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2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项目组开展岩溶地下暗河调查与探测

    岩溶所调研组深入野外一线开展需求对接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属于“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2019~2020年,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依托所承担的“乌蒙山地区水文地质调查”项目,充分发挥岩溶地质专业优势,在昭觉县开展水文地质和水资源调查与示范,在水资源开发利用及生态地质等方面精准施策,助力地方经济发展及脱贫攻坚。近日,岩溶所正式向昭觉县政府移交了“乌蒙山地区水文地质调查”项目成果。

    让老百姓日常生活不缺水

    昭觉县域非岩溶区面积占到近90%,主要为碎屑岩和岩浆岩,地下水以泉水出露地表为主,受季节性变化影响较大。在枯水期,部分泉点流量变小甚至干涸,严重影响村民日常生活生产用水。缺水问题成了阻碍当地百姓脱贫致富的一道坎。

    为了寻找地下水源,项目组穿越深山野林,通过多次调查在大坝乡洛伍村东侧山腰发现4个中型岩溶泉。可喜的是,经测试分析,泉水水质完全满足供水要求。按照四川省居民生活用水定额,泉水水量至少可满足枯水期3.89万人的用水需求。此外,调查还发现库依乡酒七沟水体不仅水质良好,而且流量大,可为2.69万人提供水源保障。

    为了让老百姓真正喝上水、用上水、不缺水,两年来,项目组在严重缺水的金曲乡、特布洛乡、哈甘乡、三岔河乡等乡镇的14个村,实施了扩泉引泉供水、地表—地下水联合调蓄等水资源开发利用示范工程18座,铺设PE引水管44.5千米,修建了总容积1797立方米的蓄水池,地下水开发利用总量达到2220立方米/天,直接解决了3590人的饮水困难和1250余亩农田的灌溉用水难题,并可为6000人、12800头牲畜、1000余亩农田提供水资源保障。

    水资源开发利用示范工程的实施,不仅解决了缺水区百姓的日常生活,也助推缺水区脱贫致富迈出新步伐。

    项目组成员在昭觉县域开展水资源调查过程中,还在竹核乡、特布洛乡、树坪乡、甘多洛古乡一带发现9处富锶地下水点,分布面积达269平方千米。地下水偶测总流量超过3.36万立方米/天,水质达到锶型矿泉水命名标准,具备大规模开发潜力。其中,竹核乡温泉村小温泉水质良好,对人体健康有益,属于含氟偏硅酸锶型热矿泉水,水温42.9℃~43.5℃,自流量达到42.2立方米/小时。项目组就优质地下水开发向昭觉县政府提交了开发利用建议书,为发展健康饮用水产业、打造大凉山特色水产业提供了开发利用规划编制依据。

    让重点扶贫产业用水无忧

    昭觉县扶贫产业基地多位于泥岩加砂岩的碎屑岩分布区,无大型泉水可供引用。针对扶贫产业基地的用水需求,项目组开展了实地调查。

    洒拉地坡万亩玫瑰谷项目是昭觉县2016年通过招商引资重点引进的脱贫攻坚项目。但在玫瑰花预开花关键的4月~5月,该地区正值枯水期,灌溉用水严重不足。项目组通过实地详细调查,结合地球物理勘探,为玫瑰谷实施的首个探采结合孔成功出水,且为自流井,涌水量为321立方米/天,可有效解决洒拉地坡万亩玫瑰谷的1500余亩玫瑰花灌溉用水不足的问题。

    项目组在洒拉地坡地区开展了大比例尺水文地质调查,先后在园区部署实施6口找水井,均成功出水,总涌水量达2973立方米/天,为该地区玫瑰谷园区、供港蔬菜基地、蜡梅基地、草莓基地等的灌溉用水提供了保障。两年多来一直因缺水无法实现建设目标的产业园区,终于有了充足的水资源保障,2019年仅玫瑰谷园区和供港蔬菜基地就实现增产300吨、增收120万元。

    据统计,两年来,项目组在昭觉县共实施地下水探采结合井16个,成井14口,总涌水量达7566.77立方米/天,为3万人、3000头牲畜提供了水源,并保障了昭觉县生态循环农业产业园7950余亩农田和四开乡300余亩食用菌基地的灌溉用水。

