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3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07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还清旧账,不欠新账。”这是人们谈到矿山生态修复时常说的一句话。“还清旧账”指的就是对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的修复治理。

    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对黄河流域历史遗留矿山生态破坏与污染状况进行调查评价,实施矿区地质环境治理、地形地貌重塑、植被重建等生态修复和土壤、水体污染治理。

    记者近日参加自然资源部“迎全国生态日记者行”主题采访活动,调研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等地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情况,并请相关专家对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修复思路和举措进行解读。

    镜头一:

    地处内蒙古西部巴彦淖尔市境内、黄河“几字弯”顶部的乌梁素海流域,是国家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中“北方防沙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阻止乌兰布和沙漠向东侵蚀,阻隔乌兰布和沙漠和库布其沙漠连通的“重要关口”,是关乎黄河中下游水生态安全的“重要节点”。

    2018年,乌梁素海流域以全国竞争性评审第一名的成绩被列入国家第三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乌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由巴彦淖尔市人民政府组织实施,重点实施乌拉山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整治等七大类工程。

    如今,修复后的乌拉山南北麓青山重现,地形地势平缓连绵。通过地质灾害治理、矿山环境治理、矿山生态修复“三重”治理方式,共治理无责任主体露天采坑1004个、无责任主体废渣堆1483个,拆除废弃工业广场123个。

    内蒙古自然资源厅表示,下一步,将继续加强对乌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的指导、监管,推进工程顺利验收,一以贯之、久久为功,守护好这颗“塞外明珠”。

    镜头二:

    从远处看,一排排的酿酒葡萄架整齐排列,绿意盎然;走近了看,一串串葡萄像一颗颗玛瑙宝石,流光溢彩。这是记者在宁夏志辉源石葡萄酒庄的葡萄种植园里看到的喜人景象。

    贺兰山东麓位于北纬38度,被公认为世界上最适合种植酿酒葡萄和生产高端葡萄酒的黄金地带之一。志辉源石葡萄酒庄就位于此地。然而,这里之前并不是这般模样。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贺兰山东麓一直是周边主要的砂石料来源地。长年开采一度导致这里废弃砂坑遍地、山体沟壑纵横,植被稀少、荒无人烟。

    2008年,志辉源石葡萄酒庄承包了18000亩荒地,其中6000亩为废弃矿区,选择将酒庄建设在矿区之中。通过栽种生态林,防风固沙、调节小气候,有效降低葡萄霜冻风险;通过葡萄园行间覆草,改良土壤、降低地辐热,提升葡萄品质;通过冬季挂枝,形成风障,保持水土;通过智慧化水肥管理技术,较传统灌溉方式节水超过50%,实现葡萄园生态系统减碳与增效双赢。酒庄还在占地1200亩的废弃矿区中建设运动公园,通过将生态旅游与运动休闲整合,打造以生态观光、运动休闲于一体的城市休憩地和生态旅游休闲地。

    镜头三:

    山桃、山杏、红柳、柠条、花棒……在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经过治理后的石墩水铁矿区废弃矿山,各色植物迎风摇曳,充满生机。

    2021年以来,中卫市按照“北治风沙、沿黄治水、中部复草、南保水土”的总体格局,谋划了“十四五”乃至2035年全市生态保护修复的“大盘子”,石墩水铁矿区废弃矿山治理等重点生态修复项目相继落地。

    2022年,工程总投资5.06亿元的“黄河上游风沙区(中卫)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项目”成功通过国家竞争性评审,位列全国第三名,入围全国2022年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项目支持范围。

    今年上半年,中卫市加快实施该项目,已开工9个子项目,通过采坑回填、地形重塑等方式,治理矿坑301个、1.6万亩,完成投资3.5亿元。今年下半年将加快舟塔、涩井沟等7个在建子项目工程进度,迎水桥、喊叫水等剩余4个子项目全部开工,年内修复矿山1396.5公顷。

    记者一路走一路看,一边思考:内蒙古、宁夏煤炭等矿产资源丰富,是我国煤炭的主产区。同时,内蒙古、宁夏生态地位凸显,都是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但又都是生态较脆弱的干旱与半干旱地区。在这样的地区,如何做到在科学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的同时,进行系统修复治理?

