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3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4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中化地质矿山总局的地质队员们在新疆沙漠地区工作

      

    野外工作中

      

    魏永峰在海拔5420米处工作

     

    2008年,国土资源部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签订《合作开展新疆公益性地质调查和重要矿产勘查协议》,决定从2008年到2015年,由中央和地方财政投入资金,在天山、阿尔泰山、昆仑—阿尔金山三大山系展开地质找矿工作。自治区提出的目标是3年要有好的眉目、5年要出鼓舞人心的成果、8年要有令国人为之振奋的重大成效,这一项目也被简称为“358”。

    8年过去了,新疆“358”地质找矿工作会议于今年11月23日在乌鲁木齐召开,在全面总结新疆“358”项目取得的成就和经验的同时,也部署了新一轮新疆“358”项目。这8年间,无数地质队员从全国各地奔赴新疆,在辽阔的三山之间唱响昂扬的《勘探队员之歌》,谱写一首首振奋人心的找矿华章,不管他们来自何处,在这片土地上,他们有着一个共同的名字——“358”。

     

    寻宝天山

    王彦卿

     

    2016年初秋,我随同单位宣传片摄制组一起前往新疆,中化地质矿山总局所承担的新疆“358”项目组正在那里开展工作,我们想拍摄记录下他们的工作和生活。

    这是一支充满青春活力的优秀团队,平均年龄不到30岁,绝大多数是近年本科或研究生毕业的80后、“90后”,他们用辛勤的汗水、激昂的热情谱写出感人诗篇。

    “20天瘦了20斤”

    承担新疆西天山地质矿产综合调查项目的是中化地质矿山总局地质研究院的几个小伙子,他们组成一个项目组,组长叫鞠林雪,大家都叫他“大鞠”。调查区位于西南天山山脉北麓,海拔在5000米左右,大部分属于冰雪覆盖区,山势高耸险峻,多悬崖峭壁,平缓、低凹处则终年积雪,难以攀越和通行,马匹就成了他们主要的交通工具。乍听来很令小伙子们兴奋,可是山路崎岖难行,又不熟悉马性,骑马出行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记得一次下山时,需要骑马过河,河水湍急浑浊,当马行进到河水中段时,一脚踩空,河水瞬间冲上了马背,马顺着水势发生倾斜,队员顿时惊恐万分,稍有不慎,很可能连人带马被奔腾的河水吞没,在这千钧一发之际,马儿瞬间兴奋起来,在河水里猛地向前一蹿,冲到了岸边。诸如此类的事情,几乎每天上演着,这给本就繁重的地质工作又增加了一分惊险。后来通过与马朝夕相处,队员们渐渐熟悉了马性,骑马技术也越来越高超。

    每次进山10小时的骑马路程,不可能携带太多的补给和生活用品,每次进山前大鞠他们都会认真地计算食品补给量,细化到每一天每一餐,馕和矿泉水成为主要食品。在雪山脚下宿营,最严峻的考验是寒冷,每天清晨,冰冷的山风从脸颊划过。天刚蒙蒙亮,他们砸碎水桶内的浮冰取水,开始烧水做饭,由于天气冰冷、潮湿,点火也成了一件很困难的事,一次次的点燃、熄灭,再点燃、再熄灭。早饭过后,队员们就背上馕上山了。在山上工作时,几乎每天都下雨,在雪山附近,雨水变成了冰雹,海拔越高,冰雹越大、越急。

    一次填图过程中,队员们在海拔4000米的露头上,晴朗的天气突然转阴,伴着几声“轰隆隆”的雷声,突然下起了冰雹,几乎是一瞬间,山坡间布满了冰雹,队员们迅速撤离,可湿滑的草地,陡峭的山石,成为队员们下山最大的困难,无数次的跌倒,爬起,相互搀扶……足足花了1个小时,他们才走完平时10分钟的路程。

    第一次进山,在山上工作了20天。下山后称了称体重,小伙子们惊呆了:平均瘦了十多斤。

    采访西天山项目组时,时常能感受到这些年轻地质人对远方父母的牵挂和对妻儿的思念,技术员邓宇飞经常晚上收工后,站在帐篷外,抬头看着天上的星星,一边啃着馕,一边给远方的父母打电话:“爸爸妈妈,我在这里很好,吃得很好,天气很好,条件很好,放心吧,你们在家要多保重身体!”在他们年轻甚至有些稚嫩的脸上,已经有了一个地质队员所特有的坚韧神色。

    “找到大矿,是我最大的梦想”

