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10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5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2017年12月中旬,为加强地调局地质力学所与宁夏地质局的合作交流,增强对宁夏地区构造特征与深部找矿的认知,服务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地质力学所矿田构造研究室一行赴宁夏开展了野外地质考察,围绕宁夏矿集区深部找矿与矿田构造研究进行了业务对接。

    宁夏回族自治区大地构造位置上处于华北地台、阿拉善地台与祁连褶皱山地之间,区内高原与山地交错,构造单元复杂。宁北地区构造以近北东至南北向的贺兰山东麓大断裂和黄河大断裂为主体,在贺兰山发育一系列与大断裂垂直的北西向中、小型断裂,其中北东向的新生代断层是地热资源的有利构造。

    在侯春堂副局长带领下,双方一行二十余人对贺兰山的逆冲推覆构造和黄河大断裂地热资源进行了实地调研,现场针对宁夏地质局正在开展的地热资源项目开展了深入的交流,为其下一步的工作实施提供了建议。

    随后,在宁夏地质局举行了宁夏矿集区深部找矿与矿田构造研讨会。宁夏地质局相关项目负责人汇报交流了卫宁北山银铅矿控矿构造与成矿流体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宁东地区铀矿地质调查的成果,地质力学所陈正乐、韦昌山研究员分别作了题为《天山造山带中-新生代构造变形特征与砂岩型铀矿》、《宁夏贺兰山周缘野外考察及其地质找矿方向》的报告。汇报交流期间,研究技术人员展开热烈的讨论,达到了开拓思维,交流经验的目的。此次业务对接采取野外考察与室内研讨相结合的模式,为今后矿田构造工作的开展,深化矿田构造引领深部找矿的作用,共同促进优势互补和人才团队培养,加强与宁夏地质局的业务联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宁夏地质局领导、局属各单位总工、技术人员及地质力学研究所科研人员共计80余人参会。

    地质力学所赴宁夏地质局开展矿集区矿田构造研究和深...

    受西澳大利亚地调局局长瑞克·罗杰森邀请,由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调中心党委书记杜玉良和副总工程师滕家欣带队,国土资源部岩浆作用成矿与找矿重点实验室高永宝、张照伟等一行6人,近日前往西澳大利亚考察,商讨开展矿产合作事宜,并与西澳地调局矿产合作项目主要负责人及相关研究人员进行了多方位的座谈与交流。

    考察期间,中澳双方研究人员就矿产领域的工作方法、工作思路及技术手段进行了深入交流,针对中澳镍矿床的研究成果及进展进行了专题学术研讨。澳方Franco Pirajno教授对澳大利亚各类型镍矿进行了总结性介绍,重点阐述了西澳大利亚与科马提岩有关镍矿的成矿与勘查进展,同时介绍了与大火成岩省及元古代镁铁-超镁铁质侵入岩有关的镍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作用过程。中方研究人员张照伟系统介绍了中国镍矿的基本地质特征及分布规律;钱兵介绍了东昆仑造山带内新发现的夏日哈木超大型镍矿地质特征及研究进展;王亚磊介绍了东天山造山带内早二叠世镍矿地质特征及成矿过程研究进展。通过学术交流,加深了双方对各自研究成果的相互了解,有助于合作的进一步开展。

    考察Greenbushes锂矿

    随后,双方研究人员重点对伊尔岗克拉通地区的科马提岩及坎博尔达镍矿集区内与科马提岩有关的Spotted Quoll和Moran镍矿进行了考察,初步探索镁铁-超镁铁质岩体含矿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进一步深化了对镍矿成矿过程的认识。在考察世界最大的Greenbushes锂矿时,研究人员了解了该矿床的基本地质特征、元素分带等。通过考察与交流,确定了矿产合作项目以镍矿研究为主,考虑兼顾锂矿的合作思路:澳方选择位于伊尔岗克拉通东部的Laverton构造带开展镍矿合作研究,中方选择东昆仑造山带作为重点研究区域。

    此次矿产合作项目的进行,标志着西安中心中澳合作进程迈入了新的阶段;初步建立了和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CSIRO)、科廷大学、西澳大学的联系,拓展了测试方法交流合作,为开展精细矿物学研究工作提供方法支撑;提高了科研水平及学术影响力,为培养青年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同时,澳大利亚作为一个资源大国,其处理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典型案例也为中方研究人员做好国内绿色矿产勘查工作提供了借鉴。

     

