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11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4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10月15日,由广西桂林市政协主席粟增林任团长的桂林市政协常委视察团到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就“桂林市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情况”专题进行实地视察。视察团听取了岩溶所自然景观资源保育与利用技术研究、可持续发展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情况介绍,参观了中国岩溶地质馆。对岩溶所开展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综合调查,支撑服务桂林市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所做的工作,视察团感到满意。                          

                             

     

     
    桂林市政协常委视察团到岩溶所视察

    2018年5月30日,西安市召开2018年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暨西安优秀科技工作者表彰大会,地调局西安地调中心薛强获西安市青年科技之星荣誉称号。

    薛强,男,1979年6月出生,研究生学历。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高级工程师,任国土资源部“黄土崩滑灾害-陕西延安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基地”负责人,是中国地质调查局突发地质灾害应急处置专家,入选陕西省“三秦学者”张茂省研究员创新团队科研技术骨干。自工作以来主持和参与地调科研项目10余项,发表论文20余篇,合著专著1部、编著1部,参与制定行业标准1项、中国地调局应急预案1项,获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中国地质调查成果二等奖1项。建立了国土资源部“黄土崩滑灾害-陕西延安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基地”;成功预报甘泉县淹土安滑坡,避免了179人伤亡;提出了一套黄土滑坡风险评估技术方法体系;参加编写的行业标准《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调查规范》引领了全国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工作。

    “西安青年科技人才奖”由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于2008年设立,该奖的设立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科技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的一项重要举措。“西安青年科技人才奖”每两年评选一次,旨在为西安市培养一批进入全国乃至世界科技前沿的青年科技人才,激励和引导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在各自学术技术领域中开拓创新,努力进取,鼓励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在西安市经济社会事业发展中脱颖而出,担当重任,为实施“科技兴市,人才强市”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贡献,西安青年科技之星是从西安青年人才奖中推选出的前10名。经过五届评审,已有共有130名同志获得此项荣誉,这些同志中有的进一步获得了陕西省和中国科协青年科技奖,有的经科协推荐已成为西安市政协委员和陕西省人大代表。

    西安地调中心薛强获西安市青年科技之星荣誉称号

    日前,在刚刚结束的科技活动周期间,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国土资源科普基地共接待六个团组近400人参观,安排了三场科普报告、一次学术交流、受邀开展了赴竹岔岛地质考察、滨海一线研学旅行科普项目踏勘活动。活动期间普及了地球科学基础知识,宣传了青岛海洋所海洋地质调查和研究的成果,提高了人们对海洋地质工作意义的认知度,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科技周期间,青岛海洋所国土资源科普基地接待了宁夏路小学、青岛市实验幼儿园、青岛二中分校、中国检验认证集团山东公司、青岛市白蚁防治研究所、青岛市科协等多个团体的参观和访问。在海洋地质科技馆,由研究生、博士后和青年科技人员组成的科普讲解团针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参观者分别进行了讲解,使每一位来访者都能够体会到地球演化的奥秘、了解海洋地质调查研究工作的最新成就、感受蓝色国土的无穷魅力。在天然气水合物实验室,讲解员向参观者介绍了天然气水合物的生成、分布、物化性质、模拟实验、勘探开发方法等内容,丰富的知识满足了大家对“可燃冰”这种新能源的好奇心。

    科普志愿者为来所参观的学生团体做了《石头的故事》、《揭秘恐龙》科普报告,并走进了青岛市第二中学分校课堂,为高一化学兴趣小组师生们开展了《天然气水合物探测与环境效应》科普报告,让他们深入了解了水合物探测的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地质手段,以及水合物分解可能引发的环境效应及应对措施。

