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4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09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8月1日,来自青岛市市南区宁夏路小学、宁夏路第二小学和天山小学等五所学校的近40名同学,参加了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推出的海洋研学课程“岩石与宝石”。至此,青岛海洋所与青岛市市南区海洋教育联盟合作开展的三期“市南区青少年海洋教育联盟海洋研学课程”顺利结束。

    青岛海洋所的科研人员给参加第三期研学课程的同学们作了 “石头的故事” 科普报告,结合青岛海边和崂山的花岗岩讲解了不同种类岩石的形成过程。在随后的“观察宝玉石”互动实验课上,科普志愿者首先介绍了宝玉石的分类,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观察和测验部分,同学们认真观察了红宝石、水晶等各种宝玉石的形状、光泽并认真记录。从最后的测验结果看,大部分同学都能掌握三大类岩石的名称、花岗岩的成分、一种宝石外观特征等基础知识。

    此前,7月19日,青岛海洋所“天然气水合物科普团队”为青岛市嘉峪关学校、市南区实验小学和镇江路小学的师生准备了以可燃冰为主题的第二期研学课程。科普志愿者首先向前来学习的同学们讲授了一次极具趣味性和科普性的课程,然后开展了可燃冰互动实验课,通过球棍模型拼插组成可燃冰的分子模型,再使用磁力贴工具拼接构成可燃冰的笼型结构。同学们最感兴趣的是可燃冰的燃烧实验,通过与可燃冰的近距离接触,亲手称量、点火、记录。实验完成后,同学们将实验工具收拾整齐,认真完成这次研学报告,记录他们的所观、所感和此次研学之旅的心得体会。

    7月25日,青岛海洋所“实验测试中心微体古生物组科普团队”为新世纪学校、南京路小学和福林小学的师生准备了以“认识有孔虫”为主题的第二期研学课程。同学们参观了地质石林、海洋科技馆,听了科普志愿者关于“有孔虫-大海中的小巨人”的科普报告,介绍了它的种类、形态、结构、生活环境等。在有孔虫科普主题板块及显微镜实验观察环节,同学们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积极参与其中,通过认真聆听学习,显微镜镜下观察,明白了它名号的由来及深切含义,也发现了更加多姿多彩的显微镜下世界,还动手绘制出了他们眼中的有孔虫。

    同学们在三次研学之旅中切身感受了科研工作和科研精神,并通过亲身实践充分了解了可燃冰、微体古生物以及宝玉石的科学知识。通过研学活动真正让同学们浸入到科学研究中,一窥海洋科学的广袤。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将通过此次研学之旅正式向青岛市市南区青少年海洋教育联盟打开大门,为青少年的海洋教育贡献力量。

    据了解,本次暑期研学之旅是青岛海洋所发挥专业优势,与市南区海洋教育联盟实践基地合作育人的一次创新尝试,主要采用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项目式学习等方式,推进市南区海洋教育特色课程建设,将海洋要素融入式教学的研究,积极推动海洋教育研学实践。

     

     

     

     

     

     

     

     

     

     

     

     

     

     

     

     

     

     
     
     

     

    青岛市市南区青少年海洋教育联盟海洋研学课程走进青...

    5月19日至26日全国科技活动周期间,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按照科技部、中央宣传部、中国科协确定的“科技强国 科普惠民”活动主题,结合单位特色,开展了系列科普活动。科普活动主要分为科学家“走出去”送科技进校园,以及中小学生和市民“走进来”两个部分。 

    在“走出去”活动中,青岛海洋所积极响应当地政府在科技活动周活动期间征集科学使者送科技进社区(校园)活动,多个科普报告入选青岛市科技局进校园活动清单。科研人员以科学使者的身份走进校园,把科学知识和科研成果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给学生,还带着标本、模型等教具请小学生观察古生物和岩石样品并进行互动小实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海洋学和地质学知识的兴趣,达到了开阔学生视野,拓展学生知识面,锻炼学生科学思维的科普目标。