    2019年7月,岩溶所所长胡茂焱一行到昭觉县开展地质调查扶贫需求对接。昭觉县副县长王凉平激动地说:“脱贫致富快,全靠产业带。感谢岩溶所解决了我们县扶贫产业的用水困难问题,农业产量提高了,老百姓收入增加了,离实现脱贫攻坚的目标就更进一步了。”

    引导不同地区发展适宜的生态产业

    2020年6月,岩溶所成立以党委书记蒋忠诚为组长、纪委书记高素花为副组长的调研组,再次深入昭觉野外一线开展需求调研和对接,以实际行动支撑服务脱贫攻坚。

    在水文地质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对昭觉县重点地区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生态地质条件的综合调查分析,岩溶所提出,依据水资源分布、土壤质量状况、地理气候与光照等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引导不同地区发展适宜的生态产业。

    金曲乡生态农业示范点位于烈火呷妥村河滩地上,属于高海拔红层区,大部分经济作物难以生长。面对这一难题,项目组多次到现场调查、积极探索,聘请专家反复研讨,根据水土条件,建议引进对土壤质量要求低且附加值较高的食用菌。该示范点在项目组的协助下实施了引泉供水调蓄以解决生产用水,同时通过大棚调节水、气条件,于2020年夏季试栽香菇1.8万包及木耳2000包。目前,已产出新鲜木耳1200斤、新鲜香菇1000斤,产值达2.6万余元,是原来种植土豆产值的12倍。为提高村民的栽培技术,项目组还多次聘请食用菌栽培专家为村民进行管理技术培训。

    在特布洛乡吉子纳乌村,草场退化、土地贫瘠是制约当地畜牧业发展和致贫的关键因素。项目组将石漠化生态修复技术推广应用于特布洛乡,通过建设高山牧草种植与地表—地下水联合调蓄示范基地,引种优质牧草支持当地高山生态养殖示范基地建设,取得脱贫攻坚实效。特布洛乡副书记马小明说:“吉子纳乌村高山生态养殖示范基地是我乡的重点扶贫产业,岩溶所通过调查分析,为我们筛选出抗逆性强、产量高的黑麦草、鸭茅草、紫花苜蓿等高效优质牧草,与本地优势草种尼泊尔蓼草套种,使得单播区牧草产量最高可达1万公斤/亩,混播区载畜量可达480头羊/年,年产值可达36万元。”

    贫困区富裕了,但岩溶所助力脱贫的脚步不会就此停止。他们将继续发挥岩溶地质技术创新优势,深化成果总结和推广应用,推动昭觉县地质文化和生态农业融合发展,为昭觉县绿色可持续发展和乡村振兴作出更大贡献。

    迈过缺水这道坎儿

    昭觉县金曲乡火龙果试种基地

    昭觉县甘多洛古乡富锶地下水出口

    近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收到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人民政府发来的感谢信,对岩溶所开展的水文地质调查工作精准服务昭觉县脱贫攻坚表示肯定和感谢,并送上了“地质调查解民忧,精准扶贫惠民生”的锦旗。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是全国彝族人口第一大县,地处大凉山腹心地带。这里虽然土地、生物、矿产、森林和水利资源丰富,但是“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县、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贫困人口数量大、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

    根据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统一部署安排,2019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乌蒙山地区水文地质调查》项目在四川昭觉部署开展工作,支撑服务脱贫攻坚。年初,项目组先后两次赴昭觉县就扶贫需求与县委、县政府及相关部门进行对接。县委、县政府结合实际情况给项目组提出了两点建议:一是立足昭觉现有的旅游资源,为昭觉打造喀斯特旅游区提供基础的科学依据;二是加强重点地区水文地质调查,为移民集中搬迁点、特色农业示范基地等严重缺水地区提供水资源保障。

    瞄准脱贫需求,乌蒙山项目组发挥地质调查专业优势,部署了查明昭觉县水文地质条件、主要环境地质问题、水资源特征及开发利用技术条件,实施探采结合井和水资源开发利用示范工程,开展生态农业扶贫等一系列工作。

