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12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08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卡洛董氏扇桨龙化石

    本报讯(记者冯丽妃)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在对我国湖北南漳—远安动物群的研究中,首次发现了与现生鸭嘴兽具有相似捕食方式的海生爬行动物化石。这一发现对于研究现代海洋生态系统形成过程具有重要意义。相关成果近日发表于《科学报告》。

    据介绍,此次发现的远古生物化石有两个,都是生活在早三叠世的卡洛董氏扇桨龙,距今约2.48亿年。它们的头部与现在看到的鸭嘴兽极为相似。这是首次在爬行动物中发现鸭嘴兽式捕食方式,不仅将盲感应捕食方式的出现提前至早三叠世(2.48亿年前),还为生物与环境协同演化提供了典型例证。

    在距今约2.5亿年的二叠纪末期,发生了地球生命史上最大的灭绝事件,约90%的物种遭到毁灭性打击,其中96%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陆地脊椎动物灭绝。传统观点认为,直到中三叠世(约2.42亿年前),海洋生态系统才完全恢复。南漳—远安动物群化石分布在湖北省南漳县和远安县两县交界地区,为全球最早的海生爬行动物群落之一。

    在此之前,湖北鳄、鱼龙和始鳍龙等多种海生爬行动物化石相继在该地区被发现。这一全球最早的海生爬行动物群落的面貌,在古生物专家的努力下逐步展现在世人面前。

    《中国科学报》 (2019-02-19 第4版 综合)

    中国科学报:中国地质调查局发现2.48亿年前头部似鸭...

    由“矿业界”主办的2021国际矿产品投资与发展高峰会议6月24日在北京召开。

    本次会议聚焦后疫情时代全球矿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共同研讨疫情对全球矿业形势的影响、国际矿产品价格走势与投资趋势、新兴产业对战略性矿产资源的新需求等热点议题,旨在把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矿业投资机遇,分析研判矿业企业面临的风险与挑战,深化全产业链合作,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促进矿业命运共同体建设。

    全国政协常委、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李朋德出席会议并致辞。他指出,进入新发展阶段,矿产资源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地位没有改变,高质量发展要求和新兴产业发展对战略性矿产资源产生巨大需求,矿业国际合作对于保障我国矿产资源消费、维护全球产业安全稳定发展日趋重要。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全球经济格局及矿产资源供需格局深度调整,矿产资源全球稳定供应的挑战凸显,主要矿产品价格大幅波动,“双碳”目标下资源消费结构将进一步分化,矿产品投资机遇与挑战并存。矿业企业应充分发挥产业联合力量,降低企业发展风险,加强科技创新,提升行业发展水平,促进矿业产业链安全稳定。

    会议现场

    据悉,近两年,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大力推进地质调查和矿产勘查领域的国际合作,整合主力团队成立了国际矿业研究中心,开展矿业形势、政策、市场、金融、科技等方面的专题研究,为矿业企业提供精准、有效的信息服务,有力促进了中资企业开展国际矿业投资与合作。

    会上,相关专家围绕宏观经济与矿业形势、矿产品市场与投资机遇等议题进行了研讨。与会嘉宾普遍认为,全球经济不稳定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仍在不断增加,经济全球化不可逆转,加强国际矿业合作是大势所趋。中国矿业企业应高度关注全球宏观经济发展形势,积极主动融入全球矿业治理体系,参与全球矿业市场建设,克服疫情带来的影响,打造新型的“国际矿业产业链”、共同应对风险挑战,把握未来发展机遇,共享矿业国际合作红利,推动全球矿业市场复苏。

    会议认为,当前,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响,全球矿产品需求还未完全恢复,矿产品价格在非合理区间内出现大幅波动。推动矿产品价格回归基本面和合理区间,反对扰乱正常产销循环的投机炒作,对于维护市场稳定,保障矿业上下游企业的正常运营、矿产品市场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会议认为,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和数字经济蓬勃发展,赋予了矿业行业变革突破的机遇,模式创新、技术创新、服务创新正在引领矿业向“绿色、安全、和谐、智能、高效”的方向转型升级,也将有效推动产业发展,促进全球矿业合作走向新的发展阶段、培育新的发展模式。