    “是那山谷的风,吹动了我们的红旗。是那狂暴的雨,洗刷了我们的帐篷……”刚走近新疆拜城铜矿远景调查项目组的工作区,就传来了这首《勘探队之歌》。

    走进项目组办公室,大大小小的矿石标本摆满了柜子,墙面上挂满了各种地质图和野外地质工作要求及安全规章,六七张简易床整齐地摆放在房间的最里边。项目组组长孟都介绍说,由于矿区房子难找,项目组的办公室和宿舍就合二为一了。

    野外的生活对于年轻人来说,无疑是枯燥乏味的,这里没有商场、没有网吧、手机有时都没有信号……但是,他们却自得其乐,几个年轻人野外归来一起唱歌,有的还试着创作歌曲,以丰富业余生活,他们像是一个大家庭,互相取暖,互相关爱,但他们之间有一个共同的、不可触碰的话题——“想家”。组长孟都出队的头一天,爱人刚刚做了一个手术,带着对妻子的愧疚和不舍,他来到了新疆项目组。工程师王富强在野外工作时接到了家里的电话,说他父亲重病住院需要做手术,当时工作正处于关键阶段,他犹豫再三,还是留了下来。提起这段,小王还是满脸自责。但一谈起找矿,他们立刻两眼放光,滔滔不绝。“80后”的小伙子王占兵说,能为国家找到大矿,是我此生最大的梦想,其实,这也是每一个地质队员最大的梦想。

    “小羊沟硼矿有了新发现”

    最后一站,我们来到了吐鲁番小羊沟硼矿调查评价项目组,这是由中化地质矿山总局河南地质勘查院6个小伙子组成的,调查区位于吐鲁番市东北部,区内地形条件恶劣,山势陡峭,交通极为不便,仅靠牧民进出的山间牧道可到达,通过卫星电话才能联系到项目组。每次进山都要翻过十几公里的山路,还要蹚过一条宽约8米、水流湍急的小河,河水是山上融化的雪水。每次过河冰冷的河水让队员们感到刺骨的凉,稍有不慎,就会被湍急的河水冲走,大家互相搀扶着蹚过了河。上了岸大家先是把湿透的鞋和袜子脱掉,用力甩一下水,穿上接着上路。为了节省时间,项目组在工作区搭起了帐篷,由于物资运送困难太大,无法提供床铺,只能在地上铺上防潮布以地为床,潮湿自不必说,各种蜘蛛、昆虫、蚊子是这里的常客,有段时间晚上睡觉总有一群小老鼠在头顶上跑来跑去,大家每天晚上都会开展灭鼠运动,直到有一天在床铺下面发现了一个老鼠洞,才彻底结束了这场噩梦。

    在小羊沟工作的小伙子们,除了“罗盘、地质锤、放大镜、卫星电话、GPS”五件宝之外,还有一件必不可少的东西——打狼棍。当地人说,这里常有狼等野兽出没。

    第一次到西西尔塔克中点工作区踏勘,由于距离远且没有路,项目组聘请了两个维吾尔族老乡当向导。走在山里,队员们感觉像有一只狼跟在后面,大家立即挥起木棒准备开打,向导赶快拦住说,那只是一条狼狗,跟随他们一块儿进山。爬了一天的山路,队员们都累得筋疲力尽了,发现狼狗脚下的黑色肉垫都磨没了,向导也开玩笑说,狗狗的鞋子都跑丢了。

    就这样的日复一日,一个星期或者十天后出山的时候,地质队员的食物吃光了,袋子里换成了几十公斤的岩石样品;他们会为发现一个新的异常而欣喜,也会为几日的奔波无果而沮丧。

    离开小羊沟的时候,技术负责人焦紫辉兴奋地告诉我,通过野外地质工作,初步查明小羊沟硼矿位于新疆唯一的火山岩型硼矿化带上,发现主要矿(化)体三条,有望在该区找到一个中型以上的火山沉积型硼矿床。

    “这些年轻地质人以找矿为天职,殊不知在他们身上同样蕴藏着宝贵的精神富矿。

     

    喀喇昆仑记忆

    魏永峰

     

    11月23日,新疆乌鲁木齐市,约300人齐聚一堂,新疆“358”地质找矿工作会议隆重召开。这一天,新疆西昆仑地区5幅 1∶5万区调获新疆“358”找矿项目优秀成果三等奖,我也被评为新疆“358”找矿项目先进个人,并代表单位上台领取了先进单位的牌匾。

