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6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4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杨经绥在国际会议上作报告

    杨经绥在智利开展现代洋壳调查野外工作

    2015年春节期间,杨经绥率团队在智利开展野外工作

    杨经绥与白文吉研究员在俄罗斯乌拉尔野外

    对杨经绥来说,科学研究也如同攀登,心中怀有信念和热爱,付出更多的汗水,才能登上一座座山峰,看到常人无法看到的独特风景。

    2017年11月28日,中国科学院公布2017年院士增选结果,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杨经绥光荣当选。

    杨经绥发现和厘定了我国柴北缘、东秦岭和西藏松多等3条高压/超高压变质带;厘定了东昆仑阿尼马卿和西昆仑库地蛇绿岩组合,为建立高原北部古板块体制的演化作出重要贡献。他建立的“蛇绿岩型(罗布莎型)金刚石”,为世界开启了研究深地幔物质的重要新窗口。

    杨经绥从事地质科学研究已经整整40年。40年里,他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在青藏高原的崇山峻岭中,爬上了数不清的山峰。对他来说,科学研究也如同攀登,心中怀有信念和热爱,付出更多的汗水,才能登上一座座山峰,看到常人无法看到的独特风景。

    从书本到野外

    青藏高原给了他最好的淬炼

    1977年,杨经绥从长春地质学院地质勘探系毕业,分配到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工作。那时的他血气方刚,大学期间系统而刻苦的学习,让他装了满脑子地质学知识。可对地质学研究来说,野外实践尤其重要。刚刚走出校门的杨经绥,最需要的就是到野外一线去历练,把从书本上学到的知识投射到岩石上,真正走进大自然的地质王国。

    这时,青藏高原的群山发来了遥远的呼唤。1978年正是全国铬铁矿会战的尾声,杨经绥参加了西藏藏北东巧铬铁矿和蛇绿岩填图及雅鲁藏布江蛇绿岩和罗布莎铬铁矿调研项目,他第一次来到青藏高原,就与这片大山结下了一生的不解之缘。

    杨经绥无疑是幸运的,青藏高原虽然气候严酷,工作条件艰苦,但其地质的独特性、复杂性,作为野外地质工作的历练场,是再好不过的了。杨经绥满腔热血地投入野外工作中,跑路线、看剖面、填图、写报告,高寒缺氧的环境并没有难住他。这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他的知青经历。入学长春地质学院之前,杨经绥曾在北大荒从事了5年生产劳动。茫茫荒原,天寒地冻,练就了他健壮的体质,馈赠给他勇气和毅力。杨经绥曾说,经历过北大荒岁月,他对任何恶劣的自然条件不再有畏惧感。

    项目负责人白文吉特别器重这个工作勤奋、踏实的小伙子,经常鼓励他,指导他。这让杨经绥很快成长起来,熟练掌握了一项项专业技能。短短几年的时间,他已经从初出茅庐的书生变成能够在野外独当一面的青年地质科技工作者。

    项目结束后,杨经绥从西藏回到北京,但他很快就等来了再上高原的机会。1980年,中国与法国合作开展青藏高原地学研究项目同时,来自全国的地质精英组成了18个青藏高原地质调查分队,准备全面开展高原地质研究。得知这一消息后,杨经绥马上跑去找刚刚被任命为第一分队队长的姜春发。“姜老师,我在西藏东巧铬铁矿区填过图,很喜欢和向往高原工作,也不怕吃苦,让我加入您的团队吧。”杨经绥诚恳而充满期待地说。姜春发对杨经绥的人品和工作态度已有耳闻,痛快地答应了这个主动请缨的年轻人。

    这一去就是5年。杨经绥在人烟稀少的高原,从事东、西昆仑蛇绿岩研究,探索曾经浩瀚的大洋,如今成为莽莽昆仑山的地质构造背景。在旁人看来艰苦而寂寥的工作,杨经绥却说“干得很过瘾”。是啊,昆仑山口、帕米尔、红其拉甫、阿里……光是这些名字,就有种天高海阔的豪迈。几辆车,几个人,带上帐篷、汽油、日用品,一跑就是几个月。最长的一次,他们在野外连续工作8个月。

    在神奇美丽的边疆,杨经绥找到了施展才华的宽广舞台。“搞地质研究,看再多教科书,都不如去野外现场看一看。但光在野外跑,也不行。必须带着思考,带着科学问题跑。”随着对东、西昆仑上这一带了解的加深,杨经绥脑子里产生了一个个地质科学问题,他一边在野外工作,一边寻找问题的答案。