    与会专家指出,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在我国率先得到全面控制,我国社会经济快速稳定恢复,拉动了矿产品需求,成为推动全球矿业回暖和驱动全球经济复苏的重要力量。特别是部分中国企业在参与国际矿业投资合作过程中,严格遵守ESG原则,努力保护生态环境、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不仅通过一批绿色高效的矿业合作项目有效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还为合作国在疫情防控等方面的工作贡献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来自全国重要矿业企业、行业协会、研究机构、金融机构等百余家单位的200余名代表参加会议。

    聚焦后疫情时代全球矿业发展机遇与挑战

    科技日报讯(记者谢宏)澳大利亚独有的奇特动物鸭嘴兽,是地球上最原始的哺乳动物之一。有关其产生年代和进化历史,仍有一些待解之谜。近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在对我国湖北南漳-远安动物群的深入研究中,首次发现了生活在距今约2亿4千8百万年、与现生鸭嘴兽具有相似捕食方式的海生爬行动物化石。业内专家认为,这一发现对于研究现代海洋生态系统形成过程具有重要意义。该发现在《自然》杂志的子刊《科学报告》上发表,美国生命科学网随后进行了跟踪报道。

    本次发现的远古生物化石共有2块,都是生活在早三叠世的卡洛董氏扇桨龙,距离现在大约2亿4千8百万年,它们的头部与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鸭嘴兽极为相似。这是鸭嘴兽式捕食方式在爬行动物中的首次发现,不仅将盲感应捕食方式的出现提前至早三叠世2.48亿年前,还为生物与环境协同演化提供了典型例证。

    生命在距今约2.5亿年前的二叠纪末期遭遇重创,发生了地球生命史上最大的灭绝事件,约90%的物种遭到毁灭性打击,其中96%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陆地脊椎动物灭绝。传统的观点认为,直到中三叠世(约2.42亿年前),海洋生态系统才完全恢复。南漳-远安动物群化石分布在湖北省南漳县和远安县两县交界地区,地质时代距今约2.48亿年的早三叠世末期,为全球最早的海生爬行动物群落之一。新发现的盲感应捕食方式,为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之后的海洋生态系统全面恢复提前至2.48亿年前提供了新的证据。

    在此之前,湖北鳄、鱼龙和始鳍龙等多种海生爬行动物化石相继在该地区发现,这一全球最早的海生爬行动物群落的面貌,在古生物专家的努力下逐步展现在世人面前。这些化石是早三叠世生态复苏的亲历者和见证者,是人类了解史前爬行动物在海洋中繁衍生息的珍贵标本,也是进一步了解地球板块运动、生态系统演化历史的重要依据。

    科技日报:我国发现2.48亿年前头部像鸭嘴兽的龙化石

    中国网讯(记者韩林) 澳大利亚独有的奇特动物鸭嘴兽,是地球上最原始的哺乳动物之一。有关其产生年代和进化历史,仍有一些待解之谜。近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在对我国湖北南漳-远安动物群的深入研究中,首次发现了生活在距今约2亿4千8百万年、与现生鸭嘴兽具有相似捕食方式的海生爬行动物化石。业内专家认为,这一发现对于研究现代海洋生态系统形成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发现的远古生物化石共有2个,都是生活在早三叠世的卡洛董氏扇桨龙,距离现在大约2亿4千8百万年,它们的头部与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鸭嘴兽极为相似。这是鸭嘴兽式捕食方式在爬行动物中的首次发现,不仅将盲感应捕食方式的出现提前至早三叠世2.48亿年前,还为生物与环境协同演化提供了典型例证。

