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7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1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相关搜索

检索范围:

    为厚实新时代地质青年爱国情怀,激发奋斗之志,近期,中国地质调查局乌鲁木齐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开展了一系列主题为“传五四薪火、谱青春华章”的实践活动。

    第55个“世界地球日”期间,乌鲁木齐中心联合新疆自然资源学会、新疆科协、乌鲁木齐市教育局、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等单位举办“珍爱地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科普宣传活动,广大科技青年向公众普及地质和生态科学知识,提升公众对生态保护的认识。

     

    第29个“世界读书日”期间,乌鲁木齐中心联合乌鲁木齐市九家湾社区、乌鲁木齐市第二十三幼儿园开展读书交流会,广大青年分享心得,交流体会,拓宽了视野,激发了学习热情。

    “五一”国际劳动节来临之际,乌鲁木齐中心与乌鲁木齐中营工派出所举办了篮球友谊赛,双方青年以球会友,努力拼搏,进一步增进了友谊,提升了团队凝聚力。

    “五四”青年节前夕,乌鲁木齐中心举办新时代地质文化宣讲员培训,成立了新疆地质文化馆宣讲员队伍,普及地质知识,传承地质文化,并组织前往乌鲁木齐市“六馆一心”参观见学,激发了广大青年扎根边疆、奉献边疆、建功边疆的热情动力。

    乌鲁木齐中心还积极组织青年志愿服务队开展为民服务志愿活动,为周边冶金街部分失修路段平整路面,方便了驻地群众日常出行。

    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主题实践活动,进一步引导广大青年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新人,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思想和行动自觉,为推动中心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传五四薪火 谱青春华章

    2019年7月18日,2019年中国地理学会(华北地区)学术年会在山西忻州师范学院召开。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杨振京研究员作为特邀专家,作了题为《白洋淀地区多时间尺度气候变化研究》的特邀报告,详细介绍了科研团队在白洋淀的第四纪地质研究工作,深入浅出地讲解了白洋淀地区第四纪、全新世、2000年和现代气候变化的特征,利用粒度、孢粉和地球化学元素等多种指标重建了白洋淀地区晚全新世以来的气候演化序列,并且为雄安新区的建设提出了生态环境方面的思考和建议。研究生和雅杰在分会场5(植被覆盖与人类活动专题)作了题为《内蒙古东南地区中晚全新世气候变化的湖泊沉积记录研究》的专题报告。特邀报告和专题报告受到与会代表的一致好评。

    本次年会会期2天,以“地理空间、人地和谐、绿色发展”为主题,开展了多角度、多视角的地理学术研讨交流。会议邀请了12位专家做大会特邀报告,设置了7个专题,安排了94个专题报告,与会代表们就区域协调与绿色发展、全球变化与地表过程、生态环境优化与自然地理学、全域旅游与经济转型、植被覆盖与人类活动、大数据应用与GIS遥感技术和地理教育教学研究等专题进行了讨论。来自全国28个省(市、区)的78所高校、科研院所、中小学地理专家以及五台山管委会、宁武县委县政府、忻州市教育局等单位的300余名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

    地理学是研究陆地表层自然、人文要素和区域系统的分布格局、变化过程和形成机制的一门基础学科,具有区域性、复杂性、综合性的特点。第四纪地质学是研究第四纪时期环境发展演变的科学,与地理学相互补充,各有所重。随着学科研究的不断深化,地理学与第四纪地质学不断交融,取得长足的发展。中国地理学大会是国内地理学领域专家学者展示研究成果、开展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逢单数年召开区域性的年会,逢双数年则召开全国性的年会。中国地理学大会兼容并蓄、不断进步,已经成为在全国拥有一定影响力的学科大会。

      

    2019年中国地理学会(华北地区)学术年会开幕式

      

    杨振京研究员作大会特邀报告

      

    在读研究生和雅杰在作分会场报告

      

    2019年中国地理学会(华北地区)学术年会合影

      

