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5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5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近日,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宁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以下简称“西宁中心”)生态地质调查室负责的自然资源综合调查指挥中心科创基金项目——《三江源草地植被物种多样性时空变化格局及其驱动因素研究》取得重要进展。该项目不仅为三江源地区的草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还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了多篇高质量的研究论文。

    图为2000-2021年三江源草地植被物种多样性时空分布格局

    该项目自启动以来,团队成员便致力于收集和分析三江源地区自2000年以来的草地生物多样性调查数据。通过运用多种先进的机器学习模型和GIS空间分析方法,系统揭示了近22年来三江源地区草地植被物种多样性的时空变化特征和分布格局。同时,项目团队还对未来变化趋势进行了科学预测,为草原管理部门提供了决策支持。

    在研究中,团队特别关注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草地物种多样性变化的影响,利用地理空间分析方法,深入探讨了草地生产力与多样性之间的空间关系,并揭示了驱动区域草地物种多样性变化的多种因素。这些研究成果不仅有助于更好理解三江源地区草地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还为制定有效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

    该项目的研究成果已经在国内外知名学术期刊上发表。其中,两篇研究论文,分别发表在中科院二区期刊《Remote Sensing》《Frontiers in ecology and evolution》。此外,该团队还在《草业科学》《环境科学》《草业学报》等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了多篇相关研究成果。

    这些研究成果的取得,标志着西宁中心在科创基金项目的支持下,已经在草地生态研究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和突破。下一步,西宁中心将继续深化与国内外科研机构的合作与交流,推动草地生态研究领域的不断创新与发展,为保护三江源地区的草地生物多样性和推动草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做出更大的贡献。

     

    西宁中心科创基金项目取得重要进展

    当地时间9月14日,执行大洋55航次任务的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海洋六号”船顺利抵达西太平洋作业区。当天下午,“海马”号ROV(深海遥控潜水器)在维嘉海山顶部完成了该航次的首次下潜,采获富钴结壳样品7千克,并进行了海底观测、高清影像采集、声学测厚技术的应用。

    本次作业中,“海马”号ROV下潜至近2000米深的维嘉海山区顶部,利用抓取块状样品专用工具“机械手”抓到了4枚富钴结壳样品,总重达7千克。此外,“海马”号通过游走观测,确定了富钴结壳密集区的精确位置信息,为掌握资源分布情况提供了高质量的样品和数据资料。

    “海马”号入水瞬间图

    值得一提的是,“海马”号搭载的高频声学测厚仪是今年系统升级后的首次亮相。它能够通过声学原理,线性获取海底多金属结壳的厚度数据,具有良好的分辨率和穿透力,解决了以往只能通过浅钻获知结壳厚度效率低、成本高的问题。经数据处理分析,测量区域结壳最大厚度达33厘米。

    据悉,“海马”号在未来几天还将在工作区进行6次下潜,进一步开展钻机取样、生物多样性调查等工作。

    获取的富钴结壳样品

    据了解,“海洋六号”船于当地时间9月12日驶离密克罗尼西亚联邦波纳佩港口,开始执行大洋55航次任务。该航次主要在嘉偕平顶山群富钴结壳合同区进行三项调查任务:一是深海浅钻,在开展结壳资源常规调查的同时,揭示浅埋藏型结壳分布特征及富钴结壳成矿前期的地质特征;二是海底高清摄像,完成结壳资源在空间上的展布调查;三是采用“海马号”ROV搭载的高清视像、高频声学测量仪和钻机等技术手段,探查合同区块内富钴结壳资源分布及微观特征,并进一步了解重点区块超厚层富钴结壳厚度连续性变化特征,同时兼顾海洋环境和地球物理走航观测任务。

    本航次共有来自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东海站、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单位58名科考队员参加。

    由于工区航渡时间短,“海洋六号”充分利用靠港时间,进行调查设备和地质绞车的检查和维护,以及地质描述等相关专业的航前培训,确保到达工区后能够第一时间开展相关调查工作。

