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9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09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近期,渝东北山区持续降雨,暴雨不断,巫山县南部乡镇再次拉响警报,笃坪乡梅家湾滑坡、易家湾滑坡、水溪套滑坡、流家坪滑坡、长梁子危岩体发生重大险情,灾害体变形强烈,造成数栋房屋倒塌,群众被迫撤离。

        灾情发生后,地调局水环中心“渝东北山区城镇地质灾害调查”项目组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参与地质灾害应急救灾,通过调查,项目组提出三点建议:第一梅家湾滑坡3户14人、水溪套电站住宿区30余人、易家湾1户4人及长梁子危岩体1户3人应紧急搬离,实行搬迁避让,撤出危险区,密切关注雪花小学后侧斜坡体变形情况,加强监测预警;第二梅家湾滑坡和长梁子危岩体受底部采煤活动影响较大,主采层位二叠系吴家坪组,应严格控制煤矿开采及随意弃渣活动,强化安全责任意识;第三针对区域内场镇及人口聚集区应加强地质灾害排查,划定隐患区,强化调查与群测群防协作力度,提高科学管控水平。 

    三峡库区巫山南部地质灾害警报再次拉响

    近期,渝东北山区持续降雨,巫山县笃坪乡水溪套滑坡发生重大险情,近200万方土石量顷刻间发生大规模滑移,直接将下侧水电站摧毁,并将小溪河阻塞形成堰塞湖。所幸,由于预警及时,周边居民区30余人紧急撤离,未造成人员伤亡。灾害发生后,渝东北山区城镇地质灾害调查项目组紧急赶赴现场,协助地方政府开展地质灾害应急处置。通过调查,项目组向现场救灾指挥和当地政府提出3点建议:第一,滑坡滑动后,后缘上侧的土石体仍处于持续变形当中,拉张裂缝仍在扩张,滑坡后侧电站住宿区人员应临时搬迁,转移到安全地带避险。第二,尽快清除堵塞小溪河河道的滑坡物质,留出足够的行洪空间,避免上游沟谷因暴雨形成的洪水冲垮堰塞坝体,对下游造成洪水或泥石流威胁。第三,加强对滑坡两侧居民区斜坡变形监测,特别是由于引水隧道开挖施工对滑坡后缘上侧危岩体的监测,同时加强隧道开挖施工的管理,如发现险情,必须立即停止施工,避免危岩体崩塌造成灾难性事件。第四,新电站选址要充分考虑地质灾害的影响,加强对该区域内斜坡的工程地质勘查和稳定性评价,特别是科学评价斜坡崩坡积物的稳定性。

      

    地调局水环中心参与三峡库区水溪套滑坡应急救灾

    近日,自然资源部“9.5”泸定6.8级地震地质灾害应急防御团队在《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期刊在线发表题为《四川省泸定县Ms6.8级地震地质灾害发育规律与减灾对策》的文章。该文在野外排查一手资料获取的基础上,结合InSAR区域地表形变场监测、地震前后高精度遥感影像对比解译等资料,第一时间开展了地震地质灾害发育规律研究,及时揭示此次地震地质灾害的总体发育特征,为相关评价工作的合理性提供科学参考。  

    202295日,四川省泸定县Ms6.8级地震诱发大量次生地质灾害,为深入认识此次地震地质灾害发育分布规律及特征,分析地质灾害发展趋势及潜在风险,该文基于现场调查获取的一手资料,结合震区首轮地质灾害排查资料、遥感解译和区域地质背景资料综合研究,对地震地质灾害的特征、控灾条件及防灾减灾对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地震诱发的地质灾害类型主要以中、小型群发性高位崩塌为主,主要集中分布在震中附近地震烈度度区域,包括泸定县磨西镇、得妥乡、得妥乡-德威镇段大渡河两岸及石棉县草科乡、王岗坪乡;位于地震烈度度区内的湾东河等流域,在未来5年内泥石流将处于活跃期,泥石流防治工程设计需考虑其高频率、粘性泥石流等特征;得妥乡-德威镇段大渡河两岸残留在坡面的崩滑体在降雨作用下易转化成坡面泥石流,建议在防治工程设计时要充分考虑两种灾害类型的转化形式。  

    论文第一作者为成都地调中心灾害地质环境地质室正高级工程师铁永波,联合作者由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四川省地质调查院、四川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与地质灾害防治研究院、中国地质科学院探矿工艺研究所和应用地质研究中心等共6家单位20名业务人员共同组成。  

    论文链接:  

    https://www.swdzgcdz.com/cn/article/doi/10.16030/j.cnki.issn.1000-3665.202209023

    1 研究区地震新增地质灾害分布图

    2 震区典型地质灾害发育特征

     

    成都地调中心形成泸定6.8级地震地质灾害综合研究成果...

