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9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1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相关搜索

检索范围:

    张勤

    8月末的哈尔滨凉爽怡人,清风将人们从南方烈日下带过来的酷热与狂躁都赶走了。由中国地质学会主办,岩矿测试技术专业委员会承办,地调局实验测试中心协办的第十届全国地质与地球化学分析学术报告会暨第四届全国地质与地球化学分析青年论坛于8月28日-8月30日在哈尔滨举行,本次会议的主题是“地质、环境与实验测试”。会议收到论文43篇,其中大会特邀报告13人,青年论坛报告30篇。

    中国地质调查局环境监测院张进德教授对我国矿山环境的宏观概况和矿区水土风险现状作了详细分析,介绍了矿区水土污染调查与防治的有效研究方法,并对水土污染防治对策和未来发展提出富有远见和中肯的建议。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李献华研究员阐述了离子探针对锆石/斜锆石定年技术,着重从技术方面介绍了怎么提高精度和准确度,以及怎么提高空间分辨率。地调局实验测试中心沈亚婷副研究员以南京栖霞山铅锌矿区为例,从土壤-植物重金属总量、元素的生物可利用性、食物链模型研究、人体内重金属元素含量等方面详尽分析了铅锌矿区重金属生物地球化学特征,评估了矿区污染给人带来的健康风险,并对污染物在生物链中的传递途径及其人体组织的代谢模式等进行了深入探索。

    加拿大地质分析技术专家邵友彬先生介绍了粉末进样ICP光谱分析技术的新设想、新装置及其在勘察地球化学样品分析中的运用和前景,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粉末进样ICP光谱分析的大门,为有效解决ICP需制备溶液的繁杂前处理问题和实现绿色分析提出了新的思路和值得探索的途径。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察研究所马生明研究员报告的题目是“勘察勘察地球化学与分析测试”,从地球化学家的角度对地质和地球化学样品的选择、样品收集、样品分析提出了要求,并阐述了元素含量、元素形态等多种元素信息在地球化学勘察中的重要作用。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郭冬发研究员从国内、国际标准方法质量控制方案系统介绍了铀、钍、镭的分析方法。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察研究所的张勤研究员介绍了课题组研制的新型气体发生-原子荧光光谱仪和新型固体粉末压片机,前者在仪器耐受酸度、仪器光学系统、低温点火装置等方面实现了改善,后者实现了更大压力下的粉末压片。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林学辉高级工程师介绍了海洋地质实验测试的两大类实验测试对象:海底矿产资源和海洋沉积物,并介绍了相应的实验测试技术。贵州省地质矿产中心实验室郑松高级工程师介绍了贵州省铜仁市优质水资源的调查研究成果,发现了近270多处优质水资源,为贵州省大力发展水资源产业、确保优质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作出重大贡献。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张琳研究员从同位素参考物质的建立、双标准同位素校准,以及同位素标准物质现存问题多方面介绍了稳定同位素标准物质的研制及其在地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在此同时,本次会议成功举办了“第四届全国地质与地球化学分析青年论坛”。该论坛面向40岁以下对的年青科研人员,主要围绕地质与地球化学分析领域的基础和前沿领域展开研究热点、争论的论述,在选题新颖性、前瞻性,参赛者思维活跃性、洞见力和语言表述等方面展开竞赛,恪守公正、公平、公正的原则。通过现场报告和专家无记名评议,评选出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肖志斌获得一等奖;孙晓艳、徐国栋获得二等奖;张世涛、马海萍和汪双双获得三等奖;时磊、于亚辉、陈园园、郭潇潇、李增胜、韩梅、邓晓燕、张向阳、李艳广获得优秀奖。该论坛得到了全国地质与地球化学相关科研单位的广泛关注与积极参与,为我国青年科技人才提供了全面展示科技水平和能力及成就的平台,加速发展、培养、扶持了青年科技人才的成长,推动了我国地质与地球化学分析技术的发展。

    在全国地质分析工作者和中国地质学会岩矿测试技术专业委员会的努力下,全国地质与地球化学分析学术报告会已连续举办了十五年。十五年来,我国地质分析水平已显著提高,年轻地质分析工作者的科研思维和科研能力明显增强,本届青年论坛的科技水平和研究实力大幅度提升,整体科研水平已不逊于国际。他提倡地质科技工作者在日常科研和生产实践中,能发现、思考更多的科学问题,解决科研一线的技术难点,下大力寻找、探索科学与技术的突破口。

