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5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1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相关搜索

检索范围:

    7月20日,河南省郑州高新区国土规划住建局组织干部职工抢险救灾,将部分停放在高新区西城科技大厦地库内的车辆转移到地面,避免了因雨水倒灌造成的财产损失。 吴昊天 摄

    7月21日,河南省焦作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组织地质灾害应急排查人员,到该市马村区小罗庄村采煤沉陷区查看村民搬离情况,并动员尚未搬离的村民紧急搬离。 特约记者 张涛 通讯员 李建男 文/图

    连日来,河南省普降暴雨、大暴雨,局部地区出现特大暴雨,山洪、地质灾害风险加剧,地灾防治形势十分严峻,救援救灾刻不容缓。

    雨情发生后,河南省自然资源厅高度重视地灾防治工作,及时明确了地灾防治的责任分工、工作重点和工作要求等,并通过厅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发布地灾气象预警预报。7月20日,河南厅组织由厅领导任组长的6个督导组深入地灾红色预警区域,检查隐患点情况,督促指导各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做好地灾防治工作。

    记者从河南厅获悉,7月19日8时至21日8时,河南省共发生地灾险情60起、灾情1起。险情主要涉及郑州市、焦作市、鹤壁市、南阳市、济源市、固始县、巩义市,其中7月20日8时至21日8时发生50起;灾情为7月20日焦作市孟州市赵和镇秦沟村发生的小型滑坡,无人员伤亡。

    目前,全省各市(县、区)自然资源主管部门正按照河南厅部署安排,严格落实工作任务,强化部门联动,深入开展地灾隐患排查,扎实有序推进地灾防治工作。

    成功转移受威胁群众1300余人

    “50名应急分队防汛抢险人员集结完毕,请指示!”“我们是党员,考验我们的时候到了。”“我在一线,班子成员在一线,大家要紧跟其后。”……7月21日凌晨5时,随着河南省长葛市防汛指挥部一声令下,长葛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应急分队全体人员迅速集结,冒雨开赴大周镇五道口村防汛抢险一线。

    五道口村位于双洎河下游,因连续降雨,水流湍急,河水已与河堤持平,随时有决堤的危险,严重威胁着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时间就是生命。“你们负责巡查险情,及时汇报。”“你们负责疏散转移群众,行动要快。”来到五道口村了解到险情后,长葛局主要负责人迅速作出部署。

    接到任务后,应急分队分成两组,迅速展开行动。救援行动刚开始没多久,就有巡查人员传来消息:因河堤下方道路地势低洼,水流较大,已经把路上的防洪土冲开,随时都有冲破提防的危险。

    得到消息后,工作人员即刻加快疏散群众。与此同时,16名基层自然资源所工作人员也及时加入到防汛抢险工作中。经过近4个小时齐心协力,五道口村1300余名群众全部转移到安全地带。

    危急时刻救出遇险人员

    郑州是此次降雨的重灾区,郑州市荥阳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闻汛而动,组织干部职工300余人深入全市各乡(镇)开展地灾隐患排查及抢险救灾工作。

    7月19日,高山镇自然资源所全体人员对辖区内地灾隐患点进行了全面摸排,撤离群众15人,抢修道路3条,并于次日6时组织人员冒雨对辖区内重点区域开展巡查,及时疏通2条道路。

    其间,工作人员在一处地灾隐患点疏通被堵道路后,刚出石洞沟村口S315项目工地处时,突遇山洪暴发,项目工地看护房瞬间被冲毁,看护房内1名工作人员被山洪冲走。见此状,高山镇自然资源所5名工作人员不顾个人安危,立即冲上前救出遇险人员。此外,该所还积极协助当地政府对108名被洪水围困人员进行了妥善安置。

    7月19日下午到20日凌晨,城关乡自然资源所工作人员对辖区内地灾隐患点涉及的石板沟村、竹叶河村进行不间断巡查,其中石板沟村地灾隐患点发生了滑坡,冲坏了村道路。该所工作人员与村里干部一起对150余户群众进行了劝离,并协助90余人搬至社区、学校、村委等安全地带,并组织专人为群众做饭,保证生活秩序正常进行。当发现有6个村民组发生滑坡塌方,道路堵塞后,他们立即和村干部及乡包村领导、包村人员,组织铲车、钩机等设施,疏通道路、疏散群众。

