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6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23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为进一步提升团员青年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向心力,培养积极向上、协同配合的团队目标精神。近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学文献中心青年职工齐聚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开展秋季定向拓展活动。

    本次活动为“手机定向”越野活动。各队队长扫码建队,队员手机扫码入队。活动开始后,各队队员通过手机软件上的定向地图以及指北针寻找检查点,当各队按照正确顺序进入到检查点范围内,手机软件自动弹出闯关活动及要求,各团队根据要求完成闯关任务获得相应积分。在规定时间内,分高的队伍获胜,并获得奖励。

    简单热身后,青年兵分三路,开始闯关之旅,都想为团队奉献力量。合唱《大风吹》会唱者上前、摆“扇形”力量大者趴地、摆千手观音个高者往前站,个更高者往后站。此次活动,一路上都是大家的欢声笑语,留下的都是大家的默契合照,平时沉默寡言的90后,担负起领路和指挥的职责。平时工作中少有的团结氛围,在此次活动中充分展现。

    此次活动,激发了青年团结协作的向心力,进一步提升了身体素质,释放了工作压力,达到了活动的预期。

    青年职工合影

    小组扇形摆拍

    完成团队托举任务

    团队信任考验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学文献中心团委开展2024年定向拓展...

    海洋资源是海洋环境中可以被人类利用的物质、能量以及空间,包括生物、矿产、海水、空间资源及海洋能源。人类对海洋资源的调查、开发和利用是从近岸到远岸,再至深海。随着人们对海洋资源环境重要性认知程度的加深,海洋环境调查和影响评价成为提高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价值、维护海洋环境功能的重要方式。

    环境基线值指研究区环境参数的当前水平值,即环境现状值,它是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最基础的内容。环境基线调查需要记录包括物理海洋学、化学海洋学、地质地貌、生物群落等方面信息。其中,生物基线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采集原生动物及后生动物群落数据——巨型动物、大型动物、小型底栖动物、微生物群落、底栖鱼类和食腐动物以及与资源直接相关的生物区系的数据;记录观察到的海洋哺乳动物,近水面大型动物和鸟群;记录和描述沉积物的生物扰动活动和混合状况;摄影记录手段建立图像背景资料档案;等等。

    近期,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首次依靠自身力量完成了西太平洋工区的生物和环境调查外业工作,采集了浮游生物、底栖生物、微生物样品,并利用海底摄像记录大型底栖动物与底质环境的图像资料,为建立深海环境基线打下了基础。

    合理的技术路线和科学的技术方法是航次任务顺利完成的重要保证。下面,我们来围观本航次生物与环境调查过程与方法。

    浮游生物调查取样

    浮游生物是指生活在水中缺乏有效移动能力的漂流生物,分为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它们体型细小,大多肉眼不可见,且其游动速度往往比它自身所在的洋流流速慢很多,因此它们常常“随波逐流”。浮游生物种类和数量繁多,且时空变化明显,是水域中其他生物生产力的基础。浮游生物调查研究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它们有的可以作为海流指示种,有的具有富集放射性同位素的能力并可以作为污染的指示种,硅藻、有孔虫和翼足类等死后沉积在海底,成为海洋底质重要组分,能助力古海洋环境研究。

    我们使用深水浮游生物拖网(图1)来获取大洋浮游植物(藻类)、小型浮游动物和大中型浮游动物样品。

     

    图1 深水型浮游生物拖网

    采样之前,需要准备3个润洗好的广口瓶,记号笔分别标记大、中、小和站位号,对应收集浮游生物拖网中的样品,同时备好甲醛溶液、镊子,手套等工具。每次下网前检查三个网的网具是否破损,网底管是否处于闭口状态(图2)。

    样品采集时,拖网的落网和起网保持匀速和慢速,速度0.5m/s左右,钢丝绳倾角不得大于45°,直到拖网设备出水。使用水泵抽海水,从凌空的网外侧自上而下冲洗,使粘网的标本集中于网底管,确保网中样品全部收入样品瓶,采集的样品使用中性的甲醛溶液固定,最后将样品放入阴凉避光的样品库保存。