    会议期间,举行了中国地质学会第八届岩矿测试技术专业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到会的37名代表踊跃发言,对今后专业委员会的工作提出了许多有益和中肯的建议。第一次专委会对专业委员会的有关事项作出了相应决议,商定了专业委员会第二次全委会的举办时间和地点。

    第十届全国地质与地球化学分析学术报告会暨第四届全国地质与地球化学分析青年论坛的召开,加强了国内与国际学术交流,为推动全国地质与地球化学分析技术的发展、促进地质实验工作者与国家地质工作的紧密结合、发现并培养年轻地质分析家发挥了积极作用。

    来自全国各地的地质、冶金、建材、化工、环境保护等行业研究院所、分析测试中心及中国科学院和高等院校等相关单位、企业等约150名代表参加了大会。

     

     

    第十届全国地质与地球化学分析学术报告会暨第四届全...

    张勤

    “读大学的时候,老师告诉我,分析是地球化学研究的眼睛。自1983年8月从成都地质学院岩矿分析专业毕业后,我一直在物化探研究所中心实验室从事地质分析实验测试技术的研究工作。在超过30年的时间里,我努力将地球化学研究这双‘眼睛’擦得更亮。”在采访中,张勤这样介绍自己。

     

    看起来年轻,语速快,活力四射,这是1962年出生的张勤留给人的印象。

     

    张勤,国土资源部地球化学勘查监督检测中心主任、技术二级岗,凭借对学科发展方向的把握和突出的科研成果,在地质分析尤其是地球化学样品分析领域名气不小。

     

    在他的带领下,实验室学术科研成就硕果累累。尤其是在分析仪器研发、标准物质研制、分析方法技术研究及推广等方面,其成就堪当国际先进水平。

     

    从第一台到世界领先

     

    “可以说,30多年来,我见过、用过地球化学分析的各种仪器。从调试、维修到改造,我都想亲自参与。”

     

    说到分析仪器研发,原子荧光光谱仪算是张勤团队标志性的科研成果。

     

    从1983年第一台气体发生-双通道无色散原子荧光光谱仪的安装调试,到2016年世界领先水平的全自动双通道原子荧光光谱仪的问世,张勤经历与见证了国产原子荧光光谱仪30多年的发展历程,在原子荧光光谱仪(法)的研究领域具有较大影响力。

     

    1983年,物化探所与西北冶金地质研究所合作,成功研制了世界上第一台气体发生-双通道无色散原子荧光光谱仪。张勤负责XDY-1型和WYD-1型仪器生产样机的总调试和XDY-1型双道原子荧光仪第一台样机的性能测试。后来,该仪器由北京地质仪器厂和江苏省宝应无线电厂批量生产,在全国销售约400台,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1985年,张勤带领团队研制了应用低压汞灯新光源测定超痕量汞的新方法。该方法具有检出限低、干扰少、设备简单、经济和便于普及推广等优点,技术和装置售出近200套。1986年起,该方法成为物化探所中心实验室测定痕量汞的常规分析方法,已分析样品十几万件,并被国内100多家实验室广泛应用于科研生产中。

     

    1993年,张锦茂(张勤进入中心实验室后的老师)、张勤等创新提出了“氩氢火焰低温自动点燃分析技术和装置”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彻底改变了氢化物的原子化机理,提高了分析灵敏度,降低了测定检出限,为仪器最终取得突破性进展奠定了基础;成功研发了气体发生-单通道原子荧光光谱仪,性能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该仪器由仪器研制中心产品化,形成了XGY系列气体发生-原子荧光光谱仪,现已生产销售400多台套,在各大分析实验室得到了广泛应用。

     

    2016年,新一代全自动气体发生-原子荧光光谱仪诞生。该仪器拥有20多项专利技术,具有独立知识产权,有望成为世界领先的新一代原子荧光分析仪器。

     

    据张勤介绍,目前,由原子荧光光谱研发团队研究建立的地球化学样品中痕量As、Sb、Bi、Hg、Se、Ge等元素的分析方法,已成为1∶50000地球化学普查、1∶250000地球化学勘查和1∶250000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等地质样品多元素配套分析方法必采用的重要方法技术。

     

