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4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3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10月23日,调查队员将“精海3号”无人艇施放到海面。中国地质调查局正在开展的我国重点海岸带综合地质调查中,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与上海大学合作,首次利用无人艇在海南三亚湾海岸带进行综合地质调查。新华社记者 张建松 摄

    新华社上海10月23日电(记者张建松、岑志连)中国地质调查局正在开展的我国重点海岸带综合地质调查中,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与上海大学合作,首次利用无人艇在海南三亚湾海岸带进行综合地质调查。

    根据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需求,上海大学无人艇工程研究院项目团队利用“精海3号”和“精海虹号”无人艇,携带了多波束测深系统、侧扫声呐、浅地层剖面仪、单波束测深仪、ADCP、CTD、水下摄像机等调查设备,在三亚湾东瑁洲岛的东部和北部复杂浅水区,共进行了60多条测线调查,获得大量地质调查数据和影像资料,调查效率显著提升。

    “海岸带是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和大气圈相互作用的交汇地带,调查中需要海陆交接处的各类数据无缝对接。我们传统作业方式是利用小船搭载各类地质调查设备,多名调查人员需要随船或下海调查。由于沿岸水很浅,小船也不易作业。而且调查人员下海的风险大、效率低。”本航次技术负责人、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高级工程师温明明说。

    上海大学无人艇工程研究院是集机械、控制、通信、力学、材料、计算机等相关专业为一体的无人艇专业研究机构,其麾下的“精海”系列无人艇目前已研制到第八代,在我国东海、黄海、南海以及南极罗斯海等海域都进行过实际应用。

    此次出征的“精海3号”长6.28米、宽2.86米、深0.90米,设计吃水0.43米,满载重量2.60吨,续航力大于200海里,采用了高度集成化、模块化的设计理念,各个模块即插即用,能够满足多种海况下的地形测绘、海底勘探、环境监测等任务。

    “精海虹号”是上海大学“精海家族”中最新成员,艇长2.7米,最大航速为6节,续航力约20海里,最大负载0.15吨。具备路径规划、自主导航等功能,可自主完成近岛礁浅水区域地形地貌的测绘以及水文信息的采集。

    在中国地质调查局开展的“北部湾等重点海岸带综合地质调查”项目中,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主要承担了广东、广西、福建和海南等四省区重点海岸带的综合地质调查,海南三亚湾是其中一部分。“精海3号”和“精海虹号”无人艇在完成三亚湾东瑁洲岛近岸海域的全覆盖测量后,还将进行三亚湾近岸的补充调查,此次任务总调查面积约96平方公里。

    10月23日,“精海3号”无人艇在海南三亚湾海岸带进行综合地质调查。中国地质调查局正在开展的我国重点海岸带综合地质调查中,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与上海大学合作,首次利用无人艇在海南三亚湾海岸带进行综合地质调查。新华社记者 张建松 摄

    调查队员将“精海虹号”无人艇施放到海面(10月22日摄)。中国地质调查局正在开展的我国重点海岸带综合地质调查中,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与上海大学合作,首次利用无人艇在海南三亚湾海岸带进行综合地质调查。新华社记者 张建松 摄

    10月23日,搭载无人艇的船只在海南三亚湾海岸带进行综合地质调查。中国地质调查局正在开展的我国重点海岸带综合地质调查中,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与上海大学合作,首次利用无人艇在海南三亚湾海岸带进行综合地质调查。新华社记者 张建松 摄

    调查队员在监测无人艇调查航线(10月22日摄)。中国地质调查局正在开展的我国重点海岸带综合地质调查中,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与上海大学合作,首次利用无人艇在海南三亚湾海岸带进行综合地质调查。新华社记者 张建松 摄

    10月23日,“精海虹号”无人艇在海南三亚湾海岸带进行综合地质调查。中国地质调查局正在开展的我国重点海岸带综合地质调查中,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与上海大学合作,首次利用无人艇在海南三亚湾海岸带进行综合地质调查。新华社记者 张建松 摄

    新华社:我国首次利用无人艇进行海岸带综合地质调查

    2月8日,来自中国、美国、法国、意大利、挪威、日本、印度等国家的33名科学家在香港的招商局码头登上美国“决心”号大洋钻探船,即将奔赴南海执行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第367航次任务,探寻地球海陆变迁之谜。这也标志着我国科学家主导的第三次南海大洋钻探正式拉开序幕。

    此次南海大洋钻探计划在南海北部水深三四千米的深海海底,选取四个站位,往下钻探千余米,钻取南海张裂前夕的基底岩石,揭示南海的成因,揭示“海洋盆地怎样形成”的科学之谜。

    图为“决心”号大洋钻探船停泊在香港招商局码头。新华社记者  张建松摄

     

    我国科学家主导第三次南海大洋钻探

    10月23日,中国地质调查局正在开展的我国重点海岸带综合地质调查中,首次利用无人艇在海南三亚湾海岸带进行综合地质调查。

    图为调查队员将“精海3号”无人艇施放到海面。新华社记者 张建松摄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7年10月24日 第 01 版)

    人民日报:中国首次用无人艇进行海岸带地质调查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24日在中南海紫光阁与第30次南极考察队员座谈时强调,要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决策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弘扬“爱国、求实、创新、拼搏”极地精神,再接再厉,顽强拼搏,推动我国极地科学考察事业不断迈上新台阶。



      4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在北京中南海紫光阁与第30次南极考察队员座谈。 新华社记者 李涛 摄

      张高丽充分肯定了第30次南极考察队取得的显著成绩。他说,全体考察队员在极端艰苦困难的条件下,成功建立了我国第四个南极考察站——泰山站,“雪龙”号船首次实现了环南极大陆航行,开创了我国船舶环南极大陆航行的新航程,胜利完成了各项考察任务。考察期间,还完成对俄罗斯籍遇险客轮乘客的成功救援,为祖国和人民争得了荣誉。在考察队返航途中,还参与了在南印度洋海域马航失联客机的搜寻行动。

      张高丽强调,做好极地科学考察研究工作,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有利于争取与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实现建设海洋强国目标;有利于深化人类对地球气候与环境变化的认知,拓展生存与发展空间;有利于极地资源的科学开发与利用,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30年来,我国的极地科学考察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人类对自然奥秘的探索永无止境,时代赋予我们新的使命。希望全体极地考察工作者进一步明确肩负的历史责任,继续弘扬极地精神,勇于改革创新,大胆探索实践,努力建设海洋强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

      张高丽指出,当前我国的极地科学考察事业正面临实现跨越发展的难得机遇。要进一步提升极地考察能力建设水平,推动极地科考事业向深度和广度拓展。要从精神上、物质上和待遇上关心一线科考人员,吸引更多人才投身科考事业,培育一支作风顽强、业务精湛、能打硬仗的科考队伍。深入开展极地科学考察研究,取得更多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更加广泛地参与国际极地事务,有效争取和维护国家的极地权益。有关部门要继续加强指导、管理和服务,为极地考察事业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保障。



      4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在北京中南海紫光阁与第30次南极考察队员座谈。 新华社记者 李涛 摄



    这是考察队员代表、新华社记者张建松向张高丽赠送南极考察相册。新华社记者 李涛 摄



    推动我国极地科学考察事业不断迈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