    采访行程即将结束,记者来到位于中卫市的中国科学院沙坡头沙漠研究试验站。在听该站负责人讲解的过程中,墙上“干旱区矿业废弃地生态修复技术研究”的字眼闯入记者的视野。记者随即联系到长期从事干旱区恢复生态学研究的该试验站研究员何明珠。“您都做过哪些不同类型的案例?有哪些难点,分别是怎么攻克的?通过生态修复达到了怎样的效果?未来怎么做?”面对记者连珠炮式的提问,何明珠娓娓道来。

    何明珠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干旱地区生态修复理论和技术研发。他做过的矿业废弃地生态修复案例主要包括:素有中国“镍都”之称的金昌市的尾矿库、毛石场等矿业废弃地的生态修复,内蒙古和宁夏露天煤矿开采区的植被重建,以及宁夏中卫市石灰岩矿山遗迹地的土壤-植被联合修复的研究。

    在何明珠看来,干旱区矿业废弃地生态修复有一些共性的难点,也是开展生态修复研究或工程建设的瓶颈。

    宁夏志辉源石酒庄在废弃矿区建设的贺兰山运动公园一角 

    难点一:降水量稀少,而且降水年际或季节分配不均,很多地方的降水量都在200毫米以下,降水一般集中在秋季。“我们知道,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干旱区的极端天气事件,例如干旱、暴雨等频发,这也为生态修复工作提出新的挑战。”何明珠说。

    难点二:“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矿业废弃地普遍以砾石块为主,具有漏水、贫肥、地温高变幅大等特点,土壤环境基本丧失。

    难点三:在生态修复植物资源方面,目前可用于干旱区矿业废弃地生态修复的植物种类相对较少,主要包括一些广谱性的豆科、藜科、菊科、禾本科等灌木、草本。这些植物普遍具有抗旱、耐盐碱、耐重金属、生长量较大等特点。

    “简单而言,主要难点包括以上提及的水热等自然条件、土壤环境,以及生态修复植物资源等方面,对于一些特殊的矿业废弃地还涉及重金属污染风险等问题。”何明珠总结道。

    何明珠说,针对以上难点,开展干旱区矿业废弃地生态修复的总体思路是:科学治山、系统治理、固废利用、节水高效、经济可推广。

    “由于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生态环境、植物资源、土壤类型等存在共性和差异性,在大面积开展生态修复工程之前,我们都会开展预试验地建设,从土壤改良、植物筛选和配置模式、节水制度等方面进行科学的试验设计,一般要经过1~2个生长季,通过试验数据和研究结果提出适用于特定矿业废弃地生态修复的最合理、经济的治理模式。”他介绍说,这些治理模式包括利用固废物资源再利用开展土体重构和土壤改良,尽量避免大规模的客土复垦。在水资源利用方面,会采取中水二次利用,或植物种植前期短期补水等措施。生态修复植物主要通过灌木、草本结合,保持低密度的种植方式,使人工生态修复植被从“补水型”逐渐过渡到“雨养型”。

    “总体而言,我们开展过的干旱区矿业废弃地生态修复的一些科研项目成果还是取得了一些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何明珠倍感欣慰地说,研发的生态修复技术模式在工程项目中得到了推广应用,节约了水土资源、降低了工程投入,后期管护成本也很大程度降低了。从生物多样性的角度分析,一些原生植被的草本、灌木也逐渐出现了,鸟类回归和数量增加比较明显。从碳汇的角度分析,很明显地发现生态修复林地的盖度增加,灌木和草本不断演替,达到合理比例。林地的凋落物增加,土壤的保水、保肥、养分条件得到很大提升。

    何明珠话锋一转:“当然,生态修复的效果要具有长期性、稳定性,从长期生态学的角度开展持续研究、监测,不断完善创新生态修复模式,可为干旱区矿业废弃地的科学治山、系统治理提供科技支撑。”

    迎全国生态日记者行 | 因地制宜!专家为黄河流域干旱...

