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4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2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为促进与国外地学机构及国际组织在地质能源领域的国际交流,推动各国地质能源领域务实合作,由中国地质科学院、英国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英国地质调查局、国际数学地质科学学会、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共同主办的地质能源学术交流报告会(Joint Geo-Energy Workshop)于2017年7月19-20日在京召开。报告会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成员、总工程师,中国地质科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严光生和英国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教授、国际数学地质科学学会主席珍妮弗•麦肯利女士共同主持。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主席成秋明先生出席了研讨会并作主题报告。

    严光生在会议致辞中指出,作为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地质能源的开发利用对经济发展和人类生存至关重要,地质工作者有责任探究地表和地下的地质能源潜力,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严光生鼓励中英两国地质学家畅所欲言,并表示希望加强与英国相关地学机构及国际数学地质科学学会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地质数据分析、数学地质建模等领域的合作和交流。根据会议日程,严光生在会上作关于中国地质调查局已有国际合作项目及未来合作规划的报告。

    此次报告会探讨中英地学战略合作、中国与英国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已有合作成果、“一带一路”未来合作方向等方面内容。南京中心、吉林大学等22个单位的代表参加了此次报告会。

    严光生作关于地调局已有国际合作项目情况及未来合作规划的报告

    参会人员合影

     

    严光生出席地质能源学术交流报告会

    2017年7月18日,国际数学地球科学协会主席、英国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环境变化与恢复研究中心、地理信息系统与地理信息学中心负责人Jennifer McKinley博士等一行4人到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尺度地球化学国际研究中心访问交流。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所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尺度地球化学国际研究中心主任彭轩明、副所长郝国杰,以及国际中心常务副主任王学求博士等会见了来访学者。彭轩明主任介绍了国际中心的成立经过、过去一年中取得的成绩以及未来的发展目标与规划。王学求博士做了题为《全球地球化学基准网及资源环境应用》的报告,演示了全球“化学地球”大数据平台;Jennifer McKinley博士做了题为《特勒斯地球化学土壤调查概述》的学术报告。

    双方就大数据结构与分析、统计处理及趋势研判等共同感兴趣的领域进行了交流与研讨,在“一带一路”地球化学填图、地球化学数据共享与统计利用、地球化学填图技术与数据分析技术、人才联合培养和互访交流等方面加强合作达成共识。这将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尺度地球化学国际研究中心建设和“化学地球”国际大科学计划实施产生积极促进作用。

    来访期间,Jennifer McKinley博士一行还参观了国际中心成果展室、物化探所中心实验室。

    物化探所所长、国际中心主任彭轩明会见Jennifer McKinley博士一行 

    国际中心常务副主任做学术报告 

    Jennifer McKinley博士一行参观中心实验室 

     
    英国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教授Jennifer McKinley博士一行到...

      

     10月25日,在李四光学术思想研讨会开幕式上,当卢海龙双手捧起印有“李四光学者”五个烫金大字的大红色证书时,感到了光荣,也感到了沉甸甸的责任。
        作为中国地质调查局评选出的首批四位“李四光学者”中唯一的一位外籍学者,现任北京大学工学院讲席教授的卢海龙在天然气水合物研究领域颇有建树,在国际地球科学领域也享有一定声望。
        此次在要求极为苛刻的条件下获聘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足以证明他的能力,也可以看出中国地质调查局对在他的带领下,在天然气水合物研究方面获得突破寄予的殷切希望。