    根据计划,本航次为40天,预计10月下旬完成航次任务。

     

    “海马”号完成大洋55航次首次下潜

    近日,我国自主研制的4500米级作业型深海遥控机器人(ROV)“海马”号在西太平洋富钴结壳矿区的6次下潜作业中大显身手,取得了包括海底微地形、结壳类型、原位结壳厚度、水文动力学和生物多样性等多领域探查的丰硕成果,累计获取结壳样品336公斤,并创造了中国第一个ROV搭载钻机作业,第一个富钴结壳厚度在线声学原位探测等多项新纪录。

    据首席科学家姚会强介绍,本航段“海马”号在维嘉海山结壳矿区的6个重要目标点进行了下潜作业,海底作业时长累计超过20小时,最大下潜深度1994米,共拍摄了1145分钟的有效海底高清视频。这次“海马”号肩负海底地形,结壳类型、厚度和分布特征,沉积物分布、海底水文和海底生态环境调查等多方面使命。为此,“海马”号团队为执行本次调查任务进行了充分的准备,“海马”号搭载了结壳矿层声学测厚仪、强力取样爪及ROV钻机等多种针对性作业设备。结果证明这些新搭载设备非常有效,不仅获取了可喜的样品总量,而且创造了单潜次采集样品过百公斤,最大单体样品62公斤等记录,再一次体现了国产遥控潜水器“海马”号的作业能力和功能拓展方面的特长。“海马”号抓取的这些结壳样品具有精确的位置信息和原位环境参数,是成矿机制、成矿过程和成矿规律研究所必须。

    “海马”号首次搭载了自主研制的ROV钻机,在3个站位成功打穿了结壳矿层,这是我国深海ROV作业中首次搭载钻机并获得成功。钻取的岩芯样品揭示了探查站位点富钴结壳的真实厚度,“海马”号搭载的另一套国产高科技设备——富钴结壳厚度原位声学在线探测仪提供了宝贵的比对数据,证明了海底结壳厚度声学实测数据的精准有效。“海马”号搭载的这套声学测厚设备是我国今年最新研发成功的科研成果,该设备通过聚焦高频声波实现对基底浅表层的精细探测,垂向分辨率达到毫米级,能够在线识别富钴结壳的厚度,处于国际先进水平。该高新技术手段的应用成功,是“海马”号搭载平台具有灵活的设备扩展接口和“海马”团队具有过硬的深海潜水器运作技术能力的又一次证明。

    此外,本航段还使用“海马”号开展了水文动力学和生物多样性调查,进行了5次全水层CTD剖面测量和6次海底流场实地测量,为海山流场结构特征、高频混合作用以及底流对结壳小尺度分布控制作用的研究提供了实测数据;“海马”号还获取了大量形态完整的巨型底栖动物样品,包括海绵、海蛇尾、海百合和珊瑚等,以及底层鱼类合鳃鳗,为进一步研究海山生物多样性提供了宝贵的生物标本。

    本次“海马”号在维嘉平顶海山富钴结壳矿区的调查应用,发挥了深海遥控潜水器精确、精准、精细的功能特长,取得了多任务、多手段、多学科的丰硕效果,开创了我国在海山区富钴结壳调查领域的新时代,使我国在该领域的技术水平迈入了国际先进行列。

    背景材料:“海马”号是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牵头承担的国家“863”计划海洋技术领域“4500米级深海作业系统”重点项目的科研成果,是迄今为止我国自主研制的工作水深最深、系统规模最大、国产化率最高的深海无人遥控潜水器系统,已成功应用于水合物资源和大洋矿产资源调查,成为我国深海探测的重要装备。其母船是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所属的“海洋六号”船。

