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9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09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11月2日,中国地质调查局东北亚地学合作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东北亚中心”)成立暨学术研讨会在沈阳召开。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金发出席会议并讲话,国土资源部科技与国际合作司副司长白星碧出席成立仪式。
      李金发就东北亚中心发展提出五点要求:一是进一步加强东北亚各国地质学家之间的交流,建立常态化合作机制,培养东北亚地学合作研究团队和国际合作专业人才;二是围绕广泛关注的地质问题,编制合作研究项目规划建议;三是合作组织与实施地质调查项目,提高基础地质工作程度,支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四是加强技术方法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地学新理论与技术方法创新,提高地学合作研究水平;五是加强地学信息和矿业相关政策法规交流,推进东北亚地区地质矿产数据资料中心共建共享,提高地质矿产管理水平和矿业经济发展。
      白星碧表示,东北亚中心要紧紧抓住发展机遇,把科技创新作为首要任务,努力把握好地球科学发展的战略方向,紧盯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社会需求,大力推进地球深部探测,加强国际合作,为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
      成立仪式后,东北亚中心第一次学术研讨会召开。研讨会上,国内外相关领域专家学者从东北亚地区地学合作与展望、锡霍特-阿林造山带北部古地磁与构造演化、中国东北地区油气地质特征及未来勘探领域、蒙古国构造地质背景与矿产资源概述、朝鲜半岛前寒武纪地质、东北亚地质构造演化与成矿作用、黑龙江下游新生代主要活动断裂形成与演化、东北地区显生宙构造性质及演化问题、兴蒙造山带构造演化、“一带一路”矿产资源合作契机与挑战、俄罗斯东西伯利亚及远东地区油气地质特征及资源潜力、蒙古国戈壁-克鲁伦成矿带成矿地质特征分析及找矿方向预测及松辽盆地外围新区油气资源远景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讨交流。
      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廷栋、金之钧,中国地质调查局原局长叶天竺,国土资源部有关司局,中国地质调查局有关部室,俄罗斯、蒙古、韩国等相关地调机构,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大庆油田、辽河油田、吉林油田、中石化东北分公司、相关地勘单位等近百名领导与专家参加了本次会议。

     

     



     

     

    东北亚地学合作研究中心成立暨学术研讨会在沈召开


    会议现场

      以“倡导绿色勘查·促进健康发展”为主题的2016中国探矿者年会(第十届全国百家地质队长座谈会)5月28日在安徽合肥庐江举行。大会旨在聚合智慧、凝聚共识,共同探讨新常态下的地勘行业创新发展路径。

      会议由中国矿业联合会主办,安徽省地矿局、中国矿业报社、中国矿业联合会地勘分会、中国矿业联合会地质与矿山装备分会协办,安徽省外经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承办。

      国土资源部总工程师、中国矿业联合会党委书记彭齐鸣在大会上作了题为《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地勘产业发展》的报告。他表示,一定要认清地勘行业发展的历史规律,应当分析需求,坚定信心。

      彭齐鸣表示,面对机遇和挑战,要做好正确的事,推动我国地质勘查事业健康发展。一是提高基础地质研究创新能力,提高地质调查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地质人员的科研水平;二是推进矿产勘查技术方法的创新,构建产业联盟,进行联合攻关,并依靠新技术新装备的应用推进产业进步;三是加强诚信体系建设,规范单位资质管理,建立合资格人制度,建立诚信记录制度;四是提高信息数据共享服务水平,严格资料汇交制度,建立实物资料汇交管理制度,建立资料共享服务体系;五是共同搭建平台,办好中国国际矿业大会和探矿者年会。

      会议开幕式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中国矿业联合会地质勘查协会会长王研主持。安徽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潘海滨到会并致辞。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谷树忠、国土资源部地勘司司长王昆、中国地质调查局总工室主任严光生分别就“全球矿业形势研判”、“地质勘查形势与任务”、“‘十三五’地质调查主要方向”作了主题演讲。

      会议期间还分别举行了“一带一路”矿业合作的机遇与挑战、大比例尺矿产调查与评价、地质工作转型升级稳增长等论坛。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毓川、中国地质调查局原局长叶天竺、中国冶金地勘总局原总工刘益康分别就“新常态下地质勘查重大问题”、“找矿预测方法”及 “境外勘查的展望与回顾”作了专题讲座并现场答疑。

      会议为期2天。国土资源部有关司局和直属单位负责人、中国地质调查局有关部室及直属单位负责人,以及来自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勘(矿、质)局,中央管理地勘单位,属地管理的行业地勘(质)局,以及野外生产一线地质队、相关行业协会、地方矿业协(联合)会,矿业(设备)企业、投融资、中介服务机构、新闻媒体的近600人参加会议。



    2016中国探矿者年会聚焦地质工作转型升级

    《中国地质调查成果快讯》(以下简称《快讯》)是中国地质调查局于2015年决定创办的内部期刊。刊物的宗旨是宣传与推介中国地质调查工作,沟通与服务社会公众,支持和支撑政府管理。通过快速反映地质调查工作新进展,及时展示地质调查新成果,充分展现地质调查行业新风貌,总结梳理地质调查工作服务社会、服务民生的生动实践,成为地质调查事业与政府(部门)、企业和社会公众沟通联系的桥梁和纽带。 