    青岛海洋所还与当地政府和相关机构加强合作,向青岛市市南区科技局推介了多个科普报告,其中科普志愿者孟元库博士的《地震》入选进社区报告,受邀参加了市南区2017年科技活动周启动仪式,受聘为青岛市市南区科技使者,接下来的一年时间他将深入社区,义务开展科技咨询和科普知识宣讲。该所王圣洁研究员作为青岛市政协代表提交的《关于创新互联网+共享模式建设岛城海洋特色科普新体系的建议案》得到了高度重视,青岛市相关部门表示将要采纳议案建议,加强青岛市科普资源整合。应用信息技术,将科普资源、需求和管理无缝链接,打造岛城海洋特色科普体系。

    此外,青岛海洋所加强与青岛市第二中学科普需求对接,精心打造了青岛海滨一线海洋地质研学旅行项目。科研人员与二中地理教研组老师组成科考小组,开展了滨海一线实地踏勘工作,并将进一步优化考察路线,完善考察手册,为指导二中高一地质学兴趣小组考察实践活动做好充分准备。

    据悉,本次活动周期间吸引了媒体前来采访,青岛海洋所构造地质专家受青岛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邀请赴竹岔岛实地考察,澄清了“古火山口”地貌的传闻,为公众了解地学科普知识提供了准确的材料,为科普基地建设提供了专业指导。这是青岛海洋所今年第五次协助青岛电视台制作科普节目,通过与电视台的合作,展现了青岛海洋所科学家一流的专业素质,树立了海洋地学科普品牌形象,同时将海洋地质学知识和调查研究成果普及到百姓家,扩大了青岛海洋所在青岛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青岛海洋所2017年科技活动周活动圆满结束

    2016年1月19日,由广西桂林市委副书记石东龙,桂林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徐锋,桂林市政协副主席李文升和桂林市委副秘书长周理胜等组成的慰问组到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对中国科学院院士袁道先进行了春节慰问。

        慰问期间,石东龙副书记与院士在家中进行了亲切交谈。交谈中石东龙副书记代表桂林市委、市政府对袁道先院士长期以来为桂林发展所作出的贡献表示了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并仔细询问了袁道先院士的身体、生活方面的情况,并向他致以新春的祝福。袁道先院士对桂林市委、市政府的关心表示感谢;并就桂林的生态文明建设、岩溶水文地质工作、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等问题谈了自己的一些想法和建议,石东龙副书记认真倾听,不时与袁道先院士交流探讨。

    桂林市委春节前夕慰问袁道先院士

      201337-9日,共青团保定市第十八次代表大会在保定召开,水环地调中心团委出席大会,并担任监票人,完成了委员、代表选举投票的监审工作。

      大会听取并审议了共青团保定市第十七届委员会工作报告;选举产生了共青团保定市第十八届委员会委员43名,候补委员17名;选举保定市出席共青团河北省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代表75名。

      出席本次大会的320名代表由保定市各级团组织选举产生。团省委、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等领导出席大会开幕式,并对全市各级团组织和广大团员青年在我市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中作出的积极贡献给予了充分肯定,要求各级团组织要为青年成长搭好平台,使想干的有机会、能干的有舞台、干好的有前途,让党放心、让青年满意。

      本次大会是水环地调中心团委首次获得选举代表资格出席,表明中心团委工作得到了团市委的肯定和重视,中心团委会每一位委员都深受鼓舞,倍感振奋,极大的增强了做好工作的决心和信心。在中心党委的正确领导下,中心团委将牢记使命,坚定信心,攻坚克难,开拓创新,为中心文化建设、青年成长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水环地调中心出席共青团保定市第十八次代表大会

    中国网讯(记者韩琳) 9月10-11日,“‘一带一路’国际地学合作与矿业投资论坛暨上海合作组织地质青年实践交流营”在古城西安召开。本次论坛是在“欧亚经济论坛”框架下,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和陕西省人民政府依托“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学合作研究中心”(简称“上合地学中心”)共同举办,论坛主题为“推动地学高水平合作,助力矿业高质量发展”。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李金发、西安市政协副主席李佐成出席会议并讲话。