    20日早6时,贾峪镇自然资源所全所成员,分成3个地灾救治突击队小组,发动3台铲车,对全镇26个村开展地毯式地灾隐患巡查排险,并联合贾峪镇政府救助受灾群众。目前,已帮助4户15人转移至安全地带。

    严阵以待闻“汛”而动

    “嘀铃铃……”7月19日凌晨4时30分左右,一阵清脆的电话铃声响起。“我是地灾监测员李有明,马村区小西坡村北150米处发生山体滑坡,堵塞了道路。”

    灾情就是命令。接到电话后,焦作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马村分局地灾应急小分队边组织人员调度车辆,边向分局值班领导报告,同时联系马村区安阳城街道办事处。凌晨5时,地灾应急小分队赶到事发地点,与街道办事处联合设置警戒标志、采取临时交通管制等措施,共同商讨下一步处理措施。

    此前,为防范强降水天气引发地灾,焦作局向居民发放《致辖区广大群众的一封信》,告知做好防汛准备。18日起暴雨持续加大,焦作局准确研判天气状况,联合相关县(市、区)对部分地灾隐患点范围内的群众进行了转移安置,其中马村区安阳城街道办事处小西坡村转移8户12人、罗庄村转移9户14人、演马街道办事处小演马村转移2户4人,中站区转移3户6人、封闭8个商铺,博爱县寨豁乡馒头山村转移72户230名村民。其间,焦作市县两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组织干部职工深入一线,冒雨分赴各个地灾隐患点,安抚疏散受灾群众,设置警戒线,密切关注地灾风险防范区。

    据了解,焦作市目前共发生3起小型崩塌以及小范围落石现象。记者在中站区淼雨果醋公司崩塌现场看到,崩塌处山体位于护坡工程的西端,崩塌体呈三角体、高约6米、宽约10米,山顶有大面积汇水无处排放,仍有进一步发生崩塌及次生滑坡的可能性,其周边电线杆、高压线塔受到直接威胁。焦作市地灾应急指挥部正在现场开展应急处置工作,要求辖区政府立即撤离人员,对电力基塔进行加固,抓紧做好抢险物资准备,联系技术单位做好地灾趋势研判。截至目前,全市没有因山洪地灾发生群死群伤事故。

    为地灾监测员加“防”

    “俺一定尽力做好村里的地灾监测工作!”7月19日,接过禹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配发的地灾监测防护装备时,郭连镇高庙董村的监测员董志华信心满满地说道。

    身处地灾监测的最前沿,一线监测员的责任重大,为其做好生命防护尤其重要。据了解,为提高巡查员地灾监测能力和水平,禹州局加大对基层监测人员的安全防护和物资保障力度,统一购置了雨伞、雨衣、雨靴、电灯等防护用具和钢尺、喇叭等监测预警工具88套,并逐一发放到监测员手中,有效确保了雨中、夜晚巡查监测的安全有效。

    另外,针对连日来的持续降雨天气,禹州局主要负责人和分管负责人带领地灾防治、地质环境保护等专业技术人员,冒雨深入各重大地灾隐患点进行巡查排查,深入群众家中了防灾解情况,指导相关自然资源所果断采取紧急避险措施,先后组织了12户30名群众进行了安全撤离并对其进行了妥善安置。

    危难时刻勇担当

    郭文魁:地质学与矿床学家(1915.6.18—1999.9.16)。

    河南安阳人。193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曾任地质部地质研究所研究员。

    长期从事区域地质与矿床地质调查,对我国众多矿种、矿床、矿区,特别是长江中下游区域成矿进行了深入研究;对我国内生金属矿产的成矿条件、分布规律和找矿方向作了精辟阐述,将我国金属成矿作用划分为三大成矿域和三大成矿旋回。提出金属矿床的综合原生分带与矿化过程中氧、硫分压交替消长的新见解;论证锡的地幔来源以及在氧化还原条件下的成矿;阐明岩浆后期渗浸作用、注侵作用与热液矿脉之关系。指导编制《13000000中国有色金属成矿规律略图》和《11000000中国成矿规律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附件《院士传记》之郭文魁

     

