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14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21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特提斯构造域作为全球三大成矿域之一,蕴藏着巨量的矿产资源,其地质演化具有多金属、多类型的特征。目前对该成矿域的研究多集中在铜、金、锡、铅、锌等金属矿床,而在铁矿和铬铁矿方面的系统研究相对薄弱。

    为支撑我国在川滇青藏地区的铁矿和铬铁矿找矿突破,以及助力周边国家“走出去”战略实施,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学文献中心“战略性矿产勘查战略及综合勘查技术跟踪与研究”项目组近期开展了专题研究,完成了《东特提斯成矿域铁和铬铁矿成矿作用综述报告》。

    项目组通过两轮专题文献检索,从2300余篇相关文献中精选132篇进行深入研究。报告系统梳理了特提斯构造域的演化历史和成矿作用,重点分析了东特提斯成矿域铁矿、铬铁矿的分布特征、成矿类型和成矿背景。报告还详细介绍了东特提斯构造域内的21个典型矿床,包括伊朗桑甘铁矿、巴夫格铁矿区、阿富汗哈吉加克铁矿,以及土耳其古勒曼铬铁矿、巴基斯坦穆斯林巴赫铬铁矿、中国罗布莎铬铁矿、东巧铬铁矿等,深入剖析了它们的分布特征和成矿机制。

    下一步,项目组将重点梳理铁矿的分布特征、成矿类型和成矿背景,为矿产资源勘探提供科学依据。

     

    东特提斯成矿域铁和铬铁矿成矿作用综述报告封面及目录

     
     
    地学文献中心完成《东特提斯成矿域铁和铬铁矿成矿作...

    日前,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编著的《辽西中生代珍稀化石及其生物群地质图集》正式出版发行。

    该书内容丰富、图片精美、材料翔实,是一部集科研和科学普及于一体的重要成果,也是地学古生物方面的一部重要工具书。书中以大量图片和简明文字相结合的形式,系统介绍了燕辽生物群、土城子生物群、热河生物群、阜新生物群和松花江生物群的组成、分布及其产出地质背景,阐述了辽西地区重要珍稀化石产地、含珍稀化石沉积层的岩性、岩相、产出层位及其下伏和上覆地层特征,总结了珍稀化石的空间分布规律,论述了生物群的地质生存环境,探讨了生物群发生、发展及其演替与地球各个层圈演变的关系。以柱状图和文字相结合的方式对辽西珍稀化石沉积地层进行了区域对比,并对地学长期存在的中生代地层问题提出了可行的解决方案。

    在辽宁省西部地区,中生代侏罗纪和白垩纪时期,陆相火山喷发形成的火山岩地层与河流、湖泊所形成的沉积地层非常发育,是世界上中生代陆相地层典型发育地区之一。在这些沉积地层中产有丰富的生物化石,总计有20多个门类,包括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昆虫类、腹足类、双壳类、叶肢介类和介形类等动物化石,以及银杏类、苏铁类、松柏类、蕨类和古果类等植物化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以来,在本区发现了大量的珍稀化石,如原始鸟类、带羽毛的恐龙类和哺乳类动物化石以及早期被子植物古果属化石等,这些发现和相关的研究工作为研究中生代动物、植物的起源与演化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从而促使辽西地区成为研究陆相中生代地层、古生物群发生、发展和消亡等演化过程与细节的不可多得的宝地,成为国内、外古生物学家、地质学家研究的热点地区,并且也成为广大地学爱好者和化石收藏者的长期关注地区。因而,无论是专业人士,还是化石爱好者,或是关心地球生物演化的人们都很想了解辽西中生代珍稀化石出现的原因、发生的环境以及空间分布和沉积层位。本书编写的目的也正是为了满足这些人的需要,并旨在全社会普及中生代陆相地层古生物方面的知识。

    本书作者长期从事辽西中生代地层和古生物研究,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和工作经验。他们针对中生代火山沉积地层及其保存的生物化石,在化石空间分布、产出层位、区域地层对比和形成环境等诸多方面开展了深入研究和总结。在总结百余年的辽西中生代地质、中生代地层古生物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作者系统地介绍了辽西中生代地层,特别是重要生物地层的标准剖面,根据化石组合特征划分五个中生代生物群,即燕辽生物群、土城子生物群、热河生物群、阜新生物群和松花江生物群,并讨论了这些生物群的组成和时代;实地调查了珍稀化石的产地、分布及产出层位,并进行了区域对比;深入探讨了辽西中生代生物群的地质—生态环境,阐述了它们的区域构造背景、盆地充填记录和沉积环境、古气候、古生态和古地理;论述了构造作用、火山作用、盆地及沉积、古地理及水系、古气候与生物群演替的关系,重点讨论了各个生物群爆发与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的耦合演变;同时概要地表述了一批重要珍稀化石的产出特征。本书文图并茂,内容丰富,集辽西中生代珍稀化石阶段性研究之大成,是一本全面提高和总结性的重要著作。本书的出版无疑将为国内、外古生物学家、地质学家,以及广大地学爱好者和化石收藏者提供丰富而可靠的辽西中生代地层古生物基础资料,极大地推动珍稀化石及其地质环境的进一步发现和深入研究,也为我国中生代珍稀化石相关学科发展和地学知识普及构筑了一个良好的平台,拓宽了今后的研究道路。

     地质图集封面

     

