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53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近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援坦桑尼亚恩格罗恩格罗-伦盖地质公园技术援助项目组应邀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大使馆(以下简称“驻坦桑尼亚大使馆”),举办的旅游推介座谈会,推广介绍恩格罗恩格罗-伦盖地质公园旅游资源。 

    座谈会上,项目组正高级工程师任军平介绍了援坦桑尼亚恩格罗恩格罗-伦盖地质公园技术援助项目的主要工作内容、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公园特点及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组高级工程师孙凯介绍了公园各旅游线路资源分布及特点、新地质博物馆建设及展陈设计等情况。中国旅行社和中资企业代表表示,通过介绍更加深入了解了恩格罗恩格罗-伦盖地质公园,下一步要向各国游客重点推介公园,宣传中国援助力量。 

    驻坦桑尼亚大使陈明健指出,该项目是中国第一个对外援助的地质公园项目,从“硬援助”到“软援助”的转变,充分展现了中国援助软实力。驻坦桑尼亚大使馆经商褚昆参赞表示,该项目是我国旅游文化示范项目,从2023年启动至今,援助专家付出了巨大努力,此次推广也是促进中坦旅游合作的有益举措。 

    驻坦桑尼亚大使馆文化参赞车兆光及使馆相关工作人员,清风旅行社、发现旅行社、梦想非洲旅行社等8家在坦中国旅行社代表和11家中资企业代表参加座谈会。 

     

    天津地调中心项目组在驻坦桑尼亚大使馆参加旅游推介座谈会...

    近年来,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以下简称“天津地调中心”)依托中国-非洲地学合作中心及中国地质调查局南部非洲矿业研究所等平台,积极与赞比亚等10余个南部非洲国家地调机构、驻华使馆,以及中资企业对接研讨,在联合实施地调项目、推动援外项目、共享地学信息、共建国际地学合作平台、培养人才等方面达成共识,全面贯彻落实了中国地质调查局境外工作要求,全力促进境外工作转型发展。

    10月15日-18日中国国际矿业大会期间,天津地调中心围绕中非地学合作取得5项成果:一是邀请南非、津巴布韦、莫桑比克、坦桑尼亚及赞比亚等5个国家矿业部门代表,青海盐湖工业股份有限公司、中矿资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河南省豫地科技集团和辽宁省自然资源厅等4家单位代表在非洲矿业项目推介会上作报告,推介40余个铁矿、石墨矿等矿业项目。赞比亚矿业和矿产发展部部长保罗•卡布斯韦(Paul Kabuswe)先生对中国—非洲地学合作中心多年来取得的成果给予充分肯定。二是协助南非矿业与石油资源部成功举办南非专场推介会,工作得到南非驻华大使馆等单位的高度认可。三是积极参加“一带一路”地学合作与矿业投资论坛,不断深化与企业等单位的沟通交流、拓宽合作渠道。四是有效推动中国地质调查局与南非地学委员会、赞比亚矿业与矿产发展部签署地学合作谅解备忘录(MOU)。五是积极搭建企业与企业、企业与非洲矿业部门等双(多)边对接交流平台,先后为40余家地、探、采、选、冶及矿山设备企业参加交流;同时为紫金矿业集团、中国冶金地质总局、中国黄金集团、山东招金集团、蜀道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海南地质局等10余家企业引荐非洲矿业主管机构负责人。

    为进一步落实中非矿业合作成果,促进中资企业在南部非洲进行矿业可持续投资,天津地调中心团队将进一步完善与合作国地调机构、使馆、中资矿业企业沟通渠道和交流方式,不断夯实合作基础,继续推动非洲矿产资源与矿业信息数据采集和服务中资矿业企业协调发展。

     

     

     
    发挥平台优势 促进中非矿业合作 ——天津地调中心全...

