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5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09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为深入学习陆昊部长在中国地质调查局调研时的讲话和局党组十七次会议精神,贯彻落实地调局党组关于开展新时代地质工作服务自然资源管理大调研活动的部署,进一步找准基础地质调查在新时代的定位,做好公益性基础地质调查计划的顶层设计,协调11个工程的工作部署,聚焦重大问题,协同攻关,经局总工程师室、基础调查部同意,2018年6月9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研究所组织召开基础地质调查与地球系统科学战略研讨会。会议分二个议题。一是邀请三位国内外知名院士、专家讲课,介绍地球系统科学;二是公益性基础地质调查计划中的11个工程简要介绍2019-2022目标任务和工作部署,并开展对接研讨。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地学部主任、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傅伯杰院士、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天津大学表层地球系统科学学院陈喜教授、深部探测中心首席、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董树文教授应邀做了学术报告,分别介绍了地球表层系统科学、地球关键带科学、我国地壳结构与深部过程的前沿进展。

    傅伯杰院士在报告中介绍了地球科学和地理学研究的新进展和新态势。他指出:当前,地球系统科学已成为地学研究的最大主题。全球变化、大陆地震等重大科学问题的解决,已大大超出了单个和传统学科的能力范围。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要求以跨领域和多学科的视角,以更高的层次、更大的视野认识地球。

    陈喜教授在报告中介绍了地球关键带的研究背景、观测、模拟和预测,重点介绍了中欧地球关键带的研究进展以及未来的挑战和机遇。提出下一步研究重点是基岩风化带,如西南喀斯特地区岩性在石漠化进展中的作用等课题。

    董树文教授在报告中介绍了深部探测专项(Sino Probe)对中国大陆岩石圈和地壳结构的研究成果。他指出,地球表层系统就是层圈相互作用,目前整个系统建立不起来的重要原因,就是岩石圈的数据还不对等,还需要“补课”。

    李廷栋院士、肖序常院士、公益性基础地质调查计划12位工程首席、二级负责人、六大区域地质调查中心、地质所的领导专家和研究生等80余人参加了会议,并就如何发展地球系统科学、做好新一轮地调项目论证开展了热烈研讨。

    下午,12位公益性基础地质调查计划的工程首席介绍了工程项目的进展和下一步布局。大家进一步围绕地质调查业务布局调整、地质调查计划-工程-项目调整优化等开展了热烈的讨论,一致认为:本次会议取得了积极的成效。这既是公益性基础地质调查计划召开的第一次会议,又是全局基础地质调查工作的一次具有历史性意义的会议。一是各个工程开展了首次对接,为做好2019-2022工作部署提供了新的思路和依据,为进一步做好一级项目的顶层设计提供了条件;二是各工程明确了协同攻关的地区和目标,提炼了重大问题,为多学科、多手段和多方法联合攻关奠定了良好基础;三是探索和初步确立了工程-项目协调、协同和联合攻关的机制,今后将继续围绕重大问题,联合不同的工程及项目,共同研讨,联合攻关,搭建新的协同攻关和学术交流的平台和机制。

    地质所召开基础地质调查与地球系统科学战略研讨会

    北京市东四九条小学“李四光中队”少先队员和江西省赣州市赣县区五云中心小学学生向全国青少年发起“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做新时代保护地球小主人”的倡议。 李振涛 摄

    “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珍爱美丽地球,守护自然资源……”

    4月22日上午9时,中国测绘创新基地多功能厅,伴随着一幕幕惊艳动人的沙画视频从人们眼前掠过,第50个世界地球日主场活动在京拉开帷幕。今年的世界地球日以“珍爱美丽地球 守护自然资源”为宣传主题,旨在引导社会公众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动员自然资源工作者积极投身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