    热河生物群生态环境复原图

     
    《辽西中生代珍稀化石及其生物群地质图集》正式出版

    第八届中国—东盟矿业合作论坛暨推介展示会签约仪式现场。 石 钖 摄

    怎样快速查询中国、东盟国家的矿业基本信息资讯?8月24日,正在召开的2017(第八届)中国—东盟矿业合作论坛暨推介展示会上线运行矿业信息服务平台,该平台作为连接中国与东盟矿业的“信息丝绸之路”,将实现各国矿产资源基础数据共享,推动双方矿业产能合作。

    从为项目签约、推介、洽谈提供平台,推进各项战略合作协议的签订,到现在建立矿业信息服务平台,着力推进中国—东盟地学合作中心建设,可以透视中国—东盟矿业论坛近年来在深化中国与东盟矿业合作,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铿锵步伐。

    发展机遇与社会责任

    8月24日,10个矿业合作项目在本届矿业论坛签约,签约金额达52.72亿元,17个矿权得到推介。

    矿业合作论坛架起沟通桥梁,促进中国与东盟矿业的深度合作,共解难题,共享红利。目前,中国—东盟矿业合作论坛已经举办了八届,参展参会企业2500多家,推介、洽谈项目1200多个,签约项目108个,签约金额约500亿元。论坛举办了5期中国—东盟矿业人才交流培训班,共为东盟国家培养矿业专业技术人才70名。矿业论坛已成为中国与东盟国家级别最高、规模最大的矿业盛会。

    良好的外部大环境让中国—东盟矿业合作前景更为明朗。

    2016年虽然全球经济不景气,但是中国—东盟全年贸易额达到4522亿美元。目前,中国依然是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东盟也是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去年东盟峰会上通过《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2025)》,中国和东盟矿业合作也迎来又一新的重大机遇。

    “中国和马来西亚之间的矿业合作在去年达到了一个顶点,2016年马来西亚对中国的矿产资源出口从前一年的34亿上涨到41亿马来西亚林吉特。”马来西亚自然资源与环境部副秘书长苏哈米·宾·马玛特说道。

    老挝能源矿产部通帕·印塔翁介绍,该国在矿业投资方面已经批准了148家公司进行勘探,其中有59家是中国公司,正处于勘探阶段。中方公司在老挝的矿业领域投资大约有十几种矿种。“我也衷心希望未来有更多的中国公司到老挝投资。”

    矿业合作中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缅甸自然资源与环境部矿产司司长钦拉吉称,该国处于工业化的进程当中,在利用矿产资源时,必须要从环境等诸多角度来综合考虑未来的发展方向,保证可持续发展。“同时缅甸修订2015版的《矿产资源管理法》,现在一些相关程序已经进行了简化,对其他国家在缅甸开展矿业投资业务带来了更多的机会。”

    菲律宾矿产与地球科学局局长维尔弗雷多·蒙卡诺算了一笔账:2016年整个矿山的产出对于该国GDP的贡献值是0.6%,同时增加了21.9万个就业机会。

    “它对于我们就业机会的促进非常强,我们正简化矿产开发的认证过程,让矿业投资者享受到更多投资的便利性。同时,对于菲律宾这样一个生态非常脆弱的岛国,我们要求所有的矿产开采项目都必须在技术上、环境上能够达到要求,任何一项不达标都不能开采。”他强调。

    “走出去”更要“走进去”

    国内企业走出去容易,走进去则步履维艰。对国外环境不熟悉,未开展深入的调查等因素让不少矿业投资者折戟而返。

    大成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杨贵生认为,去境外包括东盟进行矿业投资面临的风险有三方面:东道国的政策政治法律方面的风险;要投资的目标公司和项目、资产本身的风险;整个交易操作的过程,从方案到交易结构设计到最后收购的过程整合,跟现有业务协同这方面的风险。对这三大方面容易出问题的地方,他表示,最大的风险是政治、国家风险。例如:国内的一个能源项目曾经在一个国家因为一些议员对中国能源政策的调查,导致这个项目长期拖延,最后不了了之。

    有风险该怎样去应对?杨贵生称,选择一个目标地,最好有6个标准:目标矿中的找矿权、地质工科资料的可行性、条件是否有利、法律体系是否稳定、行政程序是否清晰高效以及成功案例。国家选好了,国家的投资环境需要有一个评估,必须要做深入而专业的尽职调查。尽职调查要做好超前的、强劲的整合计划。“中国矿业企业在国外投资,对当地的居民环境、就业、收入、健康都有一定影响,一定要跟社区做好沟通,特别是有部落和土著民族的地区更需要这样。”

    2009年9月,中国罕王集团收购了印度尼西亚东南苏拉威西省的红土镍项目,矿权面积78平方公里。2012年一家公司发布的资料显示该矿山为世界第三大镍矿矿山。罕王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赵宙说,自2009年起,集团正式进入印尼,重点发展红土镍矿开发项目。该集团计划下一步在印尼建设冶炼场,生产包括镍铁冶炼和其他稀有金属、氢氧化镍钴等产品。“我们非常重视与当地政府的合作,做了很多公益性项目,包括建设学校给当地的村民,捐赠柴油发电机。我们也非常注重当地的环保,在码头建设的过程中,为了保护当地的珊瑚,我们将珊瑚进行了活体移植。”