    2012年4月,四川省地矿局区域地质调查队取得新疆西昆仑地区5幅1∶5万区域地质调查项目,之后的每年春天,项目组成员都会带着梦想踏上喀喇昆仑山。

    在海拔5500米以上的高原,有迷人的冰川,无垠的高原草甸,成群结队的藏羚羊,幽静深邃的山湖泊……当所有人还沉浸在美景中无法自拔时,高原的天气来了个当头棒喝,突然飘起了雪花,越来越大,变成了冰雹,打在车上噼啪直响。气温急剧下降,不少队员的高原反应也越来越明显。这时,有多年高原经验的项目经理不厌其烦地向新队员们交代注意事项:下车不要往下跳,走路不要太快,吃饭不能太饱,睡觉不能太早,上厕所蹲下起来要慢一点……

    在狂风怒吼、暴雪纷飞中,在海拔5500米冰川下方,队员们忍着身体上的不适,升起了鲜红的队旗,搭起了青绿的帐篷,在巍峨的昆仑山上安下了简陋却不乏温馨的新家。

    清晨八点半,队员们带上干粮和仪器,顶着寒风前往工作地,两腿像灌了铅似的,每走一步都十分吃力,汗水浸透了衣裤,浑身冰冷。天色渐晚,队员们经过一天的测量,坐上车子回到驻地。记忆中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回驻地的路上,大家正昏昏欲睡,突然,驾驶员谭梦大叫一声“糟了”,我们猛然惊醒,往车窗外看去,车子陷进了淤泥中。

    看着谭梦懊恼的表情,队员陈威开解道:“我们还真够幸运的,现在活动一下晚上可以多吃一些。”取出木板,搬来石头,挥起铁锹,原本沉寂的戈壁滩也热闹起来,气温很快降到零下十几摄氏度,谭梦好几次试着发动汽车,可惜奇迹并没有出现,挖车还要继续。两个小时过去了,伴着大家的口号声,车轮终于从泥泞中出来了,人群一阵欢呼,这时,前来寻找我们的同事也赶到了。

    队员们的青春就这样与这片孤寂亿万年的热土联系在了一起,观察、采样、记录、连图,熟悉的工作流程,忘我的工作节奏,还有高原赋予面容的那抹红。

    青春从不畏艰险,但是现实也同样残酷,项目部技术负责陈大健在刚到昆仑时昏迷,患上脑水肿,被迫离开;副项目经理邓浩然面部偏瘫发作,离开了昆仑;朱华患上脑水肿,离开了昆仑;甘海涛在工作中胃病发作,患上肺水肿,治疗后坚持工作;患上脑水肿的赵志强也在诊治后坚持到了最后。

    在工作区,有一条向北流的大河,名叫喀拉喀什河,因为盛产墨玉,又被称为墨玉河,工作区最高峰团结峰(海拔6644米)也是此河源的最高峰,在河畔还驻扎着一个边防连。8月的一天,项目组的车子已经非常小心了,但还是陷入沙石之中,队员们想尽了办法都没能脱困,眼看着原本温顺的河水似脱缰的野马般奔腾起来。项目组只好向边防连求援,夜幕低垂,远处点点灯光点燃了希望,随车来的于连长和彭指导员还带来了水与干粮。顺利脱困到达边防连驻地已是凌晨3点,连队还为我们准备好了热腾腾的饭菜,“军民鱼水情谊深”的旋律在每个人心中荡漾。

    经过3年艰苦卓绝的工作,这个项目有多个成果得到专家们认可。 2015年12月15~18日,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北项目办专家组在西安市对项目最终报告进行验收,项目总体为优秀级,得分90分。

    转眼已是五年,每一位奋斗在喀喇昆仑的地质人,都像座座耸立云天的高山,用青春为地质事业书写着传奇,如今,他们依然披荆斩棘,毅然前行。

    我们共同的名字叫“358”
      “是那山谷的风,吹动了我们的红旗,是那天上的星,为我们点燃了明灯......我们满怀无限的希望,为祖国寻找出富饶的矿藏......”伴着熟悉的旋律,5月13日上午,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全体职工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共同唱响《勘探队员之歌》,拉开沈阳中心2015年工作会议的序幕。

