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6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1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2017年12月5日国土资源部岩溶生态系统与石漠化治理重点实验室2017年度学术委员会会议在桂林顺利召开。

    会上,重点实验室罗为群副研究员作2017年度实验室工作报告,着重介绍了2017年实验室科研项目开展与立项情况、成果与获奖、平台建设和社会效益等亮点工作。

    重点实验室杨奇勇研究员、邓艳副研究员、覃星铭高级工程师、梁建宏博士、岳祥飞博士和涂纯博士分别做了“基于多变量指示克里格的土壤重金属污染风险评价”、“岩溶关键带植被和表层岩溶水的耦合机制”、“岩溶峰丛山区土壤水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土壤环境的响应”、“基于便携式X射线荧光光谱仪对水稻土壤砷污染的快速评估研究”、“岩溶石山植物功能性状沿降水梯度的变化规律研究”和“喀斯特地区岩溶碳汇的量化研究”的报告。

    桂林理工大学的徐云山博士对开放课题《岩溶地区红粘土热湿迁移效应及其对地埋管换热系统热交换的影响分析》的研究进展及取得的成果进行了详细汇报。

    与会的学术委员对实验室2017年新申请开放基金进行审议评分。最后,与会的学术委员对重点实验室2017年的工作以及取得的成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对重点实验室未来的发展和建设提出了指导性的建议和意见,要加强基础研究与应用结合,同时引导年轻人将研究方向调整到实验室的目标、重大课题上来,培养明确的方向和团队。

    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袁道先院士、胡茂焱所长、蒋忠诚副所长出席了会议,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实验室人员、研究生等40余人参加了会议。

    国土资源部岩溶生态系统与石漠化治理重点实验室

    GR1干热岩勘探井

    专家组查看岩芯库

    中低温地热能发电试验电站

     

    【阅读提示】

    8月26日~27日,青海省共和—贵德地区干热岩勘查和开发利用研讨会在西宁召开,院士专家对共和盆地干热岩勘查成果进行了评审。专家评审认为,该项目首次在共和盆地钻获高温优质干热岩体,实现了我国干热岩勘查重大突破。就在不久前,记者来到青海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院位于共和县恰卜恰镇的干热岩勘查项目部,了解了该院地热资源勘查的“前世今生”。

    干热岩勘查获系列重大突破,高原小镇再次刷新纪录

    8月25日,青海省共和县恰卜恰镇上塔迈村北台草场人头攒动,这里有青海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院实施的干热岩GR1号孔钻机。由青海省国土资源厅和中国地质调查局水环部组织的专家组正在这里查看岩芯、实地考察,并听取项目汇报。经质询讨论,专家组认为,该项目首次在共和盆地钻获高温优质干热岩体,实现了我国干热岩勘查重大突破。又一项新的纪录,在这个高原小镇被刷新。

    据了解,该项目在深入研究已有地质资料基础上,采用红外遥感、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多种勘查技术手段,经详细论证确定了干热岩勘探井位。青海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院施工的4眼干热岩勘探井,井深3000~3705米,孔底温度达180~236摄氏度,钻获的干热岩具有埋藏浅、温度高、规模大的特点。而刷新本次纪录的GR1井,在地下3705米处探获温度达236摄氏度的干热岩。这是自2014年该院在共和盆地钻获153摄氏度干热岩之后,我国首次发现的温度达到200摄氏度以上的大规模可利用干热岩资源。

    专家组认为,共和盆地干热岩体规模巨大,资源丰富。项目基本查明了重点勘查区共和县恰卜恰干热岩体的空间分布、地质结构和热源机制,提出了以共和盆地为代表的青藏高原东北缘干热岩形成的地质成因模式。青海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院相关项目负责人介绍,由该院实施的4眼干热岩勘探井控制的恰卜恰干热岩体东西长21.2千米、南北宽14.3千米,面积约303平方千米,评价结果表明,干热岩体资源总量为1640艾焦,折合标准煤560亿吨。

    而利用1∶5万高精度航磁测量数据,结合地热地质、地球化学与放射性γ能谱调查、综合地球物理勘查、钻探,项目在共和盆地圈定18处干热岩远景区,总面积达3092平方千米。采用体积法、比拟法等国际通用方法,预测共和盆地干热岩资源总量为1.85万艾焦,折合标准煤6300亿吨。

    同时,项目在干热岩勘查技术方法方面实现了重要创新。在高温、高硬度、高研磨性钻进及成井工艺等方面,初步形成了干热岩钻探的技术体系;初步建立了综合运用天然地震背景噪声成像技术、大地电磁测深技术和高精度航磁测量技术等地球物理勘查技术体系;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干热岩深孔分布式光纤测温仪器,首次实现了干热岩深孔测温技术的突破;建立了不同尺度干热岩勘查开发选区评价指标体系及资源评价方法。