    “越南的铅缺口一年大概有10多万吨,每年从中国进口的就有9万吨的电解铅。该国唯一一家电解铅厂年处理能力是2万吨,电解铅、电解锌都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中资企业越南北干省有色金属有限公司负责人邹立强介绍,2006年,该公司开始对越南进行考察,大概花了一年半的时间,对越南各个矿山、有色金属的现状作了详细调查。公司申请的第一个项目是越南的第一家锌冶炼的项目。公司在2012年开始建电解铅厂,并在当年年底投产。近年来,公司先后收购了几个大型矿业公司,目前拥有十几个矿山,主要矿产为铅锌矿。

    该公司在越南经营了10多年。邹立强表示,公司一直对越南的法律、人文、政治进行充分了解,也充分尊重越南本地的状况来做事,这是在海外投资中非常重要的一点。该公司在越南形成了一大批中国管理团队和一批高技术人才团队。该公司已培养了一大批越南的中高层管理人才,让他们熟悉技术和管理,整个行业经验和技术水平已可以达到国内的同期水准。此外,还要充分尊重在海外投资的差异性,注意保持和越南合作方的协调。

    线上线下双平台谋划深度合作

    “在矿业、贸易和经济发展方面,没有信息交流,很难作出正确决策,也容易错过很好的机会。我们非常有必要去建立一个动态的信息分享系统,能够向各个区域、各个国家收集这些信息。”缅甸自然资源与环境部矿产司司长钦拉吉说。

    为深化中国—东盟矿业合作,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强化论坛功能,广西国土资源厅去年提出建设中国—东盟矿业信息服务平台的构想。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将平台列入中国—东盟信息港项目,广西发改委将平台列入广西“一带一路”重点推进项目。该服务平台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以“绿色矿业,信息共享新愿景”为核心指导思想,整合中国与东盟国家矿业信息数据,打造中国—东盟矿业信息在线交流平台。

    该服务平台的中英文版本共涵盖矿业资讯、项目产品、数据共享、资料库等9个板块。目前完成了平台设计开发、平台数据库的搭建,以及阿里云服务器等设施购买和平台部署,并积极与相关单位建立常态合作关系,拓展平台数据。日前,广西国土资源厅委托第三方机构对平台进行了全面测试检验,并顺利通过评审鉴定。矿业信息服务平台已全面投入到中国—东盟矿业领域日常交流与合作。

    广西国土资源厅副厅长陆景宇介绍,目前该平台第一阶段开发已完成,并投入运行服务于本届论坛。2018年将从功能的拓展、共享、共建,深化合作,资源整合等方面完善数据内容和机制建设,力争建成永不落幕的中国—东盟矿业网、论坛和信息交流支撑平台。

    线上的矿业信息平台已经打造,线下的平台同样在积极构建。近年来,随着中国与东盟国家在地学合作机制、地学研究、能力建设、信息交流等方面合作的不断深化,多头对外,成果分散等弊端也逐渐显露出来。对此,在国土资源部的领导下,中国地调局与广西国土资源厅、广西地矿局共同谋划中国—东盟地学合作中心建设工作,旨在解决地学合作领域顶层设计问题,形成高效推进体系。该中心以共商、共建、共享理念,围绕各方共同关注的资源环境问题,协作开展合作研究,构建中国—东盟地学研究平台、矿业合作决策咨询平台、技术支撑平台、能力建设平台和信息交互共享平台。计划在5年内建成在东盟有重要影响力的地学合作平台,10年内建成国际先进的地学合作平台。目前中国地学合作中心建设方案已制定完成,待国土资源部研究审定后将开展实质性建设工作。

    “我们将继续稳步推进中国—东盟地学研究中心、中国—东盟矿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工作,努力打造以地学合作中心为线下支撑,以矿业信息服务平台为线上支撑的双平台合作模式。线下推进资源能源产能合作,线上推进矿业信息交流合作,全方位、多领域推动中国—东盟矿业市场、资本、信息、技术、项目、人才等要素的聚集和融合,促进‘一带一路’发展。”陆景宇说。

    信息共享更便捷 深度合作好前景

    郭文魁:地质学与矿床学家(1915.6.18—1999.9.16)。

    河南安阳人。193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曾任地质部地质研究所研究员。

    长期从事区域地质与矿床地质调查,对我国众多矿种、矿床、矿区,特别是长江中下游区域成矿进行了深入研究;对我国内生金属矿产的成矿条件、分布规律和找矿方向作了精辟阐述,将我国金属成矿作用划分为三大成矿域和三大成矿旋回。提出金属矿床的综合原生分带与矿化过程中氧、硫分压交替消长的新见解;论证锡的地幔来源以及在氧化还原条件下的成矿;阐明岩浆后期渗浸作用、注侵作用与热液矿脉之关系。指导编制《13000000中国有色金属成矿规律略图》和《11000000中国成矿规律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附件《院士传记》之郭文魁

     

    郭文魁

    2016(第十八届)中国国际矿业大会全球矿业高峰论坛暨矿业博览会于今日在天津梅江会展中心正式开幕。本次报道将向大家展示由全国地质资料馆独立承办的“资料服务展区”中关于“数字资料馆建设”方面的成果。

