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22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1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相关搜索

检索范围:

    1月9日,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与吉林大学合作协议签订仪式在长春举行。

    根据协议约定,双方要充分发挥在地球系统科学领域的学科、人才和平台等优势,围绕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进一步加强海洋地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开展合作研究与联合攻关,提升海洋地质调查研究能力和水平,产出一批对经济社会发展有影响的成果,服务国家海洋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双方合作由来已久,合作前景广阔,一致认为将以本次签约为契机,聚焦国家重大需求,在海洋油气与水合物地质、深海矿产地质、海洋地质碳封存、海洋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调查等领域联合申报重大科研项目,开展海洋地质基础理论研究、海洋探测技术装备研发、创新平台建设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等,实现优势互补。

    签约仪式完毕后,双方还开展了学术交流和招聘宣讲。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海洋技术方法研究室和深海地质与矿产研究室分别介绍了海洋地质和深海资源探测体系建设现状、研发进展、创新应用和学科发展需求;吉林大学仪器科学与电器工程学院介绍了海洋可控震源装备研发、电磁探测技术、震电联合勘探技术以及海洋重磁测量技术研发现状、数据处理分析技术、应用场景、未来发展趋势及合作研究方向。在招聘宣讲期间,人事教育处介绍了单位基本情况、地调科研成果、招聘岗位计划、薪酬待遇、发展蓝图等,现场解答了部分研究生有关生活、科研和发展等方面的困惑。

    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新能源与环境学院、仪器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建设工程学院等学院领导及教授,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办公室、科学技术处、人事教育处、海洋技术方法研究室、深海地质与矿产研究室等部门负责同志及相关科技人员参加签约仪式并进行了学术交流。

     

    青岛海洋所与吉林大学签订合作协议

    7月11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以下简称“青岛海洋所”)与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在中国海洋大学崂山校区举行工程硕博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合作协议签署仪式。

    青岛海洋所与中国海洋大学联合申报的现代海洋(地质工程)方向资源与环境专业学位入选第二批山东省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试点单位名单。为做好工程硕博士培养试点工作,经协商,双方就联合招生、师资配置、培养方案、保障条件、日常管理、组织领导等达成共识并签署合作协议。

    双方就下一步落实好协议进行了座谈交流,一致表示将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山东省关于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的有关文件要求,探索构建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试点新机制,坚持科教融合、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全面加强教学资源、师资力量、实践平台、条件保障等,着力培养国家急需的高素质卓越工程师,满足国家重大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研究所与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签署工程硕博士研究生联合...

    3月5日,中国地质调查局牡丹江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以下简称“牡丹江中心”)一行6人到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对接交流,并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此次协议的签订,为双方搭建长久、高效的沟通机制奠定良好基础,标志着牡丹江中心与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交流合作正式步入实质性推进阶段。

    会上,双方主要领导就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自然资源综合调查等工作进行深入交流,在加强项目合作、共建科技平台、深化成果产出和加强队伍建设等领域达成共识。双方约定开展点对点沟通,促进合作项目落地,选派专家领导相互挂职,共同推动科研与生产有机融合,助力创新发展。

     

    江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与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10月11-12日,由中国地质学会数学地质和地学信息专业委员会、国际数学地球科学协会中国国家委员会主办,中国矿业大学、煤层气资源与成藏过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承办的第十三届全国数学地质与地学信息学术研讨会在中国矿业大学学术交流中心召开。

      会议主席中国矿业大学副校长秦勇教授代表学校致辞。他向与会人员介绍了学校基本情况。他表示,在中国矿业大学105年的办学历史进程中,已形成了以煤炭能源开发利用为主的办学优势,同时地学学科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此次会议在矿大召开,是学校数学地质与地学信息教师和学生的一个学习契机,将会极大地促进学校数学地质与地学信息的教学、科研水平。

      开幕式由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党委书记姜波主持。中国地质学会数学地质与地学信息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原中国地质大学校长赵鹏大院士在开幕式上致辞并作了“大数据时代数字找矿与定量评价”报告。国际数学地球科学协会(IAMG)主席、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成秋明,中国地质学会数学地质与地学信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陈建平,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中心主任严光生,江苏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刘聪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辞。

      (IAMG)前主席,来自加拿大地质调查局的Frits Agterberg教授和来自西班牙赫罗纳大学的Vera Pawlowsky-Glahn教授等4位外国专家。

      会议共有13位专家作了大会主题报告,在四个分会场共有58个专题发言。大会期间IAMG中山大学学生分会与中国地质大学学生分会进行了专题交流;IAMG中国国家委员会召开了工作会议;本次会议副主席、秘书长杨永国教授组织与会代表参观了煤层气资源与成藏过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第十三届全国数学地质与地学信息学术研讨会在中国矿大召开



    研讨会现场






    第十三届全国数学地质与地学信息学术研讨会在中国矿...