    两年来,在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的领导下,在各单位大力支持下,《快讯》依托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规划研究室,在摸索中前行,各项工作顺利推进,形成一套完整的运行机制。截止2016年底,共接收稿件837篇,刊发666篇(1483页,录用率80%),完成44期的编印工作,处理文字量约82万,附图1213幅。其中,2016年全年共接收稿件463篇,刊发219篇(804页,录用率47%),处理文字量约48万,附图614幅,针对地调局重点业务推进方向,完成十大科技进展、能源资源、天然气水合物、地热等26期的编印工作,比年初预定的18期超额8期,有力地宣传了地质调查成果,初步实现了打造成业内权威内部刊物的目标。 

    一是刊物定位越来越准确。《快讯》宣传内容上定位于中国地质调查最新亮点成果;文章风格上力求“比报刊网络更精准科学、比学术期刊更通俗易懂”;宣传重点上有较强的针对性:刊发的服务国家精准扶贫,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乌蒙山区优势矿产调查评价专辑);打造世界一流中国地质调查局品牌,提升地质调查的成果水平(钻探技术、岩溶、地球化学专辑);服务国家能源矿产调查,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天然气水合物、地热、海域油气、陆域油气、页岩气专辑);为解决国家重大基础地质问题提供支撑服务(地质志、地质填图试点、大地构造研究与编图专辑);支撑找矿突破战略行动(老矿山找矿、锰矿、钾盐、整装勘查、矿产资源潜力评价、三稀矿产专辑);促进科技创新(地面物探、航磁与遥感技术、三维地质、十大科技进展专辑)等一批高质量专辑成果整装、时效性强,充分显示了地质调查的最高水平和服务国家社会的能力。 

    二是成果表达与宣传方式日益创新。精心设计成果表达方式,宣传成果与宣传人才同步。除重点宣传成果的主要内容和成果意义外,每个成果之后,附加主要贡献者照片和简单文字介绍。 

    宣传介质上纸质版与电子版同步。成果以纸质发送、局网站电子版、微信公众号等多途径、多形式宣传。纸质版每半月出一期,印刷数量从最初的每期500册增至近1700册,免费发送至国土资源部、财政部、发改委、科技部、国家审计署,大专院校,地调局及局属单位,各省(区、市)图书馆、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地调院、环境监测总站,以及部分地勘单位。电子版每篇文章都上传地调局门户网站发布。此外,每天不间断在微信公众号(newsletterscgs)上刊发成果文章。 

     

    2015年-2017年《快讯》微信公众号关注人数上升曲线图 

    三是刊物影响力逐渐增强。随着成果宣传力度的进一步加大,《快讯》受到业内外广泛关注与欢迎,微信公众号关注总人数逐日上升,截至目前达6300人,社会反响良好。

    已有170余家单位组织撰稿。除29家局属单位中的24家外,还有包括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吉林大学、东华理工大学、南京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国防科学技术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13所大学,地调院、环境监测总站、冶金地质局、地质队、研究所等单位130余家。 

    已有450多名院士专家贡献了稿件。肖序常、谢学锦、袁道先、康玉柱、郑绵平、高锐、叶天竺、殷跃平等院士专家,中国地质调查局“李四光学者”梁金强、包书景、唐菊兴、陈孝红、成秋明,“杰出地质人才”等近30人刊发了稿件。 

    四是稿件审核机制越来越顺畅。《快讯》发布的程序设计务必确保刊物的权威性。两年来,在局和发展中心的不断推动下,基本改变了最初的局业务部室、编辑部及专家开会式逐字逐句式修改的低效运行模式,克服了组稿难、稿件质量差、责任不明、出版周期长等种种困难。完善了从撰稿人撰稿—工程首席初审—编辑部二审—专家三审—局业务部室四审—计划协调人终审的“五审核”流程。撰稿人和供稿单位对稿件的真实性和保密性负责;工程首席、编辑部与业内专家对成果的重要性、及时性、创新性,以及学术水平等进行评价;局业务部室和计划协调人对稿件是否服务局重大业务方向和刊物定位进行严格把关。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虽然《快讯》尚存在稿件质量参差不齐、成果报导不够及时等难题,但随着围绕国家重大需求的地质调查“十大计划”的深入实施,一大批有影响力的地质调查成果必将迅速在《快讯》上呈现。 

     

     

     

     
     
    发展研究中心2016年完成《中国地质调查成果快讯》26...