    近年来,全国地质资料馆馆藏数据量已达140TB,新进馆馆藏地质资料的电子数据量呈现急剧增长的趋势,目前已达到每年10TB的数据增量。这些数据来源广泛,数据形式复杂,数据格式多样,具有典型的海量、异构特征。大量数据资源没有形成结构化的数据组织与管理体系,缺乏描述和关联,没有覆盖地质资料核心业务的应用系统,以及各类相应的支撑系统。在此背景下,建设数字地质资料馆势在必行。建设数字地质资料馆即是在现有的数字化资源的基础之上,以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工作流程,汇聚全国地质数字资源、集各学科各专业地质数据之大成,为适应社会与技术的发展提供公益权威、开放稳定、持续发展的地质信息服务。目前,全国地质资料馆已基本完成了数字地质资料馆的建设工作(数字地质资料馆网址:http://www.ngac.org.cn/)。

    数字地质资料馆在建设过程中,完成了地质资料数据管理参考模型和标准体系的研究,建立了地质数据收集与服务交换等服务机制、地质资料应急支撑机制;根据地质资料数据在收、管、用三大环节的不同状态形成了原始、馆藏、服务三个信息库,同时基于多元异构数据的发现、组织和管理的需求设计了元数据库,基于统一的数据库标准,进行了数据的集成整合、封装发布等工作,形成了海量数字资源信息库;研发了针对地质资料数据的一体化管理与服务支撑系统;此外还建立了符合国际标准的在线数据服务及资料发布平台。

    数字地质资料馆是以馆藏数字化地质资料为基础、采用计算机和网络等技术,向社会公众提供公益性地质资料服务的地球科学信息管理与服务系统,涵盖专业广(20多个大类专业)、集成数据多(近14万种、400多万件)、专题类数据全(互联网发布达近4000个地图服务与馆藏资料服务专题)、开放尺度大(全国性数据比例尺达到1:20万,部分点上数据比例尺达到1:2000)、服务形式最丰富(提供目录检索、资料综合浏览、数据下载、服务接口访问、应用程序互动、订单专题服务等)。

    数字地质资料馆网站提供地质资料速览、地质报告在线浏览、地质图库查询、地质图在线浏览、服务调用、最新资料总体概况、数据分布情况、互联互查系统以及各类专题应用。目前数字地质资料馆的专题应用包含:公众关心的热点专题,例如公开版城市环境地质报告专题、全国生态环境地质资料专题等;活动纪念专题,例如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专题、4.22世界地球日专题等;地质图库类专题,例如全国矿产地数据库、全国1:20万地质图系列等;应急服务专题,例如新疆和田皮山县地震、2014年抗旱打井专题地质资料等;以及行业聚焦专题,如全国地质资料元数据互联互查系统、OneGeology等五大专题应用。

    数字地质资料馆的建成使用,极大地提高了地质资料对外服务的速度与水平,同时也方便用户在线查询浏览各类公开版地质资料。数字地质资料馆在线服务这种方式受众面更广、影响面更大,加快提升了地质资料的推广应用,以便为社会为公众提供服务。

     

       
    数字地质资料馆网站

     

     
    数字地质资料馆专题应用

    矿业大会资料服务展区数字地质资料馆展板

    矿业大会地质资料服务现场报道之—数字地质资料馆基...

    岩溶地面塌陷是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规划、重大工程规划建设、长江岸线资源综合利用面临的最主要环境地质问题。近年来,中国地质调查局启动了“长江中游城市群地质环境调查与区划”、“长江中游城市群地质环境综合调查”等项目,100余位水工环专业技术人员完成了20个图幅岩溶地面塌陷专项调查,另在12个图幅开展了岩溶地面塌陷专题研究。基本查明了区内岩溶塌陷重点区的分布与发育特征、岩溶地面塌陷的影响因素和成灾机理。取得的主要成果有:

    一是查明了区内碳酸盐岩和岩溶地面塌陷的分布与发育特征,圈定了岩溶地面塌陷高易发区,为区域规划及重大工程建设提供地质依据。

    长江中游城市群碳酸盐岩分布区主要集中在丘陵地区,主要包括:罗霄山-幕府山一线;萍乐凹陷带一线,包括江西乐平、景德镇,丰城-新余-萍乡-娄底地区;长江沿岸武汉-九江-彭泽一线;江汉平原西缘、北缘一带。 

    岩溶地面塌陷高易发区主要为覆盖型岩溶区,主要分布在:湖北咸宁-赤壁、荆门、武汉-黄石-鄂州及江西瑞昌-九江一带、丰城-新余-萍乡一线、湘中地区宁乡一带。

    长江中游城市群岩溶条带及覆盖型岩溶区分布图

    岩溶地面塌陷高易发区往往发育在一下部位:可溶岩及其与非可溶岩接触的地段、褶皱转折端、地形低挂或地下水天然排泄区、河床及一级阶地、地下水降落漏斗、断裂交汇部位(如江西九江-瑞昌一带)。 

    二是查明了岩溶地面塌陷的影响因素和成灾机理,为防灾减灾提供了技术支撑 

    煤矿抽排地下水是岩溶地面塌陷的首要因素,集中降雨影响的地下水疏干区塌陷、关闭矿坑后地下水位恢复抬升区塌陷是煤矿抽排地下水诱发岩溶地面塌陷的另外两种表现形式。岩溶地面塌陷的诱发因素还包括不规范的工程施工、农业耕作、人工堆载等人类工程活动。此外集中降雨、地震等自然因素也可能诱发岩溶地面塌陷。 