    郭文魁

    郭文魁:地质学与矿床学家(1915.6.18—1999.9.16)。

    河南安阳人。193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曾任地质部地质研究所研究员。

    长期从事区域地质与矿床地质调查,对我国众多矿种、矿床、矿区,特别是长江中下游区域成矿进行了深入研究;对我国内生金属矿产的成矿条件、分布规律和找矿方向作了精辟阐述,将我国金属成矿作用划分为三大成矿域和三大成矿旋回。提出金属矿床的综合原生分带与矿化过程中氧、硫分压交替消长的新见解;论证锡的地幔来源以及在氧化还原条件下的成矿;阐明岩浆后期渗浸作用、注侵作用与热液矿脉之关系。指导编制《13000000中国有色金属成矿规律略图》和《11000000中国成矿规律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附件《院士传记》之郭文魁

     

    郭文魁
      编者按

      中国矿业大学的前身是由英国福公司创办于1909年的焦作路矿学堂。从20世纪20年代起,学校先后经历了福中矿务大学、私立焦作工学院的变迁。抗 战爆发,学校先迁陕西西安,再迁甘肃天水,于1938年与东北大学工学院、北平大学工学院、北洋大学工学院在陕西城固合组为国立西北工学院。抗战胜利后, 焦作工学院于1946年在河南洛阳复校,其后又几经辗转,迁河南郑州、江苏苏州,于1949年9月迁回焦作原址。新中国成立后,学校先后迁至天津、北京、 四川,最后在江苏徐州办学。

      抗战八年中,焦作工学院(现中国矿业大学)一路跋山涉水、历尽千难万险迁移到陕西汉中城固县古路坝,与北洋工学院和东北大学工学院、北平大学工学院 共组西北工学院,以庙宇和教堂为教室,共育英才,共赴国难,谱写了一部教育与爱国的交响史诗,创造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一段奇迹,培养出了“中国材料之 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师昌绪,著名核材料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恒德,材料及冶金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傅恒志等。这些院士和更多的杰出校 友一起成为新中国矿业领域的脊梁,为建国后的矿业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主动西迁,保存教育实力

      1937年,由于日寇猖狂进攻,担任平汉路正面作战的中国军队节节失利,战火迅速燃遍河北,豫北岌岌可危。到10月14日,日寇即占领安阳。安阳距离焦作200公里。日寇飞机飞越新乡、焦作上空轰炸洛阳军用机场,焦作工学院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当时,学院考虑以不出省为原则,打算把学院迁往开封或南阳内乡。对此,学生自治会于10月18日推举代表面见当时学校的主要出资单位中福公司总经理 孙越崎(中国共产党的诤友,是我国现代能源工业的创办人和奠基人之一),表达了不同意见。孙越崎以学院董事长的名义,从民族大义出发,从抗日战争的长远考 虑计,召见院长张清涟并对他说:“教育乃国家之命脉,须在教部整个计划下努力,不能分据,不可霸占。今西安临时大学工学院缺乏仪器,吾校既拟迁移,自宜以 吾所有与之切实合作,以为国家增元气。”

      根据国民政府教育部的指令和孙越崎的要求,10月20日,全院师生员工从焦作启程,并在郑州将全部设备、仪器、图书、标本等共160吨搬上孙越崎亲 自安排的铁路车皮,连同教职员工和学生于10月24日举校迁往西安,选定临时校舍于西安端履门,借用省立西安高级中学校舍和西京机械厂部分房屋恢复上课。

      1938年初,日寇轰炸西安,关中处于临战状态。3月,焦作工学院再迁甘肃天水。全院教职员工和学生共计146人,携带仪器设备、图书文卷,自陇海 铁路虢镇站起,经凤翔、陇县、固关,翻越关山,再经马鹿镇、清水,抵达天水。徒步500余里,长途跋涉、几经辗转,以天水南门外水月寺作为临时校舍继续办 学,时有两系八班,学生89人,当年暑假,有采矿冶金系和土木工程系25名学生于天水毕业。在纪念抗战一周年之际,学院师生演出了抗战救亡话剧,会场悬挂 的楹联写道:“焦土抗战,最后胜利属于我;工程建国,当前责任不让人”,表现出全院师生十分可贵的信心和责任感。

      重组大学,贡献支撑力量

      根据1938年7月27日国民政府教育部指令,焦作工学院师生于1938年11月由甘肃天水再迁陕南城固,12月初在古路坝复课,正式开启了学校由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分立而成的国立西北工学院为期8年的历史。

