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6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2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中国是世界上地质灾害发生最频繁、受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通过对地质灾害进行科学监测与分析防治,可以不断探寻地质灾害成因机理,及时发现地质灾害隐患点并及时预警,从而有效减少生命财产的损失……”

    4月7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自然资源部地质灾害技术指导中心)首席科学家殷跃平莅临北京市西城区德胜中学,为广大师生带来了一场主题为“地质灾害与人类纪”的科普讲座。

    本次讲座从地质灾害与人类纪的基本概念出发,围绕基本背景、地质灾害与多难兴邦、侏罗纪与人类纪、防灾兴利与大国重器等四方面,详细阐述了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真实案例记录及其对人类生活造成的重大灾难,以直观的图片和视频让同学们真切感受到了地质灾害对人类生活的具体影响,并以典型战略性重大工程和科学技术为例,向同学们介绍了科技发展对防范地质灾害的重要价值。

    通过本次科普讲座中一个个防灾减灾故事,学生们在深入了解地质灾害的同时,也深刻感受到科技发展与个人生活的紧密联系以及人类与自然休戚与共的关系。

    “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对科学兴趣的引导和培养要从娃娃抓起,使他们更多了解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形成一大批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殷跃平院士提到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少年的殷切期待时介绍说,将科学普及和环境保护相结合,通过科学案例分析激发青少年探究自然奥秘的兴趣,培养科技创新精神以及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热爱,这是进行此次科学讲座的重要目的。

    全校近千名学生通过现场+线上方式参加了此次讲座。

      

     

      

     

    ——殷跃平院士赴北京市西城区德胜中学开展科普讲座活动...

    4月17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自然资源部地质灾害技术指导中心)首席科学家殷跃平在云南省明通小学开展了一场主题为“地质灾害与人类纪”的科普讲座。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院长刘同良,云南省科学技术厅副厅长宋光兴出席活动。

    本场科普活动是“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院士科普进校园”系列活动之一,希望通过院士对地质安全知识的讲授,使广大青少年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形成更深层次的认知。本次讲座以“地质灾害与人类纪”为主题,从地质灾害与人类纪的基本概念出发,围绕基本背景、地质灾害与多难兴邦、侏罗纪与人类纪、防灾兴利与大国重器四方面,详细阐述了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真实案例记录及其对人类生活造成的重大灾难,以直观的图片和视频让同学们真切感受到了地质灾害对人类生活的具体影响,并以典型战略性重大工程和科学技术为例,强调了科技发展对防范地质灾害的重要价值。

    本次讲座精彩纷呈、引人入胜,赢得了现场同学们的阵阵掌声。活动现场,同学们积极提问,氛围热烈。殷跃平耐心细致地进行了一对一解答,使同学们对地质灾害的成因、影响及防范措施有了更为深刻地理解。

    殷跃平提到,随着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深入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也更加深入到各个领域,通过将地质安全知识和人类生活环境相结合,激发广大青少年对自然环境保护和热爱,使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进一步走进校园、走向未来。此前,殷跃平在北京德胜中学举办的院士科普主题讲座也在广大师生中引起了热烈的反响,引发广大学生探究自然奥秘和保护自然的热潮。

    宋光兴表示,院士科普进校园活动作为院士专家与青少年学生互动交流的桥梁,是对科技创新、科学普及的深入贯彻。希望以此次讲座活动为契机,广大中小学能够进一步深化科普教育工作,让广大同学都能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共同营造一个浓厚的科技探索氛围。

    活动期间,殷跃平一行人与学生互赠书籍和礼物,并参观了生态水循环系统和科技节成果展示,观看了其自创的科普短剧《节约用水伴我行》。

    本次讲座采用现场与线上相结合的方式,全校近7000名师生观看了科普讲座。云南省教育厅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处、明通小学教育集团等相关负责同志参加了活动。

     
    殷跃平院士科普讲座走进西南课堂

    2021年9月8日-10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相关负责人带队,赴张北野外现场调查指导党建和业务工作。

    张北县地处京北要塞,自古以来就是北方的军事战略重地,当前更是首都水源涵养功能区和生态环境支撑区的建设重地,也是国家乡村振兴的重点区域。2019年以来,实验测试中心依托地质调查二级项目在张北地区开展了生态地质调查和生态修复工作,帮助当地农民实现了增收,有力支撑当地实现了脱贫攻坚,全力支持张北的乡村振兴工作,此举得到了张北县委县政府的高度肯定,获得了当地百姓的高度赞扬。

