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29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1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10月21日,通过2015中国国际矿业大会中国地质调查局场外平台展示,我国自主研制的彩虹-3中型无人机航空地球物理综合测量系统首次进行国际公开展示。这标志着经过为期2年的试航试生产,彩虹-3系统正式转入地质调查矿产勘查民用领域,开始进入商业化使用阶段。

      彩虹-3系统是世界第一个针对地质调查矿产勘查开发的中型无人机航空地球物理综合测量系统,集成先进的航空磁场和放射性测量方法,将主要应用于基础地质调查,金属矿产和放射性矿产勘查等领域。与传统的有人机航空物探勘查系统相比,该系统具有安全系数高、测量质量高、工作效率高、智能化程度高的四大优势,相应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彩虹-3系统由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中国地质调查局地科院物化探所、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与核工业航测遥感中心等单位共同研制完成。经过我国科研人员的联合攻关,完成了系统的实用化升级改造、方法技术开发、试验示范和大规模生产作业,单机每月工作量可达2万测线公里以上,平均单架次有效测线可达1200测线公里,实现全年度、全气候作业,合理规避了与民航飞机的时间冲突,实现了生产效率和作业质量的有效提高。

      每年一度的中国国际矿业大会是中外矿业领域开展务实合作的重要平台,大会涵盖了地质勘查、勘探开发、技术与设备、矿业服务等领域产业链,为国内外矿业企业在中国及国际市场中的相互合作提供了良好渠道,并为搭建商务网络和拓展业务合作创造了机遇。

      长期以来,我国航空地球物理测量设备一直受到国际调机、设备运输、出国设备维修保养、不同国家的场地条件和任务成本等方面制约,无法在境外应用。彩虹-3系统实现了模块化成产、集装箱式运输,大大提高了设备运输、维护维修的效率。彩虹-3系统的公开亮相,是国内无人机产品实现民用产业化应用登上国际舞台的完美展出,实现了技术成果向产业化发展的跨越式转型,也必将助推国产无人机走上世界地质调查的舞台。







    彩虹-3中型无人机航空地球物理综合测量系统首次在国...
      据中国海洋报消息,近日,中国海洋学会、中国太平洋学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联合组织常务理事、理事、同行领域专家及相关单位,经过广泛推荐、专家评议及投票排序,评选公布了“2014年度中国海洋十大科技进展”。国产“海马”号无人遥控潜水器(ROV)通过4500米海试验收入选其中,位列榜首。

      “海马”号无人遥控潜水器(ROV)是我国自主研制的首台4500米级深海无人遥控潜水器作业系统,是迄今为止自主研发的下潜深度最大、国产化率最高的无人遥控潜水器系统,国产化率达到90%,是继“蛟龙”号之后我国深海技术装备领域取得的又一标志性成果。

      据介绍,“海马”号无人遥控潜水器(ROV)是“十一五”国家863计划海洋技术领域重点项目“4500米级深海作业系统”的主要科研成果。该项目由国土资源部组织实施,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为业主(项目牵头)单位,以“海洋六号”船为作业母船。参研单位包括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海洋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哈尔滨工程大学和同济大学。

      2014年2月20日~4月22日,“海马”号无人遥控潜水器(ROV)与其作业母船(“海洋六号”)在南海实施了三个航段的深潜作业试验,共进行了17次下潜作业,其中3次下潜至南海中央海盆4500米以深海底,圆满完成了各项海试任务。4月18日,“海马”号在位于南海中央海盆4502米水深的海底(坐标位置:东经114度36分23秒,北纬13度13分01秒)顺利完成观测网扩展缆的模拟布放、沉积物取样、热流探针测量、OBS布放、作业自拍、标志物布放等多项作业任务,并成功实现与水下升降装置的联合作业。863计划海洋技术领域办公室委派的4500米级深海作业系统海上试验现场验收专家组,对海试大纲规定的114项考核指标(其中技术指标91项)进行了现场考核,给予了96.99分的综合评分,一致同意通过验收。

      海试考核证明,“海马”号不仅具有强作业型ROV的各项常规功能和作业能力,还具有海底观测网扩展缆布放功能,并可根据不同的任务要求进行作业功能的扩展。“海马”号在可靠性、稳定性和适应性方面已达到了实用化深海探测作业设备的技术要求,已达到国外同类ROV的技术水平。

