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3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自古巾帼不让须眉,红颜更胜儿郎。在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下沉沿湖社区工作队里,就有这样几位女同志,她们舍小家顾大家,在防疫一线践行初心使命,成为社区抗疫战线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冲锋在前的“主心骨”。武汉市江夏区沿湖社区蓝宝石生态园是武汉地调中心职工集中居住的一个小区。疫情发生后,家住蓝宝石生态园的中心纪委书记曾冶红,充分利用身处一线之便,组织家住小区的干部职工协助社区开展防疫消杀、出入管控、防护宣传等工作,为打好社区保卫战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心下沉沿湖社区工作队组建后,她又带领党员工作队义无反顾地投入到新的战斗,与社区沟通联系、安排部署工作、提醒队员做好防护、参加社区执勤值守等,事无巨细,她都亲自参与、以身示范。当有队员反映居民无视禁令私自外出,不听劝阻还出言不逊时,她安慰到,“现在是特殊时期,碰到这种情况,我们尽量沟通,耐心细致劝导。希望疫情赶快结束,大家都回归正常生活”。作为武汉地调中心宜昌基地分管领导,她每天都通过电话、QQ群、微信群与宜昌基地管理处工作人员保持着密切联系,关心关注着宜昌基地职工特别是离退休老同志们的生活和思想情况,不敢有丝毫松懈。

    不怕吃苦的“急先锋”。周丽是中心安全和保密处负责人,原本打算回老家与家人团聚的她考虑防疫需要,主动选择一个人留在武汉。作为中心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下属疫情防控组负责人,承担着职工健康动态跟踪、疫情信息发布、居家办公网络安全和信息保密等多项工作,但她毅然加入工作队,除执行防控任务外,坚持每天定时在小区业主QQ群里发布疫情动态,开展病毒防治和疫情防控知识宣传,堪称疫情宣传的“大喇叭”;李细华是离退休四支部的联络员,该支部大多数离退休老同志都住在蓝宝石生态园,且子女大多不在身边,因年事已高在网上购物方面存在一定困难。面对这一特殊群体,她在做好执勤工作的同时,总是及时向老同志们传达中心领导的关怀与慰问,密切关注老同志们的思想及身体状况,帮助解决物资采购、个人防护等方面的困难,获得老同志们一致好评。

    2月下旬,中心组建下沉曙光社区党员工作组,面对更加危险的工作环境、更加繁重的工作任务,周丽、李细华再次主动请缨加入抗疫队伍。李细华朴实地说:“周丽一个人在武汉,我孩子已成家立业,我们两个牵挂都比较少,能多出一份力就多出一份力”。

    耐心细致的“大管家”。鲁文莲是小区业主委员会成员,疫情发生以来,她主动承担小区住户的排查工作,从最开始的逐户打电话确认人数、登记健康状况,到后来每天记录体温、多次QQ及微信提醒。面对繁琐的工作,她从未有任何怨言。小区有些老人不会使用网络,她还要打电话一户户记录核实,生怕漏掉一个住户。在此同时,她主动协助做好小区值班巡逻和物资发放等工作;武汉“封城”以后,物资采购就成了难题。马丽艳积极协助物业服务单位团购生活物资,同时利用住房离小区大门近的便利条件,做到订单接收、物资分拣发放、费用结算一条龙服务,累计经手业主预付货款60余笔,未出现任何差错。同时,她还积极关注网上购物渠道,帮助业主在“掌握江夏”及“全民直采”小程序上团购下单多次,被大家称为业主团购物资的“管家婆”。气温回升后,不少居民防范意识有所松懈,走出家门锻炼和遛狗,她总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耐心劝导。但对于屡教不改、明知故犯的,她会不顾情面、果断拍照上报物业进行登记。