    为发挥党组织的政治引领作用,调研组一行与项目野外工作人员在张北野外开展了党史学习教育,座谈了解,并指导督促野外项目组党建工作,在野狐岭要塞军事基地参观了“802演习”纪念馆,重温了“802演习”的恢宏气势,深入学习我国国防建设的历史,深深体会到了建设军事强国的重大意义;随后参观学习小二台镇德胜村建设经验,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小二台视察时的重要指示精神。通过现场所见与村民交流,感受着脱贫攻坚战带来的村容村貌和村民生活的巨变,深深体会到了我们党始终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使命。项目组及调研组全体党员在德胜村面向党旗重温入党誓词,铿锵的誓言中昭示着项目组人员科技富农、科技强国,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拳拳决心。

    调研组一行赴中心2021年建立的生态修复千亩技术应用基地进行调研,现场听取了生态地质调查工作情况介绍。在田间地头,考察组仔细观察藜麦和甜菜两种作物的长势,详细询问了关键核心技术创新情况,对技术应用的效果表示高度肯定。针对技术落地推广,从实验设计、成果应用,到产品加工销售、秸秆综合利用等方面,提出了实现整个技术产业闭环的可行性路径,为生态修复类项目开展以及成果推广提出了有益思路。

    实验测试中心调研指导地调项目野外工作

    近日,四川省科技创新、科技奖励大会暨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工作会议在成都召开。会议宣读了《四川省人民政府授予2015年四川省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成都综合利用所“黑色页岩型粘土钒矿选矿试验研究”成果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白马德胜青杠坪钒钛磁铁矿选矿新工艺研究”成果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继2011年内蒙古铜金矿、会理铜铅锌矿,2012年丹巴铜镍矿,2013年红格百草钒钛磁铁矿,2014年攀西铜多金属矿综合利用新技术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奖后,获得的又一项成果殊荣。 

    四川省科技创新科技奖励大会召开成都综合所两项成果...

    4月10日上午,四川省委、省政府在成都举行四川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隆重表彰为四川省科技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由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中国地质调查局金属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研究中心完成的“攀西难选稀土矿低碳高效利用新技术开发及应用”科研项目,被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授予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该研究项目是针对攀西稀土矿高效利用技术进行持续攻关,研发药剂EM-Wx、EM-312,并提出“浮团聚磁选”新工艺,使稀土回收率由20%提高至55%以上,稀土精矿品位由55%提高到60%以上。该项技术攻克了细粒级稀土矿物选矿回收的技术难题,实现了稀土矿物的常温选矿,具有流程简单、矿物粒度适用范围宽、高效、节能、经济环保的特点。该项目获发明专利2项,发表论文3篇。实现了成果转化工业生产,新增产值1亿元/年。

    据悉,这是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继内蒙古铜金矿、四川会理铜铅锌矿、四川丹巴铜镍矿、攀西钒钛磁铁矿、攀西铜多金属矿、湖北、陕西黑色页岩型粘土钒矿及四川白马德胜青杠坪钒钛磁铁矿等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奖后,2016年难选稀土高效利用技术又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殊荣。

     

    攀西难选稀土矿低碳高效利用新技术开发及应用获四川...


    马德胜穿越冈底斯山脉

      6年来,他一直在青藏高原从事基础地质调查工作;他在“生命禁区”里,用汗水克服千难万险,用双脚丈量雪域高原;他参与完成的“青藏高原地质理论创新与找矿重大突破”集成成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他先后参与和主持完成了多个“青藏专项”及“羌塘油气”所属项目,得到了各路专家组的好评。他就是贵州省地调院西藏项目队队长马德胜。

      爱岗敬业  夯实业务基础

      2007年毕业于石家庄经济学院工程学院环境工程专业的马德胜,满怀着父母及老师的期望,前往贵州地调院从事区调工作。他在参加贵州1∶5万甲戎抵季幅区域地质调查工作中,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虚心请教,勤于思考,刻苦钻研,对每个技术环节和要求都反复琢磨。2008年,他被安排到西藏项目队工作。这期间,每到晚上,他都要躲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看书学习一两个小时,他要把每天所看到的地质现象进行归纳和总结。当队友问他为何如此拼命时,他说,要学的东西太多太多了,只有挤出时间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才能干好本职工作,提交优质成果。通过刻苦钻研,他很快就掌握了各项地质专业技术。2010年,他由一名技术员升为大组长,同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2011年,被提拔为项目队副队长;2012年,被提拔为项目队队长,成为贵州地调院西藏项目队有史以来最年轻的项目队队长。

