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5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09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7月7日,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在湖北宜昌鄂宜页1井页岩气调查重大突破成果研讨会上透露,中国地质调查局部署实施的鄂宜页1井,在地层形成于约5亿年前的寒武系水井沱组,获得了6.02万立方米/日、无阻流量12.38万立方米/日的高产页岩气流,并首次在形成于约6亿年前震旦系陡山沱组发现页岩气藏——迄今全球发现的最古老地层中的页岩气藏。

    这是世界页岩气勘查史上的一个重大突破——在排液仅40分钟,鄂宜页1井就形成高产气流并点火成功。鄂宜页1井,成为我国中扬子地区首次获得页岩气工业气流的参数井,也是迄今世界上在最古老地层中获得页岩气重大发现的参数井。鄂宜页1井,还标志着我国南方老地层的页岩气勘查在中部率先实现了突破。

     

     

    长江经济带主要油气、页岩气田分布示意图

     

    鄂宜页1井压裂施工现场技术研讨

     

    ①半个世纪的梦想终成真 

    “鄂宜页1井的突破,圆了中国地质人半个多世纪的梦想。”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调中心主任姚华舟说完,介绍了地质人在南方寻找油气资源的艰辛历程。

    在地质学中,与华北板块相对应的南方大陆叫扬子板块。其中,四川盆地以东的渝东、湖北、湖南及江西的一部分被称为中扬子。新中国成立后,华北板块上的油气勘探突破接踵而至,可扬子板块除了在上扬子的四川盆地内部找到普光、元坝、安岳气田,在四川盆地周缘的川东及川南地区获得页岩气突破外,中、下扬子一直没有大的发现。

    怀着找油找气的梦想,自1958年开始,地质人年复一年在中扬子地区深耕细作。但无奈这里地质条件太复杂,总的成藏条件不是太好,油气勘探一直没有大的进展。

    “有人形象地把中扬子地区比喻为摔在地上还踹了一脚的玻璃块。”中国地质调查局李四光学者、武汉地调中心油气资源室主任陈孝红说,“中扬子虽然被人们视为一个完整的板块,但其实是被秦岭—大别造山带与江南—雪峰造山带挤成的碎玻璃块。”

    “尽管如此,地质人始终没有放弃在中扬子寻找油气资源的梦想。”姚华舟说,在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艰苦探索后,地质人对中扬子地区海相层系成藏条件、盆地的构造演化、构造圈闭类型等形成了一系列新认识,认识到黄陵基底等对于区域构造格架的稳定作用。特别是在油气调查类型上,实现了由单一找常规油气向常规油气与非常规油气并重的转变,从而在鄂宜页1井实现了页岩气勘探的重大突破,圆了地质人半个多世纪以来的梦想。

    ②变顺藤摸瓜为寻根究底 

    谈到突破,武汉地调中心鄂宜页1井项目部的刘安、张保民、罗胜元、李海、张国涛、危凯、曾雄伟、李培军等一帮年轻人说,关键就是找矿思路由原来的顺藤摸瓜变为现在的寻根究底。

    他们介绍说,常规油气找矿理论可概括为生、储、盖、移4个字,即确定油气生成地层后,再找油气的运移通道和有良好盖层的储存空间。而页岩气则属于生成后原地保存的天然气,不用考虑运移通道因素。

    依据这一原理,武汉地调中心在一开始就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页岩气勘查模式,即在勘查团队组建上,选择与油气资源生成密切相关的地层古生物研究室为主体,再根据工作需要不断引进和补充油气地质研究人员;在研究思路上,坚持从基础地质调查做起,以坚实的地质调查为基础,从一大堆碎玻璃片中找出相对较大的碎玻璃块。