    近日,应黑龙江省国土资源厅邀请,国土资源部矿产勘查技术指导中心(以下简称:“勘查指导中心”)派出专家组赴黑龙江漠河开展黑龙江省重点矿产勘查首批疑难项目中期评估工作。专家组由勘查指导中心副主任薛迎喜、副总工程师吕志成,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专家组组长叶天竺教授级高工、副组长刘士毅教授级高工等9人组成。黑龙江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吴迪主持。

    本次评估的矿床均位于大兴安岭成矿带北段,以铜、钼、铅、锌、金、锑矿为主,为“黑龙江省地质勘查三年专项”重点项目。各项目已实施一年,虽有一定进展,但找矿方向和找矿前景仍然不明,直接影响找矿实现重大突破,亟需理论指导下一步工作。

    专家组分析研究了矿区现有成果资料,听取了项目承担单位的有关情况汇报,赴野外进行了现场调查研究,对急需解决的疑难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专家组认为,本区成矿地质背景有利,物化探异常显著,矿点、矿化点密集,具有良好的找矿前景。相关项目的下一步勘查工作应尽快调整思路,在大兴安岭覆盖区进行隐伏矿找矿,要更加突出理论找矿和模式找矿,重点以陆相次火山热液型金铅锌矿和斑岩型铜钼矿床为目标,加强地质、物探、化探综合研究,补充地质专项填图和物探工作,优选异常有利地段,开展深部验证,揭露工业矿体。

    黑龙江省国土资源厅总工程师李昱岩表示,在为期5天的评估过程中,评估专家与黑龙江各地勘单位的技术骨干共赴野外现场,通过观察钻孔岩心、交流找矿经验,切实提高了一线地质工作人员的理论与野外工作能力。专家组提出的下一步工作方案明确具体,为相关矿区的找矿勘查指明了方向,相关项目承担单位要积极落实会议精神,严格按照专家组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调整工作方向和工作部署,争取早日实现找矿重大突破。

    本次参与黑龙江省重点矿产勘查疑难项目评估,是勘查指导中心充分发挥平台和技术优势,紧跟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促进勘查科研深度融合、推进地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积极尝试。

    来自黑龙江省国土资源厅、省地矿局以及相关地勘单位的共计100余人参加了会议。

     

    勘查指导中心专家组赴黑龙江排疑解惑

    以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左群超、杨东来、叶天竺为主要作者,联合地质调查领域100多位信息和地质方面专家所著的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数据模型研制、开发、应用与数据集成的方法技术体系(简称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数据模型方法技术体系)专著丛书(共15部),已由北京地质出版社于2011、2012、2013、2015、2016年分期分批出版。

    该套专著丛书发轫于、应用于、完善于国土资源部2006—2013年实施的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计划专项,主要基于信息技术领域元对象机制(MOF:Meta-Object Facility)、模型驱动架构(MDA:Model Driven Architecture)等信息技术理论和信息哲学思想,以提供现代信息技术支撑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计划专项为目标,围绕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数据模型,建立并系统阐述了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数据模型方法技术体系成果。

    该方法技术体系核心内容包括5方面:①一个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数据模型系列: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图件数据模型,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数据质量模型和矿产资源潜力评价集成数据模型;②一个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数据模型应用软件系列: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数据模型管理系统GeoMAM,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数据模型使用软件GeoMAG,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数据模型使用合规性检查软件GeoDQC,矿产资源潜力评价空间数据拓扑检查软件GeoTOK,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数据质量计算机辅助检查与评价软件GeoDQCTOK,省级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成果集成建库管理系统GeoPEX,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成果目录检查软件GeoO35等;③四个方面关键方法技术: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基础数据现状研究与维护更新,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数据建模,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数据质量检查与评价和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数据集成建设等方法技术;④一个集成管理应用平台,即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数据集成管理应用平台DipMopa;⑤一个成果集成空间数据库,即海量、异构、多尺度、多学科的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成果集成空间数据库。

    利用该方法技术体系实现了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计划专项全程数字化、预测处理GIS化、预测结果定量化、预测定位精准化、成果规范化与数据集成化,推进该专项取得了大量创新性成果,使之成为目前我国最系统、最全面、最权威的一次矿产资源国情调查。通过全面应用推广该方法技术体系,培养了一批地质矿产信息复合型人才,在矿产资源潜力评价乃至地质信息技术和数据资源建设领域,具有开拓、引领示范作用和里程碑意义。

    本套专著丛书系统、完整、实证地阐述了该方法技术体系主要内容,有统有分、各有侧重,为方便读者研究、参考和借鉴,现将其分为相对独立的五个部分简介如下。

    第一部分,《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数据模型技术总论》是该丛书之导读性专著,主要阐述研究范围内容目的、研究工作基础、数据建模方法、数据模型研制过程、数据模型系列总体框架、数据模型应用软件系列、数据集成管理应用软件平台、以及推广应用情况等内容。建议读者可先阅此专著,了解全貌之后,再阅其他感兴趣专著。

    第二部分,《成矿地质背景研究数据模型》/《成矿规律研究数据模型》/《矿产预测研究数据模型》/《重力资料应用数据模型》/《磁测资料应用数据模型》/《化探资料应用数据模型》/《遥感资料应用数据模型》/《自然重砂资料应用数据模型》/《数据项下属词规定》(上下册)和《通用代码规定》,按成矿地质背景研究、成矿规律研究、物(重力、磁测)化遥自然重砂资料应用以及数据集成技术要求等,分专业门类系统阐述了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图件数据模型具体内容和数据集成规定,可供相关专业读者直接使用或借鉴。

    第三部分,《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集成数据库数据模型》专著,系统阐述了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集成数据库数据模型之目标需求、理论基础、概要设计、逻辑设计、物理设计、具体实现以及应用情况等具体内容。

