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8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3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为强化青海省汛期防灾减灾工作,落实好2024年全国汛期地质灾害视频会议要求和《2024年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要点》,指导地方抓实抓细各项防灾制度和防范措施,自然资源部于5月14日至17日派出工作组对青海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行调研指导,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宁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以下简称“西宁中心”)作为汛期技术支撑单位,派出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全程参加。

    工作组先后前往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城北区,海东市民和县、循化县等地质灾害防治重点工程进行调研指导。调研期间,工作组深入现场,了解掌握当地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真实情况,总结了基层工作好的做法和经验,并指导当地有关部门落实落细各项防灾措施。 

    下一步,西宁中心将会同青海省汛期地灾防御驻守专家组,编制完成青海省2024年汛期地质灾害防治督促指导工作报告,为提升青海省地质灾害防治能力和管理水平做出贡献。

    西宁中心参加青海省2024年汛期地质灾害调研指导工作

    近日,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宁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以下简称“西宁中心”)顺利通过青海省自然资源厅地质灾害防治单位资质审查,成功取得《地质灾害评估和治理工程勘查设计资质证书(乙级)》和《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监理资质证书(乙级)》。这标志着西宁中心在业务拓展方向上又取得了一张“入场券”,对中心拓展业务来源、提升行业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西宁中心党委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治能力建设,在人才队伍、技术升级、设备更新等方面不断加大投入,有效服务支撑青海省地质灾害应急处置工作,为地方政府精准研判和科学处置提供了地质建议。西宁中心作为青海省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实验复核和汛期地质灾害防御技术支撑单位,累计完成了1000余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实验点的复核和野外检查工作,先后参与“5·22”玛多地震、“1·08”门源地震、“8·17”大通山洪、“9·01”互助山体滑坡和“12·18”积石山地震等重大地质灾害应急救援和隐患排查工作,获得当地政府和上级部门的高度赞扬。

    地质灾害防治单位资质的成功取得,有效拓宽了工作领域,进一步提升了市场准入能力和行业竞争力,为今后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有力支撑。西宁中心将持续提高队伍专业实力,拓展业务服务领域,强化基础调查研究,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优势、创新工作方法,全力协助地方做好地质灾害防范工作,为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做好服务。

    西宁中心取得2项地质灾害防治单位资质证书

    经国务院批准,由国土资源部、天津市人民政府、中国矿业联合会共同主办的2017中国国际矿业大会将于9月23日至25日在天津梅江会展中心举行。

    2017年9月14日上午10点,国土资源部召开2017年国际矿业大会新闻发布会。图为新闻发布会现场。(于洪奇 摄 徐晓婧 编)

    大会围绕“弘扬丝路精神,共促矿业繁荣”主题,积极推进落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果,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为指引,持续推进创新驱动型、改革引领型、绿色安全型、包容共享型、开放互利型矿业建设,加强全球矿业界的联系合作,打造全球矿业命运共同体,携手推动矿业繁荣发展。

    大会由重要活动、高峰论坛、矿业博览会3大部分组成。高峰论坛设置沿袭“1+4”模式,即1场主题论坛和4场高层论坛(企业CEO论坛、国际矿业部长论坛、国际地质调查局长论坛和“一带一路”矿业合作论坛),同时举办各类专题论坛42场,就全球矿业形式与政策、矿业投资与金融、矿业勘探与开发、矿业绿色发展等专题进行研讨,组织国内外矿业合作项目的推介、洽谈、交流和签约等活动,进一步推动国内外矿业企业开展实质性项目合作。

    大会同期举办的国际矿业博览会,将有来自世界主要矿业国家和地区的政府展团以及矿业公司、矿山设备公司、技术服务公司、投融资机构及评估咨询公司等参展,参展商近600家,展览面积3.8万平方米。

    与往届相比,本届大会亮点和特色更加突出。一是主题和论坛进一步聚焦热点。首次设置“一带一路”矿业合作论坛,务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矿业合作。二是国际化、市场化、专业化水平进一步提升。更多国家政府部门、矿业企业及国际组织和机构积极参与大会。商业性论坛更加丰富,矿博会展公司与中国黄金协会共同举办“黄金之夜”冠名活动;首次设置行业会长沙龙,邀请各行业会长参会发言。开设专业观众专属注册通道;优化网站服务功能。三是矿业合作进一步务实推进。大会期间将正式成立中国矿业国际产能合作企业联盟,推进矿业国际产能合作。

    大会得到国际矿业界积极响应。将有来自全球60个国家(地区)的10000余名国内外代表参会参展。目前已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千多名代表注册参会,其中国外代表近700人。预计会议召开时注册代表将达5000人。加拿大、苏丹、马里、乌干达、尼日利亚、阿根廷、秘鲁、墨西哥等国家和地区的10多位矿业部长或副部长将应邀出席大会。世界银行、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上海合作组织、摩根大通、国际镍业协会、麦肯锡咨询公司、英国商品研究所、乌克兰储量委员会、民生银行研究院等国际组织和国外重要矿业公司、金融机构、咨询服务机构等高层管理人员将应邀出席。

