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3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3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10月29日,海陆典型锰矿成矿作用对比研讨会在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简称“克州”)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构造地质学家张国伟,中国工程院院士、矿床地质学家陈毓川,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原校长邓军教授,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中心主任李文渊,贵州省地矿局总工周琦,新疆自然资源厅总工王虹,克州常务副州长张强出席会议。

    会议现场

    本次会议旨在促进西昆仑地区锰矿资源找矿突破与理论创新,加强专家指导与成果交流。会议将就《昆仑古特提斯构造转换与镍钴锰锂关键矿产成矿作用》、《现代海底铁锰结核分布与成矿特征》、《南海多金属结核的地质特征》、《贵州锰矿找矿重大突破与成矿规律》、《西昆仑马尔坎苏锰矿带勘查进展》、《南疆地区战略性关键矿产成矿规律与勘查技术》展开交流研讨。

    记者了解到,2016年,在对第一轮新疆“358”项目成果总结的基础上,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调局又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合作,开展第二轮新疆“358”计划。中国地调局为加大对南疆地区找矿勘查投入,设立了南疆地区大型资源基地调查工程,引领地方基金和商业性投入,目前已取得了重大突破,在和田的火烧云找到欧亚大陆最大的铅锌矿床,资源量有望超过2000万吨;在克州的马尔坎苏找到大型优质富锰矿,已成为我国北方最大和最好的优质锰矿床;在和田的大红柳滩大型伟晶岩型锂铍矿,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目前已控制氧化锂资源量超过200万吨,是2018年中国最重要的找矿发现。2018年被中国地质学会和中国地质科学院双双评为“十大地质科技进展”。

    据了解,上述找矿成果目前已得到了初步转化。最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分别以8亿元和20亿元人民币出让马尔坎苏锰矿、大红柳滩锂矿部分探矿权,这必将对全国矿业界产生重大影响。加快这些国家急需矿产资源的勘查开发,必将对南疆地区的脱贫攻坚、增加就业和维稳戍边发挥重要的作用,同时助推“一带一路”倡议向西发展,通过点上的开发,切实提高面上的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和城镇化发展。

    地质找矿是一项艰苦的野外工作,更是一项科技创新活动,需要及时加强对已有找矿成果的理论认识总结,创新认识和技术方法,指导进一步找矿。"西安地调中心主任李文渊表示,本次研讨会就是以马尔坎苏富锰矿找矿成果为依托,与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合作开展现代大洋洋底锰结核的对比研究,以进一步深化陆上古代锰矿形成的科学理解,创新成矿理论,指导找矿勘查实践。

    本次研讨会选在克州举行,有其特别的意涵。克州地处祖国最西端,与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接壤,与阿富汗、巴基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毗邻,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重要门户,中巴经济走廊的重要节点,南疆向西开放的重要通道。克州矿产资源富集,地跨天山成矿带和昆仑山阿尔金成矿带,是新疆矿产资源最富集的地区之一,初步探明的矿产资源有69种,矿产地457处,具有发展矿业的优势条件。与会专家院士就克州矿产资源开发、资源潜力评价、资源优势转化和脱贫攻坚,如何处理好发展矿业经济和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进行问诊把脉,建言献策。

    南疆地区大型资源基地调查团队负责人高永宝向张国伟院士介绍矿石标本情况

    克州常务副州长张强表示,近年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加强了南疆特别是在克州大量的基础性、公益性地质调查工作部署,有力带动了新疆地勘基金和商业性勘查对克州的重点投入,实现了克州锰矿、铅锌、铜等资源的找矿突破,为克州资源优势转化和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资源保障,对进一步推动克州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步伐,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助力全面决胜小康,必将起到积极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本次会议由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新疆克州人民政府、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新疆国土资源厅联合主办,克州自然资源局、自然资源部岩浆作用成矿与找矿重点实验室、自然资源部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承办。

    海陆典型锰矿成矿作用对比研讨会在新疆克州举行

    近日,《粤港澳大湾区自然资源与环境图集》正式出版,并送往国家有关部委及湾区所涵9市和香港、澳门特区政府。这份由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牵头编制完成的重要地质成果,将为支持国家战略发展,打造粤港澳一流湾区,提供及时充分的地质先行服务。