    第四部分,《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成果建库技术要求》专著,作为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成果数据资源建设之技术规范,包括数据资源建设的任务及目标、工作范围及内容、数据整理要求、数据建库要求、整理入库成果提交要求、整理及建库工作报告撰写要求、以及全程质量控制要求等内容。

    第五部分,《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成果整合集成建库方法与技术》专著,作为“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数据模型方法技术体系”之实际应用的系统总结,包括项目概况,组织实施情况,基础地质数据资源现状研究,基础地质数据库维护与更新,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数据模型研制,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数据建模方法技术,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数据质量监控方法技术,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数据集成方法技术,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数据模型应用软件系列研发,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数据集成管理应用平台研发,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成果空间数据库建设、质量保障措施和成果质量评述,以及成果应用及其效益评估等技术内容。

    《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数据模型方法技术体系》所蕴涵的研究思想、技术思路、实施策略、方法技术、数据模型及其软件成果等,均是依据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计划专项实际需求,从满足实际应用出发系统研究形成的,又经过大规模推广应用证明是有效的,具有科技原创性和广泛适用性。目前,中国地质调查“九大计划”(目前由50个工程、300余个项目组成)的高瞻性、实用性、科学性、复杂性、长期性、探索性不言而喻,客观上要求中国地质调查“九大计划”即将形成的成果或数据或产品之描述需要一体化、待开发的林林总总的应用软件或系统或平台之设计需要一体化、多专业多层次规范标准之实施需要一体化,而且,特别强调了其“地质大数据与信息服务工程”之全局支撑或托底作用、窗口服务或引领作用之要求,该方法技术体系成果对此均有参考和借鉴意义。

    感兴趣读者可到北京地质出版社书店购买,另外作者目前有限量免费赠送(作者:左先生,电话010-58584127)。

         

    《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数据模型方法技术体系》专著丛书...
      2014年11月13-15日,由中国地质学会地质力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构造地质学与地球动力学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昆明理工大学、云南省地质调查局和云南有色地质局共同承办的“第四届全国矿田构造研讨会”在云南省昆明市顺利召开。

      此次会议是为了更好地交流近四年来我国矿田构造学的研究进展和成果,推进矿田构造在找矿预测中的理论研究和应用进程,加强产学研用的综合效果,更好地服务于找矿勘查工作。会议得到了全国地矿行业的广泛支持和积极参与,来自国内科研院所、高校、地勘企业等20家单位的专家、研究生带来了65场精彩的报告,大会共收到论文32篇、摘要140篇。

      会议交流涉及区域成矿学、矿田构造学、油气地质力学、区域构造演化与成矿、矿床模型与找矿方法、深部找矿、构造解析和年代学等诸多方面,反映了近年来我国矿田构造研究的进展和丰硕成果。会议研讨表明,一些传统的、经典的构造解析方法如在地质力学思想指导下的矿田构造研究,方法完善、程序科学,在当前矿产资源勘探实践中仍然具有典范作用。同时,一些先进的物化遥感技术手段也广泛应用在了矿产资源勘探的第一线,理论研究和勘查实践均涌现出了一大批新观点、新方法,如:成矿结构面的研究和“三位一体”找矿地质理论的应用、岩浆原生构造、流体侵入产生的构造和区域构造的划分、矿体侧伏规律的研究、显微构造在构造解析方面的应用、区域隆升-剥蚀研究对矿床(体)保存研究的意义、断层力学模式的修正及在油气资源勘查中的应用、油气地质力学的提出和区域含油气盆地评价、区域构造演化、控矿构造解析和找矿模型方法的研究和典型矿床和年代学研究对矿田构造研究的支持等。

      为进一步激发广大研究生投身矿田构造研究的热情,本次会议还设置了优秀研究生学术报告奖项,共有8名研究生获得优秀研究生学术报告。会后将在《大地构造与成矿学》出版论文专辑。第五届全国矿田构造研讨会初步协商将于2018年举办,由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和国际矿床成因协会矿床大地构造委员会承办。

      会议得到了中国科学院院士翟裕生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文津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康玉柱研究员,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项目办总工程师叶天竺教授的关心和指导。相关行业的领导专家出席了会议。



    大会现场

    第四届全国矿田构造研讨会在云南昆明召开

    据中国地质调查局消息,全国危机矿山接替资源勘查理论创新与找矿重大突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资源枯竭是矿山无法逃避的宿命,矿山的发展由盛而衰也是无法越过的坎。对于这样的窘境,人们干脆赋予了一个新的名词——危机矿山。

    危机矿山指由于矿区范围内可供开采的矿产资源短缺,或者可采储量逐年萎缩,而难以继续经济地开发利用其保有的矿产资源,由此导致矿山产量持续下滑,矿山保有服务年限低于警戒线,在目前或者今后一段时期内难以维持正常生产经营而面临闭坑或破产危机的矿山企业。

    叶天竺先生(右一)在指导危机矿山找矿工作

    21世纪初,据对全国1010座大中型矿山调查,其中632座面临资源枯竭,形成资源危机矿山,涉及240多万矿工和1000余万家属的工作和生活,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