    中国五矿集团、中国黄金集团、中国铝业公司、紫金矿业集团、山东黄金、山西焦煤集团、盛屯矿业等大型企业,国家开发银行、中国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等大型金融机构的高层管理人员将出席会议。

    天津市筹委会24家成员单位积极分工落实,在大会安保、交通、接待、住宿、卫生、志愿者服务等方面全力以赴做好服务保障工作。

     

    2017中国国际矿业大会即将开幕

    叶成明,男,54岁,大学本科,专业技术三级,水环中心主任工程师。专业方向:水工环地质钻探与成井工艺

    解决资源环境问题或基础地质问题情况:

    主持开展了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防砂工艺试验研究,为我国首次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防砂工作提供了有效指导,也为解决制约天然气水合物开采的防砂瓶颈问题奠定了基础。主持研发了PVC-U井管等系列新型成井管材,解决了传统成井管材因腐蚀损坏引起的地面沉降、水质污染等环境问题。主持研发了水文地质勘探孔(井)分层洗井与分层抽水技术,解决了因洗井不彻底而影响水资源评价精度,以及获取分层地下水水文地质参数难的问题。主持研发了可显著提高基岩水井出水量的压裂增水技术,为缺水地区解决人畜饮水问题,提供了成本低、安全环保的技术方法。 

    实现转化应用和有效服务情况:

    研究提出的泥质粉砂水合物储层试采出砂规律、防砂机理、防砂精度理论及防砂工艺措施已服务于我国首次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工程。PVC-U井管、大通径连续多通道管、地下水采样器具等已在国内大规模推广应用,部分产品还应用到国外。基岩水井压裂增水技术,除应用于缺水山区供水管井增产外,还成功应用到难采钾盐卤水井、地热井增产领域。水文地质勘探孔(井)分层洗井与抽水技术,已服务于1:5水文地质调查工作。地质调查安全生产管理保障系统已服务于地调局及局属28家单位,并推广应用到全国100多家地勘单位。 

    促进科学理论创新和技术方法进步情况:

    探索出了泥质粉砂天然气水合物储层开采的出砂规律和防砂机理,提出了防砂精度理论,实现了泥质粉细砂储层天然气水合物开采防砂理论的创新。PVC-U井管、全塑贴砾过滤器、大通径连续多通道管等系列新型成井管材填补了国内同类产品的空白。研发的地下水定深采样器、惯性泵等一批地下水采样器具,打破了国外产品垄断的局面。浅层低渗透性含水层水平水井开采技术、基岩水井水力压裂增水技术、水文地质勘探孔(井)分层洗井与分层抽水技术等填补了国内同类研究的空白。 

    促进人才成长和团队建设情况:
          建立了一支由12人组成的水工环地质钻探、成井工艺与材料、地下水采样器具研究与开发团队。1人入选中国地质调查局首批优秀地质人才。初步建成了由5名核心成员组成的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开采防砂技术研究团队。为水工环地质钻探、安全生产培训9次,培训人员695人次 。

    叶成明

    2017年5月8-11日,国土资源部环境司派出由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张进德、张楠和中煤科工集团唐山研究院有限公司高荣久组成工作组,赶赴青海省大通县桥头镇元树尔地表移动变形区现场,指导地方政府及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开展灾情调查处置以及成因分析工作。

    现场调查发现,大通县桥头镇元树尔地表变形区位于元树尔村东侧、安门滩村南侧,元树尔矿井田边界南侧。此变形区于2017年4月19日开始出现变形迹象,部分梯田地表出现裂缝,田间硬化路发生裂缝现象。在2017年4月30日罕见暴雨后发生大范围变形。变形区面积约0.54km2,平面形态呈“长方形”,地表分布主要为风积黄土,其结构松散,力学强度较低。变形区东西两侧边界可见2条明显地表贯通裂缝,变形区内还发现羽状裂缝、地表隆起、串珠状洼地等变形迹象。同时通过走访调查发现紧邻此变形区的元树尔村多户房屋出现开裂等变形迹象。

    分析认为,历史时期大规模煤炭资源开发造成了矿区和周边地形地貌及生态破坏,同时近期的连续强降雨冲刷,部分地段黄土湿陷,土体沿北东方向由高到低发生推移、蠕动是本次地表移动变形的重要原因。据以往地质调查资料分析,元树尔村地下局部存在采空区,受以往采矿活动影响,致使部分居民房屋存在墙体开裂现象。

    变形区在未来汛期降雨作用下,极易加剧变形移动,甚至可能会引发较大规模滑坡和泥石流,对下游工业厂房和居民地构成威胁。建议当地加快针对变形区的勘察以及监测预警工作,密切注意地表移动变形区的发展趋势;同时加强对元树尔村变形情况进行实时监测,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避险措施。

     
     
     
     
    环境监测院专家赴青海大通县开展元树尔地表移动变形调查...