     

    图2 浮游生物拖网采样

    底栖生物调查取样

    海洋底栖生物是指栖息于海洋基底表面或沉积物中的生物。它们多为无脊椎动物,也包括以绿藻、褐藻、红藻等为主的典型植物。按生活方式,底栖动物有固着、附着、穴居、爬行、游泳、共栖、共生及寄生等多种类型,其种类多样性极其复杂,分布范围从潮间带直至万米水深的深海底。按体型大小,底栖动物可分为大型、小型和微型底栖动物。底栖生物分别处于不同的营养层次,并且与底质环境之间存在耦合关系,因此,阐明底栖生物的数量变动规律及其与本底环境、资源间的联系,对海洋环境调查研究有重要意义。

    本航次底栖生物调查对象以底栖动物为主。按体型大小,调查对象分为大型底栖、小型底栖和微生物。大型底栖和小型底栖(以能否通过0.5mm孔径的筛划分)调查工具包括箱式采样器、定量框、样品筛、PC管等。

    采样之前,准备好硅胶软管、3个广口瓶、定量框、量杯、PC管、铲子等工具,样品筛的最上和最下层孔径没有要求,可以选择粗孔径的网筛,中间三层由上至下按孔径从大到小的顺序排放。

    底栖生物调查可以使用底拖网和箱式采样器等方式,本航次以箱式采样为主。箱式采样器出水、去上覆水后,观察沉积物的表层有无大型生物体,若有可用自封袋留存,拍照记录样品位置和站位名称;挑选未扰动或扰动少的地方,将备好的定量框和PC管插入箱式采样器中;待箱式采样器中的泥样脱离箱体,拍照并记录;取出插管,处理后两头加管堵,贴好标签根据实验目的置于普通冰箱冷藏或冷冻保存,待检测小型底栖生物;取出定量框并进行过筛处理,过筛时顶层可以加盖一层筛子防止冲水时水泥溅出,同时也防止高压水枪直接冲破样品,最底部垫一层筛子,有利于泥水尽快排空;过筛后将筛子上的剩存物分别装到样品袋,处理后置于普通冰箱保存,待检测大型底栖生物(图3)。

     

    图3 底栖生物调查取样

    微生物调查取样

    海洋微生物是来自海洋环境,可在寡营养、极端环境(低温、高压、高盐等)下长期存活并能持续繁殖的微生物,主要包括真核微生物(真菌、藻类和原虫)、原核微生物(海洋细菌、海洋放线菌和海洋蓝细菌等)和无细胞生物(病毒)。海洋微生物在生物地化循环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深海微生物由于长期处在极端环境条件,使之形成了特殊的生物结构、基因类型和代谢产物,是重要的深海生物资源,也是深海环境基线调查的内容之一。

    本航次微生物调查内容为:水体/沉积物样品中的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组成及空间分布特征等。调查工具包括箱式采样器、活塞重力采样器、无菌袋、无菌注射器、无菌瓶、去离子水、缓冲液、液氮等。

    箱式取样器出水后,用软管和无菌广口瓶收集上覆水,立即冷藏和沉淀;用润洗过的花泥铲或不锈钢勺刮取表泥(未扰动,水平方向不紧挨着插管和箱式壁)装入无菌袋,由于微生物样品对光照和温度变化十分敏感,为了防止其降解,现场处理完成后可将其置于超低温冰箱(-80℃)保存;将事先冷藏的上覆水样品取出,润洗所有过滤工具,包括空瓶、镊子、滤膜夹等器具(膜除外);滤膜夹装膜并过滤,过滤过程需注意水要从膜具的中孔流出,且螺纹口处不漏水。过完膜后,用镊子将圆形滤膜折成小扇形过液氮,置于EP管中超低温保存(图4);重力柱的上覆水/泥样品以类似的方式处理。

    图4 微生物调查取样

    海底摄像影像资料采集

    如果你认为4000米水深以下的海底是一望无边的黑暗和寂静,那你就错了。利用海底摄像系统,我们能揭开海底原貌的神秘面纱。淡定摇尾的鱼、落荒而逃的芒虾、看似不动的蛇尾、海参和海葵、固着海底的海绵、一张一弛的头足类......在镜头下一览无遗。

