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2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1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近日,中国地质调查局矿产资源研究所郭春丽研究员,通过对同时代、同空间、同源区的千里山花岗岩体和花岗斑岩岩墙群的SIMS锆石U-Pb定年、LA-MC-ICP-MS锆石Hf和SIMS锆石O同位素分析,发现早侏罗世154.3~151.6 Ma期间形成的岩体和岩墙具有非常一致的锆石εHf(t)值和δ18O值范围(−11.1~−5.1和+8.3‰~+10.4‰),但是两者的锆石εHf(t)和δ18O值的频数分布特征具有显著的差异。花岗斑岩岩墙群的εHf(t)和δ18O均具有双峰式的分布形式(两个峰值分别为−9.5和−5.7、+9.5‰和+8.9‰),千里山岩体具有宽泛且连续的εHf(t)分布形式和正态的δ18O分布形式(峰值为+9.1‰)(图1)。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不均匀的地壳源区物质在部分熔融过程中产生了两个批次具有不同Hf–O同位素特征的长英质岩浆,其中一部分岩浆沿着深大断裂带快速上升形成了岩墙群,而另一部分汇聚于上地壳的岩浆储库中经历了混合作用形成了花岗岩体(图2)。在Hf和O同位素扩散速率一致的情况下,岩墙中的岩浆来不及发生充分的混合作用,因此其锆石记录的同位素特征能有效地反映两批次岩浆的原始特征。该研究表明相对同源的岩体来说,岩墙是追溯原始岩浆同位素特征的更加有效岩石学探针。

    随着数据的积累,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绝大多数单一花岗岩体普遍呈现出变化大于5 εHf单位的同位素值,这一普遍现象引起了岩石学家的广泛兴趣,并引发了热烈的讨论。已有五种成因模式包括:①幔源和壳源岩浆的混合;②围岩混染;③单一源区不平衡熔融;④继承锆石Hf扩散;⑤物理和化学性质差异大的壳源岩浆混合。本研究对于宽泛且连续的锆石Hf同位素值形成的原因也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一种新的成因模式,即物理和化学性质相似的壳源岩浆在岩浆房内发生充分的混合,就可以导致单一花岗岩体中出现宽泛且连续的锆石Hf同位素值。

    花岗岩是地球大陆地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球区别于太阳系内其他行星的重要标志。这一研究成果为揭示花岗岩的物质来源提供了新的有力佐证,将广泛应用于花岗岩的成因机制研究。该项目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2016YFC0600208)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1773028)的资助。

     

    图1. (a) 花岗斑岩岩墙的锆石δ18O-εHf(t)相关图. (b) 千里山花岗岩体的锆石δ18O-εHf(t)相关图. (c) 花岗斑岩岩墙的锆石εHf(t)频率分布图. (d) 千里山花岗岩体的锆石εHf(t)频率分布图. (e) 花岗斑岩岩墙的锆石δ18O频率分布图. (f) 千里山花岗岩体的锆石δ18O频率分布图. (c–f)中的插图是年龄加权平均图.

     

    图2. 花岗斑岩岩墙和千里山花岗岩体由花岗斑岩岩墙补给形成的概念模式图. 两个性质不同的下地壳端元源区分别用黄色和红色表示;两个下地壳端元源区发生部分熔融形成岩浆中结晶的锆石分别用黑色和白色表示;两端元岩浆混合而成的岩浆房用桔黄色表示,其中高分异岩浆用粉红色表示. 具有黑色和白色环带的锆石是岩浆房中两个端元岩浆发生混合的结果。

    Chunli Guo, Simon Wilde, Robert Henderson, Qiuli Li, Bing Yin. 2020. Cogenetic dykes the key to identifying diverse magma batches in the assembly of granitic plutons. Journal of Petrology. DOI: 10.1093/petrology/egaa105.

    论文连接:https://academic.oup.com/petrology/advance-article-abstract/doi/10.1093/petrology/egaa105/6030954

    资源所专家提出花岗岩体中普遍具有变化较大Hf同位素...