    近日,为推动援坦桑尼亚恩格罗恩格罗-伦盖地质公园技术援助项目持续深入实施,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华北地质科技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天津地调中心”)一行6人拜访坦桑尼亚驻华大使馆,受到哈米斯·穆萨·奥马尔(Khamis Mussa Omar)大使热情接待。

    项目组介绍了项目进展和亟须解决的五个问题,阐述了项目团队以负责任态度努力推动和帮助坦桑尼亚通过地质公园2024年再评估工作的四点建议,希望哈米斯·穆萨·奥马尔大使将有关问题建议反馈给坦桑尼亚政府及坦桑尼亚自然资源与旅游部,提出中坦不断加强地学领域深度合作期望,服务坦桑尼亚旅游经济快速发展。

    哈米斯·穆萨·奥马尔大使充分肯定了中方技术团队前期工作成果,感谢中国政府及天津地调中心、中铁二十五局等援建单位为地质公园2024年再评估所做的各项努力。他表示,会尽快协调坦桑尼亚政府相关部门联合召开视频会,解决项目相关问题。

    天津地调中心、中铁二十五局相关人员参会。

     

    天津地调中心赴坦桑尼亚驻华大使馆对接

    4月22日,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援尼泊尔油气资源调查项目钻前验收专家组牟传龙一行6人赴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尼泊尔大使馆经济商务处对接,与驻尼泊尔使馆参赞谢宇进行交流。

    交流中,牟传龙对使馆经济商务处对援尼泊尔油气资源调查项目的支持和帮助表示感谢,并介绍专家组此次出访的工作安排和在尼下一步工作计划。

    谢宇参赞对专家组的到访表示欢迎,对援尼泊尔油气资源调查项目取得的工作进展给予充分肯定。他认为,项目组能克服种种因素、顺利完成钻井设备的运输入场和井场建设,成效显著。下一步,使馆经济商务处将继续全力支持项目组开展工作。

    专家组与谢宇参赞座谈

     
    援尼泊尔油气资源调查项目钻前验收专家组对接驻尼泊...

    3月20日,玻利维亚驻华大使馆举行颁奖仪式,玻利维亚驻华大使乌戈·西莱斯代表玻利维亚政府向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研究员毛景文颁发玻利维亚中国友谊奖,以此表彰毛景文院士为推动两国学术交流和指导企业发展所作出的杰出贡献。

    近年来,毛景文院士通过执行国际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和重点项目,组织国际知名专家共同对玻利维亚锡铜银多金属成矿规律开展了系统研究,取得了多项创新性成果,并在《Geology》等国际权威学术期刊发表多篇高质量论文。2023年,毛景文院士率领科研团队赴玻利维亚高校和政府机构进行授课讲学,宣传最新研究成果,同时调研多个矿业企业,为企业发展提供建设性意见,拉动当地经济发展。

    上述系列活动得到了当地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积极评价。本次获奖不仅是对毛景文院士所做工作的充分肯定,也代表了国际社会对我国科研工作者推动高质量国际交流合作的高度认可。

     

      毛景文院士获颁玻利维亚中国友谊奖

     

      毛景文院士与玻利维亚驻华大使乌戈·西莱斯先生交谈

    资源所毛景文院士荣获玻利维亚中国友谊奖

    20181018-20日,2018中国国际矿业大会在天津成功召开。期间,摩洛哥能源、矿业与可持续发展部阿齐兹拉巴赫大臣,大臣顾问、地质司司长阿哈迈德本拉克哈迪姆以及摩洛哥驻中国大使馆经济商务参赞等组成的高访团,巡视了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和摩能矿部地质司联合承办的摩洛哥矿业展台,对展台展示出的摩洛哥矿产、矿业信息和中摩两国地质调查合作成果表示肯定和赞赏,对摩洛哥能矿部工作人员和武汉地调中心援摩洛哥项目组人员为摩洛哥矿业展台的成功展出付出的努力表示感谢。齐兹拉巴赫大臣还对武汉地调中心近5年来在摩洛哥东阿特拉斯山和西阿特拉斯山地区实施的地质填图项目取得的系列成果表示感谢和祝贺,并希望尽快实施下一个援摩地质地球化学调查项目。