    上图为内蒙古大草原一角。近年来,内蒙古生态建设成效显著,实现了“整体遏制、局部好转”。资料图片

    编者按:2017年是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70年来,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成就举世瞩目,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在118万多平方公里的内蒙古高原上,国土资源工作为自治区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牧业现代化和绿色化深度融合,为祖国北疆繁荣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70周年大庆之际,本报将从生态建设、矿业经济、土地保障等领域,集中展示内蒙古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取得的辉煌成果,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的显著成就。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绿色是内蒙古的底色和价值,生态是内蒙古的责任和潜力。

    作为资源富集的生态大区,内蒙古在全国生态建设大局和资源保障供给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几十年来,自治区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资源要素投入、矿业拉动功不可没。然而开发和保护常常是一对矛盾,快速发展在生态方面也留下了一些遗憾和欠账。这些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自治区提出要严守生态底线、推进绿色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这既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成“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重要指示的落实,也是对传统发展路径的深刻反思和调整。

    “要坚持生态优先、保护为主,正确处理资源开发与保护环境的关系,将节约集约理念贯穿于国土资源管理的各个环节,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实现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共赢。”内蒙古国土资源厅厅长张利平表示。

    党的十八大以来,自治区上下同心,国土资源工作坚持生态优先,坚守耕地红线,整治矿山地质环境,推进绿色矿业体系,着力打造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当前,内蒙古生态建设成效显著,实现了“整体遏制、局部好转”。

    在耕地保护方面,严守耕地红线,夯实粮食安全和生态保护基础。内蒙古自治区耕地面积1.37亿亩,人均5.48亩,是全国人均耕地数的3.7倍,是全国13个粮食主产区和6个粮食净调出省区之一。守住耕地红线,就守住了自治区粮食安全和生态保护的基础。当前,在自治区各级政府的支持下,内蒙古圆满完成了全区9330万亩永久基本农田划定任务,全部上图入库、落地到户,基本农田保护实现了数量增加、质量提高、生态优化。

    地质环境治理方面,加大恢复力度,助力生态建设。2016年,自治区共投入15亿元,完成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面积134平方公里,初步形成了开发、治理、恢复的良性互动和循环发展格局。目前,治理累计完成投资38.8亿元,比“十一五”增加21.23亿元;治理恢复土地629平方公里,是“十一五”的5.2倍;一批历史遗留无主矿山得到有效治理,矿山占用土地面积和恢复治理面积趋于平衡。目前,全区大力推进绿色矿山建设,落实矿山企业保护和治理矿业环境的社会责任,已有35家矿山被认定为绿色矿山,矿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内蒙古是矿业大省(区),当前在推进绿色勘查方面,自治区国土资源战线积极探索地质找矿新路径,调整优化矿产勘查开发总体布局和工作重点,改进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的勘查技术方法,倡导地球物理勘探、地球化学勘探、航空遥感等新技术手段,着力加大水源地、地热、新能源等民生项目勘查投入,促进地质勘查转型发展、结构优化。

    在矿产资源开发方面,严格调控资源开发强度,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从矿权管理上推进供给侧结构调整,支持优势产业和有需求的产能加快发展,为防止产能过剩,清理注销了一批技术落后的煤炭采矿权。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矿业开发与生态建设统筹规划,与治理规划同步落实,全区生产矿山治理保证金缴存率达到98%,按照“谁开发、谁治理、谁补偿”的原则,相继建立和执行地质环境治理补偿机制、地质环境治理保障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等,逐步形成绿色矿业体系。

