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17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2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气候变化正对全球产生持续且深远的影响,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已成为全球碳中和技术体系的关键部分,并预期在未来成为支撑碳循环利用的核心技术。为了贯彻绿色低碳的发展理念,坚持陆海统筹、人海和谐的发展路径,科学有序地推进“双碳”战略,离岸碳捕集、利用与封存(OCCUS)逐渐成为沿海国家和地区新兴低碳产业链及蓝色循环经济的重点发展方向。

    “第五届离岸碳捕集、利用与封存论坛”将于2025年10月24日至26日在青岛举行,旨在深入探讨CCUS如何促进海洋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重点讨论OCCUS的战略定位以及促进蓝色经济协调发展的新思路,研究OCCUS的基础科学理论与新技术,推动陆海资源的统筹利用,提升海洋经济新质生产力水平,助力蓝色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论坛主题

    以OCCUS推动海洋新质生产力发展

    二、主办、承办及协办单位

    主办单位:

    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全国重点实验室(厦门大学)

    中国太平洋学会

    承办单位:

    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

    协办单位:

    崂山实验室

    鹭江创新实验室

    海洋地质碳封存山东省工程研究中心

    中国海洋大学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

    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

    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

    中石化石油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青岛市海洋地质碳封存工程研究中心

    青岛市海洋地质碳封存重点实验室

    三、论坛组织结构

    (一) 指导委员会

    主  任:李  阳

    副主任(以姓氏笔画为序):

    刘  合  李家彪  吴立新  邹才能  林  君  周守为  郝  芳

    谢玉洪  戴民汉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万世明  王立忠  王厚杰  方银霞  刘  强  李小春  李玉星

    李铁刚  李清平  吴能友  张  建  张春雷  陈建芳  周  蒂

    赵洪伟  彭  勃  程  军  戴彩丽

    (二) 学术委员会

    主  任:李姜辉

    副主任:李  琦  王宏斌  陈建文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子明  牛雄伟  冯旭文  刘树阳  李彦尊  李  智  李鹏春

    余凤玲  沈佳轶  宋学行  赵明辉  俞红玉  袁  勇  高  光

    傅维琦

    (三) 组织委员会

    主  任:印  萍

    委  员:张  勇  张  波  姚长新  杨金玉  白凤龙  梅  西

    陈  斌  梁  杰  胡高伟  陆  凯  刘  鸿  徐  磊

    刘京鹏  史慧杰

    (四) 秘书处

    秘 书 长:袁  勇

    副秘书长:徐  路

    成    员:李  清  骆  迪  赵化淋  王  伸  张兆代  林文荣

    王文娟

    四、时间、地点和网站

    论坛时间:2025年10月24日-26日(24日报到、学术委员会会议、圆桌研讨)

    论坛地点:青岛蓝谷国际酒店(青岛市即墨区滨海公路168号)

    论坛网站:www.occus.cn

    五、内容与形式

    论坛内容

    论坛将集中讨论OCCUS技术实施和产业链构建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复杂且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内容将涉及科学技术难题、经济可行性、环境影响评估以及政策法律框架的构建等多个领域。论坛还将涵盖离岸CCUS技术的最新进展,包括技术创新、成功案例分享以及未来发展趋势预测。通过深入交流与讨论,促进学术界与产业界的紧密合作,共同推动OCCUS技术产业化进程。同时,本届论坛还将设立圆桌研讨环节,针对特定议题进行深入探讨,以期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解决方案和建议。

    论坛形式

    本届论坛将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形式举行。我们致力于低碳环保的办会理念,所有会议信息的发布、资料的填写、注册缴费以及摘要的提交都将通过论坛的官方网站www.occus.cn一站式完成。

    本论坛是一个以汉语为主,英语为辅的国际性开放平台,中英文双语包容展示。报告形式多样,包括圆桌研讨、主旨报告、专题报告、海报展示和技术展览等。

    圆桌研讨:将邀请国内外在OCCUS领域活跃的独立PI,围绕年度论坛主题及当前形势进行深入研讨,并与参会者进行互动,最终形成研讨纪要。

    主旨报告:将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和学者,围绕OCCUS如何促进海洋新质生产力发展,分享前沿性、引领性和突破性的研究成果与最新进展。