    三是查明了岩溶地面塌陷的危害程度,为防灾减灾提供了依据 

    岩溶地面塌陷分布广泛,严重威胁到城市建设、土地利用、江河堤防安全等,并造成极大危害。

    1977年至2015年,武汉市先后发生30多处地面塌陷,造成民房陷落,供水管道、供电线路及公路遭受破坏,致使工厂停产,学校停课,居民搬迁,造成巨大经济损失。黄石-鄂州沿江地区、瑞昌-九江、萍乡-丰城、湘中等重点区域内的地面塌陷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严重威胁。 

    四是岩溶地面塌陷调查服务于重大工程规划建设、防灾减灾和长江岸线资源的综合利用武汉市岩溶地面塌陷调查阶段成果应用于长江鹦鹉洲过江通道、武汉南快速出口道路方案论证等工作,支撑白沙洲大道、武汉-九江铁路鄂州段地面塌陷应急勘查与处置。 

    “长株潭地质环境调查与区划”项目成果直接服务于宁乡县大成桥乡福泉小学地面塌陷应急调查和煤炭坝镇棤树村、楠竹山村岩溶塌陷区居民搬迁选址工作,维护了当地社会稳定。

    宁乡大成乡岩溶地面塌陷

        湖口-彭泽岩溶地面塌陷专题研究表明,区内碳酸岩分布区岩溶不发育;湖口-彭泽长江崩岸主要发育在粉质粘土、沙土分布区。调查成果将为九江-彭泽长江崩岸的防治和长江岸线资源综合利用开拓新的思路。 

    长江中游城市群岩溶地面塌陷调查取得一批重要成果

    近日,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组织专家组,由史长义副所长带队,在安徽铜陵对所承担的地质调查项目铜陵深部矿原生地球化学多维异常评价与定量预测研究和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主要类型地质体中镓铟铊元素分布特征年度野外工作进行质量检查。

    专家组听取了项目组的汇报,审阅、核实了原始资料文件;对照项目设计检查了实物工作量完成情况、人员投入情况、阶段性工作成果和质量情况,核查技术资料5类31份,质量管理资料3类6份。

    铜陵深部矿原生地球化学多维异常评价与定量预测研究项目,自2015年5月6日开始项目野外工作,截至9月底完成铜陵大成山试验区、铜陵矿集区朱家山、江家冲、五贵桥等22个试验区、冬瓜山试验区和小冬瓜山竖井中样品采集工作,共采集钻孔岩石测量样品1335件、地表岩(屑)石地球化学剖面测量样品350件、岩石鉴定样品40件、岩矿测试(硫氧铅同位素、流体包裹体、单矿物原位成分分析)样品150件,圆满完成年度野外工作任务。

    主要类型地质体中镓铟铊元素分布特征项目在安徽香泉试验区主要开展岩石测量和土壤剖面测量,同时选取主要勘探线的5个钻孔采集岩心样品170件、岩石样品71件、土壤剖面测量样品42件。

    经过室内检查、质询、研讨和室外实地抽查,并对照任务书、设计书和技术规范要求,专家组认为两个项目野外工作布置合理,采用的方法技术正确,原始资料齐全、准确,工作质量可靠,各项技术指标和质量符合规范标准的要求。

     

     

    地科院物化探所在安徽铜陵检查2015年度野外工作

        建立了8个全球地层剖面“金钉子”,我国地层学研究挤身世界前列;创新区域成矿理论,有力指导矿产勘查评价;编制国际水准的系列基础地质图件,集最新资料和研究成果之大成;创建我国岩石圈三维结构模型 大陆动力学研究进展显著;全球气候变化研究成果备受关注;积极参与南极地质考察,推进极地地学研究。

     

    基础地学研究成果丰硕
    所在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完成人员:毛景文、谢桂青、程彦博、于金杰、陈懋弘、袁顺达、赵海杰、吴胜华、段超、李宝龙等
    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科技部、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及企业项目
    起止时间:2004年-2014年

    主要进展

        华南地区中生代矿产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及邻区和华夏地块及邻区,两个地区成矿作用既有一定差别,也有必然的内在联系。

      1. 提出华夏地块及邻区中生代金属矿产分布规律  时间分布规律:鉴别出中生代成矿存在三期大规模成矿作用,其形成时代分别为230-210 Ma, 170-150Ma和120-80Ma。三大成矿事件的两个重要转折期分别为170 Ma和135 Ma。空间分布规律:发现晚三叠世壳源稀有和钨锡矿床呈东西向分布,170-160 Ma形成的斑岩-矽卡岩铜多金属矿床(地幔来源为主)沿钦杭带分布,160-150 Ma形成的花岗岩有关钨锡矿床(地壳来源)集中出现在南岭中部,而同时代的中低温锑金矿出现在钨锡矿区的北西侧; 120-80Ma形成的铜铅锌锡金多金属矿产(地幔和地壳两种来源)分布在大陆边缘一系列伸展盆地中。

      2. 提出长江中下游地区及邻区中生代金属矿产分布规律   时间分布规律:鉴别出两期大规模成矿作用,其形成时代分别为148-137 Ma和135-123 Ma。空间分布规律:查明在148-137 Ma 期间于长江中下游隆起区形成5大斑岩-矽卡岩铜金铁钼矿集区,其南侧为江南古陆北部的斑岩-矽卡岩型钨矿带,两者同时代,空间上平行展布。在135-123 Ma期间于宁芜和庐枞盆地两个盆地形成一组玢岩铁矿及其相关的金矿。

