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3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12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4月30日,河北省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和先进集体表彰大会在石家庄召开,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马峰同志荣获“河北省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马峰同志现任水环所地热研究室副主任、自然资源部地热干热岩勘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2021年获自然资源部科技领军人才,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他长期致力于地热资源勘查评价与开发相关技术研究与攻关,针对深部碳酸盐岩热储实现了增产改造,成功实现目标热储产能大幅度提高。牵头编制了“雄安新区地热资源预可行性勘查评价技术要求”,支撑了雄安新区地热开发利用规划制定和矿权出让。他于2021年获自然资源部科技领军人才,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

    马峰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心怀“国之大者”,践行使命担当,以坚持不懈的姿态前行,以敢于创新的精神发展,用心用情用力书写了地热地质工作精彩答卷。

     
    水环所马峰荣获河北省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近日,来自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的王贵玲研究员获得中国能源化学地质工会第八季“大国工匠”称号。

    王贵玲是水环所副总地质师,自然资源部地热与干热岩勘查开发技术创新中心主任。他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自然资源部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等多项荣誉称号。王贵玲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匠人精神”,在工作中精益求精,不断创新,带领团队取得了多项关键技术和创新成果的突破,在我国多个区域实现了找矿新突破,为国家能源转型发展提供了资源保障。相关成果获科学技术奖17项(其中省部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

    野外调查,不畏艰险

    从事地质工作三十余年来,王贵玲长年扎根野外一线,四海为家。他不畏艰险,勇于探索,他走过人迹罕至的高原,穿过层峦叠嶂的深山,踏遍幅员辽阔的西北,他的足迹遍布了祖国的山山水水。在没有高新技术辅助地图定位的年代,他把温泉和地热井的位置进行手工标注,将一幅幅地热资源分布图深深地刻在脑海。至今,提起我国某个地方有一处温泉,他都可以迅速定位到相应的位置。

    科学创新,敢为人先

    90年代在华北打井很是艰辛,王贵玲大胆创新,敢为人先,首次将石油上的射井技术引入地热施工中,使得当时开发的地热井水量提升近10倍。近年来,通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不断创新的工匠精神,王贵玲完成了一项又一项首创科技成果。他相继提出了我国不同构造区水热与岩热相伴相生的“同源共生-壳幔生热-构造聚热”地热系统成因理论;提出了我国四种干热岩资源成藏模式,创建了干热岩型地热资源靶区优选技术,圈定了首批干热岩勘查开发靶区;建成了京津冀地区首个地热梯级综合利用科研基地,形成了中低温地热发电、供暖、设施农业高效利用新模式。

    追求卓越,永不止步

    “十一五”期间,王贵玲先后在山东、安徽、西藏三省区进行了地热资源调查,制定了全国地热资源调查技术要求。“十二五”期间指导全国范围内的浅层地热、水热及干热岩型地热资源调查。“十三五”期间,他带领团队开展了“京津冀地热科技攻坚”,探获热储温度超过100℃的地热钻井6口;开展雄安新区清洁能源调查评价工作,打造地热资源利用全球样板,为新区44个开采片区的勘查评价和出让提供了支撑,有效服务雄安新区规划建设。

    从前深部地热资源探采的关键技术主要掌握在少数发达国家手中,如何从技术上实现超越,一直是王贵玲努力的方向。在服务雄安新区建设过程中,王贵玲创新攻关深部碳酸岩热储增产改造技术,促进深部低产能碳酸岩热储产能大幅提升。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在雄安新区容城 3024-3174 米深热储实施了水力喷射+酸化压裂综合增产改造,实现了目标层段涌水量提高近10倍;同时在牛驼镇地热田2470-3978 米深热储实施增产改造工作,实现全井段产能提升64%。相关成果“碳酸盐岩增强型地热系统开发关键技术与装备”获得了“河北省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三十余年来,初心不改,追梦的脚步从未停止,不胜枚举的创新成果,无不体现着王贵玲同志 “精益求精、追求卓越、不断创新、勇攀高峰”的工匠精神。在新的奋斗征程上,王贵玲表示将始终瞄准世界地热前沿技术,围绕国家能源发展的战略要求,找出阻碍我国地热利用发展的瓶颈技术,有的放矢、攻克难关,为我国地热开发利用事业奉献自己力量。

     

    实验室指导工作

     
    坚守初心,勇攀高峰的地热“匠人”

    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学文献中心近期完成的《国际地学动态》内部刊物,对国际水合物领域著名学者Timothy S. Collett关于控制水合物赋存和生产的地质及工程因素的认识进行了报道。

    加拿大Mallik是最早开展水合物试采的地区,分别于1998年、2002年和2007~2008年进行了3次陆域冻土带水合物试采,从地质、工程和产气试验的多个角度为水合物储层系统的地质控制因素研究提供了重要支撑,并首次直接认识了含水合物储层的生产响应特征。然而,该研究由于试采周期的限制,不足以完全评估水合物的资源潜力。

    美国阿拉斯加北坡是该国非常重要的油气产区之一,该地区的水合物赋存与已知的常规油气系统有着密切的联系。2012年,在该地区进行了全球首次结合二氧化碳-甲烷水合物置换法和降压法的水合物试采工程,从技术层面证实了利用置换法开发水合物的可行性。2019年1月,在该地区成功完成的地层测试工作,圈定了可作为未来长期试采的两套富砂质含水合物储层。

    2000年以来,日本Nankai海槽一直是全球水合物勘查与试采工作的焦点地区之一。2013年3月,在该地区进行了全球首次海域水合物试采,但由于井内出砂和恶劣的天气条件,产气试验仅持续了6天。2017年5月至6月,在该地区进行了第二次试采,尽管采用了新的完井工艺,但第一口试采井同样因出砂事故而被迫终止。第二口试采井在采取一定改进措施后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成功”,但以目前的产气时长还无法证实现有技术的长期生产可行性。

    通过对全球主要水合物试采工程的回顾,提出了推进产业化开发进程亟待解决的重大挑战,值得我国借鉴参考。

    一是水合物资源的表征,重点考虑:重新审视和改进现有的水合物资源评估方法,从针对水合物的原地资源量评估转向技术可采资源量评估,以最终实现储量评估;促进水合物储层系统模拟、实验室研究、以及现场调查的发展和融合;开发、测试和部署新的现场表征工具,以满足重要的水合物研究需要以及优化水合物勘探规程。

    二是水合物生产技术,重点考虑:建立新的耦合了宏观-微观力学模型的水合物生产预测模型;从实验室研究、模拟和现场规模的角度,分析可能提高水合物产能的储层增产改造技术;评估现有完井技术和新型完井技术的适用性,包括水平井和多分支井的钻完井工艺;水合物生产对水合物储层系统(即储层及其上覆盖层)物理和力学特性的影响。

    三是市场和监管问题,重点考虑:其他非常规能源和常规能源的发展进程对水合物产业化开发目标的影响;资源潜力和技术-经济方面的不确定性;国家层面对水合物作为潜在能源来源的紧迫性以及政府对实现水合物产业化开发的决心。

     

    全球主要水合物钻探、试采工作分布图

     
     
     
    地学文献中心研究报道国际水合物领域专家对全球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