    专题报告:将由来自科学、工程、技术、产业、金融及政策等领域的专家进行,通过口头报告的形式探讨相关专题,其中学生报告将参与优秀报告的评选。

    海报展示:将由参会学者通过提交专题海报的方式进行展示,其中学生海报将参与优秀报告的评选。

    技术展览:欢迎OCCUS相关领域的企事业单位、软硬件及服务提供商积极与论坛合作,通过技术展览宣传,包括午间宣讲,推介各自的技术和产品。

    六、专题召集人申报

    第五届离岸碳捕集、利用与封存论坛推荐如下主题(包括但不限于):

    OCCUS产业经济发展模式探索与新质生产力

    离岸碳捕集、利用与运输:从基础研究到工业应用

    海洋地质碳封存理论、技术与选址评价

    OCCUS环境影响评估、监测与监管

    OCCUS标准规范、政策法规与国际合作

    请各位有意申报专题召集人的专家、学者根据自身研究方向和兴趣,在上述主题框架下提出适合的专题进行申报。专题召集人可由多名学者联合申报,并负责组织专题报告交流。

    拟申报专题的召集人请在线填写专题召集人报名申请表,申报时请注明召集人姓名、单位、职务、研究方向、联系方式等信息,并简要说明拟召集专题的研究背景、意义、预期目标、主要议题、所属主题及专题报告初步组织情况。我们将根据申报情况,结合论坛主题和实际需求,确定最终的专题及召集人名单。

    专题召集人申报拟于2025年5月开放,请登录会议网站(www.occus.cn)提交相关信息。

    截止日期:2025年6月20日

    七、报告摘要征集

    报告摘要提交系统拟于2025年6月下旬开放。

    八、注册缴费报名

    参会人员需缴纳一定的论坛注册费,缴费系统拟于7月开放,具体缴费信息将于7月初公布。

    九、论坛赞助及展览

    欢迎国内外OCCUS领域的软硬件设备、图书等供应服务商参加本届论坛的技术展览。我们热情邀请有实力、愿意支持OCCUS事业的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人赞助本届论坛。根据需求,我们将提供线上和线下推送宣传、会场展位、午间宣讲等多种支持。

    论坛同样欢迎具有创新性的相关服务商报名参加专题研讨,以促进软硬件及学术服务等交流活动的开展。

    赞助及展览申报截止日期:2025年9月30日。

    联系人:

    徐路(厦门大学)

    电话:17605088628

    邮箱:xulu@xmu.edu.cn

    十、论坛重要日程节点

    2025年5月注册报名系统开放 专题申报

    2025年6月20日专题申报截止

    2025年6月下旬报告摘要征集系统开放

    2025年7月初缴费系统开放

    2025年9月20日报告摘要征集截止

    2025年10月24日论坛报到,圆桌研讨

    2025年10月25-26日论坛交流

    2025年10月27日离会返程

    十一、论坛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联系人:袁勇

    电  话:15589820819

    邮  箱:yuany010@126.com

    热烈欢迎OCCUS产业发展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产业从业者、金融专家、政策制定者以及工程技术专家踊跃投稿,积极参加本届论坛,论坛将为大家提供一个交流与合作的平台,共同探讨OCCUS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技术进展、产业发展趋势及政策导向。

    我们期待与您相聚在青岛,共襄盛会,为推动OCCUS产业的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第五届离岸碳捕集、利用与封存论坛第一号通知

    7月7日-8日,由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以下简称“青岛海洋所”)主办的海洋地质碳封存学术研讨会在青岛召开。会议旨在深入贯彻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奋力推动海洋地质碳封存工作高质量发展。会议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李阳作特邀报告,来自中国地质调查局、有关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等35家单位的领导和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会议期间,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应对气候变化与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和封存发展机遇、地质碳汇与海南岛零碳岛构想、二氧化碳驱油埋存、海上二氧化碳地质封存技术进展、环境风险评估与控制、咸水层二氧化碳封存选址、中国海域沉积盆地咸水层二氧化碳地质封存条件与潜力、地球物理技术和数值模拟在二氧化碳地质封存中的应用等科学问题作专题报告并进行深入研讨。