      “海马”号无人遥控潜水器(ROV)海试成功,标志着我国海洋技术人员全面突破和掌握了深海无人遥控潜水器的设计与制造、系统控制与在线检测、远程高压电力传输与分配、长距离信息传输与实时数据分析处理、大深度水下液压动力源研发、观通导航与多向自动推进控制、大深度浮力材料制造、多功能机械手和作业工具设计制造、大负荷升沉补偿系统制造、系统集成和联调等核心关键技术,具备了大深度无人遥控潜水器的自主制造和应用能力,突破了深海无人遥控潜水器核心技术受控于国外和国内产业配套能力弱的瓶颈,为我国无人遥控潜水器的国产化和产业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海马”号英姿     陶军/摄


    “海马”号ROV在南海下潜至4500米水深海底并通过机械手布设海底地震仪和进行地质取样    陶军/摄
    国产“海马”号无人遥控潜水器(ROV)通过4500米海试...

    近日,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自主研发的“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叠加速度谱拾取软件”成功应用于某二维地震处理生产项目,实现智能高效完成初始速度建模工作,依托最新服务器,对比常规人工拾取效率至少提升5倍,常规数据处理工期可有效缩短。

    近年来,面对日益增长的数据处理需求,广州海洋局以提升地震数据效率和质量为目标,紧抓地球物理领域的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前沿,不断深化地球物理数据智能化处理技术创新和实用化改进,成功实现了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叠加速度谱自动拾取技术,于2019年获得发明专利授权(专利号:ZL201810571640.6)和软件著作权(软件著作权号:软著登字第4819661号)。

     

    人工智能速度建模结果与地震剖面显示的构造相符

    为使该技术尽早应用于生产项目,广州海洋局组织技术和软件研发人员针对该软件模块的计算效率、易用性以及实际数据测试中发现的问题,应用最新的大规模平行计算技术和新版深度学习平台,优化核心算法和软件模块,同时配置3台服务器,进一步提升了计算效率和增强了适应性、实用性、友好性,为该项技术的成功应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该技术与软件的成功研发表明,未来速度分析与建模的大部分工作交由计算机智能完成是可期的,地震数据处理人员能够进一步“解放双手”,更专注于处理流程、关键参数调试及精细化处理技术提高,有力提升地震成果质量。同时,基于本次应用经验,进一步验证了处理与建模并行的地震处理项目协作模式的优势,为提高地震处理项目的工作效率和质量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广州海洋局探索人工智能处理技术获初步成效

     

    陈斌,男,52岁,博士,专业技术三级,航空物探遥感中心副总工程师。专业方向:航空物探

    解决资源环境问题或基础地质问题情况:

    研制出我国首套直升机时间域航空电磁勘查系统(CHTEM),并达到实用化要求,支撑发现2处铜镍多金属矿化、1个高品位中小型金矿。解决东部海域基础地质和油气有利构造预测的部分问题。完成41.6万测线千米,53万平方千米的高精度航空重力测量,填补了空白区数据,编制了东部海域首套航空重力图;重新厘定了区内一批重要的断裂构造等;圈定了区内有利的油气构造。建立了航空物探遥感技术标准体系。解决了航空物探先进技术装备不足的瓶颈问题。

    实现转化应用和有效服务情况:

    研制的CHTEM系统已应用于新疆矿产资源调查、东北农田地下水调查等,效果显著,已经转化成实际调查能力和应用成果。负责的项目获得了我国东部海域航空重力数据,为基础地质调查、油气评价等提供了可靠的地球物理资料,已转化成海洋基础地质填图、海岸带调查、有利油气区预测等解释成果。负责研究与建立的航空物探技术标准体系,已有效指导相关标准研编与修订工作。

    促进科学理论创新和技术方法进步情况:

    负责完成国产直升机时间域航空电磁系统(CHTEM)研制的理论研究、参数设定、系统定型设计,确定了系统的优化研制方案。突破CHTEM系统直升机低功率供电条件下的大磁矩发射等关键方法技术难题。研发成果已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排名第一),以及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三)等奖项。研究建立航空物探遥感技术标准体系框架,融入了新方法、新技术、新要求,特别是增加水工环调查技术要求。完成了3架机改装和8套设备集成的理论计算。促进海洋标准制图、重磁联合解释,探索了海洋电磁调查的技术方法等。探索并推动了直升机航空物探、空中无人值守航空物探方法,成果已成功推广应用。