    2019年中国地理学会(华北地区)学术年会闭幕 

    水环所参加2019年中国地理学会(华北地区)学术年会

    西昌市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安宁河谷平原中部。安宁河谷平原是四川省第二大平原区,区内人口密集,重大工程、基础设施建设集中。目前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的有成昆铁路、京昆高速、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等,还有一批基础设施正在规划建设中。但是受安宁河、则木河活动断裂影响,历史上曾多次发生破坏性地震,加之复杂地质环境条件、强降雨,各类地质灾害十分发育,严重威胁重大工程和城镇规划建设以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近日,为主动服务地方政府防灾减灾、推动地质科普宣传同时落实安全生产活动月要求,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四川西昌等城镇和金沙江下游水电开发区工程地质调查项目联合凉山州国土资源局、西昌市国土资源局、西昌市教育局开展了大型防灾减灾科普培训。

    培训在西昌中学举行,凉山州国土资源系统、教育系统、西昌市各乡镇地质灾害监测员以及学校师生等300余人参加培训。培训采取多媒体讲座的形式,内容包括“地质灾害基本概念”、“国内外典型地质灾害危害”、“西昌市地质灾害特征”、“地质灾害野外识别”、“地质灾害简易监测措施”、“地质灾害临滑前兆特征”、 “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避让措施”等几个方面。结合具体案例,项目组向参培人员介绍了我国在地质灾害领域相关政策法律法规以及各部门应该承担起的相应责任。同时结合西昌市多山地形的特点,从防范和避让地质灾害的角度,采用生动的实例,讲授了在山区如何选择安全地段修建房屋的相关知识。

    西昌市第七中学后山发育规模中等的滑坡隐患,直接威胁学校操场和教学楼。通过此次地质灾害科普培训活动,同学们表示对地质灾害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同时也掌握了地质灾害发生时的科学避难路线。此次科普培训活动也得到了相关媒体的大力支持,凉山州电视台和凉山日报均对此次科普培训进行了相应的报道。

    宣讲培训结束后,成都地调中心向西昌市有关部门赠送了数百册地质灾害宣传手册、挂图。

    凉山日报2018年5月30日第二版对活动进行报道

    成都地调中心野外项目组积极开展地质科普工作

    日前,由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为青岛市中小学海洋节“小海米深蓝实验室”选送的“认识‘可燃冰’海洋科普实验课走入青岛市市南区实验小学,240余名五年级学生有机会近距离了解有关可燃冰的相关知识。

    期间,青岛海洋所科普志愿者孟庆国高工精心设计了实验课程,为孩子们图文并茂地讲解了可燃冰的发现过程、概念、结构组成、形成条件、外观形貌、分布特点及开发方法等基本知识,并指导学生积极动手,利用模型教具,拼插简单分子模型,加深认识可燃冰的主要物质组成;利用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拼装玩具,拼装常见的可燃冰笼型结构,通过直观的展示,让孩子们了解可燃冰结构的微观世界。最后,还指导学生完成了实验报告。讲课期间,同学们认真听讲、积极动手操作,利用模型成功地拼出了可燃冰的主要成分,认识了它们的结构,收获了成功的喜悦。

    此次活动中,青岛海洋所科研人员创新了科普形式,首次加入了互动环节,以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增强了学生们的参与程度,受到了孩子们的喜欢,展现了良好的效果。

    据悉,青岛市中小学海洋节是青岛市教育局和青岛出版集团联合举办的一年一度的连续性活动(目前正在举行第三届),旨在推进青岛市中小学海洋教育全面深入实施,提高中小学生的海洋意识。海洋节活动的对象主要是青岛市中小学尤其是青岛市的海洋特色学校。“小海米深蓝实验室”是青岛市中小学海洋节的系列活动之一,主要邀请青岛市各涉海研究所和高校的海洋专家作为实验导师,走进小学生的课堂,为小学生讲解科普知识。

    青岛海洋所科普工作助力青岛市中小学海洋节

    近日,中国科协办公厅公布2020年全国科普日活动优秀活动表彰名单,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全国科普日大型实景科普直播——走进“云端”实验室活动获得中国科协表扬。