    此次论坛对上合地学中心成立5年来取得的成果表示肯定。在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总体框架下,上合地学中心现已建设成为深化与上合组织国家睦邻友好的重要平台、服务国际矿业投资的桥梁和纽带、国内地学科技创新和国际成果交流的重要一极,以及地学人才与文化交流使者的摇篮和地学领域智库研究的重要伙伴。截至目前,自然资源部及中国地质调查局已与上合组织国家签署了共11份地学合作谅解备忘录,40余份项目合作协议及意向书,为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与上合组织及丝路沿线国家开展实质性地学合作奠定良好基础,取得了明显成效。

    为了进一步推动上合地学中心建设,促进国际地学合作与矿业投资,论坛提出了四点倡议。一是充分发挥上合地学中心的平台作用,不断深化双边、多边地学合作与交流,促进域内国家地质科技创新与发展;二是促进国际矿业投资与产能合作,助推丝路沿线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三是加快域内国家地质矿产信息的共享,适时发布矿业投资信息;四是依托“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学合作研究中心武汉学院”,加大人才培养和文化交流。

     

    中国地质调查局向巴基斯坦地质调查局移交双方联合开展的国家尺度低密度地球化学调查成果资料。(韩琳 摄)

    中国地质调查局向乌兹别克斯坦地质矿产委员会移交双方联合开展的国家尺度低密度地球化学调查成果资料。(韩琳 摄)

    论坛召开期间,中国地质调查局分别向乌兹别克斯坦地质矿产委员会、巴基斯坦地质调查局移交了前期在两国境内联合开展的国家尺度低密度地球化学调查成果资料(低密度地球化学图集)。该成果由双方科研人员联合编制,收集了自2016年以来双方通过野外样品采集、分析测试和数据处理获得的海量地球化学调查数据。这些数据和图件是支撑和服务政府自然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决策最为重要的基础性资料,可广泛应用于地质科学研究、环境监测、矿产勘查、农业规划等领域。

    活动主办方在论坛举办期间还举办了“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学合作研究中心武汉学院”揭牌仪式和“上海合作组织地质青年实践交流营”活动。依托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成立的“武汉学院”,将为上合组织相关国家地学人才培养与交流提供平台,打造上合组织国家地学人才摇篮,实现“上合地学中心”服务上合国家人才发展的初衷。实践交流营活动也将有助于地质青年间增进了解,促进各国地学领域合作的不断深化。

     

    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李金发为“上海合作组织地质青年实践交流营”授旗。(韩琳 摄)

    来自乌兹别克斯坦、蒙古、摩尔多瓦、亚美尼亚、尼日尔、安哥拉、埃塞俄比亚、阿根廷、津巴布韦、摩洛哥、尼日利亚、加纳、柬埔寨、苏丹、约旦、古巴等23个国家地矿机构的领导和科研人员,自然资源部有关司局,中国地质调查局及有关直属单位,地勘单位,地学研究机构,矿业企业,媒体方面代表共计200余人参加了本次论坛。

     

    中国网:“一带一路”国际地学合作与矿业投资论坛在...

    9月10日至11日,2019“‘一带一路’国际地学合作与矿业投资论坛暨上海合作组织地质青年实践交流营”在古城西安召开。本次论坛是在“欧亚经济论坛”框架下,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和陕西省人民政府依托“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学合作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上合地学中心)共同举办,论坛主题为“推动地学高水平合作,助力矿业高质量发展”。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李金发、西安市政协副主席李佐成出席会议并讲话。

    成立5年来,在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总体框架下,中心现已建设成为深化与上合组织国家睦邻友好的重要平台、服务国际矿业投资的桥梁和纽带、国内地学科技创新和国际成果交流的重要一极,以及地学人才与文化交流使者的摇篮和地学领域智库研究的重要伙伴。截至目前,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已与上合组织国家签署了共11份地学合作谅解备忘录,40余份项目合作协议及意向书,为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与上合组织及丝路沿线国家开展实质性地学合作奠定良好基础。

