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9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2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7月18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召开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会议,以“强化宗旨意识,密切联系群众”为主题,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第三专题集中学习研讨。武汉地调中心党委班子成员、中层干部及支部书记共20余人参加了会议。

    会议解读了《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传达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传达学习了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第24指导组武汉调研座谈会精神,特别是宋秀岩组长总结讲话精神。

    鄢道平、钟开威分别作主题发言,黎清华作专题发言。

    鄢道平以“群众路线是检验工作的试金石”为题,分享了个人对群众路线的基本认识,从建党98周年的历史经验和新形势下我们党面临的“四种危险”出发,指明了群众路线的时代意义。结合中心实际,围绕破解绩效分配难题、关心群众身心健康、增强服务群众意识、解决群众普遍关切的问题、丰富职工精神文化需求等方面,阐明了群众路线的实践要求。

    钟开威以“为人民服务是我们永恒的主题”为题,分享了个人自学党章以及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关于群众路线的重要论述的心得体会,总结了中心围绕为民服务解难题作出的部署安排,剖析了中心及个人在服务群众方面存在的差距,提出了努力方向。

    工程首席黎清华以“精准部署,充分发挥地质科技优势,强力支撑脱贫攻坚战略”为题,围绕贯彻落实党中央脱贫攻坚战略的目标、任务、方向、要求,阐述了地质工作的职责定位,介绍了2019年推进海南琼中县地质调查脱贫帮扶工作成效,强调地质工作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着重在找水打井、地灾防治方面提供地学解决方案。

    围绕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重要论述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充分发挥地质调查技术优势,助力赣南、琼中地区脱贫攻坚,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地质技术支撑,党委班子成员逐一作交流发言,其他与会人员作自由发言。

    会议指出,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实现我们党的初心和使命的必然要求。着力解决贫困群众“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脱贫攻坚工作实际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行动指南和工作方向,是我们党践行群众路线的生动实践。近年来,中心立足地质工作实际,结合地调项目实施,充分发挥打井找水、地质灾害防治专业技术优势,为支撑服务贫困地区饮用水安全和住房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取得了显著成效,获得了当地政府和群众的高度认可。

    会议要求,一是要继续发挥自身优势,总结在江西赣南、海南琼中、湖南新化、湖北孝昌等地区开展的地质扶贫工作经验,强力推进“地质调查+”扶贫工作模式,不断取得新成果;二是要充分发挥野外项目临时党支部作用,增进党群干群关系,密切联系群众,增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内生动力;三是要扎实推进地质村和化石村建设,打造特色地质文化,为贫困地区旅游产业开发提供更加有力的地质技术支撑,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武汉地调中心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第...

    “What?给地球作CT?”没错,就是给地球“作CT”,让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的博士团们来教教我们。

    为迎接第50个地球日的到来,2019年4月期间成都地质调查中心开展了科普走进校园系列活动。4月26日,中心3位地球物理专家走进了四川省成都市第八中学校,为学生们开展了一场生动有趣的科普宣讲活动。

    成都地调中心齐先茂副主任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借助生活中与地质调查相关的话题开启了这场有趣的宣讲会。

    宣讲会一开始,专家们就用“隔空探物”这个小游戏牢牢的抓住了同学们的眼球。同学们通过磁力仪探测三个不同的小箱子所显示的读数来判断箱子里的物品。有趣的科学实验点燃了同学们的热情。

    随后,专家们又为同学们介绍了什么是地球CT,如何给地球做CT,做CT有哪些工具,并通过一段科普视频介绍了地球物理如何像一双眼睛一样透视地球深部结构,看得同学们惊呼不已。

    深入浅出的讲解使得同学们大致了解了地质过程和我国资源现状:火山等岩浆活动使得地球深部物质运移到地表,板块俯冲运动使得地球浅表物质运移到深部,从而实现地球各圈层物质的循环、交代、组合。实现各种等金属元素的迁移,进而形成宝贵的矿产资源。我国虽是矿产资源大国,门类比较丰富,部分矿种储量居世界前位,但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58%,居世界第53位。

    此外,我们还有很多看不见的“手”影响着地球,诸如重力场、地磁场、天然地震、太阳风、雷电等等。哇,地球的奥秘还真多!