    党中央、国务院十分关心矿业的可持续发展。2004年,国务院第63次常务会议通过《全国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规划纲要(2004~2010)》,设立国家专项,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组织实施。

    作为业务和技术指导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临“危”受命,责无旁贷地承担起了这个艰巨的任务。但是,要真正解决危机矿山面临的问题,并不是想象的那么容易。根据以往的经验,危机矿山找矿难度极大,工作程度高,探矿深度大,电磁干扰因素复杂,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和有效的方法手段,矿山虽经多轮勘查,仍未摆脱危机,陷入了束手无策的困境。

    为实现国家目标,作为项目牵头实施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采用统一规划、统一部署、统一管理的组织形式,历经8年,由全国28个省(区)、168个地勘单位、31个科研团队、230个矿山企业及100多名资深专家参加。投入资金35.9亿元,完成钻探248.8万米、坑探38.1万米,在47个重要矿集区优选230座矿山开展深部找矿工作,涉及铁、铜、铅锌、金、铀等20个矿种,通过“理论指导、技术突破、机制创新”的途径,取得了一系列科技创新成果。

    首次在资源枯竭矿山开展全国性深部找矿行动,实现了找矿重大突破

    根据“理论指导、技术先行、探边摸底、拓展外围”的原则,充分认识危机矿山探矿工作的艰巨性,一大批监审专家,矿山企业、地勘单位、科研院所技术研究人员,各级国土资源和财政部门管理人员,全国危机矿山找矿专项专家委员会主任及成员,是他们的共同努力,才实现了危机矿山找矿的重大胜利,给共和国提交了解决危矿问题的答卷。

    ——广西铜坑锡矿、山东三山岛金矿、辽宁白云金矿、甘肃格尔珂金矿、江西银山铜矿、山西支家地铅锌矿等45座矿山新增资源储量达大型-超大型规模,湖北鸡冠咀铜矿、安徽铜山铜矿等80座矿山新增资源储量达中型规模,94座矿山新增资源储量达小型规模。其中,辽宁阜新八道壕煤矿新增煤炭资源储量有力地支撑了矿业城市的经济发展。河北迁安铁矿新增资源储量2.4亿吨。辽宁红透山铜矿新增铜锌资源储量24万吨。湖南宝山铅锌矿等矿山深部发现大型矿床后,使矿山再一次焕发生机。

    ——新增备案资源储量:铜338万吨、钨42万吨、锡35万吨、金636吨、银9229吨、铅锌816万吨、原煤54.5亿吨、铁矿石9.95亿吨、锑34万吨、磷矿石26348万吨、石墨386万吨、锂2664吨、铍7004吨。

    创建了勘查区找矿预测理论,为深部找矿提供了理论指导

    应用空间预测的基本原理作为构建勘查区找矿预测理论的基本思路,创建了以成矿地质体、成矿构造和成矿结构面、成矿作用特征标志研究为核心内容的勘查区找矿预测理论体系。

    ——成矿地质体是指与矿床形成在时间、空间和成因上有密切联系的地质体,是形成矿床主要矿产主成矿阶段空间定位的成矿地质作用的实物载体,是为成矿物质集聚提供能量的地质体。通过成矿作用时间、空间、物质、能量一体化研究,确定成矿地质体及其空间范围,研究其特征及其与矿体(床)的关系,确定找矿方向。总结了沉积、火山、岩浆侵入、区域变质、大型变形5种地质作用12种类型成矿地质体总体特征及其与矿床(体)的关系,解决了矿床与成矿地质作用的实体联系,为找矿预测奠定了基础。

    ——成矿结构面是指赋存矿体的显性或隐性存在的岩石物理化学性质不连续面,即赋存矿体的各种界面。成矿物质受压力、重力、热力、热液流体、构造5种动力驱动,又以分选、分异、充填、交代、混合、沸腾、塑性流变等方式沉淀,形成了复杂的赋矿空间,据此划分了原生和次生成矿结构面成因类型,解决了矿体赋存空间与成矿作用的关系。建立了沉积、火山、岩浆侵入、褶皱、断裂5种成矿构造系统,构建了常见矿床类型的结构面空间组合与格架,为预测深部矿体空间分布提供了工具。如岩体与围岩接触面、“硅钙面”等界面为接触交代型矿床的重要成矿结构面。

    ——成矿作用特征标志是指应用成矿作用地球化学理论,结合大量矿床研究实际资料,总结的主要成矿元素分配分布、迁移、沉淀过程形成的矿体、矿石、矿物、元素及流体等特征的标志。应用成矿地球化学障理论结合大量地质事实,概括了主要矿床类型成矿作用物理化学条件转换的特征标志,如黄玉和电气石是高(中)温热液型钨锡矿床成矿作用特征标志,为判别成矿作用中心及找矿前景提供了确定性依据。