      3. 厘定华南地区中生代成矿背景  厘定华南两大地区中生代矿产具有统一的成矿背景,即晚三叠世壳源稀有和钨锡矿床形成于华南与印支地块的碰撞及碰撞后环境,在造山带钨锡矿及其花岗岩体明显遭受挤压变形,在板内矿床未发生变化。170-135Ma期间Izanagi板块斜向大陆以低角度或平板俯冲,形成多个区带不同类型矿床组合。135-80Ma Izanagi板片运动方向发生变化,由斜向俯冲改变为几乎平行大陆边缘走滑,导致大陆发生伸展,绝大多数矿产聚集在一系列走滑拉分盆地。如果后俯冲的残留板片重熔形成的岩浆岩,与之伴生为斑岩铜钼金矿或玢岩铁矿;如果是地壳重熔形成的岩浆岩,与之伴生为锡矿床。因此,在这种特殊的构造背景下不同来源的矿产组合,同时产出于同一盆地内。

      4. 发现华南两条斑岩-矽卡岩型铜多金属成矿带和斑岩钨矿带成矿的内在联系  不同于南美大陆边缘岩浆弧斑岩铜矿分布特点,华南两条斑岩铜矿带呈NE走向分布,出现于三大构造单元之间(即华夏地块与杨子克拉通,杨子克拉通与秦岭-大别造山带之间)。研究提出俯冲板片在构造单元之间被撕裂,形成斑岩铜矿带,这是欧亚大陆中生代斑岩铜矿形成机制的最大特点。
    长江中下游铜矿带与其南侧的江南古陆钨矿带同时代平行产出是全球最具特色的矿产分布现象,此次研究发现两者同一构造事件的产物,均受撕裂俯冲板片的制约。由俯冲板片重熔产生的岩浆形成了斑岩-矽卡岩铜矿带,而当软流圈上升到上地壳,引致重熔形成壳源花岗岩和有关的斑岩-矽卡岩型钨矿带。

      5. 初步揭示了华南巨型矿产分带的“世纪之谜”   上一世纪20年代,我国著名地质学家翁文灏先生发现华南以南岭为核心,存在一个巨型的矿产分带,即从南岭向西北有W-Sn-Mo-Bi  → Cu-Pb-Zn → Sb-Au矿产分布现象。该问题的发现和提出已经成为“世纪之谜”。此次研究提出在170-160 Ma期间,低角度俯冲板片沿钦杭古结合带发生撕裂,形成斑岩-矽卡岩型铜多金属矿带,接着于160-150 Ma在钦杭带东部的南岭中部出现一个板片窗,软流圈直接上涌到上地壳,导致上地壳重熔形成大规模壳源花岗岩和有关的钨锡矿产。同时,由于板片窗导致区域温度上升,引发流体系统从高温区向西北的中低温区长距离运移,并在盆地中卸载形成了中低温锑金矿产。由于高温区与中低温区之间横跨钦杭成矿带,因此显示出翁文灏先生发现的巨型成矿分带。实际上,该巨型成矿分带是160-150 Ma成矿事件与170-160 Ma成矿事件复合在一起的产物。

      6. 提出矿床组合模型,推动找矿勘查取得重要突破   基于系统工作,研究提出多组矿产资源组合模型,推动了区域找矿勘查取得重要进展。例如,发现大陆边缘白垩纪中期盆地内多来源矿产资源的成矿规律后,提出盆地成矿的矿床组合模型。运用模型开展找矿预测和他人运用模型开展找矿勘查,均取得了显著地效果。

      国内外影响:在研究过程发表科技论文200余篇,其中SCI检索论文88篇(含国际刊物SCI检索论文40篇。这项成果在不仅影响了中国,也影响了世界。迄今为止,论文的SCI引文2300余次,CSCD引文4000余次,10篇论文在我国多个著名刊物《矿床地质》、《岩石学报》、《地学前缘》、《高校地质学报》、《中国地质》和《中国科学》中的点击率和引用率名列前茅,在国际矿床学界两个著名刊物《Mineralium Deposita》和《Ore Geology Reviews》中,3篇论文在2014年的引文率排名第一或名列前茅。更重要的十多篇论文被当今国际最著名矿床学家Richard Sillitoe, Richard Goldfarb 和Franco Pirajno在撰写专著和综述性论文时大量引用,并称为对太平洋西部大陆成矿提出了新认识和新思考。


    华夏地块及邻区中生代矿产分布规律图


    长江中下游地区及邻区中生代金属矿产成矿动力学模型图
    1-7 华南地区成矿规律与成矿背景

    为更好地开展矿产地质志总志研编,总结大地构造背景与成矿的关系,中国地质调查局矿产资源研究所(以下简称“资源所”)项目办2022年11月23日邀请我国著名构造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任纪舜莅临“矿产志+”论坛,讲授中国大地构造研究最新进展和研究成果。论坛由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副所长王登红研究员主持,300多名地质同行线上线下参加了论坛。