    本航次海底摄像调查内容为:记录底质环境状况;记录大型生物多样性。深海高清摄像系统主要由甲板单元、水下拖体及光电复合缆组成,可满足最大摄像作业深度为6000米。

    通过海底摄像可以现场记录底质环境状况;现场记录摄像大型底栖生物出现的时间、数量、种类(图5,图片依次为芒虾、蛇尾、海参、鱼类、海葵、海绵、快速游动的头足类);根据班报记录情况统计底质环境状况和底栖生物多样性。

      

     

    图5 深海大型底栖生物影像

    初步认识

    本次调查收获满满,所获浮游生物样品肉眼可见桡足类、端足类(钩虾)、水母、浮游幼体等浮游动物;大型底栖生物样品肉眼可见生物栖管、海绵骨针;微生物样品从上覆水过滤和表层泥样中提取,需进一步实验室检测分析其群落结构和多样性;海底摄像拍摄到的生物超过200个,主要生物类型有:海绵、蛇尾、鱼类、虾类、海参、头足类、海葵等。

    当前,服务支撑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实现海洋资源绿色勘探是自然资源统一管理的重要内容。新时代新职责赋予海洋调查研究工作新使命,也要求基层海洋工作者不断学习和参与实践,丰富原有知识体系,跨学科交流和融会贯通,才能提高履职尽责能力,适应职能转型的新要求。

    广州海洋局:西太平洋航次生物与环境调查手记

    日前,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海底冷泉拖曳式快速成像设备研制及应用”海上调查团队返回青岛码头,结束长达2个多月的海上实验和渤海、黄海实地调查工作,外业调查取得初步成果。

    该项目隶属于国土资源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由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承担,哈尔滨工程大学、国家海洋技术中心和中国海洋大学协作实施。项目目标是研制、集成一套用于考察船拖曳调查的海底冷泉快速成像系统,在拖曳的条件下能够实现对海底冷泉的快速成像,可以通过图像辨识海底冷泉的位置、冷泉气泡群的宽度、高度与形态。据悉,海底冷泉是一种发育于俯冲带,超高压盆地的断裂带等,以大量气流体由海底喷入上覆水体而形成气泡群为标志特征的海洋地质现象,其与海域油气、水合物勘探、全球气候变化和极端条件下的生物群落等密切相关,特别是对海域油气与水合物勘探意义重大,是目前地球科学的研究热点。

    该海底冷泉拖曳式快速成像系统是通过分析冷泉气泡的声学特性,建立冷泉气泡群的散射模型,研究声学散射的频率选择特性,计算冷泉气泡散射强度。信号处理中采用带通采样、正交变换获得回波强度声图像,然后通过幅度加权的预成波束形成声学回波图像像素值,通过扇形变换得到声学图像。该系统声源模块由四个不同频率的换能器组阵,可以适应不同水深作业;实时处理成像模块系统集成了数据融合技术,可以对气泡群进行高效成像;同时集成了后期处理软件,可以对气泡进行进一步分析和解释。项目组经过两年的攻关,完成了样机的研发和系统集成。

    本次外业调查经过前期充分的准备,项目组于2017年9-10月份选择水深较大的老铁山水道开展了海试工作。海试使用船载空压机持续产生气泡并通过高压管沉放到海底(水深40m-70m),形成模拟冷泉,拖体穿越冷泉区进行往返观测,观察成像质量。气管经过特殊设计,可以同时形成多个气泡,出气量可以自由控制。经试验,该设备对海底冷泉成像效果良好,可以通过图像辨识海底冷泉的特征参数,可以反应气泡群的波阻抗特征及声学散射特征,达到了预期目标,标志着项目装备研发取得成功,同时海底冷泉探测又多了一个新方法,对冷泉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施工设计,项目组分别对渤海和黄海成山头两个设计靶区进行了冷泉调查。外业组克服了海况较差,设备拖曳难度大等挑战,在工作中不断改进调查设备和工作方法,顺利完成了本次调查任务。