    会议指出,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战略决策部署,青岛海洋所在中国地质调查局的组织领导下,会同有关单位,有序推进我国海域地质碳封存调查与评价,取得了重要进展。一是创新建立了适合我国海域地质条件的地质碳封存潜力与适宜性评价技术体系,系统评价了我国海域三个级别地质碳封存潜力,基本查明我国海域地质碳封存资源家底,其中,盆地级预测碳封存潜力达2.58万亿吨。二是系统分析了我国海域二氧化碳地质封存基本地质条件,揭示了封存潜力主控地质因素。项目在我国近海优选出“三盆七区”为适宜封存的盆地和区带,锁定一批海洋地质碳封存目标区,为下一步海域示范工程选址指明了方向。三是集成海洋地质碳封存系列成果,编制形成了中国海域盆地级二氧化碳封存潜力与适宜性评价图集。该项成果获得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2022年度地质调查十大进展。四是建成了一批二氧化碳地质封存物理模拟实验装置,建立了多孔介质中渗流、传热、相变和力学变形耦合的多场耦合数值模型,通过宏观-微观模拟实验,系统深化二氧化碳地质封存基础理论,有效支撑海域地质碳封存选址与评价。五是与各企事业单位及相关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广泛合作研究,积极参与青岛市碳达峰碳中和产业创新联盟,有效支撑服务海域地质碳封存规划和示范工程系统研究。

    以上成果得到了国内院士专家的高度认可。系列成果创新建立了我国海域二氧化碳地质封存选址评价关键技术体系,首次系统优选了我国近海重点盆地二氧化碳地质封存有利区带和重点目标区,为沿海省市地方政府的“双碳”决策研究提供科学依据,为发展海域地质碳封存理论和技术奠定了基础,为海域地质碳封存示范工程实施指明了方向,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

     
     
    海洋地质碳封存学术研讨会在青岛闭幕

    为深化学科服务,发挥地学文献中心支撑工作职能,12月6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学文献中心咨询服务室主任李淑英、期刊编辑室主任刁淑娟、助理研究员雒毅一行3人赴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调研并开展院士咨询服务。

    地学文献中心近年来把文献资源建设与服务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高层次院士咨询服务更是文献中心咨询服务工作的重心和未来工作方向。本次院士咨询服务是对袁道先院士信息推送服务的回访,袁道先院士对咨询服务室半年来对其研究领域的信息文献推送服务表示满意,认为推送内容丰富并很及时,态度认真,对其研究起到了一定的帮助作用。最后袁院士对地学文献中心的服务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结合国家碳排放战略,及时关注涉及碳汇、碳储、碳循环及全球气候变化相关的科学、技术进展,如我国关于水库碳汇调查;新型城镇化建设;清洁能源计划对碳排放的影响;微生物的碳汇问题;深部岩溶的碳汇问题;配合国家碳排放战略谈判等。

    李淑英主任、刁淑娟主任针对岩溶所承担的“岩溶地区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工程进展及取得的阶段性成果进行了调研。岩溶所副所长蒋忠诚、“岩溶地区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工程首席夏日元、二级项目负责人、博士生导师曹建华,以及岩溶所科技处和《中国岩溶》编辑部的相关同志出席了会议。在调研的过程中,李淑英主任向岩溶所详细介绍了地学文献中心的资源建设情况,并在与岩溶地质研究所工程首席及二级项目负责人沟通中发现,他们在地下岩溶探测方法、国外碳酸盐岩中的油气、岩溶地区生态技术、岩溶地区石漠化治理等方面有一定的文献资源需求。刁淑娟主任对《中国地质调查》的办刊宗旨、期刊的定位、论文的选择进行了介绍,并对新开辟的“本期特约稿件”栏目及组稿方向进行了宣传。双方就地质调查成果的宣传、学术论文的编写等方面进行了研讨,并达成了将岩溶所承担的“岩溶地区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工程的相关研究进展和成果以专刊或专栏的形式发表在《中国地质调查》上的合作意向。

    地学文献中心馆藏资源周到的服务得到了岩溶所的一致好评。多位参会领导表示希望地学文献中心继续扩大服务范围和优质服务模式,为科研人员提供方便快捷的文献支撑,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发挥地学文献中心的作用,进一步为地质科研战略行动助力。

     

     

     

     

    地学文献中心人员在岩溶地质研究所调研

        

     