    任纪舜院士的报告由大地构造学发展历程展开,从地球系统全球整体动力学角度将大地构造学发展到研究地球整体多圈层构造研究的新阶段,提出了地球系统多圈层构造观的理论框架体系,认为太阳能、地球系统多圈层相互作用和相对运动以及宇宙天体运行的联合作用是各种地质作用的动力源泉。报告更强调地球深部作用,即壳与幔、幔与核以及核、幔、壳不同层次之间的相互作用主导了地球系统多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控制大地构造作用过程。任纪舜院士从全球动力学角度,重新建立中国大地构造演化的时间标尺,强调了构造演化发展的过程(造山旋回),提出并划分了巨旋回、旋回和主要造山运动;从全球动力学角度重新划分了中国的显生宙断裂系统,划分出9大断裂系、160余条重要断裂带;从全球动力学角度重新划分中国及邻区显生宙的构造单元,划分出古亚洲洋、特提斯、太平洋三大构造域及相应的三大成矿域,总结了各构造域的总体构造和成矿特征,并将中国及邻区大陆地壳按形成时代划分出“三大”、“三小”克拉通和10大造山系等基本构造单元;按受控的动力体系,划分出印支前、印支−燕山、喜马拉雅三个不同阶段的构造单元。任纪舜院士最后对早前寒武纪、晚前寒武纪和显生宙大地构造以及古亚洲洋、特提斯−古太平洋、印度洋−太平洋三大动力体系及其形成的古亚洲洋、特提斯、太平洋三大构造域的新认识和新进展作了介绍。

    任纪舜已经耄耋之年,仍然奋战在科研第一线,不断创新发展中国大地构造学,更新绘制亚洲地质图和大地构造图。王登红研究员号召年轻一辈会后要认真学习,将任纪舜院士的科研精神和成果融入自身今后的科研工作中,特别是要学习任纪舜院士专心致志、心无旁骛、真做学问、做真学问的科研精神,做好科研,为中国地质事业发展做出贡献。

     

     

     
    任纪舜院士受邀莅临矿产志+论坛讲授中国大地构造研究...

    郭文魁:地质学与矿床学家(1915.6.18—1999.9.16)。

    河南安阳人。193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曾任地质部地质研究所研究员。

    长期从事区域地质与矿床地质调查,对我国众多矿种、矿床、矿区,特别是长江中下游区域成矿进行了深入研究;对我国内生金属矿产的成矿条件、分布规律和找矿方向作了精辟阐述,将我国金属成矿作用划分为三大成矿域和三大成矿旋回。提出金属矿床的综合原生分带与矿化过程中氧、硫分压交替消长的新见解;论证锡的地幔来源以及在氧化还原条件下的成矿;阐明岩浆后期渗浸作用、注侵作用与热液矿脉之关系。指导编制《13000000中国有色金属成矿规律略图》和《11000000中国成矿规律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附件《院士传记》之郭文魁

     

    郭文魁

    摘要:以我国若干重要矿集区铜铁多金属矿床为对象,涵盖了岩浆热液型、沉积变质型和变质型三大成矿作用,针对制约整装勘查区找矿突破的关键问题开展综合调查。初步查明铜等重要矿种的成矿事件与重大地质事件的耦合关系,建立一批矿床组合模型,实现了科学研究与地质调查的融合。

    1.项目概况

    “重要矿种成矿作用与资源评价关键问题综合调查”项目隶属于地质调查九大计划中的“关键地质问题综合调查”工程,为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2013年)承担的2个计划项目“中国铜多金属矿成矿规律、矿床模型和找矿方向研究”和“整装勘查区关键地质问题攻关与找矿方法技术示范”的合并项目(2015年),包括11个续作子项目和2个新开子项目。通过科研与地勘队伍联合攻关,取得重要进展。

    2.成果简介

    (1 )提出不同地质历史时期地质事件与成矿事件的耦合关系。

    大氧化事件与沉积变质型铁矿存在耦合关系。大氧化事件,是指约2.6Ga大气中的游离氧含量突然增加的事件。鞍本和冀东BIF沉积时代形成于约2.55Ga,富铁矿形成于1.84Ga,建立了弓长岭式磁铁富矿的成矿模型。发现阿尔戈马型和苏必利尔型铁矿为同期异相关系,两者可互相过渡,并提出硅铁韵律层形成的新机制。

    哥伦比亚事件与中条式铜矿的耦合关系。哥伦比亚事件,指哥伦比亚超大陆聚合和裂解的事件。确认铜矿峪为我 国前寒武纪少见的斑岩铜矿,外围篦子沟和胡家峪铜矿床与黑色页岩密切相关,没有固定层位,明显不同于典型海底热水喷流沉积型矿床特征,推测它们是与深部岩浆有关的热液型铜矿,与铜矿峪斑岩铜矿为同一成矿系统。研究认为,华北克拉通约1.85Ga东部块体与西部块体聚合造山,形成了类似铜矿峪古老的斑岩型矿床,为华北克拉通内部寻找斑岩型铜钼矿的新方向。

    地球雪球事件与新余式铁矿的成因联系。雪球事件假说是为了解释一些地质现象而提出的,认为在新元古代曾经 发生过一次严重的冰川事件,以至于地球上的海洋全部被冻结,仅在厚达2km的冰层下存有少量因地热而融化的液态水。提出新余是世界上最年轻的BIF型铁矿,严格受地层层位控制,赋存于新元古代含铁建造的下段杨家桥组,原岩为一套类复理石的绿片岩相泥砂质建造千枚岩-片岩。矿层底部的含破绢云千枚岩和矿层上部的次石墨千枚岩在整个成矿带均稳定产出,分别是找矿勘探过程中见矿和终孔的标志。