      私立焦作工学院对战时的国立西北工学院而言,从一开始就是一个富有特色且发挥着重要作用的组成部分。

      1938年8月10日,西北工学院筹备委员会在陕西城固成立。委员会由北洋工学院院长李书田、北平大学工学院院长张贻惠、东北大学工学院院长王茂 春、焦作工学院院长张清琏和著名教育家胡庶华组成。筹建初期各院校接收委员会4名委员中,焦作工学院有2人,为任殿元教授和余立基教授。张清涟、胡季纯教 授先后任西工事务处主任,张清涟还曾担任西工训导长及学术推广部专门委员。

      1938年8月25日,在西北工学院筹备委员会第11次会议上通过了西北工学院借用焦作工学院设备用具办法。此时,焦作工学院的人员和物资分别存留 在甘肃天水和陕西西安、凤翔等地,学生集中在甘肃临洮接受军训。从焦作运出的160吨图书设备用具,在天水60吨,西安、凤翔各50吨,在焦工迁往城固的 前后于1938年12月初全部运往城固。

      焦作工学院与组成西北工学院的各校不同的地方就是,焦工西迁前未受破坏,图书仪器设备被完整地保存,而其他的各校带出来的图书仪器设备较少。当时西 北工学院图书馆藏书“主要来自私立焦作工学院的13101册……到1940年馆藏总计15257册。”孙越崎回忆说:“由于焦作工学院是完整西迁的,图书 和教学用具、实习工厂设备齐全,这为流亡到陕西的北洋、平大和东大工学院合并成立西北工学院创造了条件。”

      西北工学院初期设土木、矿冶、电机、化工、纺织、机械、水利、航空8个系,后又增设工业管理系。其中,焦工采矿冶金系和北洋工学院矿冶系合组为矿冶 工程学系;焦工的土木工程系与东大工学院和北洋工学院土木系合组为土木工程学系。矿冶研究部还先后招收研究生46人,分布在采矿组、冶金组、应用地质组和 石油地质组,这也可以视为焦工开展研究生教育的最早实践。

      1939年3月,由于李书田带领200名北洋师生南下四川到西康另办新校,因而西北工学院的矿冶系也就在很大程度上由焦工教授所支撑了。西工矿冶系 的系主任就是来自焦工的任殿元教授。西工矿冶系为抗战时期全国高校所独有,毕业生供不应求。师昌绪在其回忆录中说:他1941年报考西北工学院的考虑之 一,就是“西工矿冶系设备比较齐全,因从华北搬来的那几个大学都是赤手空拳,而焦作工学院原属英商中福煤矿,在沦陷前即搬往后方,图书、设备和标本齐全, 因而报考了矿冶系”。

      焦作工学院1936年共有教职员36人,战时大多随校西迁。据不完全统计,到西北联大及其分立的西北工学院任教的焦工教授不下20人,主要有张伯声、张清涟、石心圃、马载之、李善棠、任殿元、李余庆等。

      教育救国,形成著名“七星灯火”

      西北工学院是西北联大分立五校中实力很强的一个大学共同体。她汇入了东北、华北、中原高等工程教育的精华,形成了从本科生到研究生培养的完整教育体系,师生共4000余人,是当时国内工科学科齐全、人数最多的一所高等工程学府。

      西工的校址分布在距城固县城20公里的古路坝,和焦工初创时期一样,处于偏僻的乡村,坝上有一座七星寺,被扩建为西工分校。

      西北工学院培养人才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淘汰制”,相应地,学生也很刻苦。虽生活条件很差,但学生牢记使命,弦歌之诵,夜以继日,每栋房屋里都有 几十支蜡烛彻夜不熄,长年如此。古路坝、七星寺夜晚自习的灯光犹如繁星闪烁,形成了“坝上长夜”、“七星灯火”的动人景观。原焦作工学院两系八班97名学 生先后于1939~1942年暑期毕业,在焦工精神的基础上,他们的心灵也受到了西北联大和西工精神的滋润。