    如何给地球做“CT”呢?那我们就要研究和观测各种地球物理场的变化,探测地下深处的内部结构,从而为祖国寻找宝贵资源。这就是地球物理勘探。地球物理工作者就是给地球做“CT”的人啦。

    通过互动游戏,宣讲和视频,同学们对地球的磁力、重力有了基本认识,对地球深部矿产和油气资源的勘探有了初步了解。

    本次活动由成都地调中心、四川省成都市第八中学、成都市金牛区城隍庙社区共同主办。

    多年来,成都地调中心和成都市第八中学在城隍庙社区的指导下,持续合作举办了多场地球日活动、科普宣讲活动,形成了社区特色文化事业建设的品牌效应,在公众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成都地调中心在成都市第八中学校举办科普宣讲活动

    日前,在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统一领导和支持下,依托重要矿产资源“三率”调查评价、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调查评价等工作数据成果,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郑州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编制完成了《重要矿产矿山固体废弃物分布图集》。

    图集涉及煤炭、铁矿、锰矿、铜矿、铅锌矿、铝土矿、镍矿、钨矿、锡矿、锑矿、钼矿、稀土矿、金矿、磷矿、硫铁矿、钾盐、石墨、耐火黏土、萤石等20个矿种,数据来源包括中国重要矿产矿山数据库、铜铅锌钼金萤石矿山尾矿综合利用特征数据库,以及国家统计局、煤炭工业协会、冶金矿山企业协会、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等部门(协会)矿产资源统计数据,数据截止日期为2017年底。通过调查、数据处理与分析,初步形成一些基本认识和判断:一是固体废弃物是矿业活动的必然产物,随着“三化”建设对矿产资源需求的剧增,矿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同步剧增;二是矿业固体废弃物特别是大型资源基地矿业固体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置意义重大、任务艰巨;三是矿业固体废弃物种类复杂多样,综合利用潜力巨大;四是废石量远大于尾矿量,但其属性特征调查更加薄弱;五是矿业固体废弃物处置标准缺乏,需制定分类分级评价标准引导绿色矿业发展。

    图集展示了我国重要矿产矿业固体废弃物数量、位置及增长变化等基本信息,可作为矿山环境问题调查评价选区的依据,以及矿业固体废弃物无害化、减量化及资源化利用规划编制的依据。

     
     
    《重要矿产矿山固体废弃物分布图集》编制完成

    近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学文献中心依托中国地质调查“地学情报综合研究与产品研发”二级项目,翻译的《页岩气勘探与环境和经济影响》一书正式出版。

    该书原著由A.M.Dayal博士与Devleena Mani博士合作编撰,Elsevier出版发行。该书系统总结了页岩气勘探开发的理论、技术,及其对环境和经济方面的影响,列举了页岩气生产国和前景国的页岩气开发案例,对国内页岩气的理论研究和勘探开发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据国际能源署发布的《世界能源展望2017》,到2040年,全球能源需求将增加30%,天然气将占全球能源需求的四分之一,成为全球能源结构中仅次于石油的第二大燃料。天然气需求增长的80%来自于发展中国家,主要是中国、印度和其他亚洲国家。页岩气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分布,储量巨大,有很好的发展潜力。美国页岩气开发的突破,引发了全球对页岩气勘探开发的广泛关注。在严重依赖煤炭的国家,且在缺乏可再生的替代能源的情况下,天然气会发挥重要的作用。中国、印度这样的能源消费大国为了满足能源需求,降低能源对外依存度,必须克服很多困难开发本土页岩气。页岩气开发导致的环境问题也不容忽视,如淡水资源的大量消耗、压裂液对环境的潜在危险以及频繁压裂可能引发邻近地区地震等。

    随着全球页岩气勘探和开发活动的增加,人们对地质、地球化学、地球物理方面的基本认识,以及页岩气开发对环境及经济的影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相关方面的专著也相继出版,但北美以外专家关于页岩气的论著并不多见。与中国一样,印度是亚洲另一个潜在的页岩气生产大国及能源需求大国。选取印度油气专家所编写的书籍,对中国而言更具可比性及参考价值。