    日前,为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中央巡视和中央环保督察反馈意见整改落实到位,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印发《内蒙古自治区自然保护区内工矿企业退出方案》,提出用3年左右时间,实现保护区内工矿企业全面有序退出,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修复。

    按照党中央统一部署,内蒙古还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上先行先试,在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等方面积极探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内蒙古自治区正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绿色发展理念,统筹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尽职尽责保护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国土资源,尽心尽力维护群众权益,走出一条保障发展与保护生态共赢的路子,把祖国北部边疆这道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

     

    打造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

    摘要:依托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发现的富硒土地资源,丰城市历时8年开发建设“中国生态硒谷”,已成江西现代农业发展的示范园区,促进了全省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也是地质调查项目成果直接转化应用的成功范例,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项目概况

     

    2004~2014年,由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实施,江西省地质调查研究院承担,江西省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有序开展。截止到2014年底,共完成调查面积10.35万平方千米,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62.01%,系统分析土壤有益、有害元素等各项指标54~66种,获得了海量系统、高精度的土壤各项元素指标数据。在调查基础上,从地质地球化学角度系统研究了土壤中有益和有害元素的迁移、转化、富集规律,弄清了这些元素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对生态环境的变化趋势进行了预警预测研究。

     

    2.成果简介

     

    通过调查,在江西省发现富硒土地资源分布面积1.39万平方千米,占调查区总面积的13.43%(图1)。另外,还发现有富锌、富锗土地资源,发现了一批天然的富硒、富锌、富锗农产品。其中,丰城市富硒土地资源分布面积524.7平方千米,赣州市富硒土地资源分布面积4572平方千米。

     

     

    图1    江西省富硒土地资源分布图

     

    经评价,调查区土地质量总体优良,其中Ⅰ类土壤分布面积占调查区总面积的30.58%、Ⅱ类土壤分布面积占调查区总面积的59.22%、Ⅲ类土壤分布面积占调查区总面积的7.99%、劣Ⅲ类土壤分布面积只占调查区总面积的2.21%;调查区表层土壤环境质量符合无公害食品生产要求的土壤分布面积占调查区总面积的88.95%,符合绿色食品产地生产要求的土壤分布面积占调查区总面积的67.91%,符合有机食品产地生产要求的土壤分布面积占调查区总面积的67.28%。

     

    2007年以来,利用项目调查成果,丰城市打造了“中国生态硒谷”,至2014年底,丰城市通过富硒土壤资源的开发,引进农业龙头企业15家和科研机构1所,其中亿元以上重大项目11个,预期总投资100亿元,已完成投资21亿元,实现产值25亿元。推出富硒产品40多个,覆盖9个乡镇20万人口,解决农民家门口就业8600人。丰城“中国生态硒谷”已获得省级“农业科技园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等荣誉命名。

     

    在丰城市“中国生态硒谷”、“中国养生硒谷”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区的带动和引领下,高安市、乐平市、樟树市、崇义县等地也先后通过招商引资对当地富硒土地资源进行了规模开发,打造富硒特色现代农业,开发出富硒大米、富硒茶叶、富硒梨、富硒山野茶等一批富硒农产品,产生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近期,南昌市委、市政府对所辖进贤县富硒土地资源开发非常重视,主要领导在相关材料上作出“进贤县可先走一步,打造健康安全的富硒食品产业”的批示,市农业局已着手编制“开发利用进贤县富硒土地资源工作方案”;国家级贫困县万安县在获得《万安县富硒土地资源开发选区评价研究报告》后,已启动该县富硒土地资源开发工作;崇义县也已将富硒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作为该县现代农业发展的重点。

     

    3、成果意义

     

    通过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发现的富硒土地资源,可以作为一种绿色特色土地资源优势、促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受益于民、致富于民、造福于民的重要手段。为促进当地三农发展,引领农业增收、农民致富,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提升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江西富硒土地资源开发促进现代农业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