些成果,有力地推动了天然气水合物的理论研究工作。”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
        研究是为了应用。在开展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他还着重实现转化应用和有效服务。在他先后参加的日本南海海槽、加拿大马利克、日本海天然气水合物的野外调查中,他的理论直接推动了天然气水合物样品的发现,他也成为日本南海海槽天然气水合物样品的首批发现者之一。此外,他还参加了加拿大马利克三角洲天然气水合物生产试验,取得良好生产效果。

        注重人才培养和知识的传递 
        作为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卢海龙深知人才的重要性。
        在他的地质生涯中,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野外调查,都把人才培养放在重要位置上。在加拿大国家研究院工作期间,他培养了来自多伦多大学、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女王大学、渥太华大学和卡尔顿大学的研究生,为两家印度石油公司、美国科罗拉多矿业学院、美国奥本大学、中国地质调查局和中国科学院培训天然气水合物研究人员12名。
        回到国内,他在北京大学组建了一支由地球化学、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微生物学、力学、物理学、油气生产数值模拟等20余位专业人员组成的天然气水合物研究队伍。这支队伍,在开展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和开发有关的基础物理、化学性质研究中,正发挥着重要作用。

        将把配合国家天然气水合物专项研究需要放在首位

        卢海龙是中国地质调查局—北京大学天然气水合物重点实验室(国际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
        这个实验室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和北京大学共建,目标是面向我国天然气水合物发展战略需求,建立世界领先的天然气水合物实验平台,并力争在天然气水合物基础物性与理论、资源勘查与评价、开发技术与环境效应评价等方面取得突破,为我国天然气水合物勘查与试采工程及商业性开发提供技术与理论支撑。
        一方面,由于长期从事气体水合物相关的勘查与实验研究,对天然气水合物研究的前沿问题,卢海龙有着深刻的认识。另一方面,由于长期与国内天然气水合物研究单位开展深入的交流合作,他对国内天然气水合物研究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兼具这两点,在促进国内天然气水合物理论研究与开发利用工作中,卢海龙正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获聘首批“李四光学者”后,卢海龙很感慨:“这是项很大的荣誉,同时也是很大的压力。”压力,体现在今后的工作中。
        卢海龙对今后的工作有这样的设想:“将把配合国家天然气水合物专项(尤其是天然气水合物开发利用)的研究需要放在首位,促进国内天然气水合物的调查与开发利用,并建立团队,对天然气水合物相关的前沿科学问题进行研究。”
        其具体内容包括很多方面。例如,将在认真评估现有生产方法的基础上,开发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开发利用新方法,为我国首次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的顺利进行而努力;协助完善中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调查和评价方法,在调查方法确定后,根据开发需求有针对性地对天然气水合物开展调查。
        此外,卢海龙还将带领他的团队,开展天然气水合物在中国海域成藏特征的研究,研究天然气水合物和深部油气的关系,开展天然气水合物基础物性有关实验研究。
        今后的目标,正如卢海龙的获聘感言一样:“我们要继承李四光先生的开拓精神和科学精神,用创新性的成果,真正将天然气水合物作为一种能源,充分利用起来”。
     

    继承李四光先生的开拓精神和科学精神

    在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基于新型原子荧光光谱仪的砷锑汞硒锗分析技术研究”的资助下,中国地质调查局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通过技术攻关,研发了“一种抑制植物样消解过程中硒挥发损失的方法”,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项,专利号:ZL 2018 1 1354484.4。
    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是植物样品中硒测定的最佳方法,采用传统的样品消解方法,容易在消解过程中导致植物样中的硒元素含量损失,从而造成测定结果严重偏低于真实值。通过研究,物化探所研制了一种可限制植物样消解过程中硒挥发的抑制剂,同时建立了配套方法技术,可显著提升植物样品消解的工作效率,有效提升植物样中硒元素测定的准确度,为农业生产、环境保护、生命健康等领域发挥有力的支撑作用。 
     

    物化探所“一种抑制植物样消解过程中硒挥发损失的方...

