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5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09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5月11日,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西南地质科技创新中心)(简称“成都地调中心”)主任、党委副书记率队赴自然资源部第四海洋研究所(简称“海洋四所”)调研,就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中国-东盟国际合作交流等工作,与海洋四所所长、副所长等同志进行了座谈交流。

    会上,海洋四所对成都地调中心一行表示欢迎,并介绍了海洋四所的人才队伍建设及科技工作进展,重点介绍了四所在创新平台建设、东盟国家合作、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海洋大数据应用等方面的工作进展。

    李军同志对海洋四所的热情接洽表示感谢,同时指出,中国与东盟国家山水相连,民心相通,要统筹开展陆上和海上的地学合作,打造“陆海相通”的合作格局。海洋四所的“中国-东盟国家海洋科技联合研发中心”,与成都地调中心的“中国-东盟地学合作中心”地域相同、领域互补,可作为双方合作的良好抓手。

    双方一致认为,要贯彻落实好中央外交方针政策,基于东盟平台,在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联合研究、人才培训等方面紧密合作,共同推动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双方还就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达成共识。

    成都地调中心主任助理张巨华、办公室、科技处、东南亚和南亚地质调查合作中心有关同志参加调研。

    座谈会现场

    介绍海洋四所规划

    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西南地质科技创新...
      125日,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调中心副主任丰成友带队一行4人赴塔吉克斯坦共和国驻华使馆,与塔吉克斯坦新任驻华大使达夫拉特佐达举行密切会谈。

    会上,丰成友介绍了西安地调中心和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国际地学合作研究中心概况,以及近年来西安地调中心与塔吉克斯坦地质总局的合作进展及主要成果。他指出,中塔两国山水相连,睦邻友好,高层互访频繁,为中塔两国地学领域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础。近年来,通过西安地调中心与塔吉克斯坦地质总局的不懈努力,双方在塔吉克斯坦帕米尔地区取得了丰硕的合作成果。而在与塔吉克斯坦接壤的中国新疆发现的大型、超大型矿床对中塔双方在塔吉克斯坦帕米尔地区的地质工作有积极指导意义。丰成友表示希望中塔双方能够在深化已有合作基础上,积极扩大合作区域,拓展合作领域,促进高效务实合作,为推动两国矿业经济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达夫拉特佐达大使认真听取了西安地调中心的介绍,并对中塔两国地学领域的合作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对中方在合作中所做贡献表示感谢。他指出,塔吉克斯坦政府高度重视同中方在地学领域的合作。塔吉克斯坦帕米尔地区矿产资源潜力巨大,但地质工作程度较低,通过与中方在该领域开展合作,能够有效提高国家对帕米尔地区的认识,为企业投资提供可靠信息,最终为发展地方经济、造福当地居民做出贡献。

    会谈最后,达夫拉特佐达大使表示将全力支持西安地调中心与塔吉克斯坦地质总局的合作,并希望双方能够秉承一贯作风,精诚合作,为中塔两国地学和矿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会人员合影

    中塔共促地学事业蓬勃发展

     

    2017年8月,七国代表签署《中国—东盟跨境地质编图合作机制与技术方案研讨会会议纪要》。资料图

     

    首届澜湄国家地学合作圆桌研讨会。 高慧丽 摄

     

    首届澜湄国家地学合作论坛开幕式。 谷兰丁 摄

    从澜沧江到湄公河,一路蜿蜒,山水相连。这是一条和平之河,更是一条互惠共赢之河。

    在澜湄合作机制建立两周年之际,首届“澜湄周”系列活动在各成员国拉开帷幕。3月22日,由澜湄合作中国秘书处、中国地质调查局共同组织的“澜湄周”活动之一——首届澜湄国家地学合作论坛在北京举行。来自柬埔寨、老挝、缅甸、泰国、越南以及中国地质矿产领域的相关负责人、专家、学者齐聚一堂,探讨加强地学合作的路径与方式,谋划今后澜湄国家地学合作之路。

