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4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27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7月21-23日,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第二批安全生产专项检查组对海南省海口石山野外观测基地及广东省徐闻县流沙港海上作业项目组进行了安全生产专项检查,并亲切慰问了科研一线工作人员。

        项目负责人彭华研究员向检查组介绍了选择距石山活火山口约1公里位置建立野外监测基地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以及基地建设进展,海上作业和安全生产情况。



    检查海口石山地震监测基地作业现场

        检查组对海上作业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情况、培训教育情况、安全保障措施、劳动保障装备配备、海上自救与防火等进行了检查,检查中,着重对海上作业人员如何佩带救生衣、落水救援、拟海上作业船遇到台风、船上发生火灾等进行了应急演练。


    彭华研究员介绍工作项目海上测量成果

    海上逃生演习


    徐龙强书记与船长及船员交流海上作业经验


    检查组与海上作业人员演习后合影

        检查组对该项目组的安全生产情况给予了充分肯定。强调海上作业遇到台风等紧急情况,船长有绝对指挥权,全体作业人员一切行动听从指挥,保障了人员的安全。同时,检查组还对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向项目组提出了意见和建议。要求项目组在摄氏35度以上高温作业时,应适度调整作业时间,做好防暑降温工作,并始终保持全员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意识。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圆满完成今年的海上作业任务。

    地科院力学所对海洋项目开进行安全生产检查

    近期,地调局地质力学所“渤海海峡、台湾海峡、琼州海峡等海域地应力观测与地壳稳定性评价”研究项目组彭华研究员和马秀敏高级工程师一行2人对台湾地区开展了活动断裂与地质灾害调查工作,并与台湾大学建立科研合作关系。

    项目组对台湾地区车笼埔断裂、高雄地区泥火山、池上断裂、大屯火山群等活动构造与地质灾害进行了调查,获得了台湾地区活动断裂分布特征,为台湾海峡跨海通道选址、安全评价提供基础地质资料。

    调查期间,还对台湾大学地质科学系宋圣荣教授进行了访问,参观了其实验室和标本馆,并在交换生、琼州海峡火山研究等方面达成合作共识,为今后科研合作奠定了基础。

     

    image002 

    讨论合作事宜

    image004 

    参观实验室

    image012 

    池上断层试验装置

    image014 

    砂土液化调查

    image016 

    谷关地层调查

    image018 

    谷关地貌调查

    image020

    乌山顶泥火山调查

    image022

    珊瑚礁海岸调查

    照片5h 

    太鲁阁最老地层调查

     
    地质力学所科研人员开展台湾地区活动断裂与地质灾害...

        2015年7月18日,受中国地质考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名誉所长龙长兴研究员邀请,希腊爱琴海大学副校长Nickolas Zouros教授顺访地科院力学所交流访问。
       龙长兴首先对Nickolas Zouros副校长的到来表示欢迎,并向其介绍了我所目前的基本情况。张岳桥主任做了题为“中国大陆新构造与活动构造”的研究进展报告,介绍了在西藏、云南、秦岭等地的新构造与活动构造、活断层方面的最新进展及下一步编图计划。吴中海副主任研究员介绍了目前正在编制的中国活动断裂分布图以及古地震研究情况。侯春堂副所长表达了今后在新构造与活动构造、地质遗迹与地质公园等领域,以及访问学者、研究生交流等方面的合作意向。
        希腊爱琴海大学副校长Nickolas Zouros教授感谢热情接待,介绍了个人研究经历及目前研究方向、希腊爱琴海大学的基本情况等内容,希腊爱琴海海域中岛屿众多,风景优美,但处于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挤压碰撞的地带,活动断裂发育,为地震多发区,希望今后可在地球物理、地质构造与断裂及地质公园等领域开展合作交流。
        交流会后,Nickolas Zouros副校长参观了国土资源部古地磁与古构造重建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应力测量与监测重点实验室、高温高压岩石力学实验室和十三陵应用地球物理实验基地。



    Nickolas Zouros副校长介绍希腊地区活动断层分布

    彭华研究员向Nickolas Zouros副校长介绍地应力测量与监测重点实验室


    Nickolas Zouros副校长参观古地磁与古构造重建重点实验室

    王红才研究员向Nickolas Zouros副校长介绍高温高压岩石力学实验室


    Nickolas Zouros副校长参观十三陵应用地球物理实验基地

    希腊爱琴海大学副校长到地科院力学所进行交流访问


       (本网讯)6 月 12 日 西宁—柴达木盆地—格尔木( 800 公里)