    热心服务的志愿者。居住在小区的不少职工积极响应,自愿加入防控队伍。后勤管理处职工周贝就是其中一员,她报名时说:“我虽然不是党员,但如果有需要,我也可以听从指挥、承担任务”。作为一名志愿者,她在网络上奔走于各个采购群,帮助业主寻找合适的团购物资,有时还把自己团购的物资拿出来和大家分享。她还参加了小区值班巡逻,帮老同志采购、分发物资;周晓丽也是一名志愿者,小区微信群、QQ群里经常有她活跃的身影,大家想吃鱼了、想吃面粉了、没有肉了、很久没吃上豆腐了……,她总能找到好的团购渠道,被亲切地称为“小团长”。此外,她还帮助分发物资,替没准时来取货的业主垫付货款,热心服务备受好评。

    在家里,她们是女儿,是妻子,是母亲,是温柔的化身;在抗疫一线,她们是采购员、是宣传员、是战斗员,是刚强的战士。她们不惧风险,迎难而上,冲在防疫一线,用实际行动彰显了巾帼风采,贡献了巾帼力量。

    关心子女不在身边的老同志生活

    在曙光社区执行任务

    清点采购的生活物资

    为小区居民分拣生活物资

    活跃在战疫一线的武汉地调中心最美“娘子军”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湖北省委组织部和湖北省委直属机关工委工作部署要求,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在保证对原对口社区(沿湖社区)支持服务力度不减的前提下,新组建了党员进社区工作组,受湖北省委组织部委派,到疫情防控任务重、工作力量薄弱的武汉东湖高新区曙光社区参与疫情防控工作。

    踊跃报名,敢当先锋

    此前,武汉地调中心已组建16名党员工作队,对口支援武汉市江夏区沿湖社区的疫情防控工作。由于武汉封城、延迟复工等客观原因,目前中心在汉党员少、居住分散、防护物资不足,且大部分已就近到社区报到并受领了工作任务。如何科学合理组建支援曙光社区疫情防控工作组,中心党委高度重视,认真研究部署,根据党员报名情况,最终决定由中心党委委员、副主任鄢道平担任队长,党委委员、副总工程师牛志军任联络员,由另外7名党员和1名入党积极分子为队员,组成了一支有担当、勇奉献的10人工作组。

    工作组平均年龄46岁,6名队员年龄在50岁以上。其中带队领导鄢道平是最年长的,虽然患有腰肌劳损,但他毅然带队出征,并经常勉励大家,“工作任务重,一定要做好自我防护,有什么困难要及时提出来,我们一起想办法解决。我相信只要我们齐心协力,一定能够完成这个艰巨而又光荣的任务”。

    联络员牛志军在组建队伍时,面对在汉党员积极踊跃报名,他挨个打电话详细询问他们个人及家庭情况,耐心叮嘱“要和家人好好商量,确实有困难,就不要勉强”。而他自己身为地质调查工程首席科学家,业务工作任务重、压力大,只能白天在家搞业务,晚上出去搞防疫。他开玩笑说,“我这也是防疫和业务两手抓,我现在想的就是如何做到两不误”。

    队员金世超家里有两个小孩,一个5岁,一个2岁。爱人已经在社区当志愿者,家里还有2个老人,虽然可以帮忙带小孩,却也是需要照顾的对象。当得知中心正在组建工作组时,他主动请缨加入队伍,他说,“我也想过我再一走,家庭谁来照顾?但当想到还有那么多人需要帮助,我就觉得我的困难是可以克服的。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在这关键时刻,更应该像一名党员那样冲锋在前”。

    队员李细华是队伍里年龄最大的女同志,她说,“儿子已成家立业,比起其他同志牵挂要少,为了早日战胜疫情,虽然自己身有腿伤,但这点困难不算什么,有一份光就要发一份热。”

    队员周丽是中心安全和保密处负责人,同时还是中心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下属疫情防控工作专班负责人,承担着职工健康动态跟踪、疫情信息发布、防护知识宣传、居家办公网络安全和信息保密等多项工作。还有队员高小卫、杨博、何启生、杨文强都是业务部门的骨干职工。可以说每一个人都有大量工作任务,但大家都坚决克服困难,毫不犹豫、毅然决然地加入进了防疫队伍。