    利用空压机产生模拟冷泉

    海底冷泉快速成像设备

    渤海实际调查发现的海底冷泉

    前期调试设备

    海底冷泉拖曳式快速成像设备研制项目海试获得成功

    入汛以来,南方部分省份持续强降雨引发地质灾害险情。从7月4日开始,新一轮持续性强降雨从西南地区东部一直影响到长江中下游等地,使得地质灾害防治形势更为严峻。

    为加强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自然资源部建立专家汛期驻守工作制度,向各省派出专家组。按照自然资源部统一部署,中国地质调查局多名地质专家奔赴汛期地质灾害防治一线,研判重大灾害风险,提出地质灾害防治和避险措施建议,协助和指导地方防灾减灾。

    湖北省黄梅县袁山村山体滑坡现场

    专家远程会商:贵川要特别注意高位远程重大滑坡风险

    按照自然资源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部署,6月30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紧急组织云南、贵州、四川等重点地区的相关单位人员,针对新一轮强降雨可能引发的地质灾害风险进行远程会商。

    环境监测院通报了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结果和四川东南部局部、贵州西部和北部、云南东北部局部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建议加强防范。云南、贵州和四川等省份人员分别介绍了区域降雨预报、风险预警和防御准备情况,表示针对面临的地质灾害风险形式,三省已进一步加强应急值守工作和技术力量配备,做好地质灾害风险处置准备工作。

    自然资源部地质灾害技术指导中心首席科学家殷跃平、成都理工大学教授巨能攀等专家,依据雨情水情灾情实时监测信息,分析了三省灾害地质条件及灾害机理机制,建议技术支撑力量应提前下沉至一线,加强隐患巡查排查,特别注意地质灾害高发易发区高位远程重大滑坡风险,全面做好监测预警和群测群防工作,充分利用“人防+技防”的手段,保障受威胁群众临灾避险撤离至安全地带。

    依据会商研判结果,自然资源部地质勘查管理司要求云南、贵州和四川等地,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地质灾害防御工作,针对近期面临的强降雨叠加效应,继续加强巡查排查、监测预警、群测群防和应急值守等工作,高风险地区要强化应急避险转移,把确保人民生命安全落到实处。

    贵州专家组:为铜仁石板村滑坡 提出应急处置建议

    地质专家在石板村滑坡现场调查

    7月8日,贵州省铜仁市松桃苗族自治县甘龙镇石板村梨子树组因强降雨发生山体滑坡,造成4个村民组共113户、507人不同程度受灾,19户房屋被淹埋,60户房屋受损。

    接到险情报告后,自然资源部派出的汛期驻守贵州省专家组与贵州省自然资源厅相关负责人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查看滑坡周边现状,分析风险隐患,研究抢险救援方案。专家组从地质角度对滑坡区二次滑动的可能性、现场救援队伍安全保障等进行指导,提出了暂不进行滑坡前缘机械开挖,加强滑坡分区监测,加密上游河流水文监测、改道河流段流线变迁与侵蚀监测等应急处置建议。截至发稿时止,自然资源部汛期驻守专家葛华受任为本次滑坡应急处置专家组技术顾问,继续指导后续抢险救援工作科学有序开展。

    据悉,贵州专家组于6月21日赶赴贵阳,与贵州省自然资源厅、省地质灾害防治指挥部取得联系后,根据当地雨情气象预报实际,确定了地灾巡查督导的方案。其后,专家组深入遵义市凤冈县、黔南州惠水县等地,实地指导惠水县濛江街道后村米开组滑坡灾情应急处置,以及凤冈县石径乡两河口村黄泥堡崩塌专业监测点预警后核查。

    7月2日,贵州毕节市赫章县发生4.5级地震。为严防次生灾害发生,震后贵州省自然资源厅安排部署了毕节、六盘水、安顺等既是地震影响区又是地灾高发区的震后地灾隐患排查工作,共发现新增隐患点3处,已知隐患点变化3处,均已逐一落实防范措施。专家组强调,要紧紧依靠驻守技术保障单位和当地群众,继续深入开展地灾隐患排查,尤其是对地震影响区、本次暴雨落区、地灾高发区重叠区域的排查。