    在“走进来”活动中,青岛海洋所举办了一场“探索深海、深地资源奥秘”的专题科普展,科普活动在海洋地质科技馆、学术报告厅和阳光球场三个场地同时展开,来自青岛市39中、57中、南京路小学、燕儿岛路小学、福州路小学、福林小学、格兰德小学、朝城路小学、镇江路小学、宁夏路小学以及青岛市市民千余人参加了活动。在海洋地质科技馆,科普志愿者使来的每一位都能够体会到地球演化的奥秘、感受到蓝色国土的无穷魅力。在阳光球场布置了“可燃冰”深海专题科普展区和探索“松科二井”深地专题科普展区,向广大中小学生和市民展示实验合成的“可燃冰”样品、3D打印分子模型和“松科二井”地下七千多米的岩芯,能够体验“深海”和“深地”情景的虚拟现实(VR)装置。现场还设置了“画出你心目中的海洋世界”和签名活动区,学生们纷纷用画笔描绘出五彩缤纷的大海,有美丽的海洋生物、庞大的海上帆船、潜艇,以及海底的岩石,五彩缤纷的画纸展现出了孩子丰富的想象力。

    此外,青岛海洋所还在学术报告厅送出4场内容丰富的科普报告。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袁红明高级工程师做了“关爱湿地 美丽中国”的报告,卜庆涛博士做了“海洋新能源-可燃冰”的科普报告,青年科学家刘锐博士、朱晓青博士分别为小学生和高一的学生做了关于地球演化的“化石的故事”和“石头记”的科普报告。

     

     

     

     

     

     
    青岛海洋所成功举办2019全国科技活动周科普活动

    日前,在刚刚结束的科技活动周期间,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国土资源科普基地共接待六个团组近400人参观,安排了三场科普报告、一次学术交流、受邀开展了赴竹岔岛地质考察、滨海一线研学旅行科普项目踏勘活动。活动期间普及了地球科学基础知识,宣传了青岛海洋所海洋地质调查和研究的成果,提高了人们对海洋地质工作意义的认知度,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科技周期间,青岛海洋所国土资源科普基地接待了宁夏路小学、青岛市实验幼儿园、青岛二中分校、中国检验认证集团山东公司、青岛市白蚁防治研究所、青岛市科协等多个团体的参观和访问。在海洋地质科技馆,由研究生、博士后和青年科技人员组成的科普讲解团针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参观者分别进行了讲解,使每一位来访者都能够体会到地球演化的奥秘、了解海洋地质调查研究工作的最新成就、感受蓝色国土的无穷魅力。在天然气水合物实验室,讲解员向参观者介绍了天然气水合物的生成、分布、物化性质、模拟实验、勘探开发方法等内容,丰富的知识满足了大家对“可燃冰”这种新能源的好奇心。

    科普志愿者为来所参观的学生团体做了《石头的故事》、《揭秘恐龙》科普报告,并走进了青岛市第二中学分校课堂,为高一化学兴趣小组师生们开展了《天然气水合物探测与环境效应》科普报告,让他们深入了解了水合物探测的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地质手段,以及水合物分解可能引发的环境效应及应对措施。

    青岛海洋所还与当地政府和相关机构加强合作,向青岛市市南区科技局推介了多个科普报告,其中科普志愿者孟元库博士的《地震》入选进社区报告,受邀参加了市南区2017年科技活动周启动仪式,受聘为青岛市市南区科技使者,接下来的一年时间他将深入社区,义务开展科技咨询和科普知识宣讲。该所王圣洁研究员作为青岛市政协代表提交的《关于创新互联网+共享模式建设岛城海洋特色科普新体系的建议案》得到了高度重视,青岛市相关部门表示将要采纳议案建议,加强青岛市科普资源整合。应用信息技术,将科普资源、需求和管理无缝链接,打造岛城海洋特色科普体系。