    全国科普日活动期间,青岛海洋所依托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全国海洋科普教育基地、国家自然资源科普基地),紧扣“决胜全面小康、践行科技为民”的主题,联合青岛市科学技术协会、青岛市教育局、青岛水族馆,精心策划和组织了大型实景科普直播活动:走进“云端”实验室,活动通过中国矿业报社Bilibili平台“矿世奇谈”直播间和青岛海洋科普联盟科普直播室面向全网直播。

    活动当天,以自然资源部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吴能友研究员为首的自然资源部天然气水合物重点实验室的14名科研人员,带领观众走入9个天然气水合物子实验室,科技人员通过声、光、电等高科技手段介绍前沿科学知识、展示来自我国海域真实的可燃冰样品、进行可燃冰点燃实验等,让观众跟随科学家对可燃冰有了一个全面透彻的了解,让大家领略了科技的魅力。本次科普活动不仅展示了我国海洋地质调查研究的创新性成果,展示了科学家风采,更引发了广大观众对于海洋科学的兴趣,唤起了大家对于关心海洋和保护海洋的意识与责任。

    中国科协给与的肯定将激励青岛海洋所创作出更丰富多彩的科普作品,将海洋科学知识以更通俗易懂、更有趣的方式普及到广大人民群众中去。

    青岛海洋所成功举办“走进可燃冰实验室”大型实景科普直播活动回看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rWz3PsZJfu1j1JG08JrE8g

     

     

    青岛海洋所成功举办全国科普日活动获中国科协表扬

    2020年9月19日,以“决胜全面小康、践行科技为民”为主题的全国科普日活动在全国范围内同步启动。9月26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与青岛市科学技术协会、青岛市教育局、青岛水族馆联合举办了一场“走进可燃冰实验室”大型实景科普直播活动,活动通过青岛海洋科普联盟科普直播室、中国矿业报社Bilibili平台“矿世奇谈”直播间面向全网直播。

     

    活动当天,以自然资源部天然气水合物重点实验室主任、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海洋矿产资源评价与探测技术功能实验室主任、自然资源部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吴能友研究员为首的科研团队14名科研人员,带领观众走入9个天然气水合物子实验室,介绍前沿科学知识,带大家领略了科技的魅力。

     

    在两位主持人的引领下,观众们从“海洋地学之光”雕塑开始开启了认识可燃冰之旅。吴能友研究员首先介绍了自然资源部天然气水合物重点实验室的定位、研究方向,以及“多学科结合、多尺度融合、直接面向应用”的特色,目前实验室已经发展成为国际上重要的天然气水合物勘探开发研究核心基地之一。吴能友研究员向观众们预告了科技人员将通过声光电等高科技手段揭秘可燃冰、展示来自我国海域真实的可燃冰样品、进行可燃冰点燃实验等参观内容,让观众对接下来的旅程充满期待。

    观众们跟随镜头最先进入的是水合物XRD(X射线粉晶衍射)和CT实验室,孟庆国老师首先通过形象的图片介绍了可燃冰微观晶体5种主要的笼形结构,这5种笼子按照一定的组合方式就形成了可燃冰I型、II型和H型三种典型的晶体结构类型。孟老师用科学小装置展示了光的衍射现象,每种晶体在X射线的照射下,都有形成专属于自己的衍射谱图,就像每个人的指纹一样。科学家就是用XRD仪器作为眼睛,去“观察”可燃冰的微观世界。接下来,李承峰老师用一张人手部的X射线透射光片介绍了医用CT探测人体内部构造的功能,实验室的X-CT也是一样的原理,它利用不同密度物质对X射线吸收能力的差异来探测可燃冰物质内部信息。李老师向观众展示了可燃冰在有孔虫腔体中、沉积物空隙中以及裂缝中分布的CT影像。

     

     

    纯有孔虫壳体介质中甲烷水合物生成前(a)和生成后(b)的微观分布图

     