    湖北专家组:紧急驰援黄梅县袁山村滑现场救援

    专家组在袁山村滑坡现场调查巡查

    7月8日凌晨,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县大河镇袁山村3组突发山体滑坡,导致5户9名群众被埋。8时40分,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按照自然资源部指示,紧急派出专家组赶往滑坡现场指导救灾。

    专家组到达滑坡现场后,与湖北省自然资源厅工作组组成联合监测预警组,立即展开现场踏勘调查和研讨,查明本次滑坡为发生在花岗岩强风化层中的高位远程滑坡,启动位置与坡脚堆积区相对高差约200米,固体物质运移距离350米,总体滑移方量约4万立方米。顶部滑坡启动后,部分滑坡体(风化砂夹块石)在地表水作用下沿冲沟向下快速运移,泥沙裹挟花岗岩块石、大块石、树木,冲出沟口,在冲沟口形成扇形堆积,半径80米,扩散角60度,堆积厚度2米~5米。若再遇强降雨,山体上部残存滑体中有近8000立方米可能再次发生滑移,将对救援工作产生巨大威胁。

    针对可能再次发生滑移的区域,专家组决定加强巡查,安装两处便携式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地表位移计进行实时监测,为救援工作的安全开展提供技术保障。为最大程度争取救援工作最佳时间并防止造成次生灾害,专家组昼夜轮班值守,冒雨进行巡查,并提出了救援过程中加强瞭望、强降雨时暂停救援等专业建议。

    经过近30个小时奋战,救援工作于7月9日14时25分结束。随后,专家组根据野外工作情况,结合近期天气状况,向黄梅县政府提出如下建议:一是雨季影响区群众暂不宜回迁,待雨季过后经专业技术人员对滑坡体进行危险评估后,依据评估结果再确定回迁方案;二是对滑坡造成的危房进行拆除,避免二次伤害;三是后期要对滑坡开展精细化勘查工作,制定可靠有效的防治措施。

    据悉,这是武汉地质调查中心按照自然资源部统一工作部署,组建5个专家工作组指导中南五省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后,组建的又一个应急处置专家组。

    重庆专家组:加强对滑坡险情的调查和研判

    7月1日,自然资源部派出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的地质专家,赴重庆指导协助当地开展汛期地灾防治相关工作。

    7月2日,专家组与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相关人员,对重庆市万盛经济开发区一处滑坡开展应急调查和处置。经研判,专家组认为目前滑坡变形强烈,危险性高,强调该地区已撤离人员暂时不能返居,并提出了在滑坡后缘修建应急排水沟、坡顶挖土减载、坡脚反压及挡墙排水孔疏通等4条应急处置意见。专家组还对綦江工业园区一处新发滑坡进行应急调查,初步判定为滑坡初期微变形阶段,建议加强群测群防,做好巡查和监测工作,并对綦江区境内影响渝黔铁路安全的滑坡进行了现场调研与指导。

    7月3号,南川区三泉镇三泉居委会发生滑坡险情,专家组与重庆市规划与自然资源局及地方地勘单位技术人员前往开展应急调查。专家组认为,滑坡处于临滑阶段,危险性极高,当即提出临时撤离受滑坡影响区内的居民,挖断通往滑坡体上的村道并拉警戒线等应急处置措施。7月4日上午11时许,该滑坡体下滑,导致农田、通村公路损毁和2处房屋受损,所幸未造成人员伤亡。经现场调查,滑坡仍有残留体约2000立方米,处于欠稳定状态。在专家组建议下,南川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会同驻守地质队再次进行排查,进一步明确了危险区范围。

    浙江专家组:密切关注地灾监测数据变化

    驻浙江专家组研判地质灾害发展趋势

    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派出专家组赶赴浙江,联合浙江省地质环境监测中心对多地地质灾害监测数据进行了分析,对地质灾害形势进行了研判。

