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4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2017年7月7日,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在北京举办湖北宜昌鄂宜页1井页岩气调查重大突破成果研讨会。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南方页岩气科技攻坚战宜昌地区协调领导小组组长王昆宣读了院士、专家对鄂宜页1井页岩气调查重大突破成果的鉴定意见。研讨会由中国地质调查局资源评价部负责人邢树文主持。

    王昆表示,鄂宜页1井的重大突破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对地质调查工作的高度重视,得益于中央财政对公益性地质调查的长期投入,得益于国土资源部、财政部、科技部等部委的有力指导,得益于几代地质人、石油人并肩战斗、攻坚克难,得益于坚持不懈的基础地质研究和地质理论、工程技术创新。鄂宜页1井的重大突破,进一步拓展了我国南方页岩气的勘查区域和勘查层系,有望支撑形成新的页岩气资源基地,引领长江中游地区页岩气油气勘查开发,对优化长江经济带能源结构、实现绿色发展,提高国家能源资源保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康玉柱、李阳等9位院士、专家一致认为:“鄂宜页1井页岩气调查的重大突破是历史性、开拓性、导向性、里程碑式的,填补了中扬子寒武系油气勘探的空白;首次确立了寒武系水井沱组为页岩气勘查开发新的主力层系,对广大南方复杂构造区块油气勘探具有示范引导作用,实现了我国页岩气勘查从长江上游向长江中游的战略拓展,对形成南方页岩气勘查开发新格局,支撑长江经济带战略和油气体制改革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鄂宜页1井项目是在财政部的大力支持下,在国土资源部的正确领导下,中国地质调查局认真贯彻落实中央领导提出的希望继续扩大油气资源调查成果,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优化能源结构作出新贡献的重要指示精神,实施南方页岩气科技攻坚战。在以往油气地质工作的基础上,瞄准久攻未克的南方复杂地质构造区,加大工作力度,部署实施的鄂宜页1井在寒武系水井沱组(地层形成于约5亿年前)获得6.02万方/日、无阻流量12.38万方/日的高产页岩气流,并在震旦系陡山沱组(地层形成于约6亿年前)获得迄今全球最古老页岩气藏的重大发现。

    鄂宜页1井位于湖北省宜昌市城区西南20千米处,是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在长江中游部署实施的第一口页岩气压裂试气井,实现了我国南方页岩气调查新区新层系的重大突破、新理论和新技术的自主创新。一是开辟了长江中游页岩气勘查新区。首次在长江中游获得高产页岩气流,圈定1200平方公里有利区,预测资源量超5000亿立方米,有望形成新的页岩气资源基地。打破了我国页岩气勘查开发均集中在四川盆地及周缘的局面,实现了从长江上游到中游的战略拓展。二是发现五套含气地层,在古老地层寒武系、震旦系获页岩气调查重大成果。首次在四川盆地外寒武系水井沱组钻获高产气流,证实该层系是页岩气勘探的又一主力地层;在距今约6亿年前的震旦系陡山沱组,发现迄今全球最古老的页岩气藏,拓展了新的勘查层系,具有巨大勘查开发潜力和重大科学意义。三是创新提出了古隆起边缘斜坡带页岩气成藏新模式。传统认为该地区古老地层生油生气早,历经多期改造难以成藏。经长期研究攻关,提出了“有利相带是基础,有机质含量是保障,基底隆升及演化是关键”的新模式,突破了传统认识,有效指导了勘查部署,丰富了页岩气成藏理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四是自主研发了复杂地质条件下页岩气储层改造新技术。针对该区地层高钙低硅、低温、常压、水平应力差大,储层难以改造的特点,创新压裂液配方和改造模式,成功实现了页岩气运移通道的充分疏导,为获得高产气流提供了技术保障。

    下一步中国地质调查局将坚决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系列指示精神,按照国土资源部党组的决策部署,将页岩气地质调查从已形成规模产能的长江上游向中、下游战略转移。近期主攻中游地区,力争形成与重庆焦石坝、四川长宁-威远三足鼎立的页岩气资源基地;中期向下游地区拓展,努力形成南方页岩气勘查开发新格局。当前,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继续扩大战果。加快实施“鄂阳页1井”、“鄂宜页2井”等5口井钻探工程,择优开展储层改造和试气求产,力争取得新的更大突破。二是加快区域资源评价。加强油气基础地质调查,优选有利区,实施钻探验证,摸清油气资源家底,为勘查开发奠定资源基础。三是加强科技攻关。深化古隆起区页岩气成藏理论认识,创新勘查评价方法,提升储层改造工程技术,推动长江经济带页岩气油气资源勘查开发。

    会上,武汉地质调查中心陈孝红介绍了鄂宜页1井取得的重大突破成果。来自国土资源部、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延长石油的代表进行交流发言。

    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湖北省国土资源厅、宜昌市人民政府有关负责人及企业代表参加会议。

     研讨会现场

     代表作工作汇报

     

     

    湖北宜昌鄂宜页1井页岩气调查重大突破成果研讨会在京...