    “这个勘查模式更显示了生物生油理论与勘查单位优势学科有机融合的魅力。”姚华舟说。

    原来,武汉地调中心自1962年成立后,一直以中扬子地区地层、沉积、构造等基础地质研究为主,以宜昌黄花场“金钉子”剖面、关岭生物群等为代表的地层古生物研究更是在全球享有盛誉。页岩气赋存在富有机质页岩中,而页岩往往富含生物化石,是地层古生物学家的重要研究对象。这些因素无缝对接,为中扬子页岩气勘查新模式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从2007年开始,武汉地调中心承担的《雪峰山西侧地区海相油气地质调查》《中南地区非常规油气形成地质背景与富集条件综合研究》《中南地区页岩气调查评价》《中扬子地区页岩气基础地质调查》等油气、页岩气研究项目硕果频出,和页岩气相关的新认识也逐渐清晰:宜昌地区在寒武纪早期处于台棚过渡相带,富有机质页岩的厚度较大,往往能达到数十米至上百米,页岩富含有机质,生烃条件好;宜昌地区发育古老的结晶基底,在印支期以来的构造运动中相对稳定,地表地质调查和地震剖面解释断裂不发育,页岩气保存条件好;宜昌黄陵古隆起属于继承性古隆起,长期隆起致使寒武系水井沱组页岩的热演化程度相对较低,页岩气形成的时间晚,气体逸散时间相对坳陷区短,有利于页岩气富集;宜昌地区大面积寒武系水井沱组、志留系龙马溪组页岩埋深在1000~3500米,地层倾角一般在10°以下,有利于部署页岩气地质井和参数井……

    对这些专业表述,陈孝红用3个比喻进行了解释:宜昌是华南的“根”,基底是30多亿年前的太古代地层;宜昌是生命的“源”,是华南最早的海底多细胞生物分布区,为油气成藏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来源;宜昌是恐龙的“家”,侏罗纪和白垩纪地层为油气的保存盖上了厚厚的被子。

    “良好的刚性基底、完整的沉积盖层、丰富的烃源岩,使宜昌成为油气成藏的有利地区。”陈孝红说。

    在这些新认识指导下,新的勘查模式率先在宜昌开花结果。2015年,武汉地调中心在宜昌点军区车溪和远安县石桥部署了两口页岩气调查井,在中扬子地区寒武纪、志留纪系地层进行页岩气调查。

    2016年4月28日,鄂宜页1井正式施工,开启了宜昌地区寒武系页岩气的系统评价。2017年1月22日,在鄂宜页1井评价基础实施侧钻水平井,4月13日进入压裂试气阶段,5月11日,压裂液返排开始。

    “排液40分钟时,监测人员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将火种伸向排液口,没想到一下就腾起近1米高的火焰。”承担压裂任务的中石化江汉油田页岩气开采服务公司总经理袁发勇说,而且这还是在气液尚未分离、排液孔口径10毫米的情况下实现的。

    ③创新助推梦想启航 

    “鄂宜页1井创造了我国页岩气勘查的多个第一。”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咨询专家乔德武兴奋地告诉记者:“第一次在复杂构造区的寒武系老地层中找到高产页岩气工业气流、第一次在中扬子地区采用水平井压裂、第一次在中扬子地区使用国产桥塞……”

    “能实现这么多第一,还在于我们贯彻了分工合作、有机整合、成果共享的市场化条件下科技创新机制。”武汉地调中心副主任张旺驰说,这也可以看作是新的勘查模式的一大特色或内容。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武汉地调中心在坚持地质理论、认识创新的同时,还同工程施工单位一起深入研究工程施工中技术工艺的创新。如在直井施工中,武汉地调中心地质人员与核工业216大队技术人员一起,通过技术工艺创新解决了施工中遇到岩性复杂井斜控制难、高演化页岩解气精度不高等难题,使完钻后的鄂宜页1井井眼直,固井质量好,目地层定位准确,为水平井准确入靶和完井作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特别值得称道的是江汉油田页岩气开采服务公司。他们宁可自己经济上吃亏也坚持为地质服务。”张旺驰介绍说,在水平井施工前,页服公司技术人员研究主压裂层的剖面图后发现,页岩层呈北东—南西向以8~10 度的倾角展布,若水平井向北东方向施工,压裂后排放压裂液时就有一定的势能可以利用,既不用再上工程手段增加排液费用,还会节约排液时间降低总体费用。但当地质人员提出下倾角下方的页岩层赋气性更好时,总经理袁发勇当即表示:“朝最好的页岩层打钻,排液不畅就上手段!只要能打出高产气流,我们亏的钱就当是对中扬子油气大突破的贡献!”