    “一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人与自然的关系史。”自然资源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库热西发表致辞。他说,人类在不断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也不同程度地破坏和污染了周围环境,导致地球上资源浪费、生态失衡、水土流失、灾害频发,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日益突出。环境与发展成为各国政府关注的议题和行动指南。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必须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任务艰巨、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库热西强调,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和实现路径,我们要继续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把党中央精神、国家立场、权责对等和“严起来”的要求贯彻在自然资源管理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工作方针,紧紧围绕自然资源部“两统一”职责,不断完善自然资源管理制度和政策体系,推动自然资源领域重大改革,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推进节约集约用地,谱写自然资源事业改革发展新篇章。

    库热西表示,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要利用世界地球日、全国土地日、世界海洋日、全国测绘法宣传日等主题宣传平台,大力开展自然资源国情、国策、国法的宣传教育,普及地球科学知识,引导社会公众树立正确的生态观,使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保护生态环境要从娃娃抓起。活动中,江西省赣州市赣县区五云中心小学和北京市东四九条小学“李四光中队”少先队员向全国青少年发起“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做新时代保护地球小主人”的倡议,号召热爱自然,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呵护地球母亲;好好学习,共建美丽中国。

    活动还公布了自然资源部2019年度自然资源首席科学传播专家与36部自然资源优秀科普图书的评选结果。此外,地图集《地图上的绿水青山》在活动中正式发布。作为首部公开出版的体现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和绿色发展理念的地图集,其收集整理了土地、矿产、森林、草原、湿地、水、海洋等自然资源领域的公开调查监测数据和相关地图成果,展示了我国自然资源的空间分布、开发利用、保护监管以及与之相关的丰富信息。

    中宣部、科技部、生态环境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年度自然资源首席科学传播专家代表,自然资源优秀科普图书获奖代表,来自江西省赣州市赣县区五云中心小学、北京市东四九条小学的师生,以及自然资源部机关各司局、有关直属单位的同志共同参加了主场活动。

    第50个世界地球日主场活动在京举办

    为深入学习陆昊部长在中国地质调查局调研时的讲话和局党组十七次会议精神,贯彻落实地调局党组关于开展新时代地质工作服务自然资源管理大调研活动的部署,进一步找准基础地质调查在新时代的定位,做好公益性基础地质调查计划的顶层设计,协调11个工程的工作部署,聚焦重大问题,协同攻关,经局总工程师室、基础调查部同意,2018年6月9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研究所组织召开基础地质调查与地球系统科学战略研讨会。会议分二个议题。一是邀请三位国内外知名院士、专家讲课,介绍地球系统科学;二是公益性基础地质调查计划中的11个工程简要介绍2019-2022年目标任务和工作部署,并开展对接研讨。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地学部主任、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傅伯杰院士、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天津大学表层地球系统科学学院陈喜教授、深部探测中心首席、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董树文教授应邀作了学术报告,分别介绍了地球表层系统科学、地球关键带科学、我国地壳结构与深部过程的前沿进展。

    傅伯杰院士在报告中介绍了地球科学和地理学研究的新进展和新态势。指出:当前,地球系统科学已成为地学研究的最大主题。全球变化、大陆地震等重大科学问题的解决,已大大超出了单个和传统学科的能力范围。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要以跨领域和多学科的视角,以更高的层次、更大的视野认识地球。

    陈喜教授在报告中介绍了地球关键带的研究背景、观测、模拟和预测,重点介绍了中欧地球关键带的研究进展以及未来的挑战和机遇。提出下一步研究重点是基岩风化带,如西南喀斯特地区岩性在石漠化进展中的作用等课题。

    董树文教授在报告中介绍了深部探测专项(Sino Probe)对中国大陆岩石圈和地壳结构的研究成果。指出,地球表层系统就是层圈相互作用,目前整个系统建立不起来的重要原因,就是岩石圈的数据还不对等,还需要“补课”。

    李廷栋院士、肖序常院士、公益性基础地质调查计划12位工程首席、二级负责人、六大区域地质调查中心、地质所的领导专家和研究生等80余人参加了会议,并就如何发展地球系统科学、做好新一轮地调项目论证开展了热烈研讨。