    生命在距今约2.5亿年前的二叠纪末期遭遇重创,发生了地球生命史上最大的灭绝事件,约90%的物种遭到毁灭性打击,其中96%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陆地脊椎动物灭绝。传统的观点认为,直到中三叠世(约2.42亿年前),海洋生态系统才完全恢复。南漳-远安动物群化石分布在湖北省南漳县和远安县两县交界地区,地质时代距今约2.48亿年的早三叠世末期,为全球最早的海生爬行动物群落之一。新发现的盲感应捕食方式,为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之后的海洋生态系统全面恢复提前至2.48亿年前提供了新的证据。

    在此之前,湖北鳄、鱼龙和始鳍龙等多种海生爬行动物化石相继在该地区发现,这一全球最早的海生爬行动物群落的面貌,在古生物专家的努力下逐步展现在世人面前。这些化石是早三叠世生态复苏的亲历者和见证者,是人类了解史前爬行动物在海洋中繁衍生息的珍贵标本,也是进一步了解地球板块运动、生态系统演化历史的重要依据。

    生活在早三叠世的卡洛董氏扇桨龙的生活模拟图

    中国网:中国发现2.48亿年前头部像鸭嘴兽的龙化石

     

    卡洛董氏扇桨龙化石照片及素描图。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供图

    本报北京2月18日电 记者袁于飞从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获悉,该局科学家近日在对我国湖北南漳—远安动物群的深入研究中,首次发现了与现今存在的鸭嘴兽具有相似捕食方式的海生爬行动物化石。这是远古爬行动物进化的重要论据,相关研究成果在《自然》杂志子刊发表。这一发现对于研究现代海洋生态系统形成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据介绍,本次发现的远古生物化石共有2个,都是生活在早三叠世的卡洛董氏扇桨龙,距离现在大约2.48亿年,它们的头部与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鸭嘴兽极为相似。这是鸭嘴兽式捕食方式在爬行动物中的首次发现,不仅将盲感应捕食方式的出现提前至早三叠世2.48亿年前,还为生物与环境协同演化提供了典型例证。

    生命在约2.5亿年前的二叠纪末期遭遇重创,发生了地球生命史上最大的灭绝事件,约90%的物种遭到毁灭性打击,其中96%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陆地脊椎动物灭绝。传统观点认为,直到中三叠世(约2.42亿年前),海洋生态系统才完全恢复。南漳-远安动物群化石分布在湖北省南漳县和远安县两县交界地区,地质时代距今约2.48亿年的早三叠世末期,为全球最早的海生爬行动物群落之一。新发现的盲感应捕食方式,为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之后的海洋生态系统全面恢复提前至2.48亿年前提供了新的证据。

    在此之前,湖北鳄、鱼龙和始鳍龙等多种海生爬行动物化石相继在该地区发现,这一全球最早的海生爬行动物群落的面貌,在古生物专家的努力下逐步展现在世人面前。这些化石是早三叠世生态复苏的亲历者和见证者,是人类了解史前爬行动物在海洋中繁衍生息的珍贵标本,也是进一步了解地球板块运动、生态系统演化历史的重要依据。

    《光明日报》( 2019年02月19日 08版)

    光明日报:2.48亿年前类鸭嘴兽化石首次被发现

    人民政协网北京2月18日电(记者 周丽燕)记者从中国地质调查局获悉,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近日在对我国湖北南漳-远安动物群的深入研究中,首次发现了与现生鸭嘴兽具有相似捕食方式的海生爬行动物化石,这一发现对于研究现代海洋生态系统形成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据悉,本次发现的远古生物化石共有2个,都是生活在早三叠世的卡洛董氏扇桨龙,距离现在大约2亿4千8百万年,它们的头部与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鸭嘴兽极为相似。这是鸭嘴兽式捕食方式在爬行动物中的首次发现,不仅将盲感应捕食方式的出现提前至早三叠世2.48亿年前,还为生物与环境协同演化提供了典型例证。

    生命在距今约2.5亿年前的二叠纪末期遭遇重创,发生了地球生命史上最大的灭绝事件,约90%的物种遭到毁灭性打击,其中96%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陆地脊椎动物灭绝。传统的观点认为,直到中三叠世(约2.42亿年前),海洋生态系统才完全恢复。南漳-远安动物群化石分布在湖北省南漳县和远安县两县交界地区,地质时代距今约2.48亿年的早三叠世末期,为全球最早的海生爬行动物群落之一。新发现的盲感应捕食方式,为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之后的海洋生态系统全面恢复提前至2.48亿年前提供了新的证据。