    1020日,受阿齐兹拉巴赫大臣委托,摩洛哥能矿部地质司阿哈迈德本拉克哈迪姆司长与中国地质调查局科技外事部境外地质处刘大文处长进行了会谈。双方就在阿特拉斯山地球开展十个图幅110万地球化学填图技术合作项目、实验室与地质云建设等方面开展合作达成了初步共识。会谈中,摩地质司长对武汉地调中心完成的地质和地球化学填图工作给予高度肯定,并主动提出为武汉地调中心在摩洛哥设立办事处提供场所。双方还就中国地质调查局和摩洛哥能矿部地质司近年来开展的地质调查合作进行了建设性的交流,为双方进一步开展地质调查项目合作和培训摩方地质人员等工作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达成了共识。

    阿齐兹拉巴赫大臣与武汉地调中心援摩项目组成员合影

    中方专家与摩洛哥能矿部地质司长会谈

    摩洛哥能矿部高度肯定武汉地调中心援摩地质调查工作

    历时122天,航程近35000千米,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海洋六号”船完成中国地质调查局深海地质第8航次和中国大洋第55航次科考任务,满载科考成果,于20191023日返回广州。

    “海洋六号”船自2019530日从广州启航,在西太平洋与我国富钴结壳合同区实施了多波束地形测量、浅地层剖面测量、海洋重力测量、“海马”号ROV调查、深海浅钻取样、深海摄像、富钴结壳原位声学测厚、温盐深测量、地质拖网和重力活塞沉积物柱状取样等多种手段调查工作。

    深海地质第8航次和中国大洋第55航次科考分别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和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组织,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具体实施。航次联合了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科院声学研究所东海站、中国自然资源报社等机构58名科考队员通力协作,践行“责任、创新、合作、奉献、清廉”的新时代地质文化,克服恶劣海况、补给匮乏、设备故障等重重困难,获取丰富的深海地质样品及海洋地球物理数据,在我国富钴结壳合同区资源勘探、深海地质调查、深海探测新技术新方法应用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一是实施了西北太平洋重点调查区综合地质地球物理调查,实现了多波束水深地形全覆盖,获取了富稀土沉积物地球物理信息和地质样品,为深海地球系统科学研究及新资源评价奠定了基础。

    二是继续开展我国富钴结壳合同区资源调查年度工作,履行中国大洋协会与国际海底管理局签订的《富钴结壳勘探合同》义务,调查结果为富钴结壳合同区资源评价及顺利完成合同约定的区域放弃任务提供支撑。

    三是科技创新驱动深海探测取得重要进展。首次利用图像处理技术,实现水下视频图像的分幅智能拼接,为富钴结壳小尺度分布规律和特征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优化了富钴结壳原位声学测厚系统的探测性能,成功应用于ROV、移动钻机等多个运载平台,为富钴结壳精细探测提供了强有力的调查手段;提升了富钴结壳深海浅钻的稳定性和作业效率。

    此外,在99日靠泊密克罗尼西亚联邦波纳佩港期间,配合我国驻密联邦大使馆在“海洋六号”船共同举办了纪念“中密建交30周年”招待会,邀请密联邦政要及相关中资机构代表参观“海洋六号”船,积极探索中密两国在海洋地学等领域的合作。

    “海洋六号”船是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第一艘现代化综合地质地球物理调查船,近年来我国新入列的多艘海洋科考调查船参考了“海洋六号”的基本设计。“海洋六号”自2009年入列以来,连续10年赴南海、太平洋、南极海域开展了55个航次的深海地质、大洋与极地科学考察任务,累计出海时间达2137天,安全航行29万海里(约合53.5万千米),航程相当于绕地球13圈半,积累了全海域科学考察及航行保障经验,显著提升了我国海洋地质科学考察水平。