    粤港澳大湾区 资料图

    湾区,国家战略新要地

    湾区是重要的滨海经济形态,是当今国际经济版图的突出亮点、世界一流滨海城市的显著标志。

    粤港澳大湾区涵盖广东省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9市,以及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陆域面积约5.6万平方千米,大陆和岛屿海岸线总长3201公里,是继美国纽约湾区、美国旧金山湾区、日本东京湾区之后,世界第四大湾区,也是我国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和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空间载体。

    7月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大会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五届政府就职典礼上所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明确表态中央将支持香港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重大发展战略中发挥优势和作用。当日,在习近平总书记的见证下,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国家发改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共同签署了《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提出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根据活力的经济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和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的示范区,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

    “与纽约湾区、东京湾区、旧金山湾区这世界三大湾区相比,粤港澳大湾区的一大优势在于政治定位高。”在7月30日举行的“中国区域经济50人论坛”上,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魏建国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说。

    作为中国明确提出建设的第一个湾区,粤港澳大湾区从一开始就超越了地方层面,属于“国家级”。在开改革开放风气之先的南方推大湾区建设,对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而言无疑是“加速器”。

    其实,早在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中央对粤港澳城市群的规划就在紧锣密鼓的部署。2015年,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提出“深化与港澳合作,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首次明确提出了“粤港澳大湾区”这个概念。2017年3月5日,粤港澳大湾区首次写入中央政府工作报告,成为三地跨制度的国家发展战略。

    5个月,见证地调工作新模式

    大区建设,地质应该先行。为更好地服务中央提出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这一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地质调查领域开展了一场协同作战。

    据了解,2017年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纳入国家战略后,仅仅一天,3月6日,经中国地质调查局部署,由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牵头,联合广东省地质局、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厅、广东省国土资源厅、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等单位,迅速对大湾区自然资源与环境条件开展跨专业、跨学科、跨部门合作。

    在整理各地各部门历年资料的基础上,共同组织编制了《粤港澳大湾区自然资源与环境图集》。上级精心组织,各部门通力协调,具体工作人员加班加点,用了不到5个月的时间,最终在7月1日香港回归20周年之际献上了一份来自地质人的“大礼”。

    《粤港澳大湾区自然资源与环境图集》主编、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副局长秦绪文介绍,近20年来,中国地质调查局及广东省相关部门在湾区及其附近海域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的调查研究工作,已查明了区域自然资源的秉赋状况及变化情况、环境地质问题状况,在区域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自然资料、地质环境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地质资料。图集即是以此为基础进行系统梳理和总结而成的。

    “我们各个单位工作各有侧重,这次将多年的成果综合在一起,形成更有针对性指导性的资源环境图集,对地方经济建设来说其实是非常需要的,他们收到后反映很好。这也为我们今后开展地质调查工作提供了新思路。”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环工所副所长、项目负责人夏真说。

    与此同时,对海洋带资源环境的调查研究是湾区地质工作的重点领域。截至7月29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在位于广东珠海市东南320千米的神狐海域开展的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圆满结束,连续试气点火60天。据悉,目前国土资源部、广东省政府和中石油集团三方正联手在粤港澳大湾区推进天然气水合物开采的产业化,并着手研究规划相关产业。关于大湾区天然气水合物的产业规划布局和开发利用,在《图集》中也得到了充分反映。

    一部大湾区资源禀赋说明书

    眼下,湾区经济已成国际经济版图的一大亮点,是新技术、新产业、新商业模式的发源地。这当中,哪里适合耕种,哪里不能建厂,资源禀赋是如何分布的等,清晰的地质条件报告少不了。

    粤港澳大湾区形似中国传统瑞兽麒麟。其三面环山,三江汇聚,面向南海,地处海陆交互作用地带,地质条件优越,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但区域差异较大,局部存在一些地质问题。

    对此,《粤港澳大湾区自然资源与环境图集》围绕大湾区主体功能区规划、优化“9+2”城市群国土空间布局、海洋经济发展、资源配置、重大工程建设、环境保护和减灾防灾等方面进行研究,包括6部分内容、55幅图件。为推进大湾区建设提供了及时、有效的公益性基础服务。