    9月5日12时52分,四川省甘孜州泸定县发生6.8级地震,自然资源部迅速启动地质灾害防御三级响应,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闻令而动,向险前行。首批地质灾害防治专家于震后2小时抵达石棉震区,迅速融入四川省抗震救灾指挥部应急响应体系,投入到抗震救灾一线工作中。

    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中心主要负责同志带队专家工作组第一时间深入震区,中心党委书记牵头技术保障组精心编制详实资料图件、提供有力技术支撑。在四川省直机关工委、四川省自然资源厅等多部门的密切协调下,中心相继派出由23位专家、7台车辆,4台无人机组成的3个专家工作组,奔赴石棉、泸定、汉源、天全等地震灾区开展救灾工作。

    面对余震频发、道路中断、山体崩塌等诸多不利和危险因素,中心专家工作组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工作理念,毅然决然向灾区挺进。石棉专家组于震后第一时间赶往灾区,历时12小时,徒步30余公里,最终进入距离震中最近的幸福村、跃进村,利用专业知识和高精尖设备紧急展开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调查工作。泸定县专家组结合地形和水量特征,科学研判湾东村堰塞湖影响范围有限,难构成重大险情,为指挥部科学调配救援力量提供了科学依据。在部、省领导专家的精心指导和兄弟单位的通力配合下,中心各专家工作组圆满完成了震区次生地质灾害首轮排查任务,为保障救援顺利进行和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提供了坚实支撑。

    救灾过程中,中心专家工作组有力落实省部联动救灾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地质调查专业优势,在前期调查重大隐患40余处、现场会商研判40余次的基础上,及时向四川省“9·5”泸定地震抗震救灾省市(州)县前线联合指挥部提出泸定县城小学后山崩塌等重大灾害隐患点处置的专业应急处置建议。与此同时,工作组结合区域地质构造背景和本次地震参数特征,及时总结和研究地震地质灾害发育规律,为灾后重建中的防灾减灾规划提供了重要科学参考。

     

      

    成都地调中心主任李军在震中磨西镇参加前方指挥部现场会

     

    成都地调中心专家工作组穿越王岗坪乡大岗山崩塌危险区

     

    成都地调中心专家工作组操作无人机航拍大岗山库区灾害点分布情况

    成都地调中心发挥专业优势支撑“9•5”泸定地震灾...

    项目组开展岩溶地下暗河调查与探测

    岩溶所调研组深入野外一线开展需求对接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属于“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2019~2020年,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依托所承担的“乌蒙山地区水文地质调查”项目,充分发挥岩溶地质专业优势,在昭觉县开展水文地质和水资源调查与示范,在水资源开发利用及生态地质等方面精准施策,助力地方经济发展及脱贫攻坚。近日,岩溶所正式向昭觉县政府移交了“乌蒙山地区水文地质调查”项目成果。

    让老百姓日常生活不缺水

    昭觉县域非岩溶区面积占到近90%,主要为碎屑岩和岩浆岩,地下水以泉水出露地表为主,受季节性变化影响较大。在枯水期,部分泉点流量变小甚至干涸,严重影响村民日常生活生产用水。缺水问题成了阻碍当地百姓脱贫致富的一道坎。

    为了寻找地下水源,项目组穿越深山野林,通过多次调查在大坝乡洛伍村东侧山腰发现4个中型岩溶泉。可喜的是,经测试分析,泉水水质完全满足供水要求。按照四川省居民生活用水定额,泉水水量至少可满足枯水期3.89万人的用水需求。此外,调查还发现库依乡酒七沟水体不仅水质良好,而且流量大,可为2.69万人提供水源保障。

    为了让老百姓真正喝上水、用上水、不缺水,两年来,项目组在严重缺水的金曲乡、特布洛乡、哈甘乡、三岔河乡等乡镇的14个村,实施了扩泉引泉供水、地表—地下水联合调蓄等水资源开发利用示范工程18座,铺设PE引水管44.5千米,修建了总容积1797立方米的蓄水池,地下水开发利用总量达到2220立方米/天,直接解决了3590人的饮水困难和1250余亩农田的灌溉用水难题,并可为6000人、12800头牲畜、1000余亩农田提供水资源保障。