      无私奉献  困难面前冲在前

      工作中,马德胜不怕苦,不怕累,把生死置之度外,困难面前始终冲在前,出色地完成了各项任务,为全体队员做出了榜样。

      2008年7月,正是北羌塘的雨季时节,冻土层开始解冻。道路泥泞艰险,汽车行驶的地方多是沼泽、湿地、河流和险滩,因此陷车就成了家常便饭。车子一旦陷进去,像稀饭一样的冻土层便会将整个车轮吞没。这时,队员们只能慢慢地用铲子先将稀泥铲开,然后用千斤顶将车子一点一点地顶起来,再四处找石头塞在车轮下。如果实在找不到石头,他们便用布袋装沙子来替代。有一次,他们在“打游击”的途中,车子陷进了河道中,当时的气温在零下10摄氏度左右。在与大本营无法取得联系的情况下,他们只能靠自救。就在大家束手无策之时,马德胜毫无顾忌地跳到河中刨稀泥、抱石头。待到上岸时,他已被冻得嘴唇发紫、全身发抖。那一天汽车陷了十几次,他的手也磨出了血泡。

      2011年,队员们第一次穿越念青唐古拉山。当时,项目队雇了两名藏族同胞,4匹马驮着队员们一个星期的食物。马德胜带着4名技术员,3位民工,一行人浩浩荡荡地向山里进发,开展“游击式”的野外作业。

      念青唐古拉山海拔在5000米~6000米,主峰念青唐古拉峰海拔7111米,终年白雪皑皑,云雾缭绕,是青藏高原东南部最大的冰川区。这里气候变化无常,一天中往往会出现阵雨、冰雹、雷暴、闪电等多种天气现象,地形切割强烈,巍巍山峰更是让人望而生畏。难以想像,在这里开展基础地质调查工作将是怎样一幅景象。但就是在这里,队员们克服了常人难以想像的困难。马德胜冒着生命危险,在冰川与深谷之间,在雪山和峭壁之上,每走一步,就像是在高空走钢索,惊心动魄。头两天还算顺利,虽然路途艰险,天气无常,但总算没发生什么意外,一行人顺着深谷摸索着前行,马德胜不停地叮嘱大家要小心。遇到河流阻断去路,他第一个下河试探深浅;遇到峭壁挡住去路,他第一个翻越峭壁,寻找能让马帮通过的小道。总算是熬到了最后的两天,他认为可以松一口气了。但就在这最后的关头,在他们快要收工之时,天色突然骤变,大雨磅礴,队员们都被淋得跟落汤鸡一样,提前准备的雨伞根本抵挡不住狂风暴雨。半个小时后,暴雨演变为暴风雪,电闪雷鸣,冰雹随之铺天盖地。一个民工手握测制剖面的测绳,一道闪电顺着绳子瞬间爬上他的手心,如同触电一般,民工一哆嗦,绳子掉在地上。马德胜看见这情景,目瞪口呆了几秒钟,随即他朝着暴风雪中的队员们疯了般地狂喊:“丢掉地质锤……”同时,他带领着大家朝前方搭好的帐篷跑去。

      简陋的帐篷经过暴风雪的摧残,已经摇摇欲坠,千疮百孔。电闪雷鸣仿佛就在他们的头顶上,“砰砰”之声不绝于耳。雨水顺着缝隙流进帐篷,大家蜷缩着坐在帐篷里,相互依偎着,瑟瑟发抖地熬过漫漫长夜。第二天天微微亮,马德胜和队员们嚼些干粮充饥后,扔掉负重,一步步走出大山回到大本营。

      有一次,他们回到达驻地扎好帐篷,铺好被子已经是晚上10点了。他们刚睡一会儿就下起了大雨,帐篷外面呼啸的风声在雨中显得格外刺耳,而帐篷就像一叶孤舟在大海中无助地摇摆,让人毛骨悚然。刚刚毕业就进藏工作的新同志第一次经历这样的场面显得不安,马德胜打着手电筒一一安慰大家,给队友们鼓劲,鼓励大家要勇敢地面对野外恶劣的环境,遇对困难要沉着稳定。他的一席话使大家的情绪很快便稳定了下来。

      第二天,游击小分队开展野外剖面测制工作。由于海拔高,天气也比较干燥,队员们行走起来都很吃力。为了节省体力,他们都很少说话。到了中午,一个个队员都被晒得面红耳赤,口干舌燥。马德胜的嘴唇开裂得尤为严重,声音都嘶哑了。但即便这样,他依然耐心地为大家讲解关于地质构造方面的知识,同时拿出草稿纸,在纸上绘图,在纸上用文字讲解。他的这些举动让队员们深受感动,他们的眼眶都湿润了……下山时,队员们走在他的身后,他的身躯在夕阳下,显得是那么的伟岸。

      以人为本  确保安全事故为零

      2012年,贵州省地调院决定由马德胜担任西藏项目队队长,全面主持项目工作。他告别家庭的温暖、放弃对亲人的照料,背起行囊,带领项目队全体队员继续战斗在“生命禁区”。他们每年一去就是七八个月,为的是“找矿立功,报效祖国”。