    “海洋六号”船完成2019年深海大洋科考任务返回广州

    11月16日,应国务院参事室、西班牙选择基金会、欧盟智库欧洲政策中心邀请,张洪涛参事在西班牙马德里出席“一带一路”倡议研讨会并作主旨发言。

    张洪涛参事向与会人员介绍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成就以及中欧在“一带一路”倡议中新能源合作发展的前景。他表示,中国积极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大力推进欧亚互联互通。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围绕“一带一路”战略和参与全球能源资源治理的战略需求,用全球视野,统筹谋划国内外地质调查工作,不断提升服务和支撑国家重大战略的能力。当前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矛盾日益突出,已成为制约各国发展的重大瓶颈。中国正在实施自然资源保护和主体功能区划国家战略,深化自然资源产权制度改革和用途管制改革,在试点地区探索施行自然资源资产审计、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林权制度改革,加强城市环境保护和工业污染防治,形成了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新格局。

    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西两国应当增强政治互信、加强经贸合作、协同改革创新、促进文化交流。在生态保护、环境标准和技术政策体系建设、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重大工程实施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合作前景。“一带一路”倡议有助于中西两国发挥互补优势,将为促进区域和全球贸易、投资及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力。

    研讨会期间,中国驻西班牙大使馆、西班牙外交部、福建省人民政府、西班牙选择基金会、马德里市市政府、西班牙以及中国驻西班牙企业代表等与会人员围绕中欧关系、“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与中欧合作、国际经济新形势下的中国与欧洲等主题展开讨论。与会代表还就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了交流。

     

     

    张洪涛参事出席西班牙“一带一路”倡议研讨会并作主旨发言

    张洪涛参事出席西班牙“一带一路”倡议研讨会

    应俄罗斯联邦自然资源与环境部、塔吉克斯坦地质总局邀请,经国土资源部批准,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王研于2016年7月13日-20日率中国地质调查局代表团,访问了俄罗斯和塔吉克斯坦地质调查机构和地学科研单位。

    在俄罗斯访问期间,王研分别与俄罗斯联邦自然资源与环境部副部长、矿产资源署署长基斯列夫,俄罗斯矿物、地球化学和稀土晶体研究所所长斯皮里多诺夫,以及全俄地质研究所所长彼得罗夫举行了会谈,续签了《中国地质调查局与矿产资源署地学合作谅解备忘录》,并见证了中国地质调查局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所长彭轩明与俄罗斯矿物、地球化学和稀土晶体研究所所长斯皮里多诺夫签署地球化学项目合作协议。

    在塔吉克斯坦访问期间,王研与塔吉克斯坦地质总局局长朱马耶夫先生举行会谈,并拜会了塔吉克斯坦副总理、原地质总局局长阿基姆•伊布罗希姆。此外,代表团一行还拜访了中国驻塔吉克斯坦大使馆经商处,看望了工作在野外一线的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塔吉克斯坦项目组人员。

    通过此次访问,进一步巩固和深化了中国地质调查局与俄塔两国地质机构合作关系,增进了互信和友谊,夯实合作基础、推进项目合作,访问达到预期目的、取得圆满成功。

    王研副局长与俄罗斯联邦自然资源与环境部副部长、矿产资源署署长基斯列夫签署合作协议

    王研副局长见证地调局物化探所与俄罗斯矿物、地球化学和稀土晶体研究所签署项目合作协议

    王研副局长与全俄地质研究所所长彼得罗夫举行了会谈

    王研副局长与塔吉克斯坦地质总局局长朱马耶夫先生举行会谈

    王研副局长拜访中国驻塔吉克斯坦经商处

    王研副局长率团访问俄罗斯和塔吉克斯坦两国

    历时138天,航程近30000公里,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海洋六号”船圆满完成深海地质调查第6航次和中国大洋第51航次科考任务,于2018年11月11日凯旋,满载着海洋地质调查丰硕成果,返抵广州海洋地质专用码头。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金发在码头迎接。中国大洋协会办公室主任刘峰、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局长叶建良、党委书记温宁及干部职工、亲属共同迎接“海洋六号”和亲人的归来。

