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3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2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贵州省丹寨县南皋乡大簸箕苗寨。资料图片

    “最终的出水温度能达到多少度?热水的含硫量有多高?”贵州省丹寨县南皋乡石桥村的地热井旁,乡党委书记李华急切地向在场专家抛出了问题。

    这眼地热井,每天有60立方米自流热水,但李华心里还是不踏实,他要向来自省里的地热专家请教专业知识。

    “含硫高,并不一定是最好的地热,含适当比例的锶、氡、偏硅酸等微量元素和物质,才是好地热。”对李华的疑问,地热井项目任务承担单位、贵州省有色金属和核工业地质勘查局七总队地质调查院院长袁来耐心解释道。他告诉李华,微量元素含量要等取样化验结果。根据井底水温61度的测井数据推测,最终地面井口的出水温度应该在50度左右。

    李华的心切,自有原因。原来,南皋乡地处四县交界处,农民一直以传统种植业为主,在人均不足3分地里刨食一年,也只能混个温饱。而事实上,南皋拥有着足以令人垂涎的“摇钱树”:石桥村居住着十多户蔡伦的后人,1000多年来一直坚持沿用蔡伦的办法造纸,成为蔡伦造纸术的一个“活化石”,南皋乡也荣获了“中国古法造纸之乡”的美誉。同时,南皋乡还有千年金丝楠林群、三叶虫和贝类古生物化石群、穿洞奇观、大岩脚岩石褶皱景观、大簸箕苗寨等人文景观和自然风景,还有苗族翻鼓节、苗年节、粽子节等传统节日,以及木鼓舞、芦笙舞、板凳舞、山歌、酒歌、姊妹歌、建屋歌等民族歌舞。

    守着“摇钱树”,为啥一直当配角?南皋乡从深层次分析原因:一是接待能力有限,全乡目前还没有一家像样的宾馆,村民自己开的客栈也只有8家,能留住的游客实在太少;二是这里缺少能融入休闲、养生等深度旅游的对接点。从南皋开车十来分钟就能上高速,不到40公里就可到州府所在地凯里市或丹寨县城,很多游客当天来当天走,“留不住客”成了南皋旅游产业深深的痛。

    “守着摇钱树还要过穷日子,我们不该叫南皋,叫‘难搞’更合适!”乡里的人这般自嘲。听了这些话,女乡长龙杰心里又酸楚又不甘。

    为了彻底改变南皋旅游经济不振的现状,丹寨县委、县政府找到了省有色金属和核工业地质局七总队,希望在南皋乡旅游规划区内打出一口地热井,让南皋旅游由原来的来了就走变为进得来、留得住、玩得好、不想走。

    在系统分析研究区域地质资料后,专家认定,黔东南州部分区域挽近期断裂较为发育,带状地热资源仍然具备较为有利的成矿地质条件,需要认真做好基础地质资料研究,调整原来的找地热思路,才能有效找到地热资源。

    按照这一新思路,七总队地质调查院组织技术人员通过调查研究,在丹寨县内圈定了几块地热成矿有利区块。在综合考虑地热成矿条件、旅游资源配套及发展规划等方面因素后,最终决定将丹寨县的第一口地热井定在了南皋旅游景区的核心位置——古法造纸所在地石桥村和大簸箕苗寨的中间,离两个村落均只有百米左右。

    2016年12月20日,幸福泉涌南皋乡,灿烂的笑容在村民脸上绽放。虽然离设计的2300米井深还有800米,但地热井已出现了热水自流,日出水量60立方米、水温38摄氏度。

    记者在现场看到,钻井施工队正在放置井内套管。技术人员介绍,下一步,套管安装完成后就进行抽水试验,若能达到设计的日出水量350立方米的要求,就会在成井工序完成后交付给地方政府。

    “旅游发展规划给南皋乡脱贫致富带来了新气象。”龙杰兴奋地告诉记者。有了这口地热井,南皋的旅游就注入了新动力,村民脱贫致富也多了一个新希望。“以后南皋的旅游不再会是‘难搞’了!”

