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10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09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2019年7月6日-7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召开岩溶生态系统碳氮循环学术研讨会,来自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浙江大学、海南大学和岩溶所的7位专家、研究人员进行了学术报告。

    会上,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蔡祖聪教授做了题为“气候-土壤-植物氮形态契合的生产和生态环境意义”报告,深入阐述了土壤氮循环与气候和植物之间的关系,提出应根据土壤氮转化特点和作物氮素吸收特性合理施用氮肥。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莫江明研究员做了“南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对氮沉降的响应与适应”报告,系统阐述了氮沉降对南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植物多样性、固氮效应和水分的影响。浙江大学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马斌研究员做了“基于网络视角的土壤微生物生态过程”报告,分析了不同气候区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微生物的地理分布模式以及微生物间相互作用对土壤功能的影响。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颜晓元研究员做了“农田氮肥去向的影响因素与高效利用原理”报告,分析了我国氮肥施用的农学价值和环境影响,提出了降低氮肥损失和提高氮肥利用效率管理措施。海南大学热带作物学院伍延正博士作了“不同施肥模式对热区稻菜轮作系统氧化亚氮和甲烷排放的影响”报告,阐述了热区水稻种植条件下如何合理施肥以及温室气体减排。岩溶所李强研究员做了“喀斯特断陷盆地盆-山结构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报告,分析了断陷盆地不同海拔高度土壤微生物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岩溶所朱同彬副研究员做了“岩溶区石灰性土壤氮转化特点”报告,评估了岩溶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氮转化过程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研讨会期间,部分参会专家和老师参观了中国岩溶地质馆和毛村野外试验基地,并就野外试验设计、采样等进行了交流与讨论。

    来自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浙江大学资环学院、海南大学、广西师范大学、桂林医学院、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植保土肥研究所、岩溶所等高校院所50余人参加会议。

     

     

    岩溶所召开岩溶生态系统碳氮循环学术研讨会

    2019年8月27日,按照“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安排部署,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工会在深入分析干部职工“四态”调查问卷的基础上,围绕着工作压力大、亚健康情况突出等问题,邀请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韦义平教授来所开展“幸福人生的10把心理钥匙”心理健康讲座。

    韦义平教授以近年来国家对心理健康方面的政策支持为切入点,通过分析心理、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的生理性差别,解释了心理改变的过程,由此引出幸福与幸福感在心理上的差别,最后给出幸福人生的10把心理钥匙。

    讲座深入浅出,事例生动。大家感悟深刻,互动氛围热烈。大家一致认为,这次讲座有助于正确认识自己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有利于主动调整工作、生活节奏,学会自我调节释放心理压力,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以更加饱满的工作热情,积极投身到今后的工作中。

    岩溶所在所干部职工、派遣人员、学生、司机等百余人参加了讲座。

    岩溶所组织开展心理健康讲座

    2018年9月14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到广西师范大学交流学习。 

    交流学习以座谈的形式进行。广西师范大学纪委书记首先介绍了广西师范大学纪检监察工作的总体情况,然后高度概括总结了做法,即一条主线、两个责任、三项职责、四个机制、五个专项工作、六项日常工作。与会人员就内部巡察、廉政风险点排查与防控、监督的方式、审计、警示教育、廉洁文化、纪检监察人员的考核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细致的交流。

    座谈交流结束后,岩溶所一行到广西师范大学图书馆参观了历代廉洁故事教育展。

    通过此次学习交流,岩溶所有关人员开阔了视野、拓宽了思路、学习了经验,对下一步提升工作业务水平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岩溶所纪委书记以及人事教育处、监察审计处相关人员参加交流。

     

     
     
    岩溶所到广西师范大学交流学习

    岩溶所开展第47个世界地球日活动

    2016年4月22日,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开展了第47个世界地球日活动。来自广西师范大学的50余名师生参观了中国岩溶地质馆,了解了地学科普知识、岩溶科普知识,活动效果良好。

    中国岩溶地质馆是目前我国最早的岩溶科学专业博物馆,是我国首批国土资源科普基地之一。参观者在岩溶馆讲解员的带领下,依次参观了“寰宇地球”、“初识岩溶”、“深入岩溶世界”、“研究前沿”、“岩溶研究史”、“岩溶所发展历程”等六个展厅。参观者通过图文、标本、模型、多媒体和视频等1000余件展品,了解了岩溶地质的形成和演化等岩溶地质科普知识;通过岩溶洞穴3D飞行模拟、矿物连连看游戏等互动体验,畅享了岩溶科学知识的乐趣。

    此次地球日活动,向参观者普及了岩溶科学知识,增强了参观者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倡导绿色简约生活的意识。

    岩溶地质科普宣传活动

    根据安全生产月活动安排,6月20日,岩溶所安全生产管理处对动力学研究室、测试中心的危化品进行安全专项检查。本次检查邀请了广西师范大学化学与药学学院化学实验室教育中心(国家级)主任黄富平教授参与了此次检查。