    为了进一步推动上合地学中心建设,促进国际地学合作与矿业投资,论坛提出了四点倡议。一是充分发挥上合地学中心的平台作用,不断深化双边、多边地学合作与交流,促进域内国家地质科技创新与发展;二是促进国际矿业投资与产能合作,助推丝路沿线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三是加快域内国家地质矿产信息的共享,适时发布矿业投资信息;四是依托“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学合作研究中心武汉学院”,加大人才培养和文化交流。

    论坛召开期间,中国地质调查局分别向乌兹别克斯坦地质矿产委员会、巴基斯坦地质调查局移交了前期在两国境内联合开展的国家尺度低密度地球化学调查成果资料——低密度地球化学图集。该成果由双方科研人员联合编制,收集了自2016年以来双方通过野外样品采集、分析测试和数据处理获得的海量地球化学调查数据。这些数据和图件是支撑和服务政府自然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决策最为重要的基础性资料,可广泛应用于地质科学研究、环境监测、矿产勘查、农业规划等领域。

    论坛期间举行了“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学合作研究中心武汉学院”揭牌仪式和“上海合作组织地质青年实践交流营”活动。依托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成立的“武汉学院”,将为上合组织相关国家地学人才培养与交流提供平台,打造上合组织国家地学人才摇篮,实现“上合地学中心”服务上合国家人才发展的初衷。实践交流营活动也将有助于地质青年间增进了解,促进各国地学领域合作的不断深化。

    来自乌兹别克斯坦、蒙古、摩尔多瓦、亚美尼亚等23个国家地矿机构的领导和科研人员参加了本次论坛。

    中国科学报:“一带一路”国际地学合作与矿业投资论...

    9月10日至11日,2019“‘一带一路’国际地学合作与矿业投资论坛暨上海合作组织地质青年实践交流营”在古城西安召开。本次论坛是在“欧亚经济论坛”框架下,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和陕西省人民政府依托“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学合作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上合地学中心)共同举办,论坛主题为“推动地学高水平合作,助力矿业高质量发展”。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李金发、西安市政协副主席李佐成出席会议并讲话。

    成立5年来,在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总体框架下,中心现已建设成为深化与上合组织国家睦邻友好的重要平台、服务国际矿业投资的桥梁和纽带、国内地学科技创新和国际成果交流的重要一极,以及地学人才与文化交流使者的摇篮和地学领域智库研究的重要伙伴。截至目前,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已与上合组织国家签署了共11份地学合作谅解备忘录,40余份项目合作协议及意向书,为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与上合组织及丝路沿线国家开展实质性地学合作奠定良好基础。

    为了进一步推动上合地学中心建设,促进国际地学合作与矿业投资,论坛提出了四点倡议。一是充分发挥上合地学中心的平台作用,不断深化双边、多边地学合作与交流,促进域内国家地质科技创新与发展;二是促进国际矿业投资与产能合作,助推丝路沿线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三是加快域内国家地质矿产信息的共享,适时发布矿业投资信息;四是依托“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学合作研究中心武汉学院”,加大人才培养和文化交流。

    论坛召开期间,中国地质调查局分别向乌兹别克斯坦地质矿产委员会、巴基斯坦地质调查局移交了前期在两国境内联合开展的国家尺度低密度地球化学调查成果资料——低密度地球化学图集。该成果由双方科研人员联合编制,收集了自2016年以来双方通过野外样品采集、分析测试和数据处理获得的海量地球化学调查数据。这些数据和图件是支撑和服务政府自然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决策最为重要的基础性资料,可广泛应用于地质科学研究、环境监测、矿产勘查、农业规划等领域。

    论坛期间举行了“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学合作研究中心武汉学院”揭牌仪式和“上海合作组织地质青年实践交流营”活动。依托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成立的“武汉学院”,将为上合组织相关国家地学人才培养与交流提供平台,打造上合组织国家地学人才摇篮,实现“上合地学中心”服务上合国家人才发展的初衷。实践交流营活动也将有助于地质青年间增进了解,促进各国地学领域合作的不断深化。

    来自乌兹别克斯坦、蒙古、摩尔多瓦、亚美尼亚等23个国家地矿机构的领导和科研人员参加了本次论坛。

    科学网:“一带一路”国际地学合作与矿业投资论坛召...