    专家组建议,对前期过程降雨量较大的区域加强地质灾害巡查,加强短时降雨区域的地质灾害风险防控区实时预警工作。对监测数据显示有位移的新昌县陈家山滑坡,建议增加巡查频率,密切关注监测数据变化趋势。

    7月8日~9日,浙江省衢州、丽水及杭州西北部区域大部分地区短时降雨量超过30毫米/小时,丽水市庆元县、龙泉市等部分地区发布了地质灾害橙色预警。浙江专家组与省地质环境监测中心保持联系,密切关注雨情,研判目前地质灾害形势,做好随时派出调查技术指导的准备。

    此外,中国地质调查局还派出地质专家奔赴江西、安徽、江苏、湖南等地,开展强降雨过程地质灾害调查监测与避险巡查指导工作。

     

    汛期驻守,地质专家把脉地灾防治

    编者按:作为地质灾害防治的主力军,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一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不断提高地质灾害调查排查的精度和覆盖面,提升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的专业化和信息化水平,加大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力度,竭尽全力守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今年入汛以来,南方部分省份持续强降雨引发地质灾害险情。中国地质调查局各直属单位根据部、局的统筹安排部署,发挥技术、人才优势,开展了一系列防灾救灾工作。哪里有险情,哪里就有地调人冲锋在前——

    山体滑坡现场

     

    成都地调中心:技术支撑松桃山体滑坡抢险救援

    贵州铜仁松桃苗族自治县甘龙镇石板村梨子树组日前因强降雨天气发生山体滑坡。接到险情报告后,自然资源部派出汛期驻守贵州省专家组第一时间赶赴现场,与贵州省自然资源厅相关负责人共同查看滑坡周边现状,分析风险隐患,研究抢险救援方案。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葛华(自然资源部汛期驻守专家)被任命为滑坡应急处置专家组技术顾问。

    据了解,此次滑坡造成田堡、陈家、石家、黎子树4个村民组共113户507人不同程度受灾,19户房屋被淹埋,60户房屋受损。专家组从地质角度对滑坡区二次滑动的可能性、现场救援队伍安全保障等进行了指导,提出了暂不进行滑坡前缘机械开挖,加强滑坡分区监测、上游河流水文监测、改道河流段流线变迁与侵蚀监测等应急处置建议。下一步,专家组将为后续抢险救援工作科学有序开展提供专业指导。(葛华)

    武汉地调中心:踏勘黄梅滑坡严防次生灾害发生

    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专家组近日抵达湖北省黄梅县袁山村滑坡现场,与湖北省自然资源厅工作组组成联合监测预警组,开展现场踏勘调查和研讨,迅速查明滑坡灾害情况。

    7月8日,湖北省黄梅县袁山村三组突发重大地质灾害,导致9人失踪。自然资源部地质勘查管理司立即部署武汉地调中心派出专家组赶往滑坡现场指导救灾,严防救灾过程中造成二次灾害,出现人员伤亡。

    调查结果显示,本次滑坡为发生在花岗岩强风化层中的高位远程滑坡,启动位置与坡脚堆积区相对高差约200米,固体物质运移距离350米,总体滑移方量约4万立方米。顶部滑坡启动后,部分滑坡体(风化砂夹块石)在地表水作用下沿冲沟向下快速运移,泥砂裹挟花岗岩块石、树木等冲出沟口,在冲沟口形成扇形堆积,半径80米,扩散角60°,堆积厚度2~5米。若再遇强降雨,山体上部残存滑体中有近8000立方米可能再次发生滑移,对救援工作产生巨大威胁。

    针对可能再次出现的滑移区,专家组决定加强巡查,安装便携式GNSS地表位移计进行实时监测,为救援工作安全开展提供技术保障。为争取救援时间并预防次生灾害的发生,专家组发布了统一预警信号,实行昼夜轮班值守,提出在救援过程中加强瞭望、强降雨时暂停救援的专业建议。经过近30个小时不眠不休的奋战,救援工作于7月9日14时25分结束。