    “海马”号下潜

    出水瞬间

    “海马”号回收

    “海马”号操作室

    “海马”号创造我国深海作业多项记录

    2022年1月2日,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海洋地质保障工程配套装备项目6000米ARV系统”湖试验收会议在杭州市千岛湖召开,预计该系统2022年6月前完成海试验收并装备海洋地质九号船。

    据介绍,该系统在自主/遥控模式下的测深侧扫、浅地层剖面、重磁、CTD等测量作业,自主/遥控模式下的水下目标物观测及航行拍摄,遥控模式下的表层沉积物短柱状样、表层固体样品、表层水样等样品等近海底取样作业,水中重量≤50千克的任务负载搭载作业等方面填补青岛海洋所海上调查能力空白。

    此次湖试共历时26天,主要进行了遥控航行测量、自主航行测量、水下定点作业、带缆自主航行搜索等作业模式综合测试,并进行了水下重磁力仪搭载、机械手取样、应急抛载及回收释放模拟等单项测试。经测试,系统各项技术指标均满足设计要求,其中推进系统实测续航力≥25小时(设计指标10小时)、机械手实测最大臂展1.5米(设计指标1.4米)、最大实测航速3节(设计指标2.5节)高于设计技术指标。湖试期间进行了ARV系统各项性能测试评估及人员培训工作。

    会议指出,6000米ARV系统可近海底开展海洋环境调查、生物多样性调查、深海极端环境原位探测和深海矿产资源调查等深海科考工作,是青岛海洋所深海科学研究的又一重器。

    青岛海洋所装备处和技术方法室、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等有关人员参加验收会议。

     

     

     

     

     

     

     

     

    青岛海洋所6000米ARV系统顺利完成湖试

    “日落西山红霞飞,战士打靶把营归,把营归,胸前红花映彩霞,愉快的歌声满天飞……”

    2021年夏季的某一天,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县,此时虽是傍晚,但天气依然闷热。中国地质调查局海口海洋地质调查中心“海南岛湿地资源现状试点调查”项目组的小伙子们结束一天的调查工作,迎着晚霞,准备归队。

    时光荏苒,距离这支光荣的队伍脱下戎装,转制并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已两年有余。这两年多来,他们积极探索,砥砺前行,为海南省自然资源调查作出了积极贡献。

    红树林调查

    当海风还沉睡在风车海岸的梦呓里,东方市四必湾已蓝天碧海交融,一片片红树林在蓝天下绿意盎然。把镜头拉近到红树林里,几个穿着厚实下水裤的小伙子,以手脚并用的方式,正向红树林深处艰难挺进。经过半个多小时的行进,他们到达了当天任务的第一个样地,强忍着红树林里因富营养化产生的恶臭,拉线、测量、筛选、取样。这是中国地调局海口中心工作人员正在开展红树林调查。

    红树林调查是“海南岛湿地资源现状试点调查”项目生物多样性调查中的一部分。据介绍,红树林是地球上最珍贵的生态系统之一,具有固碳、局部气候调节、水质过滤、海岸保护以及提供物种栖息地等重要功能。红树林是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滩涂的木本植物群落,由于涨潮时被海水淹没、退潮时露出,因此又被称为“海上森林”或“海底森林”。同时,红树林也是最脆弱的生态系统之一,极易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和破坏。

    海南岛西部地区独特的自然驱动力形成了四必湾独特的生境结构,进而孕育维持了四必湾极富张力的生态系统。调查发现,四必湾红树林主要植物群落为单一白骨壤群落,发育程度极高,趋近顶级群落状态;白骨壤独特的生长结构造就了地区独特的淤泥状沉积环境,为漂流而来的底栖生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条件。同时,四必湾也是候鸟的天堂,全球濒危珍禽黑脸琵鹭就是这里耀眼的明星。2006年,海南东方黑脸琵鹭省级自然保护区成立。2020年,《国家重要湿地名录》更是将四必湾湿地收入其中。