    项目结束时,项目组合作的专著《昆仑开合构造》获得了当年原地矿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姜春发把杨经绥的名字放在了作者中的第二位。“姜老师,我们7个人,我年龄最小,排在第二个不合适吧?”杨经绥一度谦让。姜春发说:“这个排名顺序是按照对项目贡献的大小,而不是年龄大小。”

    走出校园后,杨经绥一脚踏入的野外,就是青藏高原,一晃就是8年。这段时期,杨经绥谦虚地称之为实习阶段。通过“实习”,他加深了对岩石、构造的认识,熟悉了青藏高原的地质环境,增长了见识,为之后的地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披荆斩棘的地学研究利剑,经过淬炼,锋芒初露。

    解密特提斯

    海外留学给了他全球的视野

    1986年,杨经绥被公派留学加拿大,在达霍西大学吉姆霍尔教授的指导下,攻读博士学位。

    早在两年前,霍尔教授就认识了这个来自中国的年轻人。1984年,杨经绥到塞浦路斯参加国际科学钻探培训班。他和来自印度和埃塞俄比亚的两名学生一组进行地质填图、写地质报告,吉姆正是指导老师。杨经绥过硬的基本功和严谨的科学作风让吉姆印象深刻。

    再次见到杨经绥,吉姆问他:“你的论文打算做中国的青藏高原还是塞浦路斯呢?”杨经绥并没有马上回答。他用3个月的时间查阅各种英文文献,了解国际地学界岩石和构造领域的研究情况。当时,关于青藏高原的研究很少,文献多数来自国内。而关于塞浦路斯的研究,前人已经做了很多工作,已经有大量的论文发表,研究比较深入。塞浦路斯拥有全球最经典的古特提斯洋地质遗迹,记录了完整的地质层序和特提斯洋的历史。研究古特提斯洋形成和关闭的过程,有望对地球上大陆和海洋的形成产生新的认识。青藏高原,也是古特提斯洋的一部分。选择塞浦路斯,便于与国际同行之间的交流,也便于导师的指导。而选择塞浦路斯,也意味着必须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取得新的发现,挑战性很强。吉姆认可了他的选择。

    1987年,杨经绥再次来到塞浦路斯。吉姆帮他联系了当地一户人家,让他住在家里面。每天一大早,杨经绥就骑着山地车上山去,一个接着一个地看地质剖面,详细记录地质特征。有一天下山时,山地车速度很快,不小心撞到一道坎,连人带车都飞了出去。杨经绥的膝盖摔破了,山地车也摔坏了。那里距离他住的地方还很远,正发愁怎么回去时,幸好一辆卡车路过,停了车。车上下来一个当地人,在了解了杨经绥的困难之后,答应帮他修车。好心人把杨经绥带到家里,在车库里帮他修好了山地车。“真没想到一个中国年轻人会骑着自行车,在我们国家的大山里辛苦地研究地质,太了不起了。”

    回到住处时,天色已晚。杨经绥远远地望见他借宿那户人家的老妈妈正在门口焦急地眺望。看到杨经绥,她眼泪流了出来,“到了时间还没回来,我担心你出了什么事。”“我没事,就是摔了一跤,车子已经修好了。”杨经绥一边安慰老妈妈,心中一股暖意涌了上来。

    过了段时间,吉姆来检查杨经绥的工作,在看了他的各种记录和成果后,对他野外工作的扎实大加赞扬。反过来,导师严谨的治学态度、科学的培养方式、和善正派的为人,也给杨经绥很多有益的影响。

    杨经绥的博士论文《塞浦路斯古海底构造重建》,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新的认识,得到了学术界的肯定。海外留学生涯,给了他地学研究的全球视野,使他把握到研究领域最前沿的脉动。他的剑,磨得更锋利了。

    毅然返高原

    在我国发现两条超高压变质带

    1994年春节,杨经绥在大洋对岸收到时任中国地科院地质所所长许志琴发给国外留学人员的新春贺信。许志琴在信里说,所里正在与法国合作开展青藏高原研究项目,祖国需要人才,欢迎他们回来参加。