    西安中心研究人员赴西澳开展合作交流

    第35届国际地质大会于2016年8月27日-9月4日在南非召开。地质力学所组织由陈正乐研究员、张青副研究员、王文磊副研究员、姚鑫副研究员、肖昌浩助理研究员、李凌婧研究实习员6人组成的代表团参加该大会。大会上,王文磊副研究员当选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国际青年地质学家学会副主席。

    大会期间,地质力学所团组成员围绕“地球科学为社会服务、基础地球科学研究以及经济发展中的地球科学研究”的主题展示了近年来在构造地质、数学地质、地质灾害调查与遥感地质领域上的成果,与国内外地质专家进行了广泛的学术交流。重点探讨了中央天山造山带最新研究进展、微小构造对成矿的控制作用、矿床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及最新实验测试方法、数学地质的相关进展与国际最新研究动态开展、InSAR技术在地质灾害调查方面的最新进展、遥感技术在地质灾害识别与监测上的新方法新技术、地震地质灾害后效应的研究等,汇报了我国最新观测分析的大陆型冰川跃动的特征和形成机制,交流了不同类型冰川灾害的识别、评价、预测等最新技术方法,推广了地质力学所在成矿预测信息建模领域的最新成果。

     

    地质力学所代表团在中国地质调查局展台合影

    地质力学所代表团在会场大厅合影

    地质力学所代表团参加南非开普敦第35届国际地质大会

    9月24日上午,2016中国国际矿业大会国际地质调查局长论坛在天津召开。该论坛以“加强地质调查,共创矿业良好投资环境”为主题。论坛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王研主持。 

    王研表示,欧美等发达国家已经完成了工业化进程和产业转型升级任务,大宗矿产品需求基本呈现稳定状态。中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常态,资源产业链将发生结构性变化,使得煤炭、铁等大宗矿产品消费基本步入了峰值区间。经济发展形势决定了矿业发展形势,展望未来矿业发展,将很难重现过去大起大落的发展模式,矿产品价格也将不会出现大幅波动现象。传统的矿业发展模式已不能适应新的形势,未来的矿业企业必须转变发展理念,必须加快科技创新,促进矿产勘查复苏,提高生产效率和升级产品,构建新的经营模式,才能实现利润增长,赢得未来。

    论坛上,南澳地质调查局局长史蒂夫•马修•希尔、巴布亚新几内亚矿产资源局局长菲利普•萨玛尔、苏丹共和国地质研究局局长默罕默德•阿布•法蒂玛、乌兹别克斯坦地质矿产委员会地质矿产研究所所长波比尔•伊斯拉莫夫、波黑塞族共和国地质调查局局长德拉甘•米特罗维奇、黑山共和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斯洛博丹•拉杜斯诺维克、墨西哥地质服务局副局长劳尔•克鲁斯•里奥斯、秘鲁地质矿产冶金研究院院长顾问米瑞安•玛玛尼等参会者,除重点介绍了各自国家地质矿产概况、重点矿区找矿成果、国内矿业政策与投资机会,展望地学领域里的合作前景、提出推进国际矿业发展的建议外,均表达了与中国地质调查局加强合作的强烈愿望。

    阿富汗地质调查局局长穆罕默德•奥马尔•尤努斯向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王研热切地表达了自己的愿望。“阿富汗矿产资源丰富、地层古老,非常期待与中国同行的合作;国际地调局长论坛这一平台很好,为国际同行提供了交流合作的机会,希望一直坚持下去。”他的话,道出了前来参加论坛各国地调局长的共同愿望。

    波比尔•伊斯拉莫夫介绍说,乌兹别克斯坦地质矿产委员会地质矿产研究所先后与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签订了多个地学领域的合作协议,并依据合作协议开展了乌境内天山造山带地球化学填图和分散晕研究,研究成果对此前该区域的有关认识进行了修正。

    德拉甘•米特罗维奇表示,虽然波黑地质调查局早在1912年就在萨拉热窝成立,但仍非常期待与中国的合作,希望能借助中国的知识和经验来发展自己的地质工作,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动力。

    论坛结束后,中国地质调查局先后与波黑、墨西哥签署了合作谅解备忘录和项目合作协议。借助国际地质调查局长论坛这一平台,各国加强与中国地质调查领域的合作由此迈出了新的步伐。

     

    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王研主持论坛

     

    出席论坛地质调查局长合影

     

    论坛现场

    第二届国际地质调查局长论坛成功举办

    应乌兹别克斯坦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米尔扎耶夫(MirzaevA.)的邀请,地科院力学所侯春堂副所长、王宗秀研究员、陈正乐研究员、韩淑琴研究员和肖伟峰助研一行5人于2015年11月20日-28日赴乌兹别克斯坦进行为期八天的学术交流和野外考察。双方就共同关心的天山地质构造和成矿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讨论。