    蔡伦后人的新希望

    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新疆耕地区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项目组近日联合新疆巴州农科院、巴州富硒产业协会,前往新疆库尔勒香梨研究中心开展技术交流与野外实地考察。

    野外考察 

    交流会上,项目组汇报了库尔勒香梨地质适宜性分析取得的初步进展。一是认识到独特的土壤、水分与气候特点是形成库尔勒香梨独特品质的客观条件;二是查明了香梨种植区地层主要为古元古代灰岩、大理岩,新近系库车组的砂岩、粉砂岩等;三是香梨分北部山前和孔雀河沿岸两大种植区,潮土是优势种植土壤类型;四是查明了香梨中铜、锌、硒等人体必需微量元素含量;五是土壤中铁、锰、镁、钾、钴元素含量高低决定了香梨的独特品质。下一步,项目组将与巴州农科院加强合作交流,继续深化库尔勒香梨地质禀赋条件研究,探索构建基于生态优先的优质土地资源高效利用与区划评价技术方法,促进农产品提质增效。

    新疆库尔勒香梨研究中心主任张锋详细介绍了库尔勒香梨的基本情况。目前,库尔勒香梨是第一批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被誉为“西域圣果”,种植面积46.5万亩,直接产值近20亿元。香梨收入占库尔勒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0%以上,是第一增收产业,因此,库尔勒市又被当地人引以为豪地称为“梨城”。他表示,项目组开展的地质条件与适宜性分析对研究中心正在编制申报的《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促进库尔勒香梨产业发展条例》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成果可以为库尔勒香梨种植提出科学的规划建议,支撑服务巴州林果业高效可持续发展。

    会后,与会人员共同前往库尔勒香梨标准化生产基地进行了实地考察,了解香梨自然生长情况及田间管理技术。

    土地质量调查助力库尔勒香梨科学种植

    长发镇富硒玉米田地。赵 君 摄

    “硒+旅游”“硒+健康”“硒+养生”……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的富硒产业群,成为海伦市脱贫致富的有力新抓手。

    海伦人做梦也没想到,原来自己的脚下就有一座“聚宝盆”。

    经过不懈的坚持和努力,最近,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调中心在黑龙江省海伦市又有新斩获:在成功培育出了远高于市价的富硒大米后,当地又培植出了13种天然富硒农产品。伴随着这一喜讯,当地政府开发“硒+”产业的思路日渐清晰,“硒+旅游”“硒+健康”“硒+养生”……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的富硒产业群,成为海伦市脱贫致富的有力新抓手。

    “以我们的地质调查成果为基础,海伦市发现了一座新的金山银山,不愁打不赢这场脱贫攻坚战!”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调中心主任李志忠兴奋地说。

    李志忠介绍,这座金山银山就是沈阳地调中心在海伦市发现的15万亩天然优质富硒耕地。经过进一步详细调查,富硒耕地中产出的水稻、大豆等13种农产品,也达到或超过了天然富硒农产品的标准。以这一成果为基础,海伦市在长发镇规划建设了万亩天然绿色富硒水稻示范基地,富硒农产品开发有力支撑了当地农民脱贫致富。

    以长发镇长华村为例。2017年,全村以高于市场均价的3.6元/斤销售天然富硒大米83吨,农民累计增加收入59.76万元、人均增加收入562.2元。2018年,绿农瑞丰集团、源晟集团进入长发镇后,以高于水稻市场均价的4.2元/斤收购长华村水稻80吨,累计为全村农民增收67.2万元、人均增收632.2元。在长华村的示范下,海伦市已发展富硒农产品加工企业20余家,生产开发大米、大豆、杂粮、鲜食玉米、马铃薯、蒲公英茶、山产品和干菜、富锶矿泉水、酒类九大类近百个品种的富硒产品。

    资源优势不能白白浪费,海伦市要建成未来的“黑土硒都”!长发镇的成功实践,进一步增强了海伦市政府的信心。

    在沈阳地调中心的支持下,到2018年底,海伦市通过发展“硒+旅游、硒+健康、硒+养生”等产业,在全市形成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富硒产业群的思路日渐清晰,以这一思路为指导在哈尔滨举办的海伦市富硒产业推介会,成功吸引了省内外48家企业的80余位代表参加洽谈投资。

    为适应新的发展形势,沈阳地调中心也出台了新的支持举措。为保证“黑土硒都”的品质,他们建设了海伦市特色农产品产地溯源溯质信息服务平台。在平台上,人们通过二维码可快速获取每块土地的“体检报告”,生产富硒农产品的土壤养分等级、土壤环境健康等级、土壤富硒状况及有益微量元素含量、土壤调查采样点的位置等“体质信息”更直观、更可视化,既为当地政府实施富硒黑土地资源管理、发展“硒+”产业提供了便利,也满足了消费者溯源溯质的需求。

    打造“黑土硒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