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3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3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青春有约,青春不散场。5月3日,地调局武汉地调中心团委组织广大青年职工赴武汉市蔡甸区九真山开展“不忘初心跟党走,逐梦地质新时代”主题团日拓展活动。

    拓展活动由赛前热身、组建团队、协作及凝聚力展示、定向穿越等四个部分组成,整个活动安排紧凑、衔接有序。在完成赛前热身环节后,分组产生了 “战锤”“雄鹰”“佩奇”三个战队,各队队员依次集结,斗志满满,振臂高呼战队名号,铿锵有力、整齐划一,为接下来开展的各项对抗比拼活动营造出浓烈的“火药味”。在“挑战15秒“”动感颠球“”金龙拍拍操“”九真山定向穿越”等对抗活动环节,各队队长认真研判规则,沉着指挥;队员们听从指挥,团结一致,齐心协力,献计献策,互相鼓励,勇于拼搏,一次次挑战自身极限,最终都出色地完成了各项任务。通过激烈对抗和比拼,雄鹰队获动感颠球第一名,佩奇队获挑战15秒第一名,安志辉获金龙拍拍操“灵魂舞者”称号。

    在“五四青年节”前夕开展这次活动,是武汉地调中心团委探索不断丰富活动形式和内容、提升团组织吸引力和凝聚力的有益尝试,是对青年职工开展“四态”调查有关诉求建议的快速反映。本次主题团日野外拓展活动,让青年职工体验到了来之不易的成功的喜悦,感受到了释放自我、享受美好时光、融入大自然怀抱的惬意,大家仿佛又回到了18岁,把欢声笑语毫不吝啬地释放到整个活动过程中。同时,通过本次活动,进一步增强了青年职工的团队意识,激发了青年职工团结、协作、互助、拼搏的团队精神,展现了青年地质工作者健康、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提升了青年职工克难奋进、在新时代地质调查工作中建功立业的信心和勇气。

    青春无问西东,岁月自成芳华。新时代,新青年,新思想,新征程。青年职工们誓言,要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号召,立鸿鹄志,做奋斗者;要求真学问,练真本领;要知行合一,做实干家;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踏着青春的节拍,唱响新时代地质工作最强音!

    集体合影

    风采展示

    动感颠球

    研究战术

    武汉地调中心开展主题团日野外拓展活动

    《中国地质调查成果快讯》(以下简称《快讯》)是中国地质调查局于2015年决定创办的内部期刊。刊物的宗旨是宣传与推介中国地质调查工作,沟通与服务社会公众,支持和支撑政府管理。通过快速反映地质调查工作新进展,及时展示地质调查新成果,充分展现地质调查行业新风貌,总结梳理地质调查工作服务社会、服务民生的生动实践,成为地质调查事业与政府(部门)、企业和社会公众沟通联系的桥梁和纽带。 

    两年来,在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的领导下,在各单位大力支持下,《快讯》依托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规划研究室,在摸索中前行,各项工作顺利推进,形成一套完整的运行机制。截止2016年底,共接收稿件837篇,刊发666篇(1483页,录用率80%),完成44期的编印工作,处理文字量约82万,附图1213幅。其中,2016年全年共接收稿件463篇,刊发219篇(804页,录用率47%),处理文字量约48万,附图614幅,针对地调局重点业务推进方向,完成十大科技进展、能源资源、天然气水合物、地热等26期的编印工作,比年初预定的18期超额8期,有力地宣传了地质调查成果,初步实现了打造成业内权威内部刊物的目标。 

    一是刊物定位越来越准确。《快讯》宣传内容上定位于中国地质调查最新亮点成果;文章风格上力求“比报刊网络更精准科学、比学术期刊更通俗易懂”;宣传重点上有较强的针对性:刊发的服务国家精准扶贫,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乌蒙山区优势矿产调查评价专辑);打造世界一流中国地质调查局品牌,提升地质调查的成果水平(钻探技术、岩溶、地球化学专辑);服务国家能源矿产调查,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天然气水合物、地热、海域油气、陆域油气、页岩气专辑);为解决国家重大基础地质问题提供支撑服务(地质志、地质填图试点、大地构造研究与编图专辑);支撑找矿突破战略行动(老矿山找矿、锰矿、钾盐、整装勘查、矿产资源潜力评价、三稀矿产专辑);促进科技创新(地面物探、航磁与遥感技术、三维地质、十大科技进展专辑)等一批高质量专辑成果整装、时效性强,充分显示了地质调查的最高水平和服务国家社会的能力。 

    二是成果表达与宣传方式日益创新。精心设计成果表达方式,宣传成果与宣传人才同步。除重点宣传成果的主要内容和成果意义外,每个成果之后,附加主要贡献者照片和简单文字介绍。 

    宣传介质上纸质版与电子版同步。成果以纸质发送、局网站电子版、微信公众号等多途径、多形式宣传。纸质版每半月出一期,印刷数量从最初的每期500册增至近1700册,免费发送至国土资源部、财政部、发改委、科技部、国家审计署,大专院校,地调局及局属单位,各省(区、市)图书馆、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地调院、环境监测总站,以及部分地勘单位。电子版每篇文章都上传地调局门户网站发布。此外,每天不间断在微信公众号(newsletterscgs)上刊发成果文章。 