    在此之前,湖北鳄、鱼龙和始鳍龙等多种海生爬行动物化石相继在该地区发现,这一全球最早的海生爬行动物群落的面貌,在古生物专家的努力下逐步展现在世人面前。这些化石是早三叠世生态复苏的亲历者和见证者,是人类了解史前爬行动物在海洋中繁衍生息的珍贵标本,也是进一步了解地球板块运动、生态系统演化历史的重要依据。

    人民政协网:我国发现2.48亿年前头部像鸭嘴兽的龙化...

    卡洛董氏扇桨龙化石照片及素描图 中国地质调查局供图

    中新社北京2月18日电 (记者 庞无忌)中国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18日公布的消息称,在对中国湖北南漳-远安动物群的深入研究中,首次发现了与现生鸭嘴兽具有相似捕食方式的海生爬行动物化石,这一发现对于研究现代海洋生态系统形成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据了解,此次发现的远古生物化石共有两个,都是生活在早三叠世的卡洛董氏扇桨龙,距离现在大约2.48亿年,它们的头部与现在人们所看到的鸭嘴兽极为相似。这是鸭嘴兽式捕食方式在爬行动物中的首次发现。这一发现不仅将盲感应捕食方式的出现提前至早三叠世2.48亿年前,还为生物与环境协同演化提供了典型例证。

    卡洛董氏扇桨龙生态复原图 中国地质调查局供图

    据专家介绍,生命在距今约2.5亿年前的二叠纪末期遭遇重创,发生了地球生命史上最大的灭绝事件,约90%的物种遭到毁灭性打击,其中96%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陆地脊椎动物灭绝。传统的观点认为,直到中三叠世(约2.42亿年前),海洋生态系统才完全恢复。南漳-远安动物群化石分布在湖北省南漳县和远安县两县交界地区,地质时代距今约2.48亿年的早三叠世末期,为全球最早的海生爬行动物群落之一。新发现的盲感应捕食方式,为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之后的海洋生态系统全面恢复提前至2.48亿年前提供了新的证据。

    在此之前,湖北鳄、鱼龙和始鳍龙等多种海生爬行动物化石相继在该地区发现,这一全球最早的海生爬行动物群落的面貌,在古生物专家的努力下逐步展现在世人面前。这些化石是早三叠世生态复苏的亲历者和见证者,是人类了解史前爬行动物在海洋中繁衍生息的珍贵标本,也是进一步了解地球板块运动、生态系统演化历史的重要依据。

    中新社:中国发现2.48亿年前头部像鸭嘴兽的龙化石

    卡洛董氏扇桨龙化石照片及素描图(来源:自然资源部)

    光明网讯 据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在对我国湖北南漳-远安动物群的深入研究中,首次发现了与现生鸭嘴兽具有相似捕食方式的海生爬行动物化石,这一发现对于研究现代海洋生态系统形成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发现的远古生物化石共有2个,都是生活在早三叠世的卡洛董氏扇桨龙,距离现在大约2亿4千8百万年,它们的头部与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鸭嘴兽极为相似。这是鸭嘴兽式捕食方式在爬行动物中的首次发现,不仅将盲感应捕食方式的出现提前至早三叠世2.48亿年前,还为生物与环境协同演化提供了典型例证。

    生命在距今约2.5亿年前的二叠纪末期遭遇重创,发生了地球生命史上最大的灭绝事件,约90%的物种遭到毁灭性打击,其中96%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陆地脊椎动物灭绝。传统的观点认为,直到中三叠世(约2.42亿年前),海洋生态系统才完全恢复。南漳-远安动物群化石分布在湖北省南漳县和远安县两县交界地区,地质时代距今约2.48亿年的早三叠世末期,为全球最早的海生爬行动物群落之一。新发现的盲感应捕食方式,为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之后的海洋生态系统全面恢复提前至2.48亿年前提供了新的证据。