      众所周知,在高海拔地区开展野外工作,风险因素极高:一是高原病。高海拔地区气压低,含氧量少,如果感冒,就可能出现肺水肿、脑水肿等恶性症状。二是天气多变。高原上一年四季都可以下雪、降冰雹。三是路况复杂。野外地质工作区大多人迹罕至,无路可走,温度较高的夏季,很多平时上冻的地方会融化成烂泥沼泽,汽车很容易陷进去而出不来。马德胜通过对青藏高原复杂多变的气候条件和艰苦恶劣生存环境的分析,并结合可可西里地质队员失踪的教训,认真做好野外地质工作人员的安全保障工作。他从衣、食、住、行、遇险、自救互救等方面进行了细致的安排。同时,每一步每一个环节他都严格把关、适时监控、督促检查,并做到有据可依,真正落实“以人为本,安全第一”,遏制了各种安全事故的发生,保持了西藏项目队连续14年取得安全事故为零的好成绩。

      一次,项目队突然接到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的求救信息,他们的车陷在了距离项目队营地25千米的河道中已经4天了,由于自救无果,他们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到项目队大本营的GPS点后,便派出两个体力较好的同志赶来求援。两位同行从早上9点出发,到下午4点才到达西藏项目队大本营。马德胜知道这个消息后,立刻和队员们前去营救,他们按照GPS点试着向陷车的方向进发,尽管是绕着山脊走,可依然还是免不了陷车,救援不成,先得自救,好不容易才勉强把车从泥潭里拖了出来,由于天色已晚,只好先回大本营,次日再去救援。第二天一大早,马德胜和队员们又驱车前去救援,经过艰难跋涉,终于到达营救地点。

      在救援过程中,车轮卷起冻土下的稀泥巴溅了他一身,但他没有退却,没有叫苦,喊着“1、2、3”号子,拖了一次、二次、三次……终于,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将车拉出了河道。

      2012年7月的一天傍晚,马德胜带领小组成员在返回大本营的途中,突然电台里传来了急促的传呼:“队员郭海在山上工作时出现了头昏,全身浮肿,项目副队长吴滔发现情况危急,已强行把人带回驻地。”听到传呼,马德胜顿时吓出一身冷汗。他来不及细想,当即决定,马上组织人员、车辆护送郭海下山,并带上氧气瓶。

      一路上,前面的车拼命地赶路,后面的车急速追赶。沼泽地、河谷洼地、陡峭山岭,他们已经来不及慢慢选路,车辆之间相互传呼,告知前方路况和方向。车子陷了,众人齐心协力,一声声的呐喊声在传呼机里回响,虽然车辆相隔数里,但这声声呐喊震撼人心,让人热血沸腾。

      天色渐暗,车辆必须在天黑前冲出容易陷车的沼泽地带,前面还有5个沼泽地,他们继续前进,4个、3个……每个人心里都在默数着,驾驶员更是高度紧张。一路疾驰,终于在最后一丝红霞即将退去的时候,全部车辆冲出了沼泽地带,驶向依稀有路的便道。

      通宵达旦的长途奔跑,一夜的无眠,一场千里救援的场景,在藏北拉开!

      藏北的夜晚,寒风肆虐,车辆在黑夜中穿梭。由于路况极差,车子一路颠簸着前进。郭海平躺在车子的后排,旁边的人时时关注着他的状况,氧气管一直插在他的鼻子上。

      焦急和难熬在一夜之间像是经过了一年。兄弟间在患难之时方见真情,他们忘记了无眠的疲倦,没人敢合一下眼,他们怕合眼后留下的尽是遗憾!

      第二天中午,救援车队顺利到达拉萨,他们紧急把郭海送进了西藏军区医院,大家守候在病房外,焦急地等待医生的诊断结果。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半个小时后,医生终于从病房走出来,告诉大家:“这是强烈的高原反应症状,幸好送得及时,不然的话后果不堪设想,在医院治疗几天就能痊愈。”大家终于松了一口气,紧急救援没有耽误病情,没有带来可怕的后果,辛苦的连夜煎熬得到了安慰。

      千里救援行动似乎感召着项目队的每个成员,这样的团结和高效的安排又一次促进了队伍的凝聚力,这样以人为本的救援行动也使项目队员感到无比温暖,项目队显得更加和谐、团结。

      马德胜在艰苦的青藏高原一线,练就了过硬的专业技术和工作本领。在工作中,他刻苦好学、勤于思考、踏实肯干;在管理方面,他知人善用,重视信任,奖惩有度,以身作则。他在年轻职工中树立了学习的榜样,影响和带动了一批有理想、有抱负、有干劲的新生技术队伍。

      他说:“我庆幸选择了地质事业,同时也庆幸贵州地调院选择了我,这是我今生的最大抉择。”在今后的道路上,他将在新的地质理论知识的海洋里皓首穷经,上下求索,为贵州地质事业贡献出全部的青春和力量,书写自己的无悔人生。






    用双脚丈量雪域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