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3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2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2020年5月22日上午,一份“特殊”的《政府工作报告》出现在人大代表们手中,和往年比,薄了不少。

    往年的报告到大会印发时大概是1.95万字左右,今年约1.04万字。篇幅上减了近一半,但分量丝毫不轻。一起来通过词频分析,打开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

    “保”是出现次数最多的词

    “就业”出现39次、“民生“出现21次

    “稳就业、保民生”贯穿整份报告。在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保”是出现频次最高的词,共出现85次。

    李克强总理曾在两会前最后一次国务院常务会上说,“听起来,‘保’好像是一个相对消极的说法,但其实不然。‘六保’针对的都是当前突出矛盾和风险隐患,是直面和克服困难挑战的积极举措。”

    今年报告强调,没有提出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利于引导各方面集中精力抓好“六稳”、“六保”。

    “六保”是今年“六稳”工作的着力点,涉及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

    其中,居于首位的是“就业”。本次报告的1万余字篇幅虽然仅有去年的一半左右,但“就业”一词出现了39次,比2019年的报告还多出现9次,报告起草组成员表示“这可能是历史上第一次”。“民生”的频次也增加了7次。

    到底如何保障就业和民生?报告里给了答案。

    “小微企业”是最常提及的市场主体

    “个体工商户”出现了3次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保障就业和民生,必须稳住上亿市场主体,尽力帮助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渡过难关。”

    在今年的报告中,跟市场主体相关的词里,“小微企业”提及次数最多,总计12次。其中6次为单独提及,还有6次是列入“中小微企业”一词中。足以证明对“小微企业”这一就业主要“容纳器”的重视。

    “个体工商户”出现了3次,在近年的报告中实属罕见。

    “保民生”是“经济”的高度关联词

    “支出”是“政府”的高度关联词

    基于词向量计算词与词之间的关联度,我们得到“保民生”是“经济”的高度关联词,“支出”是“政府”的高度关联词,关联度分别为0.999952912和0.999957323。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守住‘六保’底线,就能稳住经济基本盘”。今年的经济发展,高度与民生挂钩。

    包括“两新一重”建设在内的一系列措施,都突出了民生导向。“发展新一代信息网络,拓展5G应用,建设充电桩,推广新能源汽车”等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支持餐饮、商场、文化、旅游、家政等生活服务业恢复发展”“大力提升县城公共设施和服务能力”“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3.9万个,支持加装电梯,发展用餐、保洁等多样社区服务”“增加国家铁路建设资本金1000亿元”等都是从衣食住行的角度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

    钱从哪里来呢?要靠特殊时期的特殊举措,也要靠政府大幅压减支出。

    今年赤字率拟按3.6%以上安排,财政赤字规模比去年增加1万亿元,同时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这2万亿元全部转给地方,建立特殊转移支付机制,资金直达市县基层、直接惠企利民。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75万亿元。同时,中央本级支出安排负增长,其中非急需非刚性支出压减50%以上,各项支出务必精打细算,要把每一笔钱都用在刀刃上。

    围绕“疫情”这个最大变数

    出现一系列新重点词

    和2019年对比,2020年报告里一个突出的新词就是“疫情”,在今年的报告中出现了31次。

    围绕疫情这一最大“变数”,出现了一系列的新重点词。

    “延”是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一个新词,体现了一系列针对疫情的政策举措:延长全国春节假期;前期出台六月前到期的减税降费政策,执行期限全部延长到今年年底;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所得税缴纳一律延缓到明年;对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应延尽延,等等。

    还有 “供应”“物资”“稳岗”“恢复”等涉及保障人民基本生产生活和社会运转的词,涵盖产业链供应链、广义货币供应量、煤电油气供应,以及应急物资、抗疫物资、医用物资等等。

    回顾过去,报告写了“十分不易、成之惟艰”。

    面向未来,报告写了“留得青山,赢得未来”。

    2020,“临难不避、实干为要”!