    “海洋六号”船自2018年6月27日从广州启航,在西太平洋实施了多波束测量、浅地层剖面测量、“海马”号ROV调查、深海浅钻、富钴结壳规模取样器试验、深海摄像、温盐深测量、锚系调查、地质拖网和重力柱取样等一系列工作。科考航次成果丰硕,在我国富钴结壳合同区资源调查、深海地质环境考察、深海探测新技术新方法应用及海洋微塑料污染调查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一是继续履行了中国大洋协会与国际海底管理局签订的勘探合同义务,在我国富钴结壳合同区开展了资源调查,查明了合同区30多个区块富钴结壳资源分布状况,在详细勘探区块首次获取厚度超过30厘米的巨厚型板状富钴结壳样品,对该区块资源量进行了初步估算。同时,首次在合同区海山板状富钴结壳之上发现密集分布的富钴型多金属结核。

    二是科技创新驱动深海探测取得重要进展。形成了基于“海马”号ROV作业平台,集高清视像、高频声学探测和多种取样工具为一体的富钴结壳原位精细探测技术方法体系;成功完成我国首台富钴结壳规模取样器海试,初步实现了海底富钴结壳的规模采集;首次实现了富钴结壳高频声学厚度剖面连续探测,获取了富钴结壳及其不同类型基岩的声学物性参数;利用“三点激光”系统,实现对海底摄像在线视频资料的实时智能化处理与解释。

    三是成功获取了西太平洋航路沿线的海洋微塑料样品,初步分析了西北太平洋监测海域海洋微塑料的数量、种类、组成和粒径等污染特征,为我国深度参与海洋塑料垃圾国际治理提供基础资料。

    此外,“海洋六号”船首次靠泊波纳佩期间,在中国驻密克罗尼西亚大使馆的指导下,接待了密克罗尼西亚联邦政府十余名国家政要的访问,成功举办了公众开放日活动,充分展示了我国深海大洋科考的风采,为开启中密两国海洋地学领域合作新篇章,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了积极探索。

    航次实行临时党委领导下的首席科学家负责制。深海地质调查航次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中国大洋第51航次由中国大洋协会组织。航次由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具体实施,来自中国五矿集团、自然资源部所属的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国家海洋技术中心、第二海洋研究所,以及高等院校等9个机构和单位共72位科考人员参加了本次科考。

    “海洋六号”船自2009年入列,先后赴南海、太平洋、南极海域开展多个航次深海地质、大洋与极地科学考察航次任务,积累了全海域科学考察及航行保障经验,显著提升了我国海洋地质科学考察能力。

    码头迎接“海洋六号”船科考人员(谷兰丁摄)

    “海洋六号”船科考人员合影(谷兰丁摄)

    “海洋六号”远洋科考归来

    10月23日,“海洋六号”船完成中国地质调查局深海地质第8航次和中国大洋第55航次科考任务返回广州。

    中国日报10月23日电(记者 李弘扬)历时122天,航程近35000千米,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海洋六号”船完成中国地质调查局深海地质第8航次和中国大洋第55航次科考任务,满载科考成果,于2019年10月23日返回广州。

    “海洋六号”船自2019年5月30日从广州启航,在西太平洋与我国富钴结壳合同区实施了多波束地形测量、浅地层剖面测量、海洋重力测量、“海马”号ROV调查、深海浅钻取样、深海摄像、富钴结壳原位声学测厚、温盐深测量、地质拖网和重力活塞沉积物柱状取样等多种手段调查工作。

    深海地质第8航次和中国大洋第55航次科考分别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和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组织,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具体实施。航次联合了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科院声学研究所东海站、中国自然资源报社等机构58名科考队员通力协作,践行“责任、创新、合作、奉献、清廉”的新时代地质文化,克服恶劣海况、补给匮乏、设备故障等重重困难,获取丰富的深海地质样品及海洋地球物理数据,在我国富钴结壳合同区资源勘探、深海地质调查、深海探测新技术新方法应用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一是实施了西北太平洋重点调查区综合地质地球物理调查,实现了多波束水深地形全覆盖,获取了富稀土沉积物地球物理信息和地质样品,为深海地球系统科学研究及新资源评价奠定了基础。