    2019年10月16日,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宜昌市博物馆、三峡广播电视台联合主办的《地质科普公益系列课堂》之“金钉子”在宜昌市博物馆举行,活动采用关注公众微信号网上自愿报名的方式,吸引了宜昌市城区各中小学校200余名学生及家长参加公益课堂。

    武汉地调中心地层古生物室王传尚研究员为同学们作了题为《用金钉子敲开宜昌奥陶纪的大门》的科普讲座报告,从“金钉子”的由来与含义、确立的条件、重要意义等方面,生动讲述了宜昌“金钉子”的故事,揭开了“金钉子”的神秘面纱。他用大量的图片介绍了奥陶纪时期宜昌的地貌和生物多样性、奥陶纪古生物的常见种类以及生物灭绝的原因。讲座结束后,同学们在古生物专家团队的带领下参观了宜昌博物馆地质馆展厅,通过专家的讲解与互动,同学们了解了宜昌地质史、古生物地质等相关基础知识,感叹大自然的神奇,增强了他们对地学知识的求知欲、探索欲。

    地层古生物学是武汉地调中心的传统优势学科。依托武汉地调中心承担项目的研究成果,已在宜昌建成宜(昌)莲(沱)公路沿线,宜昌黄牛岩南华系-震旦系考察路线,宜昌王家湾、黄花场“金钉子”剖面考察路线,远安“化石第一村”考察路线,三峡地质灾害防治观测点等5条科学考察路线,为宜昌开展地质科普研学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此次地质科普公益课活动得到了学生及家长的高度赞扬和一致认可,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不仅充分调动了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也使公众对自然环境和生态文明建设有了更加直接的感受,更加关注并参与生态环境保护,从而提升公众对地质工作的认知和认同。

    2019.11.19“金钉子”地质科普公益课堂在宜昌举行691

    王传尚研究员作科普报告

    2019.11.19“金钉子”地质科普公益课堂在宜昌举行705

    古生物专家讲解地学知识

     2019.11.19“金钉子”地质科普公益课堂在宜昌举行726

    合影留念

    “金钉子”地质科普公益课堂在宜昌举行

    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宜昌基地地处湖北省宜昌市城区,是中心2009年整体搬迁武汉前的集中工作区和职工居住生活区,目前是中心离退休老同志集中居住生活的主要场所。面对宜昌基地职工小区离退休老同志多、外来住户多、春节前从武汉返回人员多和宜昌实施封城、防控物资紧缺、基地工作人员少的复杂困难情况,如何切实做好宜昌基地疫情防控和离退休老同志思想稳定工作,从一开始就成为武汉地调中心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重中之重工作。

    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在中心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宜昌基地管理处(离退休干部处)干部职工始终把离退休老同志的生命健康安全放在首位,团结一致,担当作为,多措并举,以坚定信心和必胜决心认真落实当地政府和中心各项防控工作部署要求,扎实推进各项防控工作,取得离退休老同志和宜昌基地干部职工“零疑似零确诊”的喜人成绩,相关工作获宜昌市高新区管委会领导高度评价。

    领导重视早谋划。鉴于宜昌基地离退休老同志居住集中、小区居民人员复杂、外地特别是从武汉返回人员多的特殊情况,2020年1月底在制定中心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时,在成立疫情应急防控领导小组的基础上,专门设立了老干部工作组,明确其主要职责是为中心离退休老同志提供精心服务和必需的防控物资保障,切实发挥离退休党支部在疫情防控工作中的战斗堡垒作用,认真做好离退休职工的心理疏导和情绪宣泄,教育引导老同志相信党中央,相信政府,相信科学,相信医务工作者,相信一定会取得疫情防控的胜利。2月4日,中心领导班子召开专题会议,对进一步做好宜昌基地特别是离退休老同志思想稳定和疫情防控工作进行了再研究、再部署、再落实。工作推进过程中,中心党政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每天都关注着宜昌基地,遇到新情况、新问题和新要求时均在第一时间给予支持和指导,鼓励宜昌基地干部职工大胆工作,下放权力并给予激励政策,为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多措并举严管控。按照中心统一部署,自1月22日开始,宜昌基地关闭离退休老同志活动中心,坚持每天对办公区、居民区、走廊、楼道、门卫室、广场等公共区域开展集中防疫消杀,不留死角。加强基地进出管控,严格实行人员体温监测和车辆检查登记,切实做到严防死守,防止疫情输入和扩散。配合社区网格员,坚持每天2次对基地居民进行体温监测及身体健康状况摸排,并一一登记在册、如实上报。

