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3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汉中天坑群的发现,曾一度引发媒体的高度关注,也引起了全球新一轮天坑研究热潮,因其独特的科学价值和旅游价值,深受国内外地貌学者和地质学者高度关注。中国矿业报记者也多次随科考人员入天坑考察,并进行了跟踪报道。

    尽管名声在外,但其真正的价值尚未发掘出来。记者获悉,2020年,陕西省发改委将“汉中天坑群保护利用投资项目咨询策划”列入省级文化旅游发展工程重点项目计划,投资总额200亿元。这意味着,不久的将来,汉中天坑群将成为旅游打卡新地标。

    记者注意到,汉中天坑群的调查研究正向地理学、生物学、水文学、环境学、灾害学、景观学、旅游学等多学科深入发展。实际上,围绕汉中天坑群,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央财政资金、陕西省人民政府公益性地质调查资金、汉中市地方财政资金先后部署实施科研项目12个,投入了大量的科研经费,对加大汉中天坑群调查研究力度,助力汉中天坑群取得科学研究重大突破,挖掘汉中天坑群的美学价值,促进地方绿色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资料显示,2019年汉中天坑群调查研究团队在科学理论创新、技术方法创新、解决资源环境问题、成果转化应用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新的突破。

    坚持创新引领发展,构建技术方法体系

    在汉中天坑群地质遗迹调查研究过程中,创新构建了“空-地-洞”三位一体的天坑调查研究技术方法体系,解决了天坑发现-探测-形成演化-生态环境研究等系统工程技术问题,对全球天坑调查研究具有示范引领作用。

    通过集成GNSS和移动通信核心技术,联合西北工业大学杨建华教授团队,研发成功了新型地下河示踪计。示踪剂能够直观可视化地反映洞穴地下水的走向。解决了传统技术多种缺陷,为研究地下河和岩溶洞穴提供了新工具,在岩溶地质遗迹调查、城市地下管网建设和工程前期勘察等领域具有重要的推广价值。

    探测天星岩洞穴

    坚持正确科学导向,调查研究取得突破

    通过与国际洞穴协会、捷克洞穴协会合作对南郑小南海天星岩洞穴系统开展探测,累计探测洞穴长度15606米,深度556米。使天星岩竖井地下洞穴系统总长度超越宁强禅家岩地洞河天坑,为我国北亚热带及其以北最大洞穴系统,新发现陕西最大的洞穴大厅(长300余米、宽100米、高20~30米)和世界级地下岩溶湖(长约500米,宽5~50米,深6~8米)。

    采用石英宇宙成因核素26Al/10Be埋藏年龄、剥蚀速率和溶蚀速率等参数,计算出汉中天坑群代表性洞穴在242万年前开始出现,在18.9万~12.6万年前形成天坑(群),突破了以往根据地貌演化历史对天坑年龄的定性推断,建立了洞穴-天坑(群)形成演化年龄谱系,标志着天坑形成时代从定性推断到定量化年代学研究质变的里程碑。

    通过对汉中天坑群的调查研究与规律总结,创新建立了汉中天坑群“内源水窗式”天坑形成演化模式,揭示了多元内外因条件和形成要素相互耦合作用形成天坑(群)的演化机理,奠定了天坑理论研究的基础,解决了马达加斯加、巴布亚新几内亚等地和我国天坑形成演化的全球性关键技术,对全球天坑理论研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基于汉中天坑群研究成果,完善和发展了天坑定义与发育演化阶段,修订后的“天坑”定义被收录于2019年出版的《洞穴百科全书(第三版)》中。确定了汉中存在塌陷-冲蚀复合型成因类型天坑,丰富了传统天坑成因类型划分方案,使汉中天坑群成为世界天坑研究的天然实验室。 以汉中天坑群为研究样本,重新厘定了天坑发育演化期次,分为孕育期(天星岩竖井)、发育期(伯牛天坑)、成熟期(天悬天坑)、衰退期(圈子崖天坑)、消亡期(黄家山天坑)5个期次。

    积极对接发展需求,有效推动成果转化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汉中天坑群这一世界级珍稀资源,发展全域旅游,实现生态文明建设。2019年6月,汉中市人民政府委托陕西省地质调查院开展了《汉中天坑群省级地质公园申报与规划编制》项目,该项目成为地质遗迹调查研究成果转化的重大突破,引入市场资金499万元。先后完成了汉中天坑群省级地质公园申报、省级地质公园规划、国家地质公园申报、天坑群地质遗迹评价与保护规划等工作内容。项目总成果通过专业技术评审。