    1 澜湄国家地学合作成果丰硕

    澜湄合作是首个由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六国共商、共建、共享的新型次区域合作机制,是我国重点投入和打造的周边合作平台。2016年3月,澜湄合作首次领导人会议宣告澜湄合作机制正式启动。

    近两年来,在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下,澜湄合作迅速发展。澜湄六国虽然国情不同,但在工业化、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升级、农业现代化、旅游业发展等方面有共同的合作需求,而且6个国家具有相似的地质背景,这使得澜湄六国共同开展地学研究、促进地质环境和地质资源方面的合作成为必然。

    在地学领域,中国与澜湄五国开展了双边、多边合作,实施了跨境对比编图、区域地质地球化学调查和水文环境地质调查等系列项目,进行了一系列人才交流培训,并拓展了澜湄各国相关合作领域,为澜湄国家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首届澜湄国家地学合作论坛上,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李金发介绍说,中国地质调查局与老挝、柬埔寨、泰国、越南等国家地质矿产部签署了地学合作谅解备忘录及项目合作协议;借助东盟+3矿业高官磋商会以及东亚东南亚地学计划协调委员会合作平台开展了大量交流合作;利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溶中心、全球尺度地球化学国际研究中心,推进了与澜湄五国在基础地质、水文地质、岩溶地质和地球化学领域的交流。2016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建立了东南亚南亚地学研究中心,进一步夯实了澜湄地学合作基础。

    在地球化学调查合作方面,中国先后与柬埔寨、老挝开展了1∶20万~1∶100万区域地质填图和地球化学填图项目合作,完成1∶20万地质地球化学填图面积1.63万平方千米、1∶100万低密度地球化学填图41.6万平方千米。

    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调中心与老挝自然资源与环境部地质矿产司,从2011年开始,合作开展了1∶20万地质填图和地球化学填图和1:100万全国地球化学填图,1:20万地质地球化学填图成果已于2017年8月中国—东盟矿业合作论坛上移交给老挝地质矿产司。2016年,中国地质调查局与柬埔寨矿产资源总局签署了1∶100万低密度地球化学调查项目合作协议,开启了两国在矿产资源领域的合作。截至目前,已完成填图面积17.8万平方千米,采集地球化学样品1800余件,编制了地球化学系列图件。

    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合作方面,中国地质调查局部署了《中国与东南亚地区岩溶地质系列图编制》《中南半岛5国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合作编图》等地质调查项目,围绕中国和东盟国家的需求,通过双边、多边合作,提升中国与东盟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科研水平,同时也为我国与东盟国家的重大基础设施、重大工程规划与建设,以及东盟地质环境保护、防灾减灾、地下水资源保障提供科学依据。2015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托,编制了湄公河流域及其毗邻区域地下水系列图。

    目前,中国地质调查局正与澜湄国家合作开展中南半岛五国地质环境单要素图编制,中柬海洋地学与海岸带地质灾害合作项目也正在进行中。

    澜湄国家的地学合作,还促进了人员和技术交流。据统计,近十年来,邀请澜湄国家地质矿产领域政府部门官员、专业技术人员300人次来华研修或参加短期培训,中国为澜湄五国培养留学生186名。此外,中国地质调查局与老挝地勘司合作共建的老挝矿产资源及能源勘查分析服务中心,已经运营多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与柬埔寨矿产资源总局共建的柬埔寨国家地质实验室即将破土动工。

    2 澜湄国家地学合作迎来新机遇

    2018年1月澜湄合作第二次领导人会议上,六国领导人共同制定并发布了《澜沧江—湄公河合作五年行动计划(2018~2022)》,旨在促进澜湄沿岸各国经济社会发展,增进各国人民福祉,建设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行动计划》中提出,在互联互通建设、跨境经济、水资源、农业和扶贫5个方面优先开展合作,并围绕水资源、环境、信息技术、卫生、扶贫等领域提出了一批合作项目。

    一江连六国。李金发指出,在澜湄合作机制下,共建澜湄次区域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目标,对澜湄地学合作提出了新要求。今后,澜湄地学合作的广度需要进一步拓展,应从注重资源领域的合作向资源—环境—土地—灾害并重的综合地质研究转变;合作深度要进一步深化,找准切入点和兴趣点,开展更多务实项目合作,切实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民生问题。