    ——以成矿地质体和成矿结构面为空间格架,以成矿作用特征标志研究为载体,构建了由脉、层、块、体矿化样式组成的上下、左右多元空间结构模型。

    与国内外现有的成矿预测理论相比较,实现了矿床学、矿床地球化学等基础理论研究和矿产勘查的有机结合。成矿地质体作为成矿作用和基础地质研究的桥梁和纽带,解决了矿床与地质作用的实体关系,锁定了与成矿有关的目标体。成矿构造和成矿结构面研究建立了矿体赋存空间与成矿作用的关系,创建了全新的成矿结构面成因理论,解决了预测矿体空间定位问题。成矿作用特征标志研究把成矿作用的产物与成矿物质迁移、沉淀的物理化学变换因素结合起来,解决了确定成矿作用中心和筛选找矿标志的难题。将找矿预测由经验找矿、方法找矿,提升为理论找矿,并解决了实现途径。

    首次研究创建了符合我国成矿地质特征的找矿预测地质模型,为深部找矿提供了类比标准

    通过129个典型矿床解剖研究,500多个矿床调查研究,收集了1300多个典型矿床资料,获得了50000多组原始数据,依据我国独特的成矿地质背景,创建了涵盖我国主要矿床类型的25种找矿预测地质模型。

    ——厘定了以卤水盆地及其边缘深大断裂控制的非岩浆后生热液型铅锌矿床的概念,构建了碳酸盐岩容矿和砂岩容矿两种找矿预测地质模型。

    ——建立了以脉、层、体矿化样式为特色的次火山热液型金银矿、次火山热液型铅锌银矿、玢岩型铁矿3类找矿预测地质模型。

    ——以西藏罗布莎铬铁矿为典型,建立了板块踫撞蛇绿混杂岩带超镁铁质岩岩相构造带控矿的找矿预测地质模型。

    ——应用沸腾沉淀理论,建立了侵入体外接触带“五层楼”水压致裂结构面和内接触带云英岩型二元结构的钨锡矿找矿预测地质模型。

    ——全面总结了我国冈底斯、赣东北、西准噶尔、多宝山4种地质构造背景下的斑岩铜矿找矿预测地质模型。

    ——总结了新疆古生代、中东部中生代、西藏新生代3类斑岩型钼矿三维多元结构地质模型。

    ——建立了华南地区受白垩系红层盆地边缘深大断裂控制的花岗岩容矿的铀矿找矿预测地质模型。

    ——首次提出了“硅钙面”成因机制,建立了2种成矿结构面类型的接触交代型矿床找矿预测地质模型。

    ——总结了我国2种地球化学类型的金成矿特征,建立了次火山热液型、岩浆期后热液型、剪切带型3类金矿找矿预测地质模型。

    ——应用向型构造轴部塑性流变及重力作用的成矿机制,建立了沉积变质型铁矿找矿预测地质模型。

    研发了适合矿区复杂条件下的关键技术,为深部找矿提供了技术支撑

    ——建立了针对大深度的地球物理探测新技术体系。电磁法技术组合解决了1000米深度的矿体探测,并取得良好应用效果。首次研制了3D井-地磁测联合反演技术(SWMI3D)和地-井方位激电(IP)联合反演技术,有效探测深度达到2000米。采用重磁三维反演技术,在河北迁安铁矿1100米深处发现100多米厚的矿体。

    ——针对矿山复杂电磁干扰,研发了系列抗干扰技术。引入并完善了大比例尺直升机航磁技术,开发了50Hz陷波器等;采用参考站数据相关分析、指数谱函数拟合方法和滤波等技术开发了数据处理软件;采用加大功率、增加叠加次数、逐点采集噪声、错时或停电测量等组合方法降低干扰影响。

    ——大深度钻探技术应用水平明显提高。大深度钻探技术在深部找矿中得到广泛应用,共完成千米以上钻孔295个。

    ——针对矿山找矿工作程度高、深度大、电磁干扰强的特点,建立了一套包括理论指导,模型类比,物探、化探、钻探技术支撑的深部找矿技术方法组合,有效地解决了深部找矿的技术难点。

    专家表示,该专项创新深部找矿预测理论,研发、示范多项深部找矿关键技术,极大推动了找矿预测理论和勘查技术进步,实现了找矿历史性突破,大幅提高了骨干矿山后备资源,极大地缓解了我国资源短缺的局面,有力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政治、经济、社会、科学意义重大。

    在国土资源部组织的危机矿山接替资源勘查科技成果和《勘查区找矿预测理论与方法》科技成果鉴定中,专家们一致表示,成果总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中国集中力量在短短7年内完成了230座矿山深部和外围接替资源勘查,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这一重大勘查行动,无论在世界还是在中国矿产勘查史上都是极其罕见的。借此,让我们永远铭记为我国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工作做出重大贡献的监审专家、矿山企业、地勘单位、科研院所技术研究人员,各级国土资源和财政部门管理人员,全国危机矿山找矿专项专家委员会主任及成员!此次奖项的获得也是对为了国家危矿事业,奋战在野外一线的地质矿产勘查及科研人员的国家级致敬,是对他们工作及成果的国家级肯定。

     

    临“危”受命,200多座矿山起死回生

        2011年9月8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在湖北大厦召开中长期发展规划专家咨询会,就编制完成的《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规划”)征求发展研究中心学术顾问和地调局各部室的意见。中心学术顾问翟光明、肖序常、方克定、叶天竺、赵成功、刘士毅等院士专家,地调局办公室、人教部、科外部、监察审计室、直属机关党委等部门负责人出席了会议。