    甲烷水合物在南海沉积物中生长过程微观分布的CT图像

    在NMR核磁共振实验室,孟庆国老师同样从医用核磁共振检测入手,介绍实验室利用核磁共振成像原理观察可燃冰分解过程。在声学和电学实验室,陈杰老师敲击岩心激发声波展示接收的波信号,赵金环博士用不同浓度的盐水点亮灯泡,这些简单而有趣的小实验帮助观众理解科学家应用超声波和电学成像法探测水合物的技术手段。

    做完声学与电学小实验,最激动人心的时刻来了!李彦龙和孟庆国老师在低温实验室隆重地向大家展示了科学家们千辛万苦从海底采集的可燃冰样品,让大家见到了这位沉睡在海底的“神秘朋友”。除了展示自然条件形成的可燃冰样品,他们还介绍了实验室人工制备和保存可燃冰的方法,并在现场点燃了实验室特地为本次直播活动合成的可燃冰,熊熊火焰在“冰”上“跳舞”的奇观,让人叹为观止!李彦龙老师还用量筒中的沉积物做了水的渗流实验,生动直观地让观众认识到砂质沉积物和泥质沉积物不同的渗透能力,从而理解了在两种储层中开采可燃冰的难易程度。

    点火实验结束之后,主持人带大家来到激光拉曼实验室,郝锡荦博士从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讲起,介绍空气中的氧气和氮气分子的瑞利散射现象,以及光的另一种特殊的散射现象-拉曼效应,正如每个人的指纹是不同的,不同的物质都有属于自己特征的拉曼光谱。正是利用这个原理,科学家用激光照射水合物样品,就可以鉴定水合物的类型。郝博士展示了南海和祁连山水合物样品的拉曼光谱,观众们也可以轻松地鉴别出二者的不同。

     

     

    在低温扫描电子显微镜实验室,孙建业博士向大家展示了低温扫描电镜在水合物实验测试中的应用。同学们熟悉的光学显微镜一般最高能将样品表面放大到几百倍,而扫描电镜则可以放大到几千至上万倍,让科学家细致观察物质的微观表面形貌。我们虽然用肉眼看不到南海岩心样品中的水合物,而在低温扫描电镜下,可燃冰就清晰地呈现在我们眼前了。

    低温扫描电镜下南海水合物微观形貌特征(分散型) 

    在黑暗的深海底部,没有阳光,却繁衍着大量的微生物,孕育着另一片生命的绿洲。在微生物实验室,李晶博士讲解了她培养和研究与甲烷关系密切的微生物-产甲烷菌和嗜甲烷菌的工作,原来研究这些细菌不仅可以深化我们对水合物成藏机理的认识,对它们进行DNA解码还可以为海底生态系统研究提供信息。

    参观到这里,可燃冰的微观探测体验就告一段落了。主持人带领观众来到了冷泉研究室,徐翠玲博士介绍了海底冷泉的概念,冷泉探测标志,如声学剖面上的气泡羽状流、特征生物群落等,向观众展示了海底机器人抓取到的冷泉碳酸盐岩实物样品,冷泉周围生长的巨蛤、贻贝、管状蠕虫、盲虾、毛瓷蟹等生物,主持人代表观众和徐博士探讨了巨蛤能不能吃、为什么海底白色的生物居多等有趣的话题。

    毛瓷蟹和贻贝

    巨蛤

    最后,观众随着镜头来到了地震数据处理中心,徐华宁主任用一段“海洋地质九号”实施地震测量的动画给观众介绍了如何利用地球物理方法快速寻找海底可燃冰藏,他展示了经过处理的赋存可燃冰地层的地震剖面,漂亮的剖面展示了科技人员高超的处理水平,赢得了网上同行的称赞。徐主任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了水合物储层的反射特征,他热情地鼓励观众认真听讲,成为一名水合物地震勘探小专家。

    含水合物储层的BSR剖面

    帅气的陈强博士是从事水合物试开采技术研究的专家,他用动画的形式向大家介绍了水合物开采方面存在的技术难题和破解方法,他自信的话语让我们对未来可燃冰的开发应用充满了信心。