      当时,广大学生主要依赖贷学金维持学业。一些学生冬天没有棉衣,就把所有的单衣穿上御寒;没有袜子和鞋穿,就自己做木板拖鞋或打草鞋;稀饭、馒头、 素菜和糙米饭是食堂的基本食谱。作业本是用当地产的疙里疙瘩的毛边纸装订而成;墨水大多是用5分钱就能兑一瓶的紫墨水。由于教堂内没有教师家属住房,教师 们大多在教堂附近租当地人喂牲口或堆放杂物的房子来住,夏不遮雨,冬不避风。教师们白天忙于上课,晚上则在昏暗的油灯下备课或批改作业。

      焦作工学院在西北的八年,是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八年,是焦作工学院充满艰辛的八年,是自立自强的八年。在十分艰苦的办学条件下,焦作工学院的师生员工不畏艰苦,继续为国家和民族培养建设人才,为中国的高等教育保留了火种。□

      (本文资料来源于邹放鸣发表在《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4期的《从焦作路矿学堂到中国矿业大学——西北联大与矿大精神》)



    国立西北工学院古路坝旧址



    私立焦作工学院时期的部分设备



    西北工学院学生宿舍(下),阶梯上面为图书馆



    焦作工学院甘肃天水办学旧址
    续存中国近代最早的矿业学府血脉
        7月26日,我局隆重举办学习刘振江先进事迹报告会。报告会由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王研同志主持,局党组成员、纪检组长李海清,局党组成员、地科院党委书记王小烈出席报告会。

        报告会前夕,国土资源部党组成员、副部长,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书记、局长汪民作出了批示,要求在局系统学习宣传刘振江同志先进事迹。

        报告会上,王研指出,刘振江同志是新时期地质工作者的优秀代表,他的先进事迹,集中体现了地质行业共产党员的先进思想、高尚品德和精神风貌,是对地质人“三光荣”、 “四特别”精神的深情标注。刘振江同志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必将对广大地质工作者起到巨大的激励和示范作用。

        王研要求,地调局系统各级党组织要深入开展向刘振江同志学习活动,要把向刘振江同志学习活动与弘扬“三光荣”、“四特别”精神结合起来,与学习我们身边的典型人物结合起来,与全局正在轰轰烈烈地开展的创先争优、联创齐争活动结合起来,与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活生生的现实结合起来。

        王研强调,地质调查工作面临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我们要以刘振江等先进典型为榜样,进一步振奋精神,立足岗位、脚踏实地,以更加积极的精神状态、更加旺盛的工作斗志投身到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来,服务社会,服务人民,全面落实汪部长的立局指导思想,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会上,局党组成员、纪检组长李海清,局党组成员、地科院党委书记王小烈代表局党组向报告团赠送了“学习刘振江精神,努力促进找矿突破”的匾额,工作人员向报告团成员敬献了鲜花。会前,局党组成员接见了报告团所有成员。

        报告会内容丰富,情真意切,令人感动,报告团五位成员用平实的语言、朴实的情感,再现了刘振江同志克己奉公,无私奉献的一生。报告会现场座无虚席,大家怀着崇敬的心情听取了《亲爱的战友我们想念你》、《恒世铭记“振江井”》、《振江,来世我还做你的妻子》、《深切缅怀刘振江同志,秉承遗志励志前行》和《为找水而来,因找水而去》等五个报告。大家纷纷表示,刘振江同志的先进事迹,充分展示了新时期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他心系百姓,热爱水文地质事业,从他身上,我们看到了为人民服务的真谛,理解了无私奉献的真正含义,刘振江同志的先进事迹,一定会激励我们在今后的工作道路上立足岗位,奋力前行,为地质找矿突破战略行动贡献力量。

        局机关全体职工、局属在京单位党委书记、党办主任和发展研究中心干部职工共150余人参加会议。

       刘振江是河南省有色地矿局地质一队的一名职工,1997年9月退休,2011年初,加入安阳抗旱打井找水指挥部抗旱打井找水突击队,2011年7月27日上午9时,在前往打井施工现场的途中,不幸殉职。刘振江同志长期从事水文地质工作,具有系统的基础理论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在支农找水工作中功勋卓著,在豫北13个县、市开发成井4860余眼,成井率高达98%,解决了20多万人吃水难题,改善了40多万人的吃水质量,使50多万亩旱地变为旱涝保收田,百姓多处为他立碑铭功,尊称他为找水“活龙王”。

    学习刘振江精神 努力促进找矿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