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7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2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为使新职工尽快熟悉本单位科研领域,提高思想认识水平和业务技能,2018年1月15日-1月18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为2017年新进职工举办了学习培训,主要以室内学习和野外培训相结合的形式开展。

    室内学习班上,岩溶所胡茂焱所长结合科研地调新形势,希望新职工要在新的生活环境和工作岗位上继续加强学习,以老同志为榜样,与书本为挚友,将科研与地调相结合,努力创新,在岩溶研究领域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岩溶所各部门负责人就科室研究方向及成果一一作了介绍。

    为期3天的野外培训,主要依托岩溶所海洋--寨底基地、会仙岩溶湿地和丫吉岩溶试验场等野外科研基地进行,各基地负责人进行了详细、全面的讲解。海洋—寨底基地负责人夏日元研究员结合典型的岩溶地下河系统,讲解了岩溶区水文地质调查的技术要点、岩溶水文系统、水文边界的划分、岩溶地下河特征及其与管道流的区别等。丫吉试验场姜光辉研究员介绍了广西地区峰林平原、孤峰平原、峰丛洼地的特征及其分布范围,并结合丫吉试验场详细讲解了岩溶表层岩溶带调蓄功能、岩溶水文系统三水转化以及水文模型试验取得的丰富科研成果。张远海、吕勇研究员带领新职工分别参观学习了桂林卡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和国际泥盆—石炭系界限辅助层型剖面。

    新进职工们纷纷表示通过此次培训,收获很大,不仅了解了岩溶所各个科室的研究方向和科研成果,熟悉了单位的基本管理流程,而且对岩溶知识和基础地质有了进一步认识,对自己将来的科学研究方向更加明确。

    岩溶所开展新进职工基础培训

    为保障土地地球化学调查工程有序高效开展,2017年3月26-27日,地调局物化探所在广东珠海召开“全国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支撑土地管理方法技术”研讨会,局六大区项目办化探业务工作主管、工程下属二级项目负责人及主要技术骨干、特邀专家等来自15个单位的近70人参加会议。

    土地地球化学调查工程首席专家成杭新通报了工程与二级项目2016年的主要工作进展和考核结果,重点就工程和项目实施关键环节中存在的自然保护区、军事禁区等工区调整程序、异常查证与重大科学理论突破、方法技术改进和成果应用相结合、项目野外质量检查与样品分析测试质量验收等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改进建议,并提出了野外质量抽查覆盖全部二级项目的具体措施。

    会议邀请“珠江下游及浙江基本农田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与应用示范”、“海峡西岸经济区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等2个优秀二级项目分别介绍了浙江省耕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与建档的技术要点,浙江省基本农田土地质量地球化学监测思路与方法,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成果应用于县、乡、村土地规划、地方旅游功能区的方法,支撑城市边界划定的方法技术等调查成果支撑服务土地管理的主要经验。

    此次研讨会的举办,提升了调查成果在支撑服务土地管理中的应用范围和水平,进一步推动了土地地球化学调查工程高效高标准的顺利实施,明确了新开项目的目标导向,为进一步完善工程及2019-2021年工作部署、科技创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全国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支撑土地管理方法技术研讨...
      为保证淮河皖江经济区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项目野外工作顺利开展,针对1:25万和1: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的技术难点、要点和疑问,近日,中国地质调查局水环所举办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技术方法培训会。会议特别邀请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杨忠芳教授,安徽地质调查院贾十军教授级高工、陈富荣高工,河南地质调查院张铁林高工、解庆峰高工为项目组技术顾问,60多名科研人员参加培训。

      培训专家就1:25万和1: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规范、设计编写、野外采样、样品加工、质量检查和资料整理技术要点,1: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成果的应用,数据库建设应注意的问题及数据库检查验收要求等进行了培训。各子项目负责人和主要技术骨干针对山区浅层样、深层样布点原则,异常查证的目的与布设,样品的晾晒、保存和送样,数据库建设等存在的问题同技术人员进行了深入讨论和交流。

      淮河皖江经济区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项目属于“水工环地质调查”一级项目,主要承担“未调查耕地区1:25万和国家粮食基地基本农田区1: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2016年1:2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面积23400平方千米,1: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面积690平方千米。