    水资源开发利用示范工程的实施,不仅解决了缺水区百姓的日常生活,也助推缺水区脱贫致富迈出新步伐。

    项目组成员在昭觉县域开展水资源调查过程中,还在竹核乡、特布洛乡、树坪乡、甘多洛古乡一带发现9处富锶地下水点,分布面积达269平方千米。地下水偶测总流量超过3.36万立方米/天,水质达到锶型矿泉水命名标准,具备大规模开发潜力。其中,竹核乡温泉村小温泉水质良好,对人体健康有益,属于含氟偏硅酸锶型热矿泉水,水温42.9℃~43.5℃,自流量达到42.2立方米/小时。项目组就优质地下水开发向昭觉县政府提交了开发利用建议书,为发展健康饮用水产业、打造大凉山特色水产业提供了开发利用规划编制依据。

    让重点扶贫产业用水无忧

    昭觉县扶贫产业基地多位于泥岩加砂岩的碎屑岩分布区,无大型泉水可供引用。针对扶贫产业基地的用水需求,项目组开展了实地调查。

    洒拉地坡万亩玫瑰谷项目是昭觉县2016年通过招商引资重点引进的脱贫攻坚项目。但在玫瑰花预开花关键的4月~5月,该地区正值枯水期,灌溉用水严重不足。项目组通过实地详细调查,结合地球物理勘探,为玫瑰谷实施的首个探采结合孔成功出水,且为自流井,涌水量为321立方米/天,可有效解决洒拉地坡万亩玫瑰谷的1500余亩玫瑰花灌溉用水不足的问题。

    项目组在洒拉地坡地区开展了大比例尺水文地质调查,先后在园区部署实施6口找水井,均成功出水,总涌水量达2973立方米/天,为该地区玫瑰谷园区、供港蔬菜基地、蜡梅基地、草莓基地等的灌溉用水提供了保障。两年多来一直因缺水无法实现建设目标的产业园区,终于有了充足的水资源保障,2019年仅玫瑰谷园区和供港蔬菜基地就实现增产300吨、增收120万元。

    据统计,两年来,项目组在昭觉县共实施地下水探采结合井16个,成井14口,总涌水量达7566.77立方米/天,为3万人、3000头牲畜提供了水源,并保障了昭觉县生态循环农业产业园7950余亩农田和四开乡300余亩食用菌基地的灌溉用水。

    2019年7月,岩溶所所长胡茂焱一行到昭觉县开展地质调查扶贫需求对接。昭觉县副县长王凉平激动地说:“脱贫致富快,全靠产业带。感谢岩溶所解决了我们县扶贫产业的用水困难问题,农业产量提高了,老百姓收入增加了,离实现脱贫攻坚的目标就更进一步了。”

    引导不同地区发展适宜的生态产业

    2020年6月,岩溶所成立以党委书记蒋忠诚为组长、纪委书记高素花为副组长的调研组,再次深入昭觉野外一线开展需求调研和对接,以实际行动支撑服务脱贫攻坚。

    在水文地质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对昭觉县重点地区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生态地质条件的综合调查分析,岩溶所提出,依据水资源分布、土壤质量状况、地理气候与光照等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引导不同地区发展适宜的生态产业。

    金曲乡生态农业示范点位于烈火呷妥村河滩地上,属于高海拔红层区,大部分经济作物难以生长。面对这一难题,项目组多次到现场调查、积极探索,聘请专家反复研讨,根据水土条件,建议引进对土壤质量要求低且附加值较高的食用菌。该示范点在项目组的协助下实施了引泉供水调蓄以解决生产用水,同时通过大棚调节水、气条件,于2020年夏季试栽香菇1.8万包及木耳2000包。目前,已产出新鲜木耳1200斤、新鲜香菇1000斤,产值达2.6万余元,是原来种植土豆产值的12倍。为提高村民的栽培技术,项目组还多次聘请食用菌栽培专家为村民进行管理技术培训。