    看到信后,杨经绥思绪万千,激动不已。青藏高原,那是他魂牵梦萦的地方,是他熟悉而热爱的地方。当年,自己还有一些问题没搞清楚,如今增长了知识,回去一定要解开谜题。

    4个月后,杨经绥就坐上了回国的飞机,又从北京直奔东昆仑。那又是一段过瘾的时光,故地重游,杨经绥的眼里却看到了比过去更丰富的东西。同时,他也感受到了团队良好的科研氛围,每个人都很努力、很敬业。“我一直认为,搞科研,一方面要找到兴趣点,另一方面要有良好的团队。许志琴院士带领的青藏高原研究团队,正符合我的期待。更重要的是,我的事业在中国。”于是杨经绥对许志琴说:“我想回来,正式参加你们的项目。”许志琴听了非常高兴。

    杨经绥的选择是正确的。1995年,地质研究所破格评杨经绥为研究员,1996年他开始带研究生,1998年被聘为地质研究所副所长,1999年成为博士生导师。2003年,杨经绥获得中央组织部、人事部、宣传部、教育部、统战部、科学技术部六部委颁发的“留学回国人员成就奖”。2007年,他荣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每一年,杨经绥和同事们都有很长一段时间奔波在青藏高原的野外。他们去的都是人迹罕至的地方,甚至无人区。危险时刻躲藏在他们身边。1997年在可可西里,科研团队突遇暴风雪,温度极低,气压下降,几乎所有人都被强烈的高原反应击倒。到了夜里,一位同事突然昏迷,情况危急,急需输液,可蜷缩在车里,液体怎么也输不进体内。为了挽救同事的生命,杨经绥二话不说,爬到车顶,高举起吊瓶,在凛冽的风雪中站了一个小时,直至同事病情好转。2004年秋天,杨经绥和他的科研小组在野外作业时,不幸遭遇车祸。他受了重伤,断了五根肋骨和一根锁骨。在危难之时,他首先想的是别人,让医生先抢救别的伤员。在敦煌医院重症病房里,他还念念不忘工作。

    就在他们经历艰险的时候,新的发现也悄悄到来了。1996年,杨经绥和同事在柴达木盆地北缘鱼卡发现了榴辉岩,在柴达木盆地北缘都兰发现榴辉岩和含柯石英片麻岩,建立了中国西部一条长350千米的早古生代超高压变质带,开辟了西部超高压变质岩研究的新热点。

    “榴辉岩和柯石英是板块碰撞时在超高压条件下形成的。温度不能太高,压力却要很高。基于当时的发现,我推测我国大陆沿着中央造山带发生过两次碰撞,一次发生在5亿年前,一次在2亿年前。但是推测需要证据来支撑。”杨经绥说。

    2002年,支撑他推测的证据终于被找到了。那年春节期间,杨经绥和同事采用激光拉曼谱方法,对从秦岭取回来的几千个样本进行研究,从中发现典型的超高压矿物——金刚石。秦岭金刚石的发现,为中国西部的超高压变质带延至东秦岭提供了关键性的科学证据。杨经绥等人据此提出了沿中央造山带存在4000千米的早古生代和印支两期超高压变质作用事件的巨型超高压变质带的大思路,在国内外引起了很大反响。柴北缘和东秦岭两条超高压变质带,已被国际超高压权威标注在新的全球超高压变质带分布图上,为推进超高压变质带研究和中国关键构造问题的解决做出重要贡献。

    罗布莎突破

    深地幔研究领跑世界

    杨经绥心里,还有一个谜没有解开。1980年,西藏罗布莎铬铁矿,选矿时选出了金刚石。此事曾轰动一时,多数人不相信,认为地质背景完全不对,不可能出现金刚石。还有几名外国专家专程来考察,认为选出的金刚石是混染的。

    当年,杨经绥和老师白文吉就在罗布莎,亲身经历了这件事。明明就是金刚石!杨经绥意识到,把这件事情研究清楚,将真相大白于天下,有可能会带动重大理论突破。他在心中暗下决心,一定要弥补自己和白老师当年留下的遗憾,重回罗布莎。

    2006年,杨经绥如愿承担了罗布莎铬铁矿研究项目。这一次,他们很快就又发现了金刚石,而且是在原矿石里发现的。可消息传出去,国际地学界依然是一片质疑声。澳大利亚的科学家来了,日本的科学家也来了,要取回样品自己验证。当他们也选出金刚石,在自己的实验室里做微量元素分析后,终于相信了中国科学家的发现。他们就像发现新大陆般惊喜万分,回国后,在各种会议上为罗布莎的金刚石正名。铬铁矿里金刚石等超高压矿物的发现,把过去认识中浅部的地质运动,一下延伸到400公里深。