    谈及仪器研发,他淡淡一笑。“1996年,我34岁,当实验室副主任,搞仪器研发是被‘逼’出来的。”“其实,最初坚持搞仪器研发,最实际的是为了解决分析应用方面的问题。当时设备落后,能够分析的元素种类并不是很多——努力研发仪器就是为了完成更多元素的分析检测,以争取更多的市场工作量,增加整体收益。”

     

    “但是30多年来,原子荧光光谱(AFS)研发团队一直保持4~6人,至今已研发成功原子荧光系列仪器多套,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20多项。”张勤介绍说。

     

    为样品分析质量监控保驾护航

     

    富硒土地资源是当下农业开发利用的热点,其分布由地质背景和土壤性质决定。

     

    1999年,在中央财政支持下,中国地质调查局开始组织实施全国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并陆续为我国东、中部平原盆地的主要农业产区给出答案。截至2014年底,该项工作完成调查面积188万平方千米,基本覆盖了我国东、中部平原盆地等主要农业产区,获得了我国长期以来最为系统、精度最高的土壤各项元素指标数据3000余万个。

     

    在调查基础上,工作人员从地质地球化学角度系统研究了土壤中有益和有害元素的迁移、转化、富集规律,弄清了这些元素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并对生态环境的变化趋势进行了预警预测研究。截至目前,全国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已系统分析土壤有益、有害元素等各项指标54种。

     

    在实施全国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过程中,张勤承担完成了地质大调查项目“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系列标准物质研制”。该项目研制完成的15个水系沉积物标准物质、12个土壤标准物质、10个生物标准物质,已被批准为国家一级标准物质,在全国地质、环境和食品检测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另外,作为原子荧光光谱仪研发的资深专家,张勤还参加制定了国家标准《GB/T21191-2007原子荧光光谱仪》,行业标准《DZ/T 0130-2006地质矿产实验室测试质量管理规范》中的《DZ/T 0130.4-2006区域地球化学调查(1∶50000和1∶200000)样品化学成分分析》、《DZ/T 0130.5-2006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1∶250000)土壤样品化学成分分析》等,为地质样品分析质量监控保驾护航。

     

    方法研究连结硕果

     

    在分析方法技术研究方面,张勤提出了溶出计时电位法的新定义、新分类及新校正公式,首次研发了COSC法测定痕量元素新的分析方法;提出了测定痕量铊元素新的吸附-解脱体系;提出了测定痕量硒和锗的新分析方法,使常规VG-AFS法测定元素数由4个增加到6个。

     

    1998年,他在国内首先引进“将ICP-OES/MS用于地球化学样品中多元素常规分析”,对ICP-OES/MS在地质实验室的引进推广应用起到了关键性的推动作用,为地质与地球化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他承担完成的地质大调查项目优秀级成果“勘查地球化学样品中测试方法技术和质量监控系统的研究”,以现代大型分析仪器ICP-MS、XRF和ICP-OES为主体,结合其它多种专用仪器与技术,创新提出了地球化学样品76种元素配套方法及分析质量监控系统。该成果已在1∶20万区域化探扫面39元素分析、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54元素分析及76元素地球化学填图计划中得到具体应用,多种分析方法已被全国地质实验室推广采用,取得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该项目成果获2011年度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目前,我国在地球化学样品分析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工作,但相应的标准制订严重滞后。

     

    据悉,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地球化学调查元素配套分析方法标准化研究》已经在张勤主持下有序开展,将制定地球化学调查样品中76种元素配套分析方法。“该项目研究成果将会申报成为地质行业标准,为地球化学样品的分析测试提供技术和标准支持。该系列标准的制定将推动地球化学调查样品分析工作的快速发展。”张勤表示。

     

    独一无二的技术服务

     

    张勤说,中心实验室最大的特点是研究开发的新分析方法和技术全面应用于科研生产中。“我们的实验室面向社会开放,我们最优质高效的地质分析技术服务向社会开放。这恐怕在世界范围内都是独一无二的。”

     

    张勤曾应邀两次在国际会议上做专题发言,在全国地矿行业(地质、冶金、有色等实验室)做专场技术讲座和技术推广也超过上百场次,接待来实验室短期参观、无偿学习的实验室上百家,达上千人次。这些都为“勘查地球化学样品中76元素测试方法技术和质量监控系统的研究”等研究成果及ICP-MS、XRF和ICP-OES等新方法新技术在地矿行业的推广应用,以及推动现代分析技术在国土资源领域的广泛采用做出了贡献。