        独特的经历使他积累了从野外调查到室内实验的丰富经验

        51岁的卢海龙与地质打了很多年交道。从上大学本科开始,他就一直在这个艰苦的行当里摸爬滚打。
        1985年,他毕业于北京大学,拿到了理学学士学位,学的专业是岩矿及地球化学。接下来的三年,他在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生部深造,拿到了理学硕士学位,学的专业是矿床地质学。此后,他远赴日本,先后在琉球大学和东京大学拿到了海洋地质学和地质学的硕士和博士学位。
        在读书期间和毕业后,他又先后在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地质研究所、日本石油公团技术研究中心、加拿大地调局、加拿大国家研究院工作,2014年回到祖国,在北京大学工学院担任讲席教授。
        可以说,卢海龙与天然气水合物很有缘分。
        上个世纪90年代,卢海龙在东京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在此期间,卢海龙参加了日本天然气水合物的首批项目,并于1998年获得日本第一个以天然气水合物为研究课题的博士学位。这非常难得,要知道,日本的天然气水合物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在短短几年内就已居于世界先进水平。在日本的这段经历,为卢海龙今后的研究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也积累了初步的经验。
        毕业后,卢海龙并没有离开自己的研究领域。他在日本石油公团、加拿大地质调查局、加拿大国家研究院、北京大学等单位从事的工作,是气体水合物相关的研究,主要领域就是天然气水合物。
        卢海龙的工作内容,从微观到宏观,从气体分子在水合物笼子中的活动性到天然气水合物的成藏,涉及天然气水合物研究的各个方面,他在这些领域都取得了系列创新性研究成果与独特发现。
        他的工作,因此得到日本以及加拿大政府的肯定。在日本石油公团工作期间,他从事了大量的项目管理工作,是日本第一期国家天然气水合物项目规划的主要设计人员之一。他对日本天然气水合物项目作出的积极贡献,甚至得到了日本媒体的关注,《朝日新闻》就曾专门对此进行报导。在加拿大工作期间,他也曾因天然气水合物研究受到加拿大政府和加拿大自然资源部的嘉奖。
        一位参与评审的专家告诉记者:“卢海龙独特的工作经历,让他积累了关于天然气水合物从野外调查到室内实验的丰富经验。也为他创造性的工作,奠定相当扎实的基础。”

        具备很强的解决资源环境问题和基础地质问题的能力

        翻开卢海龙的简历你会发现,除了培训经历和学术服务外,他参加野外工作的经历可以拉出长长的一串:参与马尔马拉海天然气水合物调查;参加在加拿大阿尔伯塔省卡尔加里的页岩气野外调查;参加在日本海的天然气水合物的调查研究,负责天然气水合物及孔隙水的样品采集和分析;参加在加拿大阿尔伯塔省卡尔加里的页岩气野外调查……
        野外调查与室内实验相结合,使他具备了很强的解决资源环境问题和基础地质问题的能力。
        在他几十年的天然气水合物研究生涯中,不乏世界性的“首次”。例如,建立了针对不同类型天然气水合物的分析方法与程序,并首次发现了多成分天然气水合物的成分分布的不均匀性;首次确认H型天然气水合物在自然界的存在,并搞清了其结构、成分特征和稳定条件;在世界上首次提出“地层流体抽取法”的试开采原理与方法,主持完成了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实施方案的技术内容。
    在微观实验研究和理论方法上,他研究出了独特的天然气水合物成藏机理和开发利用的模拟实验方法,并在气体水合物的基础和应用研究上取得重要认识;自主研制天然气水合物模拟实验用压力容器,在理论上弄清了氢分子在水合物笼子中的动力学特性;发展了用微量天平评价天然气水合物抑制剂的有效性和机理方法。
        “这些成果,有力地推动了天然气水合物的理论研究工作。”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
        研究是为了应用。在开展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他还着重实现转化应用和有效服务。在他先后参加的日本南海海槽、加拿大马利克、日本海天然气水合物的野外调查中,他的理论直接推动了天然气水合物样品的发现,他也成为日本南海海槽天然气水合物样品的首批发现者之一。此外,他还参加了加拿大马利克三角洲天然气水合物生产试验,取得良好生产效果。

        注重人才培养和知识的传递 
        作为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卢海龙深知人才的重要性。
        在他的地质生涯中,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野外调查,都把人才培养放在重要位置上。在加拿大国家研究院工作期间,他培养了来自多伦多大学、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女王大学、渥太华大学和卡尔顿大学的研究生,为两家印度石油公司、美国科罗拉多矿业学院、美国奥本大学、中国地质调查局和中国科学院培训天然气水合物研究人员12名。
        回到国内,他在北京大学组建了一支由地球化学、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微生物学、力学、物理学、油气生产数值模拟等20余位专业人员组成的天然气水合物研究队伍。这支队伍,在开展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和开发有关的基础物理、化学性质研究中,正发挥着重要作用。