    在特布洛乡吉子纳乌村,草场退化、土地贫瘠是制约当地畜牧业发展和致贫的关键因素。项目组将石漠化生态修复技术推广应用于特布洛乡,通过建设高山牧草种植与地表—地下水联合调蓄示范基地,引种优质牧草支持当地高山生态养殖示范基地建设,取得脱贫攻坚实效。特布洛乡副书记马小明说:“吉子纳乌村高山生态养殖示范基地是我乡的重点扶贫产业,岩溶所通过调查分析,为我们筛选出抗逆性强、产量高的黑麦草、鸭茅草、紫花苜蓿等高效优质牧草,与本地优势草种尼泊尔蓼草套种,使得单播区牧草产量最高可达1万公斤/亩,混播区载畜量可达480头羊/年,年产值可达36万元。”

    贫困区富裕了,但岩溶所助力脱贫的脚步不会就此停止。他们将继续发挥岩溶地质技术创新优势,深化成果总结和推广应用,推动昭觉县地质文化和生态农业融合发展,为昭觉县绿色可持续发展和乡村振兴作出更大贡献。

    迈过缺水这道坎儿

    2020年6月29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承担的“乌蒙山地区水文地质调查”项目,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树坪乡瓦补谷立村扶贫钻井成功出流低温热水。该井位于NNW-SSE向小江断裂带上,井深185米,出水地层为P3em玄武岩,出水量约700立方米/天,井口出水温度达40℃。

    经过抽水试验和水质分析,确定该地热水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其中偏硅酸含量达23.55毫克/升,锶含量达1.25毫克/升,具有开发成富锶矿泉水潜力。地热井的成功出水,为勘查开发昭觉县中高温地热资源积累了技术经验,同时也为昭觉县矿泉水开发和地热旅游发展提供了依据。 

    钻探人员现场测量地热井水温

    四川昭觉县树坪乡扶贫钻井成功出流低温热水

    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向瑞金市人民政府移交土地质量调查成果并进行科普宣传

     

    地球化学生物技术处理酸性矿山废水现场

     

    仙桃市富硒办公室等向测试中心赠送锦旗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最为基础的条件,是我国持续发展最为重要的基础。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所属自然资源部生态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近年来在矿山酸性废水处理、复合性污染土壤修复、土地质量调查、大气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示踪研究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为改善地球环境作出了贡献。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他们保护地球家园的行动。

    卡住污染的源头

    ——地球化学生物修复技术处理酸性矿山废水

    谭科艳

    金属硫化物矿山在开采、冶炼过程中,会产生含有大量金属离子及硫化物的酸性废水。若这种酸性矿山废水直接排放到地表水中,就会使其中的金属和硫元素在底泥中富集,并对周边生态环境及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目前,针对酸性矿山废水的处理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中和处理技术,通过向废水中投放碱性中和剂(石灰、硫化钠、碳酸盐矿物等)来实现废水处理。中和法是传统的处理方法,虽可实现一定的废水处理目的,但存在不易控制、处理效果差的问题。二是微生物处理技术,通过具有特定功能的微生物对废水中的污染物进行富集、转化、矿化等来降低其有效性和迁移性。微生物处理技术具有成本低、效率高的特点,但存在稳定性差的问题。三是人工湿地处理技术,人工湿地由人工基质和水生植物组成,通过土壤—植物—微生物系统来对废水进行净化,但存在占地面积大、处理周期长的问题。四是渗透—渗析处理技术,具有分离效率高、无相变、节能的特点,但存在修复费用高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瓶颈问题,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设计了一套地球化学生物技术处理酸性矿山废水的系统,提高了酸性矿山废水处理效果,增强了系统稳定性,且不会造成二次污染。

    该中心在江西德兴铜矿酸性矿山废水排放源头建立了一个示范点,设计了铁去除、硫酸盐还原、硫回收、锰去除和末端净化单元,利用当地底泥驯化的SRB,在厌氧条件下通过代谢使能量和电子转移(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硫酸根离子的还原和硫化铜的回收;利用曝气和氧化细菌的方法将大量的铁、锰转化为氧化物进行絮凝沉淀;利用天然矿物材料强大的阳离子交换吸附能力去除微量有毒重金属;并调节pH值到中性以达到减少污染排放和对下游生态环境的影响,达到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针对pH值极低,含大量铜、锰重金属,含大量铁,以及极高浓度的硫酸根离子的AMD,设计方案理论上达到重金属去除率80%以上,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廉、控制容易、处理效率高、净化效果好、能耗低的优点,针对德兴铜矿排放废水的特点提供了技术解决方案。

    本技术不仅将污染修复工作放到铜矿AMD的源头排放点,卡住污染排放的根本,真正做到矿山修复治理的源头防控,而且形成了从上游技术研发到下游应用的完整链条,迈出了修复技术现场应用的关键一步,同时也体现了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的技术引领地位,开创了中心与地方企业融合发展的新局面。