    3月20日,由23人组成的野外工作组赶赴昭觉县,正式开始野外调查工作。截至目前,工作组完成了昭觉县域2700平方千米的水资源综合调查,以及地表、地下水环境质量状况评价,重点开展了昭觉幅和松林坪幅1∶5万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实施了金曲乡引泉供水和特色生态农业等综合示范工程,完成了昭觉县大型岩溶洞穴与景观资源调查等工作,精准服务当地脱贫攻坚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发现富锶地下水。

    项目组在昭觉县域开展水资源调查,经取样测试分析,发现9处富锶地下水点。通过对富锶水点的水文地质条件分析,项目组初步认为,三叠系嘉陵江组地层是富锶含水层,含水层分布面积超过100平方公里;地下水偶测总流量达33523吨/天,具备大规模开发潜力;水质达到《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2017)》Ⅱ类水质标准;锶含量为0.220~0.397毫克/升,平均值0.297毫克/升,达到锶型矿泉水命名标准。

    这一发现,为昭觉县发展健康饮用水产业、打造大凉山特色水产业提供了科学依据。

    ——打井找水为重点扶贫产业提供水源。

    洒拉地坡万亩玫瑰谷项目是昭觉县2016年通过招商引资重点引进的脱贫攻坚项目。但在玫瑰花预开花关键的4~5月份,该地区正值枯水期,灌溉用水水源严重不足。应昭觉县人民政府请求,项目组为玫瑰谷寻找水源。

    通过实地详细调查,结合地球物理勘探,项目组实施的首个探采结合孔成功出水,且为自流井,涌水量为321吨/天,可有效解决洒拉地坡万亩玫瑰谷的1500余亩玫瑰花灌溉用水不足的问题。此外,项目组还为昭觉县洒拉地坡乡生态循环农业产业园成功实施另一口探采结合孔,也为自流井,涌水量为590.90吨/天;可为农业育苗基地及其周围农业种植基地共计约3000余亩土地提供灌溉用水。

    ——引泉供水解决2000余人饮水困难问题。

    昭觉县域非岩溶区面积占到近90%,主要为碎屑岩和岩浆岩,地下水以泉水出露地表为主,受季节性变化影响较大。在枯水期,部分泉点流量变小甚至干涸,严重影响村民日常生活用水,尤其是金曲乡烈火村、呷朵村、日各社、瓦普村、舍等村和城北乡洼古村缺水严重。

    针对这一实际情况,项目组通过实施引泉供水工程,为村民解决用水难题。目前,已完成引水管铺设约16千米,修建了总容积288立方米的玻璃钢蓄水池和750立方米的混凝土蓄水池,直接解决了2500余人的饮水困难,并为当地1000余亩耕地提供了灌溉用水保障。

    ——红心火龙果引种示范支持特色农业多元化发展。

    昭觉县是传统农业种植县,全县主要农作物为马铃薯,农产品结构单一,经济价值低。结合昭觉县农业产业结构、土壤、气候等特点,项目组本着生态农业扶贫的思路,在金曲乡里火呷妥村开展了红心火龙果试种。

    尽管昭觉县属高海拔地区,年均气温偏低,但可通过温室大棚种植。项目组在金曲乡烈火村建立了280平方米的红心火龙果试种基地,采用温室大棚滴灌技术,引种“桂红龙”火龙果487株。目前,试种的火龙果全部成活长新芽,部分已经开花结果。项目组还邀请火龙果种植专家到现场为村民们进行种植技术指导和培训。红心火龙果经济价值高,如成功推广可有效提高农民收入,助推金曲乡早日实现脱贫。

    ——岩溶洞穴探测与景观资源调查助力旅游开发。

    结合昭觉县旅游发展规划,项目组岩溶所洞穴探测专业队伍对县委、县政府高度关注的丙底地下河、悬崖村岩洞和特布洛地下河等洞穴管道进行了详实探测。

    通过调查,项目组掌握了洞道空间结构、规模大小、洞穴沉积物、洞内景观等特征,绘制了地下河管道结构平面图和剖面图,对洞穴资源价值进行了定量、定性评价。调查认为,位于古里大峡谷南端甘多洛古乡的丙底地下河,洞道变化莫测,曲径通幽,洞穴系统规模大,发育一定数量的次生化学沉积物,具有一定的旅游开发价值。项目组建议,该洞穴可与悬崖村、古里大峡谷整体申报省级地质公园。

    地质调查解民忧 精准扶贫惠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