    8月8日,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程龙牵头的海生爬行动物研究团队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湖北省地质科学研究院和英国布里斯托大学合作研究的成果“First filter feeding in the Early Triassic: cranial morphological convergence between Hupehsuchus and baleen whales(海洋滤食方式在早三叠世首现:湖北鳄与须鲸的头骨形态趋同)”在线发表于国际知名期刊《BMC Ecology and Evolution》。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与武汉地质调查中心联合培养的博士生方子晨为第一作者,程龙为唯一通讯作者。

    湖北鳄是一类史前生活在海洋中的爬行动物,与熟知的鱼龙来自同一祖先。湖北鳄是最早的海生爬行动物之一,与最早的鱼龙几乎同时在早三叠世晚期(距今约2.48亿年)出现。鱼龙在三叠纪-白垩纪晚期的海洋中广泛分布,但是湖北鳄不仅只出现在我国湖北省的南漳和远安两县交界地区的南漳-远安动物群中,而且在早三叠世末期迅速灭绝。迄今为止,湖北鳄共包括5个属种,南漳湖北鳄是其中最常见的物种。

    南漳湖北鳄的吻部细长且不长牙齿,背部生长一列骨板,肋骨肿大,腹膜肋粗壮且紧密排列。南漳湖北鳄的身体笨重,在水中游泳能力较弱。以往发现的南漳湖北鳄化石标本往往呈侧向保存,无法全面观察到头骨的特征,导致不能准确认识它的生活习性。近年来,研究团队长期从事南漳-远安动物群研究,采集到了两件呈顶面出露和一件呈腹面出露头骨的南漳湖北鳄化石标本。通过对上述化石标本研究,发现南漳湖北鳄的两侧前颌骨和鼻骨几乎不接触,在吻部中间形成一条狭长的吻中缝;上颌的两侧唇边各发育一列浅槽。在几何形态测量学研究的基础上,通过与现生的130种水生四足动物进行形态趋同对比分析,研究团队发现南漳湖北鳄的吻部结构趋同于现代海洋中的须鲸。

    须鲸体型巨大,是现代海洋食物链顶端的特殊类型,它的上颌生长梳状排列的角质须,只以小型浮游动物为食。须鲸在捕食时,借助吻中缝和下颌扩充口腔空间,尽可能张开大口一次吞下大量海水,接着闭上嘴巴将水吐出,海水中的食物便会被鲸须挡住而留在口中。所以,研究团队推测出南漳湖北鳄的上颌可能也生长类似鲸须的软组织。另外,结合南漳湖北鳄较弱的运动能力,研究团队进一步提出南漳湖北鳄可能类似须鲸中的弓头鲸或露脊鲸,采取游速较慢的持续滤食方式在海水表层小型浮游动物。

    这种现代海洋生态系统中独特的进食策略在早三叠世南漳-远安动物群中的发现,进一步说明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之后随着生物快速复苏,现代海洋生态系统的雏形在早三叠世时期已经形成。

     

    南漳湖北鳄滤食生态复原图

    全球最早滤食性海生爬行动物——2.48亿年前的“须鲸...

    2018年12月21-23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力学研究所矿田构造研究室全体科研人员和研究生集体考察了河北阜平、山西朔州—忻州一带典型构造体系和区域变质岩,并邀请了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吴春明教授对区域变质地质学和变质作用与构造过程等内容进行讲解。

    河北阜平、山西朔州—忻州一带发育典型南北向构造体系和大型韧性剪切带,控制了区域铜矿、金矿的产出和空间分布,并发育有典型的片麻岩和麻粒岩。这些片麻岩和麻粒岩是研究华北区域变质-变形历史的重要岩石学证据,也是长期以来科研人员关注的热点。

    考察途中,还参观了我国自主设计、自行施工和管理的第一座大型现代化露井联采大型煤矿——中煤平朔集团有限公司安家岭露天矿。

    通过野外考察,全体人员感受深刻,对吴春明教授的变质岩讲解表示感谢,均表示对如何进行变质岩研究有了初步了解、对如何在矿田构造研究中结合变质研究有了更清晰的思路,对露天煤矿开采和煤炭等能源矿产产业发展有了系统地了解。一致认为,类似的专业主题性质的集体野外考察应该多组织,促使多学科交叉、互相启发,促进学科借鉴和发展,促进青年人才更快更好成长。

     

     
     
    地质力学所科研人员对太行山典型构造体系和变质岩进...