    彻底去除土壤中的重金属

    ——EK-PRB/SS联合技术修复复合污染土壤

    黄园英

    随着我国产业转移政策的实施和城市“三旧”改造的加快,因工业企业关停转而遗留的“棕地”不少于50万块,主要表现出多源、复合、持久、面广、量大等特征,其中,无机污染(以重金属为主)、有机污染以及二者的复合污染均较为突出。这些日益增多的污染场地将对环境和公众健康构成巨大威胁,成为影响和制约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电动修复因具有适用于低渗透性土壤和同时去除多种污染物的优势而受到广泛关注。由于土壤组成、污染物类型、性质等不同,特别是在不同污染物同时存在的复合污染情况下,单一修复技术往往难以达到修复目标,因此,不同修复技术的组合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依托部公益性科研专项《电动力学与PRB技术联合修复有机氯和镉、铬(Ⅵ)污染土壤》,针对重金属—有机氯复合污染土壤,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研发了一种新型、绿色环保的土壤修复技术——电动力学—渗透反应格栅技术(EK-PRB)。项目自主研发的EK-PRB装置及工艺,以绿色环保的太阳能供电为主,电动力装置与PRB采用原位连接方式,PRB反应介质为来源广泛、价格低廉的天然材料等组成,失效后可随时更换。阴阳极采用特殊的摆放方式,克服了以往阴阳极作用距离短,电场分布不均匀的缺点,使得EK-PRB技术应用于野外现场污染场地修复成为可能,打破了以往大部分电动修复研究仅停留在实验室阶段的局限。野外现场小试结果表明,EK-PRB技术对“活动态”重金属和有机氯能同时去除,土壤中重金属镉、铬“活动态”去除率大于50%,总六六六和总滴滴涕去除率大于90%。

    而对于多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采用自主研发的电动力学—稳定化(EK-SS)修复装置和修复方案,重点解决了如何使土壤中的多种重金属同时快速定向运动和如何将EK-SS的具体修复方案和修复装置实用化两个技术难点。典型示范结果表明,该技术对污染土壤中各种形态的重金属(包括铜、铅、锌、镉、汞和砷)都有去除作用。经过48小时处理,土壤中大多数重金属浓度可降低70%左右,电动修复的成本由每立方米2500元降低至565元左右。

    EK-PRB/SS技术已形成了有机—重金属或多种重金属复合污染场地的修复方案和配套修复装置等创新性成果,并通过现场小试和典型示范说明其应用效果,初步评估其快速、高效和经济实用性。另外,该技术为“永久性”修复技术,将重金属或有机物从土壤中彻底去除,消除了重金属重新活化的风险隐患,且适用范围广,经济效益高,二次污染少,因此在污染场地原位修复方面将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生态环境调查的新利器

    ——精准高效绿色的环境有机分析技术

    饶竹

    环境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药物、个人护理品、合成麝香及紫外吸收剂等新型污染物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具有潜在威胁,其调查与评价是生态地球化学学科发展的新需求。一年来,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先后建立了气相色谱—质谱、气相色谱—三重四极质谱法测定水、土壤中合成麝香及紫外线吸收剂,以及液相色谱三重四极质谱分析方法测定水、土壤中10种全氟化合物的新方法。这些方法高效、快速、准确,已应用于生态区地球化学样品分析,研究成果相继发表在国内外期刊上,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

    自动绿色有机污染物分析技术既是当前分析技术发展的方向,也是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的需要。2019年,中心围绕自动绿色技术,开发了自动顶空—全二维气相色谱测定短链氯化石蜡分析新方法,样品用量由1升减为10 毫升,无需有机溶剂,避免了有机试剂造成的二次污染。该方法已成功应用于北京地区地下水、湖水、河水中的短链氯化石蜡测定,为生态环境调查提供了新的科学手段。

    抗生素污染是生态地球环境研究的新课题。中心利用超高分辨率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建立了自动在线固相萃取—超高效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分析平台,实现了地下水中40种抗生素自动化识别、确证与定量分析,在无标准品情况下,对批量地下水样品中近200种目标物进行自动化识别,样品用量仅需10毫升,全部检测时间仅1小时,大幅减少了样品前处理时间、有机试剂用量和野外采样工作量,有助于提高地下水资源质量调查与监控的效率。