    910-11日,2019“‘一带一路’国际地学合作与矿业投资论坛暨上海合作组织地质青年实践交流营”在古城西安召开。本次论坛是在“欧亚经济论坛”框架下,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和陕西省人民政府依托“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学合作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上合地学中心”)共同举办,论坛主题为“推动地学高水平合作,助力矿业高质量发展”。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李金发、西安市政协副主席李佐成出席会议并讲话。

    论坛对上合地学中心成立5年来取得的成果表示肯定。在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总体框架下,中心现已建设成为深化与上合组织国家睦邻友好的重要平台、服务国际矿业投资的桥梁和纽带、国内地学科技创新和国际成果交流的重要一极,以及地学人才与文化交流使者的摇篮和地学领域智库研究的重要伙伴。截至目前,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已与上合组织国家签署了共11份地学合作谅解备忘录,40余份项目合作协议及意向书,为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与上合组织及丝路沿线国家开展实质性地学合作奠定良好基础,取得了明显成效。

    为了进一步推动上合地学中心建设,促进国际地学合作与矿业投资,论坛提出了四点倡议。一是充分发挥上合地学中心的平台作用,不断深化双边、多边地学合作与交流,促进域内国家地质科技创新与发展;二是促进国际矿业投资与产能合作,助推丝路沿线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三是加快域内国家地质矿产信息的共享,适时发布矿业投资信息;四是依托“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学合作研究中心武汉学院”,加大人才培养和文化交流。

    论坛召开期间,中国地质调查局分别向乌兹别克斯坦地质矿产委员会、巴基斯坦地质调查局移交了前期在两国境内联合开展的国家尺度低密度地球化学调查成果资料(低密度地球化学图集)。该成果由双方科研人员联合编制,收集了自2016年以来双方通过野外样品采集、分析测试和数据处理获得的海量地球化学调查数据。这些数据和图件是支撑和服务政府自然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决策最为重要的基础性资料,可广泛应用于地质科学研究、环境监测、矿产勘查、农业规划等领域。

    论坛期间举行了“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学合作研究中心武汉学院”揭牌仪式和“上海合作组织地质青年实践交流营”活动。依托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成立的“武汉学院”,将为上合组织相关国家地学人才培养与交流提供平台,打造上合组织国家地学人才摇篮,实现“上合地学中心”服务上合国家人才发展的初衷。实践交流营活动也将有助于地质青年间增进了解,促进各国地学领域合作的不断深化。

    来自乌兹别克斯坦、蒙古、摩尔多瓦、亚美尼亚、尼日尔、安哥拉、埃塞俄比亚、阿根廷、津巴布韦、摩洛哥、尼日利亚、加纳、柬埔寨、苏丹、约旦、古巴等23个国家地矿机构的领导和科研人员,自然资源部有关司局,中国地质调查局及有关直属单位,地勘单位,地学研究机构,矿业企业,媒体方面代表共计200余人参加了本次论坛。

    “一带一路”国际地学合作与矿业投资论坛在西安召开

    2019年7月31日-8月1日,由云南省政协原副主席、九三学社云南省委原主委曾华,九三学社中央常委、社会服务部部长徐国权,云南省政协常委、副秘书长、九三学社云南省委专职副主委解丽平等组成的古生物化石调研组就罗平生物群开展专项调研。曲靖市委常委、市委统战部部长张长英,曲靖市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曲靖市委主委周智鸥,罗平县委书记吕品红等参加调研。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张启跃研究员、周长勇高级工程师、刘伟博士应邀参加。