    促进人才成长和团队建设情况: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研究团队首席科学家,建成了能够代表我国技术水平的直升机时间域航空电磁技术创新团队,目前团队中有10位博士生导师。建成了海洋航空物探遥感综合调查、解释应用、新技术研究开发团队,有3人晋升为高级工程师。建成了国际领先的飞机改装、装备集成的技术装备建设团队。

    陈斌

    2018年6月28日,国家863计划资源环境技术领域 “深部矿产资源勘探技术” 重大项目验收会在北京举行,来自科技部、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等多单位领导和中国科学院、中国地质科学院、国防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国计量科学院、航空物探遥感中心等12位专家院士,项目首席专家、各课题负责人及其他科技研发骨干、科技日报、中国自然资源报、中国矿业报等记者等近百人参加了项目验收会。会议由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裴志永处长主持。

    会上,裴志永处长首先介绍了项目的基本情况,项目于2014正式启动,国拨经费近1.1亿元。经过4年多的艰苦努力,除了课题15因课题负责人生病,中途终止外,14个课题全部完成了任务书规定的任务,完全达到了考核指标要求,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随后,项目承担单位地调局资源所党委书记对各课题组科技研发人员4年来的辛苦努力与积极配合表示感谢,经过大家共同努力,项目攻克了高灵敏度电磁传感器、高精度重力测量传感器等一批核心技术,研发出了大功率伪随机电磁探测系统、分布式遥测地震探测系统、4000米岩心钻机等一批急需的设备,初步形成了从地面到地下,从结构探测到物质探测,适应复杂地质条件的立体探测技术体系。

    按照验收会日程安排,与会领导、院士、专家首先在仪器设备展示现场对项目研发的仪器设备进行了观看、查验,详细询问了各项成果的具体指标及应用效果。现场观看结束后,由项目首席吕庆田研究员对项目总体执行情况、研发内容、取得的代表性成果等进行了详细汇报。

    验收专家组在现场考察研发仪器设备、听取技术汇报、审核验收材料,经质询讨论后,形成了项目验收意见。一致认为:项目攻克了高灵敏度宽频带电传感器、高精度微重力传感器、铯光泵磁传感等10项深部资源勘探测核心技术,主要指标达到并部分超过考核指标;研发、完善了18种我国深部矿产勘查急需的地球物理和钻探装备,经实际应用多数达到了实用化水平,形成了我国深部(2000米)矿产勘查技术体系,降低了对外的依存度;创新和完善了时空陈列(广域)电磁探测等20项勘探地球物理方法,研发和完善了重、磁、电多参数反演解释和金属矿地震数据处理与解释2套大型软件系统,多功能三维电磁正反演等8套专用软件系统。

    项目圆满完成了目标任务,达到全部考核指标要求,大幅提高了我国深部资源勘查技术自主研发能力,提升了国际竞争力。专家组一致同意通过验收。

     
    国家863计划资源环境技术领域“深部矿产资源勘探技术...

    为推进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综合航空地球物理数据处理、解释和管理软件平台研发”课题的顺利开展,近日,地调局航空物探遥感中心邀请帕拉代姆地球物理公司的技术人员进行了三维地质建模技术交流。

    来自该公司的李菊红博士详细介绍了SKUA-GoCAD高精度三维地质建模技术及相关应用。SKUA-GoCAD是新一代的精确地质综合建模软件,可实现地质成果表达的数字化、立体化、可视化、智能化与通俗实用化,能为国土资源与区域地质调查、矿产资源、地热资源等多种要素带来全新的表达方式,实现工作流程的智能化,能够大大提高多学科协同工作的效率。会后,航空物探遥感中心技术人员从实际应用需求出发,与专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和深入交流。

    此次交流,不仅为航空物探遥感中心地质成果解释拓展了新思路,还为航空地球物理数据处理、综合解释和地球物理—地质建模一体化软件研发提供了参考借鉴。

    航空物探遥感中心开展三维地学建模技术交流

    4月14日至15日,科技部组织召开863计划资源环境技术领域“航磁三分量矢量勘查系统与航磁全张量技术研究”等课题技术验收会议,对地调局航空物探遥感中心牵头的“十二五”国家863计划主题项目“航空地球物理勘查技术装备”下属的“航磁三分量矢量勘查系统与航磁全张量技术研究”、“新型高精度航空重力勘查系统研制”、“固定翼时间域航空电磁系统实用化”、“直升机吊舱式时间域航空电磁勘查系统实用化研究”和“航空地球物理遥感综合探测技术与解释系统研究”等5个课题进行了技术验收。

