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2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9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罗平生物群复原图

    2.52亿年前,地球上的生命遭受过一次史无前例的劫难,陆地和海洋里的生物大多灭绝。在此之后的地球生物复苏一直都是一个待解之谜,直到罗平生物群的发现。

    2007年,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的研究人员在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发现了一个庞大的古生物化石群落。经考证,这个古生物化石群落的时代为距今2.44亿年,也就是此次大灭绝事件发生的800万年后。

    2.44亿年前,由于罗平独特的古地理环境,给这里的生物提供了繁衍生息的安乐窝。在罗平地区发现的古生物化石,种类多样、个体保存精美,完美记录了海洋生态系统复苏后的样子,展现出一幅富有生机的生命画卷,将人们带到了2.44亿年前缤纷奇妙的海底世界。研究团队将其命名为“罗平生物群”。

    鱼类是罗平生物群最具特色的动物化石类型,数量丰富、种类繁多。龙鱼就是其中一种。这类鱼外形与现代雀鳝相似,嘴巴长而尖,有的龙鱼的鳍像飘带一样,有的龙鱼的鳞片像针一样。

    透过各色各样的鱼化石还会发现,有的鱼爱群居,因为有的1平方米的石板上就能发现近30条鱼化石。有的鱼爱独处,比如外形扁扁、轮廓近似三角形的高背罗雄鱼和近似圆形的格兰德拱鱼。意外裸鱼褪去了一身的鳞片,而空棘鱼则喜欢在海底静待时机。尽管这些鱼长相各异,但个个都长着锋利的牙齿,都是食肉型鱼类。

    除了鱼,还有大型的海生爬行类动物。2.5亿年前的三叠纪时期,当一部分四足动物登上陆地的时候,另一群四足动物选择重新回到海洋,演变成称霸海洋的海生爬行类。鱼龙就是当时海洋中最出色的猎手,它的轮廓很像现代的海豚。为了更好地适应水中的生活,鱼龙的身体演化成最适合在水中游动的流线型,四肢演变成能保持身体平衡且非常结实的鳍状,尾巴也变得像鱼尾巴一样。鱼龙的大眼睛使它可以在光线昏暗的夜间或深海里追捕猎物。

    东方恐头龙有着超乎寻常的脖子,像带着一个探测器在大海里寻找着可口的食物。张氏幻龙体型巨大,身长可达7米,是当时罗平海洋里当之无愧的霸主。云贵中华龙龟憨态可掬地在海里游泳,有时则趴在礁石上休息。

    除了凶猛的大型食肉动物,海生爬行类动物之中也有例外,比如奇异滤齿龙。它虽然长相怪异,但却是独一无二的素食者。它用钉耙一样的扁嘴刮下海藻,吸食到口中,再闭拢嘴把水排出,吞下过滤到的食物。

    作为食肉动物食物的节肢动物,如虾、糠虾、龙虾也在这里崭露头角。而鲎作为节肢动物中的佼佼者,在罗平这片古海洋里进化出与现代鲎非常相似的特征,在现代海洋里仍拥有一席之地。除此之外,棘皮动物海胆、海星、海百合和软体动物双壳、腹足等生物,把罗平海洋装点得更加五彩斑斓。

    如今的罗平,早已不是汪洋大海,而是一片喀斯特峰丛地貌。远古生物也变成了一层层薄薄的化石。今天,当你走进罗平,除了欣赏美丽的油菜花海,还可以掀开亿万年前的一页页地质史书,去感受地球沧桑巨变的远古气息。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

     

    罗平生物群记录2.44亿年前海洋生物复苏的“地质史书...

    2020年5月25日,在当地政府的支持和协调下,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所属的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简称“资源所”)“思茅盆地中生代海相钾盐资源调查评价”项目组克服疫情期间复杂的外部环境,走进云南省普洱市宝藏镇中学,为初一年级学生带去一场科普盛宴。

    宋高博士用生动的语言向学生们介绍了地球上生命演化的历程,告诉大家地球上的生命是从哪里来的,是怎样慢慢进化到现在的面貌的,不同的地质历史时期都有哪些特定的生物组合。通过介绍生物繁盛或灭亡与地球环境变化之间的紧密联系,呼吁同学们保护环境,爱护地球。

    项目负责人苗忠英博士介绍了《思茅盆地中生代海相钾盐资源调查评价》项目的基本情况,同时结合宋高博士讲座,告诉大家钾盐是什么、钾盐有什么用、地球上的生命演化怎样帮助科学家寻找钾盐。最后告诉大家宝藏镇赋存有我国唯一的固体钾盐矿床,钾盐是另一类宝藏,与镇名“宝藏”非常匹配。

    讲座结束时,老师和同学们为宋高博士的精彩讲解报以长时间热烈的掌声,感叹时间过得太快,对地球上生命演化知识的了解还意犹未尽。学校主管教学副校长希望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项目组能举办更多的科普活动,这样不仅能开拓大山深处同学们的认知与眼界,还能激发同学们对大山外面世界的兴趣、提高同学们学习的动力。

    本次科普活动不仅使广大青少年和社会公众增强了对地质工作的认知,加深了他们对爱护地球、保护土地、促进生态文明、共建美丽中国的理解,同时使当地群众更多地了解地质工作的内容和意义,对项目在当地的顺利开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宋高博士在给同学们讲解地球与生物的演化 

    科普讲座的课堂

    地学科普进校园 揭开地球与生物演化的奥秘