    12月18-19日,铀矿973计划项目“中国北方巨型砂岩铀成矿带陆相盆地沉积环境与大规模成矿作用”2018年年度总结会议在长春顺利召开。会议由天津地质调查中心主办、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承办,项目跟踪专家、吉林大学相关领导、项目专家组、各课题主要研究人员及一批青年科研骨干近65人参加了会议。

    18日研讨会上,各课题负责人在遵循首席科学家的要求下,依次汇报了课题在近年来,特别是2018年的工作进展和取得的主要认识。项目跟踪专家赵振华、丁悌平、马福臣、罗志福对各课题的汇报进行了客观的点评,在肯定课题研究取得重要认识的同时,也积极针对各自的研究方向,重点剖析了当前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宝贵的修改意见和建议。其余项目专家组成员认为各课题今年以来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了大幅进步的同时,也立足科学问题本身,各抒己见,提出了课题研究应该更加注重的方向。整个研讨会学术氛围浓厚,项目组成员与专家组成员互动积极,有问有答,针对有不同看法的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取得了良好的学术交流成果。

    19日上午,根据专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各课题组进行了973计划项目内部的讨论和交流。项目组成员围绕各自课题的关键科学问题,综合研讨了各自课题对整个973计划项目的创新性研究具有何种研究价值,同时,也分享了各自课题在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金若时首席强调尽管我们应当努力做到创新性,针对性,深入性研究。明年是973计划项目的结题年,任务繁重,时间紧迫,各课题组务必依据各自的研究重点,认真梳理近几年的研究成果,落实月工作计划,加快总结提升。同时,课题间应加强合作交流及成果共享,以求取得更高水平的研究成果,达到总项目的部署研究目标,务必保证2019年高质量完成该973计划项目的结题工作。

    本次工作研讨会,系统地总结了铀矿973计划项目前几年研究成果,为明年项目的结题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会议现场

    973计划项目“中国北方巨型砂岩铀成矿带陆相盆地沉积...

    5月13日-14日,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一行在吉林大学参加了海洋地质学科合作共建二十周年座谈会暨学术交流研讨会,吉林大学孙友宏副校长出席座谈研讨与学术交流会。

    座谈期间,青岛海洋所所长吴能友介绍了中国地质调查局的业务情况及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近年的业务发展。他表示,青岛海洋所与吉林大学地学部在1998年签订了海洋地质学科共建及研究生培养协议,青岛海洋所历届领导班子高度重视与吉林大学的合作交流与资源互补,20年来双方本着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精神,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项目合作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希望双方能以此为新的合作起点,不断提升合作水平,深化合作内容,拓展合作方式,实现全方位的战略合作。孙友宏介绍了吉林大学近年在学科建设、人才引进、科研成果、实验室建设、研究生培养、学校未来发展等方面的情况。孙友宏表示要围绕吉林大学地学部各个学科方向,拓展合作领域,并希望以此次交流座谈为契机,进一步深化“校所”合作。

    双方通过座谈讨论达成四方面共识。一是建立定期互访交流机制;二是积极推进校外导师聘任工作;三是按照一级学科要求高标准推进学科建设;四是在项目技术上进一步深化合作。

    交流期间,双方开展了多方面的学术交流活动,青岛海洋所专家分别在地球科学学院和环境与资源学院作了涉及海岸带地质调查、海洋基础地质调查、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勘查试采实验模拟等方面的科学报告,受到了吉林大学师生的一致好评。

    青岛海洋所相关领导及相关部门负责人、吉林大学地学部各学院院长及师生参加学术交流。

    青岛海洋所与吉林大学就深化海洋地质学科建设举行座...

    2018年2月5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胡茂焱所长一行7人赴桂林理工大学调研,就共建岩溶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等事项进行座谈交流。

    桂林理工大学解庆林校长从学校概况、师资队伍、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国际交流等七个方面介绍了学校情况。岩溶所胡茂焱所长表示多年来双方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取得了丰硕成果,为进一步加强交流、深入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希望双方能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与交流;加强项目合作,促进岩溶地质学科建设;发挥各自优势,积极推进岩溶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申报,加强实验室学科建设,打造亮点、特色实验室,出成果、出人才。

    双方围绕项目合作、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国际交流、科普宣传等进行了深入交流。通过座谈,双方进一步明确了联合建设申报岩溶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基本思路,项目合作的具体方向。双方商定尽快启动2018年度广西创新驱动发展专项资金重大项目申报工作。下一步双方将具体细化有关工作,将座谈成果落到实处。

    岩溶所、国际岩溶研究中心、桂林理工大学相关领导出席会议,岩溶所科学技术处、岩溶动力学与全球环境变化室和办公室等部门负责人;桂林理工大学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科技处、地球科学学院、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等部门负责人参加了座谈。