    课题研发出国内首套固定翼航磁三分量勘查系统,以及高温超导航磁全张量梯度测量样机、双共振CPT(相干布居囚禁)原理新型铷原子磁力仪样机;研制出小型化捷联式航空重力仪和稳定平台,集成了“捷联式重力仪+双轴稳定平台”的新型航空重力勘查系统;研制了一套基于国产Y12IV型飞机的初步实用化的固定翼时间域航空电磁系统以及直升机吊舱式时间域航空电磁系统(简称直升机TEM)及其地面模拟装置;研发了满足250m航高1:5万航空物探测量技术要求的宽视角、大速高比的五拼相机成像系统;研制了满足航空物探无人值守测量技术要求的数字式航空磁力仪、磁补偿仪、数据收录系统等设备,集成了无人值守航磁勘查系统、航空物探综合勘查系统、航空物探遥感综合勘查系统及综合解释软件系统,实现了重、磁、遥多源数据可视化分析与综合解释。

    各课题全面完成了任务书规定的目标任务,验收专家组经现场考查改装飞机与研发硬件装备、听取技术成果汇报,审议相关图文材料,一致同意5个课题全部通过技术验收。

    863计划主题项目《航空地球物理勘查技术与装备》各课...

    矿产勘查技术-地球物理技术论坛现场

    “杨文采院士是地球物理学家,中国大陆科学钻探主要参与者,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杨文采在泛函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对各种勘探地球物理方法都适用的反演理论框架,改进了多种地震反演方法。以混沌理论、非线性地震反演方法,开拓了非线性地震反演的新方向,将该理论与方法应用于矿产勘查及建设工程基础调查,对大陆科学钻探主孔岩性构造进行了预测,后续的岩心钻探结果基本证实。”9月22日下午,当记者来到2016中国国际矿业大会矿产勘查技术-地球物理技术论坛现场,论坛主持人——中国地质调查局总工程师严光生对演讲嘉宾的介绍,把我们的思绪带到了地球深部的研究世界。在中国地质调查局首次设立的勘查技术论坛上,与会嘉宾围绕空中、地面、地下深部勘查技术等方面进行了充分的探讨。

    关于雅江地球科学的话题

    “在松潘-甘孜复理石盆地,三叠纪沉积主要是大陆边缘斜坡的浊积岩相矿床,这里有与浊积岩相矿床相似的泥岩和灰岩,位于被深水覆盖的大陆坡上的三叠纪浊流环境。雅江地区的复理石沉积包括一些结晶基地岩石穹窿,表现为出露的复理石盆地的根。2003年,一家石油公司在这里进行了勘探,发现了很多宝藏,比如初露的复理石盆地的根。在里面有各种各样的红色层级,慢慢渗透到表面上来,老旧的层级和新的层级重叠在一起。第一层级含有一些结晶的岩石,我们把它称作新鲜的盆地。矿体之上的复理石岩表面结构有的像海绵一样,有的像水晶一样透明。”杨院士通过PPT上面图像,给我们揭示了地层深部的一个个奥秘。

    “为什么锂出现在雅江复理石残留盆地中?锂怎样变成锂辉石矿?锂辉石矿怎样抬升接近地表,成为可开采的矿?”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杨文采为我们分析了雅江盆地的构造演化和锂辉石矿化的成因。