     
    深化学科服务支撑工作 助力科研突破

    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学文献中心近期出版的内部刊物《国外地质调查管理》2020年第11期对《Nature》杂志2020年2月号发表的一篇题为《通过矿物碳化封存二氧化碳》的述评文章进行了报道,以期为支持和促进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提供参考和借鉴。

    碳捕集与封存(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简称CCS)是指将大型发电厂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收集起来,并用各种方法储存以避免其排放到大气中的一种技术。这种技术被认为是未来大规模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缓全球变暖最经济、可行的方法。文章指出,碳捕集与封存技术对于实现《巴黎协定》减缓气候变暖的目标具有关键作用。目前大多数正在进行的CCS项目都是将CO2注入沉积盆地,但此方法捕集时间可能过长,存在二氧化碳泄露的风险。另一种方式是,将捕集的碳注入活性岩石中来封存,激发CO2的矿化作用,从而永久固碳,这样碳返回大气的风险可忽略不计。

    文章对矿物碳化封存二氧化碳的原理、目前完成的实验和现场研究进行了详细的论述,研究分析了矿物碳化的潜力(指出洋中脊的理论封存能力约为100~250万亿吨CO2——这比所有化石燃料燃烧所产生的CO2量还大),重点阐述了使该技术更具成本效益以及探索二氧化碳矿化的限制因素和全球适用性方面的进展。文章就矿物碳化CCS技术的未来指出:(1)在向沉积盆地注入CO2不可行的情况下,原位矿物碳化可以提供一种安全和经济的选择,需要大量努力来通过矿物碳化加速二氧化碳封存的部署。(2)更大规模应用原位碳矿化的最大障碍不是技术,而是对CCS的经济鼓励措施。(3)已经确定了碳矿化的最优选项,但是只有通过加深对这种方法局限性和应用潜力的认识,才能实现其更广泛的适用性。

    地学文献中心报道通过矿物碳化封存二氧化碳技术进展

    罗水余,中国地质科学院物化探所教授级高工,长期致力于城市区域内地地震勘探,工程及环境地球物理勘查。介绍了城市物探存在的问题,城市物探技术进展,探讨了物探目的以及物理特性,应用物探技术进行第四纪地层的分层,第四纪活动断层的定位,地热资源调查,地质灾害调查等。

    议题:物探技术在城市地质调查中的应用

    2018年10月20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在北京组织召开了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非常规油气地质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重点实验室”)新一届学术委员会暨非常规油气地质学术研讨会。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马永生院士、副主任赵文智院士、高锐院士,学术委员、业内专家、油气调查中心相关负责人和研究人员出席了会议。

    会议宣读了油气调查中心成立新一届“非常规油气地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的通知,并向新一届学术委员会成员颁发聘书。学术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及委员一致表示要认真履行委员职责,积极参加重点实验室活动,切实担负起学术委员的使命,为重点实验室建设建言献策、贡献力量。

    会议就重点实验室的建设情况进行了简要汇报。学术委员会委员高度认可重点实验室的建设进展及现阶段成果,指出重点实验室在建设期内建立了完善的规章制度体系,形成了一支技术过硬并富有创新精神的研究队伍,构架了以国际领先大型仪器设备为主导的非常规油气实验测试技术体系,同时在页岩油气、陆域天然气水合物等方面取得了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理论和技术成果,有力支撑了国家油气基础地质调查。对重点实验室的定位、研究方向、研究内容及未来建设方向,与会专家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提出下一步要以建成自然资源部非常规油气地质重点实验室为目标,进一步凝心聚力,明确研究内容,加强开放共享,突出自身优势和特色,在非常规油气领域树立行业标杆,更好的服务和支撑我国非常规油气勘查开发。

    会上,马永生院士做了题为《页岩油气勘探开发技术进展与建议》报告,赵文智院士做了题为《我国非常规油气资源潜力与未来发展地位》报告,庞雄奇、黎茂稳、叶建平、陆敬安、张金川教授分别做了题为《深层致密介质油气富集成藏的动力机制与相对贡献量评价》、《基于生烃化学动力学的陆相页岩含油性定量评价方法》、《我国煤层气产业发展现状和技术问题讨论》、《南海北部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藏特征及试采难点分析》、《页岩气成因机理研究进展》的学术报告。报告内容涵盖了页岩油气勘探开发、煤层气产业发展现状及方向和天然气水合物试采难点等领域,与会人员认真聆听了院士专家精彩的学术报告,并展开了热烈讨论和深入交流。