    在此之前,湖北鳄、鱼龙和始鳍龙等多种海生爬行动物化石相继在该地区发现,这一全球最早的海生爬行动物群落的面貌,在古生物专家的努力下逐步展现在世人面前。这些化石是早三叠世生态复苏的亲历者和见证者,是人类了解史前爬行动物在海洋中繁衍生息的珍贵标本,也是进一步了解地球板块运动、生态系统演化历史的重要依据。(李光)

    光明网:我国发现2.48亿年前头部像鸭嘴兽的龙化石

    卡洛董氏扇桨龙生态复原图

    卡洛董氏扇桨龙化石照片及素描图

    近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在对我国湖北南漳—远安动物群的研究中,首次发现了与现生鸭嘴兽具有相似捕食方式的海生爬行动物化石,这一发现对于研究现代海洋生态系统形成过程具有重要意义。相关成果近日发表于《科学报告》。

    据介绍,本次发现的远古生物化石共有两个,都是生活在早三叠世的卡洛董氏扇桨龙,距今约2.48亿年,它们的头部与我们现在看到的鸭嘴兽极为相似。这是鸭嘴兽式捕食方式在爬行动物中的首次发现,不仅将盲感应捕食方式的出现提前至早三叠世2.48亿年前,还为生物与环境协同演化提供了典型例证。

    生命在距今约2.5亿年前的二叠纪末期遭遇重创,发生了地球生命史上最大的灭绝事件,约90%的物种遭到毁灭性打击,其中96%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陆地脊椎动物灭绝。传统的观点认为,直到中三叠世(约2.42亿年前),海洋生态系统才完全恢复。南漳—远安动物群化石分布在湖北省南漳县和远安县两县交界地区,为全球最早的海生爬行动物群落之一。

    在此之前,湖北鳄、鱼龙和始鳍龙等多种海生爬行动物化石相继在该地区发现,这一全球最早的海生爬行动物群落的面貌,在古生物专家的努力下逐步展现在世人面前。这些化石是早三叠世生态复苏的亲历者和见证者,是人类了解史前爬行动物在海洋中繁衍生息的珍贵标本,也是进一步了解地球板块运动、生态系统演化历史的重要依据。

     

    科学网:我国发现2.48亿年前头部像鸭嘴兽的龙化石

    卡洛董氏扇桨龙化石照片及素描图(来源:自然资源部)

    人民网北京2月18日电(李依环)据自然资源部消息,近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在对我国湖北南漳-远安动物群的深入研究中,首次发现了与现生鸭嘴兽具有相似捕食方式的海生爬行动物化石,这一发现对于研究现代海洋生态系统形成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有关负责人介绍,本次发现的远古生物化石共有2个,都是生活在早三叠世的卡洛董氏扇桨龙,距离现在大约2亿4千8百万年,它们的头部与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鸭嘴兽极为相似。这是鸭嘴兽式捕食方式在爬行动物中的首次发现,不仅将盲感应捕食方式的出现提前至早三叠世2.48亿年前,还为生物与环境协同演化提供了典型例证。

    资料显示,生命在距今约2.5亿年前的二叠纪末期遭遇重创,发生了地球生命史上最大的灭绝事件,约90%的物种遭到毁灭性打击,其中96%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陆地脊椎动物灭绝。传统的观点认为,直到中三叠世(约2.42亿年前),海洋生态系统才完全恢复。南漳-远安动物群化石分布在湖北省南漳县和远安县两县交界地区,地质时代距今约2.48亿年的早三叠世末期,为全球最早的海生爬行动物群落之一。新发现的盲感应捕食方式,为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之后的海洋生态系统全面恢复提前至2.48亿年前提供了新的证据。

    在此之前,湖北鳄、鱼龙和始鳍龙等多种海生爬行动物化石相继在该地区发现,这一全球最早的海生爬行动物群落的面貌,在古生物专家的努力下逐步展现在世人面前。这些化石是早三叠世生态复苏的亲历者和见证者,是人类了解史前爬行动物在海洋中繁衍生息的珍贵标本,也是进一步了解地球板块运动、生态系统演化历史的重要依据。