    重中之重!今年总理报告有这些关键词

    蓄势待发的“海洋地质九号”。 资料图片
      

    科考队员在南黄海进行二维多道地震测量任务中回收电缆。 资料图片
      

    历时258天,总航程2.5万余海里,近日,凯旋的“海洋地质九号”抵达青岛奥帆中心码头。这艘刚满“一周岁”的调查船,一年时间里经受住了10多场台风的考验,带着我国东海、南海、黄海以及西太平洋海域7个航次的海上调查和科考成果满载而归。
      新速度:试航41天即完成全部检测任务,具备地震测量、地质取样等能力
      “‘海洋地质九号’创造了海洋科考船从入列到生产力完全形成的新速度。”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李金发介绍,“海洋地质九号”隶属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2017年12月28日交付入列,2018年5月首航远赴西太平洋,2018年12月7日完成首年调查科考任务凯旋。
      李金发说,海洋调查船整体水平已成为国家科技实力的重要象征。“海洋地质九号”肩负着引领深海探测国际科学前沿的目标,具备专业地震测量与综合地质地球物理调查能力。他说:“除了开展二维多道地震采集作业,还可以进行多波束、侧扫声呐、浅地层剖面、海洋重力、海洋磁力等常规物探调查作业和地质取样。”
      此前,我国海洋科考船自入列到生产力正式形成一般在半年左右。自2017年12月28日入列以来,“海洋地质九号”通过东海、黄南海两个航次计41天的试航,即完成全部试航检测任务,具备了设计的生产能力,创造了海洋科考船从入列到生产力正式形成的新速度。
      同时,船员通过积极摸索试验,还找到了作业状态下船舶的最佳运行参数,使设计的自持力时间由60天延长到70天,进一步提升了“海洋地质九号”的生产能力。李金发说,“海洋地质九号”探索“充分调研、精准定位、合理选型、通力合作”快速形成生产力的成功实践,为今后我国新的海洋调查科考船建造和快速形成生产力,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新任务:7个航次展开调查,从浅海、近海跨越到深海
      两次试航之后,“海洋地质九号”的调查功能进一步完善和优化,正式开始执行海上调查任务。“海洋地质九号”首席科学家陆凯介绍,“海洋地质九号”配备了国际先进的双缆高分辨地震作业系统,配置了当今国际上最先进的综合导航定位系统、海洋重力和磁力测量系统、单波束和多波束测量系统、浅地层剖面测量系统、大能量电火花震源系统、四波束侧扫声呐测量系统等多套装备,以及深水绞车、A型架等辅助调查设备,具备从海水到海底表层、浅部地层和中深部地层的综合探测能力,极大提升了对深海的调查和观测能力。
      “海洋地质九号”开展了东海和南海试验航次、西太平洋第一航次、南黄海多道地震航次、西太平洋第二航次、东海斜缆采集试验航次和东海宽线地震航次等7个航次的调查任务,在海洋基础地质调查、海域油气资源勘查、深海探测技术应用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
      陆凯介绍,依托“海洋地质九号”,首次开展了西太平洋中比例尺深海地质探测,查明了海底地形地貌特征、底质类型、浅部地层结构等基础地质要素,采获了锰结核样品,发现了深部稀土资源富集特征和规律,获取的沉积物为研究东亚季风、青藏高原隆升、全球气候变化等环境演化科学问题提供了宝贵实物样品。系统开展的南黄海海洋基础地质调查,揭示了南黄海深部构造和地球动力学过程,为解决南黄海构造演化、油气资源调查和地质灾害环境等重大基础地质问题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撑。在东海两个区段获取了高品质宽线双缆地震测量资料,建立了一套宽线地震资料采集、处理、解释技术方法体系,实现了海洋宽线地震勘探技术工程化应用,为海洋油气资源勘探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服务。
      据介绍,“海洋地质九号”还承担了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的共享航次任务,通过船时、航次、数据共享,服务海洋科学考察与研究需求,打造开放、流动的海洋实验平台。“‘海洋地质九号’入列仅一年时间,推动地质调查工作实现了从浅海、近海到深海、远海的延伸。”陆凯说。
      下一步“海洋地质九号”将总结首年运行的经验,持续提升船舶管理和运营水平,不断创造深海进入、深海探测方面的佳绩,为支撑能源、矿产、水和其他战略资源安全保障作出新的贡献。李金发说,“未来随着遥控无人潜水器(ROV)、深拖等深海专业装备的列装,‘海洋地质九号’的作业能力将进一步增强,将更有信心承担完成更多重要的调查任务。”