    专家授课

    交流探讨

     

    淮河皖江经济区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培训结束
        根据“山地丘陵区地质灾害调查工程”的总体安排,2016年4月9日至15日,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部和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主办、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调查研究院协办的地质灾害调查技术方法现场培训会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秭归产学研基地顺利举办。
        参加本次培训会的单位还有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部、地质环境监测院、武汉地调中心、南京地调中心、成都地调中心、西安地调中心、水文地质环境地质中心、探矿工艺所、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长安大学、武警黄金十二支队共计11个单位,参会人员包括工程下设的12个二级项目负责人和主要技术骨干等100余人。会议邀请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部领导和10余位地质灾害调查领域权威专家进行现场指导、授课。
        本次培训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注重实效。会议采用专家主题讲座、室内分组讨论和野外实地调查培训相结合的方式,为培训人员提供了地质灾害调查评价新理念和新视觉;深入研讨了现阶段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工作的技术要点和难点问题;梳理落实了各二级项目目标和考核指标;开展了专门工程地质调查现场培训;演示了地质灾害无人机倾斜摄影和三维激光扫描等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推广应用了地质灾害野外调查数据采集系统。
        本次培训会为各参会单位人员提供了一个充分学习交流的平台,为增进了各单位、各项目技术人员之间的沟通。会议对“山地丘陵区地质灾害调查工程”下一步重点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 
     
     

     

    2016年地质灾害调查技术方法现场培训会成功举办

    2015年9月13-17日,实物资料中心与西澳大利亚地质调查局及珀斯岩心库技术专家就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工作进行交流研讨。

    实物资料中心技术人员首先向西澳地调局详细了解了澳大利亚实物地质资料管理的政策制度及其在数据库建设、数据发布等工作的经验做法,随后访问了西澳地调局下属的珀斯岩心库,与珀斯岩心库工作人员就油气、固体矿产、化探副样的筛选、加工处理与原位保管方法、岩心高光谱扫描技术要点以及实物取样测试等进行了座谈交流。

    通过本次考察与交流,实物资料中心与西澳地调局建立了业务联系,了解了西澳大利亚实物地质资料管理的机制,以及在实物地质资料筛选、接收、保管、数字化与服务等方面的先进做法,对促进我国重要实物地质资料保管、信息提取、组织发布等工作开展,提升全国钻孔数据库建设与服务工作的适用性有重要指导作用,特别是其以政府补贴方式获取地质钻孔岩心资料的工作方法对我国实物地质资料主动采集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同时,西澳地调局全面系统地了解了我国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工作进展及取得的成果,为双方今后进一步加强业务交流与合作奠定了基础。

    地调局实物资料中心与西澳大利亚地调局就实物地质资...

    重庆市奉节县曾家棚滑坡全貌

    专家开展滑坡专业监测建设点现场验收

    湖北省秭归县树坪滑坡自动化监测设施

    编者按

    我国由于地形地貌、地质条件、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地质灾害易发、高发、频发。“隐患在哪里?”“什么时间可能发生?”是防范突发性地质灾害亟待解决的两个核心问题。

    为提高地灾隐患点发现、监测、预警、治理的专业水平,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持续推进高精度地质灾害调查、地质灾害隐患遥感智能识别、普适性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设备集成研发、地质灾害防治信息系统建设,不断提升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支撑能力。

    5月9日~15日为防灾减灾宣传周,今年的主题是 “提升基层应急能力,筑牢防灾减灾救灾的人民防线”。灾害面前,加强监测预警,是提升应急能力的有力保障。今天,让我们聚焦地质灾害监测预警。

    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三峡工程带来的福祉惠及亿万百姓,但其建设和安全运行一直面临着地质灾害的严峻考验。

    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调中心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指导中心(原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指挥部)通过实施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工程,携手湖北省、重庆市以及三峡库区各区县自然资源部门,构建了集专业监测、群测群防和信息系统为一体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网络体系,形成了水库型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理论与技术方法体系,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实现连续17年“零伤亡”,为三峡库区筑牢地质安全防线。