    水平多分支井试采工艺示意图

    本次的“云上参观可燃冰实验室”让观众们行程满满,收获多多,大家走进各种各样的实验室,见识了各种各样先进的仪器设备,跟随科学家为可燃冰做了一个全面透彻的体检,了解了可燃冰是什么物质,可燃冰的结构、性质和形成条件,到哪里寻找可燃冰,用什么样的手段寻找以及怎样安全高效地开采可燃冰等科学知识。活动展示了我国海洋地质调查研究的创新性成果,展现了科学家风采,引发了网友对海洋科学、可燃冰的兴趣,让广大科技爱好者更加了解可燃冰这种新能源,唤起了大家关心海洋,保护海洋的责任感和意识,激发了大家参与探索海洋、建设海洋强国的决心。

    本次活动中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首次在移动端开展移动场景大型科普直播,活动得到了青岛水族馆的大力支持,共吸引5万多观众在线收看,体现了青岛海洋科普联盟的组织力量,为联盟成员合作开拓海洋综合研学实践领域提供了优秀案例。

    青岛海洋所成功举办“走进可燃冰实验室”大型实景科...

    2020年4月19日,为做好以“珍爱地球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主题的世界地球日科普宣传活动,落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需要,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组织了一场特别的“解密可燃冰”科普研学课程网络直播活动,邀请了自然资源部首席科学传播专家、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吴能友研究员主讲《可燃冰-未来新能源》科普研学课程。活动通过中国矿业报社微吼“矿业界”、青岛市广播电视台“蓝睛”APP、快手“小黑马科学”、青岛海洋科技馆海洋科普直播室等平台全网直播,活动吸引了全国多地的大量观众,特别邀请了北京市、河北省兴隆市、云南省昭通市、贵州省六盘水市、江西省赣县以及青岛市的中、小学生在线观看,总收看量达36.8万人次,获得了广泛好评,开创了线上直播科普研学实验的新形式。 

     

    直播活动现场

    本次科普研学网络直播活动以“解密可燃冰”为主题,活动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是吴能友研究员面向全网主讲《可燃冰—未来新能源》的科普报告;随后科研人员现场展示可燃冰样品,进行可燃冰点燃的科学实验,向公众普及海洋地质科学知识;最后吴能友研究员与观众连线互动,回答线上观众问题。

     

     

    微吼“矿业界”直播平台

    在直播间,吴能友研究员首先向观众展示了来自海底表面、海底沉积物、冻土带以及实验室合成的可燃冰样品图像,燃烧着的火焰、微观状态下水和甲烷气体分子组成的笼形晶体模型让观众一下子就理解了它的学名为什么叫天然气水合物。在初识可燃冰后,报告介绍了可燃冰在自然界的分布,其形成的基本条件,以及人类发现和开展可燃冰研究的科学历程,从科学好奇到天然气管道运输的工程需要,再到能源资源需求和环境保护需要,可燃冰研究无论对基础科学发展还是社会应用均有重大意义。

     

     

    青岛电视台蓝睛平台直播

    如此独特的可燃冰,怎么找到呢?吴能友研究员重点介绍了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勘查的方法,科学家根据赋存可燃冰海底的特殊的地貌、生物群落、声波反射等特征,利用海底摄像、声波探测、深潜器观测、海底取样、海底钻探等手段寻找可燃冰。他分享了自己从事可燃冰研究近20年的科研经历,一幅幅工作场景图,一张张笑脸,让观众深深体会到科学家对科学研究的热爱,取得创新科技成果后的自豪之情。

     

     