    岩溶所赴桂林理工大学调研

    近日,应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邀请,中国地质调查局水环所杨振京研究员到成都理工大学开展学术交流,并为广大师生作了题为“银川盆地第四纪孢粉组合与环境演变研究”的学术报告。双方在研究生联合培养、科研项目合作研究等方面达成合作共识。

    杨振京研究员首先讲解了孢粉分析流程以及孢粉的科研意义,通过对孢粉在古地理古植被,石油、煤、钾等资源,海陆变迁,洋流运动,环境考古,农业地质等方面的应用与研究,进一步理解孢粉的作用以及孢粉的价值。系统讲解了银川盆地第四纪地层划分与古环境演化,以灵武YE07钻孔为例,进一步讲解了第四纪钻孔在第四纪调查和环境演变研究中的作用,使广大师生对第四纪工作在地质调查中的作用有了更加清晰地认识。杨振京研究员还就孢粉学问题与师生们进行了互动。 

    报告时间长达2个小时,内容丰富、图文并茂、视野开阔、通俗易懂。广大本科生、研究生和青年教师等近百人参加报告会。

    杨振京研究员作学术报告

    水环所与成都理工大学开展学术交流

    2016年1月19日,应地科院力学所马寅生研究员和刘成林研究员邀请,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庞雄奇教授到力学所做了题为“中国西部叠合盆地深部复合成藏机制与油气富集规律”的精彩报告。

    庞雄奇教授首先简要介绍了项目的立项背景、意义与课题设置;然后介绍了研究团队在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深部油气地质理论方面取得的创新性成果,指出中国深部油气资源潜力巨大,其中叠复连续型油气藏是最主要的类型;最后重点从叠复连续油气藏的基本概念与基本特征、成因机制与发育模式、分布规律与预测方法三个方面,详细论述了深部叠复连续油气藏成藏机制与分布规律。

    会上,大家对深部油气地质条件与成藏机理新进展等科学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和交流,庞雄奇教授做了详细的解答,并希望在深地资源领域能够与力学所合作开展油气成藏条件与机制方面的研究。

    庞雄奇教授是两届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和国家“863”项目油气勘探开发领域评审专家,研究方向为油气藏形成与分布、盆地定量分析和油气资源评价。近年来基于国家“973”项目在叠合盆地深部油气成藏与预测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本次报告是庞教授研究团队第二轮“973”项目的最新成果。

    IMG_0690.JPG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庞雄奇教授到力学所交流深部油...

     
    缪秉魁教授展示陨石。


     
    从不同角度拍摄的灶神星陨石。

      近日,我国学者最新研究发现,在中国第30次南极科学考察中,科考队员在南极格罗夫山地区发现的一块陨石为灶神星陨石,为我国开展灶神星的成分和形成研究、以及开展深空探测相关研究提供了充足的研究样品。

      除月岩外,陨石是人类获得的唯一地球外岩石样品,堪称“天外珍宝”。截至目前,我国共在南极格罗夫山地区发现12035块南极陨石,目前已完成分类2737块。

      灶神星是木星和火星之间的主小行星带的第4号小行星。一般认为它具有类似地球的核幔壳结构,是认识类地行星起源的理想研究对象,也是国际深空探测的重要目标之一。此前,我国曾在南极发现过2块仅数克重的灶神星陨石,编号分别为GRV99018和GRV051523,研究可用样品十分有限。

      据桂林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副院长缪秉魁教授近日在上海市曹杨中学做科普报告时介绍,在中国第30次南极科学考察中,科考队员在南极格罗夫山地区发现583块陨石。经过近一年努力,桂林理工大学对其中149块样品进行了分类研究和命名。其中,最大一块陨石达1300克,经检测为灶神星陨石,已按照国际惯例将其编号为GRV13001。

      “从外表看,这块灶神星陨石具有较完整的熔壳,熔壳深灰色,内部质地为灰白色。通过显微镜观察,该陨石具有角砾结构,角砾具有次辉绿结构,基质碎屑矿物组合和成分与角砾完全相同,属于玄武岩质陨石。”缪秉魁说,“这种岩质的陨石有来自火星、月球、和小行星三种可能。根据矿物成分和氧同位素分析,排除来自火星和月球的可能,应来自灶神星,为钙长辉长无球粒陨石,属于灶神星陨石。”

      据介绍,除灶神星陨石外,我国在南极格罗夫山地区收集的陨石种类还有珍贵的火星陨石、普通球粒陨石、常见碳质球粒陨石、铁陨石、石铁陨石以及包括橄辉无球粒陨石在内的原始无球粒陨石等,大部分特殊类型的陨石均有发现。不过,但到目前为止,格罗夫山地区尚未发现月球陨石。





    我国科学家发现珍贵灶神星陨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