      本次会议由曹贵斌书记主持,陈仁义主任代表中心做了《适应新常态,抢抓新机遇,全面开创沈阳中心事业发展新局面》的工作报告,从五个方面简要总结了新班子成立以来开展的主要工作,对新形势下的地质工作进行了科学分析,客观评价了沈阳中心的发展现状,提出了沈阳中心2015年10项主要工作目标:1、松辽外围油气新区调查取得重大新发现。2、建立石油地质研究团队,提炼总结松辽外围油气新区成油成藏新认识、新技术、新方法。3、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提供资源环境信息服务。4、构建中国-东北亚(含俄罗斯远东地区、蒙古、朝鲜、韩国、日本)地学研究中心。5、制度体系基本建立和完善,各项管理工作逐步规范。6、切实加强项目和资金管理,确保审计不出现新的大问题,整体预算执行率大于86%。7、基本完成内设机构调整和中层干部聘任工作。8、地调项目设计审查、野外验收、成果报告优良率100%。9、确保无重大安全责任事故和失泄密事件。10、改善职工工作和生活条件,增强凝聚力。部署了12个方面的重点工作任务:1、狠抓落实,全面完成地调科研任务。2、突出重点,全面完成“重中之重工作和重点工作”。3、抢占先机,超前谋划好“十三五”规划。4、创新机制,完善业务推进和项目管理体系。5、实施人才强所战略,加强干部和人才队伍建设,增强战斗力。6、全面推进绩效管理和质量保障体系,完善绩效工资分配机制。7、加强财务管理,确保审计不出大问题。8、强化责任追究,全面推进党风廉政建设。9、强化责任意识,坚守保密工作与安全生产红线。10、实施凝聚力工程,提升向心力、增强认同感和归属感。11、加强离退休服务工作,助力中心和谐发展。12、大力推进基础条件建设,提高保障服务能力。

      曹贵斌书记要求贯彻落实好陈仁义主任的报告精神,提出了三点要求:一是要深入学习、领会这次会议的精神。各部门、各党支部要进一步组织广大职工学习讨论陈仁义主任的工作报告。二要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劲头,认认真真抓好落实。三是广大干部职工要以主人翁的精神,立足岗位,投身中心各方面的工作。

      会后,中心各部门积极组织干部职工学习讨论陈仁义主任的工作报告。结合部门工作实际,明确了本部门的工作重点及措施,谋划和明确工作目标和措施办法,目标分解和责任分工,扎实推进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本次会议为沈阳中心全面贯彻落实局党组各项工作部署,适应地质工作新常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和学科建设等各项工作明确了方向,统一了思想,凝聚了共识,极大鼓舞了广大干部职工工作热情。









                                                                     
    全面开创沈阳中心事业发展新局面

    穷到只能“吃土”,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一句网络用语。可你知道吗?“土”不是你想的那么廉价,土壤层作为地球五大圈层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圈层,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生命之根。

    地处世界三大黑土带的黑龙江省,是中国最大的粮食生产基地和商品粮输出基地,黑龙江黑土地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由于黑土区农业长期高强度开发,导致东北黑土地数量在减少、质量在下降,影响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有土斯有粮,黑土保护刻不容缓,黑土保护意义重大。近年来,各地的专家都致力于土壤环境的保护,为研究土壤注入了许多全新的技术。

    11月20日,由国际黑土地协会、中国遥感应用协会黑土地遥感分会、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成都理工大学管理科学学院、数学地质四川省重点实验室、数字胡焕庸线研究院、吉林大学地球探测学院、遥感信息与图像分析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等学术机构共同主办的第三届全球黑土地关键带地质生态调查研讨会在成都举行。来自全球近80余位专家围绕黑土地关键带、生态演化、生态修复为我们讲述了土壤的重要性和新技术。看完这些,你还敢说你穷你“吃土”吗?

    中国东北地区: 

    天上的白云看地上的黑土 

    遥感技术广泛运用和推广 

    说起中国东北地区,一段经典小品中“白云”“黑土”的形象深入人心。而在实际生活中,白云和黑土的确能代表现在东北地区土壤环境。

    地球的五大圈层包括水、土壤、大气、岩石、生物。土壤圈处于其他圈层的交接面上,虽然很薄,但被誉为“地球的外套”。土壤作为各圈层连接的纽带,构成了结合无机界和有机界,即生命和非生命联系的中心环境。土壤圈也被视为地球表层系统中最活跃、最富有生命力的圈层。

    区别于地球化学对土壤的分析,遥感技术被用于土壤的研究是这次学术研讨的亮点。尽管地球化学在土壤的测试分析中是目前最精准的方法,但要应对大规模的土壤调查分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也由此催生了遥感技术在这方面的研究和探索。

     

    东北黑土地(资料图)

    而此项技术最早由西方一些国家提出并开展研究。参加这次研讨会的来自捷克的Veronika,是欧洲地质调查局和捷克地质调查局的遥感专家,也是IGCP(国际地球科学计划)专题的负责人,她在会上作了题目为“Soil Mineral classification using proximal remote sensing and hyperspectral imaging data ”的演讲。她认为,土壤污染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而今天要解决这一问题面临的障碍之一是缺乏成本效益和可操作的方法来评估土壤特性,而利用近距离遥感和成像光谱等方法,可以提高目前用于确定土壤地球化学性质以及用于取样策略的概念的成本效率。