    试验示范为区域性监测预警预报奠定基础

    三峡库区地质条件复杂,暴雨洪水频发,自古以来是地质灾害高发区、频发区。三峡工程建设以来,库区移民迁建,以及蓄水后每年30米水库水位的降变,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三峡水库岸坡地质环境条件,加剧了库区地质灾害发生。国家高度重视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先后完成了前期重大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和二期、三期地质灾害规模性集中防治。目前,正在实施三峡后续工作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这些防治工程的实施,对三峡库区数以千计的地质灾害点分类采取了工程治理、搬迁避让以及监测预警等措施,开创了我国区域性地质灾害规模性集中防治的先河。

    三峡库区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工作始于上世纪70年代。1977年,湖北省西陵峡岩崩工作处开始在湖北省秭归县境内的新滩滑坡上进行专业监测。1985年6月12日,滑坡监测设备发出预警信息。在专业人员的建议下,当地政府在滑坡大规模滑动之前转移了居住在滑坡体上的群众,避免了1300余人伤亡,10余艘客货轮也得到通知及时避险。新滩滑坡的成功预报,是我国首个地质灾害专业监测成功预报案例,同时在三峡库区播种下一颗地质灾害是可以监测预报的“信心种子”。

    随后,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试验示范工作开始着手实施。1998年~2000年,原国土资源部先后启动了《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监测工程试验示范区研究》和《长江三峡地质灾害监测与预报》2个专项计划。这些工作以三峡库区常见的降雨型滑坡、水库型滑坡为主要研究对象,开展新技术新方法的试验与应用,并在链子崖、黄腊石、黄土坡等重大地质灾害点进行了综合监测示范,攻克解决了一系列地质灾害监测预警难题,研制出多种地质灾害专业监测仪器,并成功将GPS应用于地质灾害监测,实现了崩塌滑坡位移时间预报的突破,为后续三峡库区地质灾害区域性大规模监测建设和预警预报奠定了基础。

    实现专业监测、群测群防和信息系统“三位”一体

    在国家专项资金投入下,2001年三峡库区地质灾害规模性集中防治拉开序幕。原国土资源部在2003年初步建立了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网络体系并投入运行,2006年和2016年分别对监测预警网络进行了补充完善和升级改造,完成了三峡库区二期、三期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工程建设和运行。自此,由全球定位系统(GPS)、综合立体监测(CS)和遥感动态监测(RS)的3S专业监测系统,以及“区县—乡镇—村组”三级群测群防组成的监测预警体系正式建成,实现了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预警全覆盖。

    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集专业监测、群测群防和信息系统“三位”于一体。以专业监测为重点,对重点地质灾害隐患实施立体综合监测;以群测群防为基础,组织、培训和技术指导群众对所有已知隐患点开展巡查和简易监测;以信息系统为决策支持,在出现重大地质灾害灾情和险情时为应急处置提供地质灾害相关信息资料和分析计算功能,为科学决策提供支撑和依据。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是一种在专业技术单位和专家队伍指导下,以广大群众为主体监测所有已知隐患的群众性防灾减灾模式,实现了“群专结合”。这种“群专结合”的地质灾害防灾减灾模式,不仅很好地做到了点与面、宏观与微观、定性与定量的结合,还普遍提升了社会和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水平。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实施防灾减灾救灾新战略,更加重视地质灾害防治。根据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部署,近年来一批地质灾害普适型监测仪器成功研制,应用于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中,并在一部分群测群防监测点建立起地质灾害三级专业监测网。如今,普适型监测仪器凭借低成本、低功耗的优势,成为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的“新生代”。这将推动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从“人防”向“技防”转变,进而构建“群专结合”监测预警新模式。

    17年监测预警实现地质灾害“零伤亡”

    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工程的实施,建立了覆盖全库区的专业监测预警和群测群防监测预警体系,对三峡库区3098处崩塌滑坡地质灾害点开展监测预警,保护了库区57.7万人,以及长江航运和公路交通的安全。

    据统计,三峡库区二期、三期地质灾害防治期间(2003年~2015年),监测发现465处崩塌滑坡的变形迹象,并成功预警,使5.7万余人成功避险。自2003年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运行以来,经受住了三峡水库135米、156米、175米蓄水和12次30米的大幅度水位波动,以及2014年8·31暴雨和2017年秋汛久雨等极端天气的严峻考验,实现了连续17年地质灾害“零伤亡”。