    快手“小黑马科学”直播频道

    30分钟的科普报告结束后,吴能友研究员走下讲台,和他的科研助手们一起为观众展示了可燃冰科学实验。通过镜头,观众看到了实验台上人工合成的可燃冰样品,以及从大海深处获取的可燃冰样品。据吴能友研究员介绍,在实验室中,可燃冰在常温下浸泡在零下196℃的液氮中,保存时间可以长达几年。实验助手演示了液氮遇水迅速汽化、水瞬间冷凝成冰的有趣物理现象。他们将小块的可燃冰样品和冰块分发到现场的小朋友们手里,让大家观察它们的区别,并通过近景镜头将可燃冰分解的过程展示给线上的观众。

     

     

    现场讲解可燃冰科学知识

    实验的最后一个环节,可燃冰点燃实验,点火器将可燃冰点燃后,现场观众发出惊叹声。吴能友告诉大家,可燃冰能够被点燃主要是它分解以后释放出了天然气,也就是说能够燃烧的其实可燃冰中的天然气。实验帮助观众加深了对可燃冰的科学认识。

    实验结束后,吴能友研究员回到讲台与线上观众互动。观众通过快手、微吼等平台的互动区留言以及现场连线的形式踊跃提问,云南昭通学院的大学生、青岛朝城路小学四年级三班徐紫钰、江西赣县五云小学的李琦老师等通过视频连线互动交流。观众的问题涉及了可燃冰的很多方面,如“可燃冰在陆地常温常压状态下稳定么?”“可燃冰将来可以代替石油和天然气吗?可燃冰最现实的作用是什么?”“不同海域的可燃冰是否相同?可燃冰有哪些用途?”“可燃冰的开采会不会破坏海底的环境?”“农村的孩子怎样才能更容易地获取到可燃冰等地球科学知识”等等。

    视频连线与观众互动吴能友研究员一一解答了观众的提问,他表示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将加大网络传播力度,将海洋科学知识送到全国各地,方便农村的同学收看。未来将继续组织科普基地的科技人员赴江西等地开展科普活动,并希望江西赣县的学生有机会再次来到青岛开展海洋研学实践。

    本次活动是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对线下研学活动的影响,利用信息化手段和网络融媒体平台资源,开展线上研学课程授课的一次创新性尝试,活动更广泛地传播了海洋地质科学知识,让更多青少年体验了可燃冰科学实验乐趣,激发了学生对海洋科学、地质科学的兴趣,提升了学生的海洋资源和环境意识。课程内容丰富,形式生动活泼,令人印象深刻,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科普传播效果。

    本次活动由自然资源科普办公室、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科技外事部、青岛市科学技术协会、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和青岛市教育局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地质出版社、中国地质调查局文献中心、青岛海洋科普联盟承办。活动得到了中国矿业报社、中国地质博物馆、青岛电视台、青岛市市南区教育体育局等单位的大力支持。

    相关链接:

    围绕“可燃冰”主题,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开发了多种科普产品,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科普工作成效显著。共发表10余篇科普文章,出版《揭秘可燃冰-可燃冰知识100问》科普专著,设计制作可燃冰晶体结构模型、可燃冰开采大装置模型等科普教具,开发了可燃冰科普游戏,制作了4部科普视频,研发了海洋地质科普虚拟现实VR系统“可燃冰”模块,开发了“解密可燃冰”特色研学课程。可燃冰主题科普作品参加中国地质调查局科普大赛获一等奖,科学家指导高中生科研小课题研究论文获得“登峰杯”学术作品竞赛省级二等奖,与新华网联合制作的“可燃冰,领跑清洁能源新时代”科普大师谈科普视频节目以及协助中央电视台和中国科协拍摄的“问海夏令营—我是海洋科学演说家”科普真人秀等视频播放量几千万人次,科学家多次赴内陆城市特别是西部地区开展可燃冰知识巡讲和科普献爱心活动,在社会上和行业内引起很大反响。

    “解密可燃冰”研学课程自2018年推出以来,已经接待了来自青岛、江西等地十余个研学团队的综合实践教育活动,课程以“体验式”教学为主,获得学生和老师广泛赞誉,还吸引了来自韩国的中学生、香港的大学生前来体验,成为基地探索科普国际化的先行者。

    青岛海洋所开展世界地球日主题科普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