    救援工作结束后,专家组根据野外工作情况和近期天气状况,向黄梅县人民政府提出以下建议:一是雨季影响区群众暂不宜回迁,待雨季过后请专业技术人员对滑坡体进行危险评估,依据评估结果确定回迁方案;二是拆除滑坡造成的危房,避免二次伤害;三是后期对滑坡开展精细化勘查,制定可靠有效的防治措施。(闫举生)

    水环中心:成功自主研发多种地灾监测预警设备

    记者近日从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获悉,该中心依托地质灾害监测技术集成与应用地质调查项目和滑坡裂缝位移智能监测预警仪器研发科研项目,自主研发了智能雨量监测仪、倾角/加速度监测仪、智能裂缝位移监测仪、GNSS地表位移监测仪等普适型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设备。

    该中心充分发挥技术优势,紧密围绕降雨与地表变形监测技术难题,综合运用微机电、北斗定位等智能传感与传输技术,自主研发了集可靠性、集成性、低功耗、低成本、便于安装和维护等特点于一身的2类4种普适型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设备。目前,这些设备已在西藏昌都金沙江上游、三峡库区重庆云阳、甘肃陇南、江西赣州等地野外示范应用,并获取了较好的监测数据。

    下一步,水环中心将持续跟踪设备运行情况,全面了解设备工作状态,及时优化完善设备性能,开展数据分析、预警模型判据研究等工作,全力支撑普适型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设备推广应用。(王晨辉)

    哪里有险情,哪里就有地调人的身影

    2020年7月8日8时40分,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接到自然资源部地勘司电话指令,湖北省黄梅县袁山村三组突发重大地质灾害导致9名人员失踪,要求中心紧急派出专家组赶往滑坡现场指导救灾,严防救灾过程中造成二次灾害、再次造成人员伤亡。

    灾情就是命令。武汉地质调查中心立即成立以具有丰富地质灾害应急调查与处置经验的谭建民教授为负责人的专家组,争分夺秒驰援黄梅县袁山村滑坡灾害救援工作。9时许,谭建民教授即带领专家组启程赶赴袁山村滑坡灾害现场。

    到达滑坡现场后,专家组不顾辛劳,与湖北省自然资源厅工作组组成联合监测预警组,立即开展现场踏勘调查和研讨,迅速查明了滑坡灾害情况:本次滑坡为发生在花岗岩强风化层中的高位远程滑坡,启动位置与坡脚堆积区相对高差约200米,固体物质运移距离350米,总体滑移方量约4万立方米。顶部滑坡启动后,部分滑坡体(风化砂夹块石)在地表水作用下沿冲沟向下快速运移,泥砂裹挟花岗岩块石、大块石、树木,冲出沟口,在冲沟口形成扇形堆积,半径80米,扩散角60°,堆积厚度2-5米。若再遇强降雨,山体上部残存滑体中有近8000立方米可能再次发生滑移,将对救援工作产生巨大威胁。

    针对可能再次滑移区,专家组决定加强巡查,安装两处便携式GNSS地表位移计进行实时监测,为救援工作安全开展提供了技术保障。为最大程度争取救援工作最佳时间并防止造成次生灾害,发布了统一预警信号,实行昼夜轮班值守,开展冒雨巡查,并提出了救援过程中加强瞭望、强降雨时暂停救援的专业建议,保证了救援工作安全高效进行。经过近30个小时不眠不休地奋战,救援工作于7月9日14时25分结束。

    救援工作结束后,专家组根据野外工作情况,结合近期天气状况,向黄梅县人民政府提出如下建议:一是雨季影响区群众暂不宜回迁,待雨季过后经专业技术人员对滑坡体进行危险评估后,依据评估结果再确定回迁方案;二是对滑坡造成的危房进行拆除,避免二次伤害;三是后期对滑坡开展精细化勘查工作,制定可靠有效的防治措施。

    据悉,这是武汉地质调查中心按照自然资源部统一工作部署,组建5个专家工作组指导中南五省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后,组建的又一个应急处置专家组。

    滑坡现场

    开展调查巡查

    武汉地调中心专家组争分夺秒驰援湖北省黄梅县袁山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