    不惧危险,迎难而上

    228日,在工作组出征的前一天,中心主要负责同志鼓励队员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坚定必胜信心,协同配合,与时间赛跑,与病毒较量,为队员们加油鼓劲。叮嘱大家做好防护,注意保暖,注意休息,扎实工作,把“责任、创新、合作、奉献、清廉”的新时代地质文化播撒在抗疫的主战场,在抗疫一线践行初心使命,锤炼党性修养,让党旗在抗疫一线高高飘扬。

    229日,工作组正式进入曙光社区执行防疫任务。曙光社区位于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关东街道,共有5个居民小区7000余户,春节期间有居民11000余人。社区住户多、租户多、老年人多,人员组成较为复杂,已有12个确诊和10个疑似病例,防控形势严峻复杂。根据社区安排,工作组10人分为5个小分队负责晚上1730-22:30的值守工作,执行封控管理,协助筛查“四类人员”,开展体温监测、困难帮扶、物资配送等具体任务。

    当得知曙光星城A区大门是人流量最大,人员最复杂的出入口时,刘劲松和金世超主动要求值守,并自愿承担工作量最大,危险系数最高的人员出入登记工作。刘劲松以平常而又充满自信的语气说,“因为我们是工作组里的年轻队员”。每天值守期间平均有60余人出入,每人都需要登记姓名、身份证号、手机号、房号、出入时间、体温、外出地点等大量信息。此外,还需要劝返没有通行证明的车辆及人员进入,对于不听劝阻人员还要做耐心细致的政策解释及必要的安抚工作。金世超说,“几个小时下来,来不及喝水,不敢上厕所,雾气布满护目镜,但我没感觉到苦和累,感受到的是一种在关键时刻能为大家服务的存在感、参与感与自豪感。”

    克服困难,坚守初心

    因为个人防护物资紧张,配备的防护服十分有限,队员都像呵护着自己的宝贝一样,细致用心地保护和爱惜,有的队员一套防护服穿好几天,有的队员不得已用一次性雨衣作为防护。每天下午1630左右出门,从1730开始完成5个小时的值守工作,回家完成消毒、洗漱、高温泡洗衣物,忙完已是深夜甚至次日凌晨。为了家人安全,有的队员与家人分桌吃饭,有的队员晚上在客厅沙发上睡觉,有的队员晚上直接回单位在办公室将就着度过一晚。

    面对繁重的工作任务和危险的工作环境,队员们没有表现出任何怨言,没有一个人打退堂鼓,毅然坚守疫情防控一线,与毒魔斗争。他们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大无畏精神感动着中心每一个人,干部职工们纷纷为他们点赞。一些没能上前线的党员也用实际行动为抗击疫情贡献力量。共产党员、复员军人、青年职工王鑫,去年因病做过大型手术,身体状况不允许他上抗疫一线,他毅然捐款1666元支持抗疫。他饱含深情地说:“在我人生最困难的时候,是党组织关心我爱护我,帮助我战胜病魔、走出困境。现在家乡有难,我要尽自己最大的力量,与家乡人民一起战胜疫情!”

    33日,为了进一步扎实推进各项防控工作,让党旗在抗疫一线高高飘扬,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带头作用,中心下沉曙光社区的工作组党员与其他单位下沉党员一起成立了临时党支部,共同筑起了曙光社区抗击疫情的坚强防线。

    35日,又有一批党员响应号召,克服种种因难,主动报名参加工作组,近日起将安排轮换工作队员,确保队员们得到充分休息,以更好的精神状态投入防疫工作。同时,中心紧急组织采购的一批口罩、防护服、护目镜、手套等防护物资也已经到位,为圆满完成防控工作任务提供了保障。