    此外,该实验室还完成了“DZ/T0064.72-201x 地下水质检验方法”中敌敌畏、甲拌磷、乐果、甲基对硫磷测定 气相色谱法等4个地下水标准的报批;完成了“地下水43种极性农药测定 液相色谱—质谱”“地下水 38多环芳烃衍生物测定 气相色谱—质谱法”等6个标准方法研制工作,形成了地质行业有机污染检测标准新架构,将现行有效的“DZ/T 0064-93地下水质检验方法”中13项有机污染物检测指标扩展至265项,大幅提升有机污染检测标准化水平;有力支撑了“DZ /T 0290-2015地下水水质标准”“GB/T14848-2017地下水质量标准” “DZ/T 0307-2017地下水监测网运行维护规范”标准的实施。

    这些新技术新方法已成功应用于雄安新区水土有机污染现状调查、贵州南明河抗生素赋存水平调查、污水回灌影响下的北京市地表水中药物与个人护理品分布特征与评价,以及河南洛阳、山西晋中等污染场地地下水有机污染筛查,有利支撑了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了生态地球化学学科的发展。

    发掘瑞金特色土地资源

    ——土地质量调查助力精准脱贫攻坚

    刘斯文

    2017年以来,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承担了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支撑服务赣州六县精准脱贫攻坚地质调查”工作,瑞金市1∶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是其中的一部分。为高质量完成该项任务,中心调集能兵强将、充分发挥测试分析专业优势,在标准要求基础上增加了特色农产品中钾、钙、磷、铁、锗等8种有益人体健康元素的测试分析,为最大程度地发掘瑞金市特色土地资源和名特优产品提供测试分析数据支撑。

    瑞金市1∶5万土地质量调查涉及7个乡镇,面积400平方公里,基本覆盖了瑞金盆地的农耕区。此次土地质量调查是自20世纪80年代瑞金市第二次土壤普查以来最为全面的一次体检,也是对“藏在深闺人未识”的特色土地资源、特色农产品的一次全面发现。

    调查发现,瑞金市土壤环境质量优越,清洁土壤面积约占98%。富硒土壤面积达31平方公里,呈北东—南西向,分布于瑞金盆地、河谷边缘的黄柏乡、沙洲坝镇、云石山乡等地区。富锌土壤面积达70平方公里,连片分布于瑞金盆地内的壬田镇、叶坪乡等地区。调查还发现富硒、富锌特色农产品,比如:富硒、锌、铜、钙、钾的莲子、花生,富硒杨梅、水稻,富硒、富锰茶叶。其中,瑞金莲子中的硒、钙平均含量是普通莲子含量的4倍。项目查明,瑞金市无公害土壤和绿色食品产地面积占比高达95%。其中,AA级绿色产地占48%、A级绿色产地47%,共圈定绿色富硒、富锌农业产业基地16个。

    2018年12月,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向瑞金市人民政府移交了《赣州市瑞金市1∶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成果报告》和《瑞金市绿色富硒、富锌特色农业基地档案集》。瑞金市人民政府表示,地球化学调查成果对于瑞金市脱贫攻坚,发展地方经济、脱贫致富、生态文明建设等诸多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部分富硒、富锌农业基地已经实现成果转化应用,带动了近万人口脱贫,取得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助力仙桃打造富硒农都

    ——土地质量调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刘久臣

    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承担的《湖北典型地区1∶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项目, 2016~2018年在湖北省江汉平原仙桃市开展1∶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示范。调查结果显示,仙桃市土地环境质量优良,营养元素丰富,在完成的605平方千米调查面积中,发现富硒土地资源250平方千米。依靠调查成果,项目组积极与地方政府对接,服务社会效果显著。

    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成果应用于仙桃市自然资源局于2017年开展的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在国土管理与资源利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结合仙桃农业发展方向,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协助仙桃市政府编制了《仙桃市富硒产业发展规划》,规划至2021年将着力打造40万亩富硒水稻、30万亩富硒油菜、20万亩富硒蔬菜、10万亩富硒瓜果和莲藕的“四三二一”工程,建成六大富硒板块、百万亩富硒产业基地,一个富硒产业园、富硒产品物流中心和交易中心。