    “首先,我们利用三维密度成像方法对地壳结构进行分析,得到各层构造的密度分区图;用重力数据推断出雅江复理石盆地的动力学过程,将其划分为3个不同的阶段:第一个阶段在新生代之前,雅江地区的构造演化与松潘-甘孜地块是相同的。但是在新生代的时候,雅江地区的地壳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洋板块往下,两个大地板块汇聚到一起,大海变得越来越小,很多层级在这个阶段形成了,所以松潘甘孜和钱塘江辐射到西边的古特提斯洋中。古特提斯洋的海水在俯冲过程中向下渗入地幔,锂的密度远远轻于海水中的钠和钾,难以在俯冲过程中向下渗入地幔。古特提斯洋的海水中的锂可以累积在海底,在俯冲过程中沉积在复理石盆地中,为后来锂辉石矿化提供了物质来源。在第二阶段,当海水一直流下来的时候,岩石变湿,温度开始变高,造成岩石圈部分发生了熔融,形成了地壳当中的岩浆房。因为地壳岩石的固结和重结晶变质,上面形成丰富的锂矿沉积,继续稳固并向下方蔓延。锂辉石矿在复理石盆地底部形成,受到冲蚀的地表物质填充了盆地,形成了巨厚的复理石沉积。上地壳流变得更加密集,形成三种不同的结构,下地壳流能够腐蚀其它地壳,在中地壳流变成物质向上挤出,使得中地壳增厚。在第三阶段,青藏高原的下地壳流东行到雅江复理石盆地,后造山热流上涌产生低粘度下地壳流,使复理石盆地得到抬升和冲蚀 ,雅江地区变成一个残留复理石盆地,锂辉石沉积在近地表出露。”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得出结论。”杨文采介绍,当海洋中的盐水向下渗透,穿过俯冲带,富锂盐水在浮力影响下集聚在海底;之后在雅江复理石盆地底部,岩浆热液作用导致锂矿化,产生最初的锂辉石矿体;当地壳增厚上升,并风化和冲蚀之后,锂辉石沉积才能抬升到近地表,成为具有开发价值的能源资源;对围岩和矿体进行化学分析的测试,验证了锂矿成矿作用模型。复理石盆地在全世界广泛分布,它们其中的一些盆地已经抬升,锂辉石具有开发潜力。

    航空地球物理勘查技术快速发展

    “熊盛青是中国国土资源航空勘探遥感中心副主任、总工程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航空地理遥控技术研究和科学管理工作,荣获国家省部级科技奖,出版多部专著。”主持人把下一位嘉宾请到了台上。

    “‘十二五’以来,能源和矿产资源更加呈现刚性需求,国家持续加强了战略性资源的地质调查与勘查工作,航空物探工作量保持在每年约50万公里~60万公里。通过推进‘空地一体化’战略,各地加大了对航空物探异常的查证,全国新发现了一批矿床和矿产地。”熊盛青教授介绍,国家“863”计划主题项目《航空地球物理勘查技术与装备》等的实施,促进了我国航空物探自主创新,形成了以自主研发仪器为主的现代化航空物探技术体系,尤其是航磁全轴梯度测量技术、航空重力测量技术和航空电磁测量技术得到快速发展。

    “在航空地理物理勘查技术方面,我国取得了多项进展。”熊盛青说,首先,航磁测量技术实现多参量测量,航磁全轴梯度勘查系统实现工程化应用;其次,研制成功航磁三分量测量系统样机,试验飞行取得了可靠的数据,为开展航磁矢量测量奠定了坚实基础;第三,研制集成无人机航磁测量系统,初步达到实用化;第四,航空重力勘查技术的理论和装备研发取得突破,研制出新型航空重力测量系统,填补了国内空白。新型航空重力仪广泛应用于陆海油气调查和勘查,在黄海、渤海、新疆、塔里木等陆海区域油气调查中得到广泛应用,获取了大量高精度航空重力数据。

    “在航空电磁测量技术方面,时间域测量技术发展迅速,开始工程化应用。”熊盛青介绍了系统的发展:直升机时间域航空电磁勘查系统目前已达到实用化,攻克了磁矩、噪声、深度等关键技术,用于金属矿产勘查和地下找水,在河南、内蒙古和黑龙江等地开展了矿产勘查、水文地质勘查应用,发现多处航空电磁异常,获取了高精度的电性参数信息。固定翼时间域航空电磁勘查系统试飞成功,并获取可靠数据,为实用化奠定基础。

    先进的技术要在实践中得到证实。在谈到航空地球物理勘查技术应用取得了哪些实现效果时,熊教授介绍:一是被广泛用于中国航空航天领域,2011年以来,在重点成矿区带和重要油气盆地开展了1∶5万高精度航空物探调查和综合地质研究,为找矿快速突破提供了丰富的异常信息、基础资料及综合研究成果,完成航空物探测量300万千米以上,覆盖面积100万平方千米以上;发现异常23000处,划分找矿预测区491处;查证航磁异常938处;发现铁、铜、铅、锌、铀等金属矿产地118处。二是空地一体化助推找矿突破。航空重力测量在新疆进行油气空间探测,提出塔里木盆地前寒武系发育“裂-坳沉积体系”烃源岩的新认识;优选5处重点油气预测区块,为区域油气调查评价与战略选区提供参考信息。三是编制出版了首套中国陆域航磁-地质构造-矿产预测系列图、全国航磁油气调查成果图,为深化全国大地构造研究、油气资源远景评价做出了贡献。基本摸清全国铁矿资源潜力,预测全国铁矿资源量约1935亿吨、已探明储量601亿吨、资源潜力约1334亿吨。