        规划编制组简要介绍了规划的编制情况,与会专家对发展研究中心十多年发展取得的成就给予了充分肯定,同时也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对规划纲要的整体结构、指导思想、编写思路、规划目标、优先发展领域、保障措施等各个方面都提出了很多建设性意见和建议,强调要从地质工作面临的形势和需求出发,找准定位,突出特色,谋划当前,展望长远。既要夯实基础,又要引领创新;既要当好参谋,又要服务好社会,努力建设世界一流地质调查局。 

        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严光生强调,规划的编制是一个不断讨论、不断深化和统一思想的过程,感谢各位专家对发展研究中心的关心和提出的宝贵建议,并感谢编写组的努力。希望大家再接再厉,研究消化专家意见,尽快对规划稿修改完善。



     

     

    发展研究中心召开中长期发展规划专家咨询会

    近年来,大宗矿产、稀缺有色矿产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尽快实现找矿重大突破已成为新形势下地质工作的重大使命。在2016年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向地球深部进军是我们必须解决的战略科技问题”,政府高度重视深部找矿工作,实施全国危机矿山接替资源勘查专项、老矿山深部与外围找矿项目、国土资源大调查部署了一批示范项目,社会资金加大对矿山深部找矿的投入……

    随着地质科技的日新月异,深部找矿已成为可能,并已成为实现重大突破的必由之路。深部找矿成效明显,展示了巨大的找矿潜力。那么,深部找矿究竟是多深呢?深部找矿是“盲目”找矿还是有规可循呢?带着这些疑问,《中国矿业报》记者前不久专访了自然资源部矿产勘查技术指导中心矿山地质处处长、教授级高工庞振山。

     

    各国矿山开采深度对比图

    《中国矿业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向地球深部进军”,如今大家也频频提及“深部找矿”,那么,到底多深才算“深部”呢?

    庞振山:“深部”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没有必要限定一个绝对深度。深部找矿是指在已知矿体的深部或外围,寻找同类或不同类型的矿床,或在没有已知矿床地区寻找盲矿体或被掩盖的盲矿体。深部找矿是矿下找矿或矿外找矿,其深度可深可浅。

    《中国矿业报》:从国内外现状来看,目前深部找矿取得了哪些进展?

    庞振山:首先,深部找矿有潜力。2014年,我国主要矿床类型潜力评价显示:我国目前已探明的资源储量与预测的资源储量相比,仅仅占20%到40%,所以深部找矿仍有很大的潜力。比如,云南会泽铅锌矿,在深部1500米发现的8号矿体,平均钻孔6个,平均厚度达17.81米,这就是典型的矿体延伸。再比如,云南个旧锡矿田,这是世界上的知名矿山,2003年保有锡资源量32.8万吨, 2003年~2017年之间新增探明资源量95.63万吨,投入坑探45万米、钻探165万米、资金22.57亿元,取得了突破性成绩。胶东地区近几年也探获了4个千吨级金矿田,累计探明资源量达到4600吨,成为世界第三大金矿田。

    其次,固体矿产开采深度有限。从世界范围来说,目前开采深度大于1000米的矿山不足100个,其中最深的就是南非的某金矿,深度达到4350米,仅次于南非的是印度的克拉尔金矿,达到3260米,中国相对浅一些,目前最深是1700米,超过1000米的不足20座。其中,小秦岭地区8座,最深达1700米;吉林二道沟金矿最深1700米;云南会泽地区最深1526米等。

    再次,固体矿产勘查深度有限。根据全国钻孔数据库统计,我国固体矿产勘查深度小于500米的钻孔占总数的98%,大于2000米的钻孔仅有170多个,所以勘查深度相对较浅。但近十年来,我国固体矿产勘查不断向深部推进,取得了很好的成效。2008年,危机矿山专项中的三山岛金矿接替资源勘查深度达2060米;2015年,山金集团开展的三山岛金矿勘查深度达4006.17米;2015年,山东地科院开展的焦家金矿勘查深度达3266米。2015年~2018年,仅胶东地区就有186个钻孔的深度大于1500米。

    《中国矿业报》:我们进行深部找矿,具体是要找什么?

    庞振山:结合深部的概念,对已知矿体深部找矿就是找同类型矿体的延伸;对于不同类型的矿体,就是在覆盖区根据预研究、典型矿床研究分析寻找相应矿床类型。但是要切记,不同矿床类型有不同的成矿深度,并非所有的矿床深部都有矿,找矿也并非越深越好。

    《中国矿业报》:目前,我们在深部找矿实践中遇到了哪些难点?

    庞振山:目前看来,我们在深部找矿过程中确实存在很多困难。从地质构造上来说,深部岩石、构造、蚀变矿化信息推断难度大,不准确。目前,物探手段分辨力低,况且浅部地质体干扰因素多,矿山人文干扰强,异常定性定量困难。化探手段通过浅表化探信息推断深部地质构造理论方法尚不成熟。钻探应该是相对来说最靠谱的,但是通过钻探手段进行深部验证投入很大。

    《中国矿业报》:您能简要介绍一下我们对于深部找矿有着怎样的工作思路吗?