    这一系列干热岩勘查重大突破,是青海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院,以及中国地质调查局水环地调中心、水环所,青海省环勘局等近20家项目承担单位的230多名地质技术人员,历时5年所创造和成就的。毫无疑问,这次干热岩勘查评价成果对我国干热岩勘查开发利用工作具有重要示范引领作用,对青海能源结构的调整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对藏区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具重要意义。

    摸清地热资源家底,巍巍高原蕴藏丰富绿色能源

    青藏高原在隆升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地热资源,从干热岩地热资源区域分布看,青藏高原南部占我国大陆地区干热岩总资源量的20.5%,资源量巨大且温度较高。

    我国从什么时候开始干热岩勘查的?青海的地热资源勘查是如何进行的?在恰卜恰镇中深层地热能勘查项目部,青海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院项目负责人为记者进行了详细介绍。

    为摸清我国地热资源家底,“十二五”期间,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安排开展了全国地热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同时启动了我国干热岩资源的研究寻找工作。2012年6月,中国地质调查局安排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实施了“青海省地热资源调查评价与区划”项目,对青海省地热及干热岩资源进行研究。调查表明,青海贵德—共和一带地下热水露头点多,且温度较高。

    其中,青海省水工环调查院主要承担共和地区的地热资源调查任务。通过DR1~DR4这4口井的施工验证,技术人员发现该区地热梯度明显异常,地热地质条件优越,地热流体性状良好。其中,DR2井于1440米处揭露到花岗岩,通过加深探测,发现盆地地热梯度明显异常;DR4井井口水温可达91摄氏度,单井日涌水量达2080立方米,具有一定的发电潜力,且可以梯级利用。2012年底,针对项目组在共和盆地发现地热异常,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多吉、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长王焰新等专家及中国地调局水环部指导下,经多次论证,决定在共和盆地开展干热岩勘查研究工作。2013~2017年,青海省国土资源厅分两次安排了4个勘探孔和“青海省东北部地区地热资源勘查开发利用与找矿靶区优选”科研项目;青海省科技厅于2014~2015年安排了“地热资源勘查与综合利用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项目;中国地质调查局水环中心安排了“青藏高原北缘重点地区1:5万水文地质调查”等项目,对共和盆地干热岩开展了综合分析研究。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中国地质调查局、科技部、青海省国土资源厅组织院士、专家多次开展了专题研讨、现场论证及指导等,并对项目工作细节及时调整,使干热岩勘查研究工作取得进展。2014年10月,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对DR3、DR4孔地热温度做了测试,显示2880米时花岗岩体温度达181摄氏度。2016年10月,GR2井孔在3085米终孔时,初步测定花岗岩体温度达178摄氏度;2016年11月,GR1井孔在3705米终孔时,初步测定花岗岩体温度达236摄氏度。通过两孔施工,判定勘查区底部花岗岩分布稳定,深度大、面积广。

    这些项目的实施,为共和地区干热岩资源勘查提供了翔实的依据,也为该地区干热岩勘查取得的一系列成果和突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建成省内首个中低温地热发电试验电站,树立地热资源综合开发应用示范

    事实上,除了地热资源的勘查,青海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院还对开发利用共和盆地地热资源进行了成功的尝试。

    2013年3月,在基本查明共和盆地地热资源赋存情况的基础上,该院将“青海省地热资源与综合利用技术研究应用示范项目”向青海省科技厅申请立项并获成功,成为青海省2013年第一批基本科技(企业技术创新资金)项目,总经费1300万元,科技资助经费100万元。同年8月,该院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联合成立了共和县地下热水开发利用示范科研基地,开展地热资源勘查与综合利用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项目,并利用DR4井在城北新区建成青海省首个中低温地热能发电试验电站。

    不久前,记者来到这个中低温地热发电试验电站。站在这个面积不大却意义重大的院子里,项目负责人向记者介绍:“试验电站装机功率160千瓦、额定净发电功率99.4千瓦。经过两个月的发电试验,这所电站年净发电量约为87万千瓦时;给共和县供热站输送热能,保证了1.5万平方米楼房3个冬季的供暖。其示范效应,必将成为共和县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该负责人还介绍,试验电站所使用的ORC型膨胀机基于有机介质,在一个封闭循环内部实现朗肯循环,从高温热源吸热,向低温热源放热,输出轴功率。该型号膨胀机需要利用循环系统才能起作用,不能单独使用,虽然机组结构复杂,但所需条件低,更适合中、低热焓值地热流体发电。