    下午,12位公益性基础地质调查计划的工程首席介绍了工程项目的进展和下一步布局。大家进一步围绕地质调查业务布局调整、地质调查计划-工程-项目调整优化等开展了热烈的讨论,一致认为:本次会议取得了积极的成效。这既是公益性基础地质调查计划召开的第一次会议,又是全局基础地质调查工作的一次具有历史性意义的会议。一是各个工程开展了首次对接,为做好2019-2022年工作部署提供了新的思路和依据,为进一步做好一级项目的顶层设计提供了条件;二是各工程明确了协同攻关的地区和目标,提炼了重大问题,为多学科、多手段和多方法联合攻关奠定了良好基础;三是探索和初步确立了工程-项目协调、协同和联合攻关的机制,今后将继续围绕重大问题,联合不同的工程及项目,共同研讨,联合攻关,搭建新的协同攻关和学术交流平台和机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副主任、党组成员,地质所所长侯增谦院士、地调局总工室主任、副总工程师徐学义研究员出席会议并致辞。基础调查部副主任、公益性基础地质调查计划负责人张智勇研究员介绍了计划的总体情况。

    地质所召开基础地质调查与地球系统科学战略研讨会

    根据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云”建设的总体要求,为保障节点网络安全稳定运行,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统筹200万元项目经费,于2019年9月底完成了“‘地质云’岩溶所共享服务子系统”设备改造、安全等级定级、备案、测评工作。 

    “‘地质云’岩溶所共享服务子系统”的安全等级按要求定为三级;参照中国地质调查局网信办印发的《“地质云”安全策略与总体安全规划》和网络安全等级保护相关国家标准的要求,建设团队邀请360、绿盟、天融信、深信服、华为等安全厂商对等保建设提供方案,并组织专家进行咨询研讨,确定实施方案。7月完成安全设备的公开招标,8月集中力量完善相关安全制度、重构网络拓扑结构和设备升级,9月完成现场测评后立即开展整改,最终取得87.5分的综合评分顺利通过三级等保评测。

    此项工作发现了岩溶所网络存在的安全隐患和不足,完善了相关的安全机制,为下一步网络安全建设升级提供了方向。

    岩溶所网络信息安全等级评测工作顺利完成

    2017年2月8日,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试点研究”、“大区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示范”项目团队申请的发明专利­­——“地质资料信息集群机理与接口聚合系统”,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的国家发明专利证书(专利号ZL201210325799.2)。

    本专利采用面向用户群体、面向数据资源、面向协同服务的架构思想,以“推—拉—接—送”为核心驱动,构建了具有普适性的地质大数据集群堆栈模型与服务系统。

    专利系统一是针对集中式或分布式馆藏数据源,以跨域组网、集群对等、接口互联等方式消除孤岛效应,实现了异构数据的统一视图描述、发现、存储、管理、计算、提取、传输与交换。二是节点对等体支持多种传输协议,可按网状或树状形态进行组网,每个节点均具有可延伸、可跨域的群组特性,公众能以信息贡献者或消费者身份参与和利用,集群体系向外界呈现的是“浏览器对节点群(Browser vs Nodes)”的透明格局和交互体验。三是系统模型可承载的数据实体兼容国际标准(OGC - GML、KML)并支持自由格式XML文档,其特点包括:实体要素的纵向归属支持无极分类;实体要素的横向属性支持无限嵌套;实体要素的类型支持空间数据类和非空间数据集;实体要素具有明、暗数据特征,可有效维持数据边界和运行沙箱;实体要素具有访问频度和时间刻度,便于实施逆序热度提取和增量更新策略;实体要素具有拓扑内点和几何范围,便于实施空间轴遍历和叠置约束策略。四是系统模型采用了大规模并行处理(MPP)技术,提供的网络接口范式(webAPI)可宿主于分布式大数据框架或云环境。

    经多方验证,本专利可适宜于海量地学空间数据的组网汇聚、跨平台互联对接、大数据分布式存储与发布等应用场景。

      

     

    西安地调中心荣获国家发明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