    庞振山:要从成矿作用本质研究深部找矿问题。成矿物质通过地质作用引起环境温度(T)、压力(P)、酸碱度(PH)、氧化还原电位(Eh)等物理化学条件的变化,造成溶质浓度变化而聚集沉淀成矿。成矿作用本质就是成矿元素根据其地球化学特征在不同地质作用条件下形成各种类型的矿床,是元素活化、迁移、集聚、沉淀的过程。一是地质作用成矿,即成矿作用是地质作用产物和组成部分——成矿地质体及其矿体关系研究;二是界面成矿,即成矿作用在界面发生——成矿构造系统和成矿结构面研究;三是突变成矿,即成矿作用在物理化学条件突变时发生——成矿作用特征标志研究。

    以上这3条就是叶天竺先生创立的“三位一体勘查区找矿预测理论与方法”的基础,所谓“三位一体”,就是成矿地质体、成矿构造与成矿结构面、成矿作用特征标志,我们深部找矿就是以勘查区找矿预测理论与方法为指导来开展工作。

    深部找矿第一步是研究成矿地质体,确定找矿方向。我们要收集以往各项资料信息,开展研究分析,要把区域地质条件分析清楚,把矿床和大地构造环境建立起联系。我们划定找矿区域以后,还要确定具体的找矿类型。因此,就要研究典型矿床,确定成矿地质体是什么,研究成矿构造和成矿结构面、成矿作用特征标志等。典型矿床的研究为我们找矿提供模型,研究模型后首先要调查研究成矿地质体,确定找矿方向。成矿地质体是为成矿提供能量的地质实体,成矿地质体和矿体存在时间和空间的关系,利用这种关系我们可以发现成矿地质体,进而确定矿体的空间分布范围。

    一般来说,高中温热液型钨锡矿床位于岩体顶部外接触带1000米~1500米到内接触带300米范围内;中低温热液型金矿矿体位于岩体顶部2000米~3000米范围内;矽卡岩矿床铁矿位于岩体顶部、边部、捕虏体,内部接触带500米范围内,铅锌矿位于岩体接触带2000米~3000米范围内,铜矿位于两者之间。同时,这也与矿物沉淀的温度和环境有关,从磁铁矿到黄铜矿,温度不断降低,所以才有分带。

    第二步是研究成矿构造和成矿结构面,预测矿体位置。构造研究包括区域构造带、区域控岩构造带、区域成矿构造带、成岩构造、原生成矿结构面、次生成矿结构面等。我们在研究中根据浅层岩浆第一类分层减压沸腾,建立了陆相火山热液型矿床找矿预测地质模型,这个模型在大兴安岭中南段指导找矿中取得突破,在内蒙古的东部发现大型铅锌银矿床。另外一个是脉状矿体侧伏判别法,我们总结我国586个矿床1026个单矿体的侧伏规律,发现90%以上的矿体都有侧伏规律,这个规律主要有3条:与成矿期的断裂构造运动方向垂直,与单矿体的品位等值线长轴方向垂直,与单矿体厚度等值线长轴方向平行。这3条准则对于深部找矿有很大的帮助。比如,在危机矿山和老矿山找矿过程中,运用这个准则基本没有失败过。再比如,胶东金矿侧伏规律:三山岛金矿是向东倾的,它的侧伏方向是向北到北部海域,这些矿床是侧伏的规律。焦家金矿是向西倾,它是向南侧伏。

    第三步是研究成矿作用特征标志,提供预测依据。成矿作用特征标志包括矿体宏观特征、矿体矿物特征、成矿元素化学成分标志、成矿物理化学转换标志和沉淀作用机制、物质成分来源、成矿时代或年龄、成矿深度及剥蚀程度、成矿作用特征标志和成矿地质体、成矿结构面关系、判断成矿作用中心部位等。例如,维拉斯托矿床。维拉斯托原本是一个铜锌矿,在检查电法异常时,在该矿西北部发现一个爆破角砾岩,通过陆续施工钻探,最终发现了锡、锂矿。目前,探明资源量锡8.9万吨、锂35.7万吨,取得了找矿重大突破。这个突破也为大兴安岭南麓锡的找矿提供了示范效应。

    今年,北京矿产地质研究院在维拉斯托做的低飞航磁显示,中间低磁异常是锡矿和锂矿,外圈高磁异常经验证也都发现了铅锌铜矿体。我们在维拉斯托南部施工的一个钻孔,施工到420米处已见9层锡铅锌矿,这对西部异常进一步进行了验证。利用这些模型,近几年我们部署了3个项目,且都取得了成功。

    第四步是综合地质、物探、化探、钻探手段,以间接找矿为主。地质、物探、化探等综合方法找矿,同样离不开钻探,各种分析预测,没有钻探施工见不到矿,同样没有效果。我们要建立间接找矿思路,着眼于寻找发现与成矿有关的地质体,比如,成矿地质体,相比矿体规模更大、更容易探测,通过对成矿地质体的分析,确定它们与矿体的关系,从而进一步确定矿体位置。

     

    深部找矿有规可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