    当前,武汉市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紧张,正处于最吃劲儿的关键时期,必须高度警惕麻痹思想、厌战情绪、侥幸心理和松劲心态。我们深信,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全国人民和干部职工的大力支持,工作组一定会取得曙光社区疫情防控的最终胜利,并将为坚决打赢疫情防控攻坚战作新的更大的贡献。

     

    队员们正在执行任务

     

    队员们为小区居民运送生活物资

     

     
     
    武汉地调中心党员进社区工作组支援曙光社区防疫工作

    8月31日早上7点05分,记者跟随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党委书记张海啟一行从首都机场起飞,经过3个多小时的飞行,抵达甘肃敦煌机场,再经过2个小时的舟车劳顿,就到了此行的目的地——酒泉市瓜州县柳园镇,这是一个建在戈壁滩上的小镇。

    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北山野外项目部就坐落在这个小镇上。安顿好旅馆,记者就跟随项目部的工作人员一起赶往项目部。

    在戈壁滩上踏勘,是个磨砺意志的活儿。

    在茫茫戈壁中好不容易找到一个砂石地块,队员们立刻停下来选取样本。

    在探槽中寻找“宝贝”

    北山项目部负责人杜泽忠博士正在向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中心张海啟(左一)一行介绍矿调情况

    因为有记者跟随,当天的野外午餐算是很丰盛的了。大多数时候,项目部的小伙子们只用保温桶自带的开水泡一碗方便面。

    在野外忙活了一天,回程的路也是很欢快的。

     

    北山野外项目部于2016年5月正式成立,聚拢了一堆博士和硕士。据了解,项目部现有成员23人,其中博士后1人、博士5人,余下的都是硕士,成员平均年龄不到30岁,野外技术人员均具有本科以上学历,是一支年纪轻、学历高的野外团队。

    项目部的主要任务是,完成国土资源部矿产勘查指导中心矿产勘查处承担的“甘肃花牛山-柳园地区矿产调查与找矿预测”子项目。据野外项目负责人杜泽忠博士介绍,该项目属于整装勘查区找矿预测与技术应用二级项目,项目周期为2016年~2018年,核心内容是开展柳园幅、花牛山幅和长流水幅1∶5万矿产地质调查。

    进入项目部,目光所及之处让记者有些震撼——这里的一切都是那么简陋,用“寒酸”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据说,这个办公场地是从当地居委会租来的。院内的地上摆放着一些矿石标本,但是很整齐,狭小的办公室内正挤着五六个年轻人在制作图表,还有两三个小伙子正在厨房忙前忙后,为当天的午餐做着准备。

    不过,让人没有想到的是,饭前突然接到小伙子们的通知:喝的水没了,先吃点水果解解渴。而此时,记者的嗓子正干得有点痒,水果怎能抵得上水解渴呀。出于做客者的礼貌,记者又不好意思提出另外的要求,只得干熬着。

    杜泽忠博士向记者解释,这里的自来水是戈壁盐碱滩打出来的,碱性重,外地过来的人直接饮用的话肯定受不了。我们平常煮饭和饮用水,都是用桶装的纯净水,今天的水还没有送到。

    没想到,在这里喝口水都这么不容易。不过,这顿午餐还算丰盛,一碗面条配几道素菜,十几个人挤在一张桌子上,吃起来还是津津有味的。

    记者是在长江边上的农村长大的,没那么娇气,不相信这里的水没在此地生活习惯了的人不可以喝。当天晚上回到旅馆,记者并不信那个邪,打开水龙头灌了一壶水,烧开后泡上自带的茶叶,美滋滋地一杯一杯喝下去。坏了!这可不得了!凌晨4点半多一点,记者的肚子就不太对劲了,骨碌碌地爬起来,一直折腾到天亮,上了七八回洗手间。这种亲身测试的后果实在是很让人后悔不已。记者想,这群初到此地的小伙子们是怎么熬过这一劫的呀。

    记者粗略地了解了一下,这群80后、90后,应该说是在蜜罐里长大的,尽管来自不同的地域,但是他们大多是在水草丰美的地方长大的,突然来到这个与故乡有着天壤之别的地方过日子,那将是一种怎样的煎熬和折磨呀!