    12月至今,四川冕宁县某大型稀土矿企选矿车间内热火朝天,历时1年多研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套稀土浮选药剂RF系列在这里成功转化应用,突破了稀土矿低浓度浮选技术瓶颈,解决了该类型矿山长期以来在低矿浆浓度下难以获得稀土精矿产品的工业生产难题。

    今年以来,中国地调局成都综合利用所围绕稀土深加工技术研发,重点针对国内氟碳铈型稀土矿开展科技创新。立足攀西辐射全国,研制出成套浮选新药剂、开发出系列新工艺新技术。依托地调项目对四川德昌某大型稀土矿山进行尾矿资源综合利用研究,结果显示通过浮选方法可脱除重金属元素并回收利用稀土资源,达到既改善矿山环境又能提高尾矿经济效益,实现尾矿减量化排放的目标。美国芒廷帕斯稀土矿采用成都综合利用所自主研发的专利技术“浮团聚磁选”新工艺,初步估计可降低选矿成本30%以上,同时该项专利技术应用于四川牦牛坪稀土矿、山东微山稀土矿,实现了稀土矿物有效富集。

    2016年成都综合利用所全面学习贯彻国土资源系统创新科技大会、全国地质调查工作会和中国地质调查创新大会暨地调百年研讨会等一系列会议精神,紧密围绕部局中心工作,依托地调科研项目积极开展科技创新。

    科学合理利用锂资源是国家和部局下达的重要任务之一。以锂资源为重点,加强金属新材料应用技术研发列入两重工作任务。今年成都综合所利用所与天齐锂业、四川星辰矿业等矿企合作,重点完成了三项研发任务。锂矿石选矿方面,开发出一种高效环保的锂辉石捕收剂和适用于川西北可尔因地区矿石特征的选矿新工艺,可获得高质量的铌钽锂精矿。综合提锂方面,对锂辉石精矿通过晶型转化-溶浸研究,提锂尾渣合成矿物肥料试验,形成了锂辉石综合提锂技术原型。锂电池制备方面,完成了锂电材料合成、测试等设备选型配置,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前驱体磷酸铁和草酸铁的试验研究。

    科技创新需要政策推动。今年以来成都综合利用所认真落实中国地调局“三个指导意见”和“三个暂行规定”,结合实际制订印发了《成都综合利用所关于加快推进地质科技创新的实施意见》从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等方面提出了具体措施。6月,又制定下发了《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制度》、《地质调查成果评价办法》、《地质调查二级项目负责人责任与权利的暂行规定(试行)》等3项改革配套制度,全面落实局党组关于成果和人才“五问”、“五不唯”评价标准。打通了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双通道,全年40项地调科研项目如火如荼展开,其中市场转化项目就涵盖28项,市场收入达860余万元。发表学术论文43篇,被 SCI收录3篇,EI收录2篇;出版《四川盆地三叠纪成盐环境及成钾条件》专著1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黑色页岩型粘土钒矿选矿试验研究等2项研究成果分别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稀土资源高效利用创新团队获国土资源部“十二五”科技与国际合作先进集体,3名科研人员获先进个人……地质科技创新可谓成效显著。

    在全面完成3个地质调查二级项目阶段性目标任务的同时,开展了21项选冶扩大连续试验,部分在研项目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国土资源部公益性专项攀西深部橄辉岩型钒钛磁铁矿利用技术开发。研制出2种选择性钛铁矿捕收剂和1种对橄榄石矿物选择性抑制剂,有效解决此类难选钒钛磁铁矿资源的高效利用;“973”课题高铬型钒钛磁铁矿选矿过程强化研究。研制了一种高效、无毒钛铁矿捕收剂,设计了新型弱磁选机,解决了钒钛磁铁矿选矿中二氧化钛回收率低下、铁精矿质量差等问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橄辉岩型钛铁矿物浮选分离基础研究。揭示了橄辉岩型钛铁矿物浮选分离的难点,被国际核心SCI检索论文2篇。滑石型硫化镍矿全泥强化浮选基础研究,研制出滑石高效抑制剂和疏水矿泥高效分散剂,为实现滑石型硫化镍矿的全泥强化浮选提供了技术保障;参与设计建设的连续悬浮磁化焙烧炉试验装置,已在甘肃酒钢集团正式开工建设。这一系列成果的新鲜出炉得益于贯彻落实国家、部局等科技创新举措的精准发力。用科技创新引领地质调查工作,成都综合利用所完成科技创新目标的同时,也为部局提供了坚实有力的支撑,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服务。

     

    历时1年研制的成套稀土浮选药剂BF系列成功在某矿企转化应用

      

    以锂资源为重点,加强金属新材料应用技术研发完成三项研发任务

     

    地质调查二级项目《川西稀有金属矿集区综合地质调查》完成阶段性目标任务

     

    地质调查二级项目《攀西地区多金属矿产资源集中开采区地质环境调查》完成阶段性任务

     

    滇渝地区铝土矿选矿拜耳法综合利用工艺技术改造获突破,研究成果有望解决中铝、西南能矿高硫低品位铝矿综合利用难题

     

    完成广西凤山县福家坡矿区硫铁矿勘探阶段性选矿扩大试验等21项选冶扩大试验

     

    参与设计建设的连续悬浮磁化焙烧炉试验装置在酒钢集团正式开工建设 

     
    稀土、锂矿等新能源矿产科技创新取得显著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