    人民日报:“海洋地质九号”满载而归

     

         中国、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韩国“亚洲北-中-东部三维地质结构与成矿作用研究” 合作项目第八次工作会议,于2010年6月9日至14日在韩国大田市韩国地球科学与矿产资源研究院成功举行。以李廷栋院士为团长的中国代表团一行11人以及来自俄罗斯、蒙古、韩国的代表共53人参加了会议(哈萨克斯坦代表因故未能与会)。


      此次会议分为工作会议与野外地质考察两个阶段。6月9日上午,会议举行了开幕式,韩国地球科学与矿产资源研究院院长Ho-Wan Chang致欢迎词,中国代表团团长李廷栋院士、俄罗斯代表团团长、全俄地质研究所副所长Evgeny A. Kiselev和蒙古代表团团长、蒙古地质调查局局长 Urtanasan Borchuluun也在开幕式上致辞。中国、俄罗斯、韩国和蒙古的21位代表作了各相关课题、专题的学术报告。


      2010年6月11日下午至14日,与会代表赴韩国南部和济州岛进行野外地质考察。12日大家考察了朝鲜半岛南端的日出(Sunshin Mine)金(银)矿床。该矿围岩为晚白垩世流纹质角砾凝灰岩,矿床受环状破火山口构造控制,矿体产在破火山口的破碎角砾岩带中,矿石品位一般含Au 67克/吨/吨,矿床规模为小型(Au 3.5--5吨)。需要指出的是:本区区域地质特征与我国浙闽火山岩带可以对比,可能为同一个构造—岩浆—成矿带。在浙闽火山岩带中发育有众多的晚侏罗世—白垩纪环状破火山口构造,因此应注意寻找这种相似类型的Au、Ag矿床。


      13日至14日进行了济洲岛火山地质考察。该岛由于四面环海,所以岩石露头良好,沿海岸公路可在不同的考察点观察到具有不同构造形态特征的火山岩类型:有的呈整齐的柱状节理群耸立在海岸边,雄伟壮观;有的呈厚薄不等的层状多达近百层叠露在陡峭的海岸,犹如一部“天书”巨著;有的酷似粗大的“石绳”堆砌在岸边;有的岩块杂乱无章,但偶尔可见火山弹。济洲岛火山岩与我国湛江雷州半岛火山岩和台湾澎湖列岛玄武岩都形成于第四纪中-晚期(78万--1.1万年)。济洲岛是一个火山岛,它的形成是大陆垂向增生、地幔物质上涌直接生成陆地(即,没有陆壳)的典型代表,所以是研究地幔玄武岩岩石学和多种结构构造特征的绝好场所。


      通过这次会议,各国总结交流了2009年6月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召开的第七次工作会议以来的工作成果、存在的问题以及对今后工作的建议。各国代表一致同意将该合作项目的时间延长到2012年,并提出了继续合作、深化研究的内容和扩大研究领域的建议方案,同时认真研讨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解决方案,安排了今后一年半(2010年7月至2011年12月)各课题、专题的“工作日程表”,初步确定了2012年参加第34届国际地质大会展出的成果内容。经过热烈的讨论,各国代表还对会议纪要达成了一致意见,并由各国代表团团长签署了会议纪要。

     

    中国代表团全体成员合影

    与会四国代表合影留念

    中国代表团团长李廷栋院士在开幕式上致辞

     

    中国代表团参加会议

     

    中国代表团团长李廷栋院士与韩国地球科学与矿产资源研究院院长Ho-Wan Chang亲切交谈

     

    各国代表参观中国项目工作组编制的图件

     

    中国、俄罗斯、韩国和蒙古代表团团长签署会议纪要

     

    野外地质考察全体代表合影留念

    亚洲北-中-东部三维地质结构与成矿作用研究合作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