    “以满足国家需求为导向,以国际先进水平和增强生产能力为目标,以关键技术研究为突破口,以提高航空物探测量系统整体性能和测量精度为重点,在技术水平与调查能力等方面得到快速发展。”熊盛青向与会者介绍了航空地球物理探测技术的明确发展目标:提高探测分辨率、探测深度和探测效率,发展航磁矢量测量和全张量测量技术,自主研制勘查系统,全面实现航磁多参量测量;研制适用于资源勘查和环境监测的新型高能量分辨航空伽马能谱测量系统;大力发展航空重力和航空重力梯度测量技术,实现仪器和软件的国产化;开发大磁矩时间域航空电磁测量系统,探测深度达到800米~1200米,为深部找矿和环境调查提供新的技术手段等。

    彩虹无人机大幅度提高作业质量

    “石文研究员现任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无人机飞行器总体设计师,是这个领域里著名的专家,长期从事飞行机的总体和气动力设计实验阶段,技术经验丰富。作为总体和气动力技术负责人,牵头突破了多项关键技术,取得了很多丰硕成果。”严光生总工程师的介绍,把与会者带到了无人机的世界。

    “我们知道,航空物探既是一个长时间的枯燥工作,也是一个超低空飞行的危险工作。而无人机没有驾驶员,能够自主飞行,尤其是比较长航时的远程,它可以昼夜飞行,现在达到连续飞行50多个小时,未来几年可以中低空飞行100多个小时,过两年航程可以达到1万公里,一次出动作业时间大幅度增加,作业效率大幅度提高。”谈到无人机的发展,石文研究员信心满满。

    “近些年来,我们在无人机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2013年,我们与中国地调局物化探所和航遥中心合作,将无人机用于航空物探,航磁和航放的技术改装和初期试验,2014年进行了改进,2015年进一步完善,实现无人机平台与航磁航放系统集成,解决了无人机航磁航放系统总体、气动、电磁兼容综合集成等方面的技术问题;在国内外首次实现搭载多参数航空物探载荷的中小型无人机航空物探综合站。”

    石文介绍,在关键应用方面,解决了超低空地形跟随技术;通过电子地图的加载与显示,解决了规划过程中航迹点添加、编辑、作业区域确定、航线间距等问题;对于一些要跨越的大高度山体障碍,通过提供友好的人机交互界面、航迹点编辑、辅助工具等,方便了任务航迹规划,增强了危险点自动提取与高度切换航迹点添加功能;突破低成本、超低空飞行远程测控技术,通过海事卫星、超短波电台等技术手段,成功实现大范围、超远距离的数据实时通信。

    先进的技术需要成果的验证,石文介绍,在黑龙江嫩江县多宝山整装勘查区,CH-3航空物探系统在大比例尺作业飞行中具有较大优势,数据采样密度较大,具备较强的实际作业能力。2015年,在新疆喀什地区开展了1∶2.5万航磁应用示范工作,设计工作量10000测线公里,实际完成工作量11651测线公里,超额完成了任务,测线分布均匀,保持比较好,满足了设计要求。

    “我们愿开放心态,与国内无人机同行及地质调查部门开展广泛合作,促进共同发展,以突破传统概念制约和提倡创新为主题,将航空物探需求和工业部门的技术潜能及发展相互结合,为无人机成为我国未来的主力航空物探装备之一做出应有的贡献。”石文表示。

    电磁探测技术须向三维进军

    “林品荣是中国地质科学院的高级教授,主要从事电磁技术探测研究,组织承担了国家重大的仪器设备和863的一些重点项目,对我国自主大深度、多功能电磁探测系统进行了研究并进行推广。”随着严光生总工程师的介绍,又把与会者带入了一个三维探测的世界。