    围绕硒元素的科普与开发,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协助仙桃市建设了中国首家以“硒元素”为主题的科普性展览馆“中国硒馆”。该场馆将于2019年6月开馆,届时将成为仙桃市“荆楚富硒粮仓,中国富硒农都”建设上的一张新名片。此外,还协助地方进行富硒产业的宣传推介工作,为地方进行科普讲解,在地方电视台、报纸等宣传媒介推介项目成果,吸引更多富硒产业落户仙桃。截至2018年底,仙桃市已建成富硒农产品基地45万亩,富硒产业规模达14.6亿元,从事富硒产业企业总数15家,富硒产品商标数5个。

    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还协助仙桃市组建了湖北省食用富硒农产品监督检验检测中心,为富硒产业发展技术攻关及产品质量安全提供保障。目前,该检测中心已完成100多个大宗农产品的富硒检测,开展了8个富硒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科研试验示范。

    仙桃市自然资源局、仙桃市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仙桃市富硒农产品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仙桃市西流河镇人民政府对项目成果给予了高度认可,并期待与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在富硒农产品开发与测试上继续保持合作,让富硒产业在乡村振兴事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揭开雾霾产生的自然条件之谜

    ——东亚季风区大气颗粒物7Be纬度分布规律探索

    杨永亮 盖楠

    宇宙射线成因核素7Be(半衰期53.3天 )来源于平流层底部和对流层顶部,是宇宙射线同大气中的氮和氧原子相互作用的产物, 7Be 在大气中的浓度不受人类活动影响、无地表污染源、可经大气运移,是一种有效的大气气溶胶示踪剂。

    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支持下,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较为系统地开展了对处于中国东亚季风区内的纬度范围为19°N~53°N的7Be的大气沉降通量、土壤中累积量、大气气溶胶中含量在不同季风条件下的纬度分布规律以及7Be对典型大气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示踪研究。

    通过在中国五个不同纬度城市(低纬度的广州、中纬度的苏州、北京、青岛以及高纬度的黑河市)大气气溶胶中7Be和典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有机氯农药和多氯联苯)的同步观测,发现我国东亚季风区不同纬度城市近地表大气气溶胶中7Be浓度的年平均值与纬度之间的关系服从正态分布规律。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会吸附在大气颗粒物上随大气环流远程迁移。为此,项目组开展了我国东亚季风区不同季节大气颗粒态和蒸汽态有机氯农药六六六和多氯联苯的纬度分布研究。研究证明,以宇宙射线成因核素7Be作为大气环流的参照系,可以解释东亚季风区大气环流对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纬度分布现象。7Be可作为大气污染物远程迁移研究的一个有效的地球化学示踪剂。

    此外,为了有效鉴别京津冀地区自然条件因素和人类活动因素对雾霾发生的影响,正在开展的大气气溶胶中7Be的纬度分布研究,根据风向在京津冀地区布置多个采样点,在观测7Be的同时也对一些重要污染物进行观测。该研究对大气环境地球化学研究以及对雾霾的预测、预报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项目组通过对不同地区大气沉降通量的同步研究,对7Be的地球化学行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对大气污染物远程输送、沉降的中、长期变化及跨境迁移规律的探明提供了重要数据;同时,对雾霾的成因、发生过程及机理进行深入分析,研究成果将对我国中纬度地区大气污染及雾霾的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改善生态环境,我们在行动
        2018年8月18日,南方页岩气调查“黔铜地1井”顺利开钻。上午8时许,钻探、地质、录井技术人员和机台工人等20余名现场工作人员集合井场,在菲菲细雨中举行了简单而隆重的开工式。伴随钻机的轰鸣,宣告历时2个多月的钻前准备和钻前工程结束,钻探施工和地质录井工作正式启动。
        “黔铜地1井”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部署,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勘探技术所负责实施。该井位于铜仁市碧江区桐木坪乡卜口村,构造位置为铜仁向斜西翼,开孔层位为寒武系清虚洞组,目的层位为寒武系牛蹄塘组。目的在于准确获取目的地层岩性等相关资料,获取该地层黑色页岩有机地化、储层、含气性等页岩气地质参数,为预测该地层的页岩气资源潜力、优选远景区及下一步页岩气勘探提供关键性参考资料。该井的部署实施对加快黔东北地区寒武系牛蹄塘组页岩气勘探的步伐,促进该地区页岩气勘探突破。
        “黔铜地1井”井身设计三开,设计井深1500m,在汲取2017年顺利完井的“黔绥地1井”的施工经验同时,优化了钻井工程、录井工程、测井工程、井控设计、固井设计、完井设计等实施方案,为后续相关工程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施工现场

     

    为清洁能源的潜力调查添砖加瓦--黔铜地1井(QTD-01)开...