    报告显示,大湾区具备开展现代化经济建设的三大优势:一是后备土地资源较为丰富,发展潜力大。大湾区有着较为丰富的滩涂和浅海区等后备土地资源,面积达7225平方千米,可作为区域工程建设、城市建设用地;耕地面积总量偏少但优质比例较高,适合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的耕地面积达82.5%,适合发展绿色农产品的耕地面积达52.4%,尤其是富硒土壤资源丰富,分布面积为35830平方千米,占全区面积的64%;旅游资源丰富,是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建设的有利地区。二是资源非常丰富。综合研究表明,湾区及周边海域油气和天然气水合物等能源开发利用潜力极大。海域油气资源多在珠江口盆地,预测石油资源量为80亿吨,天然气水合物有较好开发远景,已圈定11个远景区、19个成矿区,锁定2个千亿方级矿藏;此外,大湾区地热、地质遗址、地下水、海砂等资源丰富。三是地质条件稳定,有利于实现区域一体化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地壳相对稳定,历史上没有发生过6级以上破坏性地震,具备相对优越的工程地质条件;陆域工程建设地基条件较好,陆域西部、东部地形起伏较大,以坚硬块状岩浆岩、弱风化碳酸盐岩及砂砾岩等为主,地基条件良好;海域近岸区地形起伏不大,地质灾害因素较少,工程建设适宜性好;90%以上的濒海海岸线适宜或较适宜建设港口。

    为了未来大湾区建设能够更好地推进,报告还梳理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并从5个方面提出了针对性的科学发展建议:

    一是在土地规划利用管理方面,要科学合理利用滩涂和极浅海后备土地资源;加强耕地资源保护,积极发展富硒农产品特色产业。二是在城镇和重大工程规划建设方面,要加强对活动断裂的勘查和设防,充分利用地基条件良好的区域,科学布局重大工程,实现内地与港澳交通设施等有效衔接。三是在产业规划布局方面,要加强油气、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发力度,积极推动天然气水合物开采的产业化;以地热田为基本单元,统一勘查开发,提高开发利用程度;积极推进地质遗迹保护与开发利用,优化粤港澳大湾区现代产业布局。四是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要加强湿地资源保护,及时开展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尽快开展水土污染调查与评估,助力优质生活圈打造和美丽湾区建设。五是在地质灾害防治方面,要在城镇规划区采取地面沉降规避、处置等预防措施;开展城镇及重大工程区岩溶塌陷等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有效开展台风暴雨期崩滑流灾害群测群防工作,保障重大基础设施和生命财产安全。

    亮明了资源家底,粤港澳大湾区构想再不是空中楼阁,在接下来的具体建设中,地质工作也需要快速找到位置,继续为服务国家战略、地方经济发展和人民福祉,不待扬鞭自奋蹄。

     

    地质调查为大湾区贡献的珍贵大礼
      日前,位于黑龙江省双鸭山市集贤县境内的滨页1井顺利完钻,完钻井深1211.08米,该井位于三江盆地绥滨坳陷南部,主要目的层段为城子河组、穆棱组。全井段进行了取心,岩心长1064.44米,目的层段采取率达到了97.6%。岩心揭示,城子河组、穆棱组和东荣组形成于半深湖沉积环境,发育多段大套暗色泥岩。对目的层段进行了气测录井(137-1210米),全烃最大值达5.6064%(井深1093米),同时开展了泥岩样品现场含气量解析,含气量为0.10-0.39立方米/吨,初步证实了白垩系和侏罗系具有一定的含气性。

      三江盆地地跨中俄两国,境内盆地面积约3.37万平方公里,盆地勘探始于上个世纪50年代末期,截至目前,仅有10口油气井,尚未发现工业油气流。制约勘探的关键问题是盆地内烃源岩不落实。滨页1井的顺利完钻为建立该区晚侏罗—早白垩纪地层层序,查明主要泥页岩层位与发育特征,奠定了详实的资料基础,同时多段大套暗色泥岩的获取也提振了三江盆地油气勘探信心。

      油气中心项目组将进行系统取样和测试分析,进一步深入分析该井录井、测井和岩心资料,评价油气资源前景,为下一步油气调查提供部署依据。


    滨页1井发育多套大段暗色泥岩


    项目组人员对滨页1井系统取样

    钻探增强东北三江盆地油气勘探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