    “我们知道,电磁探测技术以获取的参量多,探测深度大,在地质调查和深部探测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特别是在多金属矿产、地下水资源、油气资源和深部地质结构探测等方面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林品荣教授首先介绍了国外这方面发展的情况:加拿大凤凰地球物理公司开发了以30KW为主的V8多功能电法系统,在我国的地质调查中应用效果较好,超过了200套;加拿大矿泰公司开发了大功率的激电与音频大地电磁测深相结合的全景三维分布式电磁法系统等。这些系统的人工源电磁法部分,受发射功率和探测深度的限制,主要适用于中浅部(2000米内)的资源勘查。目前国外正在向更大的大功率或级联式的大功率大深度全三维电磁探测方向研究发展。

    林品荣介绍,在国内,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开发了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与大地电磁测深相结合的SEP系统。中南大学开发出超过100KW的广域电磁法系统。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在国家“863”重点项目支持下,开发出60KW的国产大功率多功能电磁法系统(DEM-V),实现了时间域激电、频率域激电、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音频大地电磁测深的测量,填补了国内空白,并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总体来讲,国内开发的仪器大部分是样机,基本上是适用于一维二维探测。而地下地质体大多呈现二维三维的分布,所以说现有技术不能满足地下三维地质体的精细勘查。基于这种现状,我们提出研发大功率、大深度勘查的三维电磁探测技术,满足复杂条件下的二三维探查需要。”林品荣提出了三维电磁探测技术的研究目标。

    “矿产勘查技术-地球物理技术论坛”侧记

    按照中国地质调查局物化探所2016年度质量管理计划的统一部署,2016722-23日,由彭轩明所长带队,并邀请行业专家赴哈尔滨对我所承担的“863”课题“固定翼时间域航空电磁系统实用化”野外工作的质量、安全、保密等进行了综合检查。

    检查组首先听取了课题进展和阶段成果的汇报,对固定翼时间域航空电磁系统硬件、软件、调试验证数据、飞行安全等进展情况进行了认真审阅和检查;随后现场检查了固定翼时间域航空电磁系统和专用飞机,观看了时间域系统试验试飞。

    “固定翼时间域航空电磁系统实用化”课题组经过多年试验研究,攻克了专用飞机改装、硬件优化、数据处理、质量监控等方法技术难题,特别是课题组完成了时间域专用飞机减重、减阻等优化工作,解决了大速度线圈振动、接收绞车安全收放等技术难题,掌握了时间域飞机改装优化的核心技术。课题组开展了16个架次集成调试试飞和系统性能验证工作,在350米飞行高度获取到清晰的大地响应数据,初步验证了系统的基本性能。

    检查组认为,课题在Y12IV时间域飞机优化、仪器关键技术指标优化、数据处理、集成调试和性能验证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为最终实现实用化大勘探深度固定翼航空电磁系统奠定了坚实基础。检查组要求课题组继续努力,对照合同任务要求,做好年内结题工作。

    最后,彭轩明所长提出了三点要求:一是课题组要按照检查组提出的建议和意见,在阶段成果的基础上加快系统实用化研究,做好课题成果总结等工作;二是在确保课题成果质量的同时,加强安全、保密、廉政防控等方面知识的学习,时刻铭记于心,提高自身防范意识,并健全相关记录;三是继续发扬科技创新团队的优良作风,认真总结经验、梳理科学问题,为进一步创新研究和“十三五”立项做好准备。

     

    彭轩明所长一行赴黑龙江开展野外检查工作
      根据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大深度三维电磁探测技术工程化开发”项目总体安排,2016年3月8-9日,项目牵头实施单位地科院物化探所与会议承办单位重庆地质仪器厂在重庆成功举办“三维电磁探测系统仪器操作培训会”,50余名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吉林大学、成都理工大学、西安地调中心、南京地调中心、安徽省勘查技术院、中国地质装备总公司、重庆地质仪器厂、地科院物化探所等多家单位的学员参加培训。

      培训会期间,项目软件研发人员讲解了时间域激电法(TDIP)、谱激电法(SIP)、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CSAMT)、大地电磁法(MT)和瞬变电磁法(TEM)的三维正反演计算技术及数据处理技术;项目仪器系统开发与生产单位介绍了三维电磁探测系统的结构、功能、使用注意事项及适用条件,同时为学员演示了野外现场操作流程。

      结合研发人员的汇报以及学员提出的问题,项目负责人要求各任务负责人认真对照项目任务书及项目各任务的任务书和各次会议形成的会议纪要,扎实完成好各项工作,并强调各任务间加强协调和配合,确保取得预期成果。

      地科院物化探所彭轩明所长出席培训会,对项目的研究开发及后续工作提出三点具体要求:一是在三维电磁探测系统的开发中,不仅要重视技术指标的先进性,同时需注重其实用性;二是做好各任务及项目结题的各项准备,并努力做好仪器系统的科研成果转化工作;三是希望研究团队积极合作,在支撑国家重大科技发展方向上共同申报项目,解决国家地质调查所急需的深部找矿装备。中国地质装备总公司周寅伦董事长对成功研发三维电磁探测系统的意义进行了分析,希望通过产、学、研、用相结合,使我国自主研发的三维电磁探测系统能够尽快实用化并得到更广泛的推广应用。

     

    大深度三维电磁探测系统仪器操作培训会在重庆成功举...