    这里的时差比东部地区要晚许多。9月1日早上8点,天刚亮,记者经过一番折腾,肚子终于消停了些。8点30分,吃过早餐,整理好野外的行头,记者和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中心党委书记张海啟一行,跟随北山野外项目部的小伙子们共二十几人,坐上4辆越野车匆匆出发了,开启了这一天的野外之旅。

    汽车开出柳园镇,就见不到正儿八经的路,茫茫戈壁滩放眼望去,黑黝黝的一片,见不到一丝让人眼睛有些温润的色彩。越野车晃晃荡荡、摇摇摆摆地一路前行。记者坐在最后一辆车上压阵,前车溅起的灰尘,雾一样地在大漠戈壁飘扬,这样的场景很是刺激。记者在一路尘土中,脑子里幻化出西部牛仔骑着一匹高头大马,驰骋在大漠的浪漫场景,很是爷们。

    车窗外实在没有值得观赏的,除了乌黑的山丘,连茅草都难得见到一根,这样的景致也实在缺乏观赏性。越野车已经越来越颠了,人坐在车里,像羊癫疯一样,颤悠悠地摇摆,只感觉肚肠都在跟着摆动的节奏扭动着。不远处,“甘肃安西极干旱荒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十几个大字在人工砌成的水泥矮墙上横亘着,约有二三十米长,这大概是一路上见到的最美的“风景”了。

    1000多年前,大唐高僧玄奘为了求取真经,从长安出发,在今甘肃酒泉一带走出国门,踏上一条冒死西行之路。就在这条根本不是路的路上,一心求取真经的玄奘法师冒死西行,怀着一颗虔诚的心去往西天取经。在《大唐西域记》中,玄奘如此描述这片戈壁:“长八百余里。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复无水草……”

    当然,1000多年前,玄奘的交通工具与今天无法类比,但这里地质环境的恶劣程度恐怕千年未变。

    越野车一路往前,就基本没有路了,到处坑坑洼洼,晃荡得厉害,感觉司机开得有些随性,哪儿好走一点就往哪儿走,这样“跟着感觉走”一点也不好玩,人坐在车里颠得有些难受、有些惶恐,刚开始脑子里幻化的那点西部牛仔骑高头大马的浪漫情怀早已飞到九霄云外。

    越野车终于在一片看起来像山丘的地方停了下来,这就是我们今天的目的地。说是山,其实就是一片黑黝黝的戈壁。下车后,眼睛所及之处不见一颗茅草,大地像撒了柏油一般,若不是那凹凸有致的地貌结构作为天然标记,你很难分清来时的路。

    定位、测坡度角、拉测线、清理探槽、取标本、记录,项目部的小伙子们都忙开了,一个个是那么仔细、那么专注。这是地质填图的必须程序,每间隔20米就在手中的表格上做一个标记。由于这里长年极度干旱,地质锤敲打岩石的声音显得格外清脆。就这样,在茫茫戈壁中,他们演奏出只有地质人能听得懂的交响曲。

    说得粗俗一点,就是这样一个“鸟都不想来拉屎”的地方,项目部的小伙子们却还忙得如此欢愉。

    其实,记者在头一天刚刚与这帮小伙子见面的时候,听介绍中谁谁是博士,谁谁是硕士,谁谁是刚刚大学毕业,有点不屑,因为他们活像一群在工地上长期暴晒的农民工。从他们黝黑、略显古铜色的脸上,实在找不出能与之相对应的影子。在记者粗浅的印象中,他们应该是白白净净的秀丽书生。