    人民网:我国发现2.48亿年前头部像鸭嘴兽的龙化石

     

    卡洛董氏扇桨龙生态复原图

    中国日报2月18日电(记者 李弘扬)近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在对我国湖北南漳-远安动物群的深入研究中,首次发现了与现生鸭嘴兽具有相似捕食方式的海生爬行动物化石,这一发现对于研究现代海洋生态系统形成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发现的远古生物化石共有2个,都是生活在早三叠世的卡洛董氏扇桨龙,距离现在大约2亿4千8百万年,它们的头部与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鸭嘴兽极为相似。这是鸭嘴兽式捕食方式在爬行动物中的首次发现,不仅将盲感应捕食方式的出现提前至早三叠世2.48亿年前,还为生物与环境协同演化提供了典型例证。

     

    卡洛董氏扇桨龙化石照片及素描图

    生命在距今约2.5亿年前的二叠纪末期遭遇重创,发生了地球生命史上最大的灭绝事件,约90%的物种遭到毁灭性打击,其中96%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陆地脊椎动物灭绝。传统的观点认为,直到中三叠世(约2.42亿年前),海洋生态系统才完全恢复。南漳-远安动物群化石分布在湖北省南漳县和远安县两县交界地区,地质时代距今约2.48亿年的早三叠世末期,为全球最早的海生爬行动物群落之一。新发现的盲感应捕食方式,为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之后的海洋生态系统全面恢复提前至2.48亿年前提供了新的证据。

    在此之前,湖北鳄、鱼龙和始鳍龙等多种海生爬行动物化石相继在该地区发现,这一全球最早的海生爬行动物群落的面貌,在古生物专家的努力下逐步展现在世人面前。这些化石是早三叠世生态复苏的亲历者和见证者,是人类了解史前爬行动物在海洋中繁衍生息的珍贵标本,也是进一步了解地球板块运动、生态系统演化历史的重要依据。

    中国日报网:我国发现2.48亿年前头部像鸭嘴兽的龙化...

    近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在对我国湖北南漳-远安动物群的深入研究中,首次发现了与现生鸭嘴兽具有相似捕食方式的海生爬行动物化石,这一发现对于研究现代海洋生态系统形成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发现的远古生物化石共有2个,都是生活在早三叠世的卡洛董氏扇桨龙,距离现在大约2亿4千8百万年,它们的头部与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鸭嘴兽极为相似。这是鸭嘴兽式捕食方式在爬行动物中的首次发现,不仅将盲感应捕食方式的出现提前至早三叠世2.48亿年前,还为生物与环境协同演化提供了典型例证。

    生命在距今约2.5亿年前的二叠纪末期遭遇重创,发生了地球生命史上最大的灭绝事件,约90%的物种遭到毁灭性打击,其中96%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陆地脊椎动物灭绝。传统的观点认为,直到中三叠世(约2.42亿年前),海洋生态系统才完全恢复。南漳-远安动物群化石分布在湖北省南漳县和远安县两县交界地区,地质时代距今约2.48亿年的早三叠世末期,为全球最早的海生爬行动物群落之一。新发现的盲感应捕食方式,为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之后的海洋生态系统全面恢复提前至2.48亿年前提供了新的证据。

    在此之前,湖北鳄、鱼龙和始鳍龙等多种海生爬行动物化石相继在该地区发现,这一全球最早的海生爬行动物群落的面貌,在古生物专家的努力下逐步展现在世人面前。这些化石是早三叠世生态复苏的亲历者和见证者,是人类了解史前爬行动物在海洋中繁衍生息的珍贵标本,也是进一步了解地球板块运动、生态系统演化历史的重要依据。

    卡洛董氏扇桨龙化石照片及素描图

    卡洛董氏扇桨龙生态复原图

     

    我国发现2.48亿年前头部像鸭嘴兽的龙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