    2020年,陕西省发改委将“汉中天坑群保护利用投资项目咨询策划”列入省级文化旅游发展工程重点项目计划,投资总额200亿元。

    陕西省地质调查院汉中天坑群调查研究团队长期以来开展了大量富有成效的汉中地区地质遗迹调查研究、区域生态环境调查评价、成果转化研究工作,致力于提升项目研究成果的科学性与实用性,达到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科学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生态经济、生态社会与生态人文的可持续发展,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共赢大局。下一步,项目团队将按照陕西省委省政府的有关部署,在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陕西省自然资源厅的指导下,继续加强汉中天坑群科学研究与开发利用工作,为陕西省地质调查事业高质量转型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汉中天坑群调查研究取得新突破

    近日,由新疆农业农村厅获悉,焉耆盆地富硒小麦产业发展正式写入《2020年自治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项目实施方案》。方案明确尽快制定《十四五焉耆富硒小麦产业发展规划》,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增加优质富硒小麦供给,打造集中连片富硒小麦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等具体要求,标志着焉耆盆地富硒小麦产业发展进入全疆引领的新阶段。

    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自2016年在焉耆盆地开展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工作以来,共发现天然富硒产品17种,成功打造并不断深化“西域硒都”区域性品牌,有效支撑地方多家骨干企业投身富硒产品的开发。中心先后采集小麦样品144件,硒含量介于0.02~1.09 毫克/千克,均值0.19 毫克/千克,依据《陕西省富硒食品标准DB61T556-2018》中富硒粮食标准(硒≥0.05毫克/千),小麦富硒率达96.53%。该成果得到焉耆县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并确立了做大做强富硒小麦产业、示范引领区域富硒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为推进富硒小麦原材料的精准化管理、富硒面粉的科学化生产,西安地调中心发挥科技创新支撑引领作用:一是基于土壤-小麦系统硒元素耦合关系研究,科学划定了焉耆盆地富硒小麦优势种植区,有效支撑1.5万亩富硒小麦标准化生产基地通过中国质量认证中心认证;二是基于不同品种小麦硒生物有效性研究,提出了富硒小麦标准化生产应优选新冬22号、新春6号、新春41号和新春22号4类品种;三是研究发现小麦籽粒硒含量从灌浆期、成熟期到收割期为上升趋势,其中灌浆期到成熟期对于小麦籽粒聚硒最为关键,因此应该加强小麦灌浆期到成熟期田间管理,确保土壤水分、肥力充足,成果有效支撑了《焉耆县富硒小麦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地方标准编制;四是基于硒在小麦籽粒中分布规律研究发现,小麦从芯到皮硒含量逐步升高,麦芯粉、普通面粉、全麦粉和麸皮硒含量均值为0.26毫克/千、0.28 毫克/千、0.29 毫克/千、0.34 毫克/千,依据《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GB28050-2011)》规定的富硒面粉硒含量标准(硒≥0.15毫克/千),54件样本富硒率分别达33.3%、44.5%、50.0%和42.2%,据此提出富硒面粉生产过程中除在源头把控小麦硒含量外,应关注小麦籽粒在面粉加工过程中不同部位的配比,确保富硒面粉符合国家预包装标准,同时,数据支撑3481吨富硒面粉通过认证,潜在经济价值4000万元。以上成果,对于支撑富硒小麦产业高质量、科学化发展,推进富硒主食制品的工业化生产、社会化供应等产业化经营方式奠定了重要基础。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西安地调中心与焉耆县农业农村局已初步达成建设富硒盆地小麦野外观测及科研示范基地、搭建“西域硒都”富硒资源溯源信息系统服务协议。下一步,西安地质调查中心将持续依靠科技创新支撑焉耆盆地做强做大富硒小麦产业,提升“西域硒都”富硒小麦品牌美誉度和社会影响力;多元主体协同发展,集中整合焉耆盆地富硒农产品资源,打造富硒产业集群,规划建设现代富硒产业园区;积极申请中国地质调查局全国十大天然富硒基地,打造新疆焉耆盆地富硒农产品加工产业园,示范引领南疆特色产业发展,助力脱贫攻坚,促进兵地产业联动、融合发展。

      

    小麦不同品种、部位及生长期硒含量时空变化特征图

    西安地调中心科技支撑新疆焉耆盆地富硒小麦产业高质...

    摘要:以保障沿海开发科学布局为目标,系统开展江苏沿海地质资源、地质环境问题专项调查,摸清滩涂资源家底,评估岸线稳定性,构建地质环境监测网,掌握地面沉降形势,划定地面沉降约束条件下地下水水位控制红线,为滩涂围垦规划调整、港口航道建设维护、地面沉降约束下的地下水 科学管理提供支撑。

    1.项目概况

    江苏沿海后备土地资源丰富,地质环境条件复杂。国务院批复的《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提出依据资源环境承载力科学布局,实现江苏沿海可持续发展。2012年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与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同投资,启动了“江苏沿海地区综合地质调查”项目,由江苏省国土资源厅和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共同管理,以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为实施主体,联合科研院校和地勘队伍共12家单位共同实施。项目运行3年来,围绕“查条件、摸家底、探问题、提对策、建系统”五大工作目标,中央与省财政协同部署,基本查明江苏沿海基础地质环境条件,围绕地质资源与重大地质环境问题开展专项调查,取得了丰硕的阶段性成果。