    值得一提的是,2012年6月发生在重庆市奉节县的曾家棚滑坡。6月1日,专业监测显示,重庆市奉节县鹤峰乡三坪村曾家棚滑坡出现险情,附近9户42人的生命财产安全面临直接威胁。专业监测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探矿工艺研究所立即将险情预警上报。奉节县人民政府及时将险区内群众全部撤离。6月2日,曾家棚滑坡东侧发生大规模滑动,滑动体积460万立方米,前缘滑入大溪河约30米,险区内房屋全部被毁。由于预警及时,滑坡未造成人员伤亡。

    2015年6月对重庆市巫山县红岩子滑坡的成功预警,则是群测群防与专业监测预警结合的典型范例。2015年6月21日,巫山龙江红岩子滑坡群测群防员巡查发现裂缝及小型滑塌,及时向巫山县国土资源与房屋管理局进行了报告。6月23日,专业监测人员发现,滑坡变形加剧。当日晚上,巫山县对受滑坡威胁区域的9户33人进行了撤离。6月24日早上,监测发现裂缝变形急剧增加,巫山县紧急撤离影响区群众56户196人,并将滑坡险情通知了海事、航道和巫山航务处等相关部门。6月24日18时25分,约23万立方米的滑坡体下滑入江,形成了约6米高的涌浪。

    2019年12月10日16时50分许,秭归县泄滩乡陈家湾村长江北岸支流泄滩河左岸卡门子湾发生滑坡,38万立方米坡体整体下滑。因预报及时,水域、陆域均未造成人员伤亡。但该滑坡仍存在再次滑动的危险。2019年12月下旬,按照自然资源部总体部署和中国地质调查局、湖北省自然资源厅要求,卡门子湾滑坡被选作普适型仪器监测试验点,安装了雨量计、含水率监测仪、GNSS、裂缝计、倾角加速度计等5类21套监测设备。今年4月17日以来,随着多期次降雨和三峡库区水位下降,安装在卡门子湾滑坡的普适型监测仪器均捕捉到了明显的滑坡变形错动信息。根据这些信息,有关部门进行了国家—省—市—县四级联合会商,综合研判滑坡的变形现状和发展趋势,确定预警等级为黄色。当地主管部门按照会商意见采取了对应的防范措施,有效保障了滑坡影响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和航道安全。

    科学创新提升地质灾害监测预警预报水平

    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水平的提升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支撑。

    在三峡库区二期、三期地质灾害防治科学研究中,针对三峡工程建设和运行中面临的重大地质灾害防治难题设立了50余个科研课题项目,涉及蓄水引发的地质灾害形成机理、监测预警技术方法、监测仪器研制、信息化建设等多个方面,取得了系列创新成果,并建立了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技术规范体系,以及监测预警建设与运行相关制度。

    三峡库区水库型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理论与技术方法研究体系,涵盖蓄水引发的地质灾害形成机理、分析评价方法、监测预警预报技术方法、监测仪器研制、信息化建设等,解决了库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工程中的理论及技术难题,丰富了我国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理论、技术与方法体系,极大地提升了我国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科学研究水平。

    重大危险性滑坡涌浪危害预测评价研究,研制了三峡库区滑坡涌浪预测评价系统,在秭归北泥儿湾滑坡和白水河滑坡、巫山红岩子滑坡、云阳凉水井滑坡等重大滑坡险情预警和应急处置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政府部门防灾减灾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及预警指挥系统,在库区全面推广应用,不仅为库区地质灾害调查、勘查、专业监测、群测群防、防治工程、应急处置、综合评估提供了丰富的数据和先进的技术支撑平台,而且在凉水井、北泥儿湾、树坪、猴子石、玉皇阁、藕塘等重大滑坡险情处置中得以充分应用,为政府决策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重大崩塌滑坡预报模型与预报判据研究,建立了崩塌滑坡预报模型,研发了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信息管理系统,集成应用现代先进技术等,实现了灾害点信息、监测数据采集和及时传输,监测数据分析和预警,灾险情速报,预警信息发布和移动办公等,提高了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效率、监测质量和管理水平。

    在此基础上,三峡库区逐步探索形成了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监测预警网格化管理模式。湖北省和重庆市结合自身特点,在三峡库区分别实现了“四位一体”和“四重网格”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监测预警管理模式,打通了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的“最后一公里”。