     

    据张勤介绍,中心实验室除了承担物化探所勘查地球化学专业的各类样品分析外,还大量承担了国家级地质研究所、地质院校所的973、863、行业基金、国家专项等科研项目中各类样品的分析任务;同时,为巴西、哥伦比亚、蒙古、欧盟等完成76元素国际地球化学填图样品分析任务,提供了巨量的优质分析数据,为地质科研做出了显著贡献。

     

    “我是妻子眼中的‘路人甲’。我的时间全部用来做好‘器械销售’、‘技术推广’、‘售后服务’这些角色了。”说到自己的时间分配,张勤有些无奈。

     

    经过53年的发展,如今的中国地质调查局物化探所已建立了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化学分析实验室,拥有许多现代分析设备,如HR-ICP-MS、ICP-MS、ICP-AES、XRF、GC-MS、AAS、AES等;具用76种元素的分析能力;研制了一系列高质量的标准地球化学物质,如土壤、水系沉积物、岩石、植物等,这些标准物质均可用于地球化学填图的分析质量监控工作。

     

    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是一个部门能够持续发展并保持专业领域领先地位的核心动力。中心实验室现有专业技术及管理人员共29人,其中研究员1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5人、高级工程师7人、工程师8人、初级职称4人、技术工人4人。

     

    今日之实力已远非张勤初任负责人时能比。

     

    而他本人先后承担“863计划”、部重点科技公关项目、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和地质大调查项目等10多项,发表论文100余篇,参加编写出版专著4部,参与制定国家标准1项、行业标准2项,获国家专利30多项。

     

    他还入选了“国土资源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工程——科技领军人才”培养计划;获中国地质科学院新华联突出贡献奖。这一切来之不易。在以地质研究和找矿工作为重点的国土资源系统,分析测试专业常被人当作就是为地质和找矿工作提供分析数据的“服务性”专业,因此,在分析测试领域能获得这两个荣誉的比例极低。

     

    “其实,很多引进的仪器,在国内国际的同类实验室中都有。关键在于怎么用创新的思路去用。”张勤说,中心实验室的仪器设备等硬件设施在国内地质分析实验室算不上是最好的,但是中心实验室却做出了许多“第一次”;多种方法技术不仅在地质实验室得到了推广应用,也引领了有色、冶金、石油等其他相关分析实验室的技术发展。原因就在于,中心实验室是立足实际样品的分析需要,创造性地进行新方法新技术的开发,科研与实际生产完美结合——这是中心实验室最显著的特色,也是建设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地球化学分析测试研究中心所必须具备的。

     

    张勤在实验室

    擦亮地球化学研究的“眼睛”


      张勤,男,1962年5月生,四川汉源人,中共党员,二级研究员。自1983年8月从成都地质学院岩矿分析专业毕业后,一直在物化探研究所中心实验室从事地质分析实验测试技术的研究工作。先后承担“863计划”、部重点科技公关项目、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和地质大调查项目等10多项,发表论文100余篇,参加编写出版专著4部,参与制定国家标准1项、行业标准2项,获国家专利三十多项。获得国土资源部科技领军人才、中国地质科学院新华联科技奖等荣誉;科研成果先后获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排名第一),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中国分析测试协会“CAIA奖”二等奖、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成果奖二等奖等奖项7项。先后被国内三所大学聘为研究生导师,已指导硕士、博士研究生9名。

      谢学锦院士曾说过“分析是地球化学研究的眼睛”,而张勤研究员30多年来一直从事地质样品分析的研究和生产工作,努力将地球化学研究的这双“眼睛”擦得更亮。在分析仪器研发、标准物质研制、分析方法技术研究及推广等方面取得了创新性成果,为推动现代分析技术在国土资源领域的广泛采用做出了突出贡献。

      仪器研发——国产原子荧光光谱仪发展的见证人与主要开发者

      从1983年第一台气体发生-双通道无色散原子荧光光谱仪的安装调试到2016年世界领先水平的全自动双通道原子荧光光谱仪的问世,张勤研究员经历与见证了国产原子荧光光谱仪30多年的发展历程,在原子荧光光谱仪(法)的研究领域具有较大影响力。