    地质与设计施工单位融合创新,带来了一系列对中扬子板块油气勘探突破具有现实借鉴意义的成果:

    创新地质与工程联合攻关的地调项目工作新模式。坚持以实现产能最大化的地质目标为导向,地质设计与工程施工一体化;强调钻完井工程的目标整体化下各个施工环节工作目标责任制以及无缝对接管理。制定了工程设计和施工过程考核与最终地质目标相结合双重目标责任制考核方法。建立了以地质目标引导过程考核,以过程严格考核促进地质目标实现的目标责任制考核管理方式。

    创新低勘探程度地质工程一体化技术。提出了低勘探程度复杂构造条件下“精细描述—技术研究—工程设计—组织实施—综合评价”地质工程一体化技术,集多学科气藏研究、全方位项目管理及钻完井设计施工于一体,攻关形成了适应寒武系页岩储层特征的钻完井一体化工程技术系列。

    创新构造复杂区低勘探程度定录导一体化技术。提出了低勘探程度构造复杂区分段分级控制、井震剖面对比—计算—预测—调整地质导向方法,优化设计了变曲率渐增式五段制井眼轨道,优选出精准导向钻具组合和钻进参数,创建了定向+录井+地质导向联合工作模式,形成了构造复杂区低勘探程度定录导一体化技术。

    创新复杂地质条件下高位垂比长水平段井壁稳定技术。研制了低温乳化剂、润湿反转剂、降滤失剂,自主研发了低温防垮塌油基钻井液体系,创新提出了全过程井壁稳定预控模式,形成了复杂地质条件下高位垂比长水平段井壁稳定技术,解决了寒武系页岩层长水平段水化失稳难题。

    创新常压低温高钙质高应力差页岩储层改造技术。在国内率先提出了常压低温高钙质高应力差页岩储层“主缝+复杂裂缝”改造思路,评价分析了寒武系常压低温页岩储层“六性”特征及其改造效果影响因素,建立了寒武系常压低温页岩储层复杂缝网评价方法及模型,优化了支撑剂组合方式、射孔方式、泵注程序等施工工艺。

    创新低温低伤害页岩气压裂液体系。研制了低温破胶剂、减阻剂、稠化剂、助排剂,自主研发了低温低伤害FLICK滑溜水和低温低伤害LOMO胶液体系,有效提高了常压储层压裂液返排率,减少了储层伤害,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

    鄂宜页1井的突破,增添了企业在中扬子的油气勘探信心。现在,中石油已在相邻区块内完成300平方公里的三维地震,并已部署一口评价井;中石化则拟直接利用尚在压裂试气中的鄂宜页2井的资料和经验,在进行充分准备后直接进入开发。

    ④为了梦想衣带渐宽终不悔 

    “鄂宜页1井的突破,离不开项目组全体人员付出的泪水、汗水和心血。”武汉地调中心党委书记胡茂焱动情地说,“为了找到扬子板块油气资源勘探的突破点,为全面突破提供科学理论和实践经验,项目组的同志只得将对家人的愧疚深压在心底。他们无愧于中国地质人的称号!”

    这个团队在陈孝红、王传尚的带领下,用一个个创新性成果回报了家人对自己的支持与理解:

    以这一项目为平台,陈孝红修订了宜昌地区寒武纪、志留纪地层格架,建立了宜昌地区寒武纪镶边碳酸盐台地边缘沉积相模式和志留纪前陆盆地沉积相模式,发现了寒武系、奥陶系甲烷渗漏证据以及古地理、古环境和古气候变化及其对页岩气储层的制约关系,为页岩气有利区优选、井位部署提出了科学依据。

    王传尚提出了宜昌地区页岩气具备多层系立体勘探潜力的认识,为页岩气参数井的部署提供了依据。

    刘安通过项目实施查明了寒武系页岩气地质条件,获得了含气性参数,圈出了远景区。通过古流体研究,分析了中扬子重要圈闭构造的油气保存条件,明确了宜昌地区古流体演化过程与页岩气富集的关系。

    张保民通过深入研究,精细刻画了宜昌斜坡带寒武系富有机质页岩的发育层位,明确了页岩的古地理分布特点,结合二维地震资料的分析解释,深化了宜昌斜坡带地层、构造以及古地理的认识,圈定了宜昌地区寒武系页岩气有利区。