    在探索建立地质灾害监测与预警预报技术方法体系的过程中,科研人员解决了预警模型构建、预警级别划分、监测方法与监测曲线识别、监测仪器研发等技术难题,特别在库岸稳定判定、涌浪灾害判定、预警预报技术方法及模型判据等方面取得了系列创新成果,获得了多项国家、省部级科学技术奖励。2008年,《三峡库区重大地质灾害防治与监测关键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9年,《西部山区大型滑坡潜在隐患早期识别与监测预警关键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其中三峡库区涉水滑坡机理、滑坡灾害监测预警及推广应用是其成果之一。

    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面临新挑战

    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取得了丰硕的科研与创新成果,不仅解决了大范围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中诸多技术难题,也为其他区域开展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提供了示范与借鉴。

    三峡库区经过10年试验性蓄退水运行,其地质灾害防治面临新的形势:一是影响地质灾害的因素以水位变动和降雨为主转变为以降雨为主,受极端天气影响明显,防治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二是地质灾害主要分布于库区自涪陵起的长江流域下游区县,且峡谷段和顺向坡段如箭穿洞危岩和棺木岭危岩等变形增多,安全隐患增加。三是链式灾害如龚家坊崩塌和红岩子滑坡引发的涌浪风险加大,在库区通航能力显著增强情况下,涌浪预警与防范难度加大。四是30米水位周期性大幅变动对库岸稳定性影响逐渐凸显,水库消落带岩土体强度弱化明显,滑坡崩塌导致的涌浪灾害风险逐渐增加。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和科学研究工作亟待进一步做深、做细。

    为此,武汉地调中心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指导中心将持续开展监测预警、分析指导,以及信息系统建设和科学研究。一是按照年度开展监测成果汇总分析,现场调查交流指导,组织年度趋势会商和技术培训,以及监测预警试验示范和总结,包括探索地质灾害精细化气象风险预警、新技术新方法试验与应用、丘陵山区普适性监测预警装备试验、专业监测分析技术要点等。二是建立和完善与湖北省、重庆市的数据共享及动态更新交换机制,完善空间数据及属性数据,开展防治工程档案数字化,建设库区地质灾害大数据中心与平台,提升数据服务能力,支撑三峡工程运行安全综合监测系统、全国地质灾害防治信息平台和“地质云”建设。三是开展库区降雨与水库水位变动复杂动水条件下滑坡和塌岸规律研究,包括岩体劣化失稳机理研究、风险分析和趋势研判、涌浪预测等,以及水库滑坡监控关键技术和治理新方法新技术等研究工作,为地质灾害防治提供理论、技术和方法支撑。

    17年“零伤亡”背后的坚守

    近日,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主办的2019年度全国地质遗迹调查规范培训会在青岛举行,本次会议旨在统一全国地质遗迹调查的工作方法,夯实从业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提升全国地质遗迹调查项目的成果质量。来自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系统、全国地质环境监测系统、地勘系统及科研院校等单位的130余名技术人员参加了培训。

    培训班上,有关专家对地质遗迹调查规范进行了解读,详细介绍了地质遗迹调查数据库建设与编图的技术方法与要求。河南省地调院张忠慧教授和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所张远海教授以实践经验讲授如何识别地质遗迹以及碳酸盐岩地质遗迹调查的技术要点,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欧强教授介绍了中国前寒武和古生代的重要化石及产地,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研究所季强研究员介绍了中生代及新生代化石识别,地质环境监测院董颖教授介绍了地质文化村建设的基本情况以及建设指南。

    本次培训不仅服务于全国地质遗迹调查项目,还服务于全国重要古生物化石调查与保护监测示范项目,同时还为中国地质调查局的海岸带综合地质调查工程和城市地质综合调查工程培训了技术人员,提供了技术支撑服务,进一步拓展了地质遗迹调查的服务领域。另外,更为各省地勘单位的转型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地质遗迹服务社会、反馈社会的路径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本次会议还组织了参会人员前往青岛马山实地观测地质遗迹特征,进行了野外实习。

     

     

     

     

     
     
    2019年度全国地质遗迹调查规范培训会在青岛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