    基于以上原因,地学文献中心(中国地质图书馆)组织人员对Shale gas: Exploration and Environmental and Economic Impacts一书进行了翻译。该书共分10章,第1-4章介绍了页岩地质、沉积与成岩作用、有机质来源及盆地结构和构造;第5章探讨了页岩的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特征;第6章介绍了水力压裂过程;第7章提供了页岩气生产国和具有潜在生产能力国家的研究案例;第8-9章分别总结了页岩气开采的环境和经济影响;第10章则对下个世纪页岩气前景进行了展望。全书涵盖了页岩地质、沉积与成岩作用、油气资源与储层性质、盆地结构和构造、勘探技术、水力压裂、页岩气生产对环境和经济的影响以及页岩气的未来全球需求等主题。可供从事页岩气理论研究和勘探开发的科研技术人员阅读,也可供从事新能源研究的人员及石油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

    yw147页岩气环境经济影响

     

     
     
    《页岩气勘探与环境和经济影响》译著出版

    “海洋六号”船自去年11月23日首次跨越赤道进入南半球以来,首次进入东南太平洋进行调查作业、首次穿越咆哮西风带、首次穿行著名的智利内水道、首次穿越麦哲伦海峡和德雷克海峡进入南极海域……

    在南极开展科学考察,“海洋六号”科考团队克服海况复杂、作业窗口有限、气候寒冷等困难,经过33天艰苦奋战,于当地时间2月1日圆满完成了航次设计的全部海洋调查及登陆考察任务,其间更是创造了多个南极科考“首次”记录。

    首次为南极海底“量体温”

    中国地质调查局“海洋六号”船在南极开展了多个站位的地热流探测,成功采获一批高质量地热数据。这是我国自开展南极科学考察以来首次开展的地热探测。

    1月18日凌晨,记者目睹了中国第33次南极科学考察“海洋六号”航次开展地热探测的一次全过程。5个手电筒般的海底地热探针,如同加大版的体温计,每隔70厘米一个,依次固定在重达几百公斤的重力取样器上,由钢缆牵引投入海中,以每分钟50米的速度,随重力取样器下潜到深3500多米的南极海底,插入海底沉积物中,静止10分钟,记录下海底温度的变化后,再由钢缆牵引返回“海洋六号”船甲板。整个过程历时3个多小时。

    在成功回收地热探针,并采获2米的柱状样品后,“海洋六号”热流测量专业负责人、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高级工程师罗贤虎告诉记者,这次测量采用的是由广海局自行研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底地热流探针。研发团队针对极地测量环境特点,对探针的测量范围、舱体材质、舱内设计等开展了技术改进,测量范围可达到-7摄氏度~52摄氏度,工作水深最大可到6000米,并提高了设备的安全性和便利性。

    罗贤虎介绍,作为海洋地球物理探测设备之一,地热探针用于探测海底沉积物的温度、地温梯度和地热流等。结合取样管中样品所测热导率,可计算出所测量站位的地热流等。简单说,就是在给南极的海底“量体温”。

    海陆地调队伍首次在南极会合

    当地时间1月23日,中国地质调查局系统直属单位开展海洋、陆地地质调查的两支队伍首次在南极会合,“海洋六号”派出的登陆考察队与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力学研究所科考人员在南极长城站联合开展了野外地质调查。

    “特殊地区地质填图工程”首席、地质力学研究所基础地质研究室主任胡健民研究员介绍,地质力学研究所已连续20余次参与我国南极科学考察,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这次他们在长城站执行的主要任务是“特殊地区地质填图工程”所属《特殊地质地貌区填图试点》项目艰险区填图试点,计划通过野外实地调查,完成西南极南设得兰群岛1∶25万地质填图。

    南设得兰群岛是我国长城站所在地区,多个国家在此设立科学考察站,进行生物学、环境科学、地学等学科观测与考察。中国地质调查局“特殊地区地质填图工程”自2016年起部署《南设得兰群岛1∶25万地质填图》项目,一方面是开展类似的艰险区填图试验,另一方面主要是要通过中、大比例尺地质填图,展示我国区域地质调查与研究水平,参与国际地学竞争,提升我国在国际南极事务中的地位。

    据悉,地质力学所共有9人参加了中国第33次南极科学考察,其中长城站5人、中山站2人、新站选址1人及“海洋六号”航次1人。

    首次登陆南极陆地考察

    南极地形地貌极为复杂,98%以上的地区常年为冰雪覆盖。每年12月到次年2月,夏季来临,冰雪融化,一些地质露头开始显现,是开展科学考察的有利时机。

    当地时间1月22日,“海洋六号”航次的登陆考察队10名队员,第一次踏上南极南设得兰群岛的乔治王岛,以中国南极长城站为基地,在航次首席科学家助理、登陆考察队队长邓希光的带领下,利用6天时间,对包括菲尔德斯半岛地质露头分布较好的地区及阿德雷岛等进行了地质考察。