    张国涛在全面收集、整理和分析中扬子地区震旦系和下古生界页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后,编制了中扬子地区震旦系和下古生界各页岩的厚度、有机碳含量、成熟度等有机地化参数等值线图,圈定了中扬子页岩气远景区。

    罗胜元通过对中扬子复杂构造区页岩气形成富集机理的系统研究,提出宜昌斜坡区所处的黄陵古隆起对页岩气的形成和聚集有优越控制作用,是寒武系页岩气有利勘探区的认识……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项目组成员表示,今后,他们将继续发扬拼搏、奉献、创新的精神,为实现中扬子油气资源的全面突破继续努力。

    中扬子油气梦想扬帆起航

     

    张家强,男,52岁,博士,专业技术二级,油气调查中心非常规油气室主任。专业方向:非常规油气地质

    解决资源环境问题或基础地质问题情况:

    带领非常规油气科研团队实施的45口钻井均见到非常规油气显示或矿层。其中,2017年在4个新区有5口井获得煤层气高产工业气流,实现5项重大突破。川南川高参1井最高日产气8307m3,6000m3/d以上连续稳产54天,黔西杨煤参1井最高日产气5011m3,4000m3/d以上连续稳产160天,分别创出南方、贵州煤层气直井单井最高日产气量和最高稳定日产气量,通过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的成果专家鉴定;东北鸡西鸡煤参1井开辟了煤系地层页岩气领域,最高日产气2239m3,1100m3/d以上连续生产134天,鹤岗枯竭煤矿采空区黑鹤参1井抽采甲烷纯量15800~16100万m3/d,均实现重大突破;新疆准南新呼参1井日产气3478m3,实现新疆低煤阶煤层气重大突破。

    实现转化应用和有效服务情况:

    杨煤参1井、川高产1井的重大突破得到局领导批示,受到煤层气行业广泛认可,央视新闻、新华网、国土资源报、中国矿业报等三十余家新闻媒体积极报道,极大地提振了贵州、川南煤层气产业发展信心,中石油等央企、地方政府及国有企业对接受这两口井表达了强烈愿望,引领地方煤层气产业发展,实现乌蒙山地区精准扶贫。新疆准南公益性煤层气地质调查成果成功带动新疆地勘基金投入,在新乌参1井旁部署的WXC-1井也实现了4800m3/d的高产工业气流,并建起新疆煤层气科普基地。鸡西、鹤岗公益性煤层气地质调查成果吸引龙煤集团新登记了1151km2的煤层气矿权,成功拉动了煤层气勘查开发,并助推煤炭企业转型发展。合作发表论文8篇、科普2篇。

    促进科学理论创新和技术方法进步情况:

    创新煤层气工作思路:从单纯以煤层为对象的煤层气工作转为以煤系为对象的煤系非常规气(煤系中煤层气、页岩气、致密砂岩气)工作,从而扩大了评价领域和空间。创新煤系富气高产选区理论:煤系生烃能力强是富气物质基础,构造简单稳定是富气保存条件,地层超压、弱含水是高产关键。创新煤系非常规气工作方法:系统取全取准煤系中煤层、泥页岩、砂岩的含气性、物性、压力等参数,综合优选压裂层段。创新煤系非常规气压裂理念:探索适配工艺,对煤层射孔和“大液量、大排量、大砂量”压裂,力求压裂缝有效波及顶底板页岩、致密砂岩,形成较大规模体积缝,为煤系中煤层气、页岩气、致密砂岩气共采提供通道。四项创新得到业内认可。

    促进人才成长和团队建设情况:

    形成了四支以中青年为主且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新能源矿产调查与科研团队(煤层气1个、油页岩1个、油砂1个、特殊用煤1个),人员达到50余人;凝聚了一批科技能力很强的外围技术力量,保证了煤层气等重大成果的取得。2017年培养各类人才36人:晋升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名、高级工程师4人、工程师2名;培养学科带头人4人,技术骨干11人,博士、硕士研究生12名。积极组织撰写学术论文,2017年发表论文26篇、科普5篇;积极组织、参加重要学术活动,做学术报告13人次,其中特邀学术报告2次。依托油砂项目地质调查资料,参与研究形成的“油砂资源成藏理论与勘查技术创新及目标优选”成果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张家强

     