    协调联动聚合力。为全力支持宜昌基地处工作,有效克服宜昌基地管理处人手不足的实际困难,根据中心党委工作部署安排,动员从武汉回宜昌基地过春节和居住在基地内的三峡中心党员干部职工积极参与,成立了宜昌基地疫情防控支撑服务小组,支持配合宜昌基地处的各项防控工作。小组建立了每日值班、个人防护、推进措施等工作制度和协调联动机制,对接落实了支撑服务宜昌基地疫情防控和为离退休老同志采购生活物资及药品等具体工作内容。采用基地管理处、支撑服务小组双值班制度,确保信息畅通、工作有序,协助基地处较好地完成了小区集中喷洒消毒药水、居民体温检测、防控信息报送等工作。在中心主要领导的协调下,积极争取到当地政府、企事业单位给予的防控物资援助,有效解决了宜昌基地防控物资紧缺的困难局面。

    贴心服务暖人心。利用微信群、电话等方式,向基地居民特别是离退休老同志通报最新疫情信息、普及科学防护知识、传达基地防控要求等,引导他们坚定信心、保持乐观,严守规定、共克时艰。积极寻求社会资源,帮助联系超市、药店等,提供可靠购物渠道,协助做好生活物资代收,真心实意做好服务。在做好自我防护的前提下,为行动不便、子女不在身边、切实存在困难的老同志提供采购生活物资和药品等服务计33人次,并做到了送货上门、服务到位,赢得广大离退休老同志的普遍欢迎和称赞。

    也许并不是每个人都明白,在疫情防控非常时期能完成这些平时看似非常平凡的工作,其中凝聚着一群平凡无私的人付出的辛劳和爱。宜昌基地处聘用职工杜慧敏和刘辉,平时工作中她们是默契的搭档,以细致周到的服务深受老同志们的喜爱。她们有太多的共同点,生活中均为人妻人母,上有老下有小,另一半健康状况欠佳,在家庭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然而,面对疫情的突然来袭,她们是那么的果敢勇毅,每天轮流值班,每天主动对接老同志们的需求并一一落细落实落地,以不是女儿却胜似女儿般的温柔细腻给予老同志们问候、鼓励和安慰;因部门主要负责人春节前按计划回老家过年而无法提前返回工作岗位,宜昌基地处徐身镭责无旁贷地承担起了宜昌基地的疫情防控管理工作,他全身心地投入到忙碌而繁杂的工作上,负责基地正常运行、对接社区防控工作部署要求、精心组织推进疫情防控各项工作,每天走路达到几万步,一天忙完回到家已经是精疲力竭,可他还要为因病瘫痪而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老母亲做饭,直到服侍她上床休息后还要梳理当天的工作和来天的计划安排;从武汉回宜昌基地过年的段万军,除负责起草中心疫情防控工作方案及有关文件材料、每天上报防控工作信息情况、组织协调有关疫情防控和对外联络工作外,还受中心领导委托全力协助徐身镭同志工作,并组织成立支撑服务宜昌基地疫情防控工作小组,制定工作规则,落实工作任务,推进相关工作;还有从武汉回宜昌基地过年的党员职工章昱、刘慧,以及在宜昌基地过年的三峡中心党员职工伏永鹏、吴吉民、霍志涛和非党员职工常宏,不惧危险,主动请缨参加基地义务值班,督促基地居民严格执行疫情防控措施要求,并积极为老同志们提供信息、购物、送药等精准服务。此外,还有住在宜昌城区的党员职工王传尚、徐勇和王强,也通过互联网为宜昌基地防控工作给予了支持和帮助。

    当前,疫情防控形势依然复杂严峻,但武汉地调中心宜昌基地离退休老同志们精神状态积极饱满。他们坚信,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有力领导下,在全国人民和全国各地的大力支援下,在局党组、兄弟单位和所在社区的关心支持下,一定会取得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伟大胜利。

    防疫宣传横幅

    出入体温检测

     

    生活物资送货上门

    武汉地调中心多措并举加强离退休老同志新冠肺炎疫情...