    依托天山成矿带境内外构造背景与成矿环境对比研究项目,力学所考察团对乌兹别克斯坦境内天山造山带西端地质和矿产进行野外实地考察,先后考察了乌兹别克斯坦东部的别尔套-库拉明(Beltau-Kurama)成矿带、乌奇库拉奇铅锌矿(Uchkulach)、比兰(Biran)金矿、兰加尔(Langar)钨矿及途经的蛇绿岩带,并采集了岩体和矿石样品。结合之前对吉尔吉斯斯坦天山的考察和研究,更全面地了解境外天山成矿地质构造特点、成矿规律和资源潜力,对比分析天山成矿带境内外的构造背景和成矿环境的共性和差异,为我国天山地区的地质找矿提供新思路。

    考察团还参观了乌兹别克斯坦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岩矿陈列室和中乌地学合作中心。侯春堂副所长向乌方赠送了李四光先生画传,努尔塔耶夫副所长则将珍藏的李四光俄文版《旋扭构造及其他有关中国西北部大地构造体系复合问题》一书赠与中方。

    此次出访,地科院力学所与乌兹别克斯坦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乌方表示愿意与中方的地质学家一道,立足共同的天山,推进天山地质研究进展,为力学所下一步在乌兹别克斯坦开展地质研究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 在乌兹别克斯坦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合影

    2 努尔塔耶夫副所长赠送的李四光俄文版专著

    3 两国地质学家在乌进行天山地质演化与成矿作用学术交流

    4 中乌两国地质学家考察努拉套山的兰加尔钨矿

    地科院力学所专家赴乌兹别克斯坦进行交流考察
      为落实地调局党组重大决策,积极落实“8+6”合作新机制,力促地质调查与科研有机融合。2014年12月29-30日,中国地调局地科院力学所徐勇所长一行8人赴中国地调局西安中心调研。

      双方互相介绍了各自的组织结构、人员队伍、科研平台、正在承担的地调科研任务和后六年工作实施方案,同时就西北和中亚地区共同关心的地质工作进行了研讨,提出:(1)以“8+6”新机制建设为契机,继续深化和提升现有合作,共同谋划未来工作;(2)2015-2016年,以正在实施的“重要活动构造带地质灾害与区域地壳稳定性调查工程”、“特殊地区地质填图工程”和“南疆地区大型资源基地调查工程”为切入点,先行先试,开展新时期填图方法、地质灾害和能源矿产领域的合作交流;(3)以国土资源部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学合作研究中心为平台,着力推进“一带一路”地质保障系列工作,先行开展“一带一路”系列图集的联合编制,同时扩大与中亚诸国的国际合作;(4)双方全力支持丝绸之路相关地学会议,共同为 2015年召开的第十九届西洽会之“丝绸之路地学经济信息中心峰会”做技术支撑;共同在2016年35届世界地质大会“中国-乌兹别克斯坦 天山造山带地质演化与成矿背景”分会场做高质量学术报告等。

      双方商定,两家单位要尽快构建联络会商机制,确定联络机构和具体人员,制定实施方案,务求合作取得实效。



    积极落实“8+6”新机制 力促地调科研一体化

    大陆地壳的形成与演化是固体地球科学领域的核心科学问题之一。大陆地壳生长是指幔源岩浆及其分异产物通过各种地质过程添加到陆壳中,导致陆壳面积和体积的增加。俯冲-增生是大陆地壳生长的主要方式,但是,俯冲作用可以导致地壳生长,也可以造成地壳消亡。因此,出现板块构造以来,特别是显生宙以来,是否发生了显著的大陆地壳净生长,仍旧是一个存在争议的科学问题。中亚增生造山带被视为全球最大、最典型的显生宙增生造山带,其中发育一系列具有前寒武纪基底的微陆块。这些卷入了增生造山带的微陆块是否发生了显著的地壳生长?新生陆壳是否大量被保存?保存的机制是什么?研究上述问题,对于精确评估中亚造山带显生宙地壳生长的规模、正确认识增生造山带地壳生长和保存的机制,都具有重要意义。

    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研究所王涛研究员研究组长期在中亚造山带开展花岗岩和地壳生长方面的研究。研究组以大区域岩浆岩数字化编图、同位素填图为主要手段,试图揭示这一巨型造山带内不同类型的地壳(年轻地壳、古老地壳、混合地壳等)的时空分布和形成机制。针对前述的科学问题,研究团队中黄河副研究员、王涛研究员、童英研究员及其合作者选择中亚造山带西段的伊犁地块作为一典型的微陆块进行重点解剖,系统整理了出露于伊犁地块及邻区花岗岩和长英质火山岩的空间分布、年代学、主量与微量元素和Hf-Nd同位素等特征。在此基础上,开展了花岗岩和长英质火山岩的Hf-Nd同位素填图(图1),并总结其时空变化的趋势(图2)。得到以下主要结论:

    (1)通过同位素填图,查明了伊犁地块及邻区的新老地壳物质分布架构。在伊犁地块南北缘靠近缝合带的区域,分布相对古老地壳物质,长英质岩石Hf模式年龄为1.0~1.4 Ga。而在地块中心阿吾拉勒山一带则大量发育年轻地壳,长英质岩石Hf模式年龄普遍低于1.0Ga,局部低至0.6 Ga。从时间演化的角度,现有资料揭示在古生代,大陆地壳物质再循环(continental reworking)和大陆生长(continental growth)伊犁地块及邻区交替发生。

    (2)厘定伊犁地块南北两缘的古洋盆(均为古亚洲洋的分支)的两期俯冲作用(第一阶段:~460 Ma—~395 Ma;第二阶段:~375 Ma—~310 Ma)。其中,伊犁地块北缘的岛弧岩浆作用在~350 Ma发生了从向陆迁移到向洋迁移的转换(图2a),即大洋俯冲(北天山洋)的方式,从前进型俯冲(advancing subduction)转换为后撤型俯冲(retreating subduction),且板片后撤伴随着显著的上覆岩石圈伸展、弧后盆地发育。同样,在伊犁地块南缘,岩浆岩时空分布模式记录了在~420 Ma和~350 Ma两次古洋盆(南天山洋)俯冲方式从前进型到后撤型的转换,且泥盆纪末期—早石炭世的板片后撤同样导致弧后盆地的发育(图2b)。

    (3)伊犁地块南北洋盆的最终闭合均发生在晚石炭世。在南侧,古南天山洋的闭合跟随着大陆板块之间的“硬碰撞”。而在北侧,伊犁地块北缘与一不成熟/新生岛弧发生了“软碰撞”。从Pangea超大陆汇聚的视角观察,伊犁地块南缘和南天山造山带属于Pangea超大陆的“内造山带”(internal orogen)的一部分。而由于准噶尔残留洋的存在,伊犁地块北缘和北天山造山带在古生代晚期的特征更接近于“外造山系统”(external orogenic system)。

    (4)通过同位素填图和区域岩浆事件的综合研究揭示伊犁地块是一个在古生代被显著“再更新(rejuvenation)”的古老微陆块。本次研究显示,在伊犁地块及邻区,大洋板片后撤是导致显生宙地壳生长的主导性因素。这一长期的大陆“再更新”过程,同样发生在中亚造山带其他的微陆块中。一系列山湾构造的发育(如哈萨克斯坦山湾构造、图瓦—蒙古山弯构造),可能对中亚造山带中新生地壳的保存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研究表明,卷入了中亚增生造山带的微陆块发生了显著的地壳生长,其新生陆壳被大量保存,并指出了山弯构造对微陆块内部新生地壳保存的重要作用。研究成果对认识增生造山带微陆块内部地壳生长与保存的机制有重要意义,展示了通过大区域岩浆岩同位素填图探索重大科学问题的潜力,也为支撑地勘单位和矿业企业在伊犁地块及邻区开展深部地质研究与找矿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重要的基础资料。本研究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9YFA0708601和2017YFC0601305)、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41830216)和地质调查项目(DD20190001)的联合资助,也是对国际地学计划IGCP662项目的贡献。相关成果发表在国际地学权威期刊《Earth-Science Reviews》上:Huang, H.*, Wang, T.*, Tong, Y., Qin, Q., Ma, X.X., Yin, J.Y., 2020. Rejuvenation of ancient micro-continents during accretionary orogenesis: Insights from the Yili Block and adjacent regions of the SW Central Asian Orogenic Belt. Earth-Science Reviews 208, 103255.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earscirev.2020.103255

     

     

    地质所在中亚造山带伊犁地块及邻区显生宙岩浆作用和...