    过去研究地球深部的运动,都是在实验室里模拟,找不到样品来研究、来证实。如今终于有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岩石,来讲述地球演变的故事。美国一位院士撰写文章指出,杨经绥团队发现的罗布莎型金刚石,或者说蛇绿岩型金刚石,为世界地学界打开了一扇研究深地幔矿物和作用的窗口。2015年,国际地科联批准了国际地球科学研究计划“金刚石与地幔再循环”项目(IGCP-649)。

    杨经绥的全球视野,让他提出全球化的研究思路,即从全球尺度选择不同时代和地区的代表性蛇绿岩,查明金刚石等强还原超高压矿物群在古今大洋岩石圈中的空间展布、赋存状态及其形成和保留机制,探讨和揭示全球不同构造背景的地幔物质组成和深部地质作用。在这一思路指导下,他们的团队得到中国地质调查局和国家基金委支持,分别开展了塞浦路斯特罗多斯、阿尔巴尼亚、缅甸、土耳其和俄罗斯等地的蛇绿岩和铬铁矿调查取样。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研究所地幔研究中心团队通过蛇绿岩型铬铁矿这个窗口,研究地幔过渡带深度的矿物群,探讨铬铁矿的深部成因,为蛇绿岩铬铁矿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目前,我国的研究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和领跑地位,带动了多国科研人员参与合作。杨经绥说:“例如,我们目前与美国、德国、法国和英国科研人员开展广泛和深入合作,每年我们都有研究人员去国外开展地质调查,取回不少样品,进行实验室合作研究,以我为主发表了合作论文。有些国家的科研人员已经用我们提出的研究思路,申请到了科研项目,并且邀请我们为项目指导。”

    2017年,杨经绥带领各国科学家在古巴采集了近3吨蛇绿岩和铬铁矿样品。运用现代高科技分析测试手段,它们可能揭开古加勒比大洋的裂解和关闭历史,同时可以探讨铬铁矿的成因,探讨深地幔矿物和深部物质的循环和侵位。明年,“金刚石与地幔再循环”项目计划去澳大利亚和新加里多尼亚举办研讨会并进行野外调查取样,将首次取得南太平洋小岛上的铬铁矿。杨经绥说:“我们十分期待,来自地球南半球的样品会带来什么样的惊喜和奥秘。”

    40年的科研生涯,杨经绥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里,向着心中坚定的方向一步步攀登。如今,他已经带着一个中国科学家的自豪,登上了深地幔研究的世界高度。但他依然没有松懈,因为更美的风景在更高更远处。

    打开探索深地幔物质的新窗口
      7月20日上午,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组织召开“阿根廷青年科学家来华工作座谈会”,并邀请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交流中心美大处李宁副处长莅临指导。发展研究中心施俊法副主任,局科外部贺颢副巡视员,国际合作处副处长舒思齐、副调研员杨添天,以及发展研究中心向运川副总工程师、科学技术处处长刘志逊等出席了座谈会。会议由局科外部贺颢副巡视员主持。

      施俊法副主任介绍了中心与阿根廷地质调查局合作的总体情况,在中、阿地调局双边合作项目协议下,自2010年开始与阿方联合开展地球化学填图工作。第一期合作项目于2014年完成,取得一系列成果:完成了胡胡伊省1:25万水系沉积物采样、样品测试分析、地球化学数据库建设、地球化学图件编制等工作;圈定了遥感和化探异常22处,初步确定了找矿靶区,并引导中资企业在该区登记探矿权3处。阿方提出希望借助中方技术继续开展阿根廷全境低密度地球化学填图,因此2014年与中国地调局新签项目合作协议,将合作期限延至2019年。目前,第二期合作项目已开展内务肯省低密度地球化学填图试验及萨尔塔幅部分地区1:25万地球化学填图工作。

      向运川副总介绍了阿根廷青年科学家Dolores Alvarez来中心工作进展情况。Dolores Alvarez对有此机会来中国工作向科技部及局和中心表达了衷心感谢,表示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和经验特长,学习中国先进的技术,为促进双边合作做出自己的努力。

      李宁副处长听取汇报后,对局和发展研究中心对国际合作给予的高度重视及开展的各项工作及进展非常满意,详细了解了中心在引进拉美人才开展合作交流方面的需求和建议,并希望局在科技部平台上加强地质调查、环境、资源等领域的国际合作。

      科学技术处和境外研究部为此次座谈会做了精心准备及现场翻译,并进一步探讨了阿根廷专家承担项目任务国内外出差及延续该引进专家计划等事宜。

     

     

    科技部科技交流中心美大处领导到发展研究中心指导工...