    部科技与国际合作司巡视员张陟在论坛开幕式上提出,要将澜湄地区国家地学合作打造成为独具特色、具有内生动力的新型区域地学合作机制,成立澜湄合作地学工作组,助力澜湄共同体建设和一体化进程,促进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在以往基础地质调查合作的基础上,深化在区域跨境地质对比、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地质信息化、卫星遥感等领域的合作,并拓展在水资源、林业等自然资源领域的合作。继续扩大人员交流,分享彼此技术与经验,扩大联合学生培养规模,加快澜湄国家实验室建设。

    在3月22日召开的首届澜湄国家地学合作圆桌研讨会上,柬埔寨矿产资源总局副局长索唐•西恩、老挝地质矿产局老周•索托基、缅甸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部地质调查与矿产勘查局副局长久久奥、泰国矿产资源部地质调查局地质标准及信息部主任圣•阿撒瓦帕查拉、越南自然资源与环境部地质矿产总局地质处处长庞代提出了今后的合作需求。他们纷纷表示,希望与中国加强人员交流,加快共建地学实验室,提升本国地学研究能力。大家就加强跨境地质对比、水文环境地质、地质信息化、卫星遥感等方面的研究合作初步达成共识。

    3 澜湄国家地学合作迈上新征程

    亲仁善邻,守望相助。澜湄合作第二次领导人会议开辟了升级版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的新空间。澜湄国家的地学合作也将随之迈上新征程。

    论坛期间,中国地质调查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中国地质调查局愿与澜湄五国地调机构一起,围绕解决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源—环境—土地—灾害等问题、积极谋划和开展地学领域合作,更多地分享中国的技术和经验,共同开展更多、更广、更深层次的务实合作,共同推进《澜沧江—湄公河合作五年行动计划》的落实。

    据悉,中国地质调查局将联合五国相关地质部门推动建立澜湄国家长效地学合作机制;围绕水资源、环境、生态领域的地学问题,与五国共同制定澜湄国家地学5年或10年合作规划;2018年探讨启动澜湄次区域水文地质编图、跨界地质综合编图等项目;并在卫星遥感应用、地学信息共享等领域探讨合作。同时,联合五国相关部门共同举办澜湄国家地学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培训班;推动澜湄国家地学联合实验室建设。在未来5年内,中国地质调查局计划为澜湄五国培养各类地学人才50人。

    同饮一江水,命运紧相连。相信在六国地质部门的密切配合、共同磋商、携手推动下,地学领域将盛开出五彩缤纷的“澜湄”之花。

    同饮一江水 共谋新发展

    2017年8月15日, “中国-东盟-CCOP海洋地学研究与减灾防灾倡议第二届学术研讨会暨技术培训班”在广州开幕。这是落实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同东盟国家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展示海洋地学发展成就,深化中国-东盟海洋地学合作交流的重要活动。

    本次研讨培训活动由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主办。来自中国以及老挝、缅甸、柬埔寨、泰国、越南、马来西亚等6个东盟国家的政府官员和技术专家参加研讨活动,共同交流海洋地学调查研究进展,共享科技进步与研究成果,聚焦合作方向,规划后续合作路线。

    国土资源部科技与国际合作司副处长费玥强调,本次研讨会暨技术培训班,是“中国-东盟海洋地学研究与减灾防灾的倡议”项目2017年度的重要活动,其目的是,总结一年来,中国-东盟海洋地学发展成就与项目工作进展;深化中国-东盟海洋地学合作交流,聚焦合作方向,规划后续合作路线;中国继续为东盟国家培训海洋地学人才,提升东盟国家海洋地学能力。研讨培训活动得到各东盟成员国及东盟秘书处、CCOP技术秘书处的积极响应。有37位政府官员和技术专家参加研讨和培训。中国参会代表50名,主要为中国地质调查局和中国科学院的青年地质科技人员。