    油气调查中心主要负责人在总结发言中指出,感谢学术委员和专家们长期以来对油气调查中心的支持和帮助,希望重点实验室在委员和专家的指导下快速发展,在应用基础方面取得创新性成果,更好服务于国家非常规能源发展战略和油气基础地质调查。

    此次会议汇聚了多名非常规油气领域的知名专家,与会人员在交流勘查开发进展、探讨现阶段非常规油气领域的难点问题的同时,明确指出下一步实验室的工作方向,对重点实验室的建设至关重要。

    IMG_1569

    非常规油气地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会议 

    颁发学术委员会主任聘书 

     汇报重点实验室建设情况

     

     

    中国地质调查局非常规油气地质重点实验室新一届学术...

    国土资源部科技与国际合作司副司长高平主持论坛

    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总工程师杨胜雄作“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勘查技术与理论创新”报告

    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所长、中国地质调查局“李四光学者”吴能友作报告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杭州地质研究院海洋油气地质研究所所长吕福亮作“中国石油海洋深水油气资源勘探现状与前景展望”报告

    中海油研究总院首席工程师李清平作“深海天然气水合物目标勘探与试采关键技术进展”报告

    会议现场

    9月23日,2017中国国际矿业大会地质科技创新论坛(一)——深海探测科技创新在天津梅江会展中心举办。

    地质科技创新论坛(一)——深海探测科技创新举办

    4月15日-17日,由中国地质学会主办,中国地质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承办,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长安大学、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等单位协办的第三届全国青年地质大会在西安召开。全国青年地质工作者齐聚一堂,分享地球科学最新研究成果。

    本次大会以青年地质工作者——“一带一路”建设的生力军为主题。中国地质学会秘书长朱立新代表主办单位致开幕陈词,中国工程院院士汤中立在闭幕式上为青年学者致辞,会议特邀请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国伟、中国工程院院士武强、中国地质调查局副总工程师徐学义等作大会报告。

    会议期间,与会青年地质工作者围绕“一带一路”矿产资源勘查与项目合作、深地资源勘查理论与技术进展、矿产资源经济与矿政管理、能源地质勘探研究进展、矿产资源研究及勘查进展、基础地质学科研究进展、水工环地质与生态文明建设、地质遗迹及地学科普与教育、现代地质分析测试技术及应用、地质大数据与信息服务十个专题进行了分会研讨。

    会上,由中国地质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颁发了本次会议的特殊贡献奖、优秀组织奖、优秀论文奖,西安地调中心获优秀组织奖,西安地调中心汤桦、高永宝获特殊贡献奖,《西北地质》编辑部获特殊学术贡献奖,李艳广、李忠煜、王亚磊、荆德龙、隋清霖等青年学者获优秀论文奖。

    来自全国100余个单位、600余名青年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290余名院士、专家、学者代表进行了大会和专题交流发言。

     

    大会现场 

     

    颁发特殊贡献奖 

     

    颁发优秀组织奖 

     

    颁发优秀论文奖

    第三届全国青年地质大会在西安召开

    南京大学杜培军教授于1月13日到地调局沈阳地调中心开展“高光谱遥感地质应用进展及若干思考”讲座,沈阳地调中心相关技术领导、勘查技术室全体成员、相关技术人员参加了此次教学讲座。

    杜培军教授从“高光谱国内外遥感应用现状”、“高光谱图像处理技术进展”、“综合先进方法”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讲解。随后,杜培军教授弟子郑鸿瑞博士讲解了“戈壁覆盖区全级化合成孔径雷达(SAR)数据地质应用初步探讨”,详细展示了利用SAR数据在覆盖区的应用技术和应用成果。此次授课让大家对最前沿的高光谱遥感技术进展及SAR数据在覆盖区的应用有了全面的了解。

    沈阳地调中心相关技术人员与杜培军教授、郑鸿瑞博士进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讨。此次讲座不仅为沈阳地调中心遥感技术人员提供了有益的指导和借鉴,更好的推进了高光谱遥感技术在东北区域的应用工作,并促进了行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杜培军教授为南京大学地理信息科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卫星测绘技术与应用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IEEE高级会员,IEEE GRSL副主编,已发表SCI收录论文70余篇,出版著作教材8部。先后担任JURSE、WHISPERS、EORSA、IEOAs、IAPR-PRRS等国际学术(程序、组织)委员会副主席或共同主席。