       西宁是青藏铁路的起点。西宁至格尔木段铁路 860 公里 早在 1958 年就开工建设,历时 21 年于 1979 年铺轨至戈壁新城格尔木。 1984 年 5 月,青藏铁路西格段通车。 2006 年 6 月 11 日晚 8 点半 ,当记者与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员彭华和中国地质调查局网站(www.cgs.gov.cn)记者王高峰一行赶到西宁的时候,去往格尔木的最后一趟火车已经发车 1 个多小时了。

       第二天上午 7 点 30 分,在西宁市汽车站辗转租乘一辆桑塔纳出租车,我们开始穿越 800 多公里广袤无垠的柴达木盆地。司机告诉我们,到达格尔木要到下午六点以后。

       车出西宁,一路沿湟水河谷前进。这一段青藏公路与青藏铁路并肩而行,西行经日月山进入牧区,在广阔的草原上渐行渐远,眼前忽然出现一条狭长的水带,走近前水面变得开阔,充盈视野,这就是圣洁美丽的青海湖,被誉为高原的璀璨明珠。青藏铁路与青藏公路在青海湖分道扬镳,铁路沿湖北缘西去,公路从南缘西行过江西沟,翻过 3817 米 的橡皮山,前行 146 公里 就到了柴达木盆地的东大门——茶卡盐湖。茶卡盐湖是一个大型的钠盐矿床,面积有 105 平方公里,储盐量为 4.5 亿吨,具有开采方便,食用价值高的特点。原盐氯化钠含量在 94% 以上,也是青海开发利用时间最早的一个盐湖。据史料记载,在 2000 多年前的西汉时期,这里出产的青盐就已经远销到中国西北部的广大地区。如今,一条铁路支线从青藏铁路延伸至茶卡盐湖,盐湖资源开发已经初具规模,达到年产 80 多万吨。

       过了茶卡镇,就进入了柴达木盆地腹地,地貌呈现出风蚀丘陵的特点,盆底低洼处往往形成许多盐湖和沼泽。蒙语“柴达木”,即“盐泽”之意。柴达木盆为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等山脉环抱,东西长 800 公里 ,南北最宽处 350 公里 ,面积约 20 万平方公里,是我国三大内陆盆地之一。盆地周围的山脉一般海拔 3500 — 4500 米 ,盆地底部海拔 2700 — 3000 米 。盆地中部的沙漠面积不大,只有 9000 平方公里,且分布零散,是由古代洪积、冲积平原起沙而成。据 彭华 老师介绍,柴达木盆地的地质基础是青藏高原上褶皱山地之间的一个古老结晶变质岩地块,沿南北两侧山麓都有深大断裂,这些断裂带使得在周围山地上升时,盆地却不断下陷,不过它也随着青藏高原的整体上升,使其海拔仍然很高,居我国各大盆地之首。大约在二三亿年前,这里还是一个大湖,后来盆地西部上升,使湖面逐渐缩小,留下 5000 多个咸水湖。其中位于盆地中央的察尔汗盐池,是我国最大的钾盐湖,面积约 1600 平方公里,储盐量达 250 亿吨,可供全国人民食用 8000 年之久。盐矿中含食盐 95 %、钾盐 2 %,是我国重要化学工业原料基地之一。贯穿盆地南北的公路,其中有 31 公里 长的路面,就是建筑在察尔汗盐湖的盐盖上。柴达木不仅是盐的世界,而且还有丰富的石油、煤,以及多种金属矿藏,如冷湖的石油、鱼卡的煤、锡铁山的铅锌矿等都很有名,所以享有“聚宝盆”的美称。

       车过香日德镇后,盆地地貌呈现出荒漠戈壁的特征,分布极为辽阔。草色灰黄为主,此前的些许绿意已经荡然无存了。青黑的青藏公路在沙漠腹地蜿蜒如龙,前行 250 多公里低达格尔木市。这时候已经是晚上 8 点半,高原上的太阳还在老高。 (李晓明)



    柴达木盆地地貌

    柴达木盆地:高原聚宝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