    二是继续开展我国富钴结壳合同区资源调查年度工作,履行中国大洋协会与国际海底管理局签订的《富钴结壳勘探合同》义务,调查结果为富钴结壳合同区资源评价及顺利完成合同约定的区域放弃任务提供支撑。

    三是科技创新驱动深海探测取得重要进展。首次利用图像处理技术,实现水下视频图像的分幅智能拼接,为富钴结壳小尺度分布规律和特征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优化了富钴结壳原位声学测厚系统的探测性能,成功应用于ROV、移动钻机等多个运载平台,为富钴结壳精细探测提供了强有力的调查手段;提升了富钴结壳深海浅钻的稳定性和作业效率。

    此外,在9月9日靠泊密克罗尼西亚联邦波纳佩港期间,配合我国驻密联邦大使馆在“海洋六号”船共同举办了纪念“中密建交30周年”招待会,邀请密联邦政要及相关中资机构代表参观“海洋六号”船,积极探索中密两国在海洋地学等领域的合作。

    “海洋六号”船是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第一艘现代化综合地质地球物理调查船,近年来我国新入列的多艘海洋科考调查船参考了“海洋六号”的基本设计。“海洋六号”自2009年入列以来,连续10年赴南海、太平洋、南极海域开展了55个航次的深海地质、大洋与极地科学考察任务,累计出海时间达2137天,安全航行29万海里(约合53.5万千米),航程相当于绕地球13圈半,积累了全海域科学考察及航行保障经验,显著提升了我国海洋地质科学考察水平。

     

    中国日报网:“海洋六号”船完成2019年深海大洋科考...

    2月15日,“纪念毛泽东同志‘开发矿业’题词69周年暨第八届‘全国矿业工作者日’活动”在中国地质博物馆举行。活动以“弘扬矿业文化 推进生态文明”为主题,旨在彰显矿业工作者共克时艰的奋斗精神,将丰富的矿业文化作为新时代矿业发展的新引擎,深入交流矿业科学发展的宝贵经验,探讨矿业绿色发展的新路径。

    1950年2月17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国驻苏联大使馆接见留苏学生代表时,在留苏学生任湘的笔记本上题写了“开发矿业”四个大字。1994年,中国矿业联合会倡议并经国家有关部门同意,正式把2月17日定为“全国矿工日”;2011年,中国矿业联合会将2月17日确定为“全国矿业工作者日”。

    本次活动由中国矿业联合会、中国地质博物馆共同主办。

    活动现场

    原国土资源部副部长、中国矿业联合会高级资政委员会副主任蒋承菘,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李朋德等出席会议。中国地质博物馆副馆长、党委副书记张亚钧致辞。会议由中国矿业联合会秘书长王平主持。

    蒋承菘指出,69年来,“开发矿业”四个字一直激励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中国矿业工作者坚守在矿业战线。他们发扬“三光荣”、“四特别”精神,自力更生,发奋图强,为共和国的经济建设和安全提供了可靠的矿产资源保障。隆重举办纪念活动,正是对千千万万矿业工作者做出巨大贡献的肯定。

    李朋德表示,新时代矿业将发挥比以往更加重要的作用。要打破传统思想和体制牢笼,通过创新实现对传统产业进行升级,履行社会可持续发展责任,推进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将“绿色化”转化为经济价值,这是当前中国矿业突破困境的重要方向,也是助推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经之路。

    会上,中国矿业联合会副秘书长史军宣读了《中国矿业联合会致全国矿业工作者的贺信》。中国冶金地质总局第一地质勘查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胥燕辉、华夏建龙控股公司承德宝通矿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吴天来以及中国矿业报社副社长兼副总编辑赵腊平,分别代表地勘单位、矿山企业和矿业文化单位作了发言。

    活动期间,与会代表还一同参观了中国地质博物馆“多彩的萤石”专题展。

    来自自然资源部相关司局、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博物馆、相关行业协会,中国矿业联合会分支机构,北京及周边矿业企业单位等100余位代表参加了活动。会议由中国矿业联合会矿业文化分会、北京山谷的风文化有限公司承办。

     

    弘扬矿业文化 推进生态文明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