    7月7日,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在北京举办湖北宜昌鄂宜页1井页岩气调查重大突破成果研讨会。据介绍,该井的实施实现了我国南方页岩气调查新区新层系的重大突破以及新理论和新技术的自主创新。

    长江经济带主要油气、页岩气田分布图

    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南方页岩气科技攻坚战宜昌地区协调领导小组组长王昆宣读了院士、专家对鄂宜页1井页岩气调查重大突破成果的鉴定意见,武汉地质调查中心陈孝红介绍了鄂宜页1井取得的重大突破成果。研讨会由中国地质调查局资源评价部负责人邢树文主持。

    在财政部的大力支持下,在国土资源部的领导下,中国地质调查局认真贯彻落实中央领导提出的希望继续扩大油气资源调查成果,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优化能源结构做出新贡献的重要指示精神,实施南方页岩气科技攻坚战。在以往油气地质工作的基础上,瞄准久攻未克的南方复杂地质构造区,加大工作力度,部署实施的鄂宜页1井在寒武系水井沱组(地层形成于约5亿年前)获得6.02万立方米/日、无阻流量12.38万立方米/日的高产页岩气流,并在震旦系陡山沱组(地层形成于约6亿年前)获得迄今全球最古老页岩气藏的重大发现。

    6月14日~15日,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在湖北宜昌召开鄂宜页1井页岩气调查成果鉴定会。康玉柱、李阳等9位院士、专家一致认为:“鄂宜页1井页岩气调查的重大突破是历史性、开拓性、导向性、里程碑式的,填补了中扬子寒武系油气勘探的空白;首次确立了寒武系水井沱组为页岩气勘查开发新的主力层系,对广大南方复杂构造区块油气勘探具有示范引导作用,实现了我国页岩气勘查从长江上游向长江中游的战略拓展,对形成南方页岩气勘查开发新格局,支撑长江经济带战略和油气体制改革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鄂宜页1井位于湖北省宜昌市城区西南20千米处,是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在长江中游部署实施的第一口页岩气压裂试气井,实现了我国南方页岩气调查新区新层系的重大突破、新理论和新技术的自主创新。

    一是开辟了长江中游页岩气勘查新区。首次在长江中游获得高产页岩气流,圈定1200平方千米有利区,预测资源量超5000亿立方米,有望形成新的页岩气资源基地。打破了我国页岩气勘查开发均集中在四川盆地及周缘的局面,实现了从长江上游到中游的战略拓展。

    二是发现五套含气地层,在古老地层寒武系、震旦系获页岩气调查重大成果。首次在四川盆地外寒武系水井沱组钻获高产气流,证实该层系是页岩气勘探的又一主力地层;在距今约6亿年前的震旦系陡山沱组,发现迄今全球最古老的页岩气藏,拓展了新的勘查层系,具有巨大勘查开发潜力和重大科学意义。

    三是创新提出了古隆起边缘斜坡带页岩气成藏新模式。传统认为该地区古老地层生油生气早,历经多期改造难以成藏。经长期研究攻关,提出了“有利相带是基础,有机质含量是保障,基底隆升及演化是关键”的新模式,突破了传统认识,有效指导了勘查部署,丰富了页岩气成藏理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四是自主研发了复杂地质条件下页岩气储层改造新技术。针对该区地层高钙低硅、低温、常压、水平应力差大,储层难以改造的特点,创新压裂液配方和改造模式,成功实现了页岩气运移通道的充分疏导,为获得高产气流提供了技术保障。

    该井的重大突破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得益于中央财政对公益性地质调查的持续支持,得益于地质工作者60多年来在长江中游基础地质调查和科学研究的长期积累,得益于聚焦国家重大需求的地质调查工作战略性结构调整,得益于敢于突破传统认识的科技创新实践。鄂宜页1井的重大突破,进一步拓展了我国南方页岩气的勘查区域和勘查层系,有望支撑形成新的页岩气资源基地,引领长江中游地区页岩气油气勘查开发,对优化长江经济带能源结构、实现绿色发展,提高国家能源资源保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下一步,中国地质调查局将坚决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系列指示精神,按照国土资源部党组的决策部署,将页岩气地质调查从已形成规模产能的长江上游向中、下游战略转移。近期主攻中游地区,力争形成与重庆焦石坝、四川长宁-威远三足鼎立的页岩气资源基地;中期向下游地区拓展,努力形成南方页岩气勘查开发新格局。当前,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继续扩大战果。加快实施“鄂阳页1井”、“鄂宜页2井”等5口井钻探工程,择优开展储层改造和试气求产,力争取得新的更大突破。二是加快区域资源评价。加强油气基础地质调查,优选有利区,实施钻探验证,摸清油气资源家底,为勘查开发奠定资源基础。三是加强科技攻关。深化古隆起区页岩气成藏理论认识,创新勘查评价方法,提升储层改造工程技术,推动长江经济带页岩气油气资源勘查开发。

     

    长江中游首次探获高产页岩气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