     

    2015年-2017年《快讯》微信公众号关注人数上升曲线图 

    三是刊物影响力逐渐增强。随着成果宣传力度的进一步加大,《快讯》受到业内外广泛关注与欢迎,微信公众号关注总人数逐日上升,截至目前达6300人,社会反响良好。

    已有170余家单位组织撰稿。除29家局属单位中的24家外,还有包括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吉林大学、东华理工大学、南京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国防科学技术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13所大学,地调院、环境监测总站、冶金地质局、地质队、研究所等单位130余家。 

    已有450多名院士专家贡献了稿件。肖序常、谢学锦、袁道先、康玉柱、郑绵平、高锐、叶天竺、殷跃平等院士专家,中国地质调查局“李四光学者”梁金强、包书景、唐菊兴、陈孝红、成秋明,“杰出地质人才”等近30人刊发了稿件。 

    四是稿件审核机制越来越顺畅。《快讯》发布的程序设计务必确保刊物的权威性。两年来,在局和发展中心的不断推动下,基本改变了最初的局业务部室、编辑部及专家开会式逐字逐句式修改的低效运行模式,克服了组稿难、稿件质量差、责任不明、出版周期长等种种困难。完善了从撰稿人撰稿—工程首席初审—编辑部二审—专家三审—局业务部室四审—计划协调人终审的“五审核”流程。撰稿人和供稿单位对稿件的真实性和保密性负责;工程首席、编辑部与业内专家对成果的重要性、及时性、创新性,以及学术水平等进行评价;局业务部室和计划协调人对稿件是否服务局重大业务方向和刊物定位进行严格把关。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虽然《快讯》尚存在稿件质量参差不齐、成果报导不够及时等难题,但随着围绕国家重大需求的地质调查“十大计划”的深入实施,一大批有影响力的地质调查成果必将迅速在《快讯》上呈现。 

     

     

     

     
     
    发展研究中心2016年完成《中国地质调查成果快讯》26...

    《海洋地质信息》是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学文献中心最新创办的一份快速反映当今世界海洋地质领域最新、最前沿信息的内部刊物。在创刊一周年之际,编辑部及编委会对刊物进行了业务总结和创新性评价。2016年在中国地质调查“地学情报综合研究与产品研发”项目支持下,《海洋地质信息》紧紧围绕中国地质调查工作的核心需求,搜集国外海洋地质科学领域最新、最前沿的信息,编译报道了大量有关海岸带、天然气水合物、海洋油气、固体矿产等方面的资料。

    在办刊过程中,编辑部和编委会在各级领导和相关部门的支持和帮助下,一边加强内外部交流,向各领域专家虚心请教;一边与时间赛跑,在流程管理、内容编排、栏目形式、组织稿源等方面进行了多种形式的创新,全方位取得了显著的进步,效果明显,成效显著。

    首先,管理流程引入了先进的翻译管理软件和多种文档分析工具,提高了效率,减少了容错率,创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外文对照的《地学术语表》和《地学语料库》,大大增加了刊物管理流程中的科学管理价值和技术含量。

    其次,内容逐渐丰富,从比较单调发展到内容比较多样化。今年第1期只有2篇文章,而且主要局限在天然气水合物和海洋油气钻探;到第6期,除了水合物和海洋油气以外,还涵盖到海岸带研究、海底固体矿产、海洋基础研究(大洋缺氧事件等)多个领域。栏目创新从无到有,从有到优。栏目逐渐成型,并逐步稳定优化。形式从单一到多样化。并且,开创了《墨西哥湾深水油气》等系列专题新闻。

    然后,在稿源配置上,一方面继续发挥内部职工的骨干力量,逐步从基础翻译到研究性翻译,逐步建立了地学研究领域翻译的行业规范;一方面,向外部专家学者和科研人员邀请稿件,甚至吸引了中科院系统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员积极投稿。借助本刊物的编辑、发行和反馈,逐渐形成了一个具有一定影响的服务于学术与管理的优秀信息交流平台,为地调局系统和社会各界提供了有效的学术支撑和信息服务。

    自创刊以来,《海洋地质信息》刊物发行范围日益扩大,现主要面向部局系统及地勘行业相关单位和个人广泛发送,每月发行量已经达到900余份。在读者反馈环节,建立了多渠道、制度化反馈管理机制,实现了“当天接收,当天反馈”的零时差管理目标,读者满意度达到了新高度。随着刊物质量的稳步提高,反馈一致为好评。不少相关单位的院长、总工和专家都认为该刊物非常有用,并希望能够越办越好,同时还提出了宝贵的办刊建议。

    展望未来,编委会将实行全面改革、突出创新,力邀部局系统和外单位相关领域的著名院士和专家在报道重点、学术热点和办刊方向上给予权威指导。

     

    年刊物照片

    实现全面创新 建设优秀信息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