      1983年物化探所与西北冶金地质研究所合作,研制成功了世界上第一台气体发生-双通道无色散原子荧光光谱仪,张勤研究员完成了XDY-1型和WYD-1型仪器生产样机的总调试和XDY-1型双道原子荧光仪第一台样机的性能测试,该仪器由北京地质仪器厂和江苏省宝应无线电厂批量生产,在全国销售约400台,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1985年研制了应用低压汞灯新光源测定超痕量汞的新方法,具有检出限低、干扰少、设备简单、经济和便于普及推广等优点,该技术和装置售出近200套。自1986年起,该方法就成为物化探所中心实验室测定痕量汞的常规分析方法,已分析样品十几万件,并在国内被100多家实验室广泛应用于科研生产中。

      1993年张锦茂、张勤等创新提出了“氩氢火焰低温自动点燃分析技术和装置”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彻底改变了氢化物的原子化机理,提高了分析灵敏度,降低了测定检出限,为仪器最终取得突破性进展奠定了基础。研发成功了气体发生-单通道原子荧光光谱仪,性能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该仪器由仪器研制中心产品化,形成了XGY系列气体发生-原子荧光光谱仪,现已生产销售了400多台套,在地质等分析实验室得到了广泛应用。

      2016年张勤研究员带领研究团队研发成功了拥有二十多项专利技术、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新一代全自动气体发生-原子荧光光谱仪,该仪器有望成为世界领先的新一代原子荧光分析仪器。

      标准物质研制与标准制订——为地质样品分析质量监控保驾护航

      张勤研究员承担完成的地质大调查项目“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系列标准物质研制”,研制完成了15个水系沉积物标准物质、12个土壤标准物质、10个生物标准物质,已批准为国家一级标准物质,在全国地质、环境和食品检测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参加制定国家标准《GB/T21191-2007原子荧光光谱仪》,参加制定行业标准《DZ/T 0130-2006地质矿产实验室测试质量管理规范》中的《DZ/T 0130.4-2006区域地球化学调查(1:50000和1:200000)样品化学成分分析》和《DZ/T 0130.5-2006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1:250000)土壤样品化学成分分析》。

      分析方法技术研究——保证分析数据科学、准确的技术基础

      张勤研究员提出了溶出计时电位法的新定义、新分类及新校正公式,首次研发了COSC法测定痕量元素新的分析方法;提出了测定痕量铊元素新的吸附-解脱体系;提出了测定痕量硒和锗的新的分析方法,使常规VG-AFS法测定元素数由4个增加到了6个,并在科研生产中推广采用。

      1998年在国内首先引进将ICP-OES/MS用于地球化学样品中多元素常规分析,为ICP-OES/MS在地质实验室的引进推广应用起到了关键性的推动作用,为地质与地球化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承担完成的地质大调查项目优秀级成果“勘查地球化学样品中76元素测试方法技术和质量监控系统的研究”,以现代大型分析仪器ICP-MS、XRF和ICP-OES为主体,结合其它多种专用仪器与技术,创新提出了地球化学样品76种元素配套方法及分析质量监控系统。该成果已在1:20万区域化探扫面39元素分析、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54元素分析及76元素地球化学填图计划中得到具体应用,多种分析方法已在全国地质实验室推广采用,取得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该项目成果获2011年度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张勤研究员正在承担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地球化学调查元素配套分析方法标准化研究”,总经费663万元,该项目研究成果将会申报成为地质行业标准,为地球化学样品的分析测试提供技术和标准支持。

      技术服务——为地质研究提供巨量基础数据

      张勤研究员自1999年至今担任中心实验室主任兼技术负责人,带领和组织中心实验室全体科研人员将研究开发的新的分析方法和技术全面应用于科研生产中,特别是将实验室面向社会开放,为社会各界提供优质高效的地质分析技术服务。中心实验室除了承担本所勘查地球化学专业的各类样品分析外,还大量承担了国家级地质研究所、地质院校所承担的973、863、行业基金、国家专项等科研项目中各类样品的分析任务,以及为巴西、哥伦比亚、蒙古、欧盟等完成76元素国际地球化学填图样品分析任务,提供了巨量的优质分析数据,为地质科研做出了显著贡献。十六年来实验室技术服务总收入1.5亿元,累计产生净效益7000多万元,完全满足实验室的可持续发展。张勤研究员在分析方法的确定、质量监控系统的制定、分析质量的控制和审核以及实验室的全面运行管理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使中心实验室在国内外地质分析行业具有较高的知名度,为地质科研起到了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