    此时正值中午,太阳当空照下来,这是一天最热的时候,天空蓝得有些瘆人。这要在内地,这样的天气绝对是可以令人赞美的。但是这里却不同,由于地表缺乏相应的湿度与之对接,云都懒得从此飘过。阳光裹夹着强烈的紫外线,毫无遮挡地直接射到人身上,裸露的胳膊有些灼痛的感觉。

    今年31岁的杜泽忠博士皮肤黝黑,像个农民。此时,他正头顶着草帽,带着项目部的兄弟们风风火火地忙碌着。为了拍摄一点他们的工作场景,记者只得一路小跑着跟上他们的脚步。如果不知道他们的身份,远远看去,你会以为这群头顶草帽、挎着帆布包的年轻人是一群叫花子。

    杜泽忠主要从事矿床学、矿产勘查研究,刚刚博士毕业就进入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工作。几乎是刚刚参加工作不久,就碰上了中国地质调查局“科研走出办公室”的号令,于是,他便顺其自然地成为了北山野外项目筹备组人员之一。就这样,他再也没有离开过这里。

    尽管尚未成家立业,但是作为项目负责人,杜泽忠博士既要保障项目顺利完成,又要像老大哥一样对这群小伙伴们做好日常心理疏导工作。特别是那些90后,惦念城市的喧嚣,思念父母亲人,是很正常的心理反应。每每小伙伴们有异样的情绪发生时,第一个站在他们面前的总是杜泽忠博士。就因为这样,杜泽忠被小伙伴们称为“带头大哥”。尽管这个头衔有点帮派的味道,但是杜泽忠还是很乐意接受的,只要小伙伴们高高兴兴地跟着他干活,喊什么都行,怎么亲切就怎么来。

    今年32岁的杜轶伦博士,主要从事岩浆成矿作用、战略性矿产研究。在跟记者聊天的时候,对于这样的工作环境,他说并没有感到什么苦累,地质工作本来就是如此,跟老一辈的地质工作者比起来,我们已经很舒服了。

    30岁的孙海瑞博士,主要从事矿床学研究工作。在与记者的短暂接触中,感觉他是一个很乐观向上的人,他说从来没有后悔过自己所选择的专业,过去也一度想象过野外地质工作的艰苦,尽管这里的环境已经超出自己的想象,但是能跟自己的专业结合得很紧密,干起来也还算蛮有趣味的。“通过野外实践,我发现地学方面的很多知识跟在学校时老师讲的还真不是一码事。”孙海瑞说。

    刚刚27岁的吕鑫,2015年从北京大学毕业后,就直接进入了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工作,主要从事矿床学研究,尽管年纪轻轻,但是如今已经成长为北山野外项目部项目副负责人,业务的精湛程度令同龄人刮目相看。与其他人不同,这位年轻人眼里总释放出一股子锐气和俏皮,他跟记者开玩笑说,当初进入大学的时候,糊里糊涂就选了这个专业,人生难得一糊涂,既然糊涂了,就继续糊涂下去呗,年轻人围着地球打转转也是很有意思的。

    临近中午1点,我们准备转战下一个目的地。越野车蠕虫一般在一片低矮的骆驼刺灌木林中慢慢前行,纵横交错的沟沟坎坎把汽车弄得像摇篮般左右晃荡。在这里,又不能沿着沟豁延伸的方向直行,哪里骆驼刺的间隔空隙大一点就从哪里穿行,“戈壁滩本没有路,路在司机眼中”。

    好不容易磨磨蹭蹭地到了下一站,大家来到一个早已废弃的土夯房子边上,房子不大,也就二十几平方米的样子。说是房子,但却没有房顶,也没有大门,因为长年难下一丝雨水,加盖个房顶反而有些浪费。据说,这个房子是上世纪当地百姓盗采金矿时加盖的,盖这个房子的目的只为躲风,不为避雨。在这个房子的周围,还有数个10平方米左右的四方坑,据说这也是避风用的。