    7月20日上午,应局科外部要求,发展研究中心组织召开了“阿根廷青年科学家来华工作座谈会”,并邀请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交流中心美大处李宁副处长莅临指导。发展研究中心施俊法副主任,局科外部贺颢副巡视员,国际合作处副处长舒思齐、副调研员杨添天,以及发展研究中心向运川副总工程师、科学技术处处长刘志逊等出席了座谈会。会议由局科外部贺颢副巡视员主持。
      施俊法副主任介绍了中心与阿根廷地质调查局合作的总体情况,在中、阿地调局双边合作项目协议下,自2010年开始与阿方联合开展地球化学填图工作。第一期合作项目于2014年完成,取得一系列成果:完成了胡胡伊省1:25万水系沉积物采样、样品测试分析、地球化学数据库建设、地球化学图件编制等工作;圈定了遥感和化探异常22处,初步确定了找矿靶区,并引导中资企业在该区登记探矿权3处。阿方提出希望借助中方技术继续开展阿根廷全境低密度地球化学填图,因此2014年与中国地调局新签项目合作协议,将合作期限延至2019年。目前,第二期合作项目已开展内务肯省低密度地球化学填图试验及萨尔塔幅部分地区1:25万地球化学填图工作。
      向运川副总介绍了阿根廷青年科学家Dolores Alvarez来中心工作进展情况。Dolores Alvarez对有此机会来中国工作向科技部及局和中心表达了衷心感谢,表示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和经验特长,学习中国先进的技术,为促进双边合作做出自己的努力。
      李宁副处长听取汇报后,对局和发展研究中心对国际合作给予的高度重视及开展的各项工作及进展非常满意,详细了解了中心在引进拉美人才开展合作交流方面的需求和建议,并希望局在科技部平台上加强地质调查、环境、资源等领域的国际合作。
      科学技术处和境外研究部为此次座谈会做了精心准备及现场翻译,并进一步探讨了阿根廷专家承担项目任务国内外出差及延续该引进专家计划等事宜。

     


     

     

     

    科技部科技交流中心美大处领导到发展研究中心指导工...

    杨经绥,岩石大地构造学家。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1950年6月生于浙江省杭州市,籍贯浙江余杭。1977年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地质勘探系,1992年毕业于加拿大达霍西(Dalhousie)大学获博士学位。国土资源部大陆动力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博士生导师,加拿大Dalhousie大学地质学博士,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项目(CCSD)总地质师和国际大陆科学钻探委员会(ICDP)专家组成员,中国地质学会岩石专业委员会主任和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常务理事。长期从事岩石学结合大地构造学的研究,重点研究青藏高原地体边界、中央碰撞造山带的超高压变质岩石及地幔矿物和地幔动力学。

    首先在青藏高原北部柴北缘鱼卡发现榴辉岩,在柴北缘都兰发现榴辉岩和含柯石英片麻岩,建立了中国西部一条长350 km的早古生代超高压变质带,该发现开辟了我国西部超高压变质岩研究的新热点。2002年在东秦岭北带秦岭群的榴辉岩和片麻岩的锆石中发现微粒金刚石,据此在中国中部确定一条新的早古生代超高压变质带。秦岭超高压变质带的发现,为中国西部的超高压变质带延至东秦岭提供了关键科学证据。据此杨经绥等提出沿中央造山带存在4000 km长的早古生代和印支两期超高压变质作用事件的巨型超高压变质带的大思路。在国内外引起了很大反响,柴北缘和东秦岭两条超高压变质带已被国际超高压权威标注在新的全球超高压变质带分布图上,为推进超高压变质带研究和中国重大关键构造问题解决做出重要贡献。

    杨经绥在青藏高原研究中,建立东-西昆仑阿尼玛卿和库地蛇绿岩的古特提斯板块体制,建立青藏高原北部基本构造格架;对比祁连-阿尔金地体南北早古生代双俯冲带及西藏雅鲁藏布江和喜马拉雅双俯冲带,提出板块双俯冲作用的机制;提出东昆仑德尔尼Cu-Co矿床的海底热液成因等方面做出创新性成果。

    在西藏罗布莎蛇绿岩的铬铁矿中首次发现柯石英、蓝晶石和硅金红石等超高压矿物;在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主孔的超基性岩中发现具有球状外形的Fe-FeO-Fe3O4特殊矿物组合,这些特殊矿物的发现深化了地幔矿物学和地幔动力学的研究。