    毕彩芹,女,45岁,硕士,专业技术六级,油气调查中心高级工程师。专业方向:煤层气地质调查

    解决资源环境问题或基础地质问题情况:

    首次在黔西、川南地区开展系统的煤系气调查,创新思路,有效压裂改造主力煤层兼顾煤系泥页岩和致密砂岩,部署实施的杨煤参1井最高日产气量5011方/日、稳产气量4200-4600方/日,川高参1井最高日产气量8307方/日、稳产气量6000方/日以上,相继创我国南方煤层气单井直井最高日产气量和最高稳产气量,树立了行业标杆。首次成功探索鸡西盆地深部煤系储层压裂改造工艺和合层排采工艺。部署实施的鸡煤参1井合层排采试验获2239方/日的高产工业气流,累产气35万方,极大地拓展了勘查领域,提升了资源的综合开发价值。首次在新疆准南取得高陡构造带中侏罗统西山窑组低煤阶煤层气的勘查突破。在准南乌鲁木齐河西区部署实施的新乌参1井,排采8个月,累计产气29.0万方,获得3487方/日的高产工业气流。

    实现转化应用和有效服务情况:

    黔西、川南煤层气地质调查成果具有战略性、先导性和创新性,被院士专家评价为西南地区煤层气勘探开发历程中里程碑式的成果,颠覆了矿政管理者和业界对西南地区煤层气的认识,提供了新的工作思路,提振了发展煤层气产业的信心,所形成的工作理念与工艺对相似地区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贵州、四川、黑龙江、新疆等地方政府及中国石油、中国石化等相关企业积极跟进,其中贵州国土厅在大河沿部署实施了煤系气开发试验井,龙煤集团已取得了鸡西、鹤岗等5个1151km2煤层气探矿权,新疆地勘基金项目跟进部署了WXS-1井等,发挥了公益性地质调查的示范与引领作用,对促进当地煤层气产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践行了“公益先行、基金衔接、商业跟进”的公益性地质调查模式。

    促进科学理论创新和技术方法进步情况:

    工作方法创新:以煤系为调查评价对象,在黔西川南开展煤系气地质调查,系统获取煤层、煤系泥页岩、砂岩的含气性关键参数,进行煤系气资源潜力综合评价。选区理论创新:以地层倾角小、煤体结构好、含气量高、地层超压为选区关键地质要素。压裂理念创新:射孔压裂主力煤层,提高压裂体积规模,以产生较长、较宽裂缝和较大缝高,尽量波及煤系泥页岩和致密砂岩,有效改造煤系储层。排采工艺创新:针对游离气活跃、套压上升快的地质特点,形成了精细压差控制排采技术,获得了稳定高产气流。杨煤参1井和川高参1井相继创我国南方煤层气单井直井最高日产气量和最高稳产气量,树立了行业标杆。

    促进人才成长和团队建设情况:

    油气资源调查中心煤层气地质调查项目组凝聚了中煤地质工程公司、四川省煤田地质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矿业大学等业内技术专家,构建形成了一支稳定的拥有煤层气前沿地质理论、先进储层改造技术和排采技术优势的煤层气/煤系气地质调查与科研团队,在黔西、川南、东北三江、新疆及全国其他地区开展调查评价。锻炼培养了2名二级项目负责人和4名专题、工程项目负责人的综合业务能力,培养了油气中心及外协单位十几位年轻业务骨干,培养了走上更高领导岗位的复合型人才5名、技术型人才6名、硕士研究生2名。

    毕彩芹

    杨建国,男,51岁,博 士,专业技术五级,沈阳地调中心能源室副主任 。专业方向:油气地质

    解决资源环境问题或基础地质问题情况:

    主持部署的松页油1井和松页油2井,在青一段纯泥岩储层获得日产油3方以上工业油流,实现松辽盆地陆相页岩油勘探的重大突破。利用钻探和试油压裂成果,重新计算了松辽盆地北部齐家、古龙、三肇三个凹陷青一段页岩油的资源量为62亿吨,勘探潜力巨大,初步解决了页岩油资源潜力问题。提出了松辽盆地页岩油储层识别标志和划分标准,初步解决陆相盆地页岩油储层识别和划分问题。利用岩性、物性、电性、含油气性、烃源岩、脆性、裂缝特征、地应力和可压性九项指标综合研究,解决了陆相盆地页岩油试油选层问题。提出了松辽盆地页岩油射孔方案,测试方式和测试规模,初步解决了陆相盆地地层含油气性测试问题。 