    中国地质调查局副总工程师、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局长叶建良指出,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地处南海之滨,与东盟国家同处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区域,与多数东盟国家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中国—东盟倡议项目得到东盟国家的积极响应,一年多来,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与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等东盟国家的相关部门,相继开展了海域联合调查、天然地震联合观测、海洋地学学术交流等,取得了初步成效。他表示,中国—东盟海洋地学合作的大门已经打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愿意与东盟国家的相关部门一起,为贯彻落实“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打造中国-东盟海洋地学合作平台,在基础地质研究、能源矿产勘查和海岸带评价与灾害监测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共同提升中国-东盟海洋地学水平。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总工程师杨胜雄主持开幕式。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中国—东盟海洋地学合作,并于2015年批准设立了“中国-东盟海洋地学研究与减灾防灾的倡议”项目。计划通过项目合作使中国与东盟国家共享一批地学数据,共同提升地学认知水平,提高科学预测、防灾减灾和评价海底能源资源潜力的能力。同时通过合作研究是中国海洋地质学家与东盟国家海洋地学界建立广泛联系,同时为东盟国家培训100名海洋地学人才,促进和推动本地区的海洋地球科学发展,并带动其他领域合作,实现互利双赢。项目由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实施,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及东盟国家相关地学机构为项目承担单位。

    主办方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还特别邀请了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山大学和中国地质调查局的高级专家担任培训老师开展技术培训。并安排了海岸带湿地保护与利用和雅丹地貌与海岸带变迁地质考察,广东地震台网中心观摩学习及地震仪器现场培训等。

    与会国家将在会上报告一年来各国海洋地质研究进展、挑战及需求进展。将围绕海岸带环境评价与灾害监测、深部构造研究和海陆地学编图等领域展开专题研讨和技术培训,深化海洋地学合作交流,聚焦合作方向,规划后续合作路线,共同提升技术水平,服务本国经济社会发展。

    期间,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将向与会代表展示南海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勘查与试采进展、1﹕200万南海地质地球物理图系、粤港澳大湾区自然资源与环境图集等多项海洋地学最新重大成果。中国及参会东盟成员国,将展示一年来海洋地学调查研究进展、挑战与需求的国家报告,通过会议交流研讨,共享科技进步与研究成果。研讨培训活动共历时8天。

    中国和东盟成员国主要为海岸国家或海岛国家,同处于印度-澳大利亚板块与太平洋板块间的复杂构造区内,自古山水相连,古代丝绸之路和商贸往来把中国与东盟国家联系在一起。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与东盟各国共同面临海岸带地区的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和减灾防灾方面问题与挑战,需要开展区域合作联合研究。

    研讨培训班开幕

    东盟国家政府官员和技术代表参加会议

    会议现场

    中国-东盟-CCOP海洋地学研究及培训在广州举行
      2015年10月23日下午,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金发在局机关会见了来访的印度矿业部联席秘书尼兰詹•辛格、印度地质调查局副局长拉朱和印度驻华使馆二等秘书辛师兰一行。

      李金发向来宾介绍了中国地质调查百年发展史和当前我局正在实施的地质调查“九大计划”。他指出,中国和印度是“一带一路”沿线重要国家。两国山水相连,地质构造相似,地质调查技术优势互补,通过合作将有利于两国经济发展和造福两国人民。李金发建议在如下方面深化双方合作:一是建立稳定的双边合作机制。加强中国地质调查局与印度地质调查局高层和科研人员互访交流。二是搭建多边地学合作平台。希望印度地质调查局积极参加中国-南亚地学合作研究中心活动,提高该区域地学研究水平。三是落实两局地学合作谅解备忘录,并通过项目合作推进两局的合作。

      尼兰詹•辛格高度评价中国地质调查工作取得的成就。他强调,近些年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对推动东亚东南亚地学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他希望在地质填图、地层研究、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勘查技术等领域与中国地质调查局开展全面合作。为落实2015年莫迪总理访华期间签署的两局合作谅解备忘录,印度地质调查局提出五项合作项目建议,希望与中国地质调查局早日签署项目合作协议并启动合作项目。

      局机关相关部室负责人和西安中心负责人参加会见。







    李金发会见印度矿业部联席秘书尼兰詹•辛格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