    登陆考察队北至菲尔德斯半岛科林斯冰盖以南的东北冰缘谷地,南至东南高地的盘龙山、碧玉滩,西至西南高原及北方台地,东至北方台地边缘和阿德雷岛的布拉亚尔角等,针对下第三系碧玉山组、玛瑙滩组、化石山组、岩块山组和长山组等地层,进行了地质考察、踏勘并取样。完成地质考察路线5条,地质定点观察测站22个,获取地质样品22件,圆满完成了地质定点观察和地质取样工作。

    陡峭的冰雪山峰,泥泞松软的河谷湿地,高低不平的戈壁石滩,以及湿滑的海滩陡崖,寒冷的极地冰河湖泊等,给第一次登上南极开展陆地地质考察的“海洋六号”科考队员带来巨大挑战。复杂多变的南极气候,使得登陆队的每一天踏勘,都是在大风、冰雪、雨雾中探索前行。

    在工作时间有限、任务重、地形地貌不熟悉的情况下,在中国南极长城站的支持下,全体登陆考察队员抓住一切可以开展野外作业的时间窗口,克服了极地气候恶劣、地形资料不够详实等困难,连续开展地质踏勘,安全顺利完成了对南极菲尔德斯半岛设计路线的地质考察任务。期间,还与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力学研究所的4位地质专家,以及来自泰国的两位地质专家一起开展了两天的联合考察,顺利完成全部设计路线陆地考察任务。

    航次首席科学家助理、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付少英介绍说,本次登陆考察对南极菲尔德斯半岛南部地区地形地貌、气候情况,以及区域地质概况有了初步了解,并对整个菲尔德斯半岛地层结构等有了基本认识,为研究下第三系火成岩的岩石特征、结构、构造、蚀变作用及形成期次等提供了丰富的第一手基础资料。

     

    海陆调查队员在南极会合

     

    登陆考察

    “海洋六号”的南极科考“首次”记录

    当地时间1月27日,中国农历除夕,执行中国第33次南极科考“海洋六号”航次登陆考察队完成设计的路线地质考察任务,从中国南极长城站顺利返回科考船。这是“海洋六号”科考船科考队员第一次登上了南极陆地开展的地质踏勘考察。

    南极地形地貌极为复杂,98%以上的地区常年为冰雪覆盖。每年的12月到次年的2月,夏季来临,冰雪融动,一些地质露头开始显现,是开展科学考察的有利时机。

    自1月22日上午起,“海洋六号”航次的登陆考察队10名队员,第一次踏上南极南设得兰群岛的乔治王岛,以中国南极长城站为基地,在航次首席科学家助理、登陆考察队队长邓希光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的带领下,利用6天的时间,对包括菲尔德斯半岛地质露头分布较好的地区及阿德雷岛等进行了地质考察。

    登陆考察队北至菲尔德斯半岛科林斯冰盖以南的东北冰缘谷地,南至东南高地的盘龙山、碧玉滩,西至西南高原及北方台地,东至北方台地边缘和阿德雷岛的布拉亚尔角等,针对下第三系碧玉山组、玛瑙滩组、化石山组、岩块山组和长山组等地层,进行了地质考察、踏勘并取样。完成地质考察路线5条,地质定点观察测站22个,获取地质样品22件,圆满完成了地质定点观察和地质取样工作。

    菲尔德斯半岛位于乔治王岛的西南部,发育着冰盖、冰缘谷地、高原、台地、山峰、低谷、海滩、湖泊、冰河等多种地理形态。陡峭的冰雪山峰,泥泞松软的河谷湿地,高低不平的戈壁石滩,以及湿滑的海滩陡崖,寒冷的极地冰河湖泊等种种复杂地形,给第一次登上南极开展陆地地质考察的“海洋六号”航次科考队员带来巨大的挑战。复杂多变的南极气候,使得登陆队的每一天踏勘,都是在大风、冰雪、雨雾中探索前行,体力消耗很大。