    实现转化应用和有效服务情况:

    主持完成的“东北中新生代断陷盆地群油气资源战略调查及评价”战略选区项目,明确了勘探层次,确定了勘探目标,主持部署的方4和方6井获得高产工业油流,实现了大庆探区外围盆地25年来石油勘探的历史性突破,是国土资源部2014-2017年油气战略选区项目首次在陆上油气勘探获得的重要发现。作为“大庆齐家-古龙地区页岩油气战略调查和评价”二级项目负责人,明确了页岩油有利区,优选了甜点区,主持部署的松页油1井在青一段纯泥岩储层获得3方以上工业油流,主持部署的松页油2井在青一段纯泥岩储层获得4方以上工业油流,实现松辽盆地页岩油勘探重大突破,坚定了陆相盆地页岩油勘探的信心。 

    促进科学理论创新和技术方法进步情况:

    提出了松辽盆地北部页岩油目标优选及综合评价体系,包括七性关系确定了松辽盆地北部页岩油分布的有利区、六要素确定有利页岩油甜点区、以岩性扫描测井资料为基础的连续评价体系、基于系统采集的多项特殊测 井项目的系统测井评价体系四方面。依据青一段泥页岩储层孔隙类型、物性特征、含油气性特征,提出了泥岩基质储层是松辽盆地页岩油勘探主要目的层,页岩油调查思路是攻关深湖区。初步形成了一套适合于大型陆相盆地页岩油勘探开发的参数井钻探及地层含油气测试技术体系,包括创新了泥页岩快速取心的钻具组合、酸性压裂液体系组合、一体化压裂优化评价、可压裂甜点窗口、压裂方案滚动评价五方面。 

    促进人才成长和团队建设情况:

    沈阳中心大庆页岩油调查团队由“大庆齐家-古龙地区页岩油气战略调查与评价”和“朝阳-商都地区中-古生界油气战略选区调查”2个二级项目、“松页油1井钻探工程”1个沈阳中心自筹项目和7个子项目共13人组成,其中教高1人,高工6人,工程师6人;13人中博士5人,硕 士8人;子项目负责人均由年轻人担任,至少是硕士学历、工程师职称。 

    杨建国
      为全面有效推进二氧化碳地质储存勘探井储层参数测试施工工作,2016年7月16日,地调局水环中心准噶尔等盆地二氧化碳地质储存综合地质调查项目组召开了二氧化碳地质储存勘探井储层参数测试施工对接会。中石化胜利石油工程有限公司新疆钻井分公司北疆项目管理部、市场开发部、测井工程部、试油工程部、技术装备部、QHSE(质量、 健康、安全和环境)管理部、经营财务部等部门负责人及一线技术人员参加会议。

      会上,准噶尔等盆地二氧化碳地质储存综合地质调查项目负责人李旭峰介绍了水环中心在水工环领域的技术优势、二级项目目标任务、委托项目主要工作任务及技术要求等情况。中石化胜利石油工程有限公司新疆钻井分公司李俊松副总经理介绍了委托项目在应对气候变化及公司拓展非油气业务的重大意义,要求各有关部门根据水环中心委托业务实施方案评审专家意见尽快完成实施方案修改,QHSE管理部根据新疆地方要求全力配合水环中心推进环评、安评等工作。测井工程部、试油工程部、QHSE管理部等参会领导、技术人员分别对该项目的射孔、井下测试、环安评要求等内容与项目组做了深入、全面的交流。

      二氧化碳地质储存勘探井储层参数测试是准噶尔等盆地二氧化碳地质储存综合地质调查二级项目公开招标委托业务,中石化胜利石油工程有限公司新疆钻井分公司中标。项目将就二氧化碳地质储存勘探井开展清理井口、通井等井下作业,获取深部主要咸水储层压力、温度、富水性等基础数据进行研究工作,为该区二氧化碳强化深部咸水开采储存选址提供依据。 

    准噶尔二氧化碳地质储存勘探井储层参数测试施工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