    青海省东部城市群重点地区1∶5万水工环地质综合调查评价项目物探勘查组近日采用EH-4音频大地电磁法和浅层地震勘探法在青海省苏家堡、大通、互助和平安4幅1∶5万图幅典型区域内开展物探勘查工作,阶段性成果显著。

    一是完成了8眼水文地质孔宜井孔位勘查工作和46眼工程地质孔物探剖面勘查工作,在查明基岩埋藏深度,获得地层电阻率空间展布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评价地层结构和含水层富水性。通过对比验证,物探解释的地层岩性和地层结构与钻探结果吻合。

    二是查明了调查区300米以浅深度范围内地层结构和断裂带空间展布特征。首先利用水文地质孔和工程地质孔建立了地层岩性与电性关系,掌握了岩土体类型及其岩性、电性特征;然后,利用物探方法查明了调查区地下300米深度范围内的地层结构,对苏家堡幅云谷川水库南断裂、互助幅南门峡水库南侧峡门逆冲推覆断裂、平安幅水磨沟断裂等断裂构造的倾向、走向及倾角进行了全面探查。

    三是通过对互助幅石山乡石板滩滑坡的测量,掌握了滑坡的地层结构,根据电性特征划分出风化层与基岩、基岩中不同岩性地层的界面,为分析滑坡可能的滑动面提供了基础。

    青海省东部1∶5万水工环调查项目物探勘查工作取得阶...

    “气举反循环连续取心技术”是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勘探技术研究所地质调查项目“深海钻探技术与工程支撑”的专题之一。专题组与邯郸市伟业地热开发有限公司合作,在江苏省宜兴市张渚镇老虎山地区成功开展了地热井气举反循环连续取心野外试验。

    2020年5月16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专家和勘探技术所相关负责人、项目负责人以及业务部门相关负责人等一行到试验现场进行指导,并就气举反循环连续取心工艺及野外试验相关技术进行交流。专题负责人对生产试验情况进行了全面介绍。

    2019年12月16日至2020年5月16日,专题组共进行了5次分段取心试验,累计试验进尺52m。通过多次不同井段的生产试验,验证了大通径气举反循环连续取心器具的密封性、可靠性,实现了在水泥、层状灰岩地层、砂岩地层的连续取心,成功收集了数段柱状水泥心和圆柱状、块状岩心。其中,在486m-496m钻遇地层为层状灰岩,获得岩心总长度8.5m,岩心采取率达85%。同时,测定了多组气举反循环钻进技术参数,为今后气举反循环取心钻进技术研究及推广提供了有价值的理论数据。

    与会专家充分肯定了气举反循环连续取心野外试验取心效果,认为气举反循环连续取心技术的可行性,是大洋钻探的一种新型取心技术,应用前景广阔。下一步,专题组将继续在本次试验的基础上,对气举反循环连续取心技术进行总结改进和钻具优化,满足多种钻孔口径连续取心的技术需求,继续服务于大洋钻探技术,致力于提高我国深海钻探水平。

    江苏省宜兴市气举反循环连续取心试验现场

    气举反循环取心野外试验交流会

    与会人员观摩试验现场获取的岩心

    试验获取的岩心

    勘探技术所气举反循环连续取心工艺野外试验取得初步...
      近日,中国地调局水环中心自主研发的“地下水动态远程监测系统及成井管材”两项产品顺利通过国土资源部科技与国际合作司组织的科学技术成果鉴定。鉴定委员会由袁道先院士为组长的12位专家组成,鉴定专家有来自水利系统、国土系统、教育系统、航空航天及甘肃省和北京市的用户代表等。

      与会领导及技术鉴定委员会专家听取了研制单位所作的研制报告,现场观看了管材实物、仪器设备与管理系统的演示,审查了提交的鉴定资料,经专家质询讨论后给出明确鉴定意见。

      “地下水动态远程监测设备与管理系统”具备监测数据自动采集、存储、远程传输、自动解译入库、监测井信息、监测设备信息、通讯设备信息管理等功能,具有全自动无人值守工作、超低功耗运行、接口标准开放、多级数据同步更新等特点,并可适应一孔多层的自动监测。该产品在产品结构、功能设置、软硬件设计等方面具有创新性,性价比优于国外同类产品,综合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具有较大推广应用价值,可以投入生产。

      PVC-U井管和陶粒贴砾滤水管具有重量轻、耐腐蚀、连接便捷可靠等特点,能够满足供水管井、地下水监测井建井要求,可提高供水管井、监测井成井质量、降低建井成本、延长使用寿命、减少了二次污染;大通径连续多通道管具有通道通径大、成井深度深等特点,能够满足地下水多层监测井建井要求,可安装地下水自动监测仪,实现地下水自动监测。该系列产品在产品结构、生产加工工艺等方面具有创新性和自主知识产权,性价比优于国外同类产品,综合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具有推广应用价值,可以投入生产。

      会上,与会领导在祝贺水环地调中心成果成功通过鉴定的基础上,分别对加强产品的持续研究、促进成果转化、形成规模化生产能力、提高市场占有率等方面提出意见和建议。此次鉴定会的成功召开,将会对水环地调中心地下水监测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推动作用。
    国土资源部科技司、环境司,中国地质调查局科外部、水环部、装备部等领导、专家、用户代表20余人出席了会议。



    地下水动态远程监测系统及成井管材通过科学技术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