    此外,青岛海洋所加强与青岛市第二中学科普需求对接,精心打造了青岛海滨一线海洋地质研学旅行项目。科研人员与二中地理教研组老师组成科考小组,开展了滨海一线实地踏勘工作,并将进一步优化考察路线,完善考察手册,为指导二中高一地质学兴趣小组考察实践活动做好充分准备。

    据悉,本次活动周期间吸引了媒体前来采访,青岛海洋所构造地质专家受青岛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邀请赴竹岔岛实地考察,澄清了“古火山口”地貌的传闻,为公众了解地学科普知识提供了准确的材料,为科普基地建设提供了专业指导。这是青岛海洋所今年第五次协助青岛电视台制作科普节目,通过与电视台的合作,展现了青岛海洋所科学家一流的专业素质,树立了海洋地学科普品牌形象,同时将海洋地质学知识和调查研究成果普及到百姓家,扩大了青岛海洋所在青岛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青岛海洋所2017年科技活动周活动圆满结束

    2020年1月13日至15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与青岛市市南区教体局合作举办了以“海洋+实验”的为主的“海之融”寒假海洋研学活动,以丰富学生的假期生活,来自青岛市南京路小学、青岛51中、青岛57中、青岛5中以及宁夏路小学的150余名同学参加了研学活动。

    活动期间,青岛海洋所为中小学生呈送了“有孔虫——大海里的小巨人”“从一把海砂说起——认识矿物与宝石” “人类未来的金属资源宝库——深海铁锰结核”“石头记”和“解密可燃冰”5项研学课程,研学课程团队精心设计了研学内容,研学过程分为“VR体验+报告+实验+总结”三个环节。

    科普报告以基础知识为切入点,介绍了海洋里微小的有孔虫、海边常见的海砂和岩石,深海里的铁锰结核以及未来新能源可燃冰,老师们深入浅出的讲解、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有趣的课件演示吸引着学生们用心听,认真记。报告采取互动的方式,老师授课同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问答,对于积极参与的同学赠送相应的小小岩石标本作为奖励。

    每个研学课程有相应的实验操作,镜下观察有孔虫,绘制有孔虫结构图,借助显微镜测量出有孔虫的尺寸,学生们真正知道了有孔虫到底有多微小;近距离观察宝石标本,借助显微镜从海砂样品里识别矿物与宝石,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全面了解海洋里的矿物与宝石,镜下观察到颜色各异的石榴石、绿帘石、碧玺等,让学生们大开眼界;来自深海的铁锰结核,看上去黑不溜秋,但是却蕴藏着丰富的金属资源;海洋地质科普虚拟现实系统VR2.0让学生仿佛置身海底一般体验到大洋深处的海洋资源的奥秘。从几百万年到上亿年的岩石标本让学生们纷纷惊叹,认识到每一块岩石都蕴含着历史变迁的信息;同学们看到可燃冰,围拢在实验员周围观察实验现象,亲手触摸,在可燃冰点燃的瞬间,同学们啧啧惊叹,结束实验后,对照可燃冰晶体结构模型,同学们兴趣盎然地用磁力贴搭建起各种可燃冰的笼形结构。

    研学课程的最后,学生们认真完成了研学课程报告,针对个别问题的疑问,指导老师给予详细的解答,老师和同学代表填写了研学活动反馈报告,纷纷表示研学课程质量高,环节安排合理,科学家讲解通俗易懂,互动实验设计科学有趣,非常享受研学活动,同时,也提出了诸如增加科普视频播放等建议。

    据悉,青岛海洋所积极促进与当地政府和教育机构在科普领域的广泛合作,以海洋科普教育为抓手,面向青岛市中小学开展研学课程服务,普及海洋地质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利用教育部、中国科协和市南区教体局三项科普项目经费,购置了显微镜、3D打印有孔虫、孢粉、可燃冰分子模型、矿物晶体结构模型、VR头盔等教具,丰富了研学实验内容和教学模式,激发出学生探索海洋的热情,极大促进了海洋教育的发展。

     

     

     

    青岛海洋所寒假研学活动让同学们流连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