      技术推广——积极推动行业进步

      张勤研究员应邀在国际会议上做专题发言两次,在全国地矿行业(地质、冶金、有色等实验室)做专场技术讲座和技术推广近百场次,接待来实验室短期参观、无偿学习培训的实验室达上百家,有千人次。为“勘查地球化学样品中76元素测试方法技术和质量监控系统的研究”等研究成果及ICP-MS、XRF和ICP-OES等新方法新技术在地矿行业的推广应用,以及推动现代分析技术在国土资源领域的广泛采用做出了突出贡献。

      科学研究没有止境,张勤研究员一直满怀激情与创新精神在科研的道路上披荆斩棘,为中国的地质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张勤

    2016年1月25-26日,地科院物化探所在广西南宁成功举办“全国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技术标准培训班”。来自中国地调局发展中心、六大区地调中心、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地科院水环所、岩溶所、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中国地质大学(北京)、31个省(市、区)地质调查院,新疆、青海、西藏地勘局、中国冶金地球物理勘查院等共计 70个单位的250余人参加此次培训,培训由土地地球化学调查工程首席专家成杭新研究员主持。

    土地地球化学调查工作自1999年开展以来,已完成1:2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面积196.62万平方千米。为全力支撑全国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评价方法技术的统一,推进土地地球化学调查工作的有序开展,土地地球化学调查工程特邀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调中心陈国光教授和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杨忠芳教授,就土地地球化学调查评价的总体构思、野外工作方法、数据处理及野外验收的相关要求向参加培训的人员进行了重点讲解;地科院物化探所张勤教授、湖北省地质实验中心叶家瑜教授对土地地球化学调查样品分析过程中需注意的问题做了详细介绍,确保获取高质量的地球化学分析数据;结合具体工作实例,湖南省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院骆检兰介绍了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野外工作方法和原始资料整理的相关要求;广西地调院郑国东主要就南方丘陵地区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评价野外工作方法做了分析。为实现生态环境调查与评价信息化建设,中国地调局发展中心刘荣梅博士讲解了土地地球化学调查评价数据库建设的技术要求。局武汉地调中心廖西蒙处长就预算编制与决算方面的改革和注意事项作了汇报。

    此次培训会的成功举办,为相关科研人员提供了学习交流的平台,为土地地球化学调查工程高质量、高标准的成功推进和2016年各二级项目实施方案的编写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地科院物化探所成功举办全国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技...

    2015729日,根据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塞曼测汞仪升级改造及产业化”设计安排,地科院物化探所仪器研制中心在河北省廊坊市成功召开“塞曼测汞仪技术研讨会”,助力仪器系统技术升级。

    会议介绍了物化探所“汞的勘查地球化学”研究成果以及配套“塞曼测汞仪系列仪器产品”的开发研制对我国地质找矿工作的贡献。会议听取了塞曼测汞仪升级改造及产业化项目研究成果;测汞仪与测汞方法;地震地下流体汞观测;天然气中汞的检测及脱出技术;壤中气汞测量与化探中的应用等多个学术报告。

    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塞曼测汞仪研制和技术改进等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一致肯定了地科院物化探所采用塞曼效应和光偏振技术开发研制的“塞曼测汞仪”具有抗干扰能力强,可测量介质多样的优点。认为该类型仪器操作简单,稳定性较好、灵敏度较高、量程范围宽,仪器的吸收室拆卸方便,易于污染去除的特点是其它测汞仪器所不具备的,可作为推广销售的亮点。专家建议加强仪器的广告宣传,积极向地震、环保、食品监测等领域推广,同时要针对不同应用领域,开发研制不同功能、不同价位的测汞仪器,采用新技术进一步缩小体积、减轻重量,提高仪器的自动化水平。

    会后与会专家参观了地科院物化探所仪器研制中心。中心主任张勤教授介绍了1978年至1980年物化探所开发研制我国第一台塞曼测汞仪并实现产品化的艰难历程;现场为专家演示了2014年最新升级改造后的新型塞曼测汞仪操作使用方法。

    塞曼测汞仪技术研讨助力仪器技术升级
      2015年2月5-6日,物化探所廊坊开元高技术开发公司举办原子荧光光谱仪用户研讨会,共有来自环境监测、质检、疾控、自来水、水文、地质、冶金等不同领域的26家单位实验室的70余人参加会议。