    目前,项目组查明恰卜恰中南部地区39平方千米范围内中温热水日可开采量约1.18万立方米,地热资源勘查达到可行性勘查阶段。下一步,他们将结合共和县地热规划,在共和县北部地区和恰卜恰东部阿乙亥地区进一步查明地热资源量。

    在干热岩方面,共和盆地干热岩资源存在激活天然裂隙的优势,未来共和盆地干热岩开发利用前景可观。这次研讨会上,专家们建议国家加强共和盆地干热岩勘查及开发利用研究;并采用多方合作机制,尽快推进共和盆地干热岩勘查开发国家示范基地建设,促进共和盆地干热岩资源勘查及开发进程。

    更令人欣喜的是,根据航磁资料及近3年干热岩勘查情况,技术人员推测共和盆地下部普遍存在干热岩。航磁资料显示的干热岩异常区,还有恰卜恰西部达连海湖一带和南部哆滩哇尔玛一带,项目组将进一步扩大干热岩资源勘查面积,为以后规模化开发利用干热岩资源提供依据。

    把脉高原“温度”

     

    1984年孙大中院士在实验室工作。

         孙大中:地质学家(1932年—1997.5.1,生于山东威海)。

         1955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曾任地矿部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长期从事前寒武纪地质、地球化学等研究。用综合年代学方法建立了新型的地壳年代构造格架,提出火成岩年代—地球化学作为岩石圈“探针”的新方法。建立了年代地壳结构模式,重新解剖了中条山前寒武纪重大地质时间和铜矿成矿历史。建立了较完整的冀东早前寒武纪地壳演化模式,对部分麻粒岩成因提出新观点。指出中国大陆地壳,特别是华北克拉通的前寒武纪基底的地球化学性状、增长方式和主要增长时段等,在全球有其特殊性。代表作有《冀东早前寒武地质》和《中条山前寒武纪年代构造格架和地壳结构模式》。1989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附件《院士传记》之孙大中

    孙大中

    2021年6月22日下午,中国地质调查局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海南岛热带特色农业区生态地质调查项目组一行六人来到海口市秀英区石山中学,开展以“土壤的‘前世今生’”为主题的科普活动。

    项目组成员宣讲了土壤的形成与分类、土壤的性状、当今世界面临的土壤问题与挑战,介绍了海南儒安火山地质文化村建设背景、建设思路,以及建成以来对推动当地“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积极作用。会后,同学们前往地质文化村进行了实地参观。

    本次科普活动,使同学们了解了关于土壤的相关知识,进一步理解了保护生态环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激发了同学们探索地球奥秘的兴趣。

    物化探所海南岛热带特色农业区生态地质调查项目组开...

    5月29日至6月4日,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航空物探遥感中心承担的“全国地球关键带遥感地质调查”项目在河北省承德地区开展了生态地质野外踏勘。

    项目组深入承德市境内围场县、滦平县、宽城县,进行了不同生态地质单元的路线踏勘,对特色经济作物适宜区、土地沙化区等典型生态地质剖面进行了实地观察,进一步了解不同生态地质单元的宏观特征,不同成土母岩对土壤性状的影响作用,并进一步明确了生态-土壤-母质-岩石的野外观测内容与具体方法。

    本次野外踏勘,得到了北京矿产地质研究院的大力支持,该院生态地质所所长对野外踏勘进行了全程指导,介绍了近年来在承德地区开展的地质环境综合调查项目取得的进展,并与项目组就生态地质调查关键技术问题进行了讨论交流。

    项目组结合野外实地踏勘,对初步形成的生态地质单元分类分级方案、成土母岩编制方案进行了深入研讨与实地验证。项目协作单位河南地质调查院、核工业航测遥感中心、四川地质调查院、天津华北地质勘查总院、吉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也参与了此次野外踏勘。

    生态地质调查团队承德踏勘

    板栗适宜种植区典型剖面

    御道口沙化区典型剖面

    全国地球关键带遥感地质调查项目组赴承德完成野外踏...

     

    1984年孙大中院士在实验室工作。

         孙大中:地质学家(1932年—1997.5.1,生于山东威海)。

         1955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曾任地矿部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长期从事前寒武纪地质、地球化学等研究。用综合年代学方法建立了新型的地壳年代构造格架,提出火成岩年代—地球化学作为岩石圈“探针”的新方法。建立了年代地壳结构模式,重新解剖了中条山前寒武纪重大地质时间和铜矿成矿历史。建立了较完整的冀东早前寒武纪地壳演化模式,对部分麻粒岩成因提出新观点。指出中国大陆地壳,特别是华北克拉通的前寒武纪基底的地球化学性状、增长方式和主要增长时段等,在全球有其特殊性。代表作有《冀东早前寒武地质》和《中条山前寒武纪年代构造格架和地壳结构模式》。1989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附件《院士传记》之孙大中

    孙大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