    为了科学研判2017年三峡库区地质灾害发展趋势,积极谋划并有针对性的开展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3月28日,地调局环境监测院三峡地质灾害监测中心在湖北宜昌召开了2017年三峡库区地质灾害趋势会商会议。来自湖北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后续规划实施领导小组办公室、重庆市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宜昌市、秭归县、巴东县、巫山县、奉节县、云阳县、万州区各国土局及监测站,重庆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库区专业监测承担单位共约25家单位派出代表参加了本次会商会议。会议特邀了湖北省气象局、湖北省地震局、三峡枢纽建设运行管理局和宜昌海事局有关负责同志出席本次会议。

    会议指出,2016年全库区崩塌、滑坡、有变形的113处,比2015年度减少63.4%,其中发生明显变形的有43处,比2015年度减少36.8%,达到灾(险)情级别的有18处,2016年实际发生灾(险)情级别的有18起,与预测基本吻合。会议充分肯定了2016年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取得的成绩,一是针对库区地质灾害主要诱发因素降雨和库水位变化,三峡地质灾害监测中心扩大了水情和气象信息发布范围。二是为地方开展多次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监测预警技术培训。2016年度,三峡地质灾害监测中心共组织重庆和湖北两省(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和各级地质环境监测站有关人员开展了多次监测预警技术培训,全年共培训人员12.4万人次,发放宣传材料33.5万份。三是湖北省的“四位一体”地质灾害防治网格化管理模式和重庆市的“四重”网格化管理模式成效显著,强化了地质灾害防治的主体责任和工作范围,全年因灾死亡人数大幅减少,成功避险多起。四是成功应对并科学处置了巫山县国宾酒店外侧挡墙、巫山县笃坪乡水溪套滑坡和巴东县燕子滑坡等灾情险情。

    长江三峡集团枢纽管理局、湖北省气象局、湖北省地震局、重庆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和湖北省水文地质大队分别针对三峡工程库水位调度计划、2017年三峡库区气象预测预报、2017年三峡库区地震形势、重庆和湖北库区地质灾害及监测预警情况进行了介绍。三峡大学、中国地质调查局水环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探矿工艺研究所、重庆市地质矿产研究院、重庆市地矿测试中心和重庆市有关区县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分别作了《三峡库区专业监测点变形监测及趋势预测》和《重点区县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及工作重点》的工作报告。

    环境监测院三峡地质灾害监测中心做了《2017年三峡库区地质灾害趋势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结合库区气象、地震、三峡水库水位调度计划以及库区地质灾害发育特征,预测强降雨依然是诱发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的最主要因素,崩塌滑坡变形和险情集中发生在库水位消落与暴雨叠加时段(5月至6月)以及汛期降雨集中时段(7月至8月),崩塌滑坡变形和险情发生区域集中在秭归县至忠县。《报告》对2017年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重点提出了建议。一是要进一步强化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继续高度重视三峽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二是进一步落实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责任制与信息互通共享机制,切实加强与建设、交通、水利、教育、安全生产监管、旅游等部门的沟通、协调,建立联动机制,强化意识、落实责任。三是扎实做好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工作,增加预警预报发布频率和加强精准度,有针对性的加强培训宣传演练。四是加强重点区段和险情多发支流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调查排查,根据当地气象预报、库水位动态等因素,充分利用排查、巡查和核查成果,加强城镇人口密集区、移民迁建区、顺向坡及高山峡谷地带(如巫峡龚家坊至独龙段)等重点区域、重点地段、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监测预警工作,重点关注持续变形点的变形发展趋势,加强这些灾害点的监测预警工作,依据监测数据分析变形趋势,并及时调整应急预案。对于变形后停止的灾害点也要持续监测。五是要加强城镇人口密集区、移民迁建区、工程新开挖边坡、顺向坡(岩层倾角在15°-40°)等重点区域、重点地段的新生型突发性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和防范工作。六是加强对重庆和湖北两省(市)专业监测员和群测群防员的技术指导与培训工作,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地质灾害防治法规和防灾知识培训,开展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的综合性应急演练,推广应用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预警预报信息系统,提升单点地质灾害预警预报能力。

    会议强调,《报告》指出了2017 年度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控的重点,从时间、空间、重点区段时段等方面做了重点预测,能够有效指导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科学研判地灾形势 积极谋划地灾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