    瓜州戈壁,风大无比。当地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瓜州的风是魔鬼的兵器,无坚不摧。在瓜州的历史上,记载最多、最翔实的资料就是有关风的故事。这里每年平均有1/3的时间刮7级以上的大风,从唐代至今的1200年间,这里共有37座城池被风沙埋压,变成了废墟。可想而知,这戈壁滩上一旦起风,那将是怎样一个疯狂的场景。

    我们一行人就在这废墟般的房子边歇下来,此时已经有些饥肠辘辘了。杜泽忠博士从越野车的后备箱中拎下一大包馒头,搁在一块大石头上,还有黄瓜和西红柿,以及几包榨菜。一行二十几个人就围着大石头啃咬起来。尽管这些馒头有些干,咬到嘴里有点向外喷撒,但吃起来还蛮香的。经过一上午在汽车上的颠簸和在戈壁滩上不停地跑动,可能大家实在是饿了,居然没有一个人嫌弃这顿饭菜的质量,一个个都狼吐虎咽,咀嚼得有滋有味。

    这个废墟的外墙上“龙门客栈”四个鲜红的大字倒让人忍俊不禁。据说这几个字是来自吉林大学的郑博夫喷上去的。此时这位稚气未脱的26岁小伙子正跟几个年龄差不多的伙伴们在远处拉测绳、测剖面。年轻人在这个满目荒凉的戈壁滩上工作,的确需要有一些搞笑的戏码自娱自乐,释放一下大家的情绪。

    24岁的王虎,是成都理工大学的毕业生,这位长年在空气湿度较高的地区长大的小伙子,刚刚来到戈壁滩开展工作的时候很不适应。他告诉记者,知道西部地区干旱,但没想到干成这样,刚来的时候,唇裂、流鼻血是经常发生的事,现在习惯了一点。不过对于戈壁滩上的这段经历,他认为是他走向社会最好的历练。

    23岁的康凯是项目部年龄最小的队员,刚刚从中国地质大学毕业,马上就要继续读研究生了。他利用开学之前的间隙,来到戈壁滩上,与这帮大哥哥们一起见习野外地质工作。康凯半开玩笑地告诉记者,“年轻人人傻精力旺,干啥都不觉得累。尽管我来的时间不算长,但是学到了许多在课本上根本无法学到的东西,这帮大哥哥们的工作热情和对地学的严谨态度,是我学习的榜样。”

    快到下午3点了,太阳开始偏西,每每这个时候就得准备打道回府了。因为再晚一点的话可能会有狼群出没,很危险。戈壁狼不同于其它地方的狼群,由于缺乏必要的食物链,很饿,很有攻击性。一望无际的戈壁滩,只能见到我们这群人活动的影子。在这样的环境中,没有坚定的理想和奉献精神,是很难长时间呆下去的。不说这帮80后、90后,连我这个自诩在艰苦年代走过来的人,才匆匆经历了一下就有些急了。

    回到旅馆,脸上有些火辣辣的烧灼感。记者对张海啟书记嗔怪地抱怨,怎么把我骗到这么个鬼地方来了?张海啟书记冲记者“嘿嘿”笑笑。实际上,有时候不需要太多的语言来表达,这“嘿嘿”一笑,既是对项目部小伙子们的敬佩和赞许,也是对记者此时心态的一种理解。

    青春的奉献是有回报的。通过近2年的工作,项目组获得了一批找矿线索,进一步开展工作,有望转化成矿产地;作为中国地质调查局确定的1∶5万矿产调查示范项目,积极探索创新矿产地质专项填图及成果表达方式,形成了花牛山幅矿产地质示范性图件;同时,形成并建实了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矿产调查野外团队。

    有感于小伙子们在艰苦条件下的艰辛付出,张海啟书记随后在北山项目部的座谈会上,即兴赋诗一首:

    北山寻理想,南部系故乡。

    纵横千里路,经纬万年长。

    地质乃吾本,矿产是工粮。

    青春放光彩,奋斗报国强。

    青春绽放戈壁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