    当地时间6月12日凌晨4点,经过2000多公里的航行,正在西太平洋执行中国地质调查局深海地质第8航次任务的“海洋六号”科考船转移到了本航次的主战场。计划首先开展一次20米超长重力柱取样作业,尽可能深的获取该区表层沉积物柱状样品。

    快要到达地质取样目标站位时,仪器房中开始了忙碌的工作,大家围坐在浅地层剖面主机前,密切关注着目标站位的底质情况。随着剖面数据由显示屏右侧慢慢的显示出来,作业人员的心情忽然变得凝重起来。根据剖面资料的分析,该站位海底底质偏硬,不适合重力柱取样,取样管弯管的风险非常大。首席科学家和正副技术负责商议后决定临时调整作业计划,先做北边相邻站位常规重力柱取样作业,然后根据走航浅地层剖面资料再重新确定目标站位的位置。“海洋六号”船调头向东北方向站位驶去,走航过程中记录浅地层剖面数据。

    到达相邻站位后,业务部作业人员立即开始了站位重力柱取样作业。取样器入水后,所有技术人员又围坐在浅地层剖面主机前,开始对走航中记录的浅地层剖面数据进行了仔细的分析,在100多公里的剖面中找到了一处底质软、沉积厚、地形平坦的地方,非常适宜开展超长重力柱取样。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并与项目负责沟通后,决定将目标站调整到此处。

    相邻站位取样器出水后,作业人员顾不上休息,马上投入即将开展的超长重力柱取样准备工作中。两个小时后,“海洋六号”船顺利到达新确定的目标站位。船舶就位后,新的问题又出现。此时只见海面上掀起了一片片白色的浪花,“海洋六号”在涌浪的推动下左右摇摆。由于20米的超长重力柱取样必须借助“海洋六号”侧舷的托架才能进行作业,而当时的海况条件下如果开展侧舷托架作业,2吨多的托架极有可能撞坏船体。首席科学家立即召集主要技术骨干围绕下一步作业开始了讨论。业务部闫卫召作为后甲板经验最丰富的作业组长,提议取样长度由20米改成15米,这样就可以不用侧舷托架,改在后甲板开展超长重力柱作业。

    考虑到海况一时也难以转好,为了不影响整个航次进度,退而求其次,决定在目标站位开展15米的超长重力柱作业。这样,前期的侧舷托架作业准备工作就白做了,所有准备工作要推倒重来。此时,天色渐暗,为了能使设备在天黑前能入水,后甲板作业人员不顾连续作业的辛苦,立即开始了新的准备工作。在大家的同心合力之下,夜幕降临之际,15米的取样设备缓缓放入深海。

    绞车释放缆长逐渐增大,两个小时后,取样器已经接近了海底。操作人员一声:“取样器到底,打点”,之后开始了绞车回收操作。作业人员怀着紧张的心情关注着绞车的张力数据,当张力数据一下子跳到了9吨,大家紧张的心情才逐渐放松了,根据以往经验,本次取样成功的几率非常大。取样器慢慢回收,又是两个小时过去了。取样器离水面100米时,所有作业人员后甲板就位,开始了取样器回收操作。半个小时后,取样器已经回收完毕,卸在甲板上的支架上。作业人员怀着紧张的心情拆开最后一节取样管,取样管打开之际,不知谁喊出了一声:“有样品”,这意味着这次取样长度起码超过了12米,此时大家紧张的心情才放松下来。所有取样管拆开后,经测量本次取样长度达到12.6米,虽然没能破纪录,但已是非常满意的结果。

    作业人员完成了取样设备拆卸和固定工作后,时间也来到了第二天的凌晨。长时间高强度的取样作业完成之后,疲倦一下子袭上了所有人的身体,大家都拖着沉重的双腿回房间休息。还好接下来是二十多小时的航渡,大家可以利用这一间隙修整一下。夜色中,“海洋六号”船高速向东南方驶去,投入到下一阶段的作业中去。真正的战斗才刚刚打响,更大挑战还在等着我们。

     

     

    “海洋六号”船顺利完成航次首个超长重力柱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