    会上,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也介绍了在这方面的开展情况和效果。2017年~2018年,他们在在黑龙江三江平原、海伦地区开展了20万平方公里卫星遥感调查。以美国Landsat系列卫星、中国高分系列卫星等为主要遥感数据源,通过遥感图像处理、信息提取、实地调查,结合分析方法,获取东北黑土地不同时期(1985年、2000年、2017年)黑土地土地利用变化、水土流失影响因子、生态问题专题因子等,开展土地利用类型相关转换的研究,建立了基于卫星遥感的土地利用分类体系、水土流失监测模型、土地退化综合评估的东北黑土地生态调查的技术处理流程,初步构建了数量与质量相结合的黑土退化动态监测体系,研究黑土地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这些成果详细展示了当前黑土区土壤的厚度、剖面构型等特征,并测试了土壤剖面有机质、氮、磷、钾、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等化学元素,掌握了黑土最新状况。

    2019年3月,“天地一体化高光谱资源探测成功示范”入选“中国遥感领域十大事件”,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成为中国遥感应用协会分支机构,这为更深入地开展全球黑土地关键带系统多学科交叉的国际合作研究提供了基础和保障。同时,沈阳地质调查中心进一步获取了北纬46度地区黑土地关键带地质生态相关的系列基础数据与信息,取得了重要成果,并计划于2020年建立黑土地关键带天-空-地一体化观测体系,以此建立特殊监测模型。

    保护黑土地

    服务国家粮食安全

    东北地区是我国最重要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内蒙古赤峰市是东北黑土地分布区之一,位于大兴安岭南麓,蒙、辽、冀三省区交汇处。赤峰市生态状况如何,不仅关系内蒙古各族群众生存和发展,而且关系华北、东北、西北乃至全国生态安全。因此,黑土地资源是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黑土地生态状况对国家生态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会上,多位专家表示,随着黑土地关键带研究不断深入,以地球关键带“3M”方法开展全球黑土地关键带土壤圈及其与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相互作用机制研究,开展黑土区卫星遥感调查、土壤地球化学调查、土壤光谱测量,实现全球黑土地遥感等工作十分重要。

    建立黑土地关键带水循环,碳、氮等生命必须元素及其他化学元素与能量循环,黑土土壤形成与演变过程以及人类影响模型等,建成全球黑土地关键带地质生态的信息服务、成果共享平台,终有助于地球关键带研究,推动地质生态学学科发展,服务黑土地关键带所在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文明建设。

    本次“全球黑土地地质生态调查(BASGES)第三届专题研讨会”的目的也是与国内外专家、学者一起,继续深入开展全球黑土地调查与合作,为全球环境(气候)变化、黑土地保护以及地球关键带研究提供基础信息。

    天府之国土壤润泽

    环境保护刻不容缓

    地处我国西南地区的四川盆地虽然没有黑土,但有“天府之国”美誉的成都平原却也有丰富的土壤资源。成都平原区主要为水稻土,丘陵区为水稻土和紫色土,山区为高山草甸土、黄壤、黄棕壤、棕壤、暗棕壤等。

    在参加了此次研讨会后,四川省地质调查院地球化学中心主任金立新认为,四川可以借鉴东北地区黑土地的研究成果,加强土壤保护。作为四川地区土壤区域性调查团队的负责人,他表示,目前四川也有项目可以利用遥感技术进行试点研究。

    据了解,1999年至今,四川地区土壤区域性调查已完成18万平方千米,占到全省总面积的1/3 。“每年都做,重点是土壤、水、大气环境,这些调查可以反映农作物安全以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土地质量调查是一套比较独立的方法,基本原理源于地质化学找矿勘查技术。工作人员收集土壤的各种介质后,用高精度仪器进行检测,再得出数据,对土壤进行系统评价。目前,土地质量环境调查主要应用于环境产生的生态效应和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金立新表示,目前四川的土壤环境还算良好,但必须提防环境污染对土壤产生的破坏作用。“研究土壤就是要避免这些污染带来的破坏,起到警示作用。”

    而在黑土地研究领域广为应用的遥感技术,四川也在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有所应用。随着十多年的发展,遥感技术在地质灾害监测和生态环境监测方面得到了有效应用,可以作为宏观监测土壤环境变化的有效手段,获得精度更高的调研成果。

     

    有土斯有粮,黑土保护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