    2017728-81, 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中国地质科学院常务副院长李金发率团访问乌兹别克斯坦,与乌兹别克斯坦地质矿产委员会新任主席伊斯拉莫夫举行会谈。期间拜访了中国驻乌兹别克斯坦大使馆,与张汶川临时代办进行会谈。参观了乌兹别克斯坦中央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并进行了交流座谈,并赴阿尔马雷克铜矿野外考察。

    在与伊斯拉莫夫主席会谈中,李金发介绍了中国地质调查局紧密围绕“六大需求”设置的地质调查“十大计划”,并回顾了中乌双方近年来取得的丰硕成果。针对下一阶段中乌合作,李金发提出三方面建议:一是落实双方《地质科技合作协议》,共同执行好“中-乌合作天山造山带成矿条件与找矿方法示范调查研究项目,在前期1:100万地球化学调查工作成果基础上,选择重点异常区开展1:10万地球化学调查,圈定找矿潜力靶区;二是进一步加强天山成矿带基础地质对比研究,深化成矿规律认识;三是拓展在地下水和地质灾害领域的合作;四是加强双方科技人员交流和人才联合培养。

    伊斯拉莫夫主席完全赞同中方建议,他表示将全力支持中乌地质调查合作工作,为中方项目组在乌工作提供支持。乌方表示正在选择一些特殊地区和矿种公开引进国外投资。

    会谈结束后,李金发与伊斯拉莫夫分别代表双方签署了《中国地质调查局与乌兹别克斯坦地质矿产委员会关于进一步深化双方地质领域合作的会谈纪要》。

    西安地调中心、成都地调中心、油气调查中心有关负责人陪同参加相关活动。

     

    李金发副局长与伊斯拉莫夫主席签署会谈纪要

     

    拜访中国驻乌兹别克斯坦大使馆

    赴阿尔马雷克铜矿野外考察和室内座谈

    李金发率团访问乌兹别克斯坦地质矿产委员会

    应乌兹别克斯坦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米尔扎耶夫所长的邀请,地质力学研究所侯春堂副所长、王宗秀研究员、陈正乐研究员等10人,近日对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进行了访问和地质考察。

    依托“中亚地区能源潜力调查分析”地调二级项目,地质力学所考察团对乌兹别克斯坦境内天山造山带最西端克孜尔库姆地区的地质和矿产进行野外实地考察,先后考察了塔姆迪套蛇绿岩带、努拉套地区的花岗岩、萨尔米奇金矿带、泽拉夫尚山成矿带、恰特卡尔火山岩带等,并采集了岩体和矿石样品。结合之前对乌兹别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天山的考察和研究,更全面地了解境外天山成矿地质构造特点、成矿规律和资源潜力,也为中亚地区含油气盆地和含铀矿盆地的沉积演化和构造改造过程研究收集了基础地质资料。

    通过此次出访,地科院力学所与乌兹别克斯坦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巩固了先前建立的国际合作关系。乌方表示愿意与中方的地质学家一道,立足共同的天山,推进天山地质研究进展,为发现“第二个穆龙套”作出应有的贡献。

    王宗秀研究员向乌方专家介绍项目进展

    中乌专家在野外进行现场交流

    地质力学所专家在泽拉夫尚山进行产状测量 

    地质力学所专家赴乌兹别克斯坦交流考察

    应乌兹别克斯坦国家地质与矿产资源委员会邀请,中国地调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代表团一行6人于2015年12月27日-2016年1月15日完成了对乌兹别克斯坦的访问与业务交流。此次出访任务主要是开展“中-乌合作天山造山带成矿条件与找矿方法示范调查研究”项目年度工作内容,推进中乌合作进程,落实中-乌国家间项目合作协议,巩固“国土资源部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学合作研究中心”平台关系,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战略。

    乌兹别克斯坦地矿委图拉姆拉托夫主席会见了西安地质调查中心代表团,回顾了中乌合作历程及进展,肯定了双方所付出的努力,并表示将继续积极支持中乌合作。

    期间,代表团与乌兹别克斯坦地质矿产研究所伊斯拉莫夫所长等就双方2016年合作的工作计划进行了商谈,并与乌地矿所基础地质、矿产地质、化探领域的相关负责人就2016年度中乌合作项目的具体工作内容、工作方案、双方人员安排以及涉及的规范标准等细节进行了多次讨论,达成一致意见。代表团同乌方地质专家共同对乌兹别克斯坦中天山、南天山典型地段的重要地层、构造带等开展了野外考察,现场调研了工作区地理景观,上述工作为进一步完善相关方法技术提供了重要资料。

    此次访问进一步增强了中国国土资源部同乌兹别克斯坦地质与矿产资源委员会的合作关系,为中乌两国在地学领域开展项目合作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同时为西安地质调查中心在境外国际合作工作中实现地质、矿产、水工环等领域全面“走出去”,开展与丝路沿线各国的广泛合作奠定了基础。

    中-乌会谈、室内交流及野外踏勘照片

    西安中心代表团顺利完成赴乌兹别克斯坦出访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