      会上,物化探所中心实验室主任、开元高技术开发公司总经理张勤研究员为到会的分析工作者讲解了气体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仪)的原理及应用;公司销售与技术服务人员就原子荧光仪器的日常维护及常见故障处理做了详细讲解。与会人员就XGY-1011A型原子荧光光谱仪的使用、操作技术进行了交流座谈,参观了公司仪器生产线。

      在研讨会上,张勤研究员着重介绍了最新研发的“全自动间歇式气体发生——氢火焰双通道无色散原子荧光光谱仪”。该新型仪器特点是气体发生采用间歇式的反应模式,外供氢气新技术,系统实现双通道无色散全自动化;创新采用“间歇式反应气体液体自动加入控制系统”、“一种无排放大体积自动快速气体发生装置”、“一种用氢火焰原子荧光光谱仪的外供氢气控制与技术”等自主研发的十八项专利技术,大大提高了仪器的稳定性和测量精度,降低了测定过程中酸的用量和还原剂用量,并实现了砷、锑等元素价态的直接分析。同时,通过过去两年的努力,公司可望在2015年实现对XGY系列原子荧光光谱仪的升级换代,推出拥有完全独立知识产权的,以新专利新技术为核心的“单通道半自动”、“单通道全自动”、“双通道半自动”、“双通道全自动”共四种型号的新产品,以满足不同领域不同类型的需求,为用户提供更大的选择空间。

      与会代表表示,此次研讨学习收获很大,对原子荧光光谱仪的新技术应用与发展前景有了更真切的了解;有的代表表示,廊坊开元高技术开发公司新仪器的研发和生产对原子荧光光谱仪的发展与应用将会开启一个新的局面。




    物化探所廊坊开元高技术开发公司举行原子荧光光谱仪...

    为传承百年地质精神,开启新时代新征程,“第十二届全国地质与地球化学分析暨第十三届全国X射线光谱学术报告会”于2022年10月13日在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成功举办。会议由中国地质学会主办,中国地质学会岩矿测试技术专业委员会、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中国计量测试学会地质矿产分析测试分会承办。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副主任(主持工作)曹黎出席会议,岩矿测试技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罗立强主持会议。 
    曹黎在致辞中表示,党的二十大即将召开,本次大会恰逢其时非常重要,我们要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山东省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全体地质工作者重要回信精神为契机,推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取得重大成果,开创地质事业新篇章。 
    曹黎强调,实验测试技术在地质工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新时代我们要充分把握新需求趁势而上,积极作为。一是持续创新发展实验测试技术体系,为保障能源和战略性矿产安全提供有力支撑;二是努力增强自主创新、技术研发能力,攻克深部地质实验测试技术与方法难点,有力支撑地球深部探测、深海地质探测等重大战略科技攻关。三是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创新生态修复技术、有机污染物测试技术等,探索建立现场快速测试技术与设备体系。四是构建海洋地质实验测试技术方法体系,为建设海洋强国,加快海洋矿产资源开发,推进天然气水合物产业化提供有力技术支撑;五是在组织开展健康地质调查和研究中,探索建立新的实验测试技术方法,有力支撑健康中国战略;六是在探月工程、支撑双碳目标等新需求中,不断探索和拓展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 
    大会邀请了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吴龙华研究员、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罗立强研究员、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魏向军研究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刘菲教授、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林学辉高级工程师、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张勤教授级高工等6位专家作特邀报告,展现了土壤、地下水、海洋、自然资源等研究领域中的国内外科技发展现状与趋势,呈现了地质分析、X射线光谱等分析技术的广阔发展前景,为地质实验测试的未来发展和科技创新注入了新的活力。 
    与此同时,大会还成功举办了“第六届全国地质与地球化学分析青年论坛”,吸引了广大年轻一代地质分析工作者们的广泛兴趣和积极参与。

    本次大会以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主会场,通过线上方式连接全国各分会场和参会代表,来自全国地质、冶金、环境、核工业等行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600余人次踊跃参会。大会在推动全国地质与地球化学分析技术的发展、促进地质实验测试工作、发现培养年轻地质科技人才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 
     

     
    领导致辞 
           
      
     大会特邀报告和青年论坛

    第十二届全国地质与地球化学分析暨第十三届全国X射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