    潘吉亚事件与中亚造山带铜铁金多金属矿的关系。潘吉亚事件,指潘吉亚超大陆聚合和裂解的事件。建立起东西 天山古生代海相火山岩区域成矿-找矿模型。研究表明,除了新兀古代Rodinian超 大陆裂解形成了金川超大型镍矿外,在我国还探明了一批古生代岩浆型镍矿, 如东昆仑夏日哈木、柴北缘牛鼻子梁和东天山白鑫滩铜镍矿,在我国西部古生代基性一超基性岩具有寻找岩浆型镍矿的巨大潜力。

    (2)总结了我国中新生代斑岩型一砂卡岩型铜矿的成矿规律。斑岩型一砂卡岩型铜矿,统称斑岩铜矿系统。全球 75%的铜、50%的钼和20%的金的资源储量来自于该矿床类型。我国斑岩型铜矿占已探明储量高达2/3(66%)以上,主要 集中在中新生代。本次编制了欧亚大陆主要斑岩铜、金、钼矿分布图和古亚洲斑岩铜钼矿分布图,建立了全国26个大型铜矿的吨位模型图,总结了我国斑岩型一矽卡岩型铜矿的成矿规律。在中国东部和特提斯域中新生代斑岩型一矽卡 岩型铜矿的成矿规律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认识。

    提出中国东部存在二期和五带斑岩型铜矿,分别为大兴安岭一太行山(晚侏罗纪一早白垩世,153~132Ma)、长江 中下游(156~137Ma)、钦杭(175~156Ma)、东北大陆边缘(125~80Ma)和东南大陆边缘(90~80Ma)。认为钦杭带斑岩型铜、钼、铅锌矿床主要位于北东向和北西向交会处与闪长质小岩体接触带,东南沿海的粤东一闽西南地区白垩纪盆地是寻找斑岩型铜、钼、金矿新靶区(图1)。

    班公湖一怒江、冈底斯和金沙江一红河3个斑岩型铜矿床成矿带属于中国境内的特提斯成矿域。建立了冈底斯成矿带3期成矿模型,即中侏罗世叶巴岛弧中产出的与俯冲作用有关的斑岩型铜金矿床,以雄村为例;新生代早期由俯冲作用早期和碰撞作用早期在大陆边缘弧后环境形成的斑岩型钼矿床和热液型铅锌矿床,以沙让和亚贵拉为例;新生代后碰撞伸展环境中形成的斑岩型铜-钼(钨)矿床,以驱龙和甲玛为例。指出在冈底斯带西侧具有找斑岩铜矿潜力,如已有的朱诺斑岩型铜矿。提出班公湖一怒江带不仅有利于寻找与大洋俯冲有关的斑岩型铜矿,更要关注大陆边缘和后碰撞型斑岩型铜矿,如其东侧已有雄梅矿化点,有寻找斑岩型铜矿的巨大潜力,西侧土耳其是寻找大型斑岩铜矿的首选国家。

    (3)建立了我国斑岩型一矽卡岩型铜矿的矿床模型,开展了铜多金属找矿勘查示范。建立了一批矿集区尺度的不 同背景和时代的斑岩型铜多属矿集区的成矿模型,主要包括3类,分别为德兴矿集区矿床组合新模型(下部斑岩铜钼 矿、上部脉状铅锌银矿、外围热液脉型金矿)、铜陵矿集区矿床模型(下部斑岩铜、钼、金矿,矽卡岩铜、金矿,层控 矽卡岩铜、钼、金矿,矽卡岩和脉状金银矿)和紫金山矿床新模型(下部斑岩型铜钼矿和上部高硫金、铜矿和低硫金、银矿),最后一个模型也适合于多龙矿集区。同时,运用新矿床模型,开展铜多金属找矿勘查示范,如通过云南北衙成矿分带研究成功地指导外围金矿和深部钼矿的找矿突破。基于Micromine软件建立了甲玛斑岩型一矽卡岩型“四位一体” 矿体三维模型和荣那矿床三维地质模型,实现了甲玛矿区滑覆体内寻找铅锌、金、银矿和荣那高硫型浅成低温热液铜矿的找矿新突破。

    (4)提出1:5万精细矿调填图的初步工作方案。目前多数重点成矿带完成 了1:5万基础地质填图工作,如何完成中小比例尺精细矿产调查填图工作、实现科研与地质调查的融合是有待解决的问题。根据前期资料,初步提出1:5万矿产调查填图的工作方案,强调以地质与地球化学结合为基础,重点区遥感多光谱与地质结合,关键区地质-地球化 学-遥感-地面红外-地球物理结合,主要调查3个方面内容:①基础地质图修编; ②成矿关键地质体的深入调查;③成矿规律的总结,重点成矿区带、矿集区和矿田尺度矿床模型。

    3. 成果意义

    通过项目实施,总结了我国铜等紧缺矿种的成矿规律,丰富了矿床学成矿理论。建立了斑岩型一矽卡岩型铜矿的 矿床组合模型,开展铜多金属找矿勘查示范,助推找矿取得了重要进展。同时,梳理了制约整装勘查区找矿突破的关键问题,提出1:5万矿产调查填图的初步工作方案,为下一步部署不同景观和背景下的中比例尺填图工作奠定基础。(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谢桂青 李厚民供稿)


    铜等重要矿床调查助推整装勘查区找矿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