    近日,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在江苏南京组织召开“大深度三维电磁勘探系统应用示范技术交流研讨会”,来自地调局南京中心、西安中心、地科院物化探所的专家及业务骨干等共30人参加交流研讨。

    研讨会上,项目各任务负责人介绍了工作进度,总结了取得的成果,提出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会专家在汇报交流中指出,大深度三维电磁勘探系统技术先进,性能稳定,反演软件应用效果良好,在与国外同类产品对比实验中, TDIP、SIP、CSAMT、MT等各种方法对比结果均反映出该套系统良好的性能。三维勘查方法应用示范试验取得良好成果,在某金矿试验区内,初步查明金矿实验区的地下地质体三维结构,圈定了找矿靶区。

    室内研讨过程中,与会专家和项目技术骨干对仪器设备生产工艺问题提出了改进建议,并讨论了下一步工作计划,制定了切实可靠的实施方案。在野外施工实验现场考察交流时,与会专家与项目组成员针对仪器野外工作方法技术进行交流并提出了意见建议。此次交流研讨会总结了大深度三维电磁勘探系统应用示范成果,针对存在的问题讨论并提出了可行的改进方案,为下一步工作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通过此次交流研讨,仪器研发单位更加深刻理解了地勘单位和矿山企业的实际应用需求,促进了相互交流,为大深度三维电磁勘探系统的找矿实用化提出了更好的解决方案,使大深度三维电磁勘探系统产业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大深度三维电磁勘探系统产业化进入一个新阶段

    2015年11月20-22日,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在山东省威海召开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胶西北金矿深部找矿地球化学方法集成与示范成果交流会。

    地科院物化探所所长彭轩明、副所长史长义和山东省第六地质矿产勘查院院长崔书学出席会议。来自地科院、地调局发展中心、山东省地质矿产勘查局、山东黄金集团、山东招远黄金集团的6位专家,以及地科院物化探所、山东地矿六院、桂林理工大学、地科院力学所的项目组成员等共计33人参加会议。

    交流会上,项目负责人系统介绍了项目立项思路、总体工作进展和已取得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并结合以往多个项目研究成果,介绍了深部矿地球化学勘查理论与方法进展。地科院物化探所项目组成员介绍了胶西北矿集区主要地质单元元素背景值初步研究结果,土壤热磁组分测量在胶西北地区有效性试验结果,并首次展示出土壤热磁组分中金、锌、银、钨等金属元素赋存状态扫面电镜图片,表明该方法机理研究取得实质性进展。项目参加单位山东地矿六院和桂林理工大学也分别介绍了各自工作的进展及后续工作安排。

    围绕项目中拟集成和示范的两项核心新理论新方法——多维异常体系和土壤热磁组分测量,与会专家在充分肯定的基础上,提出了各自的真知灼见。专家意见涉及理论方法发展方向、示范应用选区、示范推广应用等多个方面。其中,理论方法的示范应用受到专家们最普遍关注,这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既有利于理论方法的深化,又有利于方法技术的实用化,为项目取得更高水平的科研和实用化成果奠定了高起点。

    针对专家们提出的意见和建议,结合项目的总体任务目标和预期成果,项目组成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进一步理顺了思路,凝聚了共识,细化了实施方案,为项目下一步顺利、高效实施打下了良好基础。

    此次项目成果交流,使科研单位更加深刻理解了地勘单位和矿山企业的实际需求,也使地勘单位和矿山企业充分了解了深部找矿地球化学勘查的新理论新方法。实际需求和理论方法进展高度契合,为科研成果转化提供了广阔平台,将开启胶西北金矿深部地球化学勘查新模式,也是适应科技体制改革新要求的一次有益尝试。

     

    胶西北金矿深部地球化学勘查开启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