     

    沈阳地调中心邀请南京大学杜培军教授讲学

    为提高地矿实验室技术人员的野外现场分析技术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野外现场分析质量和效率,地调局实验测试中心2016年第一期野外现场快速分析技术培训班于8月1-4日在青海省西宁市举办。来自地调局沈阳地调中心、地调局南京地调中心、河南岩石矿物测试中心、贵州省地质调查院、青海省岩矿测试应用中心等单位从事野外工作的三十余名技术人员参加了学习。

    培训班特邀实验测试中心詹秀春研究员、南京地调中心俞正奎研究员、沈阳地调中心何炼教授级高工、成都理工大学王广西副教授等专家授课。培训从野外测试技术进展、便携式光谱仪的新进展及应用,以及野外现场分析仪器操作实践等方面对学员进行了全面、系统培训。通过专家理论结合实践的讲解和培训人员现场操作,进一步提升了实验技术人员对地质调查工作野外测试方法的技术水平。培训结束后对学员进行实际操作考试,通过考试后颁发结业证书。

    现场及时化、定量化研究是近年来国际、国内分析测试工作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也是整装勘查工作对分析测试工作提出的新课题。这就要求实验室技术人员改变传统工作思路和模式,走出实验室,开展急需的现场分析及研究工作,为提高矿产勘查效率、解决地质调查工作的现场需求提供分析技术支撑。

    近十年来,实验测试中心为提高偏远地区资源环境调查工作现场分析测试支撑能力,致力于现场分析技术方面的研究。开展了针对覆盖区调查工作的集空气循环浅钻取样、现场样品加工制备和分析能力的“多功能车载野外实验分析装备”项目研究, 开发了铜铅锌等多种重要金属矿产、钾盐、稀土总量、U矿、水体重金属等多种样品的现场分析技术方法,集成了具完备制样功能的车载EDXRF野外现场实验室,研制了携带式Li-K分析仪,初步形成对主要金属矿产的现场分析技术能力覆盖,在可分析元素的种类、数据可靠性等方面处于国际先进水平。本次培训班是实验测试技术培训首次走出实验室,来到偏远地区野外现场实操的一次创新实践,也是对现场分析技术推广应用的一次验证,为现场及车载实验室技术能力实现计量认证积累经验。

     

     

     

     
    走出传统实验室 面向野外现场

    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近日承办了中国地质调查局系统2021年度勘查技术进展与成果研讨会。

    会上,各有关单位代表汇报了2021年度勘查技术工作进展,以及在设备研发、新探测技术应用、数据处理能力提升、地球物理数据与地质模型的转化等方面取得的主要成果,同时围绕勘查技术专业领域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业务发展进行了深入的研讨。

    据悉,勘查技术进展与成果研讨会从2019年开始,每年举办一次,旨在提升绿色勘查技术能力,促进局属单位间的交流合作。本次会议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来自中国地质调查局六大区中心及物化探所、水环中心、岩溶所的勘查技术专业人员共计90余人参加了研讨。

     

     
     
    武汉地调中心举办勘查技术进展与成果研讨会

    为推进科技创新与发展,促进创新人才培养,搭建青年学者交流平台,2021年12月22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勘探技术研究所召开第二届青年学术交流会,所领导、部门负责人、行业专家、青年技术人员等共计80余人参会,营造了良好的科研氛围。

    交流会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举办,邀请专家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进行经验交流与指导,14名青年技术骨干分别围绕清洁能源钻探、绿色钻探、深海钻探、深地钻探、天然气水合物钻采和深部热能(干热岩)钻采等领域的技术现状、技术进展和技术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经现场讲演、专家打分,评选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并颁发荣誉证书。特邀专家对本次学术交流予以充分肯定,称赞交流会恰逢其时,有利于加速钻探工程技术各领域间交汇融合,促进青年成长成才。

    近年来,勘探技术所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深刻认识到科技创新是单位转型发展、行稳致远的关键支撑,科技人才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保障。今后,勘探技术所将持续聚焦“十四五”业务发展规划,加大学术交流研讨力度,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力度,形成长效机制,确保各项任务目标见效落地。

     

     

    勘探技术所召开第二届青年学术交流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