    在工作时间有限、任务重、地形地貌不熟悉的情况下,在中国南极长城站的支持下,全体登陆考察队员团结一致,抓住一切可以开展野外作业的时间窗口,克服了极地气候恶劣、地形资料不够详实等困难,连续开展地质踏勘,安全顺利完成了对南极菲尔德斯半岛设计路线的地质考察任务。期间,还与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力学研究所的4位地质专家,以及来自泰国的2位地质专家一起开展了两天的联合考察,顺利完成全部设计路线陆地考察任务。

    航次首席科学家助理、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付少英介绍说,本次登陆考察,登陆考察队对南极菲尔德斯半岛南部地区地形地貌、气候情况,以及区域地质概况有了初步了解,并对整个菲尔德斯半岛地层结构等有了基本认识,为研究下第三系火成岩的岩石特征、结构、构造、蚀变作用及形成期次等提供了丰富的第一手基础资料。春节期间,“海洋六号”将继续奋战在南极半岛海域,为全面完成整个航次科考任务攻坚克难。

     

    与地质力学所专家一起开展地质考察 

    开展陆地地质考察 

    观察岩石样品 

    在冰山雪谷中前行 

    跨过冰河 

    跨过冰河雪原 

    科考途中歇息准备吃午餐 

    科考途中路遇可爱企鹅

     

    “海洋六号”航次南极科考队员完成首次登陆考察任务

    近日,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学文献中心主办的“全国科技活动周 ”线上研学课程,在地调科普公众号的科普讲堂栏目开播。这次活动邀请中国科普研学联盟导师刘福江教授,以“愤怒的地球”为主题,带领中小学生体验在线研学。部、局定点扶贫、共建小学赣县城关第四小学和赣县五云镇中心小学及在京相关院校多个班级的师生在线收看讲座。

    研学直播中,刘福江教授借助三峡大坝踏勘区域现场照片,结合卫星影像技术,展示了该地的实际面貌,使同学们身临其境地感受了真实的地质环境。刘教授深入浅出的讲解,让同学们逐渐对地震、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地质灾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灾害发生前的征兆有了基本认识;通过三维模拟场景、灾害发生时的现场录像和火山与滑坡的模型实验,使同学们对灾害有了更清晰的直观认识。刘教授通过实例展示了近年来该区域各类地质灾害的预警成果和灾后应对措施,普及了应对各类地质灾害的紧急避险常识,提高了学生应对地质灾害的能力。

    精心设计的研学活动虽然全程在线上完成,但活动仍然保留了研学的实践性,通过多种方式营造了研学的现场感,学生们既学到了地质灾害知识,同时也对地质工作者的野外工作有了初步了解。趣味盎然的线上研学之旅,激发了学生们探索地球奥秘的热情,扩大了地质调查工作的社会影响力。

    赣县五云镇中心小学在班级观看研学课程

    赣县城关第四小学在班级观看研学课程

    地学文献中心组织开展“全国科技活动周”线上研学活...

    内蒙古狼山-渣尔泰地区分布着东升庙、炭窑口、甲升盘和获各琦等一系列多金属硫化物矿床,是世界上著名的元古宙多金属硫化物成矿带。这些硫化物矿床长期以来被认为都属于华北克拉通北缘元古宙裂谷环境下的热液喷流-沉积(SEDEX)成矿系统,传统被划分为南矿带(以炭窑口、东升庙、甲升盘等矿床为代表)和北矿带(以获各琦矿床为代表)。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研究所朱祥坤研究员课题组通过多年研究,发现这些矿床并非都是形成于元古宙裂谷环境下的SEDEX成矿系统:北矿带的获各琦矿床的形成与中三叠的构造-岩浆热事件有关,是典型的热液矿床;南矿带的三个典型矿床主体都属于元古宙SEDEX成矿系统,其中狼山地区的炭窑口和东升庙形成于同一个次级盆地, 渣尔泰地区甲升盘矿床形成于相似的构造背景,但混入了更多壳源物质。