    2.成果简介

    (1)覆盖区基础地质研究获得诸多新认识,重新厘定了江苏沿海第四纪沉积体系,提出构造和海平面升降在苏北平原形成演化中起重要作用。

    利用区域内14个标准孔、300个控制孔的综合研究,进行了第四纪地层多重划分和对比,划定区内晚更新世以来2次强海侵形成时间,重新厘定灌南组上段中部的底界时代为128ka(前人定为59ka)、灌南组下段底界时代为780k((前人定为128ka)、小腰庄组底界时代为1200ka(前人定为780kaX图1)。通过钻孔对比认为,苏北平原的形成演化经历了早更新世形成期和晚更新世成熟期,构造沉降和海 平面的升降对其起到了重要作用。

    重点对经过盐城市区的盐城断裂带进行系统研究,提出盐城断裂带现阶段仍存在破坏性活动的可能性,评价了区域地壳稳定性,为该区城市规划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2)构建了江苏沿海地区综合地质环境监测网,全面掌握了江苏沿海地面的沉降形势,划定了地面沉降约束下地下水开采红线。

    构建了监控地面沉降、岸线侵蚀淤积、水土污染、地下水咸化与海水人侵等地质环境问题的综合地质环境监测网。目前,建成地面沉降分层标7组,地下水监测孔47个,海岸线监测剖面30条,耕地水土质量监测点498个,布设了“三横 两纵”地面沉降一等水准网1080km。

    利用分层标、基岩标、GPS、水准测量、InSAR技术等多手段监测数据综合分析,系统查明了地面沉降现状与演化历史。1985—2013年累积沉降量大于200mm的区域面积达1.059万km2,其中累计沉降量超过500mm的地区主要在盐城市盐都区、大丰市、阜宁县一带,沉降中 心位于盐城市便仓镇,其累计沉降量达717mm,年均沉降量高达25.6mm。

    系统分析了地下水超采与地面沉降之间的关系,建立了地下水与地面沉降 耦合模型,分区划定了沿海三市地面沉降约束条件下的主采层地下水位控制红线。南通地区第m承压含水层限采水位 为35m,禁采水位为49m,盐城地区第Ⅱ、Ⅲ、Ⅳ汉承压含水层限采水位分别为20m、 30m、40m,禁米水位分别为27m、35m、 45m;连云港灌云、灌南地区第n+m承 压含水层限采水位为25m,禁采水位为 43m。这项成果将开创地下水开米与地面 沉降防治统筹兼顾的科学示范。

    (3 )基本摸清江苏岸线滩涂资源家 底,评价了岸线稳定性。

    查明江苏滩涂资源总量为2395km2, 其中高潮滩面积321km2、中潮滩面积 411km2、低潮滩面积1662km2。在过去30多年中,以年均7.57km2的速度增长,但匡围速度达年均50.33km2,远大于资源增长速度,可利用滩涂总量呈减少趋势。

    评价了岸线稳定性,淤积速率大于300m/a的强淤积岸段长度344km,新洋港河口至小洋口段海岸线持续向外推进,近期潮滩平均沉积速率为38.08cm/a,侵蚀速率大于30m/a的强侵蚀岸段长度171km, 废黄河以北及吕四以南岸滩侵蚀加剧,平均侵蚀速率达18.32 cm/a。在大规模围垦及海平面上升背景下,海岸带面临的风险增加。通过海洋沉积动力观测与模型验证,发现黄海顺时针余环流与环状净悬沙输运对近岸沙脊的发育、迁移有重要影响,辐射沙洲苦水洋水道间的部分水下沙脊能生长至平均海面,成为潮滩,这对于未来潜在土地资源的开发有重要意义。


    3.成果意义

    在项目开展过程中,探索建立中央与地方协同推进、海陆统筹部署、科研与地调相结合的新机制,为沿海地区开展综合地质调查提供了宝贵经验。及时进行成果转化运用:①作为基础性成果资料协助相关规划的制定与修编,如岸线滩涂资源调查成果运用到省政府沿海办条子泥上万公顷滩涂围垦规划、地面沉降调查成果运用到全省地面沉降防治规划编制、地下水与地面沉降耦合模拟研究成果服务省水利厅水位控制红线的划定等;②部分成果运用到地方政府重大工程建设,如南通市地下空间开发及地下轨道交通选线地质论证、盐城市区及大丰港区深层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制定、条子泥滩涂围垦规划布局等。(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 绪龙 梅芹芹供稿)

    综合地质调查强力支撑江苏沿海地区规划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