    调研组先后考察了罗平生物群国家地质公园化石采场、游客接待中心、罗平生物群野外基地标本陈列馆和展厅。在随后座谈会上,罗平县委副书记李四荣汇报了罗平生物群国家地质公园建设及化石保护情况;张启跃研究员汇报了罗平生物群的研究成果及科学价值。自然资源部首席科学传播专家苏德辰研究员也应邀参会,他用“震撼”两个字表达他考察罗平生物群的感受,强烈呼吁加大罗平生物群的科普宣传工作。

    通过考察,调研组认为应加大罗平生物科普价值的挖掘,让更多人了解罗平生物群。曾华建议各方通力合作,把罗平生物群申报成世界地质公园。

     

    罗平生物群3号采场

     
     
    成都地调中心专家应邀参加罗平古生物化石群专项调研

        2011年4月22日,在第42个“世界地球日”到来之际,国土资源部和重庆市政府联合举行“重庆——中国温泉之都”授牌仪式,国土资源部副部长、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长汪民出席会议并授牌。重庆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谭栖伟、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道先、中国工程院院士卢耀如、中国工程院院士郑绵平、中国工程院院士多吉、国土资源部地环司司长关凤峻、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王学龙、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象变化司巡视员郭亚曦、国家发改委气候司副巡视员孙桢、天津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杨金海、福州市政协副主席郑建闽,以及国土资源部有关司局同志,重庆市有关部门和有关区县负责同志参加授牌仪式。

        汪民副部长在讲话中提到,今年第42个世界地球日,主题是“珍惜地球资源,转变发展方式”。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繁衍的唯一家园,地球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传统发展模式在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同时,也带来资源过度消耗和环境污染破坏的问题。我国地域辽阔,资源总量大,种类全,但人均占有量小,禀赋总体不高。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加快推进,资源的需求刚性上升,资源的供给刚性制约,供需矛盾日益尖锐。特殊的国情和特定的历史阶段,对我国转变资源利用和管理方式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

        汪民强调,今年将“世界地球日”主题确定为“珍惜地球资源,转变发展方式”目的就是希望唤醒全社会的关注,凝聚全社会的共识,共同携手行动起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升级,保护好我们的地球,守护好我们的家园。实现地球资源的有续利用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珍惜地球资源,转变发展方式就要求我们坚定不移地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一主题和转变发展方式这条主线,不断提高国土资源的保障水平,切实以资源结构调整来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以资源利用效率的提升促进经济发展效益的提升,以资源利用方式的转变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大力推进地热等可再生能源调查的调查和利用工作,不断优化能源资源消费结构,对促进节能减排,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保护地球资源环境有着重大意义。地热是清洁的可再生能源,我国地热资源丰富,具有广阔的开发和利用前景。国土资源部开展中国温泉之都(城、乡)命名活动,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合理开发利用地热这一清洁能源,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促进低碳经济发展。

        汪民指出,重庆地热资源得天独厚,温泉的开发历史非常悠久,温泉的文化底蕴非常深厚,依托地热资源优势,重庆提出了打造“温泉之都”的战略目标,相继制订和实施了“五方十泉”、“一圈百泉”、“两翼多泉”的发展规划,已经取得明显成效。温泉已经成为重庆的城市名片之一。相信中国温泉之都的定位将对重庆进一步发掘深厚的温泉特色文化,打造现代化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特色产业,推动区域低碳经济发展起到更加积极的推动作用。

    汪民副部长发表讲话

    汪民副部长授牌,重庆市国土房管局张定宇局长接牌

    王学龙副局长出席授牌仪式

     

    汪民副部长出席“纪念第42个世界地球日暨重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