    铅(Pb)同位素地球化学为该研究的主要手段。长期以来Pb同位素广泛地被应用于追溯成矿物质来源,是矿床学研究中一项重要的示踪技术手段。考虑到各类硫化物U/Pb和Th/Pb比值一般较低,它们的Pb同位素研究对于解决不同硫化物矿床及其不同类型矿化的成因关系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作为矿床主体,层控/层状矿体中的块状矿石是本次调查的主要研究对象。其中位于南带的层状硫化物矿床(炭窑口、东升庙和甲升盘)总体上相对富集非放射性成因铅(206Pb/204Pb=14.9~16.5), 主体属于元古宙同生或近同生成矿系统(SEDEX矿化)的产物。而位于北带的获各琦矿床未见古老矿石铅(206Pb/204Pb<17.00)的报道,明显更富集放射性成因铅(206Pb/204Pb=17.0~18.0),与前人报道的中三叠世角闪辉长岩(~240 Ma)的普通Pb及阿拉善地区显生宙珠拉扎嘎金矿的矿石Pb同位素组成类似。这些特征指示狼山北带硫化物矿床与南带典型矿床属于不同的成矿系统,即不属于元古宙裂谷环境下的SEDEX成矿系统。

    另外,炭窑口-东升庙矿床的脉状矿石Pb同位素组成与块状矿石有明显重合,同时脉状矿石放射性铅部分又与围岩中的成岩黄铁矿的Pb同位素组成一致,表明脉状矿石是后期区域变质作用过程元古宙矿石铅和围岩中的演化铅混合的产物。同时因与矿区周边海西期钾长石的普通Pb同位素组成差别较大,也排除了岩浆叠加成因。前人报道的甲升盘矿床的脉状矿石与块状矿石Pb同位素差别较大,其中脉状矿石铅与海西期花岗岩普通Pb同位素组成一致,指示脉状矿石属后期岩浆热液叠加成因。

    该研究以Pb同位素为主要研究手段重塑了对狼山-渣尔泰成矿带区域成矿作用的基本认识,对于厘清这一世界典型元古宙铅锌成矿带不同矿床的成因关系提供了依据, 同时也对该地区区域勘察找矿具有指导意义。

    上述研究由地质所朱祥坤研究员主持展开,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803025、41873027)、地质调查项目(DD20190002)及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2018M641433)等联合资助。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期刊《Precambrian Research》和《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狼山-渣尔泰成矿带典型硫化物矿床铅同位素组成特征及不同亚带(南狼山、北狼山及渣尔泰)之间的铅同位素组成差异

    研究重塑对狼山-渣尔泰硫化物成矿带区域成矿作用的基本认识...

    2019年7月30日至8月13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一带一路”重点区岩溶地质环境对比与编图项目在所领导和同事们的关心关怀与帮助下组织开展了首次青藏高原岩溶地质多学科综合调查。青藏高原岩溶区处于“一带一路”岩溶分布的核心地区,岩溶分布面积广大,类型多样而独特。根据年度工作计划和野外实际情况,项目组组织了来自岩溶环境、基础地质、水文地质、土壤、地质编图与遥感地质等领域的八位科技人员参加野外工作。 

    野外调查中,项目组始终把安全生产放在首位,在克服初期高原反应、条件艰苦和突发状况后,根据前期资料分析、项目调查目标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集中在海拔3600-5200米的拉萨市、当雄县、那曲市班戈县等高原岩溶区开展工作。本次工作共调查典型岩溶点21个,取得岩石样、水样、土壤样等81件,拟定建设拉萨河化学风化长观站1个和高原岩溶泉点观测站1个。通过上述调查,对西藏高原岩溶分布的总体特征取得了基本认识,对调查区古岩溶现象及形成机理、现代岩溶发育过程及独特的高原岩溶形态组合特征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新的认识。此外,通过与西藏自治区地质调查院的深入交流,达成合作编制1:50万西藏自治区岩溶分布图意向,为下一步深入开展高原岩溶调查研究及综合编图工作奠定了合作基础。

    极其珍贵的半个月野外调查中,调查组成员发扬“三光荣”、“四特别”精神,不畏艰难困苦、勇攀高峰,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利用一切机会和时间认真调查、分析和记录各种岩溶地质现象,并积极思考和热烈讨论其形成机理,发扬团队精神,互帮互助、圆满完成了调查任务,并取得了丰富成果,为下一步深入开展青藏高原岩溶地质综合调查及“一带一路”重点区岩溶地质环境对比与编图工作奠定了雄厚基础。

     

    岩溶所赴西藏开展首次青藏高原岩溶地质综合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