        将把配合国家天然气水合物专项研究需要放在首位

        卢海龙是中国地质调查局—北京大学天然气水合物重点实验室(国际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
        这个实验室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和北京大学共建,目标是面向我国天然气水合物发展战略需求,建立世界领先的天然气水合物实验平台,并力争在天然气水合物基础物性与理论、资源勘查与评价、开发技术与环境效应评价等方面取得突破,为我国天然气水合物勘查与试采工程及商业性开发提供技术与理论支撑。
        一方面,由于长期从事气体水合物相关的勘查与实验研究,对天然气水合物研究的前沿问题,卢海龙有着深刻的认识。另一方面,由于长期与国内天然气水合物研究单位开展深入的交流合作,他对国内天然气水合物研究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兼具这两点,在促进国内天然气水合物理论研究与开发利用工作中,卢海龙正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获聘首批“李四光学者”后,卢海龙很感慨:“这是项很大的荣誉,同时也是很大的压力。”压力,体现在今后的工作中。
        卢海龙对今后的工作有这样的设想:“将把配合国家天然气水合物专项(尤其是天然气水合物开发利用)的研究需要放在首位,促进国内天然气水合物的调查与开发利用,并建立团队,对天然气水合物相关的前沿科学问题进行研究。”
        其具体内容包括很多方面。例如,将在认真评估现有生产方法的基础上,开发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开发利用新方法,为我国首次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的顺利进行而努力;协助完善中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调查和评价方法,在调查方法确定后,根据开发需求有针对性地对天然气水合物开展调查。
        此外,卢海龙还将带领他的团队,开展天然气水合物在中国海域成藏特征的研究,研究天然气水合物和深部油气的关系,开展天然气水合物基础物性有关实验研究。
        今后的目标,正如卢海龙的获聘感言一样:“我们要继承李四光先生的开拓精神和科学精神,用创新性的成果,真正将天然气水合物作为一种能源,充分利用起来”。
     

    继承李四光先生的开拓精神和科学精神

    2019年5月9-10日,国际数学地质协会主席、英国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詹妮弗·麦金利(Jennifer Mckinley)教授应邀到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全球尺度地球化学国际研究中心(简称“国际中心”)交流访问。 

    2017年,经中国地质调查局批准,全球尺度地球化学国际中心与英国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理工学院签署了包括人员交流、项目合作等内容的合作谅解备忘录。目前,物化探所、国际中心已有1名科研人员与1名博士研究生在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理工学院开展工作访问与学位学习。

    来访期间,物化探所、国际中心主要负责人及有关专家会见了麦金利教授。物化探所简要回顾了双方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以来的合作进展,特别感谢麦金利教授对在该所在英工作学习青年人的悉心指导,工作生活上的热情帮助,希望双方扩大交流、加强合作,共同推动全球尺度地球化学研究。麦金利教授应邀介绍了物化探所青年人员的在英工作学习情况,对他们的刻苦努力、与英方团队的快速融合、合作研究进展表示满意,希望双方继续扩大交流,同时也希望英方能尽快促成科学家或研究生到国际中心开展合作交流。

    10日上午,麦金利教授作了“关于地球化学填图数据在北爱尔兰肾病分布应用研究”的学术报告。这项研究应用 Tellus地球化学调查数据,聚焦地表元素分布与已知的肾毒素(包括砷,镉和铅)之间的潜在关系,以及有害元素分布的潜在健康风险。研究发现几种有益必需元素有共同保护机制作用,保护身体免受毒性影响的关键因素包括硒和锌。而其他元素由于体内相似的吸收机制而增加肾毒性元素的摄取,可以增加砷、镉和铅吸收的因素包括铁和钙。研究了土壤和河流地球化学数据的组成性质,以帮助分析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该研究对于地球化学填图在生态环境中的应用研究具有指导意义。

    双方科研人员还深入探讨了合作开展项目合作研究事宜。国际中心王学求研究员向来宾详细介绍了中英地球化学填图数据对比研究,特提斯成矿带地球化学资源环境综合研究等合作意向。物化探所化探方法室彭敏博士介绍了中国开展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进展。麦金利教授代表国际数学地质协会愿加强双方合作,发挥数据地质协会在地球化学数据处理方面的优势,充分挖掘我方高质量多尺度地球化学的应用价值。应用地球化学室高艳芳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还向麦金利教授介绍了化探数据一体化软件的研发情况。麦金利教授建议该软件应增加目前地球化学数据处理的热点功能,扩大软件的应用范围。

    麦金利教授此行是3年来国家数学地质协会管理层第3次来访物化探所、国际中心。双方今后将在联合申报国际合作项目,共同推动“化学地球”大科学计划实施、以及人才培养方面开展务实合作。

     

     

     
     
    国际数学地质协会主席詹妮弗•麦金利教授访问物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