    负责和参加了十余项国家级、部级和国际合作项目,多次在国际会议上担任召集人和做特邀报告,也多次组织了国内和国际会议。发表论文100余篇,获科协优秀论文奖和国土资源部科技二等奖第一名。2003年获中央组织部、人事部、宣传部、教育部、统战部、科学技术部六部委颁发的《留学回国人员成就奖》。

     
    杨经绥

    近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北京探矿工程研究所海洋钻探取样技术团队,搭载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业治铮”船,在东海海域圆满完成了2020年度高频振动取样器海试和海洋区调柱状取样任务。

    该团队针对海洋区域地质调查需求,为获取更深部的地层信息,进一步攻关砂质底质取样长度短的难题,将取样长度由3米延至4米,并强化与二级项目业务人员对接,根据今年作业海域地层特点,专题制定了钻探取样的技术预案,为海试做了充分准备。

    本次作业设计的22站位柱状取样均由探矿工程所高频振动取样器完成,取样器运行稳定、取样效率高,共获取柱状样品24根、总长度70余米,单筒长度最长4米(满管)、平均长度2.9米,均较2019年(单筒长度最长2.66米,平均长度1.86米)取样效果有大幅度提高。青岛海洋所二级项目和外业负责人认为今年获取的地质样品质量高、长度大,揭示了更多的地层信息,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更丰富的实物地质资料,完全满足海洋地质取样要求。

    本次海试作业的成功,进一步验证了高频振动取样器的适用性和先进性,标志着高频振动取样器已从研发阶段迈入实际应用阶段,进一步提升了探矿工程所支撑服务海洋区调的技术创新能力和装备保障水平。

    探矿工程所圆满完成高频振动取样器海试及海洋区调取...

    摘要:新疆新源县卡特巴阿苏金矿区累计探获金资源量近百吨,规模有望达超大型。矿床的发现证明中亚金腰带东延至我国境内,那拉提一红柳河成矿带具备进一步寻找金矿的条件。

    1.项目概况

    “新疆西天山那拉提东段金铁多金属矿调查评价”、“新疆新源县卡特巴阿苏地区矿产地质调查”属地质矿产调查评价专项下设项目,由新疆地矿局第一区域地质调查大队承担。主要任务是在卡特巴阿苏开展矿产地质调查评价工作,发现新的矿(化)体,评价找矿前景与资源潜力。

    2.成果简介

    卡特巴阿苏金矿床位于哈萨克斯坦一准噶尔板块和塔里木一华北板块之间的那拉提一红柳河缝合带中,属那拉提一红柳河金-铜-镍-铅锌-玉石-白云母成矿带。矿床由2009年开展的1:1万岩屑测量发现。通过后期的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基本查明了矿床规模、赋矿岩性、蚀变及控矿构造等矿床特征。控制金矿化蚀变带长约3.6km,宽15~300m, 豆荚状分布,走向70~110,南倾,倾角 45~72,受北东东向断裂控制。矿床主要产于石炭纪二长花岗岩中,其次产于花岗闪长岩和闪长玢岩脉中,蚀变主要为钾化、黄铁矿化、硅化、黄钾铁矶化和绢云母化(图1),碳酸盐化、孔雀石化和绿帘石化次之。部分矿体可见自然金(图2)。

    矿床圈定金铜矿带共13条,圈定金矿体64条,铜矿体30条。其中I4-①、I3-①号矿体规模较大。I4-①号矿体位于KT6—KT63线间,长2000m,厚5.84m,整体呈不均匀板状,控制最大深度543m。估算金(332+333 )资源量38.61t,平均品位3.11g/t,共生铜资源量3221t,Cu平均品位0.5%。I3-①号矿体分布于KT16— KT63线间,长1800m,厚4.69m,呈不均匀板状,最大控制为斜深313m,估算 金( 332+333 )资源量16.15t,平均品位卡特巴阿苏特大型金矿床的发现证明中亚金腰带东延至我国境内,那拉提一红柳河成矿带具备进一步寻找金矿的条件。通过公益 性地质工作发现矿床并初步评价带动后 期商业勘查投入2亿多元,实现了快速勘钴孔位置及编号图3卡特巴阿苏金矿区51号勘探线剖面查、快速突破。(新疆地矿局第一区域地质调查大队 杨维忠 邢令 陈威 供稿)

    新疆新源县卡特巴阿苏金矿有望达超大型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