    本次检查查看了仪器操作室、危化品存储室、高温仪器室、岩溶资料库等,检查中发现对危化品的废液、废渣的处理需要请有资质的专业机构进行回收处理。此外,黄教授交流了实验室危化品管理经验,现场解答危化品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此次检查打破了惯例的检查方式,邀请第三方行业安全生产专家参与检查,进行指导,发现平时发现不了的问题,确保了安全检查实效性。




    岩溶所邀请第三方安全专家进行危化品隐患排查

    6月20日下午,岩溶所特邀广西师范大学化学与药学学院化学实验室教育中心(国家级)主任黄富平教授进行危化品安全培训讲座。分管安全领导张发旺书记、部门负责人、部门安全员、测试中心、动力学研究室全体人员共计61人参加了培训。

    培训中,黄富平教授对危化品安全分类、属性、储存、使用、案例分析等进行了全面讲解,对危化品实验室管理及安全防护进行的进行了特别说明。普及了危化品安全管理与应急处置知识,培训了危化品的安全操作规程和应急处置方法,加深了听课人员对危化品安全知识的理解。

    随后由张发旺书记为大家上了一堂关于新安全法诠释的课。结合所实际,对新安全法的变更之处做了详细诠释,内容丰富具体,加深了广大职工对新安全法的了解,增强了遵法守法意识。

    两个讲座,案例丰富、针对性强,得到了听课职工的一致好评,切实起到了培训、警示的作用。对岩溶所做好职工的安全教育和培训,对切实做好危化品安全管理及安全法宣传起到了促进作用。




    岩溶所开展危化品及新安全法安全专题讲座

    2016年4月22日,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开展了第47个世界地球日活动。来自广西师范大学的50余名师生参观了中国岩溶地质馆,了解了地学科普知识、岩溶科普知识,活动效果良好。

    中国岩溶地质馆是目前我国最早的岩溶科学专业博物馆,是我国首批国土资源科普基地之一。参观者在岩溶馆讲解员的带领下,依次参观了“寰宇地球”、“初识岩溶”、“深入岩溶世界”、“研究前沿”、“岩溶研究史”、“岩溶所发展历程”等六个展厅。参观者通过图文、标本、模型、多媒体和视频等1000余件展品,了解了岩溶地质的形成和演化等岩溶地质科普知识;通过岩溶洞穴3D飞行模拟、矿物连连看游戏等互动体验,畅享了岩溶科学知识的乐趣。

    此次地球日活动,向参观者普及了岩溶科学知识,增强了参观者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倡导绿色简约生活的意识。

    岩溶所开展第47个世界地球日活动
      2015年4月23日,第46个世界地球日活动期间,来自广西师范大学环境学院的47名师生参观了海洋-寨底野外试验基地,该试验基地是中国地调局地科院岩溶所的部级试验基地。

      岩溶地下河系统-广西海洋寨底试验基地位于桂林市东郊,流域面积33 km2,中低山峰丛洼地和峰林谷地地貌。地下河系统结构完整,东西边界为非碳酸盐岩隔水边界,北部为地下分水岭,南部为地下河集中排泄带。系统内明流与暗流相间,多次循环,具有研究岩溶地下含水介质结构和水流运动规律的典型条件,对西南岩溶区具有很好的代表性。基地主要观测和研究内容包括岩溶地下河系统自动化监测技术研究、岩溶地下水循环研究与试验、地下水流动规律与不同介质水流交换机理、地下河系统水质演变机理、地下河系统水资源评价方法、地下岩溶探测技术方法研究。

      来自广西师范大学的师生参观了该基地的三维实体模型、地下河总排泄口、地下河总出水口,了解了该地下河系统的水文地质概况。在岩溶所科技人员的带领下,师生们还观察了可溶岩与非可溶岩的分界线。学生兴趣非常浓厚,求知欲望很强烈,普遍认为在这样一个偏远地方修建起如此设备齐全的研究基地非常有意义。参观期间,当地农民用地下水淘洗农药瓶,学生们非常反感,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保护环境,保护地球资源的责任意识。带队老师表示将带领学生在暑期实习期间继续参观学习,了解更多关于岩溶水文地质的相关知识。本次世界地球日活动顺利举办,科普效果较好。


    岩溶所王喆助理研究员为参观师生介绍基地研究区概况


    参观总出水口


    参观师生合影

    岩溶所举办第46个世界地球日活动

    2019年6月21日,应桂林市临桂区会仙镇党委邀请、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专项课题“岩溶石漠化区地下河水资源化及生态保护研究与示范”参加了会仙湿地党建联盟建设的筹备会。