    此次红树林调查,主要针对四必湾红树林区宏观独特自然应力、微观生态系统两方面及其驱动因子展开。工作人员表示,将争取实现成果转化运用,支撑保护区管理工作,服务海南生态文明建设。

    湿地多样性调查现场

    鸟类调查

    鸟类是生态系统的重要成员,对所食猎物有密度制约作用,还能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同时,鸟类是广泛的生物多样性状况和趋势的最准确表征之一。许多重要的水鸟栖息地生长着濒危动植物种,能直观反映湿地作为鸟类栖息地的生态环境健康程度。

    鸟类调查是海南岛湿地资源现状试点调查的一个重要环节,调查结果将有力支撑海岸带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项目组协同鸟类专家分3组利用18天时间完成设计调查点(线)任务,如实记录观测到的各种数据。通过调查,他们获得了海南岛湿地鸟类数量、种类、分布及生境状况,并与越冬季湿地鸟类调查成果相结合,综合分析了湿地物种多样性及生态系统健康状况,以期通过了解现状,对比历史记录数据,分析研究变化动因,提出保护建议,综合评判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状况,为湿地资源合理开发保护利用提供依据,精准服务海南岛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

    小郑是此次鸟类调查小组的成员之一。海南岛高强度的紫外线和长时间的高温日照,让这位年仅25岁的小伙子显得有点沧桑,遮阳帽的面纱也遮不住他黝黑的脸庞。当谈起鸟类调查,他的脸上露出了自豪的笑容:“虽然这项工作有点儿辛苦,但能不断探索新知识,我觉得很值得。”

    从零开始到硕果丰硕

    据中国地调局海口中心主任何兵介绍,作为一支转改队伍,他们此前对湿地现状调查的认识为零。面对困难,该中心不等不靠,不断探索,集全中心力量推进项目开展,“就算是‘摸着石头过河’,也要将任务完成好。”

    “海南岛湿地资源现状试点调查”项目是中国地质调查局自然资源综合调查指挥中心结合部、局相关指示精神,深入贯彻落实自然资源部《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构建总体方案》要求,尝试探索的一个试点二级项目。项目的核心目的是探索总结湿地资源调查技术方法,主要任务包括调查海南岛湿地类型、面积及分布现状;调查典型湿地生物多样性、水环境、土壤环境、保护与利用、受威胁状况等现状,开展湿地健康状况评价;调查重要港湾、河口湿地近20年景观变化,分析变化驱动力,提出湿地保护建议;研发湿地资源调查软件,推进信息化建设。

    截至目前,通过一年半的调查和总结,项目组已掌握了海南岛湿地资源现状、湿地资源变化等重要信息。一是初步掌握了海南岛湿地资源类型、数量及空间分布特征,编制了《海南岛湿地资源》图集、《海南岛湿地常见鸟类》图鉴和科普读物。湿地资源部分矢量数据正在递交海南省林业局,用于海南国家热带雨林公园评估,为海南省自然资源管理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支撑。二是通过对比历史湿地资源数据,初步掌握了湿地一调、二调以来海南岛湿地资源变化状况和变化趋势,为湿地变化驱动力分析及湿地保护、管理、监测工作打下基础。三是开展了湿地生物多样性调查,初步掌握了部分湿地生物资源状况和湿地受威胁状态,为下一步管理及保护提供了数据支撑。四是创新工作方式方法,补充和完善了湿地资源调查技术方法体系,在调查范围、区划、抽样设计和指标要素等方面进行了调整。五是测试并完善了湿地资源调查软件移动端,初步编制了数据库建设标准,启动了桌面端框架搭建工作,正在申报软件著作权、专利及相关奖项。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海南岛湿地资源现状试点调查工作的顺利推进,充分展现了中国地调局海口中心全体干部职工对地质调查事业的热爱与执着。展望未来,何兵充满信心:“我们将不断探索新领域,全力推进转型发展。我们坚信未来一定可期。”

    在探索中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