    会仙湿地是我国最大的岩溶湿地,也是漓江流域最大的喀斯特地貌原生态湿地,被誉为“漓江之肾”,目前已建成广西桂林喀斯特国家湿地公园。为了进一步加强会仙湿地生态环境保护、加快乡村振兴建设进程,桂林市临桂区会仙镇党委组织岩溶所、会仙湿地管理局、桂林理工大学、广西师范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桂林旅游学院等单位,以及与湿地保护有关的各级政府部门共同构建“政府部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地方党组织”的党建联盟,打造湿地管理和保护的组织阵地。

    长期以来,岩溶所与会仙镇在湿地管理和保护方面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在项目申报、资料共享、科研成果转化及科普宣传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积累了丰富经验。此次建设党建联盟,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一项重要举动,将为会仙湿地的全面保护、科学恢复、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岩溶所将在现有野外观测基地和科研项目的支撑下,在水资源高效开发利用、湿地生态保护、湿地景观建设等方面继续推进已有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为广西桂林喀斯特国家湿地公园的合理建设与保护提供技术支撑。

     

     

    岩溶所推进桂林市会仙湿地党建联盟建设

    2018年10月25日,支撑桂林市可持续发展地质调查研讨会在桂林召开。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王研,桂林市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市委副书记白松涛出席会议并讲话。

    王研在会上指出,针对新时期地质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要在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领导下,发挥岩溶地质研究的优势和特色,加强岩溶科技创新,坚持国家地质调查项目平台和国家科技项目平台协调联动,更好地引领支撑岩溶地质综合调查,加快实现由传统地质调查向数量、质量、生态一体调查和空间、资源、环境、灾害等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转变,支撑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实施,精准服务桂林市可持续发展。

    白松涛表示,岩溶所在中国地质调查局的支持下,在桂林开展了系列地质调查研究工作,为推进桂林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信息保障。目前,桂林市面对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这一重大机遇,希望岩溶所在科技创新、自然资源综合调查、生态文明建设、脱贫攻坚等方面为桂林市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撑与服务。

    会上,中国地质调查局向桂林市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赠送了地质调查有关成果图集。《图集》包括自然地理与地质背景、矿产资源与地质灾害、水资源、土地资源、林地和草地资源、地质遗迹和旅游资源等6类29幅图,总结了近年来桂林市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有关调查研究成果,展示了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数量、质量、开发利用状况和可持续利用潜力,为桂林市开展自然资源综合管理、国土空间规划、生态保护与修复提供基础数据。

    会议还介绍了岩溶所联合相关地勘单位共同编制的《桂林市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综合地质调查总体方案》。

    近年来,岩溶所、广西壮族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等单位在桂林市开展了区域地质调查和岩溶地质基础研究,主要取得了八个方面的成果。一是完成42个图幅、19530平方千米1:5万桂林区域地质调查任务,查明了基础地质条件和区域岩溶发育规律,摸清了山水林田湖草自然资源环境的地质背景。二是完成7200平方千米1:5万岩溶水文地质调查工作,发现100多条岩溶地下河,掌握了岩溶地下水资源赋存分布规律和开发利用潜力;实施水文地质钻探50000多米,勘探成井320眼,为100多万人提供了饮用水源。三是完成1:5万环境地质和地质灾害调查面积9000平方千米、岩溶塌陷853处和地质灾害隐患点630处,圈定地质灾害和岩溶塌陷高易发区21个、面积3870平方千米,为城镇规划和贵广高铁等重大工程建设提供了技术指导。四是调查岩溶洞穴3000多处,形成了峰林、峰丛和天坑岩溶地貌理论,为岩溶景观旅游开发和自然遗产申报提供了技术支撑;指导13处洞穴旅游开发,以及桂林喀斯特入选世界自然遗产名录。五是建立了喀斯特峰丛山地脆弱生态系统重建模式,为破解桂林岩溶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瓶颈问题提供了技术途径;建立了10处石漠化综合治理示范区,已在10多个县成功推广应用,年经济效益约600亿元。六是提出了漓江流域侵蚀坡面径流调控和水生态系统修复关键技术,建立了漓江上游水库群防洪实时优化调度决策系统与“水库补水-岩溶防渗-地下蓄水-生态修复”枯水期保水通航模式。七是在桂林建成了“岩溶动力系统与全球变化”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以及“岩溶动力学”、“岩溶生态系统与石漠化治理”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创立了岩溶动力学理论,为有效解决岩溶资源环境重大科学问题提供了理论指导。八是在桂林丫吉、灵川海洋和潮田等地建成了岩溶水文地质、地下河系统水循环等多个科学试验基地,揭示了岩溶地区资源形成机理与环境效应,成为岩溶资源可持续利用与喀斯特生态环境有效保护典型示范区。

    来自中国地质调查局有关部室和直属单位、桂林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11个县、广西壮族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广西壮族自治区地质矿产局和有关直属单位、中科院植物研究所、桂林理工大学、广西师范大学等46家单位的领导、专家参加会议。

      

     
     
    支撑桂林市可持续发展地质调查研讨会在桂林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